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二七七集)  2013/4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27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五十七頁,倒數第四行看起:

  「但樂憶念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」,這一句經文是宋譯的原文。我們看念老註解,「但者,唯也,獨也」,但念就是唯念、獨念,也就是不夾雜其他的念頭,這叫但念。「此二句與前二句,應一氣讀下。前二句是萬緣放下,此二句是一念單提,此正淨業之綱宗」,淨土法門的綱領、淨土法門的宗要就這四句。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,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」,這就是放下萬緣。「但樂憶念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」,就是喜歡憶念過去一切諸佛如來,他們生生世世所修積的善根。善根是什麼?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,世法的善根,叫世間法,就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一切世間法都從這三善根生起。三善根的反面是三毒,貪瞋痴叫三毒;換句話說,世間法裡頭所有一切毒害,都是來自貪瞋痴這三根,這不善的根。反過來叫善根。學佛這就明白了,如何從貪瞋痴回頭,重視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三善根。出世間法的善根只有一個,精進,永遠不懈怠,永遠不後退,一往直前,就是本經所說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這個一向專念是菩薩善根,勇猛精進,只要抓到這個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所以這一段經文,「別顯」裡面這第一段,是念佛法門的綱宗,最重要的綱領、宗要。

  如果帶著貪瞋痴、帶著欲望,還執著五欲六塵,就是嚴重的障礙,後面這一句這個樂沒有了,樂是愛好、歡喜。因為你對世法財色名利沒有放下,你對這個還有情愛,你念佛就不專心,憶佛念佛常常把佛忘掉了。如果我們有這種現象,這種現象人人都有的,沒有這個現象就成佛了。有這個現象我們知道,我們功夫不得力,為什麼不得力?就是有夾雜、有妄想,有三毒、有欲望,這個沒洗得乾淨,沒有徹底放下。人徹底放下了,智慧就現前,對一切人事物一看就明白,心裡有數。能不能說出來?不可以,說出來要得罪人,跟人結冤仇,決定不說。該說的時候說,該說,什麼時候該說?他誠心誠意來向你請教,是真的不是假的,這時候該說。你看他來向你請教,心不誠、意不定,這就不說,說了沒用。那是來請教是客氣話,實際上也沒有對你看得很尊重,所以這就不能教。察言觀色,古聖先賢的經驗。

  老師對待學生叫面試,不說面試,就是來談談,見見面來談談就知道了。我們自己或許不知道,老師也不說穿,實際上那就是考試。我跟方東美先生見面、跟章嘉大師見面,那就是考試。方老師是我自己寫信給他的,沒有人推薦,自己慕名寫信,要求他准許我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。章嘉大師是有人介紹的,敏孟經,這個人不在了,是清朝時候的親王,敏親王。他們是學密的,敏親王是新疆人,跟章嘉大師往來很密,是他介紹的。章嘉大師,我第一次見面,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,他看了我三十分鐘,才回答一個字,又停了六、七分鐘,給我說六個字,這都是考試。你不能夠忍受,那你就走了,再也遇不到了。方老師那種口試,是一般學校裡頭常用的;章嘉大師這種方法,世間法沒見過。完全看你有沒有一點定功,也就是降伏自己的心浮氣躁,讓自己心恢復到清淨、祥和,你才能接受教誨。由此可知,性情急躁的人,特別是脾氣暴躁的人,很容易發怒,這種人沒法子教,佛菩薩來也教不了。因為聖賢的學問,他從禪定當中生的,怎麼去感應?要定。定的標準就是放下萬緣,放下愈多你的心就愈定、愈清淨,清淨平等心是接受佛法最好的心態。

  真正有清淨平等心,一聽經會開悟,像惠能大師一樣,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,有沒有佛法的底子也沒關係。我們以惠能大師為例子,他確實沒有佛法的底子,為什麼?他沒有聽過。只是賣柴偶然經過一個客棧,在窗戶外面聽到裡面人念經,他就站了一下。那個人念的是《金剛經》,他聽了覺得很有趣味、很有道理,他念完之後他去敲門,問這個先生,你剛才念的是什麼?念得很好聽、很有味道。這個念經的居士是有佛法的底子的,看到這個人是個老粗,年輕人,但是他對佛法這麼有興趣,就讓他進來談談,果然沒錯,領悟能力很強。當時就給他決定,那就是影響六祖的一生,勸他到黃梅,到五祖那裡參學。這個人真正是個法器,不認識字,沒有接觸過,居然能聽得懂,把他體會的道理說出來,老修行人都說不出,很佩服。

  他告訴他家裡窮,一天不砍柴、不去賣柴一天生活就過不去,只有一個老母親,全靠這個兒子每天上山砍柴過日子。這個居士也很發心,聽了之後送他十兩銀子,十兩銀子他賣一年的柴都賣不到,都得不到這麼多錢。而且告訴他,你去參學,你老母親我們照顧,十兩銀子做為安家費,我們大家一起照顧你母親,你放心去。這個地方要知道,《壇經》上沒有說他母親什麼時候走的,這一別,惠能就沒有再回家去了,在獵人隊十五年躲藏起來,就沒出來了。那要合起來的時候,十五年隱居,這又八個月,就將近十六個年頭沒有跟母親見過面。明心見性開悟了,開悟的人有天眼,開悟的人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,我們相信能大師照顧母親是用神通。當然這些居士們高興,特別是勸他參學的這位居士,多高興,真的成為第六代祖師。

  所以這個不起惡念,就是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」,這就不起惡念。貪瞋痴是與生俱來的煩惱,三毒煩惱,欲是欲望,人的欲望沒有止境,如何能控制欲望?這是真實智慧,這是真實的功夫。把欲望控制到最低,釋迦牟尼佛做到了,世尊一生跟我們演的,三衣一缽、日中一食、樹下一宿,這把欲望降低到最低限度。晚上休息找一棵樹底下打坐,白天需要吃飯,出去托缽,其他的沒有欲望。平常一切時一切處,佛在定中,佛教人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他自己當然是制心一處。那個制心一處,那一處是在哪裡?就是這個地方講的,「過去諸佛所修善根」。他的念頭在這裡,他不念別的,想過去一切諸佛所修善根。想諸佛所修善根,就是自己修學諸佛的善根,在定中修行,遇緣就起現行,不遇緣,常住定中。

  這個善根,自性本定,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。真心不動,真心不生不滅,這個境界就是淨土宗所說的常寂光的境界。那我們就曉得,釋迦牟尼佛沒有接觸大眾,沒有教誨大眾的時候,他在那裡打坐,那就是他住在常寂光中。有人向他請教,隨問隨答,所答沒有經過思考,沒有經過分別執著,沒有,完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,也就是說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。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說出三藏十二部經,後來學生複講,整理成為經典,留傳給後世。當年佛說話的時候沒有記錄,沒有講義,這是真實智慧的流露。

  你要問,佛的智慧從哪裡來的?佛告訴你,佛的智慧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,佛有,你也有,大家都有。為什麼佛的智慧能現,我們的智慧不能現?我們智慧實在講也一樣在現,只是變質了,智慧裡面加上了貪瞋痴欲,這裡頭有這些東西。著了外面的相,五欲六塵的相著了,所以不叫智慧,叫煩惱、叫妄想、叫雜念,把智慧變成這些東西。自己變的,不是別人給你變的。為什麼變?你不肯放下就變了,真正肯放下就恢復了。惠能在聽經,聽五祖講《金剛經》,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,為什麼?他萬緣放下,沒有貪瞋痴欲,不著五欲六塵,所以幾句話之下他就大徹大悟了。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,我們才知道怎樣去學。一切法當中只有這個是真的,真的要用真心,妄心是決定求不到真的。真的難就難在此地,不難也就不難在此地,只要你肯放下它不難。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那就是他真放下了,所以也就真成就了。

  放下萬緣之後,末後這兩句,「但樂憶念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」。我們今天學淨宗的,但樂憶念阿彌陀佛,所修的善根是四十八願,廣度眾生,這是阿彌陀佛。末後一念單提,就是本經裡面給我們說的一向專念。發菩提心是看破,一向專念是放下,我們就成功了。修行不難,很容易,成就太高、太殊勝了,所以叫一般菩薩聽到都不相信。佛告訴我們,淨宗這個法門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,等覺以下都不甚清楚,這個法門高妙到極處。所以記住,這一句是淨業綱宗,那就是特別重要,我們自己要想在這一生成就,一定牢牢記住。

  下面,「《華嚴經》明」,明是說明,「十地菩薩,地地不離念佛」。《華嚴經》到十地專念阿彌陀佛,為什麼?十地菩薩見性了,這是說的別教,所以他成就快。十方剎土實報土的法身菩薩,沒有一個不嚮往極樂世界,沒有一尊菩薩不想見阿彌陀佛,聞名、見相都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幫助他提升。「本經《大教緣起品》」裡面說的,「去來現在」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這講三世,三世諸佛,「佛佛相念」。佛都念佛,佛沒有不念佛的,佛念哪一尊佛?我們想像當中,他肯定是念阿彌陀佛。為什麼?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、佛中之王」,當然念他。念他佛就是念自佛,為什麼?自他不二,這個不可思議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共同的名號,這個名號要翻成我們中文,容易翻,不難翻,為什麼不翻?叫尊重不翻,不是不能翻。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。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?世尊在《阿彌陀經》上,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意思,佛說的是無量壽、無量光。我們再問一問,哪一尊佛不是無量壽?哪一尊佛不是無量光?全是,我們成佛也是無量壽、也是無量光、也是無量覺。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,就遍法界虛空界處處讚揚、處處稱道,諸佛念佛決定是念阿彌陀佛,決定是念無量光佛、無量壽佛。

  「又《觀佛三昧經》云: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,其數無量,各說本緣,皆依念佛得」。這是如來法會當中常有的現象,《觀佛三昧經》裡頭有這個相,《楞嚴經》上也有這個相。佛問這些大菩薩,你們是怎麼修成無上道的,大家都說說,給初學的人提供一點參考資料。菩薩當中的代表都出來,這是《楞嚴經》的二十五圓通,二十五位菩薩代表說他們怎麼成就。這二十五個人,其中大勢至菩薩他的報告就是念阿彌陀佛成就的。所以,夏蓮居老居士寫了一個小冊子《淨修捷要》,裡面就說出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。大勢至菩薩是遍法界虛空界淨宗第一個提倡的人,第一個專修專弘成就者,法界初祖。

  我們娑婆世界誰是初祖?我想這個大家知道。法界初祖不容易,娑婆世界初祖容易,讀過《華嚴經》就明白了。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,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娑婆世界的初祖普賢菩薩。《華嚴經》還沒講完,講到最後他就出來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中國淨土宗的初祖,東晉時候慧遠大師。淨宗的經典不多,最重要的經典是《無量壽經》,那個時候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可能到中國來了,還沒有翻出來。所以,慧遠大師建東林念佛堂,邀集一百二十幾個人,在那邊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所依的經典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在中國最早翻譯,一直到宋朝一共有十二種翻譯,可惜七種失傳了,現在只有五種留下來,原譯本五種。這五種裡面,經文出入,這不同的地方出入很大。所以古大德讀了之後,都認為梵本的原譯本決定不是一種,如果是一種,不管怎麼翻,所謂是大同小異,不可能有很大的出入,特別是願。這五種本子裡面,有兩種四十八願,有兩種二十四願,還有一種三十六願,這是決定不可能發生這種現象的。發生這種現象,就說明原本不是一種原本,為什麼不是一種?這就說明,釋迦牟尼佛講《無量壽經》講很多次,不是一次講的,一次講的,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出入,這個說法很合道理。因為佛在一切經裡面,講經附帶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,有二百多種;換句話說,西方極樂世界,世尊常常提到。所以,古大德就判定,釋迦牟尼佛對於這部經講了好幾遍,不是一遍。那我現在看到的,至少是三遍,但是還有七種本子沒見到,可能還有別的不一樣,所以說三遍以上。多次宣講特別慈悲,末法九千年,除這一法之外,消業往生人做不到,只有帶業往生,我們才有機會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所以《觀佛三昧經》十方與會的菩薩無量無邊,佛讓他們每個人跟大家做個報告,你們怎麼成佛的,皆依念佛得,都是依靠念佛而得成就。「又」,這個又還是《觀佛三昧經》裡頭的,「佛告阿難:汝今善持,慎勿忘失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三世諸佛,皆說如是念佛三昧。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」。善導大師的兩句名言,我想就是依這一段經文說的,他是有來歷的、有憑據的,不是隨便說的,他說兩句話,「諸佛所以出興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一切諸佛示現在人間,來幹什麼的?就是為大家講《無量壽經》,講淨宗法門,就是為這個來的。善導說得好,這兩句話是名言,我們要會聽、要能察言觀色。

  世尊說經教學四十九年,哪一個法門能幫助我們這一生成就?就這一門,除這一門沒有第二門。其他法門那是根性特別利的,不是普通人,像惠能大師這樣的人。我學佛的時候,我三個老師,三個老師都警告我,可不要學惠能,那個學不到。惠能之前沒有看到有這種人,惠能以後也沒有看到這種人,你怎麼可以學他?那是決定學不到的,這個路要死心,捨棄它。決定能夠做得到的,念佛往生成佛,為什麼?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,只要肯念,各各成就。甚至於包括造作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臨命終時你頭腦清楚,你能夠懺悔,你能夠認錯,一念十念都能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這個話你相不相信?你有沒有聽懂?你要聽懂、相信了,依教奉行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這是人人能修,人人決定成就的法門,我們要記住。特別是年歲大了,到老年了,搞別的法門時間來不及了,真的要萬緣放下。到六十歲了要萬緣放下,我真信、真願,我一句佛號念到底,成功了。六十以上就要知道,在這個世間就不長久了,還能活六十年嗎?那不可能了。六十、七十走的是絕大多數,所以就高度的警覺心了。

  早年李老師跟我們講古文,講到歐陽修的「秋聲賦」,古人寫文章,意思都很深廣,說的是春夏秋冬,描寫是秋天,而實際上,實際上他是講人生之秋。意思說,人生,二十歲人春天,二十到四十是夏天,四十到六十是秋天,六十到八十是冬天,八十以後沒有了,八十以後叫風燭殘年,隨時可以走。古時候的人八十不出門,皇上不能召見,八十歲不可以召見,皇上要見這個人,要親自到他家去拜訪。不到八十歲可以召見,八十以上不召見。七十以上,在皇帝這個大殿裡頭,寶殿上可以拄拐杖上殿,這是什麼?表示皇上敬老尊賢。上行下效,人民看到皇上對老人這麼尊重,人人都會尊重老人。皇上孝順父母,老百姓都會盡孝,皇上尊師重道,老百姓都學會了,叫上行下效。大家跟誰學?看著最高的領導人向他學習,他是全國人民的表率。他要正,這一國人心都正,這國家哪有不興旺的道理!所以一人興邦說的就是這樁事情。

  底下接著說,「是故彌陀亦如釋尊」,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「及十方如來」,跟十方如來也一樣,「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三昧,證無上菩提。故但樂憶念諸佛也」。這個樂在此地不念勒,樂是愛好,念去聲字,喜歡憶念諸佛。人對念佛,要念把歡喜心念出來,一生當中什麼時候最快樂?念佛最快樂。心想佛、口念佛,法喜充滿,這念佛功夫得力了,快樂無比,所以人會健康長壽。以世間法來說這是養生之道第一法,沒有比這個法更殊勝,不需要靠醫藥、不需要靠任何補品,就是念佛,現在一些人慢慢能接受了。為什麼?科學發現了,現在人相信科學,科學家提出以心控物,我們身體是物質現象,念頭是精神現象,念頭可以控制物質現象。我這個身體不好了,這是物質現象有問題了,怎樣讓它恢復健康?念頭好了,身就健康。什麼念頭最好?阿彌陀佛念頭第一好。為什麼?阿彌陀佛最清淨,阿彌陀佛無量光,阿彌陀佛無量壽,念阿彌陀佛的人一定身心健康,一定無量壽。你不在這裡下手,你到哪裡下手?這麼好的東西就擺在面前,我們沒有把它用上,你說多可惜。天天說念佛,念佛的時間很少,妄念的時間很多,你起心動念在想什麼?你在念什麼?不是念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哪有這麼多毛病?

  下面解釋這一句,「所修善根指諸佛所修之功德。憶念佛德,感恩圖報,思欲齊等,是名憶佛」。這把憶佛跟念佛說出來了,什麼叫憶佛?常常想念佛的恩德。佛的恩德是什麼?佛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這兩句話我們再換句話來講,真誠的愛心,是真的不是假的,是誠實不是虛偽的。愛誰?愛一切眾生。我們能不能舉個例子來說?能,經上說得好,四十八願裡面都說了,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眾生建立的。阿彌陀佛發願幫助一切眾生,就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六道輪迴、脫離十法界,幫助大家生到實報莊嚴土,就是一真法界。四十八願為這個,不為他自己。哪些眾生?甚至於造作五逆十惡,那要墮地獄的,毀謗佛法也是墮無間地獄的。造作這樣重罪的人,只要你臨終懺悔、認錯,懺悔後不再造,這叫真懺悔。我知道錯了,我以後再不做了,這真懺悔,發願求生淨土,一念十念必定得生。這是大恩大德。

  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,你能找到一個對你有這麼大恩德的人嗎?找不到了。父母愛你是一世,佛菩薩愛我們是生生世世,阿彌陀佛不但是生生世世,是希望我們在現前到極樂世界去成佛。你一定要直下承當,阿彌陀佛建造極樂世界為誰?為我,你要有這種承擔,他是為我建立的。四十八願是為我發的,極樂世界是為我修行而建立的,一點都沒有錯。我們建立一個道場,希望成就幾個人,自己還有私心在裡頭。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成就我們,一點私心都沒有,為什麼?因為他肯定了,他認知我跟他是一體,同一個自性、同一個真性,自他不二,萬法不二。這樣的人到哪裡去找?找不到第二個。

  大乘教上告訴我們,佛佛道同,成佛完全是平等,沒有先佛後佛,沒有第一第二。那為什麼這麼多的佛都推崇阿彌陀佛第一?十方三世佛,阿彌陀佛是第一,推崇阿彌陀佛為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什麼意思?這是佛佛謙虛,教我們謙虛,不要去爭名奪利。這樣的四十八願,每一尊佛都可以發,極樂世界每個佛國土都可以成就,為什麼別人不做了?別人看到阿彌陀佛做了,行,我就不要做了。我這個地方有苦難的眾生,自己沒有能力成就的,我把他介紹給你,送到你那裡去。佛跟佛是一不是二,你做成就就是我的成就,你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。我無需再做一個要跟你抗衡,我是第一,你是第二,動這個念頭,馬上就墜落,就掉下去了。為什麼?他起心動念了,他有好勝的心、有好爭的心,立刻就下去了。佛沒有念頭,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看到別人好就是自己好,自己快樂無比;看到別人有罪過自己就難過,自己過失。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就是幫助自己離苦得樂,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。

  所以要常常念佛的功德,感恩的心才生得起來,報恩的心才生得起來。怎麼報恩?聽佛的話,真正相信,真正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報佛恩。沒有能往生淨土,你沒有報佛恩,你沒做到;真正往生,你真正做到了知恩報恩。你為什麼不能勇猛精進?你不知道恩,你不認識恩人。父母對我們的恩是一世,佛菩薩對我們的恩是生生世世,無量劫來沒有一天放過,一直到我們真相信了、真發願了、真肯念佛往生了。所以,學佛不是容易事情,雖然人人都有佛性,這在理上講的,事上迷得太深了、迷得太重了,回不了頭來。這個世間財色名利的誘惑,三天不念佛、不想佛,境界現前你就保不住自己,你能不被境界轉嗎?所以今天,外面境界誘惑人的力量,比古時候超過一千倍都不止,古時候人沒有這麼多誘惑。古時候人從小就教好了,社會環境好,他看到的全是正面的,負面東西很少見到。現在的社會全是負面的,正面東西看不到,傳媒裡面都見不到,報紙裡頭看不到,電視裡頭看不到,網路裡頭看不到,現在出版書本裡頭看不到。

  古聖先賢,那個時候沒有佛法,他們生到哪裡去?多半生到天道,天上福報大,壽命長。忉利天中國人最崇拜的,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。我聽的有人說,孔子、孟子都在忉利天。忉利天的壽命一千歲,跟我們有時差,時差很大,我們人間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;換句話,孔子、孟子生到忉利天多久?才一個月。一天是我們一百年,一個月是三千年還不到,還差一點,他們的壽命要一千歲。你看才一個月,壽命一千歲,多大的福報。天人具足五通,有天眼、天耳,有他心、宿命,有神足,有這五種神通。所以天道也很能誘惑人的。生天道不難,也要有堅定的信心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佛經裡頭說的,修上品十善的人生天道。我們也修十善,沒有他學得好,他是上品,我們是中品。講打分數,人家是八十分以上的,我們是六十分以上,到人道來了。比我們差的,是阿修羅、羅剎,下品十善。他們在事上修行,實在講是上品,上品為什麼不如我們?因為他帶著傲慢、帶著嫉妒、帶著好勝,爭強好勝。他有大福報,他有大的威勢,就是說他有權、有勢、有大福報,但是他傲慢、嫉妒,這就變成阿修羅。阿修羅享天福,福享盡了就墮地獄,看來是很好,再往下看是問題出來了,原因在此地。

  一切眾生無論生在哪一道,最幸運的、最難得的是他遇到佛法,遇到佛法就是遇到得度的機緣,這個機緣太難太難了。得到之後,一生如果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統統都到極樂世界去了,一生圓滿成就。那我們今天曉得了,我們搞了幾十年才搞清楚、搞明白,對這樁事情才不懷疑、不動搖了,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發願往生決定得生,只要老實念佛。最好把心裡頭妄想、雜念都清除掉,心裡面只存阿彌陀佛、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,這樣什麼?這樣保證我們一生成佛。功夫再加一點,可以保證我們隨時往生,我想什麼時候走,阿彌陀佛就來接引我,自己真有把握,這才行,要真相信。這樁事情《淨土聖賢錄》記載很多,《往生傳》裡頭也很多,細心觀察我們身邊這些人,真正念佛往生的,預知時至的也很多。我們如果再不肯相信,再大意疏忽,那就是業障深重,這一生沒有緣得度,要到來生後世。來生後世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看目前世界這個社會的走向,就像教宗所說的,最近這十幾年來,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逐漸在下降,他擔心。這種情形要不能改善,二、三十年之後,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很少很少;換句話說,你再得人身、再到世間來,你遇不到了,沒有機會了。到什麼時候才有機會?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彌勒菩薩下生到這個世間示現成佛,看你有沒有機會遇到,太難了。這個世界上有佛出現的時間很短,機會難得,沒有佛出現的時間很長,無佛出現的這個世間,人都很痛苦,災難很多。所以這個事情不能等,現在要抓住,抓住最重要的一樁事情,就是萬緣放下,也就是這個地方這段的經文。一定要放下貪瞋痴欲想,這是什麼?這是輪迴心,有這個念頭就是有六道輪迴。如果是貪著五欲六塵,這是緣,你看你有輪迴的心、有輪迴的緣,因緣具足,六道輪迴就現前,六道輪迴是果報。一定要知恩報恩,要念佛對我的好處、對我的利益,感恩圖報。思欲齊等,這是佛的本願,佛希望我們快快成佛,跟他一樣,這不是貢高我慢,滿佛的願就是報佛的恩。是名憶佛,憶是這個意思。

  「佛之善根,念佛最勝」,世間不少人知道,人生在世應當要積功累德、要斷惡行善,很多人知道。什麼是第一善?什麼是第一德?知道的人不多。世尊為我們說出,憶佛念佛是第一善根,憶佛念佛是第一功德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。我們相不相信?實在說,不能說不信,也不能說全信,半信半疑,我們是這樣的心態。這什麼原因?佛說的意思我們沒搞清楚,天天在學經教還沒懂;真正懂了、真正明白了,不必勸你,你早就真幹了。我出家剃了頭以後沒多久,一個多月,我有個朋友,趙恆惕的兒子,他大概大我二、三歲,也是方老師的學生,打個電話來邀我,一起去看老師,好!我穿了出家人的衣服,老師一見:怎麼你真幹了!我說老師說的話我聽懂了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他說對,你的路走對了。我出家只有他一個人讚歎,別人都說我迷信,都很惋惜,怎麼迷成這個樣子?年紀輕輕怎麼出家了?那在我自己想,我出家太遲了,我要早十年知道多好,我自己感覺得我已經晚了十年。我出家三十三歲,跟方老師學哲學的時候是二十六歲。所以你真搞懂了、真喜歡了,不用人勸,你自己會發心。心發不起來,說明沒有搞清楚,縱然是學,還不清楚,還不是真正懂得。真正懂得,哪有不落實的道理。

  「念佛最勝,今欲齊等」,我也想跟佛一樣,「故亦當持名念佛」,你就真的念阿彌陀佛了。為什麼?「名具萬德,總攝一切善根」,知道的人真不多,所以人念佛的功夫提不起來。「故知老實持念,實暗攝憶佛功德也」。老實念佛是多麼可貴,這種行持真正,暗攝就是不明顯,你自己也不知道,你把阿彌陀佛的功德都變成自己的功德,這還得了嗎?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怎麼能修成阿彌陀佛的功德?你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跟自己融成一體,阿彌陀佛的功德就變成自己功德。像修.藍博士治病,把病人觀成跟自己一體,病人身上的病就是自己的病,用清淨心把自己的病毒消除了,對方的病就好了,這個道理是一體的。我跟阿彌陀佛是一體,要有這個信心,堅定的信心。我們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跟阿彌陀佛不一樣,阿彌陀佛是法性身。我們的有法性,法性就是自性,法性是我們的本性,我們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。所以,阿彌陀佛所修的功德,可以說是我自己的功德,我只要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了,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。所以到極樂世界成佛,成什麼樣的佛?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的佛,也就是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,無比殊勝,這就是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剎土。你要真懂、真明瞭,這是事實真相,不是釋迦牟尼佛隨便說的,我們自己要細心、真誠能體會得到。

  世間第一等快樂的事情,第一等幸福的事情,就是學習《無量壽經》,學習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。有人告訴我,夏蓮居老居士是普賢菩薩再來,黃念祖老居士是觀世音菩薩再來,我們不管他說的話是真是假,看看這兩個人一生的行誼,是有一點像。夏老用十年的時間會集這部經,讓後人看到無話可說,再找不到瑕疵。還有一些人不信的,這是善根的問題,他的緣沒到,這一生不能得度;緣成熟的他看到生歡喜心,他相信、他真修,必定得度。我們功夫不得力,就是不認識,聽得還不夠。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無法想像,念這一句,就是把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所修的功德全念到了,你念到多少看你自己的心有幾分真誠。印祖說得不錯,你有一分誠敬,你得阿彌陀佛一分功德;你十分誠敬,你得到阿彌陀佛十分功德;你萬分恭敬,你一聲佛號得到阿彌陀佛萬分功德。能得到多少全在自己,為什麼不幹?

  「又《安樂集》曰:或有三昧,但能除貪,不能除瞋痴;或有三昧,但能除瞋,不能除痴貪;或有三昧,但能除痴,不能除貪瞋;或有三昧,但能除現在障,不能除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。若能常修念佛三昧,無論現在、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,悉皆除也」。《安樂集》上這段話說得好,三昧很多,除障的某一部分,我們的障無量無邊,業障。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佛有八萬四千法門,法門裡有八萬四千三昧,這些三昧是除眾生業障的,一個三昧除一種障,所以要八萬四千法門。念佛法門總除了,這一句佛號把八萬四千障全除掉,誰做得了、達到了?阿公阿婆,一生老實念佛,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,從早到晚就一句佛號。

  你看到這些阿公阿婆,你細心去觀察他,他在那裡表演不思議法門。這些人往往貧窮,在社會上沒有地位、沒有財富,也沒有智慧、沒有知識,什麼都不懂。但是你看出他天真,看出他真誠、恭敬、慈悲、謙虛,你把這些美德,你細心看,他統統具足。對每個人都笑咪咪的,都非常歡喜,你跟他講話,也不知道他聽懂沒聽懂,他回答你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他就回答你這一句。你說一句,他也說一句,很有味道,他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他沒有第二句話。這些人將來往生極樂世界,我肯定他們都是上輩往生,上輩往生到哪裡?往生到實報莊嚴土。那些人真菩薩,真修菩薩道、真修菩薩行,我們往往把他看輕了。見到這種人我們要非常恭敬,我們跟他比,確實不如他。你看,百千三昧,有的除現在障,不能除過去、未來;有的除過去障,不能除現在、未來;有的能除未來障,過去、現在不能除。唯獨這句名號統統除掉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。

  「是故法藏菩薩,於淨心諸行中,首云但樂憶念諸佛也」,法藏菩薩這一句是有道理的,把所有障礙全除了。這四句話我們要常常念它,要常常警策自己,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,不著色聲香味觸法,但樂憶念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」。這是不可思議無上的開示,四句話能幫助我們消除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無量劫的業障。怎麼個念法?怎麼個憶法?用真心不用妄心。真心是什麼?貪瞋痴欲反過來就是真心,有這些念頭是妄心、妄念,沒有這些念頭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這是真心,這是真念。還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,五欲六塵的誘惑,五欲六塵的干擾,就是在五欲六塵裡面你還會分別執著,你就受它干擾了。要怎樣?一句阿彌陀佛,把它們全都打掃乾淨,心裡面見如不見,聞同不聞。我看見、聽到了,我心裡是阿彌陀佛,跟五欲六塵不相應,這就對了,這是真正遠離了。遠離也不是故意離開它們,不需要,一切隨緣,只要自己的心不被外面境界所動搖,這是真正的念佛三昧。

  阿彌陀佛的功德住在我們心中,絕不為外頭境界動搖,外面的境界一切隨緣。古德有很好的教誨,告訴我們,好事不如無事,隨緣不要攀緣。隨緣是一切事情順理成章,沒有問題,是利益眾生的事情,好事,要做,不是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要做。利益眾生,你要有智慧能看出來,現在利益、將來得利益,這是真利益;現在有利益,將來沒有利益,這是假的,這個心跟力都浪費了。成就一個都是功德,李老師在台中弘法利生三十八年,我們這幾個後代沒有辜負老師。下一代?下一代我們看到一個人,果清法師,很難得,我很尊重他、讚歎他。三十多年來專攻戒律,現在談戒律,大概全世界就剩下這一個人。三十年的苦行,把佛法的根救住了,無量功德。所以,人要制心一處,我們知道,到現在才落實。現在我才制心一處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黃念老的集註,別的全放下了,慢慢去體會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佛說真實的智慧、真實的利益、真實之際,三個真實是一體,一個得到了,三個全都現前。這一段開示非常非常好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