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二一一集)  2013/3/8 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 檔名:02-040-021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四百七十七頁,倒數第四行,從第一句看起:

  「於此三事,決定期願。初是如來斷德正因」。這個初,就是隨事的煩惱無盡誓願斷。斷德,斷是斷煩惱,是了生死。「次是如來智德正因」。這就是學法門,法門無量誓願學,這是智德,成就智慧。「第三」,眾生無邊誓願度,是「恩德正因」。全是說的正因,斷德的正因,智德的正因,恩德的正因。「三德合為無上菩提之果」,具足這三德,這是無上菩提的果德。「即是三心,總為無上菩提之因。」無上菩提是佛道無上誓願成。四弘誓願分開來講四種,四種合起來就是一種,就是無上菩提。

  三德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說明,在參考資料第十頁。「三德,指智德、斷德、恩德,即佛果功德的三分。出自《佛性論》。」我們接著看下面,「佛果滿足一切諸智、照了一切諸法,有無礙自在之德,名為智德。」智德、斷德、恩德全是自性本具,只是眾生迷失了自性,這三德不能現前,並不是失掉,只要是自性具足的,永遠不會失掉。由此可知,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,無非是幫助眾生回歸自性。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圓滿現前,佛的教化就大功圓滿告成。佛有沒有得到?佛沒有;我們自己有沒有得到?也沒有,因為是自性本具的,以前迷了,現在覺悟了,就如是而已。所以佛在經上說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。你所得到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,統統是你自己本來有的,只是恢復而已,不是真有所得。從迷,迷是煩惱、妄想、習氣、業障,這些東西迷的時候有,覺的時候沒有,也是無所得。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,自性裡頭本有的,覺了之後統統現前,並不是新得來的,也是無所得。

  迷悟,兩種相不一樣;迷悟,兩種受用不一樣。迷是不覺,悟是一念覺。於是我們就懂得,佛所開的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目的就是一個字,覺;門門都能夠啟發我們的覺性,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。選擇法門要契機,也就是適合自己修學,這叫契機。學起來不太難,自己歡喜,一生當中可以成就,這叫契機。這個法門太難,對你來說太生澀,那就難。難,不容易成就,叫不契機。一定要選擇我們歡喜的法門,學起來容易,很輕鬆。譬如念佛法門。但是念佛功夫不得力,這是什麼原因?你有許許多多的障礙沒放下。這是誰都幫不上忙,佛菩薩對你也用不上力,這個必須你自己覺悟。佛幫助你覺悟,但是真正覺悟一定要放下,沒有放下不算覺悟。沒有放下,這叫信解。你能相信,你能理解,不錯了,後頭要行。行是什麼?行就是放下,放下之後你就證果。

  惠能大師放下,證無上菩提佛果。放下少分證小果,放下多分證大果,完全放下證究竟的佛果,全在放下。我們今天自己功夫跟別人比,不如人。其實,不是不如人,是別人放下我沒有放下,我能放下跟他無二無別。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我一生感激老師,特別是章嘉大師,第一天見面他就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。他說,學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兩句話,看破幫助你放下,放下幫助你看破。在大乘教裡頭,看破,觀門,止觀;放下,止門。止幫助觀,觀幫助止,止觀不二。我那個時候是剛剛入門,要給我講止觀,我不懂。老師以善巧方便,用看破放下這個名詞來跟我說,我能體會,雖然不是很深,有這個概念,這種說法對現在人很有效果。這首先教我們看破。

  「佛果滿足一切諸智」,滿是圓滿,足也是圓滿,沒有欠缺。這一切諸智,說的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全是自性本來具有的。他有能力「照了一切諸法」,照是照見,了是通達明瞭,一切諸法的體、相、作用、因、緣、果,無論是從事上說、從理上說,他全明白,這叫智慧照了,照見、明瞭一切諸法的真相。「有無礙自在之德」,真正見到一切法的真相,一切法對你就不產生障礙,你的自在就出現。這個牆壁是假的不是真的,我們身體也是假的不是真的,假跟假沒有障礙,所以你可以自由的通過。現在為什麼不能通過?我們認為自己身體是真的不是假的,牆壁也是真的不是假的,那隔一個牆你就不能通過。什麼時候真正能通過?在小乘,三果聖人。三果叫阿那含,四果是阿羅漢,他們能通過。為什麼?他們知道這個東西真的是假的,沒障礙。阿羅漢能分身,三果也能分身,這些物質障礙對他都不起作用。

  這些現象在你忘我的時候會出現。圓瑛法師《圓覺經講義》,這是老人最後的一部著作。他的東西很多,而是以《楞嚴》跟《圓覺》這兩部講義最精彩,是他晚年一生修學的功夫寫出來。我記得是《圓覺經講義》的序分裡面,他講了他自己一個故事。他是有一天在寮房裡面打坐,突然想到一樁重要的事情立刻要出去辦,他的速度很快,下了座位之後他就出去了。出去到外面他忽然想到,我門是關的,好像沒有開門,怎麼出來了?回頭一看,門果然是關的,裡面是拴著,推不進去。他在這一剎那之間,這叫一念之間,他沒有想到我,也沒有想到門,他就出來了。再進去就進不去,裡面是關著的。我們就知道了,平常為什麼我們這門關著進不去?我想到有我,又想到那是門,裡頭關了,怎麼進去?無我、無門的時候,它就不成障礙。

  現代科學說「以心控物」,這句話有了證明。虛雲老和尚《年譜》裡頭有一段故事,過年的時候,寺廟裡頭也應景,老和尚住茅蓬,茅蓬距離寺廟還有一段路,通常大概要走半個鐘點,有個幾里路,他到寺廟去拿一點糧食、油鹽,回到茅蓬裡面去。那個時候黃昏,天還很亮,他回去。老和尚是修禪定的,雖然走著路,他的心很清淨,一念不生。大概走到半路上,遇到廟裡面兩個同參,都認識,看著他們打著燈籠。走到面前,這兩個人說:老和尚,天這麼黑了,你怎麼沒有個燈?他說天這麼黑了,虛老和尚感覺到天一下就黑下來。他沒說這個話的時候,他沒有覺得天黑,很亮,他們打燈籠從外面走,他都能看見。這證明境隨心轉,他能把那個時間,黃昏的時間止住不動,永遠是那個境界。等到別人一提醒,這個境界立刻失掉,天就暗下來。這就是我們有礙,不自在。

  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這種三乘人,沒有證得圓滿菩提,他少一分煩惱,他就得一分自在。於是我們就明瞭,修行修什麼?不是經論讀得很多,不是拜佛拜得很多,也不是念佛念得很多,也不是打坐一天要十幾個小時,不是,不是這樣的,全在放下,放下就是!我們的功夫不得力,就是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沒有看破,不知道一切法跟自己的身心都是假的,眾緣和合而生,緣聚則有,緣散就無。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在這個裡頭起了分別執著、起心動念,就錯在此地,所以智慧變成煩惱。

  下面說,「斷除一切染污無知」。斷除一切染污,這句話很重要,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現前的社會。今天地球染污了,大地土壤染污了,所以種的這些植物也都有染污,水資源染污了。抗戰期間那個時候,科技沒有現在這麼發達,沒有農藥,也沒有化肥,大地、河流基本沒有染污,所以河裡面的水都可以喝。乃至於稻田,稻田灌溉的水,你看田裡的小水溝、灌溉的水都很清,你細看,裡頭有小魚在那裡游,那個水我們捧到口裡就可以喝,乾淨。沒有聽說過什麼污染,這種名詞沒有。野生的這些果實,我們那時小孩採來就吃,沒聽說哪個生病的。現在無論是野生的、自己種植的,統統都有污染,不敢隨便吃。水一定要經過過濾,早年長江、黃河的水都可以去喝,一點問題都沒有,現在沒人敢喝這些生水。環境變了,人心變了。

  今天嚴重的染污,環保意識現在很高,連小學生都懂得環保。能不能產生效果?有人問我。我說,很難。什麼原因?染污的根源在哪裡?要從根拔除,這才能有效果。根是在念頭,起心動念,源頭是這個地方。染污的大根大本就是身跟心,我們的心被染污,我們的身體被染污,不知道身是假東西,五蘊和合的假相認為是自身,這個執著產生貪瞋痴慢疑五種染污。嚴重的染污產生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,這個麻煩嚴重了,這個麻煩大了,造成身心的疾病,對居住這個地方帶來災難。災難不是自然有的,大自然是最健康的,大自然是最好的,而是我們今天把大自然的環境破壞,所以大自然災難現前。佛常說,一切法不離自心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我們今天想的是什麼?他心裡想的我們不知道,聽聽他說的是什麼,他做的是什麼,就知道他想些什麼。他的思想不善、言行不善,對自己身體帶來疾病,對居住的環境帶來災難,這從這裡來的,這就是一切染污無知。

  「不染污無知無所餘」。我們得反過來,不染污、不無知,這個不字是貫下來的,這就是真修行,這個功夫真得力,努力向這個方向、向這個目標精進。「有二乘所斷不及之德」。二乘不染污、不無知,但是他並不完全乾淨,他還有所餘。無所餘是徹底不染污、不無知,徹底不無知是智德,自性智慧現前;不染污是性德,自性清淨心現前。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那就是不染污;「本自具足」,那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這個是聲聞、緣覺二乘所斷不及之處。二乘所斷見思煩惱,塵沙沒斷、無明沒斷。大乘菩薩塵沙、無明都斷了,叫斷德,斷得乾淨。智德、斷德是屬於自己,智德是看破,斷德是放下,這完全是自利。能自利才能利他,不能自利,怎麼能利他?利他是恩德,就是四弘誓願裡面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是利他。

  「依利他攝化的誓願」,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,「而有救護眾生究竟解脫之德,名為恩德。」現在人只知道照顧自己,不知道照顧別人,叫自私自利。實在說,自私是真的,自利是假的,自私的人怎麼會得到利益?哪有這種道理!這個事情學佛的人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利他才能真正自利,不利他就不知道自利。諸佛如來只有一個念頭,利他,所以他自己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,智德、斷德、恩德這三種德他都圓滿,這三種德都叫功德。所以凡夫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自利;他自以為是自利,其實他是自己傷害自己,哪裡是自利?覺悟的人,知道自利,知道利他,一定是先自利後利他。先自利要從斷德下手,把一切不善的、邪惡的,統統斷掉、遠離掉,起心動念與性德相應。在佛法裡面講,與十善相應,與五戒相應,與六度相應,與六和相應,這成就大德。迷失自性的人,他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跟這個完全相反,跟十善相反就是十惡,跟五戒相反就是破戒,跟六度相反就是違背菩薩行,他走到哪裡去?他走到三惡道去了。

  在中國儒家,這傳統文化裡面,與德相應的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這也是性德。現在人有沒有?不能說沒有,很少。倫常沒有了,社會亂了。倫常是國家大治、社會祥和的大根大本,這個東西要是沒有了,社會就大亂,災難就會興起。為什麼?不善的心行之所感召,這麼來的。特別在大乘佛法,可以說對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理事因果都講得非常透徹,講明白了。這個明白就是看破,佛幫助我們,只能幫助到此地,明白之後自己要放下,這就是修行在個人。老師教你,只達到圓滿的信解,後頭行證要靠自己。老師為我們啟發,我們自己得真幹。如果有信有解,自己沒有去做到,那談不上功夫,談不上實德。實是實實在在,沒有實德,談不上有功夫,得世間名利可以得到一些,與了生死、出三界不相干,它就變成世法,它不是出世法。

  菩薩幫助眾生,就是救護眾生究竟解脫。究竟解脫有三個層次,第一個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,這是恩德,恩德之小者;幫助你脫離十法界,這是恩德之大者;幫助你脫離實報莊嚴土,證得究竟圓滿,這是恩德的究竟。大乘佛法能做到救護眾生究竟解脫,它所用的方法第一殊勝、最極方便無過於信願持名,法藏比丘為我們開的這個法門。這是過去,時間很長很長,我們無法去形容它,他發的大心大願。這個大心大願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八個字,「救護眾生究竟解脫」。他這不是口號,他做到了。他用什麼方法?建立道場。這個道場就是極樂世界,提供這個修學環境給你,你在這個道場一生決定成佛。為什麼?這個道場上課是不間斷的。這個道場能夠包容遍法界眾生,因為它是法性土,它遠離阿賴耶,阿賴耶是生滅法。我們這個世界,阿賴耶變的,一切萬法有生有滅。法性土沒有生滅,無生無滅,所以稱為無量壽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以無量壽的身與土,保證你一生證得究竟圓滿,這是可以相信的。

  《華嚴經》裡面講,「修極有三」,修行到頂點、到極處了,有三種。第一個,大悲到極處。其實這三種極都是我們自性的本能,是我們自性裡具足,不是從外來的。迷失自性的時候,這個心量愈來愈小,小到什麼程度?小到連自己都不能包容自己。這種人很多,最明顯的代表就是自殺。好好的人為什麼自殺?自己都不能包容自己,才走這個路。現在自殺的年齡居然到小學生,常常聽到小學生自殺了。老人自殺還情有可原。人老了,住在老人院裡頭孤苦伶仃,物質生活雖然有人照顧,精神生活完全沒有,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坐吃等死,他的心情多苦悶,他才走這個路子,他認為生不如死。他不曉得事實真相,死了更苦。所以過去一九七0年代,英國湯恩比博士說,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,這個人有智慧。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非常複雜,這麼多複雜問題裡頭去找頭緒,那根在哪裡,你把它找到。根就在養老、育幼,這兩樁事情做好了,所有問題都得到解決。

  真的,養老育幼是中國人的特長,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。但是今天的中國人的養老育幼,中國人也把它丟掉了,沒有了。二次大戰的時候還有,我這個年齡還看到。什麼時候?十歲左右的時候看到,大概十六、七歲以後就沒有了,中國傳統的家沒有了,就是大家庭。我生長在農村,我們農村裡頭有個大戶人家,是大家庭。我記得他們兄弟一共十個人,沒有分家,生活在一起。這個村莊它姓宛,宛的村,那一個村莊就是一家人。我小時候念私塾,就是他們的家學。我父親的姐姐嫁到那邊,我的姑媽。我的姑父是他們十兄弟裡面,老幾我記不得了,不是最大的,也不是最小的。那個時候這個家庭上下差不多還有兩百多人,家裡頭有子弟學校,就是私塾。子弟學校在祠堂裡面,祠堂是養老的活動中心,也是小朋友的學校。小朋友下課就會跟老人在一起玩,所以老人有天倫之樂。到退休的年齡不工作了,回老家,叫落葉歸根。歸根是幹什麼?養老。中國人一生最幸福的是老年,老年快樂,兒孫滿堂,我這一家晚輩都是自己親屬。給小朋友講故事,都是講他自己一生的經歷,真實,不是假的,傳授給小朋友。小朋友在書本上得到的知識,從老人經驗當中體會到。私塾裡面的先生,家庭人沒有一個不恭敬的。居住在這個地方,這地方上幾個村莊,周圍幾個村莊有了糾紛,出了事情,不找警察。那個時候沒有警察,鄉下沒警察,找私塾先生來評理,聽他一開導就化解了。

  中國社會幾千年的長治久安,一直到今天這個國家、民族還存在,還沒有滅亡,靠什麼?確實是靠家。中國的家,對國家社會做出最偉大的貢獻。古代的教育不是國家辦的,都是每一家辦的,培養人才是自己的家學。國家只是開科取士,就是辦考試,來選拔人才。縣,考秀才,這個縣辦的考試,考中的時候,秀才;省,考舉人;中央辦的考試,考進士。在從前學位最高的是進士,舉人、秀才。秀才最優秀的有做到縣長的,多半是做幕僚;舉人這樣的身分,從政的話,大概都是縣市長;進士的地位就高了。退休之後回家養老,所以它社會不亂。從前帝王真的叫垂拱而治,只要每個人把家庭管好,人就都教好了,人人是好人,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好事,沒有人幹傷天害理之事。

  家庭教育首先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因為沒有這個教育基礎,這個家會亂。你想,一家一、二百人生活在一起,不好管,所以規矩非常嚴格。大家庭的好處就是育幼跟養老;缺點,沒有像現在人這麼自由,那是絕對不可以的,家庭是有規矩的,從上到下個個都要遵守規矩。《弟子規》是共同的規矩,每一個家庭必須要學習的。除《弟子規》之外,每個家庭有它自己的家規,這些資料都寫在家譜裡頭。你看看家譜裡頭都有家訓、家規,那就是屬於這一類的。老祖宗定的,人人要遵守,違犯的有處分,家法處分。所以家整齊了,家齊而後國治。

  古時候念書的人,他們希望從事哪個行業?做官,從政。從政這個行業是世間人最羨慕的行業,為什麼?地位很高,地方領導官,官員;待遇很好;第三個,他沒有事情做,沒有案子辦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一個月要有二、三件案子就很多了,你們這個地方怎麼會這麼多事?人都被家裡教好了,所以縣官寫幾個匾額送到人家庭,這家庭子弟好,表揚他們、獎勵他們,讓家家都向他學習,他做社會好榜樣。子弟參加考試,考取舉人、考取進士,縣官一定會送匾額掛他家裡去,「進士及第」,慶賀他,這就是家裡出人才了。有不做官的,一生從事於教學,辦一個書院,那就比家學的範圍大,能夠收所謂是天下人才,喜歡研究學問的在一起。這個就稱什麼?我們今天講高等學府。它不是像現在大學有很多科系,沒有,它的科目只有幾種,有老師傳授,有自己去研究,講學、著書,傳播文化,這也是個了不起的大事業。文化興了,人人都明理,人人都懂規矩,社會就祥和。今天世界社會動亂,主要就是文化、教育沒有了。倫理的教育沒有人講,道德的教育沒有人講,因果的教育沒有人講,宗教的教育沒有人講,問題全出來了。這四種教育要是昌盛,人心是平和的,人心是善良的,社會自然安定祥和,太平盛世這麼來的。不講學,哪來的太平盛世?

  我在日本講經,日本的法師來聽經,告訴我,四百年前日本的寺院庵堂沒有不講經的。我相信,為什麼?日本佛教是從中國傳過去的。隋唐時代,大批留學生在中國學習,大多數的人不是親近智者大師、就是親近善導大師,所以這兩個大德在日本是始祖,他們佛教的始祖。學生回去之後建立宗派,日本有十三個宗派,對於祖師非常恭敬。祖師殿裡面塑的善導大師的像、智者大師的像,我們能看到,在中國看不到。在日本到處能看到,看到日本人尊師重道,於是我們就想到日本人的孝親尊師。但是他們丟掉四百年了,接受西方的科學,疏忽了傳統的教育,這非常可惜。中國接受西方科技,是從日本傳過來的,所以我們比日本晚二百年。這二百年當中,前面一百年疏忽,還有講的,沒有真正做了;後面這一百年,民國這一百年,滿清亡國之後,講的人都沒有了,所以變成這個樣子。儒釋道都要有人講,講得不好沒有關係,認真努力,一遍一遍的講,講久了,自然就能講好。講,要行,別人不幹,自己要幹,要依教奉行,這才能有進步,才會提升。

  中國的學術太豐富,科目比一個完整大學豐富得太多太多,不是現在學校能夠相比的,什麼都有。中國人教學的理念是著重悟性,開發悟性。從小老師就著重這一點,小朋友悟性高的,就會特別留意,好好的培養他;悟性差一等的,學到一個程度之後教他學技術,他將來能夠謀生,喜歡哪一行,去學哪一行。有悟性的,要特別教他。佛教傳到中國,就像湯恩比博士所說的,中國古人心量很大,能夠包容異族文化,就是指的佛教。佛教傳到中國,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,所謂相得益彰,儒釋道互補,特別是戒定慧三學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。也就是教學真正的目的是教你開悟,不重視記問之學。

  現在這個學術界著重的是記問,叫廣學多聞,常識很豐富,不精,一門都不精,這就是把我們的精力、精神、時間分散了。一個人一生時光有限,要不會運用的話,就白過了一生。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時間、精力專用在一點上,這一點就會放光,就有很殊勝的成就。所以中國著重在學術有專攻,從專攻裡面會開悟。專攻,他就得定,佛法稱為三昧。得定,定久了,功夫始終不間斷、不散亂,他一定會開悟。不能大徹大悟,大悟是肯定有的。大徹大悟就見性,佛門裡頭有,儒、道裡頭沒有;但是大悟,儒釋道統統都有。修行功夫不能間斷,提升境界不能間斷,我們才會有真正成就。會學的人,學多少就放下多少,這種人在佛經教裡叫真精進,有信、有解、有行,後面當然有證。

  「利他攝化」,這個願一定要有,這是大慈大悲。我學了幹什麼的?我提升自己幹什麼的?只有一個目的,幫助苦難眾生。幫助他什麼?幫助他破迷開悟,這就落實在教學。教學著重在身教,也就是說要做出榜樣給人看。賢首國師在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上給我們提的四德,這四根本德,儒釋道都可以通用,這四德是建立在大慈大悲的基礎上。第一德,隨緣妙用。隨緣是恆順眾生,你才能起作用,這是真學問。妙用是什麼?隨緣不會被緣影響,這招就厲害。染緣,惡緣、善緣,順逆統統都能隨順,而不被外頭境界干擾,不被它影響。這是什麼?這是智慧,定功。這樣的人才能行菩薩道,才能度眾生,才能給眾生做好榜樣。釋迦牟尼佛在世做到了,你看他一生教學,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一生不改變。真的隨緣,國王大臣禮請他講經教學,他答應,皇宮裡面也能講經,精舍裡頭也能修行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經講完了,別的地方請,馬上就走了,對這裡一點留戀都沒有。他什麼沒有帶來,走的時候什麼也不帶去,乾乾淨淨,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,這叫妙用。這是本身一定要做到,做到如如不動,叫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真功夫。

  第二條,那就是落實在教學。教學的根本是什麼?為大眾做最好的榜樣,叫威儀有則。則就是規矩,這個具體來講就是戒律。佛教人十善,他十善做到了。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做到了;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做到了;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做到了。他沒有做到,他不教人,做到了。教人不自私自利,自己先做到。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總集他的綱領,不外乎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總綱領,一切經論出不了這個範圍。真正做到,表演給大家看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。待人接物,身教,身教而後才是言教,以身教為主,言教其次。在中國古聖先賢亦如是。上古時代,大聖大賢居住這個地方三年,這地方周邊的人都被他感化,惡人都變成好人。用現在的話說,連風水都改變了,這就是所謂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。這個人真正修養道德,就是有個大福德的人,他住在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沒有災難,大家都接受他的教化,都被他潛移默化所感動,人人向善。

  所以大悲心比什麼都重要,大悲心是愛心。悲是憐憫眾生心,眾生迷惑、愚痴、造業,受種種苦報,佛菩薩有善巧方便來幫助他、教化他,「入佛神通境。入佛神通境,但為益生,故此成恩德。」入佛神通境,為什麼?是為利益眾生,不是為自己,沒有自己。真誠、真實,像毛主席所說的一句話,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。佛法心量比他大,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,眾生包括的範圍大,還包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成就恩德。

  第二,大智到了極處,「入佛力境。如來力境,悲智超絕無能及,故成佛智德。」幫助眾生不能沒有智慧,有慈悲心沒有智慧,做不到。智慧從哪裡來?智慧從清淨心來。廣學多聞是知識,不是智慧,有知識,沒有智慧,不能解決問題。這是我們從最近這十幾年來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人心壞了,社會亂了,聯合國很關心。從一九七0年代開始召開國際和平會議,一年開很多次,到現在四十多年了。我有緣參加了幾次,前後有六、七次,聯合國主導的;不是聯合國主導的,也有六、七次。十幾次這些會議當中我們真正體會到,與會的這些會友都是專家學者、都是有博士學位,以大學教授居多,還有政府高級官員。我們冷靜觀察,這個世界衝突頻率年年在上升,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,讓許許多多的會友對於和平喪失信心。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?大家聚在一塊都談這個問題,很多人問我,對於世界和平關心,沒有方法解決。其實方法很簡單,教學、真幹,我在這裡給大家表演。我一個人教,這大家都知道,產生這麼大的影響。如果有十個人、二十個人,我相信對於世界和平產生決定的影響。

  在這十幾年當中,我是把我的經驗告訴大家。我是一個極平常的人,沒有學經歷,老師看到我一個人孤苦伶仃在台灣,勸我出家。為什麼?沒有人障礙。勸我走釋迦牟尼佛的路子,這一句非常重要!教我學釋迦牟尼佛;學佛,首先認識釋迦牟尼佛,然後跟他學習。這樣才發現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,三十歲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,一天也沒有放鬆。教了一輩子,七十九歲圓寂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這是釋迦牟尼佛。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,它不是宗教,把佛教看作宗教,是冤枉。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什麼身分?他是一個社會教育家,本身一生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的工作者。他教學不收學費,沒有收人供養。他吃飯,每天出去托缽。一生沒有道場,沒有房子、沒有土地,過的是流浪的生活,晚上樹下一宿。上課,大家都坐在地上,自己坐在比較高一點的地方。天天講經教學,沒有一天放假。如果有放假,經典上有記載;沒有放假,真正是非常認真負責的好老師。所以佛法是師道,我們這就明白了。

  佛滅度之後,弟子們的弘傳四面八方,這麼好的教育,學生傳授給大眾。但是有的地方一、二百年沒有了,三、四百年沒有了,六、七百年沒有了。阿富汗大概是七百年,印尼爪哇島大概也是七百年,七百年前的佛教,大乘,有很多遺跡留在那邊,七百年之後沒有了。唯獨中國到現在還存在,什麼原因?中國人著重孝道。這就是基礎好,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中國這個基礎是最適合大乘佛法弘傳、發揚光大的處所,它跟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完全一致。他們的功夫深,講得比我們清楚、講得比我們明白,用佛經來解釋儒家的經典,就把儒家經典變成佛教經典,講絕了。

  學這個是很難,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放下。真肯放下,不難,放下名聞利養。現在出家的年輕人很多,出家之後就想著我要搞個寺廟,去搞個住持,完了,一天到晚忙這些俗務事情,忙不完了,哪有時間去做學問?所以我們知道這些狀況,想建立一個道場,這個道場做什麼?專門提供真正做學問的人到這兒來,我提供四事供養,衣食住行我照顧,你全心全意,你去研究經典,儒釋道都行,專攻一門,十年之後你是全世界專家。這就是今天我們在馬來西亞想建立一個漢學院,用意、目標就在此地。這個地方是很好的讀書環境,首相支持,他知道這個東西好。文化沒有國籍、沒有族群的隔閡,它是屬於全人類的。

  傳統文化,人類傳統文化,人人有分。只要你肯學,你就有分,這個東西就是你的。這個裡面內容深廣無盡,我們要學,只能從一點裡頭契入。真正契入之後,它的目標叫你開悟,真正開悟,全通了,不學也通。這個事情說起來很奇怪,其實不奇怪。大乘經上佛說「一切法不離自性」,一切法從自性變現出來的,只要你見到自性,自性所變的一切法自然通達。不起心、不動念的時候,你的心是真心,不起作用的真心。這個心一塵不染,這個心廣大沒有邊際,遍法界、遍虛空界,超越空間、超越時間,是自己的真心。遇緣起作用的時候,無所不知,無所不了,這是佛法。以後變成中國儒釋道統統都走這個路子,都是教你學開悟,不重視記問之學。

  《學記》裡還有說,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」。東方的學者重視開悟,從小教你背書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那都是手段,那不是目的。用這種手段幫助你恢復清淨心,因為你心不專注,你就會分散、會胡思亂想,每天讀這個書,書讀得很熟,就是收心,目的在此地。正是孟夫子所說的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。放在外面的心收回來,是這個辦法,這就是修定。一定要知道,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修定的方法,統統都是修禪定,念佛法門也是修禪定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才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任何一門都會見性,你只要用這個方法都會明心見性。你說,我讀《新舊約》能不能見性?能。讀《古蘭經》能不能?能。你只要用這個方法,只要心先達到清淨、平等,後頭覺就是開悟。不管什麼東西,你只要是一門去讀。因為它是收心的方法,所以完全沒有差別,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用這個方法,你有沒有耐心堅持下去,一直堅持到開悟。先得到清淨,再得到平等,後面就會開悟。

  底下,第三,「自在極」,自在到極處。「入如來解脫門,盡一切障」,這個盡就是斷得乾乾淨淨的,所有一切障礙全沒有了,「心境自在,成佛斷德。」統統斷乾淨,這個人叫成佛。我們常說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是佛的斷德;不分別、不執著是菩薩的斷德;只有一個不執著,是阿羅漢的斷德。阿羅漢所斷的是執著,不再執著;菩薩斷了分別,不但不執著,分別也沒有了;佛是究竟圓滿,起心動念都沒有。「若將三德與自利利他、自行化他、自覺覺他相擬配,則智斷二德是自利、自行、自覺,而恩德是利他、化他、覺他。亦即三德齊全,則能得二利圓滿、覺行窮滿之佛果。」窮是達到究竟。學佛,他的動力能夠堅持到底,從哪裡來?從恩德來,就是度眾生的大願。度自己還可以懈怠,遲一點成就無所謂。看到這麼多眾生,眾生迷惑顛倒、造業受報,這怎麼辦?必須自己成就才能利益他,那對自己斷煩惱、學法門、成佛道,得加功用行。

  基礎太重要,基礎就是戒律,所以我們迫切需求的是一個戒律學院。出家、在家都要守戒律。受戒不是幾天,古時候三壇大戒五十三天,現在好像縮短成一個月,這都是形式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」。實質上的修學,至少三年到五年,養成習慣,自自然然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違背戒律,要養成習慣。一定要有個學校來培養,這才能把佛法從根救起。有這三、五年的訓練,然後再一部經一門深入。一部經上下十年功夫,十年之後你就是這部經的權威。學《無量壽經》,以後大家看到你,你是無量壽佛;學《阿彌陀經》,你是阿彌陀佛;學《普門品》,你是觀世音菩薩。今天找一個人,用十年時間學一部經的,找不到。所以十年之後佛法就大興於世,這才能出得了人才,這是中國人的教學方法。中國人教學的理念跟外國人不一樣,外國人學相關的這些課程,要算多少學分,他給你算這個。結果是什麼?知識。我們到外國學校一看,這才完全明白了,不看不知道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