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六七集)  2013/2/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16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四百三十二頁第一行,科題,「佛令說益」,分為三段,第一段「正具說大行願」。

  【發大誓願第六】

  這一品經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精華,《無量壽經》最重要的一部分,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念老在這一品裡面,註解也最豐富,最為詳盡,非常難得,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核心。我們看註解,「本品乃法藏菩薩遵佛明訓」,遵依世間自在王如來這個教誨,「於大眾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。此大誓願,妙德難思」,不可思議。這一品是法藏菩薩遍參一切諸佛剎土總結的報告,極樂世界就是依這個報告所成就的。這個報告是五劫參學所得到的總結,非常稀有難思,不可思議。

  「如《甄解》曰」,這是日本的大德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註得非常好,在日本《無量壽經》註解裡頭非常著名,「四十八願功德成就,而歸一正覺」。四十八願流出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功德,總結歸為正覺,正覺是成佛。「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」,這個話說得好。「是名弘誓本乘海」,本乘是一乘,一乘是直接教導我們成佛的。「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。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,由誓願不可思議」。這四十八願,就是總結這個四十八條,是法藏比丘遵照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的教誨,參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。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,這不是數字,是代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,一個都不漏。二十一在密宗代表大圓滿,所以二百一十億代表大圓滿。精挑細選、捨短取長,這樣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,提供給一切佛土裡面六道眾生做為修行的場地。這個場地無比的殊勝,這個場地保證你一生成佛。

  「是以《行卷》以卅六句讚歎誓願不可思議,以彰正覺功德廣大。」下面是《行卷》的一段文。《行卷》是日本親鸞法師他註的一本書,叫《教行信證文類》,一共有六卷。這個裡面就是屬於行的一部分,叫《行卷》,教行信證,行的這一卷。裡面有這麼一段文,「敬白一切往生人等」,恭恭敬敬,白是下對上,祖師非常謙虛。一切往生人等,念佛每一個往生的菩薩,這是他所指的對象,向這些人報告。「弘誓一乘海者」,弘誓是大願,指四十八願,一乘是一佛乘,每一個願都是幫助眾生成佛。海是比喻深廣無際,每一願裡面所含的義理、精神都是無有窮盡的。「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。」這一句說什麼?說功德。我們常常聽說的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到什麼時候我們積功累德才能做到圓滿?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,圓滿功德怎麼修法。能修,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修,因為一切往生的人,他們達到圓滿了。這是親鸞上人報告的真正的意思,這個報告是鼓勵發心往生,現在還沒有往生的這些大眾,用意在這個地方。明顯的是一切往生人等,但真正的用意,是求往生現在還沒往生,這個要知道。這什麼人?就是我們。我們要曉得,要成就無礙,沒有障礙,無邊際最殊勝深妙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功德,至德是這個功德達到極處,沒有更殊勝的,沒有更高的,沒更殊勝的了。

  「何以故?」為什麼?「誓願不可思議故」。彌陀五劫修行,剛才說了,精挑細選,願願都不可思議,願願都是無上菩提,所以誓願不可思議。「悲願喻如大虛空」,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誓願從哪來的?大悲心生出來的。真正看到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無盡的苦難眾生,墮落在輪迴裡頭出不來,輪迴太苦了,所以發大願,要度盡苦難眾生,四十八願是從這兒來的。所以,悲願像虛空一樣,也是廣大沒有邊際。「諸妙功德廣無邊故」,這個諸妙功德就是四十八願,願願功德無量無邊。「猶如大車乃至猶如大風」,下面用比喻來說,譬如大車,又譬如大風,「普行世間無所礙故」,大風吹這個世間沒有障礙,大車旅行也沒有障礙。「能出三有繫縛城」,三有就是六道輪迴。為什麼叫有?六道分為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有是有因,有欲界的因,就有欲界的果報;有色界的因,就有色界果報;有無色界的因,就有無色界果報。有是從因上說的,三界是從果上說的,有因必定有果。世出世間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善因一定得善果,惡因決定有惡報,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大車、大風能出三有繫縛城,繫縛是指煩惱,像繩索把你捆綁在一起,你不能動彈,這是形容三界六道裡面眾生。這四十八願能幫助我們解脫,能幫助我們出離,「乃至開顯方便藏」。

  這個方便藏,參考資料裡頭有,在第一頁。「佛之方便,包藏一切功德,故稱之曰方便藏。」《教行信證》第二卷說:「乘一切知船」,這個一切知船就是大乘佛法,依照大乘佛法,「浮諸群生海」,就像大船一樣,它漂浮在大海當中,「圓滿福智藏,開顯方便藏」。圓滿福智藏就是根本智,開顯方便藏就是後得智,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才能夠普度眾生。善巧方便從哪裡來的?從真實福智裡頭來的。所以學佛學什麼?學智慧,求福報。三皈依裡面大家常念的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個二就是智慧跟福德這兩種,尊是達到究竟圓滿,為一切天人、三乘所尊敬的,這是大乘佛法。特別是大乘佛法裡面的淨宗法門,淨宗法門裡面的念佛法門,這是到了極處。所以,「良可奉持,特可頂戴也」。我們要認真,全心全力的來學習,把這個法門頂戴在頭上,至尊至貴,沒有能跟它相比的。這是《行卷》裡面的一段文字,勸勉我們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

  「至於願文多寡,諸譯頗有差異」,這個願文是四十八願。五種原譯本,願文多少不一樣,這個地方略微介紹。漢譯的本子、吳譯的本子是二十四願,「且經中明言便結得二十四願經」。《宋譯》的有三十六願,魏譯、唐譯兩種是四十八願。「至於《後出阿彌陀偈經》」,完全是偈頌,這裡面說「誓二十四章」,講這個誓願,阿彌陀佛誓願,二十四。把這些經合起來看,「可見廿四願於諸經中實居多數」,二十四願有三部經,四十八願有兩部經,三十六願只有一部經,所以二十四願確實是佔多數。「但世間流通者,只是《魏譯》。」在這個會集本沒有出來之前,世間人學《無量壽經》都用康僧鎧的本子。我在台中,跟李老師學的《無量壽經》是康僧鎧的本子,這是早年,我聽老師講了一遍,這個本子是四十八願。所以,四十八願人人皆知,講阿彌陀佛一定都說四十八願,都是根據康僧鎧的本子說的。五種譯本裡面,確實他的譯本譯得好,流通很廣,都喜歡讀他的。「而罕聞廿四願也」,說阿彌陀佛二十四願,很少人知道。這是把五種原譯本裡頭願文多少,說出來了。

  「且漢吳兩譯雖同為廿四願,但內容亦甚不同」,都是二十四願,內容不一樣。這裡舉出這個例子來說,「《吳譯》第二願為,使某作佛時」,這個某就是法藏比丘自稱,康僧鎧的本子用我,我作佛時,這個地方使某作佛時,「令我國中無有婦人。女人欲來生我國中者,即作男子。諸無央數天人民、蜎飛蠕動之類,來生我國者,皆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」。化生,這個地方應該叫長大,身體很高、很大,現的大相,不是從小慢慢長大,不是這個意思。蜎飛蠕動之類,這是說的動物,畜生道。來生我國,統統都是在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,「皆作菩薩、阿羅漢,都無央數。得是願,乃作佛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」。這個願文裡頭有「此中具有蓮花化生」,還有「國無婦女」這個兩願,而《漢譯》沒有這兩願。「其他諸譯亦皆闕如。由此可見,諸譯差異之甚」,五種原譯本子裡面有很大的差別。

  「且漢吳兩譯雖同曰廿四願。但實際內容,則不止廿四。」以上《吳譯》第二願做個例子,這一願當中它具四願,實具第一個,國無婦女;第二個,蓮花化生;第三個,蜎蠕得生,皆作菩薩、阿羅漢;第四個,菩薩、阿羅漢無量等,「精要勝願」,精是精彩,要是重要。這裡頭有四個,有四願。「準是可知,所謂廿四願,實不止廿四。據諸《後出阿彌陀偈經》誓二十四章之經文。可知彌陀誓願實為廿四章」,這句話很重要,那一章裡頭可能有幾個願,不是二十四願,它是二十四章。誓二十四章,這個字是個關鍵的字眼。

  至於魏唐二譯都是四十八願,但名為四十八,實際不足四十八。譬如魏譯本第二十九願「設我得佛,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,諷誦持說,而不得辯才智慧者,不取正覺」。第三十願為「設我得佛,國中菩薩智慧辯才,若可限量者,不取正覺」。這兩個願同一個意思。實則此兩願只是廣略差異,是一樁事情,一個說得詳細一點,一個說得簡單一點,兩願可以併成一願,第三十願只是第二十九願的補充與引申而已。唐譯本子裡面第二十九與三十願,亦與此同。更有進者,魏唐兩譯均缺「國無婦女」及「蓮花化生」,這個兩願很重要,它沒有。「可見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,並未圓具諸願」,細細去看它的內容,不足。

  「至於漢吳兩譯,則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願」。這個十念必生非常重要,古大德判四十八願,十念必生是第一願。彌陀徹底悲心,淨宗超勝一切,是什麼?就是十念必生,查遍《大藏經》,沒有十念能解決問題的。淨宗這個十念指臨命終的時候,一生沒有學過佛,臨終有人勸你念佛,你當下就接受,當下就歡喜,馬上就念,十句念完了就往生了,太殊勝了。可是我們千萬不要把這樁事情錯會了意思,以為臨終還來得及,現在什麼壞事都可以幹,到臨命終時我十念往生。你有沒有想到,你臨命終時,有沒有人來提醒你?沒有提醒的時候,忘掉怎麼辦?臨終的時候頭腦清不清楚?如果得了老年痴呆症就完了,別人勸你也聽不懂。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僥倖。它真有這樁事情。

  我早年住在美國,華府佛教會就遇到一個同修,這個人生平沒學佛,沒有宗教信仰。他開了個麵包店,他名字叫周廣大,人非常厚道,是個好人,一家人沒宗教信仰。得了癌症,在醫院住了幾個月,醫生宣布,他的癌細胞已經擴散了,已經不能治了,讓他家人帶回去,告訴他,存活的壽命大概只有一、二個月。家人帶回來之後,希望能有奇蹟出現,到處打聽通靈的人、有神通的人,佛、道、宗教都去找,也找到了我們。我們派幾個人去看,都是華人,看確實不能好了,於是乎就認真勸導他,把極樂世界講給他聽,勸他念佛求生淨土。他一聽就很歡喜,告訴他家人,別找什麼醫生、找奇蹟,都別找,希望大家統統念佛,幫助他往生。他萬緣放下,家裡太太、兒女、朋友到他家來都是念佛,念了三天三夜,他真的往生了,火化的時候還留了舍利,非常不可思議。臨命終時三天,符合經上所說的條件,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淨念相繼」。他們有信心,真發願,這一句佛號三天三夜沒有中斷,一直送到往生。

  往生淨土作佛實在不難,這個裡頭最重要的,就像大乘經上佛常說的,無論什麼方式往生,每一個真正往生的人,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。這一生遇到淨宗法門,得到無量諸佛的加持,你能信、能解、能發願,能求生淨土,宿世的功德成就,不是這一生的,過去多生多劫的成就,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我們遇到佛法,相信這個法門,歡喜這個法門,也認真修學,但是功夫不得力,問題出在哪裡?出在,我們能想到的,我們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還不夠;有供養,供養不少,很多很多,還不足。所以現在怎麼樣?現在我們得把它補足。能不能補足?能,念阿彌陀佛就能。因為念一尊阿彌陀佛,就等於念一切諸佛如來,所以肯定可以補足的。真正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,就補足了。

  自己有信心,自己有把握,臨命終時不必要人助念。臨終要人助念,有這個念頭不好,到臨終的時候沒有人怎麼辦?那就去不了了。我現在就不作這個念頭,沒有這個念頭,我獨來獨往。我們看到念佛功夫成就的,鍋漏匠,沒有人助念;修無師,也沒有人助念。我們親眼看到的這幾個,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,沒有人助念。美國洛杉磯我們見到的甘老居士的老朋友,念佛往生。她預知時至,她預先寫了遺囑,把兒子、媳婦、孫子的孝服統統做好,擺在床頭,她在床上打坐,走了。沒有人助念,沒有人知道,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麼多人在給我們作證轉,證明極樂世界真有,阿彌陀佛來接引,他親自見到了,一點都不假。最近給我們做證明的,我們在香港這個地區,前面有黃忠昌,後面有劉素青。2012112112,這在她往生前十幾天,她妹妹得到這個信息,這是數目字。妹妹看到這個數目字心裡有數,這一定是姐姐往生的日期。她把它寫在一個紙條,給她姐姐看,姐姐看了之後,點點頭,收起來了。一點都沒錯,一分一秒都不差,不是假的。

  後面這一段,魏、唐兩譯,均缺國無女人、蓮花化生,魏譯是康僧鎧的本子,他缺了這兩願。可見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,並未圓具諸願,缺少兩願,不圓滿。至於漢吳兩譯,則缺十念必生的根本大願,漢譯、吳譯的沒有十念必生的願,十念必生是淨宗根本大願。「可見漢吳魏唐宋五譯」,這個排列是按時間順序,漢是漢朝;吳是三國,三國的時候吳國,孫權那個時代;魏也是三國時代,曹操他那個地盤,吳魏都是三國;唐、宋,五種譯本,「均非無量壽經之善本」,為什麼?不圓滿。這四十八願的文太重要了,這是這部經的核心。五種本子合起來才圓滿,四十八願才圓滿,要不合起來的話都有欠缺。「是以會集諸譯,廣擷眾長,另成會本,實不容緩也」。這是說明會集必要,會集必須,不能不會集。這一段是把為什麼要會集,這個道理、事實交代清楚、交代明白了。

  「於是夏師會集」,夏老師,黃念祖老居士是夏蓮居居士的學生,所以這兒稱夏師,「會集諸譯之大願」,他發心會集這部大經,會集大經,五種翻譯的大願,將它會集成一個定本。「既重古譯多見之廿四」,這個必須尊重的,二十四章說得多,「又採世間所流通之四十八」。會集的方針,「以廿四為章,四十八為目」,這就圓滿了,「既符誓廿四章,又合四十八願」。序文裡頭有說明,單單會集這一品經文,用了三個多月時間。而且是三個人一起會集的,慧明老和尚、夏蓮居老居士、梅光羲老居士,三個人在一起,三個多月時間會這一章,就是這一品。這是本經裡頭最重要的一品。

  我們再往下看,「經中備集諸譯之長」,這部經採取的是五種原譯本裡面經文,原文不動。五種比較,哪一種好懂,意思很圓滿,就取它,句子生澀不好懂,就捨棄。「十念必生、國無女人、蓮花化生諸願,皆見於會本」,這個本子統統都有。「復妙攝各願精要」,這是文學的根柢了,「以少文而顯多義」。舉個例子說,《魏譯》第卅八願:「設我得佛,國中天人,欲得衣服,隨念即至。如佛所讚應法妙服,自然在身。有求裁縫搗染洗濯者,不取正覺。」第二十四願說:「設我得佛,國中菩薩在諸佛前,現其德本。諸所求欲供養之具,若不如意者,不取正覺」,這是《魏譯》的。《魏譯》這兩願「顯衣服與供具之如意」,他缺了飯食,「飯食如意」它沒有提。如《漢譯》第二十三願(《吳譯》為第十四願)說:「我作佛時,我國諸菩薩欲飯時,則七寶缽中,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。食已,缽皆自然去。不爾者,我不作佛。」那《吳譯》的這段文,「於此又可見魏唐之四十八願,實不足四十八也」。

  「今此會本,攝集以上三願」,把以上這麼多經文簡化,這就是文辭上給它修改了,意思圓滿,文字簡單了。這個本子裡頭,今此會本,攝集以上三願為:「我作佛時,生我國者,所需飲食、衣服、種種供具,隨意即至,無不滿願」。「可見會本,文約義豐」,文字簡單,意思圓滿,全都說到,「諸譯所具之彌陀勝願,備顯無遺」。五種本子裡面所說的,一個都沒有遺漏,全都集在這部經典上,而文字簡略了,讀起來順暢。可見會本文約義豐,諸譯所具之彌陀勝願,備顯無遺。「是以近世諸賢,公認此為善本,良有以也」,這很有道理。在這個五種原譯本、四種會集跟校訂本,九種本子,這個本子最好,讓人看到歡喜,五譯本裡面所具的,一個都不漏。這段文字是簡單扼要說明會集的必要,如果不會集,你要讀《無量壽經》,五種本子要全讀。五種全讀,真的是很麻煩,所以會集就成為非常必要,絕對正確。

  下面,「陳說請聽」。

  【法藏白言。】

  對老師說話,稱白,這是恭敬,『法藏白言』。

  【唯願世尊。大慈聽察。】

  註解裡頭說,「聽者,耳聞。察者,心中審思」。心裡面細細去觀察、思惟,他說的是否正確。「《會疏》曰:如來聽其說明,照察丹誠」,丹是丹心,就是誠懇的心、恭敬的心,叫丹誠,印祖所說的誠敬,「故云聽察」,看他的誠敬。「故經義為法藏菩薩請求世尊,垂慈於我,聽我所說,鑒我誠心」。下面是法藏陳說所發的大願,也就是他五劫修行、考察所得的總結。

  下面這一段,「總說」。

  【我若證得無上菩提。成正覺已。】

  『成正覺』就是成佛。

  【所居佛剎。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。】

  這是總說,極樂世界確確實實做到了。念老註解,「首四句,總括全部大願」,這頭四句。「願我成佛時,所居之佛剎,具足無量(無法以數量表示)勝妙功德,具足無量清淨莊嚴」。下面解釋,「具足者,圓滿也」,具足是圓滿的意思,圓是沒有欠缺,滿是沒有遺漏。可見這個五劫考察,他非常細心、非常慎重,認真的選擇,成就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是個大道場,提供給一切有緣眾生修行。所謂有緣就是指能信、能願、肯念佛,本經所說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蕅益大師用四個字說明,「信願持名」,這就跟極樂世界有緣,跟阿彌陀佛有緣。

  印光大師繼承蕅益大師這個說法,所以印光大師一生他的行誼,他自己用十六個字描繪得淋漓盡致。印光法師是何等人物,他自己說的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,這就是印光大師一生。我們要想學印光法師,就學這十六個字,簡單明瞭。這十六個字,前面兩句話是中國傳統文化,後面兩句話是大乘佛法,把老祖宗東西跟佛大乘集成一體,用十六個字。敦是親愛,倫是同類。近的說,我們的家族、我們的族群、我們的社會、我們的國家,要親愛精誠;擴展起來說,凡是人,皆須愛。這是世間法。要依佛法,那是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,我們都要真誠的愛它們,就這個意思,叫敦倫。盡分,盡自己的本分。自己的本分是什麼?老祖宗說,仁義禮智信,禮義廉恥、孝悌忠信、仁愛和平,這是我們的本分。大乘的本分,孝親尊師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,是我們的本分。我們要把本分盡心盡力去做出來,這叫敦倫盡分。閑邪存誠,閑是防止,防止一切不善、邪惡,我們要防止它;存誠,心裡頭要常常存這個真誠懇切的心,這做人。

  昨天我們停講一天,我到深圳去見幾個道友,同參道友,他們在國內到香港,身分辦不出來,我們在那邊約會。他們告訴我,我們大家都感到非常欣慰歡喜,中國前途一片光明,有個好的領導人。我過去常講,國家興亡操縱在兩個人手上,一個國家領導人,一個媒體。現在國家領導人,他們告訴我,反腐倡廉,提倡節約,提倡吃飯最多四個菜。他到深圳來視察,住三星級的旅館,沒有警車開道。這是古時候聖君、明君出世了,中國人有救了。外國人常常找碴,想跟中國人打仗,他也表態了,要打好,我們不打小的,打大的。大的什麼?核武、生化,你們不想活了,我也陪你,同歸於盡。外國人也乖了,不敢再說話了,為什麼?來真的,不來假的。我天天備戰,這個戰爭頂多兩天,世界就沒有了,你們不想活了嗎?我陪你們。嚇得各個都乖乖的了,不敢再說話。

  我們反對戰爭,反對戰爭從哪裡反對起?反對競爭。戰爭從哪來?鬥爭來的。鬥爭怎麼來的?競爭來的。競爭這兩字很不好,中國傳統裡頭找不到。中國人教兒童,你看從小就教讓。我生長在農村,我這一生,父母、老人、老師沒有教我競爭的,都教我讓,我真做到了。我在學校念書,我老師、同學都知道,人家都要爭第一名、第二名、第三名,要爭,我讓。我考卷拿到手,大的題目答完,算一算差不多夠六十五、六分,我就交卷了,為什麼?及格了。我一生,考卷我都能答,但是從來沒答完,第一個交卷。老師一看都搖頭,會答,他不答。不與人爭,及格就可以了,年年升級,目的就達到了,不要留級,不要降級,這是我的標準。我父母不叫我爭,所以他們對我這個做法很滿意,行,及格,可以了。所以我有很多時間讀課外的書籍,我在同學當中,常識最豐富,我看的書比他們多。小時候記憶力很好,所以對於功課很容易應付,考試,只要考試前十分鐘我把書翻一翻,決定及格。不爭多快樂。現在家長逼著兒女一定要爭第一、爭第二,孩子可憐,痛苦極了。諺語說得好,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,既然有命,何必要爭?爭,跟命就相違背了。命裡沒有的爭不來,命裡有的丟不掉,何必要爭?

  過去我在湯池辦這個傳統文化實驗班,我就教老師,老師教《弟子規》,沒有做到,別的人不會學,他就做不到;你們老師先做到了,做出來給別人看,大家都肯學,都能做到。所以這效果非常驚人,不到四個月,湯池這個小鎮,居民四萬八千人,個個都能夠做到。那是什麼?老師做給大家看。馬路上,亂丟垃圾,到處你看到垃圾,不乾淨。我們老師不說話,穿上制服,每天上午兩個小時,到街上去撿垃圾,你丟我撿。撿了兩個星期,湯池小鎮的人不好意思丟垃圾了。給我們說,你看到丟垃圾,那是外地來的,不是我們本地人,我們本地人決定不會隨便丟垃圾的。對,一切要從本身做起,本身不做到怎麼行?祖宗教給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只有從自己做起,才能收到影響別人的效果;自己做不到的,不能講。

  行政命令更是如此,國家頒布這個命令,國家領導人自己做到,人民能不做到嗎?不能做到,對不起領導人,一定要跟進,這個國家有前途,這個國家顯示出一片光明。我們在這個時代遇到一個明君、聖賢,非常不容易,這是這個時代的人有福報了。我們珍惜這分福分,共同恢復中國傳統文化,而且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,推動到全世界,化解衝突,促進世界社會的安定和平。這樁事情得要有使命感,誰去做?我來做,不要等別人。我們真的回頭了,回頭是岸。

  我們往下面看,「周遍含攝,無欠無餘,故云具足。所具功德與莊嚴,皆不可思議,超情離見,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,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,故曰不可思議」。這個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,都是讚揚四十八願的,願願功德都不可思議。超情離見,情是情識,見是見解,就是凡夫的情見,超越了。不但超越凡夫,就是天人,超越三乘、超越大乘,三乘是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超越大乘是超越實報莊嚴土,達到最極究竟處。所以不是思量分別所能知,非語言文字所能表。語言達不到,思惟也達不到,所以叫不可思,就是你不能去想;不可議,議是你說話、你議論。為什麼?都達不到。

  「《華嚴經》獨明事事無礙之不可思議境界」,事事無礙不可思議,只有《華嚴經》上有,佛說其他經典,從來沒有說過這個話。在《華嚴經》上四種無礙,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講圓滿了,講透徹了。「一多相即,小大相容,廣狹自在,延促同時,重重無盡,圓明具德等等」,這些是我們不能想像的現象。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是真的,不是假的,特別是在大乘法裡頭。所以修學,大乘的修學跟世間的理念不相同,方法不一樣。世間人主張廣學多聞,攝取知識;大乘不是的,大乘教你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就這一樣,不斷的薰修。時間久了,他得定,得三昧了。所以,這個方法就叫做持戒,叫守規矩。你能守得住,久久心就定了,就制心一處。心止在一處,時間久了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見性之後,所沒有學的全知道,你看,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法門通,一切法門通。一部經通了,不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全通了,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經卷你全通了,這真的通了。我們相信。千經萬論、無量法門,無非是幫助我們放下煩惱習氣而已,沒有別的。放下起心動念,放下分別執著,就成佛了。經論常講,放下見思,你就成阿羅漢;放下塵沙煩惱,你就成菩薩;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成佛了。無論用什麼方法放下,結果都是一樣的,所以叫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八萬四千種方法,隨便哪個法門,都能幫助你放下,都能幫助你成佛,所以它是平等的。

  這個法不僅是佛法,包括世間法。你說我不讀佛經,我讀一部《論語》,能不能成佛?能,只要你會。什麼才叫會?《大乘起信論》教給我們的,你讀《論語》,不執著文字相,不執著名字相,不執著心緣相,就行。你要執著文字,執著它名相,那就不行,那是世間法了,那不是明心見性的法。明心見性的法,不執著,讀什麼都可以,讀基督教經也可以,讀回教經也可以,什麼都可以,都可以達到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,法門平等,不僅僅是佛教的法門,所有宗教的法門、所有學術的法門統統都可以,真平等。你愛學什麼就學什麼,不礙事,只要不執著言說相。文字是言說的代表、符號,所以不執著言說,就也不執著文字。讀,不執著文字,不執著名詞術語,為什麼?假的。老子說得很好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全是假設的,那個不要緊。假設什麼都可以,不是真的,統統放下。心緣,就是我心裡想這一句什麼意思,這一段什麼意思。沒意思,想它幹什麼?別想,就會開智慧,就會開悟。要去想它,開悟沒有了,變成什麼?變成常識,變成知識;不想是智慧,想是知識。知識不能解決問題,解決小問題,還有後遺症;智慧解決問題,沒有後遺症。

  一多相即,大小相容,這個今天科學也發現了,沒有佛講得透徹。科學發現最小的物質現象,被發現了。這個小的物質不能再分,分就物質就沒有了,這是物質的底限。這麼小的物質裡頭有大千世界,我們整個宇宙在那裡頭。這個道理科學也有,叫全息,全息的現象,無論多小它都在裡頭。今天科學的發展,用晶片,指甲大一片晶片,裡面含存許許多多的東西在裡頭,資料在裡頭。這就是什麼?小能容大。我在澳洲,有人送我一套《四庫全書》,就是晶片。小盒子,這麼大一點小盒子,大概要幾十片,全部《四庫全書》在裡頭。《四庫全書》我們要用一個房間來裝,現在把它縮小成幾個晶片,十幾個晶片。科學跟佛法來做比較還差很遠,佛法裡面講極微之微,極微色,現在科學家稱為微中子。這一個微中子裡頭,裡頭含藏著整個宇宙,這科學沒有說到,佛經上說到了,整個宇宙。誰能夠進入微塵宇宙裡頭去?普賢菩薩能進去。那我們一個身體有多少極微色?數不盡。我們一個身體有多少個細胞?這個科學家概略估計出來了,五十兆。一個細胞裡有多少個極微色?這個要問問科學家,科學家都感到非常訝異,不可思議。每一個極微色,裡面都有大千世界,我們這個身體上有多少個大千世界?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迷了,不了解事實真相;佛圓滿大覺,他清楚。一切諸佛如來大千世界沒有離開我們的身體,而且沒有離開我們身體每一個細胞。我們禮敬諸佛,頭一個要禮敬自己,自己不禮敬,那禮敬佛就錯了。我們跟佛的關係太密切了,我們學了大乘之後才知道,講倫理,倫理是講關係,關係講到究竟圓滿是大乘佛法。什麼關係?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這關係多密切。廣狹自在,空間沒有了;延促同時,時間沒有了,無量劫就在當下,未來劫也在當下。重重無盡,圓明具德,這八個字好!

  「詳之則為十玄妙門」,我們在玄義裡面學過,十玄門,《華嚴經》的特色。念老為我們指出,本經《大乘無量壽經》也圓滿具足十玄門;換句話說,它跟《華嚴經》無二無別。《華嚴》分量大,說得詳細;這個簡略,說得簡單,內容完全相同,不增不減,所以古德稱之為中本《華嚴》。我們放下《華嚴》,來學習這部經,沒有違背《華嚴》,為什麼?這部經是《華嚴》的精華,抓住這個也就抓住了《華嚴》的全體。《華嚴》的全體也就在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全體就在一句佛號。你才慢慢能體會到一些,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你才會認真念這一句佛號。念這一句佛號為什麼?為積功累德。積什麼樣的功德?積無量無數供養一切如來的功德,用念這句佛號就成功,就能夠做到。我們真正用菩提心,用真心去過日子,用真心去工作,用真心待人接物,一句佛號抵得一般人念一百萬聲佛號都不止。這是用心不同,完全用真心,沒有虛偽、沒有自己,真正肯定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體。為一切眾生就是為自己,為自己就是為一切眾生,自他是一不二。尤其重重無盡這四個字說得好,真是中國古人所謂的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就這四個字,圓滿具足,一法未曾漏失。

  「今經阿彌陀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,極樂淨土何異華藏世界」。本經所說的阿彌陀佛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毘盧遮那如來,毘盧遮那法身佛。毘盧遮那是梵語,音譯過來的,它是什麼意思?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面給我們解釋,叫遍一切處。毘盧遮那沒有相,沒有形相,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遍一切時,遍一切處。它是一切法的本體,一切法從它而生,從它而滅,生滅都沒有離開它。為什麼會有生滅?緣不一樣,緣生則現,緣滅則寂,清淨寂滅。緣也不是真的,所以它的生滅是假的,生滅就是全宇宙,整個宇宙。

  阿彌陀佛就是毘盧遮那,那麼極樂世界呢?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。早年我在新加坡講《華嚴經》,我們自己修行是一心念佛,有人問過我,我們怎樣看待極樂跟華藏,它們是什麼關係?我告訴他,我說我們舉一個很淺的比喻,你就明白了。華藏世界好比新加坡,新加坡是城市國家,它國家就一個城市,我說華藏世界就好像新加坡,極樂世界是新加坡的烏節路,烏節路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街,金融機構全在這條路上。這就明白了,極樂世界沒有離開華藏,是華藏最精華的地方;華藏世界也沒有離開極樂,是一不是二。往生極樂世界,就是往生到華藏世界去了。我們要不經過極樂世界到華藏,可不簡單,太難太難了,一定要修到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才能生華藏世界。

  凡是沒有能力見性的,阿彌陀佛大開方便之門,讓我們帶業往生。生到那裡,不但也是生到華藏,而且生到華藏最精彩的地區,比一般明心見性的人還要殊勝。然後我們才體會阿彌陀佛對我們有多大的恩德,為什麼?不知恩不曉得報恩,知恩才知道報恩。怎麼報法?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就是報彌陀的恩,報釋迦的恩,報一切諸佛如來之恩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這些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才曉得這本經在一切經裡面的價值,在一切經裡面的分量。我們才會真正生起無比尊敬的心、無比景仰的心、歡喜心,來認真修學這個法門,希望在這一生中得到圓滿的成就。

  極樂世界依正,依報、正報,「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」。在極樂世界,正報是身體,依報是環境,身體上、環境上,點點滴滴都是事事無礙的境界,點點滴滴都具足不可思議功德。世尊在《觀經》裡頭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,介紹阿彌陀佛的報身,阿彌陀佛報身有多大?高大我們無法想像。佛說,身有八萬四千相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是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;每一個好,放八萬四千光明;每一個光明,裡面都有佛菩薩在教化眾生。這個境界怎麼去想?老修的同學有一點基礎,會聯想到,身上每一個相,一根汗毛的相,都具足八萬四千種好,每一個好都放八萬四千種光,還得了!光明世界。這不念佛能行嗎?哪裡還有工夫去打妄想?往生極樂世界要緊,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到了極樂世界,回頭再來就無所謂了;回頭再來,給眾生做個好樣子,讓這個世界眾生樣樣也都能得圓滿。能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方法決定是落實在教學,不教不行,要教。誰教?自己發心,作之君,作之親,作之師。平民也有這三個字,君親師,你在家裡頭是家長,這君;你對待全家的人,像父母,老者父母,年齡差不多是兄弟,小的是兒女,對他們親愛,父子有親統統要活活潑潑的用上。再擴大,連親戚朋友、鄰居,我這個小鄉村、這個小鎮,我這個小城市,都是我的家親眷屬,沒有一個不愛,沒有一個不關懷,沒有一個不照顧。你一個人做,慢慢影響大家都做了,極樂世界就在這個地球上,在此處出現了。

  所以事事不可思議境界,「一一圓具無盡玄門,故曰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」。由於具足不思議功德莊嚴,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,像底下所說的,「聞名得福,聞名發心,十念必生,逕登不退」,這是圓滿的功德,一生當中可以得到。法門無比殊勝、無比莊嚴,我們遇到了要珍惜。這一生遇到這是大福報,稀有難逢,無量劫的緣分,今天遇到,遇到決定不能放過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