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一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001

  諸位同修,今天是我們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第三次的宣講。圖書館從今天起正式啟建蓮池海會。《疏鈔》我們曾經講過兩遍,讀得當然是更多,我們對於蓮池大師他老人家的德行、修學、教化,都感到五體投地。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應當效法大師,像蕅益大師一樣,蕅益大師是私淑蓮祖(蓮祖的私淑弟子),意思是說蓮池大師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蕅祖才開始學佛,他對於大師的仰慕,以大師的遺教做為自己修學的方針,這種方式值得我們效法。今天在此地啟建蓮池海會,依蓮池大師為我們的老師,我們彼此都是同學、同參伴侶。我們依照祖師這個註疏,認真的來講習、來修行,希望我們這一生都能不辜負蓮祖對我們的期望,將來人人上品上生,花開見佛,那我們這一會才是真實的勝會。其他的話我們就少說,這部書的分量是相當的長,入了文諸位自然就明瞭。

  現在請掀開經本,我們用的本子是上、下兩冊,上冊是《疏鈔》,下冊是《疏鈔》的註解,就是《演義》,演義是鈔的註解。先看經題:

  【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一】

  【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】

  這兩行的第一行是經題,第二行是人題。此「人」不是譯經的人,是註解的人。

  【彌陀經疏鈔演義定本卷一】

  【雲棲古德法師演義,門人慈帆智願定本。】

  我們先把來源給諸位略說。此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園精舍所講,阿難尊者集結寫成梵文。傳到中國來之後,將梵文譯成中文,這一位法師是鳩摩羅什大師。這部經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的註解,入文之後我們會討論到。這本註子是明朝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蓮池大師寫的。疏是解釋經、註解經,註得很深,唯恐後人看不懂,註解再加註解,那就是鈔(鈔是註解疏)。疏與鈔都是大師自己作。演義就是註解鈔,鈔還是太深。他的學生(也是蓮祖的侍者)古德法師,他是親近蓮祖多年,祖師往生之後這些著作能流傳到後世,都是古德法師給他整理、刻版流通,對我們來說真是莫大的恩惠。更難得的,這個《疏鈔》太好,也恐怕後人很難體會祖師所說的真實義,於是把他自己侍從大師聽講的筆記心得寫成《演義》,幫助我們後學,這就是《演義》的來源。

  這個本子很少流通,《阿彌陀經疏鈔》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,而《疏鈔演義》就很少人曉得,許多修淨土的法師們都沒有見過這個本子。我可以說是很幸運,因為初出家時讀《卍續藏》,《卍續藏》有收集這個本子,所以我最初讀到是在《卍藏經》。我曉得《阿彌陀經疏鈔》有一個很好的註解,就是《演義》。所以我第一次講《阿彌陀經疏鈔》時就用《卍藏經》的本子,用這個《演義》的本子,那時候沒有單行本。第二次講這部經時,我從香港得到一個本子,這是現在諸位看到的下冊。這個本子是偶然在香港見到,見到時我非常的歡喜,是在「東林念佛堂」他們的藏經樓裡看到這個本子。我就問裡面的法師,我說:「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你們知不知道?」他說:「知道。」我說:「這《疏鈔》還有一個註解,你們曉得不曉得?」他說:「沒聽說過。」我就指著書架說:「這個就是,你拿出來。」他們拿出來,才曉得原來在書架上擺了那麼多年沒人知道。我說:「好了,這個本子讓我帶到台灣翻印流通。」一回來之後就印這個,把上冊跟下冊合印,就成為《疏鈔演義》,這個本子在我們台灣是第一次流通,過去沒人印過。兩個本子翻開對照起來讀,覺得很不方便。現在我們要印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把這兩本子按照它的段落會合起來,會成一本,這樣一部不必翻來翻去。我們現在做這個工作,這做出來之後就非常有意義,對於念佛修學淨土的人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這部經線裝本是四冊,我們現在就是合訂本,第一冊完全是玄義,非常的重要,我們要深入的來探討、來研究。諸位看下冊,開頭是:

  演【題義】

  這是解釋題目。

  演【開卷。】

  此處開卷就是上冊的開卷,因為它是註解上冊。

  演【佛說等八字是法題。】

  『法』就是法寶,就是經典題目《佛說阿彌陀經疏鈔》,就這八個字。

  演【後學等十二字是人題。】

  「後學」兩個字,現在我們這個本子上沒看到,它換了一個字「明」,這是金陵刻經處的刻版。清朝時,把「後學」兩個字改成「明」。因為蓮池大師是明朝人,當時他沒有用這個,他自己寫的題目是「後學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」,他原來是這樣,所以古德法師筆記上還是記載著原來的字樣。現在把「後學」兩個字改成「明」字,改成朝代,這就是人題。

  演【法題下,自細釋。】

  向下就是解釋《疏鈔》這個本子的題目的意義。

  演【今入文之先,理應略陳總一。題中約有四對。】

  也就是概略的說。

  演【一、通別一對。通則經之一字,別則佛說等五字。】

  這是指經題,經題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六個字。「經」字是通題,凡是佛說的都稱之為經。「佛說阿彌陀」是別題,這個題跟每一部經題不一樣,專指這一部經。

  演【二、能所一對。能是能詮,即經之一字;所即所詮,即上五字。】

  『能詮』是「經」字。『所詮』是「佛說阿彌陀」。通是能詮,別是所詮。

  演【三、教理一對。佛說經是教,阿彌陀即是理。】

  什麼理?後面會說到,在此地不必多說。

  演【四、人法一對。佛說即是人,阿彌陀即是法。】

  『佛』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『阿彌陀』也是人,也可以把他看作『法』,因為它的意思是法,西方教主也是這個名號,以這個法做為自己的名號。我們通常講《阿彌陀經》,這個經題是單人立題,而蓮池大師給我們說明這個題裡面有人、有法。下面是細說,一個一個字來給我們解釋。

  演【首佛字。】

  經題「佛說阿彌陀經疏鈔」,『佛』這是第一個字。

  演【即釋迦牟尼佛。】

  這是我們的本師。

  底下所講的意思非常重要,希望大家特別留意,不可以把它當故事聽。

  演【從兜率降生王宮,為悉達太子。】

  佛陀的示現必然是先以補處菩薩的身分,就是後補佛,以這種身分出現。後補佛住在什麼地方?住在欲界第四層天,兜率天的內院。『兜率』是梵語,譯成中文意思是知足。你們想想這個意思,知足!知足則常樂,沒有一法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內院是菩薩居住的所在,所以兜率天是我們娑婆世界裡面凡聖同居土。在娑婆世界,三界二十八層天,連我們地球,一共有三個處所是凡聖同居土。我們是人間,地球上是凡聖同居土,菩薩、羅漢也住在我們地球上,我們肉眼見不到。欲界第四天是凡聖同居土,它有內院、外院,外院是凡夫天,內院是聖人。雖然是凡聖同居,兜率天人見不到內院,內院這些菩薩們也不跟兜率天人往來,跟我們這兒一樣情形。第四禪的五不還天,也是聖人居住的地方,這都是凡聖同居土。

  尤其是等覺菩薩所居住的淨土,凡聖同居土他住的是淨土,不是穢土,那多自在!他能捨他的自在、捨他的受用,降生到人間來,人間是五濁惡世。雖然降生在人間王宮裡,也是五濁惡世。拿我們凡夫眼光來說,這個犧牲太大!好像住在皇宮裡面,現在把你送到監獄去坐監,這犧牲太大。為什麼?捨己為人,為了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,能捨棄自己的受用、享受,到人間來。這一點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就是教我們要效法他。

  佛法真正是做得非常徹底,做出來給我們看。儒家在《禮記》裡教給我們「安安而能遷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兩個「安」,是說身也安、心也安,身心都安穩,這個好自在。你能捨棄,為什麼能捨棄?為了眾生。我為了要服務眾生、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,我把我安適的環境放棄、捨掉,不怕苦、不怕難去服務大眾,這才是偉人,稱為大人物;在佛法裡面稱為大英雄,佛的殿稱為「大雄寶殿」就是這個意思。他能吃人所不能吃的苦頭,能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苦難,要為人之所不能為,這是大人物。所以這些地方我們不能輕易的看過,這就是儒家所謂「安安而能遷」。

  生在王宮裡是為了教學方便,意義很深。所以佛示現在人間都以太子身分出現。世間人所求的什麼?富貴榮華、名聞利養。他一生下來就得到,生為太子身分,父王過世他就是國王,我們世間所謂「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」,在人間富貴到了極處。他修行,他來弘法利生,不是求榮華富貴,而是教我們捨榮華富貴,能捨。

  演【出家苦行六年,成等正覺者。】

  印度當時的宗教非常之多,所謂是九十六種外道。這些外道多數都是出家修行,修淨行。他們的苦行多半都是三年,出家人一定要修三年苦行。佛陀示現,「你們修三年,我修六年」,時間比一般宗教長,所受的苦比一般宗教徒要多,所以佛以後出來弘法能降伏外道,外道沒有話說。外道所讀的經論,佛都讀過;外道所修的行門,佛都修過。然後佛下個結論:你們那些都不究竟。他可以說,他是過來人!如果沒有涉獵過,外道瞧不起你,無法攝受,「我的東西你沒學過、你沒看過,你懂得什麼?」佛是九十六家的外道經典都讀過、都修過。所以外道最高究竟的境界,佛都曉得,這就能攝受外道,降伏外道。多少外道跟著佛出家修行,道理在此地。諸位想想,用心之苦,真正是慈悲到極處,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、要學習。我們今天不能成就,原因就是放不下,怕吃苦。我們再跟釋迦牟尼佛比一比,他什麼身分,我們什麼身分,他連世間一等的榮華富貴都捨掉,跑到雪山吃那些苦頭,他能辦得到,我們為什麼辦不到?他能成就,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?想一想就明瞭。這幾行是說明佛陀給我們的示現,這是身教,用意非常的深刻。

  『成等正覺者』。這幾個字要特別注意,沒有說「成無上正等正覺」。成等正覺者,等正覺是菩薩,正等正覺。因為世尊所示現的在四教裡是藏教佛,藏教佛是正等正覺。「無上正等正覺」只有圓教佛才能稱,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個。等正覺的佛,別教的佛、通教的佛、藏教的佛都稱等正覺,就是平常經論上所講三大阿僧祇劫所成的佛。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這是示現的,因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劣應身,這是等正覺。如果是示現無上正等正覺,那就像我們讚佛偈裡面所念「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」,那個佛的身相是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佛示現在我們面前,我們肉眼凡夫見都見不到,太大了。這是要曉得的,這些字樣都不能輕易看過。

  演【若釋其義。】

  我們如果解釋佛這個字的含義。

  演【則佛字是梵語。】

  「佛」是佛陀耶的略稱。

  演【此翻覺者。】

  『此』是我們中國。佛,在中國文字的意義是『覺』的意思。底下再加以解釋:

  演【謂覺了性相之者。】

  『性』,用現代哲學術語來說,是宇宙萬有的本體;『相』是宇宙萬有的現象。佛法裡面說,性是法性、真如本性;相是法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就是。換句話說,對於整個宇宙人生本體、現象,當然包括作用,徹底的覺了,無有一法他不明瞭,這就叫做佛。

  演【具有三義。一、自覺,覺知自心本無生滅。】

  『自覺』,我們現在是自己迷惑,自覺就是本身的覺悟,換句話說,就是認識自己。我們今天對自己不明瞭,是自迷。對自己明瞭,這就叫自覺。自覺裡面達到最圓滿、最究竟,那就是知道『自心』。整個佛法的修學,就是在「自心」這兩個字上。禪家講,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,佛法的修學就是要修自心。『自心本無生滅』,從這句來看,我們真正是迷了,我們一天到晚想到有生老病死、有生滅,不曉得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滅。幾時你證得不生不滅,你就成佛,換句話說,你就不自迷。你還是覺得我有生有滅,你還是迷失了自己。這個境界非常之高,要如何才能覺悟到自己是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?那你就得好好的研究這部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》。我們期限定的是三年,如果諸位認真來修學,這個問題可以得到答案。不但能得到答案,中等以上的程度可以能證得,這一證得就是了生死超三界,蓮池海會就有份。今天我們這個地方也製作了蓮池海會的身分證,希望諸位來領取,真正發心,大家共同來修學,我們以這三年時間來求得一個結果。

  演【二、覺他,覺一切法無不是如。】

  『他』是指境界,除了自身之外稱他。諸位要記住,是自身之外,沒有說自心之外,因為那個「他」還是在自心裡面包括著。只可以說身,自身之外是他,所以後面才說自他不二,都是一心所變現。『覺他,覺一切法無不是如』。「如」的意思,真正是無有窮盡,不可思議。經文開頭第一句「如是我聞」,這個地方講的「如」,就是經初「如是我聞」的如。「覺一切法無不是如」,如果我們換句話說,套禪宗的術語是「無有一法不是性」,禪家所謂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如的意思,相如其性,性如其相。古大德常用比喻來為我們說明這個道理,所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把金比作性,把器比作相。相是不是金?相是金,金就是相。這個意思說得很明白,我們也聽很清楚,可是怎麼樣?我們性跟相就是合不起來,我們是著了相,見不到性。諸位幾時能在一切現相裡見到性,那就見到如。

  天台大師有這個境界,他在《法華經》上所講,他講「十如是」,把十如是一展開,百界千如,無有一法不如,無有一法不是,他入了這個境界。他雖入這個境界,他老人家太謙虛、太客氣,他不承認。他往生時,學生問他: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究竟是什麼品位?他告訴人說:五品位。五品位沒見性,但是他註《法華經》,你看看《法華經文句》,那不是五品位能說得出來的,這是大師太謙虛。為什麼謙虛?有道理,大慈大悲。如果以他自己境界來講,那是明心見性,理一心不亂,上品上生。我們聽了之後,畢竟他是一代祖師,我們沒分,我們達不到,只有羨慕而已。他說他是五品位往生,「這個東西行,我也可以做得到」,給我們是多麼大的鼓勵。五品位能往生,我們人人都能往生,明心見性不是我們每一個人能做得到,五品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。我們在這些處所去體會佛菩薩、祖師對我們的大恩大德,時時刻刻念念的示現,句句的言詞都是為了攝受一切眾生,都是為一切眾生作得度的增上緣,也就是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增上緣。這是「覺他」的意思。

  演【三、覺滿,二覺理圓稱之為滿。】

  『二覺』就是自覺、覺他。自覺、覺他都圓滿,就稱之為『覺滿』。「覺滿」也有層次不同,譬如四教的佛都稱作覺滿,藏、通、別教雖然是覺滿,並不是真正的圓滿,唯獨圓教的佛才是真實的覺滿。這三個意思,可以說許多經論裡面都是這種講法。

  演【若準起信亦彰三義。】

  『準』就是準則。要是拿《起信論》做一個標準,以《起信論》來說,也明顯給我們說「佛」有三個意思,就是這三種覺。《起信論》裡面第一個講:

  演【一、始覺,即能證智。】

  『始』是開始。今天在座諸位同修,在《起信論》裡面所講三覺,我們都有相似的始覺,你若沒有始覺,你今天就不會到此地來參加我們這一會。你肯發心到這裡來參加這一會,這是你開始覺悟了。我們這個始覺,為什麼是相似的始覺,不是真正的始覺?相似的始覺還是真實的始覺,這不是假的,不過它的時間很短暫,這一念覺,再一念又迷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覺的時候少,迷的時候多,我們這個覺敵不過迷,還是被迷妄牽著走,這是相似的始覺。如果真正的始覺,他證得之後永遠不退,換句話說,他覺的力量能敵得過迷。但是這一剎那的,所謂石火電光也非常的難得、非常的寶貴,我們要珍惜,因為我們有這一剎那的光明就有第二剎那,有第二剎那就有第三剎那,希望這個光明與日俱增,不要減少。由始覺,慢慢的就變成本覺,這有開始,慢慢希望能契入;始覺是能證,本覺是所證。

  演【二、本覺,即所證理。】

  本覺是所證之理,本覺是我們本有的般若智慧,換句話說,人人都有本覺。本覺迷了,變成不覺,凡夫不覺。因為我們有本覺,本覺是佛,所以佛在《華嚴經》、《圓覺經》會上,明白的開示我們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為什麼本來成佛?因為一切眾生各個具足圓滿的本覺,當然是佛。可是現在,我們是迷惑顛倒的佛,佛是覺悟自在的佛,受用就不一樣。佛看我們迷惑顛倒,他以種種方便來誘導我們、開啟我們,希望我們豁然覺悟又恢復到本覺,這就是佛度眾生。可是我們自己的恢復,靠佛力量在誘導,真正覺悟是自己,自己一味不覺,單靠佛的誘導那是不會成功,所以自己一定要覺悟。你要覺悟,處處注意佛菩薩、善知識,真是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都是啟發我們。剛才講,釋迦從兜率天降生王宮,示現出家苦行六年,乃至於說法利生,都給我們啟示、都給我們做榜樣,希望我們自己能大徹大悟。我們能看出這個意思這就是始覺,與本覺理體上的作用就暗暗的相合。

  演【三、究竟覺,即智與理冥,始本不二。】

  能證之智,所證之理,是一不是二,這就是究竟覺,這就是成佛。所謂成佛就是成就究竟覺,真正覺悟。我們今天是不得其門而入,問題在哪裡?我們沒能統一,能證之智跟所證之理是二不是一,能所是二不是一,是二就不得其門而入。諸位在此處要特別注意,《壇經》裡印宗法師,是了不起的法師。他是一位講經法師,遇到六祖時,曾經向六祖請教黃梅宗旨。祖師告訴他之後,他又提出問題,他說:「黃梅有沒有說解脫、禪定?」六祖當時就點醒他說:「禪定、解脫不是佛法。」你們聽了很奇怪,大經大論裡面一天到晚講禪定、解脫,怎麼禪定、解脫不是佛法?他的用意在底下一句,「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換句話說,能證之智,所證之理,如果是二法,就不是佛法。理智一如,理智不二,這是佛法。佛法是覺法,不是佛法就是迷法了。

  我們今天可以說從早到晚,連睡覺都不老實,還要作夢,醒時、夢時都落在二法,幾時你曾經統一過?什麼時候你能真正住到不二法門,那就入了門。幾時入不二法門,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圓教初住菩薩在大乘法裡是見道位,你從這天開始見道。見到什麼道?見到萬法皆如,見到性相不二。這要是用在念佛上,給諸位說,你是初證理一心不亂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,上品上生,花開見佛。我們非常殷切希望諸位同修,好好的利用這三年達到這個目標,不但是釋迦、彌陀對我們殷切期望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對我們期望,我們如果真正做到,那是真實報佛恩,這才是真正報恩者。

  演【今經所云佛者,乃是三覺俱圓,釋迦世尊也。】

  這句話點的跟前面味道就不一樣。前面所說釋迦牟尼佛示現是藏教佛,為什麼?成正等覺,那是從跡上說,這一句是從本上講。從本上說,釋迦牟尼佛老早就三覺俱圓,他是圓教的無上正等正覺,從本地上來看;從示現的樣子上來看,是等正覺。就跟智者大師一樣,他老人家示現五品位往生,這是從跡象上講。從本上講,最低限度也是等正覺;不是等正覺,《法華經文句》決定說不出來。

  演【又佛地論,說佛有其十義。天台六即,華嚴十身,詳具後文。】

  《佛地論》裡面說佛有十個意思。一般講佛字有三個意思,三覺,《起信論》裡也是三個意思。智者大師講六即佛,《華嚴經》講十身,這些都是開合不同。這是經題裡面第一個字「佛」的意思。

  演【說者,以宣演得名。】

  『宣』是宣揚,口說;『演』是表演,動作。一舉一動,我們面部種種表情,都叫「演」。諸位要曉得,聽經現場得受用,把它錄成錄影帶用電視播放打對折,雖然也看到形相,味道不一樣。如果再用錄音帶,又要打個對折,不及現場。那是什麼?實在不得已,才用這些方法。現場要是有這個因緣決定不能放棄,捨棄了,那真是開經偈講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我不是在此地跟諸位說我說得怎麼好,我們這一會難遭遇,我們哪一輩子有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,碰到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,有這麼多同學大家在一塊共同共修、研究討論,太難太難!這種因緣真正不可思議。細細想想,今天在全世界,疏鈔演義這一會,大概只有我們有,我們曉得在全台灣沒有,其他地方更不可能有,就知道這個法會的殊勝。所以它是以宣揚、表演得名,「說」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面。

  演【暢悅為義。】

  『暢』是舒暢,沒有障礙。『悅』是喜悅,這種悅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。這兩句,是解釋「說」。怎麼個舒暢、怎麼個喜悅?我們沒法子想像。下面大師還給我們解釋,底下這一段就是「暢悅為義」這一句的註解。

  演【四無礙辯為體。】

  『四無礙辯』就是四無礙辯才。第一個是「義無礙」,道理完全通達,沒有障礙,這是四無礙辯裡面最重要的一條。世出世間這些道理都明白了,決定沒有錯解,統統明瞭了。第二個是「法無礙」,通達法相。如果拿性相來講,「義」就是法性,拿哲學名詞來講,通達本體就是義無礙。通達現象,在佛教裡面講通達法相,這是法無礙。第三個是「詞無礙」,詞是言說,言語沒有障礙。前面義是理,法是事,理無礙,事無礙。言詞無礙,你有很好的言語,有表達的能力,將你自己所證、所見、所聞能夠說得清清楚楚,使別人能理解,這是詞無礙。第四個是「樂說無礙」,樂是愛好、喜歡,喜歡講。如果他前面三個都具足,他不高興、他不喜歡講,那也沒有辦法。他喜歡講,喜歡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供養別人,利益眾生,這是大悲。前面三條是大智,末後這一條是大悲,大悲是動力,喜歡說,喜歡幫助人。

  演【暢則暢出世之本懷。】

  你想想看,佛為什麼從兜率降生到王宮,為什麼捨離王位出家苦行,一生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為什麼要這個樣子,為的是什麼?這就講到本懷,為了度眾生。示現這個樣子就是告訴你,你要想真正得到無上正等正覺,你要把這個世間一切捨得乾乾淨淨,才有資格辦到。還有一絲毫的牽掛,這是障礙,別說障你正等正覺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下品下生都被它障礙住,這個事情麻煩。所以一定要捨,佛如果自己不捨,怎麼能叫別人捨?自己不捨得乾淨,別人聽了他的話就不相信。他自己真的捨得乾乾淨淨,當時之人見到他,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,後來讀佛書的人也沒有不敬他。真能捨,就沒有障礙。你有障礙,你要反省,你沒放下,你沒捨得乾淨,你才有障礙。這是說出佛出世的本懷,他能達到幫助眾生的目標,這是非常的舒暢,所以暢是對自己。

  演【悅則悅眾生之獲益。】

  佛一出現在世間,眾生得到利益。根熟的眾生得度,未熟的眾生幫助他成熟,未種善根的眾生幫他種善根,已種善根的眾生幫他增長。換句話說,一切眾生沒有不得利益,這是佛喜歡。這是通途的說法,一般的講法。本經又有它特別的意義,比這個味道更深、更濃,底下說:

  演【今以如來久修久證念佛三昧。】

  這是本經的說法。我們注意「久」字,『久修久證』,這個字樣只能用在圓教佛,藏、通、別都不能用這個字。「久修久證」,《梵網經》說,釋迦牟尼佛成佛,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已經八千次。他老人家實在是無上正等正覺,我們要覺悟,他證到最究竟、最圓滿,一切法門裡面第一無上的法門就是念佛三昧,就是西方淨土。你要是把千經萬論讀遍,真讀通,你就曉得這個經是一切經裡面第一經,持名念佛是無量法門裡面第一法門,我們今天這個道場在十方法界裡面是第一道場。諸位參加在裡頭,諸上善人當之無愧,一定要珍惜自己,不要離開這個道場又下去了,這個道場是上善,一離開道場就變成下善,就往下走,這個要不得,要保持、要精進。這是我學佛三十多年,在講席上二十五年,才發現佛教裡面這個祕密,在過去當面錯過,沒有認清,現在真正發現了。佛說出這部經,說出這個法門,那痛快極了。

  演【蘊之在懷,適得機宜,隨以四辯宣演,暢悅本懷,令隨機獲益,故云說也。】

  實在是太難得,有這麼好的一個大因緣,能夠有這種機緣說出這個法門,這就說明這個世界眾生成熟,有人相信,有人能接受,有人肯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一生成佛。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一生成佛,只有這個法門一生成佛。任何一個法門不見得很穩當,只有這個法門最穩當,永明大師講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也不落空。可是你的修行也得有個條件,那就是如理如法。理在哪裡?《疏鈔演義》裡面給你講得清清楚楚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。這個法怎麼念法?這個方法也在《疏鈔演義》裡面。我們講《彌陀經要解》剛圓滿,給諸位說,一句佛號甚深具足三學、三慧、三資糧,他怎麼不快樂?聲聲都是賅羅八教、圓攝五宗,真是妙不可言!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是十方三世諸佛的大總持法門,幾個人能把它弄清楚?今天我特別將蕅益大師念佛開示印成單張贈送給諸位,諸位最好是把它背熟,你要是真正把它背熟,意思都懂得了,你一定會死盡偷心,一心念佛,你這一生就成就;換句話說,蓮池海會你的名字就高高掛在上面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