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(第二八一集) 1984/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1-003-0281
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五九二頁:
疏【稱理,則自性不可湊泊,是難信法義。】
鈔【當知自性,不可以有心求,不可以無心得,不可以語言造,不可以寂默通。】
這四句就是解釋『湊泊』的意思。『自性』,佛在大乘經上常用「法爾自然」來形容它,實際上是根本無法形容的,佛是在無法形容之中,不得已取比較接近事實真相的方便法,為我們指引。這是佛法,特別是大乘法,難信之處。因為自性不但言語達不到,言語是有範圍、有界限的,思惟想像也是有範圍、有界限的。這個界限,用唯識家的說法就很容易、很清楚的辨別出來,就是阿賴耶識,那就是它的界限。阿賴耶識裡面講的三細六粗,如果超越這個界限,那就沒有法子,所謂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一切大乘了義都是講真如本性,都是超越阿賴耶的界限。《彌陀經》是大乘當中的大乘,了義當中的了義,當然難信。雖然經上講的都是事相,事是依理而說的,理甚深莫測,於是這些事都超越一般人的常識之外,不但六道凡夫沒有方法測度,就是二乘權教菩薩也不容易相信,為什麼?他沒有見性。這個法門,普賢菩薩在華藏世界宣揚就容易,為什麼?因為華藏世界那些菩薩們統統都是明心見性,他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難!諸佛菩薩在十方世界六道裡面為眾生說這個法,那真正叫難信之法。
這四句解釋得非常之好,『不可以有心求』,有心,那個心是妄念、是妄想;也不能用『無心』,無心得不到的,無心是無明。你起心動念是妄想,不起心動念是無明,這個時候請問你怎麼辦?我們確確實實沒有法子。要曉得,淨宗念佛的方法是妙絕了的法門,我們至誠恭敬念這句阿彌陀佛,你說是有心還是無心?今天念佛的人很多,我們在座的同修個個都念佛,大概念了不少天,為什麼沒有得到念佛三昧?再說淺一點,為什麼不得受用?那是因為你念佛不得法,你不會用心。你用有心念,你不會得念佛三昧,你用無心念,你也得不到念佛三昧,關鍵就在此地。有心是妄想,無心是無明,用妄想、無明去求念佛三昧是決定求不到的,求一心不亂也求不到的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用有心去求可以求得到,這就是這個法門的方便。有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;實報土不行,實報土要符合這個標準,不可以有心,也不可以無心,那是實報土。我們有心求,決定得生;無心求,決定不生。諸位要曉得,你不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沒分!淨宗跟其他宗派難易之分就在此地,就是我們用有心求可以往生;其他宗派用有心不能證果,用無心也不能證果。才知道其他法門比我們這個法門難得太多了,我們這個法門難信易行。真正相信、真正發願,發願就是有心,願意往生,真的叫萬修萬人去。我們念這句佛號,誠誠懇懇的念、老老實實的念,不要夾雜妄想。有些人念佛,念佛裡頭還有一個念頭「我求一心不亂」,那是個妄想,你不可能得一心不亂的。念佛裡頭夾雜妄想,怎麼會得一心不亂?一心不亂是我的願望,我有這個願,不能有心。心跟願要把它分清楚,我有願,我要求得一心,但是我在念佛裡頭不能有這妄心,不可以有求得一心的念頭,這個念頭夾雜在裡面,我們這個佛號就不純,裡面有夾雜。念到功夫純熟,自然一心就現前。功夫到了,自然現前;功夫不到,打妄想只有害事,不能成事。所以老實念、誠懇的念、恭敬的念,就對了。心裡有這句佛號,其他一切雜念、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以一念除一切妄念雜想,這個方法很妙,能叫妄念不生。這句佛號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念四個字也好、念六個字也好,清清楚楚,不墮無明。所以它也不是無心,它也不是有心。裡頭有雜念、有妄想,就是有心;這四個字、六個字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它不是無心。這就是大乘菩薩所講的中道第一義。念佛得會念!這種功夫用純熟了,漸漸的就融會到我們生活上,我們穿衣吃飯、待人接物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界,也不是有心,也不是無心,都在中道上,那就相應了,這完全是功夫、是境界。這兩句是講用心。
底下兩句是講用功。『不可以語言造』,無法用語言來說清楚、說明白。言語文字都有範圍、都有界限,大乘、一乘圓滿的義趣,它在言語文字之外,言語文字不能廢棄,但是意在言外,這就是說你要會聽。如果你只聽言語、只看文字,那就錯了,那就是死在句下,你不會開悟的。會開悟的人,要懂得弦外之音,懂得它言外之意,那你才有悟處。所以離開語言文字不行,執著語言文字也不行。這句是講教下,是用語言、文字,文字是經典,講經說法是語言,死在句下,死在教下,不能明心見性。『不可以寂默通』,是專對禪宗講的,禪宗完全是由禪定下手,不要語言、文字,行不行?不行!定功縱然達到四禪八定,也不能見性,再往上提升一級,到九次第定,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,還是不能見性,為什麼不能見性?因為他還執著有個禪定,只要有一絲毫的妄想執著,都是心性的障礙。所以大乘法門裡面,它所用的方法,說穿了只是破執著而已。
鈔【離四句,絕百非。】
佛為我們說四句、百非,四句、百非是總括一切妄想執著。佛舉一個例子,「空」是一句,「有」是一句,「亦有亦空」是一句,「非有非空」是一句,這叫「四句」,從這四句再推演、變化就成一百句,佛舉這一個例子,這一個例子涵蓋一切眾生的妄想執著,總不外乎這個原則。四句、百非統統離開了,你的妄想執著就斷盡,心性自然就顯現,哪裡要求?不須要求,自然就顯現了。可是我們聽了佛講的這個道理,說得好像是滿簡單的,事實上我們沒法子做到,原因就是我們這四句、百非從無始劫以來就養成牢不可破的習慣,想離離不開,想斷斷不了,起心動念都落在四句、百非裡面,能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的,那就相當不容易,能夠真正離開斷掉的,談何容易!大乘法裡面能夠真正離開斷掉,圓教初住菩薩以上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斷煩惱、破無明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才是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;只要四句、百非在,你就沒有方法破無明,就沒有辦法證得真性。
鈔【空裡栽華,波心踏月,無汝措手足處。】
這是比喻。『空裡栽華』,花要栽在地上,或者栽在花盆裡,虛空當中怎麼栽花?『波心踏月』,夜晚在水面上有月亮的影子,你在波心踏月。這都是說難,都是說不容易做到的。『無汝措手足處』,這是比喻心性難以理解、難以證得。
鈔【是故靈山上德,終成敗北之愆;漢地金剛,始有滅南之想。】
這是舉兩段故事來證明。『靈山上德』,這是法華會,世尊在靈鷲山講《法華經》。
演【靈山上德,終成敗北者,靈山會上五千退席。】
這些跟釋迦牟尼佛很多年的小乘學者,聽到佛講《妙法蓮華經》,他聽了不能理解,認為佛說法反常,「五千退席」,五千人退席不聽了。
演【及華嚴會上不見舍那之輩。】
這就比喻作「敗北」,為什麼?不能見性。佛講《法華經》,是對跟他的這批學生,根性逐漸成熟了,是為他們說的;沒有成熟的,就不能接受,不肯相信,退席不聽。這就好比打仗,這些人打敗仗,退出了。
演【漢地金剛,始欲滅南者,德山號周金剛,不信南宗單傳直指之說,作青龍鈔,徑往南方,欲滅南宗。】
達摩到中國來傳禪,「單傳直指」,禪家之宗旨,不依經論文句,單傳心印;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六祖惠能在黃梅(江南)弘法,叫做南宗。德山禪師,號稱周金剛,他俗家姓周,德山是他的法名。德山是《金剛經》的專家,一生專攻《金剛經》,他對於禪宗承傳很不滿意,他作《金剛經》的註解,叫《青龍鈔》。那時候經跟註解都是手寫的,他註得很詳細,分量篇幅很大,所以走路的時候挑一個擔子,一頭是行李,一頭就是他的著作,準備拿這註解去找禪宗這些大德辯論。走在路上,肚子餓了,剛好遇到賣點心的老太婆,距離禪宗道場已經不遠了。他就跟她買點心,老太婆問他,擔著什麼東西?他說:《金剛經》的註解,《青龍疏鈔》。老太婆聽了之後,她說:我有一個疑問,《金剛經》上的,你要能答得出來,我的點心供養你;答不出來,你有錢我也不賣給你。他說:好!我是《金剛經》專家,妳提出來。她就問:《金剛經》上說三心不可得,請問法師,你是點哪一個心?他說不出口,就把他問倒了。他一想,南宗的法師了不起,連個老太婆我都對付不了,我還敢去嗎?就不敢去了,把他的《青龍鈔》統統燒掉,作學生參學去了。「漢地金剛」,因為他是中國人、是漢人,周金剛他是有滅南之想。
鈔【能信是法,豈不難哉。】
能夠相信,實實在在不容易!這是說明「難信」,從稱性這個觀點來看,確確實實是難,這個難真有它的道理。
◎三、總結難事
經【舍利弗。當知我於五濁惡世。行此難事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】
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念佛成佛的,這是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講的;這個說法,古來的大德從來沒有說過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念佛成佛的。蕅益大師說這個話是第一個人,他憑什麼說的?就憑這句經文說的。這是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講的,他自己說的。『行此難事』是念佛,信願持名,這是難事,『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』是成佛。蕅益大師不為我們指出來,我們天天念《彌陀經》,就這麼含糊籠統打馬虎眼過去了,從來沒有注意到這兩句經文這麼重要!釋迦牟尼佛念佛成佛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,最後成佛都是念佛這個法門成就的。明白這個道理,明瞭這個事實,我們才曉得華嚴會上為什麼文殊、普賢也要求願往生淨土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最後成佛都是念佛成佛的,蕅益大師不說,我們的確很難發現,經過明眼人一指點,仔細一看,沒錯,是有道理。
經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。】
這個難信之法就是念佛成佛之法。
經【是為甚難。】
這一句是總結前面二難,自己成佛難,為眾生說成佛之法難。我們看註解:
疏【述諸佛語,重為申明。見此二難,古佛不虛為讚辭,今佛非濫膺美譽,實語實行,兩相符合,萬代眾生,當諦信而勿疑,感恩而無已者也,可謂反覆叮嚀,婆心大切矣。】
蓮池大師這幾句話說得非常懇切。『古佛』,在本經前面所看到六方佛對釋迦牟尼佛的稱讚,是真實不虛。『今佛』是指釋迦牟尼佛,是我們的本師,他可以承當一切諸佛的讚美,當之無愧。諸佛如來讚歎的是真實語,釋迦牟尼佛自行化他是真實行,『實語實行,兩相符合』。下面是蓮池大師勸勉我們,『萬代眾生』,不止當時!這個法門傳之於後代,希望後代的同修有緣遇到了,千萬不要懷疑,一定要真正的相信,要感佛之恩。感諸佛之恩,當然我們也感激蓮池大師的恩德。因為這部經,說實在話,沒有蓮池、蕅益大師為我們指引,我們怎樣去念,也沒有辦法了解經中深奧的義理。我們看不出來,這是這兩位祖師大德指引我們。『反覆叮嚀,婆心大切』,婆心就是慈悲心。人到老了,知道自己來日無多,所以對於後輩的愛護那是出自於真心,跟年輕的時候不同!年輕的時候有虛情假意,年老的時候,我這一生快要過去了,快要離開這個世間,所以對於底下一輩年輕人的愛護出自於真誠。往往我們形容真實的慈悲都叫做「婆心」,老太婆的心真實慈悲,這是比喻諸佛菩薩祖師大德。
鈔【得道之難,其難有二。】
二難,一個是得,就是成佛的難,一個是說法難。成佛難有二:
鈔【一謂善世得道,未足為難,今於惡世。】
這就難了。我們今天學佛,能夠放下萬緣,得生淨土,給諸位說,我們今天擺在面前是兩種狀況:一種是往生,一種雖念佛而不能往生。這都是事實,就像從前李炳老所說的,現在念佛人,一萬個念佛人能往生的大概是三、五個而已,絕大多數不能往生,原因在什麼地方?『惡世』,你在這惡世裡自己不能獨立做主,你會隨著境界轉,這樣念佛就不能往生。那能往生的,給諸位說,你的功夫成就比過去那些往生人都高,為什麼?過去那些人環境多好,沒有這麼多的惡緣,那些人要生在今天照樣不能往生,這個一點都不假。在這種環境裡面,我們能往生,我們的功夫就超過古人,這都是事實。就像前面所講的,如何在五濁惡世能夠自立自強,不被外境干擾,一心向道,這個道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大道,這是真實功夫。這是第一個難處。今天念佛人不能往生,我們不能怪他,外面的環境的確障礙太大,確實不是一般泛泛之流能夠抵得住的。內有煩惱習氣,外有惡緣,這個惡緣有人事環境、有物質環境。物質環境,五欲六塵的誘惑;人事環境,你所交往的親戚朋友,他們不學佛,他們貪圖名聞利養,把你拉下去。你想學佛,他不讓你成就;你想這一生了生死、出三界,成佛作祖,他偏偏要把你往三惡道拉,要叫你享受這花花世界,他那一番美意,後果是不堪設想。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不好,不利於修行,在這裡頭成就不容易。
鈔【二謂惡世得道,而得小果,猶未為難;今得無上菩提,是以難也。】
小果,小善來生得人天善報,這個有。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心地很善良的人,盡心盡力來做這些慈善事業幫助社會,救濟貧苦,這是人天小果,我們常常能看見。要再往上提升,也不是個容易事情,能夠嚴持戒律,身心清淨,斷見思煩惱,斷個幾品而已,斷不乾淨!斷乾淨了,那他就證果。在末法時期,已經見不到證果之人。換句話說,煩惱可以斷幾品,斷不乾淨,他壽命就到了,這非常不容易成就。我們這個法門,往生不退圓滿成佛,確實難之難矣。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給諸位說,一切大小乘佛法雖然沒學過,自然就通達。你要問,為什麼通達?我們講,我們是凡聖同居土往生的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沒有明心見性,為什麼也通達?這裡頭第一個原因,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念四十八願知道了。第二個,我這一生雖然沒學過,我前生學過,前生還有前生,過去無量劫所學的東西,現在統統都記起來了、都會了。佛力加持,無量劫所修行的東西統統可以現前,現在都得受用,這麼一個原因。
鈔【說法之難,其難亦二。】
說法之難也有兩種。
鈔【一謂善世說法,未足為難,今於惡世。】
這一點,我們現在的體會很深。古時候那個社會,縱然沒有讀過書、不認識字的,他也接受過倫理道德的教誨、社會的風俗習慣,從小養成他一個倫常道德的觀念。雖然沒有念書,不認識字,他懂得孝順父母,懂得友愛兄弟,處事待人接物他都懂得分寸。今天在表面上看,我們的教育普及,幾乎每個人都接受過教育,倫常的觀念沒有了,天下大亂,原因何在?從前的教育,教育的宗旨是教我們怎樣做人;今天的教育不教你怎麼做人,是教你技術,在社會上怎樣去賺錢,是功利的教育。中國人從前那個教育叫聖賢的教育,它的目的是教你做聖人、做賢人。不像現在,現在的教育目標不是叫你去做聖賢,這個不一樣!聖賢是從做人的基礎上建立的,所以從前人知道孝親尊師。現在學生批評老師,老師難當!這樣的心態,老師還能教學生嗎?還願意教學生嗎?師道沒有了,換句話說,怎樣做一個人,不知道了,沒人教了,這個社會要想不亂,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在這個社會裡面,講成佛、成菩薩這個法門,太難了!誰肯相信?一般人要眼前的利益,稍稍遠一點,幾個月以後,一、二年之後,他不要了。他要立刻得到利益,所以不能接受、不能相信。
鈔【二謂惡世說法,而說其易信者,猶未為難;今說難信之法,是以難也。】
什麼叫易信?他思惟想像能達得到的,還勉強可以接受,想想不錯,還有這個道理。像這種法門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他怎麼會相信?這要他接受就太難了。
下面蓮池大師為我們舉四個比喻,用淺顯的比喻讓我們體會釋迦牟尼佛自行化他這兩種難處。
鈔【略為四喻,第一喻者,譬如有人,身入大海,復乘破舟,復遇逆風,復衝巨浪,復值羅剎魚王毒龍,危在頃刻。】
有人乘破船航行於海上,遇到大風大浪,遇到羅剎、大魚、毒龍,非常危險。
鈔【而能於中,安穩得渡,是之謂難。】
這個破船在這樣海難之中能平安渡過,這個難!這是形容自渡難。
鈔【不但自渡,併渡諸人,置之彼岸,是難中難。】
不但自己能渡過,看到其他船上遇難的人,他還要去幫助別人。這就比喻說法難。
鈔【大海、破舟、逆風、巨浪,及羅剎等,此喻五濁。】
比喻五濁。
鈔【自渡,喻得道。】
成佛。
鈔【渡人,喻說法也。】
我們想想這個狀況,多麼困難的事情!
鈔【第二喻者,譬如有人,身罹重病,復處風露,復乏飲食,復遭跌撲,復值庸醫,誤進藥餌,危在頃刻。】
已經得重病,又躺在露天之處飽受風寒,又沒有飲食在那裡挨餓,又跌了一跤,又遇到醫生把他的病診斷錯誤,又吃錯了藥,病危,很快就要死掉了。
鈔【而能於中,調理痊安,是之謂難。】
在這種狀況,居然他能好轉,他能恢復,這個不容易,難!
鈔【不但自療,併餘病者,皆使平復,是難中難。】
重病、風露、乏飲食、跌撲、庸醫、誤進藥餌,比喻五濁惡世;自己調理,比喻成佛;幫助別人,比喻說法,確實不容易!
鈔【第三喻者,譬如有人,身在囹圄,復膺楚撻,復繫枷杻,復染疾疫,復被監押,將臨誅戮,危在頃刻。】
有人被關在牢獄,不得自由,楚撻是鞭打,枷杻是腳鐐手銬,身上還染病,又被判死刑,命危在旦夕。
鈔【而能於中,忽然解脫,是之謂難。】
在性命交關的時候,遇到大赦,他能脫離監獄,這個難!很不容易。
鈔【不但自脫,併諸罪人,悉得免離,是難中難。】
這就比喻說法。
鈔【第四喻者,譬如有人,身墮井中,復遇毒蛇,復困荊棘,復淹寒水,復值惡人拋擲土石,危在頃刻。】
這個人落在井裡,井底有毒蛇,又有帶刺的植物,井水冰冷,又遇到惡人丟石頭到井裡面。
鈔【而能於中,騰躍而出,是之謂難。】
在這種狀況之下,這個人能從井裡出來,這個難!毒蛇等是比喻五濁惡世。『騰躍而出』,比喻自己成佛難。
鈔【不但自出,併餘同墮,俱時上升,是難中難。】
這是比喻說法難。
鈔【五濁等喻,義說同上。】
後面三段,五濁這個意思跟第一段所講的完全相同,我們讀了自然想像得到,所以就省略。
鈔【此之四喻。】
上面講的這四種比喻。
鈔【略喻釋迦二種難事,明淺易曉。】
從比喻當中,我們能想像到那個難的狀況。世尊在五濁惡世裡面示現成佛,為一切眾生說淨土往生的法門,就像前面比喻的困難。說實在的,只有超過,沒有不及的。
鈔【使知如來不憚劬勞,備歷艱苦,為我等故,行難中難,一至於此。】
唯有我們真的了解、真的明白,對佛才會感恩戴德,佛對我們恩德之重,確實超過父母。這些艱難困苦,我們父母做不到,佛菩薩能做到。
鈔【聞斯難者,皆應喜悲交集。】
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一定會有這個態度出現。『喜』是歡喜,歡喜我們這一生有緣讀到這部經典,有緣聽到這個法門。『悲』的範圍就廣,一個是感激佛祖受盡千辛萬苦,成佛道、說經典,這是為了我們;歷代祖師大德代代相傳,也是為了度我們;第三是悲自己過去生中沒有智慧,曾經聽過這個法門,不能信、不能發願、不能修行,以至於空過;再悲憫一切眾生,像我過去情形一樣,今天這個法門普遍宣揚,他聽了不相信,信了不發願,願了不肯念佛。
鈔【感極呼號,聲震三千大千世界,勇猛精進,思報佛恩。】
真正懂了、真正明白了,他表現出來自然是這樣。如果沒有這種感情的流露,換句話說,他對這個經典還是沒有明瞭、沒有透徹,為什麼?依舊麻木不仁。真正明白、了解,『悲喜交集,勇猛精進』,他一定是這個態度,不需要人勸勉叮嚀。怎樣報佛恩?怎樣報祖師恩?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,這一句非常的重要。我們許多為佛弟子,今天知道這個法門,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得一點好處,都想來報佛恩,不知道怎麼報法。
鈔【欲報佛恩,不越二事:一者自利,二者利人。】
你記住這個原則就對了,真正報佛恩,要自利利他。我們現在實在沒有智慧。什麼叫自利,什麼叫利他,搞不清楚!把自害當作自利,把害他當作利他,這就是愚痴。
鈔【自利者,於此惡世,力行此道,因得往生,亦云為難。】
什麼是自利?『力行此道』,努力修學這個法門。這個法門,佛在這經上講的三個條件:信、願、持名,我們要深信,要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二六時中(一天到晚)心裡只專注這一句佛號,那你就決定得生。難!難在哪裡?難在把世間一切法、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。不肯放下,難!你就不能成就。放下,諸位不能錯會意思,不是講事上放下,事固然有障礙,障礙不大,心上要放下,這個重要。很多人剃頭出了家,事上放下了,出了家之後比在家事更多更煩,哪有放下?佛教我們放下是在心上放下,決定不沾染,這就對了。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界之中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不放在心上,這叫做自利,這叫做專念。所以,專念不在口上。口上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,心裡還有名聞利養、還有牽腸掛肚,那個念佛不能往生,古德常講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不能往生。心上真有,他不念也能往生,因為那個念是心念,他不是口念,他心上真有。
有一個居士問我:念佛要怎樣才能得力?他念了好幾年,覺得功夫不得力。我就跟他講:放下,不放下,功夫怎麼會得力?不放下,念佛就有夾雜。他說:師父,我什麼都可以放下,我的孫子放不下!我說:那就沒辦法了。我告訴他:把你牽掛孫子那個心換成阿彌陀佛,你就一定往生。你們想想看,他「孫子孫子」不會掛在口上,不會一天到晚念的,他沒有念,他心上真有。口裡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,他心上沒有,沒用!心上有,口上沒有,管用!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念佛就是心上真正有阿彌陀佛,念經是心上真正有《無量壽經》,不是口裡有《無量壽經》,那個沒有用處,要心裡有才管用。這是講怎樣自利,怎樣能往生。世間這些事隨緣,好事看到,點點頭很歡喜;壞事看到,點點頭也歡喜,絕不牽掛在心上。當然佛弟子有責任規過勸善,遇到人做壞事,勸他幾句,他聽,很好,不聽,算了,不要再計較,不能把這個事情掛在心上,這就對了。心上一定要牽掛阿彌陀佛。《無量壽經》教給我們一向專念,《彌陀經》上講一心不亂,《觀經》上講一心繫念,可見得心上有佛那叫真正的念佛。
鈔【利人者,於此惡世,復勸諸人,共行此道,同得往生,是則亦云難中難也。】
怎樣利他?利益眾生,諸位要知道,其他的法門利益小,只能在阿賴耶識種一個佛法種子而已。這一生當中要想超越三界六道輪迴,要想不退成佛,說實實在在話,只有念佛法門;八萬四千法門之外,這叫門餘大道。除這一法之外,沒有第二個法門,你要找第二個法門能成就,那你就錯了。我們今天要想幫助別人、利益別人,我一定把第一法門介紹給你,這個法門決定有效。如果我告訴你其他法門,那個法門決定不可能成就,我怎麼對得起人?怎麼對得起佛菩薩?佛菩薩對我們這樣的恩德,我們打幾個折扣來對人,這與佛的心願就不相應。還有人故意來找麻煩、來刁難,有人說:你們只提倡念佛法門,只提倡《阿彌陀經》,佛法在你們手上不統統都滅盡?他說的也很有道理,其實這叫偏見。這個法門,一定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人,換句話說,這個法門是度成佛的人。你那個樣子還不像成佛的人,這個法門對你只有種個善根,不能成就。你這一生當中確實有資格成佛,這個法門對你起作用了。所以我們曉得,一切法門都是為眾生培養善根福德的,這個法門是一切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人一生決定得度,所以這個法門是無上法門,第一法門。我們用這個法門勸人,人家善根成熟,這個緣給他,太好了!他就成就。縱然他不能接受,所謂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把西方世界殊勝的緣在他八識田中種下去,這是無量功德,他來生或者多生多劫之後,這個種子一定會成熟,他一定是以這個種子而得度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。這是比喻裡面,大師為我們說明世尊成道、說法難,我們報恩,唯有自利利他,這才真正是報恩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