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(第二一六集) 1984/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1-003-0216
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四二八頁:
鈔【證福德者,大品般若經云:若人散心念佛,亦得離苦,其福不盡,況定意念。】
這是大師再引經論來證明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。所以修善根福德,老實念佛就統統具足了。一般未能深入經藏的人,聽了這些話未必能相信,這才引經據典為我們證明。前面一段是證明善根,這一段則證明念佛就是修福。首先舉《大品般若經》上這一段話,《演義》有註解:
演【散心念佛,是著實憶持,著實體究,未入一心者,非如今人全不著意,徒事唇舌也。】
這是給我們說出什麼叫散心念,散心念可以說他是相當的專心,不過功夫沒到家,沒有成就。當然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,絕對不是短時間就能念到一心不亂,或者念到功夫成片的,沒那麼容易。有些人念佛念了三個月、念了半年,覺得還不能得一心,乾脆就不念了;或者聽說別宗快,他就學別的去了,這樣一生都學不成功。認真的念、老實念,念到半年決定有進步,進步從哪裡看?妄念少了,妄念還是有,比從前少一些;以前糊裡糊塗,現在不太糊塗,頭腦清醒一點,這個清醒就是智慧,就是生智慧,智慧增長。煩惱輕、智慧長,這就是很好的效果,就是念佛的成就。念到二年、三年,妄念就更少了,功夫得力的就能覺察到往生有信心、有把握,會念到這個程度,這就是很好的功夫。
念佛為什麼不得力?你的煩惱習氣不肯放下,這樣念佛就很不容易得力。換句話說,一個人要真正覺悟,覺悟什麼?生死事大,輪迴可怖,是真正恐怖的。你要有這種警覺心,換句話說,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,我就想求了生死、超越輪迴。什麼方法才能做得到?唯有念佛求生淨土。所以印光法師自己寫警惕的句子,念佛人,他自己是如此,一天到晚把「死」字頂在額頭上。印祖的房間有一個小佛堂,供著一尊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後面就是一個條屏,寫個「死」字。常常有這樣的警覺心,功夫自然就得力了。
散心念佛,「著實憶持」,認真在念,「著實體究」,體是體會,究是參究,真正去體會,真正去參究,但是沒有得一心,沒有得一心都叫做散心。決不是像現在人有口無心,這樣念沒有用處。念佛人心裡面起貪瞋痴慢,外面還受境界誘惑,這樣念佛就是古德所講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只能說是種善根,這一生要想往生相當困難。
演【定意念佛,是既得事一心。】
「事一心」是把功夫成片包括在這個範圍之內。功夫成片是淺的事一心,念到見思煩惱斷了是深的事一心。如果我們把事一心分做三品:下品是功夫成片,中品是斷見惑,上品是斷思惑。什麼叫功夫成片?一天到晚心裡面有佛號,心裡面想佛,除了憶佛念佛之外,什麼妄念也不想,這就是功夫成一片。煩惱並沒有斷,見思煩惱都沒有斷,雖然沒有斷,功夫得力,也就是煩惱不會起現行。煩惱剛剛出來,第一個妄念出來,第二個它就是阿彌陀佛,就把它壓下去了。有這樣的功夫,給諸位說,決定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念到上品事一心不亂,那就是生方便有餘土,而不是凡聖同居土,這是決定可以往生。所以念到功夫成片之後,這句佛號繼續不斷還在念。
演【而復於定心中,念念憶持,心心研究者。】
這個「研究」不用心意識的,只一直念下去就行了。念念之中具足信願行,念念之中具足六度十願,這是說這個意思。事一心成就了,還不能間斷,還是這功夫綿綿不斷的下去,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增高了。
演【若是理一心,則是離念境界,既已無意,兼亦不止是定也。】
念到理一心不亂,他念不念?還念。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他這句佛號決定不中斷。所以境界不斷的往上提升,品位也不斷的增高。念佛人總要記住,決定不貪生怕死,實在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愈早愈好,要知道這個世間太苦,沒有絲毫值得留戀的。留戀這個世界是愚痴,你有什麼理由留戀這個世界?
「散心念佛,亦得離苦,其福不盡」,那個福報不但我們沒有辦法說得出,諸佛菩薩也說不盡,這是真的。所以,這一句名號是萬德洪名。
鈔【稱揚諸佛功德經云。】
說明持名念佛確實是福德,經論很多很多,這又是一部,經上說:
鈔【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,一心信樂,持諷誦念。此人當得無量之福,永離三途,命終之後,往生彼剎。】
這不是在淨土三經,是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,這不是稱揚一尊佛,「諸佛」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這很不可思議。一切諸佛都念佛,那菩薩就更不必說了。佛給我們做一個榜樣,他的關鍵就是「一心信樂」,樂(一ㄠˋ)是樂好,念去聲字,樂好就是愛好,一心愛好。
演【一心信樂,是信願二資。】
他要是不信,不願意求往生,他對這個就不能生歡喜心;能生歡喜心,一定是深信切願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個條件,前面兩個他具足了。
演【持諷誦念是行資。】
信、願、行三個條件都具足了。「持」是受持,就是接受,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他完全明瞭、完全接受。「諷誦」就是高聲唱念這句佛號。
演【持而諷,誦而念,正用心之極。】
這真正是用功,而且功夫非常得力。
演【所謂口與心,聲聲相應;心與佛,步步不離也。此不往生,誰復往生?】
這個人不往生,還有什麼人能往生?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的智慧福德神通道力幾乎跟等覺菩薩平等,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到哪裡去找?所以這個人的福報大了。
『此人當得無量之福』,你在世間無論修什麼樣的福報也比不上他。所以我們念佛人要修福,到哪裡去修?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修福。勸人念佛是修大福報,這世間人不知道!不知道念佛是慧,不知道念佛是福,所以佛在經上常說這些眾生是可憐憫者。『永離三途,命終之後,往生彼剎』。
鈔【智論云:譬如有人初生墮地,即能日行千里,滿一千歲,七寶奉佛,不如有人,於後惡世,一聲稱念阿彌陀佛,其福勝彼。】
《大智度論》上有這麼一段文,從一個比喻上來說念佛福報的殊勝。假使有一個人,這個人很了不起,一生下來就會走路,而且一天能走一千里。實在講這是比喻,沒有這樣的人。『滿一千歲』,這是說他有這麼長的壽命。以『七寶』供養佛,這是說供佛這個福報很大!但是他修這樣大的福報,還不如有一個人在後來惡世,就是五濁惡世,實在就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一聲稱念阿彌陀佛,沒有念多,只念一聲,念一聲阿彌陀佛的福報就超過那個「初生墮地,日行千里,滿一千歲,七寶奉佛」的福報,超過他。這個我們相不相信?前面所講的福報,可以說是生生世世享天上人間的福報,為什麼?因為它不是出世的因,他所得的果報是天上人間的福報,還是享得盡的。一念阿彌陀佛,雖然現前看不出什麼,阿賴耶裡面已種下金剛種子,這一生縱然不能成就,多生多劫之後遇到緣,這個種子起現行,必定往生成佛。這個名號的福報是成佛的福,那個供養諸佛的福報是人天福報,不能比,這是真的。所以一稱阿彌陀佛之福,沒有人能說得盡。
鈔【增一阿含經云: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,若有稱佛名號,如取乳頃,功德過上,不可思議。】
這是小乘經,《四阿含》之一。『四事供養』,四事是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供養修行的人只有這四樁事情。因為當時出家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是「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」,他不住房子,樹下也只住一晚,第二天他到別的地方去了。所以你能供養他的,飲食、衣服、臥具,他生病的時候,醫藥。修道的人手上不拿金錢,從前是這樣的供養。『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』,供養地球上一切眾生,這個福報大不大?當然是很大。可是怎麼樣?還不如一個人念一聲佛號,『稱佛名號,功德不可思議』。《阿含經》裡面沒有說是稱阿彌陀佛,只是講「稱佛名號」,那個功德之殊勝,得福的快速,沒有其他的修法能跟它相比。經上說得很明白,『若有稱佛名號,如取乳頃』,擠牛奶的時間很短,這是講你念佛的時間很短,你所得的功德超過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,這說明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經上稱讚念佛功德的地方太多,不勝枚舉,這是略舉幾種來給我們做證明。
鈔【凡此,皆持名為多福德之明證也。】
明確的證據,我們要不信,那就沒法子。
鈔【又寶積十九經云: 時一比丘,聞佛讚揚不動如來佛剎功德,心生貪著,而念生彼。佛言:不以愛戀之心,遂得往生,惟有植諸善本,修諸梵行,得生彼剎。】
這是《寶積經》第十九卷的一段經文。這一段很重要,我們念佛的同修,有許許多多人有同樣的毛病。什麼毛病?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很好,對那裡起了貪愛之心,那個地方七寶宮殿,黃金為地,到那裡再好好享受!用貪愛心念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不能往生,為什麼?那個地方是淨土,心淨則土淨,才能往生。你心不清淨,不能往生。你佛號念得再多,只是種將來往生之因,這一生不能往生。諸位要曉得,一定要把這句佛號念到自己心地清淨。《寶積經》上這一段公案值得我們警惕。『時一比丘』,當時一個出家人,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,佛在那裡讚揚不動如來佛剎的功德,他聽了之後心裡很歡喜,對於不動如來佛剎起了貪愛,『而念生彼』,他想往生。佛在世的時候,好!佛的神通廣大,你心裡起心動念他就知道了。佛看到這個人以貪愛心念佛求生佛剎,就告訴他,『不以愛戀之心,遂得往生』,不可以!為什麼不可以?我們看小註:
演【不以愛戀之心遂得往生者,以愛戀之心是情識,不是智慧故。是但知取相,不知妙理故。是徒生好樂,未起真行故。】
這樣的信願行不是真實的,真實是理智的,不是感情的。感情用事只能種遠因,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,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有理性。理性把感情化成真正的慈悲,我們世間人講愛,佛法講慈悲,慈悲實在講就是愛,為什麼講慈悲不講愛?愛是感情的,慈悲是理性的。換句話說,理性的愛就叫慈悲,不是感情的。
往生,實在講不是容易事情,沒有理性是做不到的。新莊一對夫婦學佛二、三年,距離我們這裡很遠,所以只聽錄音帶,聽得很歡喜,他昨天來告訴我,說他學佛的原因。他是做醫生的,知道因果報應,所以他替人看病收的費用收得很少,家人都不原諒他,說他替人看病收的錢連醫藥成本都不夠。他的父親、太太對他都不太諒解。太太也學佛,我就告訴她:積財不如積德!你先生今天這樣做,你們有後福,他做的沒錯。只要生活能過得去就可以,何必要多賺錢?不如多積德。他告訴我,他學佛是聽錄音帶起了信心,遠因是他的祖母前幾年過世。那時候一家都不信佛,祖母念佛,因為家裡人都不信,所以處處就有障礙。她是心裡默念,從來不出聲,這樣的念法。走的時候清清楚楚,她得癌症,在別人講很痛苦,她沒有痛苦。走的時候沒有痛苦,生病也沒有痛苦。走的時候曉得什麼時候走,預知時至,死的時候滿面紅光比生的時候面孔還好看。他父親叫家裡人來看,他不知道念佛,他曉得他媽媽是個修行人,他說:修行人就不一樣,她一定生天,相貌那麼莊嚴。他那時候不太相信,現在聽了佛法知道了,那是真的,決定往生。她臨走的時候告訴她的女兒:「佛已經來了,在門口等我」,說完她就走了。他們那時候因為不信佛,認為這老太太眼睛花了,不太正常,胡說八道,現在想想,那是真的,佛來接引。
所以,決定不能以感情,這個情識是不相應的,一定要有智慧、要有理性,不是著相,是真正契入妙理,這是真修行。於這個世出世間法真正理解,知道取捨,哪是應該取的,哪是不應該取的。這個世間五欲六塵、六道輪迴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,決定不可以貪戀。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。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成就自己圓滿的道業,自己有能力了,再回到這個世界來度化眾生,這是真正聰明人,真正有智慧的人。
在這個世間弘法,大家發心出來學講經弘法,好!好在哪裡?好在你有膽量,犧牲自己成就別人。犧牲自己,將來自己要墮三途,為什麼?因為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把握,你就來打閒岔,講經說法打閒岔了。你想想倓虛法師講的這些公案,諦閑老法師一生弘法利生,是清朝末年天台宗的祖師。你看他那個徒弟,念三年佛站著往生,他一天到晚就一句佛號,沒有打閒岔!諦閑老法師走的時候還生病,不如他。但是要曉得,像諦老、像倓虛法師確實能往生。自己真有把握,品位低一點不在乎,捨己為人,他是犧牲自己的品位幫助眾生。我們今天連品位都靠不住,幫助別人,自己要墮三途,要搞六道輪迴,這太可怕了。
所以我勸講經說法的這些同學們,你們要認真努力修持,對於自己往生西方淨土決定有把握,然後來弘法利生,對了,那就正確。現在前途渺茫一片黑暗,都不曉得顧自己,這怎麼得了!發這個大願心是正確的,這個階段要清楚,第一個階段要自己認真的修學,學講是附帶的;到自己往生真正有把握,我以弘法利生為第一,自己修持時間少一點沒有關係,決定能走得了!這要知道。所以捨己為人還是有一個限度,最低限度能達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。下下品拿不到,那就不得了!那就大錯特錯了。弘法利生是上報四恩、下濟三苦,決不是為名聞利養。如果為名聞利養來弘法利生,必定墮落。
《寶積經》這段話值得我們警覺,佛在此地講『惟有植諸善本,修諸梵行,得生彼剎』,善本、梵行,在本宗講就是一句佛號。
鈔【善本即善根,梵行即福德。】
一句阿彌陀佛福慧雙修。
鈔【此又雙顯持名,為多善多福之明證也。諸經交讚,可弗信受。】
一切經都是這樣讚歎,我們還不相信?還不能接受?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這是大師在此假設一個問答。
疏【問:此土單修圓頓,不願往生者,寧可謂之少善根耶。】
問得好!『此土』是我們這個世間,確實有這種人。『單修圓頓法』,禪宗是圓頓法,他不願意往生淨土,天台、華嚴、般若,這些宗派裡面許許多多的大德都不求生淨土。這些人是不是也是少善根?
演【單修圓頓不願往生者,是宗門師德。】
禪宗的祖師大德們。
演【直明直性不帶纖塵。】
直接求明心見性,真的一點妄念都沒有。
演【佛來也殺,魔來也殺,念佛一聲,漱口三日者。】
這是不念佛的,不求往生的。諸位看看禪宗的《語錄》,你就知道了。
演【甯可謂之少善根者,謂以持名為多善根,則此等師德,皆夙具般若靈根乃能爾也,甯可謂之少善根耶。】
宗門的祖師大德都是了不起的人,過去生中修學的確實是深厚!難道這種人也少善根少福德?我們看蓮池大師怎麼解答的。
疏【答:圓頓行人。】
『行』是修行人,也就是說禪宗他們那些修行人。
疏【雖悟一心,尚餘後有。】
『悟』是悟了,這是解悟,他不是證悟。換句話說,他煩惱習氣沒斷,生死輪迴出不去。
演【雖悟一心尚餘後有者,謂若悟而即證無生,是真善根深厚。任渠橫說豎說,無所不可;教渠往東往西,真如說夢。】
這幾句是說真的悟了,這是證悟。證悟的人可以,像六祖大師這樣的人,明心見性,那是真的悟了,這是真正『善根深厚』。這樣的人不多,非常的希有,他確實證得無生法忍。
演【若未得無生,而自負圓人。】
沒有到這個境界,沒有能夠證得真正無生法忍,自以為是圓頓根性的,這是自作聰明的。
演【鈍置淨土,亦是善根淺尟也。】
這說得好。蓮池大師在當時寫這本《疏鈔》,是禪宗很盛,淨土非常衰微的時候,說話要不謹慎,得罪禪宗的大德,那就很難堪,這要惹多少人指責他、批評他!所以他說話小心謹慎。這部經上處處引用《華嚴》來解釋,因為禪宗也尊崇《華嚴》,《彌陀經》身分地位從這裡把它抬起來,苦口婆心!所以他的話很婉轉,「雖悟一心,尚餘後有」。
疏【正宜求生彼國,親近彌陀。】
正應該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話有根據的,永明延壽大師就是最好的榜樣。永明延壽禪師,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晚年專修淨土、專弘淨土,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。徹悟禪師也是從禪宗過來的,《徹悟禪師語錄》都是勸參禪的人念佛求生淨土。這有根據的。
疏【喆老青公,皎然覆轍,若其自負圓人,不願往生,當知亦是善根薄故,如華嚴中說。】
怕人不相信,舉出《華嚴經》做依據。我們看喆老、青公這兩個人的公案。
演【喆老住京師四十年,常坐不臥。】
這是參禪的大德,我們今天講不倒單。
演【化後。】
火化的時候。
演【紙襖亦燒出舍利。】
不要說是身體,穿的衣服都燒出舍利子出來。
演【以不修西方,生大富貴處。】
來生生在富貴人家做大官。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做帝王、做大官的都是從前的老修行人,一轉世,修行一輩子換得來人間富貴。
演【青公即青草堂。】
這是禪宗非常著名的大德。
演【年九十餘,感曾家女人送供。】
他有個信徒姓曾的,對這老法師非常好,常常供養他。他在臨終的時候說:妳供養我很多,我給妳作兒子好了。他死了以後到她家投胎,做她的兒子,就是曾魯公,宋朝的宰相,官做到宰相。曾家的夫人那天生小孩,夢到青草堂到她房間來。她馬上家裡就派人到寺廟裡去看,老和尚圓寂了,知道他來投生的,後來做到宰相。這都是不求往生的。
演【覆轍者,漢賈誼云:前車既覆,後車當戒。】
要戒備!你看到前人這個樣子,能學嗎?這些人如果求生淨土,實在講太容易了,他有這樣的功夫,念頭一轉馬上就生西方極樂世界;他就是不肯求生,所得到的是人間富貴。所以世間富貴人、有才華的人,都是有來歷的。大家不認真修行,不求生淨土,你學講經說法弘法利生,來生也搞富貴!一生的修持換得人間的富貴,這是很可怕的事情。這兩個人的例子大家都知道。『若其自負圓人,不願往生,當知亦是善根薄故』,這是真的,一點不假。
鈔【後有者,後陰也,即來生也。圓人見地,雖與佛齊,然而粗細無明猶未盡除,恆沙性德猶未悉備。有惑潤生,寧無後有,既存後有,則有生方,不離六道。】
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清楚。你的見解跟佛一樣,問問你,你的無明有沒有斷?你的性德有沒有透露出來?從什麼地方看?我們今天不要講那個細的無明,我們講粗的,粗的是什麼?見思煩惱,你見思煩惱有沒有斷盡?你還有沒有人我是非?還有沒有貪瞋痴慢?如果還有那麼一點點,換句話說,你就決定出不了三界!你跟諸佛見解相同也是枉然,出不了三界。世間自古以來確實有不少狂妄之人,甚至以為自己超過諸佛。自以為超過諸佛,這就是狂妄自大。別人讚歎就歡喜,別人說幾句不中聽的話就不舒服,這行嗎?不但不能出三界,三善道恐怕都保不住,人天都沒分。粗細無明,《演義》有註解:
演【粗細無明猷未盡者,細即根本,粗即枝末。】
「細」就是根本無明,「粗」就是枝末無明。
演【圓人見與佛齊,惑全未破,以理雖頓悟,乘悟併消,事須漸除,因次第盡故。】
這種悟是屬於解悟,不是證悟。你雖然悟了,你做不到,換句話說,沒有把佛的境界變成自己的境界。佛的境界,你講得頭頭是道,那是諸佛的境界,不是自己的,自己跟佛的境界完全不一樣,這怎麼行?
演【恆沙性德猶未悉備者,德有性德修德,性德本具,修德修成。】
性德,沒錯,我們一切眾生跟諸佛沒有兩樣,可是你要是不修,你性德雖有,不起作用。
二、三十年前,我遇到一個同修,他學佛也很久了,告訴我他證得阿羅漢。我聽了是沒法子,他深深的相信自己證阿羅漢果,跟他講也講不清。到最後我一想,問他:「阿羅漢有六通,我們坐在客廳,牆外面馬路上的人走來走去,你有沒有看見?」他說沒有看見。「阿羅漢有他心通,我現在心裡想什麼,你知道不知道?」他說不知道。我說:我肯定你沒有證得阿羅漢。這才把他說服了。他是不是打妄語?這不是打妄語,這在佛法裡叫增上慢,他是自己以為真的證得阿羅漢,心裡面有一點清淨,得到一點法喜,自認為是證果了。
現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這些怪人怪事。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,洛杉磯五個年輕人,那一天我遇到三個,他們來聽我講經。聽說有一個西藏喇嘛在洛杉磯講經,給他們五個人授記,說他們五個人開悟了。這些人狂妄得不得了,來聽我講經。講完之後來問我,要我也給他證明他是開悟的。我說:你們沒有開悟。他很生氣,他說:喇嘛仁波切證明我們是開悟的,為什麼你說我沒有開悟?我就告訴他:我沒有開悟,你來問我,你當然沒有開悟。我這一講,當時聽眾很多人都笑起來了。你開悟了,還會來問我嗎?現在騙人的人很多,給你授記,給你什麼證明,都是假的,都靠不住。還有什麼灌頂、破頂,那個草插在頭頂上,將來你死的時候,神識從這裡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;你這頂要不開,將來都沒辦法往生。好多人都去了,聽說開個頂要交美金二十塊,他把草給你插一插。我在亞特蘭大遇到一個醫生,那個醫生說是這頂上有個穴道,那個洞很大的,他說:這個我也會插,一插就插進去了。現在人就喜歡奇奇怪怪的,這真是沒法子。那草要是插得不乾淨,你真的會得腦瘤,早一天往生。像這些怪現象,中國、外國都有,而且非常普遍,我們要小心,千萬不要上當。
佛法決定不是用這種方法能往生的,為什麼?淨土五經、一切大乘經典沒有這個說法。所以他說的、他做的,一定要在經典上找到根據。我們今天修淨土宗,淨土宗主要的經典是五經一論,五經一論上沒這個方法,我們就統統不要去相信它。依照五經一論修行的人,多少人往生!自古以來,在現在,在台灣、在大陸、在海外,這些都是真實的榜樣放在我們面前,還不相信嗎?還去相信那些奇奇怪怪的。這些人真是經上講的少善根、少福德,甚至可以說沒有善根、沒有福德,都在那裡胡鬧。
『有惑潤生,寧無後有』,惑是迷惑、是煩惱,這是講的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沒斷盡,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「後有」,就是你還是要受生,後來還有輪迴。『既存後有,則有生方』,生方就是生的方式,來投胎,胎卵濕化。『不離六道』,這跟你講得清楚明白,你不求生西方淨土,一定是六道輪迴。
鈔【除彼已登實報,餘或未免人天。】
除非是他確實已經破無明證得法身,那是超越了。假如沒有這樣的功夫,沒有真正破無明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換句話說,你修得再好,也不過是人天福報,『未免人天』。
鈔【而天上多欲,人間雜苦。】
天上快樂。從前師子覺,這是印度的高僧,跟無著、天親三個人都修彌勒淨土,而且彼此約定,哪個先往生,到彌勒淨土回來報個信。師子覺先走,走了好多年沒消息;以後無著菩薩往生了,生到兜率內院,過了三年回來報信。天親菩薩就問:你怎麼三年才來給我報信!他說:天上時間長,我不過是在彌勒菩薩那邊打個轉就趕緊下來給你報信。天親菩薩問:師子覺呢?他說:師子覺貪圖天上的五欲快樂,還在兜率天的外院,還沒有見到彌勒菩薩。他看到天上的五欲六塵比人間超勝太多,留戀那個地方,完了!道心都退失了。所以修道人不容易,我們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天天在誘惑你,這個誘惑力量不強,天上那個誘惑的力量是更強。師子覺可以不被人間五欲六塵誘惑,天人來誘惑,他受不了,他跟他跑了,你說怎麼得了!這非常可怕。那都是證得菩薩果位了,習氣沒斷,禁不起誘惑,心裡面還有貪瞋痴慢。這是『天上多欲』。『人間雜苦』,人間,我們這一生生在人間,人間狀況我們了解,我們體會到。
鈔【墮落者眾,解脫者希。】
這是真話,墮落的人多!真正在這個世間修其他法門證得實報土,就是破無明證得法身的,這種人很少。在中國禪宗,最殊勝的就是六祖惠能,惠能大師一生,在他會下開悟明心見性的四十二個人,你們讀《壇經》曉得,這在禪宗是無比殊勝,真是空前絕後!在一個真正祖師大德會下能明心見性開悟的,多半是一、二個,三、五個就很多了,他會下有四十多人,跟他修學的人何止千萬?還是不成比例。再看看像慧遠大師當年在廬山結茅蓬,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念佛,個個往生。六祖能大師會下的不如。這兩個一比較,你就曉得念佛往生的殊勝。
鈔【不生淨土,而將焉往。】
你要不生淨土,你到哪裡去?這一段後面那個註解我們念一念,可以使我們了解真相,增長我們的信心。
演【除彼已登實報,餘或未免人天者,能斷無明證法身,生實報土,則超六道。】
超越六道,永遠不再輪迴了。
演【若不然者,縱不墮惡趣,亦墮人天,焉無後有耶。】
如其不然的話,你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下面有一個問答:
演【或問曰:斷無明證法身菩薩生實報者,迥超六道不必言矣。】
這個當然沒有話說,這決定超六道。
演【生方便有餘者,亦超三界不受輪迴。】
這講功夫次一點,次一點也可以超六道輪迴,像阿羅漢以上的。
演【何但言除實報能免人天,不言除方便亦免人天耶。】
這個問得很好,真是找出理由來問。阿羅漢斷見思煩惱,超越六道輪迴,阿羅漢沒有證得實報土,沒有明心見性。為什麼你單講生實報土,不講生方便土?這個問的很有道理,看他怎麼答法:
演【此章問答,單論圓人。】
這是單說圓教,不給你說藏教、通教,圓教的標準就是這個樣子。
演【圓人斷無明者,即生實報。】
不會生方便有餘土的。
演【如未斷無明,造至七信,雖生方便,所見之境與實報同,不同藏通二教體析之人,實生方便,故略而不言也。】
在四教裡面講,它是單論圓教的,不是給你講藏通、別教。這就是圓人的見地、境界跟藏通確實不相同。圓教的人見思煩惱斷了,超越六道輪迴,他雖然生方便有餘土,他在方便有餘土裡面的受用跟實報土沒有兩樣,為什麼?智慧不相同,斷證相同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境隨心轉。換句話說,圓七信的人,他的心跟阿羅漢、辟支佛的心不一樣,一個心量狹小,一個心量廣大,所以他受用境界不一樣。雖然生在方便有餘土,幾乎等於實報莊嚴土,跟小乘人的境界不一樣。
鈔【喆老青公,俱稱有悟。】
這兩位都是禪宗開悟的人。
鈔【而喆老後身,耽戀富貴;青公後身,多歷苦憂。】
官做大了,做得很辛苦。你看現在做大官的都很辛苦。
鈔【皆繇不慕往生,自失善利。】
你看看他們的樣子,過失就是不願意求往生淨土,不相信這個法門。『自失善利』,最殊勝的利益,自己誤了自己。
鈔【致使淹滯多生,曠菩提路。】
當然將來他還是會往生的,但是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世!他一定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,一定見過阿彌陀佛的佛像,阿賴耶識裡面有阿彌陀佛的種子,就是不肯稱念而已,不願意求生。這個在菩提道上,路子就很長!不曉得要迂迴到多遠,然後才回心轉意老實念佛求生淨土。
鈔【豈非善根涼薄,乃致如斯。】
這就是他的善根薄。不能說他沒有善根、福德,善根福德都不多。
前面蓮池大師舉《華嚴經》做證明,「如華嚴中說」,《華嚴》說在哪裡?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:
鈔【言華嚴者,入法界品云。】
入法界品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,這一品在八十卷經裡面它有二十一卷,《四十華嚴》是這一品完全的經文。
鈔【遮那會上,諸大聲聞,不見佛者,以善根不同故,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。故知執持名號,願見彌陀,誠多善根、大善根、最勝善根、不可思議善根也。】
這是舉《華嚴經》為證明。《華嚴經》末後一品說,『遮那』是毘盧遮那佛,華嚴會上的法身佛。『諸大聲聞』不見不聞,原因是什麼?善根少、福德少。唯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見到佛,他們聽佛說話,這是善根不同。為什麼他們善根少、福德少?『本不修習見佛自在善根故』,換句話說,他在無量劫中生生世世學佛,沒有修這個法門。什麼法門?『執持名號』這個法門,念佛的法門,他不念佛。
參禪的人不念佛,研究教的人不念佛,所以善根、福德少。最顯然的,我就舉諦閑法師師徒,你就看出來,徒弟念佛,老師天天在研究經典,講經說法,所以老師的善根福德不如徒弟。徒弟念了三年超過老師。諦閑法師現身說法給我們看,這個事情距離我們不算太遠,民國初年的事情,距離我們不過五十年而已,這是真的。所以會講不如會聽,會講的人得不到真實利益,會聽的人他得到,他成就了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