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十八集)  2012/12/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05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二百八十頁,從第四行當中「憍陳如」這看起:

  「憍陳如,梵文全名,作阿若憍陳如。阿若是名,憍陳如是姓」,這是梵文音譯的,中文的意思「是了本際、知本際,或作已知、無知」,無知的意思是無所知,是知無的意思。「淨影曰」,前面是日本的淨宗祖師,《會疏》說的,這接著淨影大師,就是隋朝的慧遠法師,他在《無量壽經》註解裡頭這樣的寫著,「阿之言無,若之言智,證無成智,故曰無智。無是一切諸法本性,名為本際。於此本際知見明了,名了本際」。這個人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佛,最初為五比丘說法,就是這五個人,憍陳如是其中之一。這五個人聽佛說法,講四諦法,苦集滅道,憍陳如證得阿羅漢。所以他是世尊證果弟子的第一人,最初證阿羅漢果。

  很多讀《金剛經》的人都知道經典裡面講了個故事,歌利王割截身體,那是忍辱仙人,菩薩修忍辱波羅蜜。這個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那歌利王的後身就是憍陳如。憍陳如的前身是歌利王,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。仙人不但不怨恨他,還感恩,為什麼?通過這一次嚴峻的考試,釋迦牟尼佛的忍辱波羅蜜通過了,他提前成佛了。如果沒有這個經歷,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辦法提前成佛。這是幫助釋迦牟尼佛,這是好事情,但是他的起心動念、行為是不善的。忍辱仙人當時說,我將來成佛,我第一個度你。這個話兌現了,菩薩沒有妄語。你看他成佛第一個,第一次講經,他就證阿羅漢果,真的是第一個得度,成為世尊第一弟子。擺在這個地方什麼意思?就是說明你要遇到這部經,依到這部經學習,你就是如來第一弟子,你往生不退成佛是第一個得度,表這個意思,這個法是第一法。所以它意思很深,不是隨便擺的。我們從來沒有看到哪一部經上第一個把他擺在上面,都是舍利弗、目犍連。舍利弗表智慧,目犍連表神通,這是一般經都是這樣,沒有擺在第一的。這一部經上有他,他擺在第一。所以看表法的人,就知道這部經的大意,它在講什麼。這部經一看到憍陳如,第一法門,它表這個意思。

  梵文全名,叫阿若憍陳如。阿若是他的名字,憍陳如是姓,翻譯成華文是了本際,了是明瞭,本際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性,明心見性,就這個意思。知本際,知也是這個意思。本經說三個真實,第一個就是真實之際,就是了本際的意思,真實智慧,真實利益。這是一般經上沒有說得這麼圓滿,三個真實都說出來了。或作已知,或作無知,已知跟無知意思相通。無知的意思不是什麼都不知道,而是什麼?知無,知有他又知無。這個知無就叫無知,無,他也知道。有他知道,無他也知道。無是什麼?無是自性,法性。有?有是法相。法相是無常的,法相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

  所以佛教弟子,教我們不要著相,著是執著,要把相看破,相是幻相。無是真性,真性什麼都沒有,確確實實它不是物質,它沒有物質;它也沒有念頭,起心動念是心法,它不是心法,沒有起心動念;它也不是自然現象,這叫無。雖然什麼都沒有,它什麼都能現,它能現自然現象,能現念頭的現象,就是心理現象,能現物質現象。它體是真空,所以它現的相就決定不是真的。為什麼?相跟體要相應。譬如說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,我們用黃金做個佛像,這個像跟金一定是不能分開的,分開了,相就沒有了,決定是相應的。我們眼前所看到的萬事萬物,沒有一樣不如是。所以相是假相,假相的性是真性,是真實之際。從性上來說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從相上來講,這有佛、有菩薩、有聲聞緣覺、有六道眾生,有這麼多差別,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差別,那是什麼?那相的差別。相為什麼有差別?迷有淺深不一樣,念有善惡不一樣,行為的造作,這個現相就更多了,所以有種種差別的現相。無論多少差別,它性不變,性就是一個。

  這地方講無就是指的性,就是本際。憍陳如尊者性相都通,知道相是假的,知道性是真的。佛菩薩的教學就是一個目標,幫助眾生從相回到自性,放下相的執著,對於相不分別、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執著,你就成佛了。所以對於一切現相,在佛菩薩面前是平等的。怎麼平等?皆是虛妄,這就平等了,這是真的。我們現在對於這個皆是虛妄的概念,愈來愈清楚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物質是假的,甚至於說出,這個世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德國普朗克說的。普朗克是愛因斯坦的老師,這是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學家,一生專門研究物質,物質到底是什麼,中國人說「皇天不負苦心人」,他真的把物質的祕密揭穿了。這個揭穿是依靠現代科學的技術,確實是突飛猛進,居然能把佛經上世尊所說的極微之微找到了。

  極微之微,大乘經上說八地菩薩才見到。七地以前知道有這個東西,像我們在佛經上讀到的,我們也知道有極微之微,但是對極微之微沒有概念,知道它很小,小到什麼程度不知道。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它們的名詞叫微中子。怎麼知道微中子就是極微之微?佛說了,極微之微再一分開就沒有了,物質現象就不見、就沒有了。微中子把它分開,真的沒有了,跟佛經上講的一樣,於是我們就認定,這就是佛說的極微之微。多大?科學給我們一個概念,一百億個微中子,一百億個聚集在一起,體積等於一個電子。原子裡頭,繞著原子核旋轉的電子,等於一個電子,這個電子我們肉眼看不見。

  我們相信佛經上講的微塵,微塵多大?佛說金塵,金屬,金銀銅鐵錫,金屬,金屬的密度很大,可是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,可以看出它還是有空隙的,它的組織好像一條一條的格子一樣,裡面有洞。這一粒微塵,能夠在金屬裡頭來去自由,沒有障礙,這叫金塵,應該是現在所說的原子。阿羅漢天眼能夠看到微塵,比微塵更小的,他看不到,更小的叫極微之微。那現在我們知道,佛講的這色聚極微,色聚極微就是現在科學所發現的基本粒子,夸克。基本粒子有幾十種,夸克也有幾十種,都能夠擊破,都能夠把它打碎。但是到最小的就是微中子了,微中子再把它打破,沒有了,物質現象不見了。看到什麼?是念頭,就是意念波動的現象。這謎底揭穿了,物質是什麼?物質是念頭波動現象所產生的幻相,那叫物質。所以物質不是真的。那跟佛經上講的就相應了。佛告訴我們,色從哪來的?佛經上講的色就是物質現象。五蘊,色受想行識,色是物質現象,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,原來物質是受想行識裡頭變現出來的幻相,根本不存在,存在的時間極為短暫,科學家見到了。所以現在科學很了不起,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,能把它捕捉到,這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極微之微,照彌勒菩薩的說法,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這是講微細的念頭,那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,一念,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物質存在就在這個狀況之下。物質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我們根本無法體會得到,看不到、聽不到、摸不到,它就在我們眼前,從來沒有離開我們,被近代科學家證明了。所以物質是念頭變現的,念頭好,物質境界就好。我們的念頭好,身心健康,沒有毛病。人身體不健康,是念頭出了毛病,不是別的。別的那是外緣,根本的是你的念頭,念頭要好,外面什麼樣的緣都沒有關係。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

  我們看藏傳的這些喇嘛,裡面有不少人,在那個高山上,終年積雪,他在外面打坐的時候,他坐的那塊地方地是乾的,你摸是熱的。這是什麼原因?就是意念改變物質現象。他冬天沒有加厚衣服,就是薄薄的那一件袈裟披在身上,那樣的天寒地凍對他一點妨礙都沒有。這人家做出來給我們看。我們沒有看到人,看到照片。不止一個人說的,真有其事。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,只要你把心制在一處,你就產生巨大的能量。科學家也這麼說。

  科學家還做了個比喻,這能量有多大?可以改變太空當中星球運行的軌道,有這麼大的能量。地球上這些小小災難算什麼,真有能量改變它。於是乎你就能相信,災難滿地球,你一個人要得定,你自己坐在那個地方如如不動,什麼事都沒有,天翻地覆,你坐在那裡毫無障礙。這就證明佛在經上講的,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你怕什麼?怕的是自己沒有定力,怕的是自己在災難當中慌慌張張,嚇死了。怎麼死的?都是嚇死的。這是老實話。也能套中國一句老話,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,佛菩薩是老人,他講的話不錯。如果這個地方的居民都懂得這個道理,在有災難的時候,大家一起念佛,用這一句佛號統一意念。我們大家止於一念,這一念是什麼?這一念,阿彌陀佛,我們就止於這一念,會產生不思議的能量。學佛的人不能相信自己,要相信佛陀教誨。我們自己是凡夫知見,迷失了自性,對於事實真相,性空妙有完全不知道,聽說這個名詞,不知道名詞的含義。

  淨影大師這個註解也註解得好,阿是無的意思,若是智的意思,證無成智,這叫無智。無成,他成了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自性是無,可是事相裡頭真有,我們叫真有,為什麼?我們有執著。佛菩薩不叫真有,叫妙有,事叫妙有。妙有是什麼意思?非有而有,有而非有。所以佛菩薩對妙有絲毫不執著,在這現相裡頭根本就不起心、不動念,所以他永遠住在真際裡頭。這個真際,在我們淨宗講,就是常寂光,他永遠住在常寂光裡,他就是常寂光,常寂光就是他自己。常,永恆不變叫常;寂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寂。那他的相是什麼?相就是一片光明。這一片光明我們看不見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我們今天能看見的是陽光、月亮光,外頭來的。自性的光明為什麼見不到?迷了自性。覺了,自性光明出來了。所以人一往生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人個個覺而不迷,佛身放光,菩薩身放光,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接受了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所以你也放光了。這個光是什麼?這個光就是常寂光。所以古大德常說,往生到極樂世界,人人皆分證寂光。這個光是什麼?我們看到,但是我們不能融入,知道常寂光,融入不進去。為什麼?無始無明習氣沒斷。習氣斷乾淨了,自然融入了,一融入之後,實報莊嚴土不見了,這就真正證到無上正等正覺,我們也可以說,用現在人的講法,回歸自性。

  現在科學家有一句話說,回歸零點能量點,那個零點能量點很有常寂光的味道,但是他沒有描述出來,零點能量點是大放光明,是光明遍照,一切萬物從零點能量點發生的,最後還歸到零點能量點。實際上,它不斷的發生,不斷的回歸,像循環一樣,從這個地方開始,又到這裡,又到這裡,所以永遠在循環,它沒有停止。這個循環的速度,就是剛才說的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,速度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我們看不見,太快了。這是說什麼?整個宇宙萬事萬物,包括我們的身體、我們的念頭,都在這個頻率裡面。

  這個東西被科學家發現,真了不起。佛在大乘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見到,但是科學家能發現,世尊也透這個信息,我們不覺得奇怪。世尊講,心、心所它能緣的量,就是它能緣的這個能量有多大?最大的就是第六意識。你看眼,眼的見分,只是在我們眼根能見的這個光波當中你能見到,比這個光波長的見不到,比這個波短的也見不到。現在無線電,像長波、短波。所以我們能見的這個量很小。如果所有光波我們都能見到,這個世界馬上就不一樣,就變了。音波也是一樣,我們耳朵能聽的也很小,長波聽不到,短波也聽不到,要接收音機,用機器把它轉變讓我們能聽到的波度。這就說明光跟音這個波不相同。

  可是第六意識這個見分的能量非常廣大,第六識,第六識是思想,能想過去,能想未來,能想過去幾千年、幾萬年、幾億年,也能想未來幾萬年、幾億年,這個能量太大了。所以佛說,凡夫第六意識緣境的範圍,對外可以緣到宇宙的邊緣,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,就是緣不到自性,自性緣不到,能緣到阿賴耶。阿賴耶就是三細相,業相,現在科學講的能量;受想行識,現在科學講的信息;從信息產生的物質現象,這個算搞清楚了。但是還差,三個都發現了,只有物質真搞清楚了,信息跟能量沒搞清楚,到底怎麼回事情,還是一個謎。信息怎麼來的?他說突然發生的,沒有理由,立刻就不見了。這是大乘教上所說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佛在三千年前說的,這個現象他們看到了。沒有理由,實際上有理由,為什麼?那個理由是阿賴耶的業相,它從業相裡頭轉變出來的。業相怎麼發生的,真是沒有理由。所以頭一個,最原始的頭一個,沒有理由。如果有理由,它就變成事實;沒有理由,所以是幻相,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譬如說你作夢,作夢什麼理由?天天晚上都作夢,為什麼作夢不曉得,你去研究、去找,找不到。這叫一念,一念沒有理由。第二念有理由,第一念是它的原因,所以它有第二念。事實上有沒有第二念?根本就沒有第二念。一個接著一個,相似相續相,不是真的相續相。真的相續相就有理由了,前面是後面的因,後面是前面的果。根本就沒有,所以才告訴你真相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你別去想它,全搞錯了。這個樣子才真正見到真際、本際,本際就是自性,明心見性。有絲毫執著,就見不到性。為什麼?跟心性不相應,相悖的。你要見性,一定要隨順自性,自性是什麼都沒有,決定不能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是習氣,那沒辦法,這是誰都沒有法子斷掉的。一定要見性之後能保持永遠隨順,絕不能有絲毫違背,才能把習氣斷掉。習氣斷掉之後,才能回歸自性,回歸常寂光,這是究竟圓滿。常寂光是一體,整個宇宙是一體;一個相,一個相就是空相,什麼都沒有;一個作用,作用就是能現相,什麼相都能現。一體、一相、一個作用,佛法說什麼?就說這玩意。你真正搞清楚,你在這個宇宙當中得大自在。這是我們要珍惜的。

  這個經所在之處,我們這麼多人在這裡學習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守護這個地方,這地方叫福地。我們得有信心,這個信心沒有了,那這佛是白學了。修學這個法門的人,有福的人。福報多大?沒有能跟他相比的。你今天地位再高、財富再多,得不到諸佛菩薩保佑你,得不到龍天善神護持你。你修學這個法門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來守護,這福報超過那些人。比不上,不但人間帝王比不上,天王比不上,摩醯首羅天王也比不上。這都是真實不虛。這部經的力量太大太大!了解這部經,你才真正了解這一句佛號。所以念佛人多,對佛號究竟有多大力量,不知道,對它懷疑,那個念佛的功德大幅度的減少、減弱了。佛那一句話說得好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堅定的信心,不變的信心,這個力量就大,這句佛號力量太大了,沒有一絲毫疑惑。

  淨影大師這幾句話,後面還有兩句,無是一切諸法本性,無是一切諸法本性,這個無有時候說空,無是沒有一切現象,無有一切現象。今天把現象分為三大類,物質、信息、能量,科學分的。它是一切諸法本性,一切諸法依它而起,所以名為本際。於此本際知見明了,叫了本際。換句話說,他示現的是小乘。小乘怎麼能了本際?外面現的是小乘,裡面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。這前面說過了,大權示現,不是真的小乘。

  「憍陳如於世尊初轉法輪,度五比丘時,首先悟道」。他是第一個證阿羅漢果,顯示世間三寶具足,正法常住,示現這個意思。「《法華文句》曰: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」。首先成道,第一弟子,這代表是什麼?這一部經是世尊說法經中第一部經,代表第一的;依照這部經修學的,是釋迦、彌陀的第一弟子,就這個意思,不是普通弟子,第一弟子。

  「《增一阿含經弟子品》中」,這是小乘經,「佛稱之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,寬仁博識,善能勸化,將養聖眾,不失威儀」。這四句我們要學,這是憍陳如表現在外頭的,給我們做榜樣的。寬大,寬厚,仁慈,博識就是多聞,廣學多聞,沒有他不知道的,他才能教化眾生。寬仁是德行,博識是學問。而且能善巧勸化大眾,他有善巧方便,能勸導一切眾生。將養聖眾,將是帶頭,教養聖眾,聖是證果的,初果以上都叫聖;眾是凡夫,沒證果的。不失威儀,也就是說,憍陳如尊者非常守規矩、守戒律,可以給大家做好榜樣。威儀是儀態,處事待人接物、日常生活、工作都能守住規矩。

  「今經首列尊名」,開頭第一個,我們看到他的德號,「正表能聞受此經法者」,能聽到、能接受這一部經、這個法門,「皆是第一弟子」。這些人真正是釋迦佛第一弟子,是阿彌陀佛第一弟子,真正稀有,真正難得。「本經《非是小乘品》曰:得聞阿彌陀佛名號,能生一念喜愛之心,歸依瞻禮,如說修行。當知此人,非是小乘,於我法中,得名第一弟子」。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。最後引用本經這一句經文來證明,表法的意思是真的,不是我們在這裡猜測的,有經文做證明。

  憍陳如尊者,特別是寬仁博識。博識,佛法依據的理論是由專而博。跟外國人不一樣,外國人做學問基本的觀念,是從博而專,所以他們像金字塔一樣,開頭是廣,什麼都學,慢慢學到最後,學到大學、研究所,那就變成專了,專一樣了,就變成頂尖。那你曉得,這個金字塔那個尖,它是有限度的,它沒有辦法突破的。佛法不是的,佛法像大樹一樣,先是根一個,本也是一個,本就是主幹,然後再有幹,再有枝,再有條,再有葉,愈來愈廣,愈來愈高,它是普遍的,沒有邊際的。金字塔是有邊際的,到頂就不能再高了,就上不去了。這兩種概念不一樣。

  我們求的是寬仁,這是德行,這是基礎。沒有這個不能學,你學也學不到。博識,是從戒定慧,到慧就博了,戒定是專,是一門深入,一定要叫你開悟。開悟之後,你的寬仁博識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。先是學,到最後完全是自性的,全是性德流露。所以這個善巧教化,無一不是自然的。這個教化對一切眾生,上面到等覺菩薩,下面到無間地獄,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這一切神靈都包含在其中。世尊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,這個地區沒有不受利益的。這個經是非常稀有難逢,我們的緣多殊勝,於此可見,於此可知。我們接著再看第二位,第二位,「智慧第一」。

  【尊者舍利弗。】

  這是一切經上我們常看到的,都把他放在第一。也就是說,佛所說的一切經,全是真實智慧。無論大乘、小乘,都是從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裡頭流出來的,它不是知識。「尊者舍利弗。梵語舍利,譯為鶖鷺」。我們中國人叫鷺鷥。「梵語弗」,翻成子,兒子,「故曰鶖子」。這個下面有說明,「因母得名」。他的母親身形端正,眼睛清淨就像鶖鷺一樣,像鷺鷥一樣,所以人家叫他母親叫舍利。弗是子,這舍利的兒子,叫舍利弗,弗是子的意思。「又名珠子」,舍利也是珠子的意思。佛荼毗之後,留了很多舍利,一粒一粒像珠子一樣,我們稱為舍利子。

  佛滅度到現在,照中國的記載,三千年了。佛的舍利在這個世間年代這麼久,真假很難辨別。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它?我們的心誠,真誠,它就是真的,我們有懷疑,它就是假的。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所以,不要管它是真假,問自己的心,自己是真心,那真佛舍利,自己心裡有懷疑,那是真佛舍利也是假的。心真誠,一切法都是真的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佛希望我們用真心做人,用真心工作、待人接物,不能用妄心,妄心是生滅心,妄心是輪迴心,用妄心決定不能超越輪迴。所以念佛要用真心念,一真一切真,我用真心念佛,我用真心生活,我用真心待人接物。別人欺騙我,不要緊,我能接受;別人障礙我,我也能接受;別人陷害我,我也能接受,我待他一片真誠。為什麼?我在覺,他在迷,他那種態度對我應該的,要不然他就不迷了。

  所以你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之後,你會很歡喜,法喜充滿。善人,很歡喜;妖魔鬼怪,也很歡喜,沒有一樣不歡喜。為什麼?妖魔鬼怪的自性是佛性,他本來是佛。我們迷失了,他比我們迷得更深,造的業比我們更重,所以才變成那個樣子。我們完全了解,我們跟他不過是五十步、百步而已,都沒有大徹大悟。我們今天是走覺悟的道路,他還在迷惑顛倒,這個不一樣。所以有緣就得幫助他,盡到自己的本分,他能不能相信,能不能理解,能不能接受,他的事情,我們就不要管他。這個態度就絕對正確。我們自己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不能把這個東西裝在心上,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也沒有。我們的道業在精進,我們的境界在提升,這是真正走往生極樂世界的道路。

  下面說,「又名身子」,這個身是他的母親,母親身體端莊。「表母身端正。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,智慧第一」。這他代表的,表法的,經前面看到有他的名字,這部經智慧第一。「在母胎時,能令母得妙辯,勝於乃舅俱絺羅」,俱絺羅以後也證得阿羅漢。他母親懷他的時候,辯才無礙,他的舅舅號稱辯才第一,居然辯不過他姊姊。所以他就跟他姊姊說,妳懷的一定是非常有智慧的人,將來這個小孩生下來可辯才無礙,我不如他。以後果然如是。「八歲登座」,講經,「十六大國,議論無雙」,辯才無礙,他就出名了。「七日之內,遍達佛法」。接受佛陀的教育,很聰明,七天,佛所講的東西,他全部能理解、能明瞭。「本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惟大智者,始能深信不疑。故列上首,僅次憍陳如」。在這裡把他排名第二,說明這部經真實智慧。認真學習這部經,可以得到舍利弗的智慧,當然能夠教化眾生。下面第三位:

  【尊者大目犍連。】

  他代表「神通第一」。「即《阿彌陀經》中摩訶目犍連」。《彌陀經》表法有他,這一部經也有他。摩訶是梵語,就是大的意思。「目犍連是姓」,有三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「讚誦」,讚是讚歎、諷誦。第二個意思是「采菽」。第三個意思是「萊菔根」,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。「其族出家人多,故於尊者姓氏冠以大字」,大目犍連。他們這個族人都叫目犍連,很多出家的,所以很難區別,這加個大字,大目犍連就知道了。這個地方解釋得不多,蓮池大師《彌陀經疏鈔》裡面有詳細的介紹,可以參考。「其名為拘律陀」,這是目犍連的名字,目犍連是姓,「父為相國」,這也是世家子弟,父親做過宰相,「從拘律陀樹神祈求得子」,他的父母向這個樹神祈求,生這個兒子,以樹為名。「於佛弟子,神通第一」。神通不離開定慧,修定、修慧都能夠恢復神通。

  通常講六種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盡。這個六通,佛告訴我們,是一切眾生的本能,我們自性裡頭統統具足,而且這六種作用廣大沒有邊際。我們的天眼如果完全恢復,遍法界虛空界,再遠的地方都能看見,再微細的也能看見,像看阿賴耶的三細相,能看見。音聲,再遠處的音聲能聽見,極其微細的聲音也能聽見。現在能力全喪失了。六種神通都是沒有障礙的,本能。智慧是本能,德能是本能,德能裡頭包括神通,相好,都是無量的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佛在《觀經》上說阿彌陀佛的報身,法身沒有相,報身有相,說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,光中有無量諸佛菩薩眾會。這在正報身體上能看十方世界,依報裡頭,寶樹之間能顯示出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六道一切眾生。

  佛教我們什麼?佛很老實,佛說我什麼都沒教你,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有的。不是佛給我們的,不是從外頭得來的,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。所以經上講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。你得到整個宇宙,無所得,為什麼?是你家本有的,本有就不叫得。只是曾經一度迷失了,現在把障礙除掉,又恢復而已。知識、科技,從外面學來的。佛需不需要學?不需要,自己的德能超過所有科技。科技還要用機械,要用靠外力,佛法不用外力,完全用自己的念力。念力被現代量子力學家重視了,非常重視。往後科學,我相信它向這個方向,開發念力。

  開發念力,古老的方法就是用禪定。那我們念佛要不要修禪定?這個要知道,念佛本身就是禪定。一心不亂,無上深妙禪。用什麼方法修?用念阿彌陀佛修。這一點我們要知道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修禪定。如果不是修禪定,不是佛法。戒定慧那個定就是禪定,是用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門道來修禪定。修成了,完全一樣,沒有高下,所以說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為什麼?每一個法門修成了,都明心見性,都恢復本能,無量智慧,無量德能,無量相好。佛給我們說的,沒有一樣是從外頭來的。所以學佛,頭一個相信自己,對自己沒有信心就難了。有人學得很快,什麼道理?他對自己有信心。外在有力,那個力量有限,真正的動力是從自性裡頭生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這神通第一。

  下面引《大智度論》的話來說,「《智度論》曰:如舍利弗,於智慧中第一,目犍連神足第一」。這個神足第一,神足就是變化。我們看小說《西遊記》,孫悟空七十二變,那叫神足通。七十二,太少了,不能比,目犍連的神通無量無邊,那孫悟空在他面前不能比,太小了。「又」,這個又還是《智度論》裡說的,「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」,佛的右手,「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」。這個表法的意思很深。就好像一個人的雙手一樣,目犍連、舍利弗是釋迦牟尼佛的雙手,雙手萬能,無事不辦。

  「尊者神通甚廣。例如舉一城釋種,上升梵天」。這是一個例子,這個例子是琉璃王滅釋迦族。這個故事說明因果報應絲毫不爽,佛也沒辦法。這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,釋迦族跟琉璃王結上怨了,釋迦族是捕魚的人,是一群漁夫,琉璃王這一族是魚。那一個很大的池塘,裡面魚很多,這魚是兩個族群。這捕魚的人,把這個池塘的水放乾了,這魚一網打盡,全部捕捉了。這個魚的王覺得這個族人太可惡了,對我們造成滅族的災難,存著有報復的心。這一世又碰到了,碰到什麼?他們做國王,是一個大國,釋迦是個小國,他們來報復,把釋迦族滅掉。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事情,攔不住,這因果,佛都沒辦法,佛只能夠勸導釋迦族逃,逃亡,逃到別地方去,避開這個災難。所以釋迦族的人就逃到了西藏,翻過了喜馬拉雅山,就到西藏,後藏。就在那邊落戶了,以後沒再回去,所以釋迦族的人也變成中國西藏人。這個故事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釋迦族的後人在西藏,後藏。這個族就被他滅掉了。

  那目犍連,他有神通,他把這個城舉起來,放在他缽裡頭,送到梵天,就是初禪天,這可以避難了,以為救了這一城人了。世尊就告訴他,你再去看看你那個缽裡頭。他取回缽一看,缽裡頭一盆血水。世尊就告訴他,冤冤相報,絲毫不爽,在劫難逃,逃不掉。你是不錯,把他們送到大梵天去,去避難,還化成血水。所以說,中國古人講的話有道理,「在劫難逃」。躲不過、逃不掉,那你何必逃難?為什麼不坐下來好好念佛?念佛能消業障,念佛能化解災難,你不相信,你還要逃,錯了。遇到大災難,真正懺除業障,知道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免不了殺害許許多多眾生,造作很多罪孽,都是由於無知。現在學佛明白、覺悟了,認真懺悔,後不再造,希望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,希望我們一同來修學,同生極樂,同證菩提,不再搞冤冤相報。多半都能接受,接受,這個問題就化解了。

  所以我在早年,在台灣,趙恆惕的兒子想出來競選,他來問我。我就告訴他,可以,民主時代,怎麼不可以參加競選?但是你動機是什麼?你要是為你個人名聞利養,做個高官,這沒意思,那就沒有必要。如果真正發心,我有這個地位,這個位子,我可以為人民服務,多替人民做一點好事,那你應該去。這就對了。選中了,人民有福;選不中,自己有福,為什麼?不要操勞,你不就有福報,無事一身輕,多好。你沒有得失的這個念頭,這樣就可以做。以後他去競選,沒選上。我說你有福。我在澳洲遇到,我也是這麼教他,在馬來西亞遇到,都是教他選舉的心態非常重要。

  起心動念,鬼神都知道。賢首國師的《還源觀》上告訴我們,我們念頭才動,這個信息就傳到遍法界虛空界,統統傳到了。一念,才動就傳到了,速度之快無法想像。比光、比電快多了,太陽光到地球要八分多鐘,我們這個一念遍法界,心的念頭。身的念頭,身體是物質,物質是波動現象產生的,它每一個波動現象,每一個波動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也是傳遞遍法界。為什麼?稱性。性沒有距離,就是它沒有空間,它沒有時間,所以它一念就周遍。於是我們起心動念,佛菩薩知道,只要是明心見性的人全能收到。明心見性人有多少?無量無邊,沒有數目字的。能量小一點的,像菩薩,這個神通的能力比不上佛陀,阿羅漢比不上菩薩,天人也有神通,比不上阿羅漢,但是他們有。

  我們起心動念,鬼神知道。為什麼?他近,他有小通。時間近的,這個地區不太大的,這裡頭的鬼神都知道。一個善念,沒有不加持你的,沒有不幫助你的。一個惡念,他們不會加持、不會幫助。有沒有人幫助?有,有那些羅剎、魔鬼,他們專門幹壞事的,看到你幹壞事,他喜歡,你搞貪瞋痴慢、搞殺盜淫妄,他歡喜,他來加持你,幫助你造罪業,也就是幫助你墮地獄,他來是接引你到地獄去的。學佛的同學,對於這些理事都得搞清楚,不搞清楚往往上當,要有能力辨別邪正、是非、真假。我們這一生走一條正道,不要偏了、不要邪了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只要在正道上走,沒有不成就的,成就的大小完全看自己的心態與精進。

  這第一個故事,是琉璃王滅釋迦族。第二個,他舉三個例子,「外道移山,制之不動」,這個也是目犍連示現的神通。這外道能量很大,他移山,他能叫這個山定在那個地方,外道用什麼神力,這山他移不動。第三個例子,「降服毒龍等等」。太多了,「難以具述」。真的,他的神通故事說不盡。

  我們再看第四位,「宗門初祖」。會集,夏蓮老,這個上首只列了五個人,不多。原譯本裡頭有列三十多個人的,會集只選了五個,五個代表了全部的佛法。迦葉代表禪宗,宗門初祖。

  【尊者迦葉。】

  『迦葉』,「姓也。此譯為龜或飲光」,翻成中國的意思。「名畢缽羅,亦樹名,因父母禱於該樹神而生,故用以為名」。古印度向樹神祈禱生子的這個風氣很盛,很多人都向樹神祈禱,這個也是的。「尊者乃大富長者之子」,他家裡富有,這是生在富貴人家,「能捨大財」,這不容易。更難得的,「修頭陀大行」,頭陀是苦行。大富長者能捨財,能修苦行,這個太不容易,真正是僧團裡面最好的榜樣,這才能證道,這才能成就。「為大人所識」,大人、高人、修行得道的人、證果的人,他們所賞識,他們讚歎。「故名為大迦葉,以別於同時之三迦葉」,同時還有三個迦葉,一個是「十力迦葉」,一個是「童子迦葉」,一個是「童女迦葉」,所以稱大迦葉,不是這三個人。

  「又迦葉譯為龜,《法華文句》云:其先代學道,靈龜負仙圖以應。從德命族,故云龜氏」。這是早年他的祖輩修道,感應靈龜負圖,身上背著圖,圖書,經書,這一類東西來送給他。有這麼好的一個感應,所以就以龜為族的名字,這個龜也叫迦葉,所以迦葉有龜的意思。「又云飲光」。這迦葉還有這個意思,飲光。「因於毘婆尸佛時,為冶金師」。這是過去七佛第一尊佛,毘婆尸佛。毘婆尸是釋迦佛之前七佛第一尊佛,這個時劫就很遠了,在那個時候,大迦葉尊者是一位冶金師,像現在做首飾的這個行業,金飾。「與一貧女,共以黃金,莊嚴佛像」。在佛像上貼金,這個風俗在泰國很盛行,馬來西亞也很盛行,佛殿裡面,大家買金箔去貼金,真的往佛像身上貼金,隨便哪裡貼。在中國大乘教裡面,這個貼金是叫你行善,叫你持戒,叫你修定,這叫貼金。他們那個真的買金箔去貼金,這我們去參觀的時候看到,有這個風氣。這是莊嚴佛像。

  「自爾以來,九十一劫,身如黃金,光色晃耀,掩蔽餘色,故名飲光」。這些都講的感應,從此以後九十一劫,生生世世他身就跟黃金一樣,放光,身上有光。而且光很亮,其他的光色都被它掩蓋了,這叫飲的意思。「飲指吞,光吞諸色」,就是飲光的意思,就是它的亮度比別人的大。譬如白天陽光普照的時候,我們點個蠟燭、點一盞電燈,沒有看到它的光,被陽光所吞沒了,就這個意思。他身上的光有這麼強,能夠把比它弱的統統遮覆、遮蓋了。

  下面這介紹他的德行,「尊者,頭陀行第一。頭陀者梵語」,中國的意思,抖擻、淘汰,有這個意思。「以十二行」,就是十二種頭陀行,把塵勞煩惱放下,淘汰也就是放下。這十二行裡面,這裡寫出來了,名字寫出來了,第一個,他住阿蘭若。阿蘭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「寂靜處」,標準是牛叫的聲音聽不見。古時候修行都在山林野外,野外有村莊,有農民居住的地方,農民都養牛,牛叫的聲音很大,牛叫的聲音聽不到,以這個為標準,這叫寂靜處,好修行,沒有干擾,避免干擾。現在避免就困難了,為什麼?噪音太多了,車的聲音、飛機的聲音,這個都市的建築,這些機器的聲音,都比牛叫的聲音大多了,真正是噪音,現在找寂靜處不容易。

  第二,「常行乞食」。每一天到外面乞食,這是苦行。第三個,「次第乞」。這是乞食的規矩,沒有貪心,只托缽七家。要看,人家給你這一缽飯夠吃了,你就滿足了,你就得離開了。如果很少,不夠,我到第二家。第二家一點點,還是不夠,可以托七家。七家以上,不許可了。如果七家都托不到?你就回去,不能到第八家。托不到沒有關係,有托到的人分給你吃。所以托缽不是自己托了就吃,不是的,那有人托的飯菜好,有的托的飯菜差,這不公平了。所以佛家的是利和同均。怎麼辦?托了統統回去,回到樹林裡面,大家把這些飯菜會合在一起,你吃多少再去拿多少,所以叫一缽千家飯。托缽的人有多少?佛的常隨弟子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不就是千家飯!再分到吃。所以今天講共產,二千五百年前,佛教就是共產,真的共產,不是假的,利和同均。佛托缽托回來的時候,也跟大家混在一起,真平等。這是佛的制度。第三個叫次第乞,有規矩,有禮貌。乞食,不能敲人家門,所以帶個錫杖。錫杖就是乞食的時候用的,在門口,錫杖一搖,裡面人聽到外頭有搖錫杖的聲音,有出家人來托缽了,要預先準備好了就送出去。那麼錫杖,另外一個是防身的,在野外行走,免不了有野獸,做為防身。

  第四個,「日中一食」,不過日中,日中是太陽在中午的時候,日正當中。古時候,出家人對這個非常重視。日中用什麼東西測度?錫杖可以測度,錫杖杵在那裡,看太陽,這個影子,錫杖的影子是不是在正中。過了正中就不吃了,一定是在日中之前,日中之後不能吃。不是過午不食,午時是我們講的,十一點到一點兩個小時,這是午。是過中不食,不是過午不食。所以現在講持午,這個說法有問題。還是要從經上講的,日中一食,這個是對的。不能講過午,過午那過一點鐘,一點鐘過後才叫過午。第五,「節量食」,節量食的意思是不能過飽,不要吃得太飽。這個對於衛生有關係。過飽,人容易昏沉;不吃,肚子空的,他心裡發慌。所以佛家講不飢不飽,要調到這個地方,能夠吃到六、七分就夠了,這叫節量。很重要,對身體健康。第六,「過中不飲漿」。可以喝水。漿是有沉澱的,像豆漿,它會沉澱,它有渣滓。凡是有渣滓、有沉澱的都不能吃。牛奶也有沉澱,水沒有沉澱。蜂蜜攪在水裡頭沒有沉澱,沒有沉澱的可以吃,有沉澱的就不吃。

  第七,「著糞掃衣」,穿的衣服是撿來的。古時候一餐飯容易,這個衣不容易,衣要人織布。印度不需要裁縫,印度的衣整個披在身上的。所以衣得到就不容易了。衣從哪裡來?別人用舊了,不要了,丟棄了,把它撿來,這叫糞掃衣。撿來的時候看看,還可以用的部分把它裁下來,不能用的就丟棄掉,能用的剪下來,然後拼湊,拼成一件,有這麼大的,就可以披在身上。所以他的衣不是一個整塊布,必須要裁。那像這個,這是最小的碎布,裁成這樣的。所以這個叫搭衣。為什麼?剪的地方多,等於說供養的人多。有五衣、有七衣,五衣最大,一塊一塊很大的。質料不一樣,顏色不一樣,穿起來也不好看,所以一定要染色。染色的標準是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,平等,取平等,融合在一起,做成染料。染出來大概就是咖啡色的,叫染色衣,看起來比較好看。所以佛門裡面決定是避開正色的。正色,紅色、黃色、藍色、白色、黑色,這叫正色,五種正色,五色,為什麼?五種正色人喜歡,貪愛。把這五色混合在一起,這個衣服人家不太喜歡,不太喜歡這個顏色,這個才是對的。

  那我們看到出家人穿黃海青,搭的是紅色的衣服,我總是感覺得很彆扭,所以我們就改了。我這一件是第一件,這是最初的一件,這個大概差不多用了二十多年了。李老師圓寂,我搭這個衣送他的,第一次用這個衣,十幾年了。現在很流行,很多人用這個衣。我們用灰色的海青,用這個縵衣,這個搭衣。我們來提倡,我們也不宣傳,我們也不要求別人做,我們自己這樣做。可是現在我看到很多地方有。這是我們取經典上的教誨,著糞掃衣。

  第八,「但三衣」,這句話要知道,印度是屬於熱帶,三衣就夠了。我們在溫帶,夏天三衣可以,冬天就不行。如果到寒帶就更不行,寒帶還要穿皮毛的。佛法通情達理,佛法講隨緣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它不執著。所以在那個地方,三衣夠了。佛教傳到中國來,當初這些到中國來的法師,穿中國人的服裝,穿海青。海青這個衣服,漢朝人的禮服,這個大袖子,漢朝人的。有地位的身上繡花,那個花紋是代表階級的。你看他穿的什麼顏色、什麼花紋,知道他是什麼身分、什麼地位。穿黃袍子,繡的是龍,你看龍是五個爪,那是皇上;四個爪是親王,他不是皇上;三個爪,大概是小王,皇孫,孫子一代。兒子一代是親王,跟他平等,他的兄弟是親王,下一代的時候可能是三個爪,從這裡分階級。官的爵位,穿紫衣服,這是紫色的,地位最高的;再次的,紅的。每個朝代不一樣,顏色不相同,繡的花紋不相同,代表他的品級,便於行禮,就尊卑有序,長幼有序,地位低的人一定要向地位高的人行禮,現在沒有了。

  所以中國後人寫歷史,滿清亡國之後到現在都沒有上軌道,這是在歷史上稱為亂世,沒有上軌道。軌道是什麼?就是禮樂。禮樂裡頭,頭一個是禮服。現在沒有禮服,完全穿西裝。穿西裝代表什麼?西化了,我們都受了西洋的文化,被它同化了,被西洋人同化了,穿他的服裝。中國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一套禮服,裡頭有品階,士農工商,不會穿錯衣服,你是什麼身分,人家一看就曉得,你是幹哪個行業的,你在這個行業是什麼等級。

  樂,婚喪喜慶,大眾聚會,該奏什麼樣的樂,都有一定的規矩,不能搞錯了。所以現在禮沒有了、樂沒有了,老百姓無所遵從,就亂了,亂成一團了。現在所有活動裡面,文藝的表演,在從前那是禮、那是樂,在現在全亂了。我們到外國,外國那些土著那些東西,那個表演的節目,他還保存著他的傳統,那是他們的禮樂。我們在欣賞的時候,肅然起敬。這個族群再小,它能保持傳統,就說明他們能孝順父母,能尊重長輩。什麼時候國家頒布禮樂,全國人民都能夠遵行,政治上軌道了,這叫治世,太平盛世。那沒有禮樂不行,沒有禮樂是亂世,到底以什麼為標準。

  這三衣,這是禮服。這是二十五條,從九條到二十五條,都叫做搭衣。臥具,晚上睡覺鋪在地上,就是一塊布,鋪在地上,臥具。現在臥具他們拿來墊在拜墊上拜佛,其實它不是拜佛的,它是晚上睡覺用的。無論到哪裡去,三衣一缽都帶在身上,全部家當都在身上,除這之外什麼都沒有。這出家人,這修苦行。

  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十二,我們講了八條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