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二四九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249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四八九頁:

  這一段是稱性而談,經義當然比較深一點,能懂更好,不懂也沒關係,要緊的是要老實念佛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鈔【妄心未盡,幽幽綿綿,是為命根未斷,惑斷執空,情消見謝,人亡家破,煙滅灰飛,命終之謂也。諸妄盡除,不直真何待,求佛不現前,不可得也。】

  「妄心」兩個字裡面就有淺深很大的差別,在六道裡面,這些凡夫粗細妄心統統具足。佛給我們講生死有兩種,一種是很粗的相叫做「分段生死」,另外一種比較微細一點的相叫「變易生死」。分段生死只要斷見思的妄心(我們常講見思煩惱,或者講見思惑),分段生死就沒有了,但是還有變易生死。變易,像我們的年齡一年一年增長,一年一年從年輕變老,這叫變易,變就是變化,易是改變,跟從前不一樣了。這個變易,絕對不是一年一年的變易,實在講是剎那剎那在變易。我們現在這兩種生死都有。粗的妄心斷掉,這叫盡了。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,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,這個階段,像我們人生這一生是一個階段,這是大分;如果小分,也分得很微細,一天一天是一個階段,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也是一個階段,所以粗細分別很多。三界分段生死了了之後,他有變易生死,從小乘羅漢到等覺菩薩都是屬於變易生死。大乘圓教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,每一個位次的變化就叫一次變易。變易,實在講沒有生死,生死是形容詞,生死苦!這一次變易有一次苦難,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,從一年級很辛苦的去讀,然後經過考試,明年升到二年級,從一年級變到二年級,這種叫變易生死,一年級死了,二年級生了,就是這個意思。菩薩果位也是如此,從十信位的菩薩變成十住,十住變成十行,十行變成十迴向、再變成十地,這叫變易。這變易確確實實不是這個身有生死,是經過一番努力,努力也很辛苦,把這個層次向上提升,是這個意思。這都叫做『妄心未盡』。由此可知,妄心真正要是盡了,是什麼人?是佛。佛,變易沒有了,分段當然早就沒有了,那才叫了生死,真的脫離,永脫生死了,這兩種生死都了了。「妄心未盡」包括的範圍很大,兩種生死都包括在其中。

  『幽幽綿綿,是為命根未斷』,這兩句是形容詞,也就是指六道凡夫生死不斷!死了之後,《地藏經》上所講的,多數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去受生,六道輪迴。「命根未斷」,在三界六道裡,絕對不是講我們這個身體,這命根可不是身體,他不斷,他要在六道輪迴捨身受身,無量劫來沒完沒了!佛在經上常感嘆的說,「生死疲勞」。確實是這個現象,我們自己受這個苦,自己不覺悟,自己不曉得!那麼這是命根沒斷的相。此地講這命根要是斷了,那就不生不滅,生死就了了,這個命根才叫斷。所以他這個命根不是指我們這個壽命,不是講這個。

  『惑斷執空』,惑是講見思煩惱。小乘人見思煩惱斷了,三界六道的生死沒有了,分段生死沒有了,他執著空,執空就是小乘人所謂「偏真涅槃」,這就是執空。佛在大乘經論裡面,常常呵斥他們叫焦芽敗種。凡夫執著有,小乘人執著空,都是執著二邊。當然小乘比我們凡夫高明多了,凡夫執有,有六道輪迴的苦;小乘執空,有不能見性之苦,他沒有六道輪迴,但是他不能見性,本性裡面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他不能現前,他不能享受,這是小乘人的苦處,小乘人的苦跟凡夫不一樣。『情消見謝』,「情」是煩惱,見思煩惱斷了;「見」是見惑,也沒有了。「情」跟「見」都屬於妄想執著,這兩樣都沒有了。『人亡家破,煙滅灰飛』,這是講古時候,印度出家學佛人命終之後都火化,火化的時候,煙滅了,火燒完,灰也飛散,這比喻命終。

  他的分別、執著、妄想統統沒有了,就像煙滅灰飛一樣,沒有了,都斷盡了。『諸妄盡除,不真何待』,這是真心顯露了。這個境界,最低限度是事一心不亂,要是認真來說,這是屬於理一心不亂,為什麼?稱理,稱性。性德沒有顯露,那怎麼能叫稱性?所以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。比阿羅漢高得太多,真心顯露。『求佛不現前,不可得也』。我們要問,為什麼?禪家說得好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就是這個境界,見性成佛了。成佛當然見佛,見佛必定成佛,這個時候見大地一切眾生同成佛道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。這個境界什麼時候現前?圓教初住菩薩就見到,就見性了。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是圓初住的境界。

  鈔【然而佛慈無限,豈必臨終。】

  這句話說得非常好,諸佛如來大慈大悲,他確實有這個能力幫助我們證實這個境界存在、這個境界真實。「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現前見,包括定中見、夢中見、臨終佛來接引;當來見,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或者是離開六道輪迴以後所見的。佛的慈悲無限,不一定是在臨終時候見佛,我們在平常修學之中,緣成熟也能夠見佛。下面舉一個例子說:

  鈔【是故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。】

  『時時』就是時時刻刻,時時處處也許佛都在我們面前,我們不認識,當面錯過,這種情形確實很多。這兩句話是布袋和尚說的。布袋和尚在歷史上有很詳細的記載,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姓名,也不知道他的籍貫。他的特徵就是肥胖,滿面笑容,每天背一個大布袋到處去化緣,人家給他東西,他往布袋裡一裝,這就走了,這麼樣一個出家人。出現在五代後梁的時代,出現在浙江奉化。布袋和尚臨走的時候,他當然是預知時至,他是坐著走的,說了一首偈就走了,這首偈就是「彌勒真彌勒,化身千百億,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。」這就告訴大家,他是真正的彌勒菩薩。這首偈說完,就坐化了。以後中國人造彌勒菩薩的像,都造布袋和尚的像。另外一個是唐朝傅大士,居士的身分,這也是彌勒菩薩的化身。所以佛菩薩化身在我們這個世間,常常跟我們在一起,我們不認識他。這說明諸佛菩薩時時示現,也是說明現前當來見佛的一個例子。

  經【是人終時。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】

  這個經文我們不但要熟,要細心去體會。前面一段經文說念佛人在臨終時佛菩薩來接引,是講佛力不可思議;此地這一段是講自力。如果沒有自力,佛力也加不上,這個法門叫做「二力法門」。自己必須具備前面所講的一心不亂,是在平時;此地所說的「心不顛倒」,是在臨終。前後文仔細看,你就明瞭,臨終最重要的條件是「心不顛倒」,縱然在平時「一心不亂」做不到,那個沒有關係,臨終心不顛倒就決定得生。我們在《觀經》看到下輩往生的,十六觀裡面下三品: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,都是作惡的眾生。《觀經》對於九品講得詳細,上三品是大心凡夫,發大乘心的;中三品是持戒修善的凡夫。可見得佛法裡,大心是第一,大心就是發菩提心,持戒修善是中等,下三品是造罪業的眾生,下上品造的罪業輕一點,下下品造的罪業極重。造極重的罪業,一生都沒有聞過佛法,臨終遇到善知識,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他神智不清楚的話,那就沒有法子,勸他,他不能接受,他聽不懂;如果神智清楚,就是心不顛倒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要是接受勸告,這個時候一心念佛求願往生,佛也來接引,他也能夠往生。由此可知,臨終心不顛倒是往生決定的因素。為什麼平時我們要求一心?平時得一心,臨終心不顛倒就很有把握,這是一定的。平常不能得一心,臨終心不顛倒就沒有把握,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。我們要想將來臨終時候真正是心不顛倒,佛來接引,自在往生,現在我們要做的工作第一個就是修自己的一心不亂,這對自己,一心不亂是定慧;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還有力量的話,我們修福積德,這樣就是福慧雙修!符合經上給我們講的「多善根、多福德」。因緣,我們已經遇到,這個因緣不必操心了。實在講因緣很殊勝,這三個條件具足,一定往生!我們看註解:

  疏【上言臨者,是將欲命終。】

  這是前面佛來接引的時候,你看這個話我們在這裡看到了,就更清楚更明白了,佛來接引是現前,為什麼?人沒死,活著的,『將欲命終』,他還沒命終,這是見到佛來接引。

  疏【今言終時,正煖盡識去。】

  這個地方講的『終時』,這是恰恰我們講的斷氣的時候,他的神識離開身體,心不顛倒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疏【心不顛倒者,以一心不亂,故不顛倒。以不顛倒,故不生他處。】

  他一生念佛,念念嚮往西方極樂世界,現在佛他見到了,他一生所嚮往的目的達到,你說這個時候多歡喜!多麼幸運!目的達到了,跟佛去了,這是講的這個時候。所以最怕的是臨終神智不清,這是最恐怖的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如果在臨終的時候神智不清,迷惑顛倒,這種情形我們看得很多,可以說是許許多多人有這種情形。不要說到臨終的時候,病重的時候,甚至家親眷屬他都不認識。我們過去遇到一個老居士,他得的是老人病,病了七、八年,最後兩年只認識一個家人,其他人都不認識,臨終的前半年,一個人也不認識。這種人決定隨業流轉,他自己做不了主,這是事實。這種情形我們看得很多,那就是給我們真正的警告,我們將來會不會像他一樣?

  如果我們希望走的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從現在就應該認真去努力修學。佛菩薩是人修成的,六道也是人變現的,這問題就是看我們怎麼走,十法界這十條路,我們怎麼走法?要走到哪裡去?如何讓我們真正達到這個目標?我們這一生就算是有了很好的成績。我們仔細冷靜的觀察,古往今來那些成就的人,他怎麼成就的?那些修行失敗的人,他怎麼失敗的?在這裡面吸取教訓、吸取經驗,這是智慧。凡是成功的,得力於兩個字「專精」;凡是失敗的,實在講也是兩個字都包括盡,「散亂」,散亂可怕!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之後,中國諸宗這些祖師大德們,後代稱他們為祖師,這些人實實在在說都是有修有證,他們具足真實的智慧,提倡專精。每一個宗派,他這個宗派在大乘經典裡面取出一部分性質相同的,建立一個修行的方向,嚮往一個修行的目標,所以分宗分派,那就是專精。根性利的,幾乎都能成就;根性鈍的,再要散亂,成就就少了。古大德常常說,淨宗法門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這就是說明,禪要上上根人,六祖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交代得很明白,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,在大乘之上,這才有資格在他那個法門裡面成就。一般教下所接引的是中上根人,中根人學教發憤努力困學能成,上根人就是利根人學教,那當然不用說了。大開圓解相當於禪宗的明心見性,這在歷代高僧裡面我們也見到不少。至於下根人、鈍根人修學其他法門成就的少,很少見到;但是這一類根性的人念佛,成就往往是非凡,他有特別殊勝的成就。

  倓虛法師在《念佛論》裡面跟我們舉的修無師的例子,這是大家都看到的,這是在哈爾濱極樂寺。修無師是做泥水匠出身,不認識字,你要問他經教,他一竅不通,他就知道念佛,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你看他往生多自在!預知時至,不生病。那個時候極樂寺傳戒,戒和尚是諦閑老法師,諦閑老法師看到佩服到極點,認為這才是出家修行人的好榜樣。他成就憑什麼?專精,專是專一,精是精純,絕不摻雜,他成功了。倓老給我們說的,諦閑法師早年有個徒弟鍋漏匠,那個人根器就更差,也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,人家站著往生的,這是我們的最好榜樣!所以經教不通沒有關係,不是恥辱!不能往生,那才叫真恥辱!千萬不要在表面這樣子好看,我們被這些假形象騙了自己。我們曉得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,知道根性不利,我們就修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一般講這是下下法門,但是它有上上的成就,所以叫不可思議,所以叫難信之法,真的是上上成就!上上成就,這上上果當然是上上因,所以念佛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。是一些無知的人把它看作這是下下法門、這是度那些無知無識老太婆的,這是被他們誤會。你要說是度無知無識老太婆的,華嚴會上文殊、普賢也是無知無識老太婆嗎?他們也發願求生淨土,也一個一個都兌現了。

  所以善導大師在《四帖疏》裡真是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要信佛,信阿彌陀佛所說的,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,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推薦的。果然真信切願,不要說將來往生得大利益,現在就得利益!得什麼利益?清心寡欲,生活幸福美滿自在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不學佛的人一年比一年衰老,念佛的人一年比一年年輕,為什麼?就是心地清淨,心地清淨就專精一門,你心地清淨,不可以搞雜了,不可以搞亂了。我們這一生時光不多,即使你活一百歲,算算也不過三萬六千日,那個日曆本子三萬六千張,翻翻就沒有了。我再過兩年七十歲了,三萬六千日去了一大半。我們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,才知道這個法門之好!我這個根性就非常適合這個法門,修得快樂,很得受用。有些人問我,什麼叫開悟?什麼叫證果?我的解答很簡單,他聽起來也很好懂,真正把事實真相明白了,那就是開悟;我們依這個方法修行,真正得到利益,這就是證果。佛法的果是離苦得樂,我真的離苦得樂,破迷開悟是開悟,離苦得樂就是證果。眼前花報殊勝,將來往生的果報必然殊勝,這是一定道理!所以大家要記住,專精,決定不雜。

  今天有個同修來找我,說是他魔障現前,有冤鬼跟著他,精神恍惚,坐立不安,來求我。在求我之前,他曾經求過很多的法師,跑了很多的道場,每個法師教給他一個方法,他的方法亂了。有許多法師教他念《地藏經》、教他去拜《梁皇懺》、教他去打水陸、教他超度冤親債主,又教他念《金剛經》,念楞嚴咒、念大悲咒,他頭都大了。他來給我說這個情形,我說:我知道了。我說:你永遠不會好了,你這個毛病會一天比一天嚴重,到最後無藥可救,什麼原因?過分的散亂。他來問我:有沒有救?我說:救是有救,你聽不聽話?他說:什麼方法?我說:你從現在起,老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所有一切經咒都不要念,所有一切道場都不要跑,你回家去老實念佛。他說:那我要不要到這個道場來?我說這個道場不要你來。他說:我要出點功德。我說:我也不要你來,也不要你在這裡出一分錢的功德,你回去老老實實去念半年,你的病就好了。他又擔心,那個法師叫我念《地藏經》,我不念行嗎?那個又叫我念《金剛經》,不念不是又得罪了嗎?我說:那好了,那你沒完沒了。所以要曉得專精之可貴!散亂就壞了,那就錯了。

  以學經來說,你用十年的時間去學十部經,平均一年學一部,你的成績平平,很難出人頭地!十年專門學一部經,你就出人頭地,為什麼?看看現代這個世界,用十年時間學一部經的人不多!你就是這部經的專家!你這部經走遍全世界一定受人歡迎,為什麼?專家。一生專攻《阿彌陀經》、專弘《阿彌陀經》,幹上十年,人家見了你的面合掌:你是阿彌陀佛再來的!全世界的人想聽《阿彌陀經》,一定頭一個想到你,他不會找別人,為什麼?別人不是專家。現在資訊發達,交通便捷,請你來講經不難!從前從中國到美國坐輪船要一、兩個月,那的確是不容易,現在十個小時就過來了,非常容易。所以學一部經,弘揚到全世界。專精,不但能利他,決定自利,自己得一心,自己得一心不亂。同樣學很多的東西,說實在話,一心得不到!你這個心還是散亂的,換句話說,往生的時候心不顛倒很不容易。心不顛倒的人一定是有福有慧,沒有福慧做不到!因為不顛倒,所以他決定不會生到別的地方去,是隨著他自己的願望去往生,想見阿彌陀佛決定見佛,想生淨土決定得生。

  疏【即得者,言其速也。】

  這是講快速。

  鈔【顛倒者,繇其平日隨順妄想,不修正念,心多散亂。如前所謂將捨煖觸,一生所作,俱時現前,心神惶怖,動止揮霍。】

  這是為我們說明什麼叫『顛倒』,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。這部經,經文字字句句跟我們一生生活的幸福,跟我們將來想達到的圓滿目標有密切的關係,而蓮池《疏鈔》、蕅益《要解》等於是為我們導遊,我們去了很生疏,不認識,這兩位大師是導遊,一樣一樣詳細為我們說明,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,以及一個修淨土現在的生活狀況,這個非常的難得。我們在這裡面去體驗,在這裡面去學習,那就叫真正的修行。所以先要認識什麼叫顛倒,然後認真反省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犯這個過失?我們這個經就沒有白念、沒有白聽。

  『繇其平日隨順妄想,不修正念』,這兩句話最重要了。我們平常是不是隨順妄想?隨順妄想,不知道隨順妄想的可怕,不知道隨順妄想的結果,這就叫迷惑。佛法常講迷跟悟,什麼叫迷?什麼叫悟?妄想現前立刻能夠覺察,那就叫悟。所以宗門常說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念是什麼?妄想。如果不覺,就隨順妄想了;一念覺,就不隨順了。所以一念覺,這個覺就是「正念」,這個很要緊。其他宗裡面,「正念」的定義有淺深層次不同,我們初學的人、中下根性的人很難把握。淨宗這個正念非常容易就把握住,正念是什麼?就是六字洪名。我們的覺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覺了。妄念一起來,第一個妄念起來,第二個念頭就南無阿彌陀佛,用一句佛號把妄念打掉。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相續就是保持正念,這是淨宗比其他宗容易修學的地方。所以它簡單、容易、穩當、快速,再愚痴的人、下下根人,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都會!提起正念就是提起佛號,我們念佛人,佛號就是正念,唯一正念,決定沒有其他第二念,我們心就不散亂,心力就集中了。

  諸位要曉得,精神意志集中,我們拿現代人的話來說,現代人最時髦的、最流行的、最嚮往的,變化體質!我們年老了,如何把我們的體質變化跟年輕人一樣,有沒有方法?有。什麼方法?阿彌陀佛。可是他問我:有沒有?我說有。什麼方法?我說念阿彌陀佛,他完全不懂,他體會不到!就是一心念阿彌陀佛,心裡什麼都沒有了,只需要半年,你的體質就變化,這個一點不假。身上本來有很多毛病,半年之後,心清淨了,大乘經上常講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心念是正報,念清淨了,心清淨了,生理上細胞組織它自然就調整,就恢復正常。現在科學家還沒有能觀察到這個事實。不要看醫生,不要吃藥,藥不是好東西,藥裡頭有副作用,沒有好處!最好的就是調心。我什麼藥都不吃,我在新加坡講經,我每年都到新加坡去,那邊同修見到我:法師,你怎麼一年一年都年輕、都不老,你用什麼方法保養的?我就告訴他,我說:有!他說:你吃什麼補品?我說:台灣自來水公司出品的自來水。我沒用別的,你看我洗臉,一年都用不了一塊肥皂,這一塊肥皂洗臉、洗澡都用它,一年都用不完一塊。心清淨,這個重要!

  所以散亂,不但你修道是大障礙,對你身體健康也是莫大的障礙,這個要曉得。所以學佛,無論學哪一宗、無論學哪個法門,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,方向目標都相同,祕訣就是專精。你要參禪,專精參究;你要持咒,專精念咒;你要學教,專精去學經。沒有別的,專精就成功了。所以我們念佛,念佛方法簡單,比參禪、比持咒、比念經都簡單、都容易。聰明人選擇最簡單的方法,這輕鬆不吃力!古人講「念經不如念咒」,什麼原因?咒短,經長;又說「念咒不如念佛」,佛號更短、更簡單。愈來愈簡單,愈簡單的愈殊勝,愈簡單的愈是第一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千萬要記住,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可以隨順妄想。換句話說,念頭起來,不管是善念是惡念,那個不要去理會,善念也是妄想。念頭一起來就念阿彌陀佛,轉得愈快愈好,不可以隨順妄想。這是說一般人他「隨順妄想,不修正念」。

  『心多散亂』,這是很苦!所有一切煩惱都從散亂裡面流出來的。人在臨終的時候,這個時候精神意志力量最薄弱,心念控制不住,換句話說,阿賴耶裡面含藏的業習種子,這時候統統跑出來了。所以在臨終之前,見神見鬼,這是我們到醫院裡面去看一看就曉得。所以醫院的醫生、護士們都相信有鬼,他們見到太多了。這個病人看到他的家親眷屬,都是已經死了的人,還有看到很多惡的相、非常難看的相,正如同《地藏菩藏本願經》裡面所說的,是不是真的是他的家親眷屬?不是的,都是冤家債主變現出他家親眷屬的樣子,冒充的,來勾引他,病人要是跟他去,這就上當,他就要來報復他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這是一生所做的善惡業在這時候統統現前。

  『心神惶怖,動止揮霍』,這就是平常我們講的恐怖,心神不安,前途渺茫,這是人最苦的。我們人這一生,什麼樣的人最幸福?什麼樣的人最快樂?他這一生當中,他有一定的方向,他有一定的目標,這種人最幸福最快樂。假如他只有一生,到他死了就完了、就為止,那臨死的那一剎那他感覺得前途渺茫。他在這一生當中,他有他的方向、有他的目標、有他的事業,他一生做得歡歡喜喜、快快樂樂,得到美滿。如果他能念佛,再以求生淨土做為後續的目標,那他真快樂了,真自在了,這一生當中很快樂、很幸福過一輩子,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更快樂、更美滿,那叫真正的幸福。真的,實實在在的,如果不求生淨土帶業往生,修學其他法門靠自力,太難太難!這是一條光明的大道,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。如果不修這個法門,或者這個法門不是專精修學,這法門沒修成功,來生必然是隨業受報。

  鈔【應入地獄者,刀山劍樹,視作園林。】

  看作是很美好的花園,進去逛,一進去之後才知道那是地獄,那是刀山劍樹,你看走了眼,看錯了。

  鈔【應墮畜生者,馬腹驢胎,認為堂宇。】

  這是到畜生裡面去投胎,他見到什麼現象?見到華麗的宮殿,很豪華的住宅,看到非常喜歡,到裡面去看看,這一進去就入了胎,這變成畜生。這一類的事情,在古人筆記小說因果報應記載裡面就很多,我們能抽出一點時間去看看,對自己確實是很大的警惕。

  鈔【就令作善,合生人天,未免憎愛父母。】

  這樁事情,《楞嚴經》裡面說得很清楚。父母跟子女四種緣分: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這四種恩怨最重的就變成一家人,稍微疏一點,就變成親戚朋友。古人常講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所以我勸同修們多念《了凡四訓》,教你知道什麼事情?教你知道因緣果報是一定的,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。我們在馬路上走,遇到完全是陌生人,有人看到給你點點頭笑一笑,有人看你很不順眼,這我們都常常碰到的。我們過去生中跟他有緣,他跟我點頭笑一笑,過去我們也有一點善緣、好緣;見到我、看到我不順眼,過去世大概總有一兩樁事情對不起他。三世因果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這些擺在面前的事實就是證明,家親眷屬也不例外。

  這就是說,縱然我們一生行善(這個善,以佛經來說是五戒十善,在中國儒家來說是倫理道德),我們生到人天,也免不掉對於親人還有憎愛之心,何況還有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。這就是說明真正聰明人,真正覺悟的人,不再搞人天小果,不幹!一定要求生淨土。求生淨土的好處、利益一定要知道,你才會發懇切之心。

 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之快,他方世界都比不上。我們在《觀經》裡面看九品往生,我們從下下品看起,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,下下品幹什麼?五逆十惡,造這樣重罪的人,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往生的。當然我們往生決定不在下下品,為什麼?我們沒有造這麼重的罪業,雖然造的罪業不少,但是不會這麼重,也許在下品中生。下品中生,六劫就花開見佛,花開見佛是什麼地位?別教初地菩薩。你要記住,六劫就初地!如果在娑婆世界,要修多少時間才能到初地?兩個阿僧祇劫才到初地。這邊修兩個阿僧祇劫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六劫,怎麼能比!如果我們是行善,不是作惡的,我們修善法去往生的,按照九品的條件,應當是在中品上生,或者中品中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多久的時間花開?七七四十九天。在這個地方要修兩個阿僧祇劫,到西方世界只要四十九天!四十九天是我們這邊的時間,西方世界沒有年月日時,這個大家曉得。所以佛所講的時間單位統統是我們這個地方時間單位。四十九天,不到兩個月,你就成了別教初地菩薩。

  你要問,華嚴會上文殊、普賢為什麼要求願往生?文殊、普賢是華藏世界等覺菩薩,他在華藏世界成佛,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還要一段相當的時間,修行愈到高位愈困難。第一個阿僧祇劫,這都是講別教,不是講圓教,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第二個阿僧祇劫,初地到七地;第三個阿僧祇劫,八、九、十地,三個位次。換句話說,等覺菩薩要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你就可想而知,他要用多少的時間?那是多麼困難的事情!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到西方就花開見佛,他那一品生相無明就斷了,就成佛了,哪一個等覺菩薩不希望到極樂世界去?不必浪費那麼多的時間,不必受那麼多的辛苦,見了阿彌陀佛就成就了。我們把這些道理、這些事實真相,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偏讚淨土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這個法門是接引根熟眾生,所謂根熟就是無量劫來他所種的善根福德,今天成熟。成熟,他一接觸,歡喜相信,肯發心、肯念佛,這是成熟的相。不成熟,接觸之後歡喜心不能生起來,不能夠信受奉行。不成熟,佛就教他一切大小乘法門,幫助他成熟。所以要知道,這個法門是專接根熟眾生。根熟眾生,用現代話說,這個人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,是接引這一類的人。他成佛的機會不到,這個法門對他不起作用。如果他這一生要成菩薩、成阿羅漢,那是另外法門接引。這個是專接引成佛的,所以叫一生成佛的法門,一生成就的法門。

  鈔【乃至小聖初心。】

  小聖是指阿羅漢,初心是指權教菩薩。

  鈔【猶不能正知出入。】

  『正知出入』就是講入胎出胎。阿羅漢跟權教菩薩都有隔陰之迷,他們來投胎很清楚,以應化身到這個世間來度有緣的眾生,他來入胎,他在胎胞裡面不受苦,就像住在宮殿一樣,很舒服的,出胎他就迷了,過去事情又忘掉了;不過這些聖者,畢竟他的功夫底子厚,他只迷一時,他不會一生迷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世尊交代大菩薩要護念諸菩薩,就是護念這些小菩薩,就是指這一類的小聖初心,到時候要去提醒他。一提醒,他馬上就覺悟,就恢復了。所以羅漢跟權教菩薩都有隔陰之迷,不能正知出入。

  鈔【皆所謂顛倒也。】

  可見這個顛倒,不但是凡夫,三乘聖者都還不免!

  鈔【乘此顛倒,三界七趣。】

  『七趣』是《楞嚴》上說的,普通我們說六趣、六道;七趣,加個仙道,神仙。

  鈔【隨業受生。】

  這就是六道輪迴,隨著自己業力去投胎,去受生。大致上我們來觀察,一般隨業受生的人,在三惡道是多數,三善道是少數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業力,我們自己冷靜反省,我們不要看別人,反省自己,我們從早到晚,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,我們起心動念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?就曉得將來自己隨業流轉到哪裡去。什麼叫善念?念念要利益一切眾生,這是善念,要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,這是善念。念念都為自己打算,這就是惡念。哪個人不為自己?為自己,沒有不墮三惡道的,為別人才能得人天。修行人修得很好,戒律精嚴,心地清淨,如果不求生淨土,大多數都在欲界。色界,那就很稀少,為什麼?色界天的條件,五欲斷掉了,就是財色名食睡確實不動心,這才能到色界。假如財色名食睡,我事是離開了,心有時還動,欲界,不能到色界,為什麼?欲念沒斷,這是真的。所以這些事情不要問別人,自己經念多了就曉得,比照比照,我的標準在哪裡?我對於五欲六塵還會起心動念,換句話說,初禪沒分!修得再高也不過是他化自在天,不能出三界。所以隨業受生是很可怕的事情。

  鈔【今既一心不亂。】

  這是講我們念佛人平常的功夫,我們修清淨心。『不亂』是決定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,我們先求這個不亂。

  鈔【則內凝正念。】

  『正念』就是一句佛號,一句佛號念到底,心裡面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,這是正念。念是今心,就是你心裡真有,那叫念,不是掛在嘴皮上。我們口裡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叫稱名。《十六觀經》最後所說的念佛,這個病人業障很重,臨終時不能憶念,就叫他稱名。可見得稱名跟憶念不一樣,憶念不一定是稱名。我們雖然沒有把阿彌陀佛掛在嘴上,心裡時時刻刻把阿彌陀佛掛在心上,那叫做念,就是你心裡真有阿彌陀佛,那就決定會往生,就感應道交。

  鈔【外感佛迎。】

  外面感應阿彌陀佛臨終來接引。

  鈔【捨此報身,徑生彼國,如佛言,隨其心淨則佛土淨。】

  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,清淨的程度不一樣,隨著我們心地清淨的程度去往生,最極清淨是上品上生,才得個一兩分清淨,凡聖同居土下品往生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品位高下,蕅益大師講,在我們念佛功夫的淺深,功夫是什麼?就是清淨心的程度,功夫是指這個,不是講我一天念多少佛號叫功夫,不是指這個。假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心都不清淨,那就是古人所講的,你喊破喉嚨也枉然;我一天佛號雖然念得很少,但是心確實清淨,那個功夫就深。所以講功夫的淺深,而不是念佛號的多少。可是佛號,古德常常勸我們要多念,多念有好處,因為我們是凡夫,我們習氣很重,不念佛就打妄想,所以念佛就把妄想取而代之,用意在此地。真正講功夫是講清淨心。好,我們念佛迴向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