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二七六集)  2013/4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27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五十六頁,第二行,從第二個字看起:

  「行者,身口意之造作。德行者,所成之善謂為德,能成之道謂為行,故德行指功德與行業,又指具足功德之行,即戒定慧三無漏學與六度也。」前面我們學到此地。這一段文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非常重要。行是行為,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,念頭有染淨、有迷悟、有善惡,從起心動念發至於身口,身口之所造是由意業來指揮它,所以修行意業最重。如果沒有惡念、沒有邪念,身跟語業都離惡向善。如果心裡面有惡念,身口縱然是掩飾,真正有功夫、有道行的人還是會看穿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學佛的人,為什麼修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很少?以念佛人來說,六十年前李老師常講,他不說別人,說台中蓮社,台中蓮社是他老人家創辦的,蓮社在台灣是個正法道場。我到台中去求學,那一年是蓮社成立十週年,蓮社的蓮友有二十萬人。我在台中住十年,離開的時候,台中蓮社的蓮友五十萬人,十年長了一倍半。老師常說,這麼多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,一萬個人大概只有三、五個往生。這老師說的實話,六十年前。六十年後的今天,老師不在了,一萬個人當中有幾個人能往生?我想應該是一、二個,四、五個退到一、二個。為什麼這麼難?難在意業,念頭,念頭要善。真妄、是非、善惡,一定要有能力辨別清楚。

  修行修什麼?無非是斷惡修善。惡的念頭,惡的行為,感應的是三惡道。念佛人墮落到三途裡面去,不少!灌頂大師在「大勢至圓通章」裡面告訴我們,念佛一百種果報,第一個就是無間地獄。我早年學講「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」,採用灌頂大師的《疏鈔》,疏跟鈔都是他作的。他是乾隆時候的大德,註疏非常豐富,好像日本《卍續藏》就收了二十多種,他的著作差不多有四、五十種。我看到這句話,我非常茫然,心裡想著:念佛的人縱然不好,墮三途,也不至於墮到無間地獄,這個說得太嚴重了。他從這裡開始到第一百個,第一百個是實報莊嚴土的上品上生。我拿到這個本子向老師請教,老師一看,這是大問題,我不跟你一個人講,講經的時候跟大家宣講。這就說到心不善,如果說是念阿彌陀佛,心不善,口不善,說話不善,行為不善,會招這個果報。沒有放下自私自利,沒有放下名聞利養,依然跟世俗人一樣,爭名奪利,爭名奪利就違背三寶,甚至於毀謗三寶。有,不是沒有。破和合僧,這個罪就重了,有意無意,我們常常遇到,遇到不能說,自己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。這些與惡道相應的,我們有沒有造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

  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常說,這也是李老師的話,把心裡面一切善、不善的念頭統統要放下。為什麼?不善的念頭那是三惡道的業因,善的念頭是三善道的業因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真想出六道輪迴,就把善、不善統統洗刷乾淨,把阿彌陀佛請來放在心上。心上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也不放,心裡就是阿彌陀佛。那你的言一定是阿彌陀佛,行一定是阿彌陀佛,這個人決定得生。像這樣的人,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「萬修萬人去」。這個話是早年我在台中聽李老師說的,真正往生一定要這樣做。沒有做到趕快加強補充,一定要把它補出來。關鍵全在放下萬緣,要真放得下,你才能真正做到。

  德行,所成之善這叫做德。能成之道,這個道是方法、是道路,方法就是道路,你真正能夠修得成,這是行。像剛才所說的,清除我們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東西要放下。妄想難,難在哪裡?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妄想。這個妄想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妄想,我們怎麼會知道。不知道,你怎麼能斷它?所以這是法身菩薩的事情,我們沒有明心見性,決定見不到。我們從哪裡下手?從分別執著下手。學,這真功夫。也就是這一天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之前,這一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學什麼?學不執著、不分別,這就是真正功夫。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,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第二個念頭,這叫真念佛人。功夫雖然不圓滿,為什麼?妄想沒有放下。不要緊,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得阿彌陀佛的加持,你就全放下了,而且不知不覺的放下。

  所以德行這兩個字要重視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跟德相應。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的,我們把倫常八德歸納起來十二個字,這十二個字就是德行。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這是德行。佛法裡面教導我們戒定慧三學,菩薩的三學、六度、六和。我們淨宗所提倡的五個科目,不多,淨業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就這五個科目。起心動念要跟這五個科目去對一對,相應的可以做,相違背的不可以做,這個人叫真修行。修淨土就更容易了,為什麼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一個雜念。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淨宗比其他的法門容易修,淨宗有依靠,完全依靠阿彌陀佛。

  「又《會疏》云:行謂行業,三業所作」,這是行,行業,「德謂福德,行之所感。」我們行為所感的,善心善行感的是福德,不善的心行感得的是災難。我們相信世尊在經上講的話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這一切法包括宇宙之間萬事萬法,所以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。實實在在說,絕對不應該起一個惡念,惡念是自私自利、是名聞利養、是損人利己,這非常非常不好的念頭。起心動念能成就別人,能幫助別人,這是善念。幫助別人愈多,幫助的時間愈久,這個善的功德就愈大。如果說不善的念頭,那是障礙別人,陷害別人,也論影響,這個不善影響的人很多,影響的時間很久,那他的罪過就非常重。六道輪迴是善惡業所感的,你既然造了,一定感受果報,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德的反面就是災難,全是行之所感。

  「又非朝夕所得,故云積植」。我們天天在造,從一出生就在造。一出生天真爛漫,性德流露,時間不長。小孩一出生,他張開眼睛,豎起耳朵,他已經在學習了。所以中國古人講胎教,它有道理。小孩在這個時候,特別是三、四個月的時候,非常明顯,你看到他表現出來的是自性的真常,完全是真心流露,不夾雜妄想雜念,沒有,他完全沒有。可是他天天在受影響,他所看到的、所聽到的、所接觸到的會影響他。如果是正面的,他就學好了,負面的他就學壞了。古時候的胎教,從懷胎到出生,出生之後到三歲,滿三歲一千天,這一千天真正叫做扎根教育。母親負責任,做出好榜樣給他看,讓他看見的、聽見的、接觸的全都是倫理道德。父親母親都要把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做出來給小孩看。他看了一千天,根深蒂固,這叫扎根,他一輩子都不會學壞。為什麼?雖然三歲很小,他有能力辨別真妄、是非、善惡,他有能力,他看了一千天。符合他所知道的標準,他接受,不符合這個標準,是負面的、反面的他排斥,他有這個能力。所以古諺語說「三歲看八十」,他到八十歲都不會學壞,可見扎根教育重要。現在社會為什麼這麼亂?扎根教育疏忽了,沒人教了。現在父母不懂,父母沒受過這個教育,是他的父母也不懂。

  這種教育的理念,滿清末年就疏忽了。滿清最後的一百年,特別是慈禧太后主政,完全疏忽了,對古聖先賢、對祖宗不尊重,不像過去那樣的真誠恭敬心。居上位的表這個法,這個法不好,所以上行下效。國家領導疏忽、不重視了,下面文武百官以及人民對這個信心逐漸也淡薄了。到民國初年還有幾個人講,還有講學的,沒人學了。我們說某人某人的傳人,言語傳下來了,他做到沒有?他沒做到,他比不上他的老師,他老師做到了,他沒做到。現在連講的人都沒有,所以要恢復中國傳統文化,不是個簡單事情。沒有聖賢怎麼能恢復?聖賢從哪裡來?聖賢從真正覺悟當中來。我有理由相信,中國有十四億人,這麼多人口當中,肯定有真正覺悟的人。真正覺悟的人不必多,有個二三十個、七八十個,就興旺起來。這些人,男女老少不拘,只要他覺悟,只要他有使命感,做出犧牲奉獻。犧牲的是什麼?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這個東西他能丟掉、他不要了,專心在聖學裡頭下功夫。

  聖學核心就是真誠心,學著一味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,以真誠心生活,決定不用妄心。真誠心就是菩提心,發菩提心。淨業三福最後一條,菩薩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在今天社會,只要有這樣的人,能行這四句話,這就是菩薩應化,就能拯救世界,就能夠復興傳統文化。這樣的人,我們也不必去找,找也找不到,細心去觀察,人當中有。如果發現,我們要鼓勵他、要幫助他、要成就他。怎麼幫助、怎麼成就?要給他一個學習的環境,讀書的環境,我們建立一個書院,建立一個學校。這個學校我們要想辦法籌募基金,他們來學習,我們不收學費,而且還提供他衣食住行,讓他什麼都不操心。他家裡如果還有妻子、兒女,有父母,我們要負責來幫他養他們,讓他安心去讀書。每個星期給我們做一次報告,這就是他的成績,他對得起這些護法。這些護法全心全力照顧他,他要拿出成績來,也就是讓他能夠把根紮好。

  這個根,倫理道德的根,也就是我們常說儒釋道的三個根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他真做到了。沒有這三個根,他縱然學業有成,煩惱習氣沒斷,他會變節。這個事情也是正常的,沒有根,哪個人沒有私心?諺語有所謂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,這個話是錯誤的,但是這個話有道理,哪一個不為自己!真正不為自己的人,天不會誅他,地不會滅他。為什麼?那是聖人,那是佛菩薩,他不是凡人。可是一般人都有這個概念,這就是他要保護他的私心、他的欲望。所以德行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真正能夠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做好,這個人就是聖賢種子、佛菩薩的胚胎,他將來一定成聖成賢,一定成佛作祖。大眾對他的供養,值得的,大眾對他的供養,那真正是培福。學習一門功課,《四庫》裡頭,經史子集都可以,只要你學一種,不能學兩種,十年之後,你就是專家學者。每個星期兩小時課,十年不間斷,這個成績非常可觀。一年算五十個星期,就是一百個小時,十年是一千個小時,一千個小時的報告。這個報告要有文字的,還有錄像記錄的,憑這個成績我們向國家教育部,送給它審查,請它授予漢學博士學位。他有資格、有能力,在全世界大學裡面去教授漢學,師資就有了。現在師資找不到,十年才能把師資培養出來。十年的時間不長,一瞬之間就過去了。這就叫積植。

  「積者積累,如點滴所聚。植者培植,似育苗成林。經時久遠,不可計稱,故云無量劫。」菩薩成佛不容易,無量劫累積的德行。我們今天講,我們要培養傳統文化的老師,十年,十年的累積福德,培養一個好的老師。成佛作祖可不簡單,要無量劫。我們能夠對淨宗深信不疑,一心專取,我這一生什麼都放下,全心全意在這部經上下功夫,一句名號上下功夫,決定往生不退成佛,這也是無量劫的累積。我這一生幾年之間的累積,怎麼會說無量劫?無量劫是佛說的,說得好,我們有理由相信。學淨宗的人多,菩提心發不出來。真正能發菩提心,佛說的,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那不就要無量劫嗎?現前聽到這句佛號、聽到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文,生歡喜心,沒有疑惑,他就真正相信、真正歡喜、真正發心依教奉行,這個人不是凡人。也就是說明,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劫功德不可思議,他絕不是一生一世的善根,多生多劫善根,現在得到無量諸佛的加持,這個心才發得起來。不是一般人說想發心就發心,他發不起來,發二、三天就退了。很多很多,太多了,發心說出來,說完就沒有了,不是真的。口皮上我發了菩提心,菩提心說完,他就發完了,他就沒有了,這種人佔多數。假的不是真的。真發菩提心,佛都讚歎你,諸佛讚歎,龍天善神擁護。

  真發菩提心,簡單的說,就是以真心待人接物。小的,從日常生活穿衣吃飯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真心,記住,標準是我們經上所說的「清淨平等覺」。吃東西,我喜歡吃這個,不喜歡吃那個,這心不清淨,有執著、有分別,這不是菩提心,妄心。穿衣服,我願意穿這個衣服,不想穿那個衣服,你有分別、有執著。總而言之,待人接物,我喜歡這個、討厭那個,全是六道凡夫,這個心是輪迴心。用輪迴心修淨土,還是搞輪迴,出不去,分別執著太嚴重。什麼時候分別執著放下,你自己往生就有把握,你就有信心。還有這樣嚴重的分別執著,自己真的是沒把握。所以修淨業在哪裡修?就在生活當中修,在你工作裡面修,在待人接物之處修。修什麼?不起心不動念,不分別不執著。

  起心動念太深、太微細,我們沒法子,我們就在分別執著上下功夫。這麼多年來已經養成分別執著的習慣,現在我把這個習慣放下,時時刻刻提高警覺,不要再犯這個錯誤。一切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決定不要跟人計較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把自己的毛病習氣除掉。別人有分別、有執著,我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他一定要怎麼做,我隨順他,跟別人不會發生衝突。為什麼我隨順他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既然是虛妄,我何必執著,我何必分別。清淨心能轉境界,分別執著是被境界所轉。我們要學,學能轉境界,不被境界轉,你就得自在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什麼時候你能轉境界,不被境界轉,你跟如來就接近,愈來愈接近。

  許多人不知道修,不懂得怎麼修法,以為經念多了就是修行,不是的。經念多是一種方法,是教你修定的。你定不下來,叫你去讀經,一遍一遍讀,就是讀書千遍,一千遍讀下來,心定了,目的在此地,定生智慧,所以它是手段。世間聖人都不重視記問之學,何況佛菩薩。我們看得多,聽得多,學得多,這叫「記問之學」,下面一句話說,「不足以為人師也」,他沒有資格教人。為什麼?他沒有自己的東西,他完全是別人的,自己的東西是真實智慧。他智慧沒開,全是記著別人的,叫道聽塗說,錯誤自己不知道。中國人的學問是講求真實智慧,印度的佛教亦如是。智慧從哪裡來?從真心來。妄心裡頭沒有智慧,真心有智慧。真心從哪裡來?真心就是禪定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候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就是真心,所以真心是不動的。你把心定在一處,那個心就是真心;心到處亂跑,這心是妄心。所以佛教人,這句話在大小乘經上都有,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也有的地方翻成止心一處,靜止的止,「止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佛法裡是教這個。這個道理,孟夫子得到消息,《孟子》裡頭有一句話說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這就是制心一處。我們的心散亂,跑在外頭,你能把這個心收在一處,這就是學問。學問就是智慧,無師自通,這真東西。

  真的,中國東西確實有它的深度,實際上它不難學,只要你肯相信,你不懷疑,你認真去做,你決定會有成就。但是這種成就,真成就了,你沒有學歷,在這個社會上可能找不到工作,可是你真有智慧,什麼問題都難不倒你。所以我們今天要找國家領導人,國家領導人相信,發大心來培養一批沒有學歷的專家學者,他要能夠認可,事情就好辦。我在印尼,印尼回教大學送我一個博士學位,我聽說是有八十多個人推薦,也就是認同,裡面有過去的瓦希德總統。校長跟我說,他說只要有瓦希德一個人推薦,學校都會送博士學位。可是真正讀書人,真正有成就的人,他對這個沒興趣,要這個幹什麼?他對這個很淡薄。可是社會上它真要,現在的社會就是學歷、經歷,就憑這個來核定你的品位,你屬於哪個等級。沒有真正看你的能力,看你的智慧、學問,沒這個,它就是憑文憑。文憑在現在社會起到這個作用,所以大家爭,爭名校。

  劍橋大學來邀我,到倫敦去辦一個大乘佛學院,麥大維教授替我爭取的。這是名聞利養,劍橋是全世界排名第三,非常有地位。我謝謝他,謝絕了;要是搞名利,我就不會謝絕他,我馬上感謝他,我就要了。要了怎麼樣?要了以後還繼續搞六道輪迴,不能往生極樂世界。你得依學校的要求,不能依我們自己的要求。依學校要求,我知道他們所學的是佛學,大乘佛學,我去當這個佛學院的院長。這些名義上是專家學者、佛學家,實際上戒定慧都沒有,三個字一個都沒有,我們在佛法裡面就有罪了。佛法的教學決定是戒定慧,但是戒定慧他們學校決定不承認。所以我跟他談,我們教法一門深入,十年為限,學期是學十年。他們這就不懂了,他們還是四年大學,兩年碩士,兩年的博士,這樣搞不出來。尤其是十年專學一樣東西,他們無法理解。他說這一樣,它怎麼學?不是學過了嗎?就是學第二遍,第二遍學完,學第三遍。哪有這種學法的?全世界找不到。對,我們這個全世界真找不到。但是在東方,就這一樣東西,他學一輩子。十年是根紮穩了,十年之後他依舊搞這一樣,愈搞愈精,所以到最後是精通,不是普通的通。而且這一部專通了,其他的觸類旁通,沒有學過的,他一接觸也通了。在知識就不行,你沒有學過的你不通。譬如學《華嚴》,《法華經》你就不懂,《楞嚴經》你就不懂,你沒有學過。學通的人,一切經全通了,他來講決定沒有過失。為什麼?智慧開了。儒跟佛,包括道都講開悟,目的是開悟,與課程真的是不相干。學校規定要讀多少個學分,這學分分配在哪些課程裡頭,這個我們就受限制了。所以這不能去,那是世間學校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搞漢學院,漢學院裡頭有儒釋道,都包括在漢學裡頭。無論你是學儒、學道、學佛,只能學一樣,而且只能專攻一部經,決定不能搞太多。十年專攻這一部,一遍講完講第二遍,二遍講完講三遍,三遍講完講四遍,愈講愈精。我自己有體驗,初學佛的時候,我學《楞嚴》,我講過七遍。李老師往生之後,我用他的眉註講《無量壽經》,講了十遍。現在我們用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,這是第三遍。我發心是一年講一遍,活多久就講多久,一門,沒有第二門。門門雖然都能講,依舊講一門。這一門是什麼?這一門就是戒定慧,搞多了,戒定慧就沒有了。戒定慧落實在一門深入,落實在其義自見,看到經文意思就生起來,無量義。經本確確實實,經跟註解,註解裡頭很多都是經論,一半是祖師大德的註疏,都是開悟人所說的。你看到這個文字就生無量義,深講淺講、長講短講,隨意,沒有絲毫拘束,不用備課。雖然不用備課,可是我天天要讀經,讀經是自己的事情,分享是幫助別人,自他兩利,所以都得要真幹。這裡頭有樂趣,樂趣無窮,法喜充滿。所以是積累,積功累德。這無量劫。

  我們看底下一段,「別顯」,別顯裡頭分三段。第一段,「自利行」。一定是先自利,然後才能利他,自己沒有成就怎麼能成就別人?自利裡面又分三小段,第一個小段,「離欲念佛」,這自利行。經文:

  【不起貪瞋痴欲諸想。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。但樂憶念過去諸佛。所修善根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『不起貪瞋痴欲諸想』,「想,對緣生心曰想」。眼對色起心動念,這叫想。耳聽音聲,鼻嗅香,舌嘗味,身覺觸,意,意就是我們講心,思想,這叫六根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分別執著,這叫想。「如於境執取」,執著,執著然後取相,「男女等種種差別之相,謂之想,能取境界差別故」。想裡面很複雜,無量無邊,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,貪的想,瞋恨的想,愚痴的想,總不外乎這三大類。「如《郁迦羅越問經》」,這是引用經文裡頭一段話,「謂菩薩行布施時,以離欲想、修慈想、無痴想對治三惡想」。這有想,修布施,離欲,欲是欲望。一般人修布施,他有欲望,為什麼?佛在經上說,財布施得財富,他把它當生意來做,我布施,這有利益,一本萬利,得財富。如果布施不得財富,我不幹。布施一定得財富,這話真的,不是假的。可是他有得財富的念頭,他能得到,得到的不多;他如果沒有得財富的想,他得到的多,這個一般人不知道。為什麼?你用妄心,妄心有命運,你用真心,真心沒有命運,真心裡面得的財,是自性裡頭無盡的財寶。為什麼人要開悟?開悟的好處太多了,不但有求必應,心想事成,而且具足無量神通,這是世間法不能相比的。所以要離欲,布施,歡歡喜喜布施,不要想我得到什麼,什麼念頭都沒有。看到別人有需要,尤其在遇到災難的時候,我們有能力全心全力幫助他。

  修慈想,這是慈悲心。慈悲心,我們常講這是自性裡頭第一性德。表現在什麼地方?表現在父子有親。父母對兒女,特別是小孩出生一百天,這個時候最明顯,你看小孩的眼神、看他的動作,他對父母的愛。這個時候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他對每個人都愛,他不認生,誰抱他都歡喜。到他認生,那就有分別、有執著了。他還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完全天真,你看這個。這是我們中國古人看出來了,明白了,人有天真,天真在這個時候表現。到小孩認生了,認得父母,不是父母他不要了,這個就有分別執著了,天真就沒有了。一百天大概還不認生,那一種的愛,真愛。為什麼?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甚至於沒有起心動念,真愛。這不是假的,是自性本有的,不是學來的。所謂是體露真常,在他身體顯出真常,真常就是性德、就是自性,你能見到。古聖先賢見到之後,就想到一個問題,如何能叫這種真常的性德,一生當中保持不會變質,這多幸福。所以這就要靠教育了。古人知道,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。我們這個天性跟佛的自性相同,跟天地萬物的自性相同,所以人要愛天地萬物,我們完全同一個自性。一切萬物是自性變的,惠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萬法跟我是一體,怎麼會不親愛?哪有這個道理!所以要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。跟他接觸的環境有很大關係,這是說性相近,習相遠。於是這個小孩要照顧他,讓他只能看到正面的,他就學到正面的。一切負面的、不善的,不能讓他看見,不能讓他聽見,不能讓他接觸到。要看三年,從出生到三歲,要把他看得牢牢的,決定不讓他接觸一切不善的、負面的,這樣他就完全養成正面的,叫正氣。三歲,他就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、是非善惡,他就有能力。凡是一切負面、不善的,他自然不接觸。這一千天養成了習慣,所謂三歲看八十,到八十歲不會變質,教育的功德。

  所以,《三字經》上提出一句嚴重的警告,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。你要不好好的教,他的性就變壞,他就受染污了。所以古人有兩句話說,「子不教,人心壞了;家不齊,社會亂了」。這兩句話,我們在從前念印象不深刻,現在整個社會看,社會問題出來了。怎麼出來的,會變成這個樣子?就是子不教,家不齊。所以子不子,父不父,家也不像個家,造成今天社會現象。這個現象的原因,在中國書籍裡頭你去看,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跟生病一樣,你把病源找到,你就有辦法對症下藥。怎麼辦?趕快教。光是口教,沒用,沒有人相信。那要怎麼教?要做出樣子來給他看。我們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做成榜樣,他相信了。

  二00六年的年初,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,到三月份,效果卓著,真做出來了。丟掉了二百年,三、四個月的時間就恢復,我都不敢相信。我給這些老師們說,我說在當前這個環境裡頭,我們要非常非常謙虛,決定不要以為我們自己有能力教得這麼好,那你就錯了。這個成績從哪裡來?祖宗之德,祖宗保佑的、三寶加持的,不是人能做得出來的。我說我們要感恩,感恩祖宗、感恩佛菩薩、感恩湯池人民跟我們合作。如果我們一生驕慢,我們有能力教得這麼好,那完了,這保不住了。所以用真心,真心不能退轉作妄心,一退到名聞利養全完了。退到名聞利養就是變質,從正面變到負面去,從無量功德變成無量的罪業,那完全錯了。幫助這個社會,就像美國布萊登所說的,幫助大家棄惡揚善,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,我們朝這個方向走,這是光明大道。這個話是量子力學家說的,千萬不能生起自己的名聞利養。這個地方教給我們,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」,我們要是起了貪瞋痴欲諸想,錯了,那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。

  此地註解裡面說,「貪想、瞋想、痴欲想是三惡想」,這個欲就是欲望,個人的名聞利養,有這個念頭不好。《郁迦羅越問經》裡面,菩薩行布施時,頭一個,沒有自己的欲望,沒有自己的利害,修慈想、無痴想對治三惡想。「菩薩捨所施物,生離欲想。於求者與樂因緣」,我有多的,我送給別人、幫助別人,別人缺乏,得到了他歡喜,所謂跟他結善緣、結法緣,「故瞋恨心薄,名修慈想」。特別是我們居住的地方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處所,我們這些鄰居、鄰里鄉黨,怎麼樣幫助他?我們有多的,吃的、用的,我們自己省一點,多跟大家結緣,每家都送。特別是老人,常常慰問他,常常送東西給他。原先不相往來,這麼一來的話就很親熱了,鄰居每個人都會打招呼,見人都是滿面笑容,這風氣就改了。我住在六和園一年了,原本這個地方、這個村子裡頭,這個村大概有八十多戶,人與人不相往來,見面沒打招呼的。現在我們主動給別人打招呼,他不給我打招呼,我也給他打招呼,我也對他笑,笑咪咪的問他好,現在都會打招呼了。我們這些吃的東西,供養太多了,拿到那裡大家分,家家歡喜,老人我們特別照顧。

  這個地方上有一個很老的修行小道場,不大,只有幾間房子。以前聽說是幾個比丘尼在那邊修行,這些人過世之後,產權是她們的,沒有人繼承。村子裡面的人大家商量,村長找大家,做為這個村公用的場所,這是屬於村的。把它重新修理,整修一下,做為這個村大眾聚會的場所,裡面供佛像,做一個小念佛堂。好事,來找我,我幫他們建起來,奉獻給這個村,村民辦什麼活動有場所了。在這個地方居住三年,這個小村就變成一家人,和諧示範村。這個小村裡面有不同的宗教信仰,我們統統尊重。我們提倡宗教是一家人,再進一步,我們提倡宗教要常常在一起學習,各種宗教的經,我們統統都可以學習,都可以拿來講解。宗教與宗教之間就不至於起誤會,不至於有衝突發生。所以宗教要回歸教育,這比什麼都重要!「以此布施功德,回向無上道,則痴心薄。」不愚痴,不要求世間名聞利養,要求無上道,無上道是真實智慧。「今法藏大士不起三惡想,離諸煩惱。」貪瞋痴欲,他不起這個念頭。怎麼修法?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貪瞋痴欲,工作裡面也不起惡念,待人接物統統不起貪瞋痴欲諸想。

  下面說,『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』。「不著」,這兩個字,「不貪著」。「色等,六塵」,就是色聲香味觸法,沒有貪心。眼見的是色法,耳聽的是聲法,鼻所聞的是香,舌上嘗的是味,身體接觸的是觸,起心動念是想,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,應對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法。根塵相接觸的時候,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這就好,這叫真功夫。能夠不分別不執著,你就不會受境界的影響,它不影響你,你就自在。什麼叫影響?眼見色馬上生起貪心,喜歡它,討厭它。喜歡是貪心的正面,討厭是貪心的負面,這一個貪心有正負,統統包括在裡頭。耳聽音聲也是有正負兩面,你有分別有執著,有喜歡聽的,有不喜歡聽的。不起這個念頭心就清淨,起這個念頭心就不清淨。我們起什麼念頭?起就要起阿彌陀佛的念頭。好聽的阿彌陀佛,不好聽的也是阿彌陀佛;好看的阿彌陀佛,不好看的也是阿彌陀佛,統統歸上阿彌陀佛,對了,正念現前。在淨宗是淨念現前,這就對了。

  「色等,六塵也」。這下面有解釋,「一、色塵。一切形色,如青黃赤白及種種形象」。眼見的對象就是色,用這個字做代表。「二、聲塵。一切音聲,樂聲與噪聲」。樂聲是音樂,悅耳的聲音,反面是噪音,你聽得很難受,這是聲塵。「三、香塵。鼻之所辨別者,芬香與惡臭」。這都是屬於香塵,香有正面有負面,芬香是正面,惡臭是負面。「四、味塵。舌之所辨」,舌所嘗的,這講飲食,「飲食之種種美劣之味」。這些都是人之所常,叫常情,情識。情識範圍包括得很廣,情識要淡。飲食只要能夠保持著營養,有足夠的養分就夠了,不必貪圖美味。分量,佛法裡面講應量,與自己的量要相應,不要多吃,寧願少吃一點。中國古人教人,飲食七分飽就夠了,吃太多容易得病。為什麼?增加腸胃的負擔,它要消化,過分的它消化不了,就得毛病了。所以能夠少吃一點,減輕它消化的負擔,這是你對腸胃的愛護。你要喜歡吃這些美味,無限量的吃,你很愛舌頭,你不愛腸胃,滿足舌頭的欲望,腸胃可苦了。所以你要有平等的愛心,不能偏愛,這些都要懂得。

  「五、觸塵。身之所辨者,例如細滑粗澀、寒熱溫和等等」。總而言之,在這裡頭不能生貪戀,不能有愛好,有愛好、有貪戀你就迷了,這個迷對往生起作用。往生你會想想,你還有很多喜愛的東西帶不走,這個念頭一起來,阿彌陀佛就走了,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,就只好再搞六道輪迴。所以對於五欲六塵要淡薄,沒有貪戀,沒有愛著,這就好。「六、法塵。謂意根對」,我們通常講心,對「前五塵分別好醜,而起善惡諸法」,分別。前面眼耳鼻舌身只是傳遞信息,它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執著是誰?第七識末那執著,第六識分別。這個就是八識同時起作用,每天從早到晚都幹這個事情,你要把它看破。你要了解真相,把它看破,然後你就自在,真正能隨緣。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不再跟人爭,不再跟人辯論,人家幹什麼都好,一心只求往生淨土,只求親近彌陀。極樂世界是學校,我們到那裡去上學,畢業就成佛。不成佛你就不會畢業,決定成佛,而且非常快速的成佛。這是很難得的緣分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把它把握住。

  我們再往底下看註解,「又此六塵中,如男女之美容,絲竹歌詠」,絲竹是音樂。中國的樂器,弦樂器是絲;像笛子、簫,這些是竹。用竹做為樂器的很多,這些樂音。「栴檀」,這是鼻聞的,「與男女身香」,這些都是屬於六塵當中的。「飲食」,講求飲食的美味就更多了,特別是中國飲食的文化比外國人考究,外國人對飲食比我們簡單,這是真的。中國人在這上花的時間太多了,浪費時間。我記得我在澳洲,格里菲斯大學的校長請我吃飯,在他家裡,這是對客人最尊重的。他的家住在公寓房子,黃金海岸,是學校公寓房子,家裡沒有傭人,就是夫妻兩個。請我吃飯,兩個菜,校長自己做一個菜,他的夫人做一個菜,客人是兩個。我們四個人吃飯,你看,兩個菜,做得不錯,味道也很好,吃得很舒服。不像中國,中國要是請客,貴賓,那個排場可大了。在這方面,我們覺得外國好,很實在。

  抗戰時期,我們做學生的時代,國家養我們。我們是流亡學生,離開家庭沒有父母照顧,戰爭大家逃難都逃亂了,學校來收養,我們學校就是我們家庭。學校是公費,我們不但不繳學費,還要發給我們糧食、發給我們衣服。所以在抗戰期間,當兵的人叫「丘八」,我們這些流亡學生叫「丘九」,國家來養活我們。我們吃飯,四菜一湯,一個桌子,八個人。師生共同生活在一起,一家人一樣,所以我們對於老師、對於同學,那個親情,現在世界上沒有了。我們都是患難,同命相憐,互相照顧,互相關懷,互相幫助。同學跟兄弟姐妹一樣,老師跟父子一樣,比父子還要親,同學比兄弟還要親,患難當中互相照顧。我念書的學校在貴州銅仁,就是國立第三中學,學校是國家辦的,完全是公費。

  底下接著,「上妙衣服與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之觸覺,皆令眾生貪著其事,不得出離」。這個一定要知道,這就是貪瞋痴,你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。「今法藏菩薩,內無惡想」,沒有惡念,「即離惑因」,迷惑的因沒有了。你要是有這種迷戀的想法,這就是迷惑的因。他內沒有這個想法,外面「不著六塵,是離惑緣」,迷惑的緣。因緣都捨掉,都放下。憬興法師說,「內因既離,外緣斯止」。內裡面不想,沒有這個念頭,外面的緣自然就不會引誘你,你不會被外面境緣所動。內有這個念頭,外面就很容易污染,內裡面沒有這個念頭,外面境界就不會再干擾你,這叫不著。「由於無三惡想,乃離惑業之因。六塵為緣,不著六塵,復離起惑之緣。憬興師明其因果,謂內離惑業之因,故能止外惑業之緣,內外皆離。」學佛真的要想脫離六道輪迴,你要真明瞭六道裡輪迴的真相。六道輪迴裡面人天兩道,這叫善道。阿修羅也算善道,但是這個善不究竟,為什麼不究竟?它的因是染污的,它不是清淨的。阿修羅也修福報,修大福報,三種布施他都認真修。雖修福,他的傲慢心重。像在佛門燒香他要燒頭炷香,一定要在人前面,不落人後面,跟人家爭勝,喜歡爭,好勝好爭,這是阿修羅。所以阿修羅喜歡打仗,以戰勝為榮。

  羅剎跟阿修羅幾乎是同類,都是有大福報,所以他有福,他沒有德行。在他享福的時候,這個福是很大,福享完之後,統統到三惡道去了。你再往前面一看,你就曉得他出問題了。不像人天,人天來生修得好的,依舊在人天。如果學佛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修得很好,人道壽命到了,生天;天道壽命到了,又能到人道來,還享天的餘福。人天兩道往返,要證須陀洹果,才能保證不墮三惡道。沒有證得須陀洹果,怕的是又墮到三惡道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惡道太苦,時間太長。所以這段文很重要。不善的因,我們要知道,貪瞋痴慢的念頭,這是不善的因。五欲六塵的緣,在外面誘惑、在外面勾引,我們如果要是沒有能力、沒有覺悟,在緣上生了貪瞋痴的心,那就造業了,這個惡業就成就了。惡業必定感惡果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