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二二集)  2013/1/1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12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五十二頁,我們從第一行第二句看起:

  「《漢譯》曰:於時佛坐,思念正道,面有九色光,數千百變,光甚大明。賢者阿難即從座起,更正衣服,稽首佛足,前白佛言:今佛面目光色,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?今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,上下明徹好乃如是。我侍佛以來,未曾見佛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,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」。這段經文是《漢譯》的,《漢譯》確實說得很詳細。念老把五種原譯本的經文都節錄在此地讓我們看,每一個本子對照起來看,有的寫得很詳細,有的寫得很簡單。說明經確實有會集的必要,要了解所說的圓滿意思,必須要把五種原譯本都看到。然後我們細細再看會集本,才知道夏蓮老用心之苦,也能看出他真實智慧。

  因為古德有些人說,佛說這個經沒有放光,圓頓大法佛放光。這個地方,像《漢譯》的這個說得就很清楚。「《吳譯》同之」,跟這個相同,「唯文字稍簡」。其他的翻譯,「語而未詳」,有說,但是沒有這麼詳細。「《魏譯》中,兩度云光顏巍巍,又云威神光光」,這個也很簡單,沒有前面說得詳細。「《唐譯》云:威光赫奕如融金聚,又如明鏡凝照光輝」,也沒有《漢譯》的詳細。「《宋譯》云:面色圓滿,寶剎莊嚴」,這裡頭出來一個寶剎莊嚴,這是其他譯本裡頭沒有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佛面門放光,光中現出寶剎,這個寶剎是十方諸佛剎土。你看這個譯本裡有,前頭沒有。「五譯合參,便知漢吳兩譯最詳」,《漢譯》的、《吳譯》的詳細,「餘譯乃其簡略」。「唯《宋譯》中寶剎莊嚴,顯光中現剎」,可補前面四種之不足,前面四種沒有說寶剎莊嚴。「由是亦可見會集諸譯之必要」。「又古注經家多謂本師說此經時未曾放光」,這個就是他沒有看到漢譯本,沒有看到吳譯本,漢吳兩種本子放光說得很詳細。這是佛放光現瑞,用這種善巧方便讓阿難尊者看到,感到很驚訝,出來發問,這是這個經的緣起。

  『世尊』,「指釋迦牟尼佛。《淨影疏》曰:佛具眾德,為世尊重,故號世尊。佛是世間極尊,故稱世尊。」這是一般大乘經教裡稱釋迦牟尼佛為世尊,世出世間最值得尊敬的人,這稱為世尊。「威者,有威可畏謂之威」,他有威德,讓別人看到害怕,這叫威,有威可畏。「此指威神。《勝鬘寶窟》曰:外使物畏」,外面能夠叫眾生看到畏懼,這是威;「內難測度」,佛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很高明,一般人無法想像,「稱之為神」,叫威神。「光者,光明。自瑩謂之光,照物謂之明。」光跟明兩個意思,有時候兩個意思相同,有時候也可以分開。光,光這是自己照,自己照自己這是光;照外面,這叫明。「放光照耀之義」,就是光明,合起來稱光跟明。「光明有二用:一者破闇,二者表法。因佛之光明,正是智慧之相」。「赫」也是明的意思,「奕」是盛,赫奕是光明很大,我們今天講光很強、光很大。「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,雄猛有威,明耀盛大」,光很大。

  「此下以熔金喻之」,光好到什麼程度?佛用了個比喻,譬如熔金,『如熔金聚』。黃金顏色很美,黃金在爐子裡面燒到熔化的時候,把它燒成液體,那個光更美。我們看黃金製造,參觀他們的工廠,那個金在爐子裡熔化(我們看的是鍍金),的確非常好看。以這個來形容,佛面上放的光就像熔金聚這樣的美,「金色光耀,熔金彌甚」,實在講是超過熔金。「喻佛光明,如熔金聚集,故曰如融金聚」,這都是形容佛放光的美好、殊勝。

  『又如明鏡,影暢表裡』,又像明鏡一樣。「影者,光影。暢者,通達。」海東憬興師,海東是現在的韓國,憬興法師,這也是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,大概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,他說:「鏡光外照,名為影表。即同佛身,光明外舒。外照之光顯影,暢在鏡內,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顏,故云表裡」。這個光照外面,外面的光又照回來,我們講反光,所以顯得佛放光格外的莊嚴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鏡光外照,名為影表;外照之光,明顯鏡內」,這就是被鏡子又照進去,「名為影裡。佛身如是,光明外照所放之表,顯曜佛身,名影表裡」。「按上兩說,佛身內外映徹,喻如明淨之鏡,由鏡放光外照,謂之影表。所放光明,還照鏡內」,鏡子又照進去,「謂之影裡」。「漢吳兩譯中,佛光數百千色,數千百變,光甚大明,上下明徹,巍巍重明」,這些句子統統都顯示「影暢表裡」的意思。《宋譯》本裡面是,「面色圓滿,寶剎莊嚴,則更顯佛光明中,影現十方寶剎,如大圓寶鏡,映現十方。如《甄解》所釋:則光顏巍巍中,影現寶剎莊嚴相。其猶珠寶鏡中,能現森羅萬相乎!上說正顯《華嚴》境界。」重重無盡是《華嚴經》所說的,佛在這一會上放光,也有這個現相,說明這個經無異於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光中現剎,重重無盡,這個經上也有這個現相。念老用這麼多的文字,把這個譯文會集交代得很清楚。

  下面再解釋,『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』。「指佛於會上放大光明,瞬息萬變,光色參迴,自然最勝。如《法華經序品》曰:眉間白毫,大光普照。故知現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」,跟《法華經》所說的這個意思相同。「故知《魏譯》中之威神光光亦應同此」。這是說明放光現瑞之中,顯示佛所說的《大乘無量壽經》義趣、境界跟《華嚴》跟《法華》相同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一乘圓教,這個經真的也是一乘圓教。《華嚴》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法華》龍女八歲成佛,也是念佛成佛。「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,無能比者。至於數千百變,則同於本經《壽樂無極品》中之自然光色參迴,轉變最勝。同表佛光自然交參迴轉,光色變化愈變愈勝,無有窮極。」說明佛放光的形相,用現在話說,是無量的精彩絕倫,沒有東西能夠跟他相比。這裡面的表法,經還沒說,說明這一會等同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一乘圓教,所以含義很深。

  下面是「阿難啟請」,分為兩小科,第一「見瑞希有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尊者阿難。即自思惟。今日世尊色身諸根。悅豫清淨。光顏巍巍。寶剎莊嚴。從昔以來所未曾見。喜得瞻仰。生希有心。】

  阿難見相生稀有心,跟在佛身邊多年,從來沒有看到這麼莊嚴的相,這麼稀有的事情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『尊者阿難,即自思惟』。「阿難乃本經之當機」,這個法會,他是當機者。「若論其本,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大士」。由此可知,阿難也是久遠劫已經成就,到這個地方來現身、來贊助釋迦牟尼佛這次的法會。他顯的身分是初果,初果跟法身差太遠了,來扮演這個角色,做釋迦牟尼佛的侍者。這裡頭意思真的是很深,讓我們在此地看到,佛跟佛、佛跟這些法身菩薩,這些法身菩薩至少都是八地以上的,這麼樣的融洽。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沒有爭名、爭地位的,沒有,釋迦牟尼佛示現唱主角,這些諸佛唱配角。確實有很多菩薩資格超過釋迦牟尼佛,在釋迦牟尼佛之前久遠劫就已經成佛。歡喜!一看到你在那個地方示現作佛,馬上就過去,看看哪個地方,你還缺哪裡,他就補那個缺。這叫什麼?這叫和合僧團,這叫僧讚僧,不是言語上的讚,是來給他當配角,是來給他做影響眾。

  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,久遠劫都成佛了,他們在十方世界,只要看到有人示現成佛的,立刻,示現成佛就是感,這些如來他就有應,立刻就去現身,缺少什麼他就來補什麼,補這個位子。這裡頭的身分,菩薩身分、緣覺身分、聲聞身分、比丘身分,居士,在家的,優婆塞的身分、優婆夷的身分,乃至國王大臣、販夫走卒,他統統能示現,來成就圓滿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。這一台表演得非常精彩,功德皆是圓滿的。眾生迷了,要去爭取這個位子,佛菩薩沒有相爭的,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。佛菩薩為什麼不爭?佛菩薩無我。阿羅漢就證得無我,兩種執著,第一種證得了,人無我,他還認為有法;菩薩破法執,人法二空,一切示現無非是為利益眾生。利益眾生是諸佛菩薩共同的願望,那真的叫同志,共同的願望,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得圓滿,眾生真正生起信心、生起願心,念佛往生得度,功德圓滿了。當然以佛身出現,必定這個地方有不少眾生根熟了,真正能接受。見相,所謂是上上根機的人,見到佛放光現瑞,他一看他就開悟了,這是上上根人。中下根人必須要聽講解才能開悟。開悟有早晚不同,上根人可能幾個月、半年開悟,一年開悟;中等根大概三、五年開悟;下根可能就十年、二十年開悟。這是根性不相同,開悟時間有早晚。開悟之後境界完全相同,沒有兩樣,所以佛法永遠是平等的。

  佛法最怕的是懷疑、是驕慢,不但佛法怕,世間聖教也怕,學儒學道,如果有疑、有傲,決定不能成就。《易經》謙卦,六爻皆吉只有這一卦,謙虛,六十四卦裡頭,其他六十三卦都沒有這一卦殊勝。這就是什麼?謙謙君子,謙德光明殊勝。了凡先生,你們看《了凡四訓》,他所記載的,每一次參加考試,他都跟一些趕考的人在一起,都算是同學。他預測哪個人會考中,哪個人這一科考不中,放榜之後,他所說的果然都中。他是不是會看相算命?不會,他沒有學這個。他怎麼知道?那個學生很謙虛,對人很恭敬,就是謙跟敬,他說這個人必定得中。為什麼?這是有德行的人,冥冥當中有鬼神保佑他。他自己參加考舉人,好像是二、三次考中的,考進士也是的,不是一參加就考中的。他很有耐心,知道要功名必須要德行,他在家裡頭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最後真的如願以償,考中進士。這是孔先生給他算命,命裡頭沒有的,他命裡頭只到秀才,沒有舉人、沒有進士,做官做個小官,四川一個很小縣分的知縣。他考中進士之後,你看他做的那個官也是個知縣,但是是大縣,寶坻。寶坻這個縣是歸皇上管的,等於像現在直轄市,這個縣是歸中央直接管的,像現在首都附近的幾個縣,那個身分就不一樣了。《了凡四訓》也是我們非常好的一個榜樣。所以看到經文上這些意思含義很深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這些都是從果向因的法身大士,我們一定要懂得怎麼學習,懂得成就別人,成就別人實在講就是成就自己。不要去爭名,自己到後來決定是實至名歸,這是一個人的性德。

  「《法華經》中,佛告菩薩曰:我與阿難等,於空王佛所,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阿難常樂多聞,我常勤精進。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而阿難護持我法,亦護將來諸佛法藏,教化成就菩薩眾。」這是佛在《法華經》裡頭透了一點信息,阿難跟世尊的關係,久遠劫就在一起,同時發心、同時學佛,阿難喜歡多聞,廣學多聞;釋迦牟尼佛常精進,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這兩個人成就不一樣,多聞的還在菩薩眾裡頭,一門深入的他成佛了。所以確實,我們在實驗當中細心去觀察,一個喜歡多聞的,一個一門深入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

  在我們現前,我們看到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,他不認識字,所以他沒有法子念經,老和尚就教他一句佛號,南無阿彌陀佛。他就一門精進,一句佛號念到底,把一切煩惱習氣統統念掉,他成佛了。往生就是成佛,三年就成就了。別的同學多,諦閑法師的徒眾很多,在當時佛門地位算最高的,徒眾很多,這一招比不上鍋漏匠。我們走哪一條路,這個由自己決定,也要考慮到緣分。鍋漏匠他想廣學多聞,他沒有這個能力,他要有這個能力,諦閑法師一定教他,勸他學教,學講經。沒有能力,年歲太大,四十以上就不行了。李老師當年在台中教學,學生,他說四十以內的;超過四十,他就勸他不要學這個,學這個時間很久,也很辛苦。能夠成就弘法利生的他勸你;不能成就的,他勸你老實念佛。老師有智慧,幫我們選擇,我們自己也要有智慧才能接受。

  總而言之一句話,他不為自己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人考慮到自己名聞利養,這都是屬於私心,私心不能出離;沒有私心,那已經出離了。所以蕅益大師說得非常好,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,一心念佛就是真實功德,必定生淨土。跟本經所說的完全相應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聰明人兩者兼得,雖然學教,弘法利生,護持正法,不能讓正法消滅掉,自己對於淨宗堅定信心,一絲毫不懷疑,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。念佛要靠功夫,不是念的遍數多;你有深心,一天念十句都不算少,他就能往生,品位高。完全是功夫的淺深。什麼叫深心?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這是深心,清淨、平等、慈悲裡頭都沒有我。菩提心是從真心裡頭發出來的,不是妄心,這點要知道。

  護持正法,正法久住,你說你幫助了多少眾生,這功德多大?無量無邊!用什麼來護持?必定要用自己的德行、智慧,善巧方便。今天我們看到整個世界的局面,佛法是真的衰了,經上講的話沒錯,法弱魔強,魔的力量太強大了。修行人很辛苦,走正法的路子,處處都有障礙,沒有人護持你,只有人障礙你,你必須有智慧,關關障礙都能通過。要用什麼心態?就是「謙敬」這兩個字。對於毀謗我的人,我恭敬他、我讚歎他,我不批評他、我不毀謗他,我感他的恩。他來考我,看我生不生煩惱、會不會起怨恨,我沒有起怨恨,我起感恩,通過了。陷害我的人,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,也是感恩心對待。以身作則,做出樣子來。佛教我們怎麼做的?修忍辱波羅蜜。我把忍辱波羅蜜做出來,把布施波羅蜜做出來,把持戒做出來,六波羅蜜、普賢十願在我身上就能看到。這樣發心,這樣修持,魔不能障,魔來都幫助你、提升你,給你做增上緣。這個增上緣在佛法講,逆增上緣。無論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統統都是增上緣,你就一帆風順,三寶、龍天善神幫得上忙,他能護持你。

  如果自己沒有定力、沒有智慧,小小的挫折就心裡不高興,瞋恚也起來了;小小的利益歡喜,貪戀就生出來了,這是佛菩薩都無能為力,就是幫不上忙。真正幫得上的,他天天反省,天天改過自新,這是幫忙的人最喜歡的。功夫在哪裡?功夫就在生活當中,我看到不順意的我生不生氣?要真不生氣才行。無論是看到聽到,無動於衷,完全用智慧、用善巧方便來處置,那是報恩。這是個冤親債主,他根本就不聽我的,我怎麼勸他?他看見我掉頭就走。我們在講經裡頭可以勸,教學裡頭可以勸,他有意無意就會聽到,那就是他的緣分。聽到怎麼樣?我們了解,他怨恨心減低了,不再那麼執著。會不會認錯?不見得。為什麼?面子問題,心裡沒事,面子問題。這個面子害不少人,特別是讀書人,帶著有傲慢習氣的人,知道錯了,他也在改,表面上他不承認。有沒有好處?有好處。我們總是一生不斷的來學習,不斷的來勸導,沒有人聽,可以對著小的錄音機講。我以前學佛,沒有這些工具,那個時候已經有錄音機,我就對錄音機講,講完了自己聽。這個帶子就可以傳送給別人,產生效果,我們在一起學習的人愈來愈多。堅定信心,百折不回,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。愈是大成就,挫折就愈多、就愈大,你得關關通過,禁得起折磨,禁得起考驗。

  這是世尊跟阿難兩個性格就不一樣,一個是喜歡多聞,一個是喜歡精進,同樣的成就。所以世尊得無上正等正覺,示現成佛,阿難示現護法,護持我法;不但護持釋迦,他發願護持將來諸佛法藏。護持諸佛法藏,就是跟這個法會情形一樣,佛講經之後,他來結集法藏,他來整理。等於說是把佛所說的一切法整理成經典,流通後世,他來做這個事情。這個事情是大事,如果沒有阿難的結集,佛法就滅了;靠口傳不行,傳幾代就沒有了。我們就知道阿難的發願,發這個大願,結集法藏,流傳後世。教化成就菩薩眾,能教化成就菩薩眾,這是如來。阿難跟釋迦根本上沒有兩樣,都是從佛果地上應化身到這個世間來的。

  「若論其跡,則為集結經藏、傳佛心印」,他是來示現這個角色的。夏蓮居老居士來示現的,是將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重新整理。會集是必要的,像我們在前面看到光中現剎,五種原譯本裡頭只有一個本子有,其他四個本子沒有,這不能漏掉。世尊放光這是大事,阿難是從這個地方,從看到佛放光,才動念頭向佛請教,佛才說出這部經,所以放光很重要。五種本子詳略不同,這就是有會集的必要。但是會集的人不一樣,他的看法、選擇的句子不相同,沒有能做到盡善盡美,所以這些會集本不容易傳世,沒有辦法取得人的信心。所以要重新再會集,夏蓮老是為這個事情來的。他有兩句話,兩句話是個對聯。濁世,現在是五濁惡世,「濁世無如念佛好」,提醒我們,我們生在五濁惡世,只有靠念佛才能夠不染濁惡,念佛能保住你,這個濁惡你不會染上。無如念佛好,念佛能求生淨土。換句話說,濁惡對我們來講是最好的增上緣,如果是太平盛世,我們會留戀這個地方,不想走,對我們來講是好的增上緣。下一聯說,「此生端為大經來」,我這一生專門就是為了會集大經來到這個世間的,這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寫真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來,是來註解這部經的,也是為這個,沒有別的事情。他們學禪、學密、學教,樣樣都學,這是給我們表法,廣學多聞,最後歸淨土,妙得很!你細心觀察,夏蓮老在世也是如此,學禪、學密、學教,統統都學,最後歸淨土。做樣子給我們看,提醒我們,這個時代只有這個法門得度,只有這個法門決定有成就,別的法門靠不住,一點都不假。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他的示現,種種示現是無盡的慈悲,幫助末法眾生成就,永遠脫離六道輪迴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成佛,這還得了!所以佛不能離心,心裡頭念念都想著阿彌陀佛,這就對了,這就是夏蓮公、黃念老他們弘願裡面的眾生。從這個經、註真正認識淨土法門,萬緣放下,一定要知道,這個世界是假的、是空的,這個世界一切法了不可得,我們才真正能放得下,不再有絲毫留戀。眼前一切都不要去關心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。

  我們再往下面看,阿難傳佛心印。阿難是禪宗第二代祖師,佛是將禪傳給迦葉,迦葉傳給阿難,這是二祖。「傳授密乘、承傳大教之關鍵人物」,教是阿難傳的,禪也不離阿難。「《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》曰:密教初祖蓮華生大士,從阿難受釋尊預囑傳付之密法」,密是阿難傳的。「又《胎藏界鬘陀羅鈔三》曰:阿難密號集法金剛。此又顯阿難之本。」密宗的金剛就是佛,阿難成佛了,不是這一生,早就成佛了。「故知阿難護持佛法是其本願,現則示現為佛侍者,續佛慧命,繼往開來。故於本經當機,乃能善自思惟,發此妙問。」問的話是在底下一段。

  『色身諸根,悅豫清淨』。「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等五根」。「悅豫」是喜樂,歡歡喜喜,為什麼?得法喜了。法喜充滿,這是學佛真正有受用;沒有得到法喜,不得受用。沒有得法喜的人,心是亂的,他屬於不定聚,心智都動搖。如果真正功夫得力,法喜充滿,他心是定的、心是靜的。淨宗法門,他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不會被任何干擾,世出世間法他都不干擾,所以他有法喜。不但有法喜,他還有清淨。下面說,「清淨者,《嘉祥疏》曰:光顯也。又《寶積經》曰:如來身者,自性清澈。何以故?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」。得清淨心,阿羅漢就得到了;平等心,三賢菩薩就得到,這講因地。阿難既然在密宗裡頭是集法金剛,那就是久遠劫成佛了。佛自性清澈,清淨平等覺,所以已經離一切煩惱。垢穢是染污,染污我們的六根,眼是色、耳是聲、鼻是香、舌是味、身是觸、意是法,我們所說的精神生活,染污你的意根。六根對六塵境界解脫了,你看不受染污,這就解脫,才真正得自在、真正生法喜,所以有受用。不得受用,當然還受染污,這不得受用。為什麼不得受用?不外乎解跟行,解得不透徹,沒有真正了解,所以放不下。放不下就被染污,被染污,你的心生煩惱,你怎麼會生智慧?你怎麼可能有清淨、法喜充滿?

  「如來身者,出過世間」,他超越世間,「不為世法之所染污」,知道世間一切法不可得。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假的。這些重要的經文要常常記住,什麼時候起作用?境界現前它起作用。境界現前真能提得起,念幾句心就清淨了,就不會受誘惑。最怕的是什麼?境界現前糊塗了,就迷上,這一迷就大幅度的退轉,這是我們不能不提高警覺的。「乃至如來身者,如淨鏡中微妙之像,如淨水中明滿之月」。這個比喻都比喻得好,很清淨的鏡子當中照見微妙的像,池塘淨水裡面,晚上看到月亮的倒影,這心清淨。

  「綜上引證,經文釋為:當時世尊,眼等五根同現喜容」。你看佛,我們講滿身的歡喜,眼耳鼻舌身樣樣都歡喜,滿身的歡喜、滿心的歡喜,同現喜容。「心中安樂,妙相清澈,如鏡中影,如水中月,光明圓滿,淨若無形,和悅歡喜,清淨莊嚴」,歡喜相,佛放的光是歡喜光,不可思議。為什麼歡喜?眾生淨宗的緣成熟了,這是佛太高興了!淨宗緣成熟了,這是一切諸佛如來,真的,常常盼望的,心心想念的,一遇到這種緣,這個眾生一生就能作佛,一生就能解脫,不要再到來世,他怎麼不歡喜!根熟眾生,這純熟,真能相信有極樂世界,真能相信有阿彌陀佛,真正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眾生是圓滿成熟。他這一生在佛門叫最後身,無量劫來在六道搞生死輪迴,現在這個身是最後的身,這個身滅了之後不再搞輪迴,輪迴沒有了。所以這一大堆的形容,說佛的心多歡喜。

  佛沒有別的願,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就這一願。眾生沒有離開六道就是苦。脫離六道,嚴重的苦沒有了,還有輕微的苦,那是什麼?四聖法界。什麼時候再脫離四聖法界,佛度化眾生的功德就圓滿了。但是念佛的人,同時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,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裡頭,一次就辦完,不要再等第二次。修其他的法門都是兩次,第一個階段教你出輪迴,第二個階段教你出十法界,是分作兩次。淨宗一次圓滿,沒有兩次,圓極頓極、穩當快速,人人能修,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、各行各業,沒有一個不能學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下面假設了個問題,「又佛何故喜」,佛為什麼歡喜?「《淨影疏》曰:喜有二義」,有兩個意思。第一個,「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,故喜」,念阿彌陀佛造成極樂世界,功德圓滿,以這個圓滿來接引十方一切苦難眾生,平等得度,這歡喜。第二個,「念眾生得益時至」,眾生的根性現前成熟,怎麼不歡喜!

  再看下面,這還是見相。『光顏巍巍』。「光」是光明,「顏」是容顏、面色。「《無量壽經箋註》曰:佛之顏有光」,佛的面孔自然放光,叫光顏。「巍巍者,高大尊勝之貌」,貌是樣子。「《嘉祥疏》曰:巍巍言德盛高顯也。總表佛之德容」,佛的容貌是功德成就的。我們凡夫的容貌是業力成就的。善業善人,你一看相貌很慈祥,這人是好人的樣子;惡人,臉上現的惡相,不一樣。所以從面貌能看到人心。但是那真正是有德行、有學問的人,他經驗豐富,看人看太多了,他知道,一般人瞞不過他。我們沒有那種德行,沒有那種智慧,如果把《感應篇》念熟了,今天我跟大家介紹了一本書,《格言聯璧》,這個分量都不多,真正念得很熟,你就會看人,你就能看事。為什麼?因果,六道十法界不出因果,你在因上能看到果,果上能看到因。我們現在這個身是果,果上看到我們造的是什麼業,都在這個身上,都在眼耳鼻舌身裡頭,會看的人一看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。佛的相是無量功德所成就的德容,所以「顯曜光明,超於一切」,一切眾生無法跟佛比,這是佛無量劫來積功累德之所成就。

  『寶剎莊嚴』。這一句,「集自《宋譯》」。在原文,「上有面色圓滿四字。表佛面容所放妙光明中,映現十方佛土之莊嚴寶剎」,這是不思議的境界,從佛光當中見到十方剎土。「剎者」,《法華文句記》第二卷說,剎是梵語,「此云田」,照這個字的意思翻,中國的田地,田。「即一佛所王土也」,一尊佛他所教化的地區、區域,我們叫它做佛土、佛國。「故知剎即佛土、佛國之義」,是一尊佛教化的地區。多大呢?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因為我們以前真的是搞錯了。經上常說,一尊佛的教區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我們對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很模糊,以為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太陽系,一千個太陽系就是一個小千世界,我們是這樣看法的。念老告訴我不是的,一個單位世界應該是個銀河系,他講得很有道理。經上說的,日月繞著須彌山的腰環繞;須彌山,須彌山不在地球上,也不是太陽,須彌山應該是銀河的中心。現在科學說,銀河的中心是個黑洞、是個天體,有很大的引力,應該世尊講的須彌山就是這個。我們看到科學家畫的這個圖像,銀河系的圖像,銀河在空中像一個碟子一樣,當中高起來的,旁邊很稀薄,當中頂就像個須彌山。真的,整個太陽系是繞著銀河腰在轉。所以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,這就大了。一千個銀河系是小千世界,再以小千為單位,一千個小千是中千,一千個中千叫大千,要乘三次,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,叫三千大千世界,十億個銀河系,十億個銀河系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,太大了!

  佛有沒有滅度?沒有。這裡滅度了,他那個地方在那邊,到處都有,根本就沒有滅度。滅度是什麼?緣沒有了,相就不現了。眾生有緣,佛就出現;緣盡了,佛就滅度。緣怎麼盡的?緣熟的眾生佛全部度了,剩下來的沒熟,沒成熟,就這個意思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緣成熟的全得度了,剩下來的沒熟。實在講,沒熟也不放棄,這佛的慈悲,你什麼時候成熟,佛就什麼時候來。真的,一點都不假,證明了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誰能跟佛比?愛心、慈悲心沒有人能比。佛對於一切眾生照顧,如同獨子,那樣的愛心來照顧你。我們不聽、不相信,這沒有法子!什麼時候我們真信、真願往生,這個信息就通了。我們念頭才動,佛就知道,釋迦知道,彌陀也知道,乃至十方諸佛如來都知道,知道都歡喜,又有一個眾生回頭、回家了。

  下面,「《宋譯》續云:如是功德,得未曾有。蓋為昭示十方,佛將開演第一希有之法」,第一稀有之法就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佛放這個光、說這部經功德無量,沒有能超過。因為聽到這部經的人,他根熟了必定往生,一個都不漏。就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告訴十方,釋迦牟尼佛將要開演,開示、演繹第一稀有之法。「故現是前所未見之瑞」,佛今天現的相、放的光,過去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祥瑞妙好的光明。「故本經中續曰:從昔以來所未曾見,喜得瞻仰,生希有心」,這是阿難尊者從來沒有見過,也沒有聽過。「此表阿難雖久侍佛側,但如斯瑞像,前所未見」,阿難沒見過。「今日幸能瞻視欽仰」,今天有幸見到,「心中歡喜,乃起希有難遭之想」,真的是稀有,從來沒遇到過。

  下面這一段,「禮讚陳辭」,就是請法。

  【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長跪合掌。】

  這是禮敬。「於是阿難從座而起,袈裟被體,袒露右肩,此名偏袒右肩,乃比丘致敬之極」。禮佛,把右臂露出來,這是最敬禮。表什麼?表佛有事情吩咐,可以很快立刻就起來替他服務。這是準備的姿勢做出來,就是有事弟子服其勞,動作要敏捷。「長跪者,雙膝著地。合掌者,合左右兩掌之十指,故又名合十。印度以合掌表敬禮,表一心專注,恭敬之儀。」一心專注是主要的,這是真正恭敬,從內心裡頭恭敬。平常心是散亂的,就像指頭,十個指頭;把十個指頭合掌,散亂的心集中,一心專注,這是最敬禮,合掌表這個意思。一心是真心,散亂是妄心,我以真誠心來恭敬禮佛,聽佛說法。人如果真的是真誠恭敬,偶爾聽法,他是真誠恭敬心,都能夠契入。

  惠能大師,我們從《壇經》裡面看到,他是偶然的機會,早晨砍柴到城裡去賣,正好買他柴是個客棧,就是現在的旅館。以前旅行也有客棧,規模都很小,客棧裡面的房間,小的四、五個房間,大的十幾個房間,有二、三十個房間規模就很大了。客棧裡面有一個佛門弟子,在家居士,在房間裡面誦《金剛經》,念出聲音來的,他是偶然在窗外聽到。從前窗戶紙糊的,聲音可以聽到,紙糊的窗戶。我們過去家鄉還是這樣的,冬天在窗戶外面加一塊布,破布,擋風。他聽到念經,也是聽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若有所得。這是什麼?前世的善根,聽到這一句他就很歡喜。他念完了,他就推門進去向這個居士請教,你念的是什麼?他說我念的是《金剛經》。他就把他聽到所感想的那種歡喜跟這個居士講,居士一聽非常訝異。這都是緣分,覺得他雖然是個樵夫,不認識字,這人是個天才,悟性非常高,很難得,就勸他到五祖那裡去參訪。他每天靠賣柴過日子,一天不幹活一天就沒生活。這個居士很慷慨,拿了十兩銀子給他。十兩銀子可不得了,這是大數目,他一年也用不完,那銀子真值錢。老母親沒人照顧,這人很發心,找幾個佛教徒,我們替你照顧,你放心,你去一定有成就。這真難得,這麼個因緣,他到黃梅,在黃梅真的住了八個月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了。這個幫助的居士功德大,成就一尊佛。所以修福得要有福報,沒有福報修不到福,真正認識那是福田,種福要種在福田上。這是一心專注才能聽得懂、才能聽出味道,所以這個與識字讀書沒有關係,就是一心專注。這句話難得,一門深入、讀書千遍都是這個意思,只要做到一心專注,沒有不成就的,世出世間法沒有例外,真正做到一心專注。

  禮敬之後這就請法。請法分兩小段,第一,「最勝奇特」,這是阿難自己的感觸。

  【而白佛言。世尊今日入大寂定。住奇特法。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。最勝之道。】

  這是阿難說出來的。「白」是表白,下對上。『白佛言』,「阿難長跪合掌,向佛陳說,敬發所問」,恭敬之至。『入大寂定』,「離一切散動,究竟寂靜,謂之大寂。大寂定者,如來所入之禪定」,這一句是念老寫的。離一切散動,凡夫的心是散的、是動的,這是妄心。經教裡頭常說,真心離念、真心常住、真心不動,動是妄心,真心是凝聚的,不散。真心沒有妄想,真心沒有念頭,我們有想有念,想跟念都是妄心,這個一定要懂。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妄念太多、妄想太多,怎麼個治法?我今天教六和園的幾個同學,如果真正要把心定下來,頭一個把手機放下。我自己有經驗,我手機用得很少,過去幾年,我每個月充一次電,你就知道用得少;這兩年,三個月充一次電,半年充一次電。那電池可管用了,放在那裡半年了,按一下還是有,電還沒有跑光。現在完全不要了,麻煩。別人打電話找我,他找有手機的人再轉給我,我不要了。省多少事,心清淨了。我們自己要有對治自己的方法,沒方法不行。念佛要緊,不再打閒岔,什麼事情,那些可以知道,也可以不必知道。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我們不要自己擾亂自己,這樣就好。所以要離一切散動,我們雖然不能入定,但是一般講清淨多了,雜念妄想有,少了,大量的減少,這對自己有好處。真正修行人修什麼?就修這個,章嘉大師說的放下,該放下的統統要放下。

  如來,真的,一切散動全沒有,真離開了。究竟寂靜,這個寂靜是真心,真心本來就是寂靜的。惠能大師明心見性,告訴我們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動搖就是此地講的散動,由此可知真心不動。我們如何回歸到真心,從散動回歸到不動?這就是真正功夫,這就是功夫得力,到究竟寂靜就成佛,這大寂。「大寂定者,如來所入之禪定」,是自性本定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《涅槃經》裡面第三十卷有這麼一句話,「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」,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我在娑羅雙樹間入大寂定,「大寂定者,名大涅槃」。大般涅槃是活著證得的,不是死了叫入大般涅槃,這個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,不能搞錯。就是我們常講的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在什麼時候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眼見色,眼在色塵上入大寂定,耳在聲塵上入大寂定,六根在六塵當中入大寂定,這是真功夫,這是真修行,這是真正的佛法。八萬四千法門那是門道,境界就是大寂定,每個法門到最後都入大寂定,所以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