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六一八集)  2014/2/11  台灣華藏電視台  檔名:02-040-061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千零七十一頁,第六行看起:

  「特留此經者,《淨影疏》曰:佛以慈悲憐憫眾生,故法滅後,獨留此經,百歲濟度。以此經中開示淨土,令人求生,故偏留之。」這是《淨影疏》裡面註解「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止住百歲」,念老把淨影大師這段話節錄在此地。後面還引用《大涅槃經》,「顯示佛性,聖人先隱,為是先滅」。《大涅槃經》上這幾句話是淨影大師引用的,顯示佛性,聖人就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先走了,這是為我們示現的滅度。佛說這部經,「教人厭苦求樂」。真正知道這個世間苦,大概現代人比古人體會得更深更遠,在歷史上像今天這種動亂從來沒有過,地球的生態環境反常的現象,也是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。現在在這個世間,感觸到這個世間確實是苦。厭苦求樂這個願望,如果不是佛陀慈悲,苦口婆心,再再為我們開示,我們不知道有這個法門。現在我們遇到這部經,知道了,知道就應該要厭苦、要求樂,就是離苦得樂。離苦得樂是佛法教學的宗旨,也是教學的目的。

  苦從哪裡來的?對於宇宙萬法的真相不明瞭、不認識,所感染得到的。樂從哪裡來的?樂從一切法真相完全明白,沒有絲毫迷惑,沒有絲毫懷疑,樂在其中。離苦要離究竟苦,究竟苦是六道輪迴、是十法界;得樂要得究竟樂,究竟樂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有,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,深信不疑,這是往生第一個條件,有這個條件,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就能往生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,地位的高下是在念佛功夫的淺深,不是多少,多少沒關係,淺深的關係大。淺深怎麼講法?依照大乘經裡面常說的,我們知道這個淺深就是經上所說的放下,放下得多,功夫就深;放下得少,功夫就淺。放下什麼?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就成就了。這個法門對於認識字、不認識字,有沒有正式去學過的,都沒有關係。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眾生與佛同一個法性,同一個真心,真心就是佛。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說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這是從理上來講的,一點都沒講錯,從理上講一切眾生確實是佛。現在他不是佛,他叫凡夫,為什麼?他迷了。第一個就是迷了本性,佛經上也叫法性,或者叫自性,迷了自性就叫凡夫。如果自性覺悟了,就叫成佛。為什麼會迷?因為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、身覺觸,乃至於第七末那識執著,第六意識分別,這都叫染污,這就是迷。不迷是什麼狀況?不迷是見色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叫覺,覺的樣子。覺了就叫佛、叫菩薩;迷了就叫凡夫、就叫眾生。佛陀的教學沒有別的,就是教我們破迷開悟,只要破迷開悟,這就叫功夫,功夫淺深是從這裡說的。功夫淺的是六根接觸六塵不執著,真的不執著,這個人在佛家稱他作阿羅漢,他也證果,證小果,小乘果。比阿羅漢深的,不但不執著,同時他能做到不分別,不分別的功夫比不執著要深,這是菩薩。最高的,到頂級的,這深度到最深的,不起心、不動念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起心動念,就稱為佛陀。由此可知,佛家講修行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總結一句話,就是放得下。凡夫造業受報,反過來你就知道了,他們放不下,放不下就是輪迴的來由。為什麼會有輪迴?放不下出現的,放下了輪迴就沒有。

  所以這個法門,「濟凡中要」,濟是救濟,凡是凡夫,在一切法門當中這是最重要的法門。「為是後滅」,為這個原因,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在這個世間消失,《無量壽經》是最後滅。一切經教統統沒有了,它還住世一百年,最後的一百年遇到這部經典都能往生、都能成佛。念老在後面告訴我們,疏就是《淨影疏》,《疏》裡面所說的這些話,「謂此經教人念佛生西」,《無量壽經》教我們、勸我們,要念佛、要求往生極樂世界,「故獨留之,於最後之百年救度眾生」。「至於《大涅槃經》(及《首楞嚴經》)顯示人人本具佛性,乃聖教中甚深之法」。不是不好,是真好,它太深了,乃聖教中甚深之法。「於後末世」,末世是指我們現在末法時期,眾生根性平常,不是上根利智,所以對這些經典,「無人能曉,是故先滅」。凡是先滅的這些經都是它太深,我們縱然是學了,天天讀它,不懂得它的意思,於是功夫不得力。跟《無量壽經》比較,「《無量壽經》教人厭離娑婆」,教人認識我們現前環境很苦,佛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,講得非常詳細、非常明瞭,我們聽了之後能聽得懂,會生起羨慕的心,只要肯念佛,個個都能往生。往生不但能脫離輪迴,而且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,前面我們都學過,這個地方太好了,是世出世間最理想的生活環境,最殊勝的學習環境,最中之最就是壽命無量,勝中之勝是無比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,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現前,而且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到的。所以應當發心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。

  後面這段,「值經」,值是遇到,遇到這部經,「隨願得度」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其有眾生。值斯經者。隨意所願。皆可得度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其有眾生乃至皆可得度」。經上這四句經文,《淨影疏》裡頭翻譯的原文比這個地方講得要詳細,也引用在此地,「值斯經者,所願皆得,明留之益」。末法時期,我們現在是末法,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有一萬年,今年是第二個一千年最前面的四十一年。換句話說,佛的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這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在地球上影響時間的長短,它會影響一萬二千年。到現在已經過三千年,就是正法過去了,像法也過去了,末法已經過去一千零四十年,今年是第四十一年,末法第二個一千年。經留在世間的利益無窮!「法滅盡後」,釋迦牟尼佛一萬二千年的法運到了的時候,佛法沒有了、消失了。為什麼消失?佛在經上講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末法最後一百年,那個時候的人沒有福報、沒有智慧,造作極重的罪業,就是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兩舌,遍地都是;不相信有佛法,不相信有聖人,不相信善有善果、惡有惡報,他都不相信,無惡不作。佛法是眾生善心善願所感得的,眾生沒有善心、沒有善願,佛法自然就消失了。消失的原因我們要知道。在這個時候,或者有一、二個還有善根的人,他們能信、能發願、能念佛,佛來不來度他?還是來,佛度有緣人,佛氏門中不捨一人,佛慈悲到極處。法滅盡後一百年,聽到這部經,「尚得利益,往生淨土。況今聞者,何有不生。」這個話說得好,我們今天距離佛法滅盡還有九千年,時間還很長,這九千年當中佛法有興有衰。

  這樁事情早年我請教過章嘉大師,大師告訴我,佛法不會滅,有興衰。興衰之理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相通。我們可以舉個例子,興的例子,興盛。在一個家庭裡面,父母生的小孩很多,我有親眼看見的,兄弟姐妹九個人,他的老大,大哥跟我是同班同學。這一家人兄弟姐妹這麼多,相親相愛,父母歡喜,一家和睦。等到大概二十年之後,男婚女嫁,每個人成立小家庭,兄弟姐妹不像小時候那麼樣的親愛,感情淡了,以前心是真誠的,情是真濃,情意濃,逐漸就淡了。到父母快要走了,父母還留的有財產,這些兄弟慢慢就不合,為什麼?爭奪財產,甚至於走上法庭。父母不在了,父母如果是在的話,看到能不傷心嗎?能不流淚嗎?這個家就衰了;甚至於有兄弟老死再不相往來,這家就散了。這種世俗人情,在今天社會裡頭到處都是。想想小時候在一起,什麼原因?那個時候他心目當中只有一個父母,兄弟姐妹再多,一個父母,自然相親相愛。長大之後,妄想多,雜念多,自私的念頭加深,為了要爭利,為了要自私,對親兄弟、親姐妹距離都疏遠了。為什麼?這個時候他們只愛他自己的妻子、兒女,兄弟的妻子、兒女,與他感情慢慢淡薄了。家道怎麼衰、怎麼亡,這個道理我們看在眼裡,明在心裡。然後仔細觀察,一個公司行號、一個社團,乃至於一個國家、一個世界,興,一就興了,分家獨立就開始衰了,到互相鬥爭,互相爭論,就將接近滅亡。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道理佛法講得深、講得圓滿,真正講到究竟之處。

  佛幫助我們,讓我們回歸一。一是什麼?自性。《壇經》惠能大師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大宇宙裡面,一切法真的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,同一個自性生的,同一個來源,匯歸到源頭,我們對於一切法那種慈悲真愛的心自然就生出來。就像兒童時代,對父母、對兄弟姐妹那種親愛,這個時候沒有私心,是真的。佛告訴我們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,一個自性所生的。怎麼生的?一念不覺就出現了。如果這一念當中覺了,一念不覺,十法界依正莊嚴就現出來了;如果是覺,十法界就不見了。那是什麼境界?叫常寂光的境界,一片光明。這個光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我們的肉眼看不見,我們的六根緣不到,它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。它是真正存在,它不生不滅,沒有緣它是一片光明,有緣它現相。眾生有感,這就是緣,佛、菩薩(法身菩薩)他就起作用,他接受眾生的念頭,順著眾生的念頭現身說法。現身,眾生喜歡什麼樣的身,他就現什麼身,他沒有一定的身相;眾生需要什麼法幫助他解決問題,就說什麼法,沒有定法。為什麼?他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能現一切法。起心動念就不能現,起心動念是迷,迷自己做不了主,覺自己完全做主。做主絕對沒有起心動念,記住,起心動念就是迷惑顛倒。我們明白這些事實真相,知道現前遇到這部經的,一定滿足自己的本願,「是乃正明獨留此經之利益」。一直到法滅之時,「聞經尚得法益」,何況現在?現在我們聽經,能相信,能接受的人,「焉有不生西方之理」,沒這個道理。「故疏續云」,接著又說,「定得往生,莫自疑慮。」這八個字講得非常肯定,你決定得生,不要疑慮,不要疑惑、不要去考慮,佛說的話沒錯。

  『皆可得度』,這個得度就是證果,「渡生死之海」,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無量壽,生死沒有了,不再搞這個東西。極樂世界沒有生老病死,到那個世界是蓮花化生。每一個往生的人,臨命終時都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,佛拿著蓮花,蓮花開了,往生的人坐在蓮花當中,這個花又合起來,佛將這朵花放在七寶池裡面。花開了,花開的時間各個不相同,功夫深的,到極樂世界花就開了;功夫淺一點的,有幾天之後花開的,有十幾天之後花開的。這個幾天、十幾天是我們地球上人的概念,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概念,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,沒有昨天、今天,沒有。那個世界裡頭沒有時間的概念,也沒有空間的概念,沒有時間概念就是沒有先後,沒有空間的概念就是沒有遠近。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,要經過十萬億佛國土,那個地方有個世界叫極樂世界。這都是對我們說的,在極樂世界的人沒有這個概念,沒有遠近,極樂世界在哪裡?當下便是。這個境界《往生傳》裡面很多,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都有記載。有臨終見到極樂世界的,他還會說話,極樂世界在哪裡?極樂世界在隔壁,他在房間裡面,病房,生病,在病房裡;極樂世界在堂屋,真見到了,那不是假的。《楞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時間、空間是假的,不是真的,是抽象概念,別當真,當真它就起作用,它就障礙你。你不當真,它不起作用,它沒有障礙。「得度者,渡生死之海,而證涅槃也。海喻生死,彼岸喻涅槃,超越生死中流而登涅槃之彼岸,故云得度。」換句話說,得度之後就是永遠再不會有生死,生死這樁事情到這一生就了結,往後永遠沒有,真正得大自在,真正得大圓滿。

  下面第二段,「歎信受實難」。這一段經文念老的解釋很長,實在講它太重要了,我們能不能得佛法的利益,關鍵在此地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如來興世。】

  『興』是興盛,興盛在世間。

  【難值難見。】

  『值』是遇到,『見』是看見,不容易。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地球上出現過,經論裡面記載,這個人住世八十年,八十歲走的,我們中國人講虛歲,外國人講七十九歲。佛滅度了,這個世間沒有佛,下一尊佛,彌勒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。什麼時候他來?經典上記載的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。這麼長的時間,彌勒菩薩來到地球上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示現八相成道,地球上又有佛法。說明有佛法的時間很短,沒有佛法的時間很長,我們在六道搞輪迴,很不容易碰到。我們今天還算是有幸,出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第二個一千年,算是我們遇到了,沒有遇到真人,但是他老人家的教法在世間還沒有消失,這不容易!

  【諸佛經道。難得難聞。遇善知識。聞法能行。此亦為難。】

  『善知識』是佛的弟子,真正聞法、修行、證果這是善知識。在末法第二個一千年,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聞法、修行、證果的人沒有,沒有證果的;不但沒有證果的,聞法大概真正修行的人也沒有。聞法還有,這個世間還有講經的人,還有學習經教的人、研究經典的人;依照經典去修行的人沒有了,也就是說真正受持三皈的人沒有了,真正持戒的人沒有了。三皈不容易,皈依佛,覺而不迷;皈依法,正而不邪;皈依僧,淨而不染。心地覺,知見正,身心清淨沒有染污,這樣的人到哪裡去找?所以遇善知識難。我這一生學佛遇到三個善知識,如果沒有遇到,這一生空過了。遇到善知識,能不能『聞法能行』?善知識把佛教介紹給我,我有沒有聽懂,有沒有聽明白,有沒有去照做,『此亦為難』,真難!

  【若聞斯經。】

  『斯經』是指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下面四個字:

  【信樂受持。】

  『信』,難;『樂』,「樂」是愛好、歡喜,也難;『受持』,接受,能保持不中斷,依教修行:

  【難中之難。無過此難。】

  真難!我們冷靜先觀察自己,然後再觀察別人,幾個人做到?難而能做到就太可貴了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右面這段經文,「嘆聞經信受為難中之難」,特別是末法眾生,「令人知經之難聞,生敬重希有之心」。佛說這個話的目的就是這兩句,我們一定要知道,得到這部經是非常幸運、非常稀有,所以生起敬重稀有之心,它太難得了。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的確殊勝,不殊勝這一生當中你沒有機會遇到。真正遇到,真正知道難中之難,我們才會生起感恩的心,才有報恩的行為。這個恩怎麼報?第一個,信願持名,決定得生,這是報恩;第二個,為人演說,要表演做給別人看,讓別人生起信心,讓別人慢慢的能接受,這是報佛恩。

  『興世』這兩個字的解釋,「出興於世」,出現在這個世間,而且把這樁事情興旺起來,這就是佛陀出興於世。《資持記》裡頭說,「佛身充滿」,這句話什麼意思?這個佛身是說的法身,法身沒有現象,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。它在哪裡?它充滿宇宙。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叫充滿;大乘教裡面稱為空,真空。這個空不能當作無講,為什麼?底下一句,「隨物現形」。物是萬物,並不是單單指人,人跟佛有感應,所有的動物、植物、礦物跟佛身統統也有感應。為什麼?一切法的自體是自性,自性本具見聞覺知,這是性德。這不是修來的,不是某個人有,某個人沒有,不是的,只要是自性變現的物,惠能大師說法,「能生萬法」,就是此地的隨物現形,隨物現形就是能生萬法。任何一法都有見聞覺知,這一定要知道。我們這個講堂,桌椅有見聞覺知,牆壁有見聞覺知,地板有見聞覺知,天花板有見聞覺知,我們這個地方有十幾盞燈,每一盞燈都有見聞覺知。小到微塵,大到世界,全是一個,今天的話說,有機體,活的,不是死的,一切法都能看、都能聽,我們起心動念它全知道。換句話說,任何一法在法界之中絲毫祕密都沒有,所有一切萬法對你完全清楚明瞭,甚至於你自己還不知道,這些萬法都知道。

  這樁事情,十幾年前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,他說宇宙之間一切萬物水知道。他這個水實驗做得很成功,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曾經兩次參觀他的實驗室,他跟我做報告,告訴我,他用了十年時間做了十幾萬次的實驗,沒有出現兩個圖案是相同的,他問我為什麼?我告訴他,肯定沒有兩個圖案是相同的,你才做十年,你做一百年也不會出現兩個相同的。他問我為什麼?我說:念頭不相同。念頭這個概念很模糊,什麼叫念頭?彌勒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,「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」。我們今天做為觀察時間單位的是用秒,一秒鐘是最短的,一秒鐘能彈多少次?我相信,年輕人體力很好,至少可以彈五次。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單位是百千,百千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,得出的數字,三百二十兆。這一彈指裡面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,一秒鐘能彈五次,再乘五,就是一千六百兆。一秒鐘裡面有多少個念頭?有一千六百兆,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生滅就是念頭,就是一念,有一千六百兆次的一念,哪個一念是我?如果每個念頭都是我的話,我就很多,哪有那麼多的我?所有一切物質的發生、出現,都是在這個頻率裡面產生的。這樁事情被現代量子力學家觀察到,證明了。

  近代科學,你看科學在這個地球上四百多年,不斷有人在研究,一直到今天才發現。可是展開佛經,三千年前佛已經說得很清楚,比他的科學報告還清楚。科學家看到佛經,歎為觀止,費盡辛苦發現的,原來三千年前佛陀已經說明。所以佛經是什麼?高等科學。科學達到登峰造極是什麼人?是佛陀,對於這些宇宙的奧祕完全能夠揭穿。佛說八地以上就有這個能力,這是講修行證果的位次,完全憑定功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從最低的,到最高的,一共分為五十二個等級。八地是什麼等級?五十二個等級最高的五個等級。說明不是佛一個人知道,八地菩薩知道,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佛是妙覺,在這個階段的定功他們統統能看見,完全通達明瞭,毫無疑惑。所以肯定佛的法身充滿,肯定我們自己的法身跟佛的法身一樣,也是充滿,只是我們是迷而不覺,佛陀是覺而不迷,我們差別在此地,除這個差別之外,其他的毫無差別。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統統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所以「佛身充滿,隨物現形」,眾生喜歡佛,就現佛身,眾生喜歡菩薩,就現菩薩身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現身幹什麼?現身度他,現身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回頭,是這個意思。

  「示生唱滅」,示生,示現出生;唱滅,示現滅度。像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,完全是示現。他示現的目的是什麼?「拯接群品」。品是品類,群是多,這個品類包括我們今天講的,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統統包括在其中,佛經上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就是拯接群品,拯救、接引。「據娑婆所見」,娑婆是我們的世界,梵語稱為娑婆,我們在地球上所看見的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示現。「誕育王宮」,誕是誕生,育是養育,在王宮,他是王子。「厭世修行」,十九歲離開家庭,放棄王位,他去修行。原因是看到這個世間的人有生老病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八苦交煎,人生太苦了,他去修行,修行的目的是希望能離苦。「降魔成佛」,八相成道裡頭降魔,魔是煩惱、是障礙,突破一切煩惱、障礙,他證得佛果。「故云興世」,把佛法在這個世間興盛起來。

  下面這是念老的話,「蓋謂佛身遍法界,無有來去」。遍法界,哪有來哪有去?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這個生滅是一念,要記住,這一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在這個高頻率之下,我們的身心都感覺不到,這叫迷。如果對這個頻率能感覺到,那就是八地菩薩,七地菩薩的定功還不行,第八地行,他真正感觸到。所以既然是遍法界就沒有來去,這是說空間。時間呢?「三際一如,本無生滅」。這個四句話,「身遍法界,無有來去,三際一如,本無生滅」,說的是佛;換句話說,說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,我們的本來面目如是。你要真正從這個地方體會到,有一點覺悟,恭喜你,為什麼?對於生死輪迴你看破了,知道什麼?假的,不是真的。這四句話是真的,我們這個肉身是假的,我們的法身是真的。法身在哪裡?遍法界。我們今天的身沒有佛那麼自在,佛的身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,我們的身是從業報裡頭變現出來的,叫業報身。心善、行善,三善道受報,人是三善道之一;如果是心行不善,那就三惡道受報。三惡道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;三善道是天、人、阿修羅。業報身,沒有業,就沒有果報。業是什麼?業就是煩惱。佛把所有的業報歸納為三大類,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這三大類,這三大類都是業、都是報。這三大類是不是真有?不是真有,假的,跟作夢一樣。你要問,我們這個人身是真有還是沒有?你就想到作夢,跟夢境非常類似,作夢的時候自己不知道作夢,以為真有,到醒過來才曉得什麼也沒有。事實真相確實是如此,一點都不假。佛出世,「祇為應機度化」。他為什麼到世間來?機是眾生,眾生的機緣成熟,感動佛菩薩住世。他必須住世八十年,在這八十年裡面,跟世尊有緣的統統得度,都能夠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證小乘四果、大乘菩薩,成就不可思議。他自己給我們做榜樣,「故現出生王宮,出家修道,降魔成佛,此即所謂興世也。」把佛教在這個世間興盛起來。

  『難值難見』,這句話《淨影疏》裡頭說,值是遇,說明一個人能遇到佛很難。為什麼?你要跟釋迦牟尼佛在同一個時空生到人間,你才有機會遇到。你親眼看到,這叫見,見到佛。見到釋迦牟尼佛,不容易,真的是難值難見。『諸佛經道』,「經」是經典,佛說的經典。佛不在世,經典在這個世間傳開,翻譯成各種不同的文字,現代印刷術發達、資訊發達,聞佛法的機會多了。像我這樣年齡的人,在我們青少年的時候,聞佛法可不容易,為什麼?講的人太少了,沒人講;經典在世間流通的量太少了,因為古時候沒有印刷術,中國的印刷術是宋朝時候才發明,雕版印刷,以後用活字排版,沒有印刷術之前經典是要靠手抄,你說多難。漢朝時候,紙張筆墨沒有發明之前,用獸的骨頭,用竹、用木頭片,把文字刻在上面,那是多費事、多麼困難。印度亦如是,印度人把佛的經典寫在貝葉上,貝多羅的樹葉。這個樹葉很耐久,把樹葉裁成一片一片,樹葉很厚、很笨重,寫成貝葉經。數量之少,我們能夠想像得到,得一部經典多難。

  現代人有福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學習用了一千多個小時,能放在一個晶體裡面,這個晶體像小指甲這麼大,一千多個小時的東西都放在裡面,放在一個隨身聽,不但有隨身聽,還能看到畫面,你就曉得現在人有多大福報。這個福報要不善於利用,去聽一些流行歌曲、殺盜淫妄,那就增長你造業的機緣。電視台播放的是什麼內容?電影院裡面播映的是什麼?你們知道得比我清楚。我不看電視,我也不看電影,報紙、雜誌統統不看,為什麼?心得清淨。古人說過兩句話,「知事多時煩惱多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。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,知道事情多了煩惱、憂慮多。什麼都不知道的好,心才清淨,每天接觸的是經本、是佛像、阿彌陀佛的名號。我們這一生的目的是求生極樂世界,對這個世間沒有任何留戀,我們往生的願才能圓滿。所以,「諸佛經道,難得聞等,明法難聞」,說明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「於中先明經教難聞。手得經卷名為得,耳聽曰聞」,也可以把念佛誦經都包括在得字裡頭,都算你得到。「耳餐(餐,採取也)稱聞」,這些都不容易,你聽到講經不容易。我們用衛星、用網路,用衛星十二年,用網路大概有二十年,比過去是進了一大步,但是真正有緣的人不多,必須得打開頻道收聽,這是有緣人,不願意打開頻道收聽的,沒有緣,沒有緣佔多數,有緣的是少數,說明確實佛法難聞。諸佛經道難得,得到不容易,聽到也不容易。『遇善知識,聞法能行』,更難,難上之難。

  下面為我們解釋善知識,「善知識者,善謂於我有益,導我於善道者」。他來引導我走善道,這叫善知識。「知謂知心,識謂識形」。我認識這個人,這是識;我知道他的心,這個是知。《法華經文句》第四卷裡頭有說,這個書是智者大師造的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註解,唐朝初年天台山智者大師,這裡面說,「聞名為知,見形為識」。我聽說這個人,沒見過面,這叫知;我認識這個人,見過面,這叫識。什麼人?「是人益我菩提之道」,益是利益,對於我學佛有很大的幫助,所以我們稱他為善知識。「故知此知識二字,為知心識形之義」。我知道這個人,我認識他,這叫知識,這是知識兩個字通常所含的意思。「故善知識亦稱善友」,這著重在一個善字。「相識相知導我於善之人」,稱善友,也稱善知識,我跟這些人往來,決定有利益、有好處。

  善知識難遇,我在年輕的時候,因為失學,嘗到失學的痛苦,但是喜歡讀書。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讀書,學校裡曾經有一次邀請任卓宣先生給我們全校同學做了一次講演,我知道這個人。來到台灣之後,偶然聽說他也在台灣,我終於找到他的地址,寫了一封信告訴他,回憶過去在南京那一次聽他的講演。很難得,他回信約我見面,我就想能認識幾個真正的,像經上講的善知識,有機會向他請教。他當時給我介紹十幾位,都是名教授,跟他都很熟的。所以我的星期假日到哪裡去?就是拜訪這些善友,跟他們談話就等於他們給我上課。最後認識了方東美先生,難得方老師自己開口,我們不敢請求,我愛好哲學,沒有學過哲學,他樂意為我講一部《哲學概論》,時間是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,兩個小時。所以我每個星期天就上這堂課。在《哲學概論》最後一個單元「佛經哲學」,我在這個單元裡面認識了佛教,對這個產生興趣,佛教這麼好,我應該要專心來學習。引我入佛門,方東美先生,我非常感激他,如果不是他,我跟佛沒有緣,跟宗教沒有緣,他告訴我,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。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佛經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,哲學、科學的最高峰是大乘經,聞所未聞。方老師告訴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真聽話,真幹。章嘉大師勸我出家,我出家之後再去看方老師,方老師看到我這個樣子,怎麼你真幹!我說真幹,我聽老師話。確確實實這一生所過的是老師所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不是地位、不是財富,是什麼?快樂!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,沒有牽掛,一天到晚歡歡喜喜,過的是流浪的生活。八十五歲我在香港接受一個同修送我一個小房子,供養的。這個小房子在山上,很小的房子,但是住起來非常舒服,我就想可以定居,不再到處跑。可是緣出現了,馬來西亞的緣,印尼的緣,斯里蘭卡的緣,不去不行。所以今年我大部分的時間住在馬來西亞,明年一年看看斯里蘭卡,斯里蘭卡的緣成熟,我都答應去講一年經,就是講《無量壽經》,從頭到尾講一遍,為他們的國家祈福。這兩個國家邀請在先,第三個是印度尼西亞,第四個是日本,都是很誠懇的邀請我去講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沒有人請我的時候我就不想動,在一個小地方養老,求往生。

  下面念老引用《圓覺經大疏》,這本書是華嚴宗的,宗密大師的註解,《圓覺經》。宗密是清涼的學生,對於《圓覺經》解釋得很詳細,他說「善能知真識妄」,這個人他知道宇宙之間什麼是真的、什麼是假的,「知病識藥」,知道眾生的毛病,也知道用什麼方法對治,這種人叫善知識。「是謂能了別真妄,通達真際」,這是真善知識,真際就是本性,通達真際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。「知眾生根,應病予藥」,知道一切眾生迷失自性,知道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這叫應病予藥,這樣的人就稱為善知識。

  「又《安樂集》依《法句經》曰:佛言,善知識者,能說深法」,深法是指大乘,大乘經義很深,「謂空、無相、無願。諸法平等,無業無報,無因無果,究竟如如,住於實際」。這是《法句經》裡頭所說的,這個意思很深,如果會錯了就很麻煩。你看看經文裡頭所說的,無業無報,無因無果,這還得了嗎?這裡頭的意思太深了。我們先把空、無相、無願,在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,這叫三解脫門。「空無相無願」,從《三藏法數》裡頭節錄下來的,「三解脫門條」。「解脫,即自在之義」。這個字,解念去聲,不念解,解是名詞,念謝是動詞,把它解開,把繩索解開,讓它脫離,這叫解脫,所以是自在的意思。門是通達的意思,「即能通之義。謂由此三解脫門,則能通至涅槃」。這三門都能幫助我們證得菩提涅槃,所以叫三種解脫門。「一、空解脫門,謂觀一切法,皆從因緣和合而生,自性本空,無我、我所,若能如是通達,則於諸法而得自在,故名空解脫門。」這一條就不好懂,但是它真的是事實真相。觀一切法都從因緣和合而生,沒有自性,自性就是哲學裡面所說的本體,本體是空。無我,我不可得,我既然不可得,我所有的當然全是假的,你才能真正放下,一切放下,你就得自在。這種得自在是從空門進去的,萬法皆空,阿羅漢、辟支佛從這進去。幾個人讀了佛說的這些東西真正透徹明瞭?如果要把意思錯會了,真像這裡所說的,無業無報,無因無果,就不得了!他的思想言行絕對是錯誤的,感的果報是無間地獄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