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九五集)  2013/10/30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49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三十一頁,倒數第七行,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「又《首楞嚴經》曰: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,於古觀世音如來,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。從聞思修入三摩地,返聞自性,得無上道」。這是《楞嚴經》上的一段話,昨天我們學到此地,這段話的意思很深。《楞嚴經文句》裡面告訴我們的,在參考資料裡頭,「全性起修,修即無修,故云如幻」。什麼叫全性起修?首先要懂得性是什麼,性是自性。全性起修的是什麼人?法身菩薩,也就是說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他們的修行方法是全性起修,修即無修,什麼人?在中國有,實在講也不少,最明顯代表的人物就是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。惠能大師在黃梅住了八個月,《壇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黃梅道場裡面有講堂,他沒去過,甚至講堂在哪裡他都不知道;有禪堂,他一支香也沒坐過。在黃梅住了八個月,五祖派他這個工作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義工,那個時候他沒有出家,他是居士身分,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。他是樵夫,還是幹他的本行。這就是全性起修,修即無修,誰知道?五祖知道,他自己知道,除五祖之外沒有人知道。他修成功,成功是什麼?真的見性,五祖曉得。五祖明心見性,有六通,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,有六通,五祖知道。他自己知道,像神秀這些人都不知道。成功,就是真的見性,五祖得傳法。傳法,當然不能召見他來傳給他,那大家不服。所以五祖下令,叫大家每個人作一首偈來給他看,他看哪個人真正開悟,就把衣缽傳給他,立他為第六代祖。這是民主,大家都有機會,像競選一樣。

  可是三天,都沒有人作一首偈送給他看。神秀大師心裡有數,為什麼別人不作偈?每個人都以為他是五祖的繼承人。他在道場的確跟五祖時間久,也有幾十年,接受五祖的教導,而且常常代座,來參訪的人多,五祖沒有時間接見,神秀大師代表,神秀大師升座說法,很有身分地位;惠能不認識字,一天經沒有聽過,禪堂一支香沒坐過,是這麼一個情形,所以逼著神秀不能不作偈子。神秀作偈子是一點把握都沒有,這首偈作出來,不敢送給五祖,只好給它貼在外面牆上,五祖看到讚歎,就承認是我作的;五祖是搖頭,不行,就不要說話。抱著這樣的一個心態。這首偈大家都知道,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。五祖看到,對它很讚歎,不錯,大家依照這個修行有好處。至於見性不見性,老人一句話不提。所以這首偈也傳開了。五祖問神秀是不是你作的?神秀承認了。

  這個偈子傳開來之後,惠能在碓房聽到了,有人念這首偈子,他就問別人,這偈子貼在什麼地方,你們能不能帶我去?我也要到偈子面前去禮拜,種一點福。有別人帶他到偈子面前拜了三拜,告訴大家,他說我也有一首偈,我不會寫字,你們哪個幫我寫一下。就有人感到很驚訝,實際他把神秀的偈子改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這首偈子出來之後,每個人都非常驚訝。五祖聽到了,趕緊趕過來,把偈子擦掉,沒開悟、沒開悟,告訴大家。為什麼?怕有人害他,嫉妒障礙,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有。釋迦佛在世,嫉妒障礙他是誰?提婆達多。提婆達多始終就想把釋迦牟尼佛害死,他很聰明,他作新佛,把釋迦牟尼佛的位子取而代之。你看看,佛陀在世就有這樣嫉妒障礙的人。佛滅後到惠能大師這個時候差不多一千年,哪能沒有障礙?

  五祖半夜三更召見惠能,召見又不敢明說。偈子擦完之後,告訴大家沒事情,沒見性。把這個平復了。老人就巡寮,巡寮就是整個寺院到處都看一看,叫巡寮。走到碓房,正好能大師在舂米,就問他:米熟了沒有?他們這個話是禪機,別人聽不懂,以為問米舂熟了沒有,實際上是問他修行是不是真的見性了。見性叫舂熟,熟了,沒見性就是不熟。他說:早就熟了,猶欠篩在。有糠,沒有篩乾淨。篩是什麼?就是求五祖給他證明,就差這一道手續。五祖拿著枴杖,對他碓上敲三下就走了。沒有一個人曉得,他自己心裡頭有數,敲三下,叫他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。三更他到方丈室,果然門掩的,沒有拴,一推就開了。五祖給他講《金剛經》,他不認識字,不需要經本,兩個人像聊天一樣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豁然大悟,明心見性。見性是什麼樣子?他說了五句話,那五句話就是考試,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。五祖一聽,行了,下面不要講了,衣缽就給他。送他到河邊,五祖把船都預備好了,趕緊走。惠能問五祖,我到哪裡去?他說,你從南方來的,還回南方去。這樣在獵人隊裡頭躲了十五年,時間不短,十五年之後這個風波停了,沒人講了,他出來了。

  所以這個修行是全性起修,修即無修;他在獵人隊裡頭十五年,也是全性起修,修即無修。什麼意思?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、身體覺觸、第六意識的分別、第七識的執著,這是事,事上接觸,這裡頭就有修。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裡面所說的,是真的不是假的,交光法師講得好,奢摩他、三摩、禪那全是自性,就是稱性起修的意思。眼根在色塵裡頭不起心不動念,就是全性起修;起心動念,迷了,就叫無明。不起心不動念那是性見,就是見性見色性,聞性聞聲性。我們不是的,我們眼根緣色塵起眼識,我們是眼識見色塵,耳識聞聲塵,我們是用六識。這些大菩薩,明心見性的菩薩,是用六根的根性緣六根的境界,不一樣。所以我們看到這一句「全性起修,修即無修」,所以叫如幻。誰的分上?法身菩薩。學過《楞嚴經》的話,我一說你就會懂,沒有學過《楞嚴》比較困難一點。

  底下這個解釋得好,「以本覺聞性熏於始覺,以聞性中所起始覺修於本覺,故云聞熏聞修。」《華嚴經》上,圓教初住以上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修行全是這個方法。沒有見性的,還是用阿賴耶。用阿賴耶就是用八識,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的是十法界裡面的眾生。四聖法界用得正,所以示現的是淨土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四個階層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,實報莊嚴土那就是全性起修,《華嚴》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。藏通二教三乘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菩薩裡面別教的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都沒有超過十法界,都是屬於四聖法界裡面的修行人,他們還是用阿賴耶。六道凡夫用阿賴耶,是染濁的境界,經上講五濁惡世,就是穢土。四聖法界是淨土,釋迦佛的淨土。六道是穢土,穢土裡面有善惡,善,行善感三善道,造惡就感三惡道,這是六道輪迴。所以十法界裡面全是用識,不是性,這個關鍵就在這一個字。超越十法界,生到一真法界裡面去,不是彌陀淨土的,多半都是去華藏世界,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。世尊的報身叫盧舍那,法身叫毘盧遮那,在我們地球上示現的身是應身,我們常講應化身,這是世尊的三身。報身、報土,佛佛道同,一切諸佛如來都沒有兩樣。雖無兩樣,但是極樂世界的報土特別殊勝,這部經上介紹得非常清楚。殊勝有它殊勝的道理,這是得力於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五劫參學,取眾佛剎之長而捨其短,成就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極樂世界的成就是一切諸佛剎土真善美好之大成,一切諸佛剎土跟它相比都比不上。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,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介紹得非常清楚。這句話不好懂,就是如幻聞薰聞修。

  下面講金剛三昧,這是他所證得的,「以其頓破無明結根,頓顯常住藏性,故云金剛三昧。」這個時候無明破了,無明是起心動念,眼根緣色塵不起心不動念,這就是見性見色性。你看,根是性,色也是性,明心見性。下面說頓顯常住藏性,藏是如來藏,如來藏的性就是真性、就是真如自性,這叫金剛三昧。所以我們達不到這個境界,可是我們有一個方法可以能達到,我們不走這個路子,這個路子走我們走不通,我們走阿彌陀佛的路子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告訴諸位,每個人修行的都是全性起修。我們是凡夫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看我們本經第二十願,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等級?就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就這個等級。所以可以說,一往生到極樂世界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修行方法,全性起修、全修即性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個道理事相我們明白、懂得了,能不能學?能學。學,對我們有好處,往生之後品位會上升。那是怎樣?眼見色,修什麼?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我們做不到,那得要真的見性的菩薩。我們可以修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大定。看得清清楚楚是慧,如如不動就是定,定慧等修。在哪裡修?在見色上修,在聞音上修。聞,聽得清清楚楚是智慧;不分別、不執著,是定,是功夫。世間人看到了心裡就起念頭,起什麼念頭?喜歡的想佔有、想控制,這就造業。造業,如果是善的念頭,果報在三善道,如果是惡的念頭,果報在三惡道。這是造業受報,感得果報,六道就是這麼回事情。真修行的人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果報是小乘人修的,聲聞、緣覺。大乘十信位的菩薩,修行都在色聲香味觸法,根塵相接之處修行,這真修。

  惠能大師沒有念過經,他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成就?念經拜佛還是起心動念,還是分別執著,這樣修法出不了六道輪迴。要想超越六道輪迴,得真修,要真功夫。經教是幫助我們覺悟,經中佛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為什麼你可以不分別不執著?大乘經念多了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既然是虛妄的,你分別它錯了,沒有這個必要,執著它也錯了,所以乾脆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沒有執著,清淨心現前;沒有分別,平等心現前。我們這部經的經題,後半部是講修行的總綱領,清淨平等覺,就說這個。心淨則佛土淨,只要你清淨心現前,沒有不往生的。極樂世界是清淨法界,清淨心跟淨土相應,道理在此地。為什麼叫你學經教,還得深入?是因為你不相信。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學一輩子佛,到老的時候,一口氣還在的時候,他都不相信,他心裡念的不是阿彌陀佛。有人情執不斷,有人名利放不下,把寺廟當作自己的財產,財產放不下,他去不了。所以平時明白這個道理,功夫要在平時做,見色聞聲,嗅香嘗味,都沒有分別,都沒有執著,一切隨緣,什麼都好,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。為什麼?要知道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得走,連這個身體臭皮囊都帶不去,身外之物亦復如是,你還有什麼貪著?還有什麼牽掛?沒有了。這樣的人走得痛快、走得輕鬆,他沒有痛苦,走得非常瀟灑。全在平常用功!如幻聞薰聞修,這個方法真的是好,法身菩薩統統用這個方法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能做得到。這個地方我就說到此地。

  下面又有一句,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。聞思修是菩薩三慧,戒定慧是二乘的三學,三慧比三學高。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還沒有聞思修,他只有戒定慧,法身菩薩才有聞思修。我們看看這個地方是《楞嚴經正脈疏》裡的解釋,「三慧,惟聞慧不同常途,故思修亦別」。這聞思修三個字不能用平常的一般解釋來說,為什麼?「常途,聞即多聞,謂聞經解意功夫。其體即耳識,及耳家俱意識所發勝解分別」。這講多聞,你學的經教多,你記得的多,廣學多聞,這說的這個。這哪裡是菩薩法?菩薩,前面我們看到的,稱性起修,這個沒有見性,完全是在阿賴耶識裡頭,這叫常途,凡夫所說的聞思修。「今此聞字,即指耳根中聞性,體即無分別如如智理而已。」耳根中的聞性,聞性是無分別智。所以我們應該耳聞聲練習不分別,聽得清楚這是智慧,沒有分別是定功,耳在音聲上入定。眼在色相上入定,看得清清楚楚,沒有分別執著,眼在色上入定。《華嚴經》鬻香長者修禪定,在哪裡修?像我們現在講的在百貨公司,外國人說的MALL。他天天逛市場,在那裡幹什麼?在修定。定慧等修,看的時候清清楚楚,樣樣東西他都清楚,這是智慧;如如不動,這是禪定。決定沒有被外面這些色相影響,練這個功夫,天天去逛,不受外面絲毫影響,這是定。禪定不是面壁,面壁的禪定不管用,這個禪定管用,真實智慧。所以見性才叫大修行人,這不是普通人的修行,這是大修行人的修行。

  「思,即不著空有」。你看看,「一味反聞,外脫聲塵,內冥智理,且約靜習在禪功夫也。」我們把這個思當作思想,胡思亂想叫思,那是凡夫,那是造業。他的思是什麼?明瞭的意思。那個聞是接觸,聞性跟外面的色性相接觸,這個接觸叫聞。一接觸就明瞭,沒有思考。思考是第六意識,執著是第七識,他不用心意識。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識是第六意識,不用這個。我們今天眼根見色塵全用心意識,心意識是妄心,心意識的心就是阿賴耶,阿賴耶的見分、相分,末那的見分、相分,意識的見分、相分,我們全用這個,還包括與它們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法,這是凡夫。凡夫的心理很複雜,八識五十一心所,經論上解釋得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瞭。

  修是什麼?修就是一點差錯都沒有。「修,謂達于萬行」,這個行是行門,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用個萬行就代表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「與此禪觀不相違背,所謂咳唾」,吐痰,「掉臂」,搖搖手臂,「無不定時」,全在定中,活活潑潑的。「何況一切善行,此約初心修進便應具足。」初心是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就具足這個境界。在大乘佛法裡頭我們常說參學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什麼時候有資格參學?聞思修成就,有資格參學。沒有聞思修的功夫,你有什麼資格參學?所以善財在文殊菩薩會上成就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首楞嚴大定,他得到首楞嚴大定,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,就是根本智成就。根本智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般若無知,無知之智這叫根本智;它起作用叫後得智,無所不知。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,無所不知是起作用,就是能生萬法、能度眾生。一定先有根本智,後有後得智。根本智是從定上講的,後得智,定起作用是智慧,是從慧起作用的時候講的,是這麼回事情。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佛法的教學不是知識,不是教你記得很多、讀得很多,不是的,全都錯了。佛法教學教你一門深入,你一生只要學一部經、一部論,只能學一樣,不能學兩樣。為什麼?目的就是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就是持戒,這就是規矩,戒律就是規矩。你守住這個規矩,你去做,你會得定,得定之後會開悟。它的目標一定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就畢業了。你把《大藏經》念通了,都背熟了,你沒有開悟,沒有畢業,畢不了業。怎樣才能開悟?要得定。怎麼得定?你要懂方法。這是完全上軌道的方法,菩薩修的。菩薩見色聞聲,確實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起心,沒有動念,法身菩薩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能夠理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住世八十年,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,我們要問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起心動念?我告訴你,沒有。從入胎,一直到最後大般涅槃,都沒有起心動念,來示現的。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在華藏世界,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是應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當時的印度人善根成熟,他們都希望佛能夠度他,釋迦牟尼佛就現佛身而為說法。在中國現身,現比丘身、現居士長者身,像《普門品》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你是什麼樣的根器就給你說什麼樣的法,佛沒有一定的形相、沒有一定的法,佛無有定法可說,佛只有綱領,你能夠抓住綱領,你就懂得怎麼樣學習。

  今天我們全搞錯了,我們沒有遵守祖宗的方法,認為祖宗的方法過時了,不合科學,都學西方的。西方是科學的方法,科學的方法不能開悟,可以能夠發現宇宙的奧祕,它不能開悟,縱然發現宇宙的奧祕,它不起作用。佛法不用科學的方法,完全用自性的本能,這非常高明。自性的本能就是戒定慧三學。戒,教給你的方法、規矩,你遵守,不能有絲毫懷疑,你的功夫就用下去,愈深愈好。教你,你喜歡哪一部經,你可以受持這部經,無論什麼經論都好,一生只能專讀這本,每天讀,讀的遍數愈多愈好。譬如這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用這個本子,背得很熟,滾瓜爛熟,從頭到尾背一遍大概半個小時。一天要背多少遍?至少要三十部,把它念三十部,就是要十五個小時。十五個小時你去念經,經裡頭什麼意思不要管它,念得一個字沒有念錯,一句沒有念漏掉,以這個為標準。這是什麼?修定。你要不背書就胡思亂想,你就有妄念、就有雜念,用這個方法把你的妄念、雜念打掉。你看,你一天十五個小時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用這個方法來修定,人家不知道。背書是附帶的,不是主要,它不是目的,附帶的,目的是修定。所以要懂這個意思。

  連世間這些聖賢都不贊成記問之學。古人說得很好,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也」。換句話說,我們要跟老師,老師廣學多聞,他懂東西很多,我們找這個人教行不行?不行。要找什麼人教?找開悟的。中國從前請老師,要請開悟的人做老師,不是記得很多、學了很多,不是以這個為標準,要以開悟。以德行、以開悟這兩個標準,這人有道德、有學問,就是開悟,要請這種人做老師。真正開悟,他什麼都懂,他不需要記的。像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開悟之後,佛教經典,無論哪一部經,你念給他聽,他就講給你聽。他不認識字,他不會讀經,他講的時候就能把你講開悟,有這個本事。佛法他通了,世間法他也全通,沒有一樣不通。你念四書五經給他聽,他給你講解,肯定比那些老學究講得好。佛法的老師是從這來的。為什麼你能開悟?因為你本來是佛。能大師說得很好,你有自性,只是你沒有見性,你迷了自性。現在問題,如何教你把迷了的自性再覺悟過來,就這個意思。這就是佛法教學,教你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意思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不能搞錯。學佛,方向錯了,目標錯了,你說你多冤枉!這一生那麼長的時間浪費掉了,到最後一無所成,依舊搞六道輪迴,這不是大錯了嗎?

  學佛重要的一個條件,就是看破放下,這是關鍵。我學佛,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,就是訪問章嘉大師,他就把這個祕訣告訴我,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,這很重要。看不破,放不下,你不能入門,再好的老師都沒用,佛菩薩來教你你都學不會。所以看破放下是根本,對這個世間要看得淡,不能有絲毫貪戀。財色名利有絲毫貪戀,你跟佛法就沒有緣了。真正能放下,你就有緣,你就有機緣可以入佛境界。能入多少,就是你的定功的淺深,換句話說,你放下多少。你要真放,你要盡量放,愈放愈多,愈多愈要放下,這是佛教世間人。世間人所愛的,不僅是中國人,全世界沒有例外的,哪一個不愛財?哪一個不愛色?哪一個不愛名?哪一個不愛利?財從哪裡來的?命裡有的。命裡沒有的,你用什麼方法你都拿不到,命裡沒有。你去搶,還沒有搶到手,被警察抓去了,去坐牢去了。搶到了,受用,你能夠受用,不出事情,都是你命中有的,你說你冤不冤枉?不用這個方法,用正當的方法可以得到。能得到的全是命裡有的,何必造罪業?因果是真理,是事實真相,世出世法都有因果。修因必定結果,修善因結善果,造惡因一定有惡報,這是事實真相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不能避免,一定要受。所以惡的念頭不能有,惡的行為決定不能做,做了要負責任的,果報現前你會後悔。所以,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、看明白,統統放下,就得自在了。

  財,愈施愈多。我這個人命中沒有財,命中也沒有地位,說穿了,討飯乞丐的命,這是命運裡頭最苦的。為什麼?前世沒修。幸虧,大概前世還有一點法布施,有一點小智慧;沒有財,沒有壽命,短命。我的老師很厲害,老師知道,要把財跟壽命給我補出來,章嘉大師勸我出家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。所以佛事,佛經上講的佛事,佛事是什麼事?釋迦牟尼佛一生幹的什麼事?就是講經教學。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三十歲開悟就開始講經,七十九歲過世,整整四十九年。我就走他老人家的路子,講經教學五十五年,愈講愈歡喜,法喜充滿;愈講愈明白,至少這兩個世界,極樂跟娑婆我搞得很清楚。所以我選擇極樂世界,最後的歸宿是西方淨土親近彌陀,其他的統統不要,全放下了。菩薩修行這些法門我都知道,很難,費的時間很長,我不走這個路子,我走近路。近路就是第一步到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一生決定成佛。所以我講的《首楞嚴》,我學經教《楞嚴》是我主修的一門功課,我記得早年好像我講過七遍。《楞嚴經》上捨識用根,全性起修,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方法;這個方法在此地修很難,到極樂世界去修很容易。我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有所選擇。這聞思修,什麼叫聞,什麼叫思,什麼叫修,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它是三慧,它根本不用識。

  我們看參考資料第三頁,當中這一段,「《楞嚴經講義第十五卷》」,這是圓瑛法師的,是近代人的,這裡講得很清楚,「此之三慧,不同常途。常途則以聞經解義為聞慧。其體即耳識,與耳家同時意識所發之勝解」。這個叫聞慧,這是我們一般人的理解。「思、修亦即獨頭意識,將所聞之聲教,思惟修習。此皆不離生滅識心,識心為圓通之障礙。」圓瑛大師這幾句話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「本經」,本經是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裡面講的是「捨識用根為要旨,故三慧不同常途」。這是菩薩真正的三慧。「今此聞慧,即從耳根聞性妙理」,是性理,從這個地方生的,「所起始覺妙智。不聞所聞之聲塵,但聞能聞之聞性」。這叫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,觀音菩薩用的方法。「思慧,即正智觀察,能聞者是誰?不著空有二邊,一味反聞聞自性」。這是思慧。「修慧,即如幻聞熏聞修,念念旋元自歸,伏歸元真,發本明耀,解六結,越三空,破五陰,超五濁,全憑無分別智,反聞之功。」所以這是菩薩用的。我們的心向外,向外,外面是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向外跑。菩薩能把這個心收回來,不往外跑,緣自己六根根性,這叫反聞。六根裡頭用觀世音菩薩,菩薩是用聞,從聞開悟的,觀世音菩薩,所以用他來做一個代表。六根任何一根都可以,觀音菩薩用耳根,用耳根也有用耳根的道理。這個修慧就是如幻聞熏聞修,幻是沒有自體,如夢幻泡影。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修行也是夢幻泡影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佛法,告訴我們佛法都不可以執著,何況世間法?也就是說,佛法可以用,不要執著,何況世間法?世間法可以用,不能執著,不能分別。最高的時候,可以用,還不起心不動念,這個太高明了,佛與大菩薩他們能做到。

  「念念旋元自歸」,念念他不向外攀緣,也就是我剛才講的,他不分別一切法、不執著一切法,他緣自性。就跟宗門參究是一樣的,能聞的是誰?能見的是誰?他把念頭回到這來了。所以他「伏歸元真」,元真是自性,他回歸自性。「發本明耀」,明耀是智慧,智慧是自性本有的。惠能大師第三句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具足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世尊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就是具足這些,跟如來一樣的智慧、一樣的德能、一樣的相好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如來所證的不比我多,我所有的不比他少,平等平等,只要我們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,統統現前,為什麼不放下?放下之後,「解六結,越三空」,三空是我空、法空、空也空。「破五陰」,五陰是色受想行識,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,就是物質現象、自然現象自然破了。超五濁惡世,五濁是劫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見濁、命濁,講的是我們現前的社會。你看,「全憑無分別智,反聞之功」。真修行要從這下功夫,而念佛這一句佛號,這些功夫全在其中。關鍵呢?關鍵是你對於一切法不再執著。念佛無亞於《楞嚴》,無亞於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。得無上道,無上道是成佛。這一段經文是講的觀世音菩薩修什麼成佛的。

  下面引用《觀經》,也就是淨土五經之一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裡頭說,「大士頂上圓光中」,這個大士是觀世音菩薩,頂上圓光當中「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,一一化佛」,每一尊化佛,「有五百化菩薩」,菩薩圍繞佛,有「無量諸天以為侍者」。實際上,我們在菩薩圓光當中見到,見到有五百化佛的現相,每一尊化佛又有五百菩薩圍繞,佛在為菩薩、為諸天大眾說法。那天人大眾的數字就多了,不止五百,每一尊化佛,光裡頭有五百菩薩,這個境界都是不可思議,我們無法想像。阿彌陀佛的身相那就更不必說了,《觀經》上告訴我們,阿彌陀佛的身相,身有八萬四千相。不是三十二相,三十二相是印度人,古印度說這個世間尊貴的人具足三十二相。佛的報身是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,每一道光明裡面有無量諸佛在那裡講經教學。這給我們示現一個什麼意思?我們要在這些當中去體會。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一樁事情,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、破迷開悟,用什麼方法?教學。只要把每一個眾生教好了,個個都破迷開悟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

  今天我們的社會麻煩了,剛才講的五濁惡世,我們真看到了。濁,是染污。六十年前,我剛學佛的時候,看到《彌陀經》上講的五濁惡世,我們心裡怎麼想?這個世界固然是不好,釋迦牟尼佛說得也太過分一點。現在看看世界,看到這個經典,釋迦牟尼佛講得完全正確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用什麼方法能解?講經教學能化解。你們相信嗎?要不相信,細細想想我們現前。現前在這個世界上,天天講經就我一個。如果像我這樣教學,一天四個小時,能夠有個三十、五十個,每天在網路電視裡面去廣播,天下太平,問題全解決了。現在有三、五十個就行,古時候不行,古時候法師要很多,為什麼?沒有這個工具。一個人講學,聽眾也不過就是百把、兩百人,那就要很多很多的老師。所以佛陀在世,佛的弟子,經上常隨眾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不是常隨的人更多,個個都會講經,所以他們到四面八方去弘法、去教學,產生很大的效果。佛帶頭,已經有成就能講經的統統去教學,教學相長。每年雨季,印度沒有四季,只有乾季跟雨季,雨季大概有三個多月,雨季不出去托缽,統統回到佛陀的地方結夏,夏安居三個月,接受佛陀教育,叫再教育。每年九個月在外面教學,三個月回去接受佛把你的程度再向上提升。這個制度太好了,夏安居就是今天我們講進修教育。要不斷幫助你提升,幫助你升級,你再去教學就可以教高一個階層的學生了。有人教小學,有教中學、有教大學的,學生程度不齊。所以這個制度二千五百年前就建立。我們今天要幹,不幹不行。

  過去,早年我在台中求學,李老師開班,教我們這些年輕人講經。有個經學班,我們班上二十幾個人,個個都能講。學成以後到哪裡去講?台中蓮社有布教所。我在台中的時候,南面好像到台南的一個小鎮,北面是到新竹,在這個地區裡面一共有二十七個布教所,這二十七個布教所就是我們這些學生練習講經的地方。老師往生之後,大概也就沒有了,人存政舉,人亡政息。如果我們不堅持的話就退轉了,堅持比什麼都重要,決定不改變,無論環境怎麼樣變化都不受影響,我們這個路就走成功了。

  學佛的經教,還是用老辦法,新的辦法很難成就。老辦法就是複小座,學講經的學生要複講,聽到老師講了之後,自己重新再講一遍。像我現在這種方法教學,如果學講《無量壽經》的,我一天講四個小時,你們把四個小時的濃縮成一個小時,一天講一個小時,講得很精彩。這四個小時的東西,你要寫講稿,要寫講義,講義大概要寫,每天都要寫,至少是三千字到五千字,你一個小時所講的。天天這樣學,一年畢業,課程就一門。這一年畢業之後,你要真正發心,一生就講這一部經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講到什麼時候?講到你大徹大悟,講到你明心見性。行嗎?行。因為一部經得定,搞多了心是亂的。一部經,心的力量是集中的,你所想的不出這個經的範圍,所以能得念佛三昧。講個十幾遍、二十幾遍,會得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得到之後不放鬆,繼續往下講,再講個五、六年,說不定就開悟了。開悟之後不改,我一生就這一門,給天下人做一個好榜樣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自己開悟了,自己明白了,不需要人指導,你所悟的跟佛的境界完全相同,這是佛門傳法的祕訣。所以有沒有好的老師教,不重要。沒有老師,可以自通,以後真正遇到高人,請他給你做證明,就行了。沒有證明,自己也能通達。決定遵守戒律,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。沒有戒,不能得定;沒有定,不能開智慧。沒有戒定慧,他所學習的,在佛教大學裡面所學的,知識不是智慧。我看過一些大學,去參觀。我也教過,時間不長,短時間,以後不教了。為什麼不教?它的理念,教育的理念跟方法,跟佛教、跟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完全相違背。所以我退轉過來,還是自己講經,利用現在科學的技術,在一個小攝影棚,全世界都能收到,用這個方法。但是佛法需要傳人,我們幫助斯里蘭卡建佛教大學、建宗教大學,幫助馬來西亞的同學們建立漢學院,漢學院裡頭有儒釋道,都是以培養師資為目標。師資要用中國的老方法,要依戒得定、因定開慧,要走這條路子,才真正會有人才出來。

  我們看佛門這些表法,顯示出教學比什麼都重要,真的是教學為先、教學第一,只要把人教好了,社會上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「又眉間毫相,備七寶色,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,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。一一化佛,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。」這都是我剛才說過了,光中有佛,有無量佛、無量菩薩,佛在教,菩薩在學習,無不是突出教學為先、教學為第一這個意思。觀音菩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下面介紹第二位,「大勢至菩薩。菩薩之大智大勢」,勢就是力,我們今天講能力,我們今天的話就是大智大能,「可至一切處」,這個一切就是整個宇宙,他的智慧、他的能力沒有達不到的地方,所以叫大勢至。「據《首楞嚴經》」,《楞嚴經》上佛陀給我們介紹的「大士」,這個大士是大勢至菩薩,「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」,這就很重要。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不假方便是不藉第二個法門,他是一門深入。他是哪一門?專念阿彌陀佛,換句話說,就是一句名號,一句名號成佛的。前面我們說是一部經,這是一句名號,行不行?行。

  現代還有這個例子。我們在倓虛法師自傳,他的自傳是口說的,他的學生大光法師筆記的,叫《影塵回憶錄》,裡面給我們介紹一個故事。倓虛是諦閑老法師的學生,他的法是得自諦閑老和尚。諦閑老和尚有個徒弟,剃度的徒弟,鍋漏匠。這個徒弟在家的時候(鍋漏匠這個名詞現在很多人不懂,這個行業沒有了,抗戰時候有,我還見過很多次),挑著一個小擔子,補鍋補碗,就是鍋碗打破了,還能把它補起來再用。他是做這麼個手藝的,這個手藝非常辛苦,每天在外面吆喝,有人家破鍋破碗拿出來補。在哪些地方有?鄉村,農村。城市裡面,大概鍋碗破了,就不要了,就丟掉。鄉下人很清苦,鍋碗破了的時候,他撿起來收在那裡,遇到有補鍋補碗的,拿出來補好了再用。所以他們活動的地方都是農村,很清苦、很偏僻的地方。生活很苦,比討飯稍微好一點,做這個行業。這個人跟諦閑法師從小在一個村莊長大的,沒有念過書。諦閑法師小時候念過書,念私塾,以後長大,好像是跟他舅舅做生意,以後出家了。

  這個鍋漏匠找到諦閑法師,那個時候諦閑法師是觀宗寺裡頭的知客師,找到了,找到就想跟他出家。諦老說不行,你年歲太大,超過四十歲了,不認識字,學經教,五堂功課你是決定學不會的,你怎麼能在寺廟生活?出家人的生活,一個靠講經說法,你做不到;第二個就是經懺佛事,五堂功課、經懺法會你一樣都不會。結果他死賴著,賴著到最後沒辦法,就跟他談條件。小朋友在一起長大的。他說你要真出家,你要聽我話。他說行,沒有問題,你說什麼我都聽。這樣給他剃度了。剃度之後,在鄉下給他找個小廟,沒人住的(寧波那邊鄉下這種小廟很多,廢棄了),找個破廟給他住,他就一個人住。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他什麼都不會,給他講,你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。這個他會念,南無阿彌陀佛,會念。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不分晝夜,你一直念下去,將來準有好處。這個人很老實,也不問什麼好處,就天天念阿彌陀佛。他找一個老太太給他燒一個午飯、晚飯,早晨他自己理,自理。這是在鄉下附近一個學佛的老太婆,照顧他。念了三年,他真聽話,三年沒有出門,就像閉關一樣,一句佛號念三年。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沒有白天晚上,就這句佛號,念到三年,他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。

  往生的前一天,他從來沒有出門,往生前一天他進城看看他的朋友,最後見一面,辭行。他也沒有說他往生,所以這是他聰明處,免得別人打攪。晚上回來告訴老太太,明天中午不要替我燒飯了。老太太以為師父今天出門看朋友,可能明天朋友請他吃飯。到第二天中午她不放心,到廟裡還去看看。結果看到,叫他沒有答應,看到師父站在那個地方,佛像前面,面對著佛像,手上拿著念珠,叫他不答應,仔細一看,死了。鄉下人從來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,馬上就通知學佛的這些居士們,大家都來看。看了之後,大家一商量,趕緊派人到觀宗寺去報告諦閑老法師。諦老法師,那個時候走路沒有車,從他住的地方到觀宗寺,來回兩天,第三天老法師才到。他在那裡站了三天。老法師看到非常佩服,你沒有白出家,你的成就,他說連宗門教下這些法師都不如你,太好了!這就是用大勢至菩薩的方法,就是一句佛號,一門深入。沒有經,他不認識字,他不懂經教,一句阿彌陀佛。你看,這樣的往生,給大家做很好的榜樣。

  「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」,入無生忍是證果。無生忍,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所證得的,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這個地位高。七地菩薩所證的無生忍,下品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。再往上去是寂滅忍,佛所證得的。菩薩證得最高的,無生法忍,真正知道一切法不生、一切法不滅。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有滅,在這個地位的菩薩看一切法不生不滅,這是七地以上。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不需要任何幫助,不需要教,不需要經論,不需要咒,什麼方法都不需要,他就是以念佛心證得無生法忍;自得心開,自得心開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鍋漏匠往生,我們看他往生的瑞相,斷定他絕不是中下品。單單這句佛號能夠得到上品往生,這對念佛人來講,讓我們生起堅固的信心,他做出來給我們看,這個事情不是假的。「今於此界」,此界就是我們娑婆世界,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」,大勢至菩薩代表阿彌陀佛來幫助我們娑婆世界現前這些眾生,回歸淨土。下面這兩句話是黃念老說的,「與觀世音菩薩,同為阿彌陀之脇士」。脇士,是佛身邊的。我們看西方三聖,佛在當中,兩邊是兩菩薩,這兩位菩薩是佛的大弟子,也是佛的助教,他們可以代表佛講經教學,兩位助教。如果我們說佛是校長,這兩個人就是教務長、訓導長,幫助校長教化學生的。

  「《觀經》曰:以智慧光,普照一切,令離三途,得無上力。是故號此菩薩為大勢至」。《觀經》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十六觀裡面有觀大勢至菩薩,這裡頭有幾句經文引用在此地。菩薩用智慧光,普照一切,這個能量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,彌陀佛光能普照一切,觀音、勢至亦復如是,得到佛光的加持,就能幫助你離開三途。三途是六道輪迴,怎麼離開?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。換句話說,我們到這個人間來,現在擺在我們面前兩條路,一個是繼續搞六道輪迴,另外一條路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為什麼不說別的法門?別的法門我們未必能成功,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成功!連鍋漏匠都能去,我們怎麼不能去?鍋漏匠不認識字,什麼都不會,叫其笨無比,你教他學一部《彌陀經》,他學不會,他記不得。這樣的人,一句阿彌陀佛都能往生,那就沒有一個人不能往生,問題是你肯不肯幹?這是近代往生最好的榜樣,倓虛法師常常講開示,都舉這個例子勉勵大家。

  還有一個例子,也是他老人家說的。修無法師,那是個出家人,也是不認識字,沒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。出家之後,在寺廟裡什麼都不會,修苦行,寺廟裡什麼苦的事情,別人不願意做的,他做。倓老在北方建道場,就是哈爾濱的極樂寺,極樂寺建成了,請他的老師去開戒,把這個道場興旺起來,諦閑老法師做得戒和尚。修無法師到那裡去討一份工作,幫助大家照顧病人。那個時候受戒五十三天,有生病的,照顧,他們來照顧。結果到那裡去的時候,只住了十幾天,他就向老和尚告假,這個老和尚是倓虛法師。倓虛法師心量大,不計較,好,你喜歡來就來,喜歡去就去。當家師是定西,定西法師沉不住氣就責備他,戒期只有兩個月,五十三天,你怎麼這一點耐心都沒有?既然來了為什麼要走?他就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,我要到極樂世界去。這個話兩個人一聽,這不是容易事情,問他什麼時候?不出十天。趕緊替他準備後事。到第二天又來,跟兩個和尚說,老和尚我跟你告假,我明天就走,請常住給他預備兩百斤劈柴,準備火化。這也是個老實念佛人,什麼也不會,出家之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這兩位,倓老法師常常提到。這樣的人都能往生,我們為什麼不能往生?沒道理!所以,菩薩名號大勢至這麼來的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希望我們大家努力,決定在這一生求生淨土,其他統統放下。無論喜歡哪個法門、學習哪個法門,到極樂世界再說,極樂世界有的是時間,無量壽。而且什麼法門在極樂世界學,很容易成就。所以在現前應該要放下,專心求淨土,就對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