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十六集)  2012/11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0-003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二百一十九頁,請看第六行的當中:

  「《甄解》釋云:由自力修斷,故名豎超」。全靠自己的功夫、修持,從人道往上去提升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這超越了六道輪迴,再修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超越十法界,這叫豎出,叫豎超。這個事情很難,人生天都不容易,就是欲界還有六層,一層比一層難。完全依靠斷惡修善只有兩層,四王天跟忉利天,夜摩天就上不去。夜摩天還要加,加上禪定,這個禪定叫未到定,沒有修得圓滿。如果像我們說六十分算及格,他只有十分、二十分,這差很遠,在夜摩天。兜率天又加一點,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都沒有圓滿。真正圓滿了就不在欲界,就到色界天去了,色界天完全憑定功。它有四禪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初禪修成,就脫離欲界,往生到色界。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,也不需要睡眠。所以極樂世界的天人,生到極樂世界,財色名食睡都離開了,都沒有了。那我們想一想,在我們這個世界初禪天都能辦得到,何況極樂世界!

  所以極樂世界,我們看到這個依正莊嚴就沒有懷疑了,說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一切事都是心想事成。在我們這個世間,他化自在天就得到了,他化自在天就心想事成,想什麼就得什麼。所以極樂世界當然比我們這裡更殊勝,同一個道理,我們能想得通。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就是波旬,魔王波旬,好人,不是壞人,只是他對於他的子民情執太深,不希望你們離開六道輪迴,在六道他很喜歡,出離六道他就頭痛了。所以你想修出離法,他障礙你,他把你拉回來,這就叫魔王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,裡頭有一相降魔,也就是說,不受他的誘惑你就能超越。誘惑裡面不外乎名、利,名是什麼?讚歎、恭維,人都喜歡,給你很高的地位,這都屬於名,利是財富、美色,最後就是武力。這四樣東西你都不在乎,你都不動心,他也很佩服你,你是個真修的,你不是假的,不但不障礙你,還發心來護法。釋迦牟尼佛降魔之後,魔都變成護法了。你動心了,他真的瞧不起你,你的道業在這一生不能成就。所以這四樣東西,真正要做到名利不動心,威武不能屈,這樣的人無論經營世出世間法都會有很大的成就。

  「淨土本願,真實由他力故」,不是靠自力,外面力量來加持的。我們在抗戰期間當流亡學生,以後遇到一個緣分,我們進入中學的時候是保送的,不是靠參加考試的,參加考試我們未必能被錄取,保送進去的,這就是外力,學校不能不收。給我們特別編成一個班級,這班級裡面學生全是保送的。極樂世界就是保送的,誰保送的?釋迦牟尼佛保送的,阿彌陀佛在那邊接收,這邊送,那邊收,所以叫橫超。這是「超越成佛之法也,故名橫超」。「橫超之頓」,橫超是頓法,「持名頓中之頓」。橫超有很多種,禪有橫超,六祖惠能大師的示現就是橫超,沒有經過任何階級。念佛法門裡面有四種念佛,有實相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。在這許許多多橫超裡面,持名是頓中之頓,橫超之頓,這是個特別法門。

  「以上諸德咸遵善導大師之說,判本經為頓極頓速、圓融圓滿之教」,特別是日本、高麗,就是現在的韓國,這些高僧大德,他們的判教,都把這部經判作橫超,頓極圓極,都是這個看法。「如《甄解》」,這舉一個例子,這是日本的法師,「稱本經為:專中之專,頓中之頓,真中之真,圓中之圓」。淨土學人無論在家、出家,發心承傳這個法門,在家可以承傳,夏蓮居、黃念祖、李炳南這些大德都是在家的。承傳這個大法,要發這樣的大心,必須具備的條件,一定要遵守三福、六和。三福裡面的第一福,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沒有做到,你的根沒有了,因為這是根之根。我們不想承傳這個法門,自己修行這一生往生淨土可以,差一點沒有關係。因為這三個根紮了之後,你決定得生,你真的拿到了。這三個根做不好,換句話說,能不能往生得看最後,你現在沒有把握。有這三個根,就可以說你決定得生,這個很重要。

  所以一定要修三福、要修六和,要學著跟什麼人都能相處,什麼環境也能相處。為什麼?這一身是我在娑婆世界的最後身,逆境那是我的業報,我必須要把它受掉,我才能到極樂世界,我不能帶著這個不善的業到極樂世界去。所以,一切逆境是消業障的,一切順境是消福報的,這個東西都要消掉,極樂世界沒有。你在娑婆世界剩下這一點東西,這一生把它消乾淨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要歡歡喜喜,要修忍辱波羅蜜,忍人之不能忍,一定要把問題看透,那就是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真明白、真通了,哪有不能忍的道理!能忍你就能得念佛三昧,你能得定,你能開悟。忍是定慧的前方便,是定慧的基礎,定慧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礎上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福報現前我不享受,這就是忍,逆境現前我不拒絕,這就是忍,順境、逆境裡頭都要學會忍,忍的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除了這部經之外,如果還想學一點東西,早年李老師教給我們,就專學印光大師。他老人家很謙虛,說他只能教我五年,五年之後我依靠誰?他送一套《印光大師文鈔》給我,你就依此為師,做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。印光大師所說的,與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、與黃念老的集註,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相應。你讀了之後你才曉得,佛佛道同。《印光大師文鈔》分量也不少,我建議真學的人要背,背哪一部?背《菁華錄》,這是古大德已經做了整理功夫,他那個《菁華錄》就像《群書治要》一樣,在全部《文鈔》裡頭摘取精華,分類把它編輯出來。文字大幅度的減少了,大概只有全部《文鈔》的,《文鈔》一共有三集,全部《文鈔》的十分之一,方便太多了,選得真好。編輯的人不錯,完全是《文鈔》裡頭的原文,就是一段一段節錄出來。這本東西要背,這本東西最好天天要看,一天看個一、二段,提醒自己、勉勵自己。這就是接受印光大師的教誨,這就是印光大師的私淑弟子,這個好老師決定不會指錯路。要跟人學,不能跟鬼神學。

  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學,那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,蓮池大師的著作在,他就專讀蓮池大師的書,做蓮池大師的弟子。蓮池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,蕅益是第九代,這不是承傳的,是後人選舉的,選出來的。淨宗祖師很特別,不是承傳,後人看到你這個人,在這一生當中對於淨土宗的修學、弘揚有很大的貢獻,就肯定你,你是這一代祖師。所以祖師沒有說活著在這當祖師的,都是過世了、往生了,才被選為祖師,他自己也不知道。現在我聽說有很多人在爭著要當祖師,歷史上沒這個例子,沒有活著當祖師的例子,只有往生之後,大家承認他,才能當祖師,活著當祖師的沒聽說過。

  《甄解》稱本經專中之專,頓中之頓,真中之真,圓中之圓,還說「絕對不二之教,一乘真如之道」。這些人都是善導的弟子,真正是善導的學生,承傳了老師的道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,「《彌陀要解》云:釋迦一代時教」,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「唯華嚴明一生圓滿。而一生圓滿之因,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,十大願王,導歸安養,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」。這個話蕅益大師說的,《要解》。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,確實講到究竟圓滿,從凡夫講到成佛,就是《華嚴經》。講宇宙的源起,一切法的來源,生命是怎麼形成的,我從哪裡來的,都講清楚了。我們從迷失了自性,愈迷愈深,搞到現在這個樣子。佛陀慈悲,同情我們、憐憫我們,方向、目標搞錯了。諸佛菩薩順著性德走,我們是逆著性德走,果報完全不一樣。順著性德走的,吉祥如意;逆著性德禍害無邊,苦樂懸殊。這就佛教給我們,把這事實真相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怎麼回頭?回頭再修行,行是行為,思想的行為,言語的行為,身體造作的行為,修是修正,我們行為錯誤了,要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修行裡頭最重要的是修正思想。

  所以古人有說,諸位要查「善知識」你就能查到,字典、辭典裡面,你看佛學裡講什麼叫善知識?正知正見的是善知識,以這個為標準。知見正,他破戒、破齋,還做的有一點不善的事情,他可以做善知識,為什麼?他知見沒壞。如果他戒律很嚴,你在他行為上找不到一點錯誤,他知見不正,這個人不能做善知識。所以,智者大師講過一句話,他說「能說不能行」,他說得一點都不錯,佛知佛見,從老師那裡學來的,他自己沒做到。天台大師說,這個人是「國之師也」,他能夠教化全國的人;「能說又能行,是國之寶也」。大師把正知正見的這個人分為兩個級別,能說能行,國寶;能說不能行,國師。重視什麼?重視知見,你的思想、見解沒錯誤。那為什麼不能做?我們也能夠理解,他知道是真,確實正知正見,確實有悟,他沒有證,可惜這一點。他的障礙就是煩惱習氣太重,所謂看得破,忍不過,問題在這裡,他不能忍。高名、厚利、美色、威武,他看到了,就低頭、就順從了,知見沒破。知見不破,我們也不能輕視他,如果他在臨命終時頭腦很清醒,能懺悔、能改過,念佛決定得生。所以,不能輕視他。這個裡頭完全看他造業,造極重罪業,恐怕就不容易回頭。還有一個麻煩的就是傲慢,傲慢很難回頭,傲慢是礙於面子,錯了,死也不承認,不承認自己是錯,用種種方法來掩飾。

 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之法,讚歎謙敬,謙虛、恭敬,讚歎生活樸實、節儉。清淡的日子過習慣了,對於這榮華富貴沒有戀慕的心,他才能不受誘惑。一般人不受誘惑難!尤其是現代,我們把傳統的教育、扎根的教育完全疏忽掉了。不但自己不知道,連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他們都不知道。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說的一段話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」。沒人告訴他,他做錯事情不要責怪他,他沒錯,他沒有學過。現在接受聖賢教誨,因為已經染污了很嚴重的習氣,這個習氣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斷掉的,不可能;真能斷掉,那就是大聖賢乘願再來的,那不是凡人。業力到這個世界來投胎的,不是聖賢,他就沒有能力抗拒這些誘惑。所以他受不了誘惑,佛菩薩只有感嘆而已,不會責怪他。問題就是他最後能不能回頭,不能回頭,他繼續搞六道輪迴。這一生所修學的功德,一轉世全忘記了。那就看他來世的造化,他遇到什麼樣的父母,遇到什麼樣的環境,決定他一生。

  如果就這個地球現在狀況來看,傳統文化要再復興起來,要大家非常認真努力,多長時間?要兩百年,慢慢才能恢復,絕不是容易事情。所以,來生再到這個地球上來做人,你父母懂不懂得傳統文化?會不會教你?你生活在什麼環境?如果今天這種大都市,那你就沒有機會了;生長在偏僻農村,比較不受現代化的污染,可能提升,這一生所修學的能夠提升一個階層。所以環境影響人很大,尤其是人事環境,一生當中能遇到幾個好人?遇到的時候不錯,很好,後來會變質。為什麼會變質?古人有句話說「不是冤家不聚頭」。因果律裡面告訴我們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你跟他是不是恩?過去世你布施恩德,他接受你的恩德,他來報恩的。這個人忠心耿耿,什麼挫折他都不會變心,這個難得,太少了。如果是來討債的,討完了,他跟你就很冷淡了;還債的,還完了,也不一定再忠心於你,變了。來報恩的,恩有淺深不一樣,深恩時間長;是有恩,這恩不大也不深,說不定幾年就報完了,報完之後什麼?他會變心、會變質。只要你冷靜細心觀察,這些事情全在周圍,你每天都能看到。

  真正看清楚、看明白,對佛法真相信了,對於這個娑婆世界,留戀的心就冷淡了,自然淡薄,對極樂世界的嚮往就增長了。到最後你會想到,這個世界上什麼人對我的恩最大?諸佛菩薩,沒有比諸佛菩薩再大的。諸佛菩薩大公無私,對我的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沒有絲毫念頭求報償的。我們如果真正知恩,怎麼報恩?沒法子報,只有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這真報佛恩。佛什麼都不需要,就是希望你早一天成佛。果然聽話,果然真幹,這個兌現了,佛的願就償了,這叫報佛恩,這是我們不能夠不懂。

  下面接著感嘆的說,六道凡夫真的是罪業深重,為什麼這麼說法?老祖宗、古聖先賢留下來的這些智慧、理念、方法,都是稱性的,佛法裡頭說正知正見。我們把它捨棄掉,我們不要了,要西方的科學,不要老祖宗的教誨,不要老祖宗的智慧,造成現在這個樣子。學佛是凡夫,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,我們都沒有能力得到真實的利益。遇到淨土不相信,相信了這信心不夠,這個信心依舊在搖晃,依舊在動搖。這個現象很多,甚至於包括自己。凡夫要橫超,要在一生成佛,這當然難信。可是淨土真有這樁事情,這是蕅益大師《要解》裡頭的話,「奇倡極談」,說奇怪這個話,極談是談到究竟圓滿,「不可測度」,就是不可思議,無法想像。「華嚴所稟,卻在此經」,《華嚴經》講的是一生成佛,舉善財童子做例子,五十三參。

  五十三參是什麼?五十三參是科學的檢驗,你必須通過。五十三個人那是考試官,他們天天在考你,名聞利養在考你,五欲六塵在考你。方方面面你是不是都能夠不動心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一句佛號念到底,你成佛了,你全通過了。這些善知識代表的有逆境、有順境,有善緣、有惡緣,代表就是我們現前整個社會。你真的看破了,真正能做到像普賢菩薩一樣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在這個大環境裡頭只有一個念頭,求生淨土、親近彌陀,就只有一個念頭。讀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很羨慕,善財童子遇到,我們沒遇到。其實我們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,一天所遇到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萬物就是五十三參。你有沒有動心?你有沒有起念頭?社會上種種情形樣樣清楚是智慧,如如不動是大定,他修什麼?修的是自性本定,華嚴三昧。修的是成佛之道,就在一生,不要等第二生。我們今天外面小小的一點境界風一吹,我們心就動了,這不行;不行就念佛,佛又不肯念,那就繼續搞六道。五十三參是禁得起考驗。

  「華嚴所稟,卻在此經。而天下古今,信鮮疑多」,真,真的,相信的人少,懷疑的人多,特別是在近代。「辭繁義蝕」,辭是言辭,說得太多了,意思?意思不明顯。為什麼不明顯?現在眾生的悟性一落千丈,不能跟古人比。我們看看民國初年小學生,我們這裡有不少這些書,找時間來整理。小學生的作文,幾年級的?三、四年級的,叫初等小學生的作文。高等小學的我們沒法子比,初等小學的,我們跟他比還比他差一等,比不上。你看他們寫的作文,文言文,你再看他寫的是什麼?他的意思,意思代表智慧、代表悟性,我們比不上。那時候小朋友多大?應該十歲左右,三、四年級。七歲上學吧,七歲上學,八歲、九歲、十歲,三年級九歲,四年級十歲,九歲、十歲小朋友寫的。我希望我們能多看看,警惕自己,為什麼?會把自己那個傲慢降下來,自己知道真不如古人。

  為什麼古人學佛比我們現在成就的多?底子好,真的讀了書。我們現在念到大學畢業,古人的書沒念過,對古人不尊重,總認為古人比不上現在人。現在人很聰明,能發明科學技術,帶給我們生活上很多的方便,這些古人都沒有的,認為古人不如我們。其實不然,古人的智慧比我們高,古人不從這方面去發展。原因在哪裡?現在科學家明白了,科學再繼續不斷的發展,五十年之後,這個世界就毀滅了。科學發展到極處的時候,世界就毀滅了。中國古人知道,不走這個路子,如果走這個路子,兩千年前就毀滅了,災難不是這個時候。中國人走人文、走道德,順著性走,不逆性走,也就是順著大自然的法則去走,不違背大自然。

  連飲食起居都隨順大自然,諸位看看《禮記》裡頭的「月令」,月令就是講我們日常生活,每個月,中國算農曆,你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些什麼。吃的這些蔬菜、水果,決定是這個月成熟的,這就最養人的,月月不一樣。而且除當地土地種的,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不吃外面東西,外面東西它養那個人的,不養這裡人的。講究太多了,我沒學過,我們李老師他對這個就很熟,而且他自己會做。你說煮飯,什麼樣的米要用什麼樣的樹木柴火,不能用錯了,用錯了味道不一樣,營養就變了。現在全用瓦斯、全用電爐,這就是什麼?破壞大自然的法則,古人完全隨順。

  人的身體要跟大自然合而為一,最健康的,冬天吃涼性的,夏天吃熱性的,夏天天熱,外面熱、裡頭熱,完全一樣,最健康。你看,冬天東西都是涼性的,蘿蔔是冬天的,大白菜是冬天的,你吃這個東西最健康的,一定跟大自然結合成一體。科學它不講這個,現在交通方便,南方人可以吃到北方的蔬菜、水果。地球上劃分寒帶、溫帶、熱帶,居住在哪一帶的人,你要是離開這一帶到別的地方,對你身體就不好。我過去在新加坡住了幾年,北京有個劉大夫,現在不在了,就告訴我,你是在溫帶出生的,你不適合住在新加坡,那是熱帶,對你的身體不適合。他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但是現在整個秩序都亂掉了,飲食起居全亂了,你到市場上去買菜,全世界哪個地區的東西都有。我們古老的東西沒有學過,反正看到喜歡就吃,吃出毛病出來自己也不知道,病怎麼來的不曉得。但是現在日曆,舊的日曆,我們一般人叫黃曆,裡面有農民曆,還能看得到,每一個月蔬菜、水果它都列了,都有。但是沒人去看了,現在人對這個不重視,就是對於身體生活起居保健沒有這種知識。中國這是五千年的經驗,大學問,祖宗辛辛苦苦留下來,兒孫不孝,根本不予理會,你說這個罪多重!

  蕅益大師這是四百年前的人,明末清初,他出生在明朝,往生在清朝。四百年前有這樣的感慨,如果他生在今天,不知道他作何感想?真的是不敢想。「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」,這是他寫《彌陀經要解》的心情,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,苦口婆心。為什麼?世尊末法,只有這條路,三根普被、利鈍均收,遇到這個法門,能信、能願、肯念這句佛號,決定成就,你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脫離十法界。這個機緣多難得,多麼珍貴,多麼稀有難逢,認識的人太少了。夏蓮老常說「亂世無如念佛好」,我們生在亂世,什麼最好?念佛最好。真的,亂世不值得人留戀,所以格外的嚮往西方,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他的心在西方,不在這個世間,這世間太苦了。想幫助別人,他未必接受,只有自己盡心盡力,蕅益大師此地講,剖心瀝血而已。別人能聽懂幾成、能相信幾成是他的,我們對他希望愈大,失望就愈大。一切都隨緣、都任運,任運就是隨其自然,這就好,自己身心沒有負擔,完全解脫了。

  下面,「《要解》復云:故當來經法滅盡,特留此經」,這括弧講,指《無量壽經》,「住世百年,廣度含識」,含識就是有情眾生,現在講動物。這句話很重要,將來末法的最後九千年,九千年以後,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了,這部《無量壽經》還能住世一百年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最後滅。在那個一百年當中,有人遇到《無量壽經》,能信、能解、肯念佛,還是能往生。何況我們在末法的第一個一千年的末後。末法一萬年,照中國古人的算法,今年好像是一千,就是末法一千零三十八年,好像是的,所以我們是在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。這是很幸運的一個時代,遇到動亂,讓我們對這個社會沒有留戀、沒有貪愛,我們希望走。大家都希望移民,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,不是在地球上別的國家,不是的,我們到極樂世界去。

  「廣度含識,阿伽陀藥,萬病總持」,這是用療癒做比喻。人有病,阿伽陀藥是佛陀在世那個年代,印度一種藥物,什麼病都可以治,這個藥用了絕對沒有副作用,所以萬病總持。「絕待圓融」,都是比喻淨宗這個法門,信願持名,不同於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是有對象的。淨宗法門是所有一切根機統統可以學習,統統都能成就,所以說「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」。下面兩句尤其重要,「華嚴奧藏,法華祕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於此矣」,這一部經全包括了。蕅益大師這句話裡頭的意思說,這部經超過《華嚴》、超過《法華》,超過一切諸佛之心要,超過一切菩薩八萬四千細行。印光大師對這段話,讚歎到五體投地,是真的,古人沒有說得這麼明白,沒有說得這麼清楚,蕅益大師說出來了。所以他說,即使古佛再來,給《阿彌陀經》做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

  現在我們生在亂世,謠言特別多,這裡頭有鬼神的謠言,傳到我們這裡來,我們要不要相信?這個時候考驗我們有沒有智慧。看到蕅益大師這幾句話,我們自己心就定了。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祕髓,這是真經,這不是假的。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信、願、持名。還會動心嗎?無論什麼信息傳到這個地方,回答他就是一句話:知道了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就對了。不必再去傳,不必再去研究,這就是遵從如來的四依法。佛不在世間,我們依靠誰?「依法不依人」,法是經典。這個經確實是如來所說的,釋迦牟尼佛說的,從梵文經本翻成中文經本,確實是如來的意思。所以第一個,依法不依人。你那些話是人傳的、靈媒傳的,不可靠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慈禧太后相信這些東西,清朝亡國就亡在扶鸞,這是老人的話,經驗之談。我們遇到佛法了,再去聽信他,這就大錯特錯,這哪裡是如來弟子?所以,我們絕不傳這個東西,我們也不說信,也不要說不信,就是知道了,老實念佛、求生淨土就好,太好了。「依義不依語」,你看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這部經既然是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祕髓,那就是了義當中的了義,我們得到了。「依智不依識」,我們要有理智判斷問題,識是感情用事,不可以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就壞了。

  我看到這個東西是假的,為什麼是假的?我拿來一看就看穿了。他說我是什麼佛再來的,什麼菩薩再來的,我自己對我自己清楚,我不是的。我不是的,他說我是什麼佛再來的,這胡造謠言。以為我很高興,以為我可以支持你,給你宣傳,哪有這種事情?我會跟你走?學佛學了六十一年,佛經不信,信你那套東西,那成什麼話?這個道理很淺,不深。所以古人說「謠言止於智者」,稍稍有一點小智慧的人,就不會相信他。災難,我們不承認有災難,他們說有災難,我們說沒災難,我們有沒有說錯?沒說錯。為什麼?境隨心轉,我們的心上沒有災難,外面環境就沒有災難。

  所以有人問我,災難有沒有?我說有,肯定有。他說為什麼?因為你的心天天在想災難,災難就被你們想來了。社會上這麼多人都在想,它能沒有嗎?我們不想,確實不想,科學家也提供我們一個數據,百分之一的平方根。世界上總人口能有百分之一的平方根,那就算七十億人來說吧,大概不到一萬人。也就是說,有一萬個人心裡頭根本就沒有災難,這個災難就不會起來;縱然有災難也能夠給它化解,減輕了,大幅度減輕了。可是這個東西經過宣傳,美國那個電影一宣傳,全世界的人都知道。所以我現在看到好像有一些光碟,我沒看內容,我看到光碟上面寫了幾個字,「倒數計時」,後頭就是「二0一二」。現在距離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才二十幾天,我們到二十一號看,看它有沒有災難?我們要相信,尤其是現代量子力學家證實,物質確確實實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幻相,它不是事實。

  所以,佛在經上講了二、三千年,「相隨心轉」,「色由心生」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不知道說多少遍!這是正知正見,這是正念,如來的正念。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,自己有純淨純善的正念。正念的人多了,力量就大了。起心動念想倫理道德,想五倫、五常,想四維、八德;學佛的人,想孝親尊師,想三皈、五戒,想六和、六度,哪裡會有災難,哪有這個道理!最好的念頭就是阿彌陀佛,沒人知道,說了你也不相信。中國人常說孝子賢孫他常念祖宗之德,祖宗之德是什麼?就是倫常道德。祖宗對於我們的恩澤是什麼?就是傳統文化,是人類的瑰寶,是無價的寶藏,現在人不認識。經過大災難,還好,還沒有被毀掉,《四庫全書》印出來了,《四庫薈要》也印出來了。雖然數量不能盡如人意,有這樣幾百套留傳在世間,我們相信不會失傳了,這就很難得。這個書有諸佛保佑,有眾神守護,為什麼?它能救全世界。智慧珍寶所在之處,這個地方也能夠減輕災難,少災少難。

  「欲廣歎述,窮劫莫盡」,讚歎不盡。這部經典,包括淨宗的經論,不多,五經一論,廣為宣傳。有能力發心學講,把這個東西介紹給眾生,聽眾當中,只要有人能信、肯發願、肯念佛,功德就不可思議。細講,就用《無量壽經》黃念老的集註;略說,李炳南老居士有眉註。我在早年講過十遍,是依這個眉註講的,時間最少的是六十個小時,第一次講的。好像在美國,第一次講的,依照眉註講的,一天兩個小時,一個月圓滿。從六十個小時到一、二百個小時這都算是略說。《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往生論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這十大願王、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都好。《圓通章》是淨宗的心經,雖然文字不多,非常扼要。如果時間短,一、二個星期,講這個東西最好,也是很完整的一部經論。

  我們接下去看,「夫《法華》者,乃天台宗崇為純圓獨妙者也」。天台依《法華》建立一個學習的宗派,一個學派,可見得這部大經玄妙。「《華嚴》乃賢首宗尊為別教一乘,事事無礙,全圓之教」,《華嚴》是賢首宗,賢首是華嚴第三代的祖師。華嚴宗,杜順和尚首創,雲華是第二祖,賢首是第三,在賢首這裡完成,從草創到完成。所以後人都說賢首宗,沒有說雲華,也沒有說杜順。別教一乘,事事無礙,全圓之教。「今蕅益大師指出,天台之純圓,賢首之全圓,其祕髓與奧藏,皆不出此大經之外」。這個大經是淨土的《無量壽經》,淨土稱大經是《無量壽經》。在佛教,通常稱大經都稱《華嚴經》,在整個佛教來說。大家都尊重《華嚴》,因為《華嚴》叫根本法輪,其他一切經都從《華嚴經》流出來的。用現在的話來說,《華嚴》是佛教概論,整個佛教方方面面都說到,其他經論都是《華嚴》裡面的某個部分,細說,《華嚴》是總說。這兩部大經祕髓、奧藏都不出《無量壽經》,換句話說,《無量壽經》超過它們。

  「可見此經正是全圓。又為法華之髓,復是純圓。故云此經正是圓中之圓」。圓是圓滿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,這個話是真的。我們依照這部經修行,時間短。八萬四千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三年可以修成功的;世尊說法至今,我們只看到三年真正往生不退成佛的,不知道有多少人。印度我們不知道,那就不說它。這個經典傳到中國,首先就被慧遠大師看中,慧遠是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。那時候淨宗的經典就這一部,《觀經》、《彌陀經》都沒有翻譯出來。可能是到了,到中國了,沒有翻譯出來,這個經是最早翻譯的。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,聚集志同道合,在家、出家都有,他們全是男眾,沒有女眾,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念佛求生淨土。像閉關一樣的,畫一個小圈圈,不能超過,它有個小溪,小溪叫虎溪,以虎溪為界線,結界。在裡頭的念佛人,在裡面活動可以,不能夠越過虎溪,個個成就!我們要知道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,為什麼?他肯定成佛。從那個時候到今天,世世代代念佛往生的人有多少?沒人統計。我們最保守的估計,這一千七百年至少有十萬人,這最保守的估計。這還得了!十萬人就是十萬尊佛。禪宗沒這麼多,禪宗最保守的估計大概三千人的樣子。我們根據《五燈會元》、根據《景德傳燈錄》、禪宗這些典籍記載的,估計大概三千人左右。所以,蕅益大師的讚歎是有根據的、有道理的,不是隨便說的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,「此與日本諸大德之判教,異口同聲,正如宗門所謂,一鼻孔通氣者也。近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讚《要解》」,底下是印光大師的話,念老抄在此地。「《要解》云」,就是讚歎《要解》,這是印光大師的話,「理事各臻其極」,臻是到達,讚歎蕅益大師的註解,無論是從理、從事實真相都達到極處,就是他講得太圓滿了。「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」,這個第一註解是印光大師講的,第一註解,「妙極確極」,他說得太妙了,太正確了,「縱令古佛出世,重註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」。「可見《要解》之判此經如佛親判也」,蕅益大師說的《要解》,跟這個地方的《無量壽經》是完全相同。為什麼?它是同一部經,一個大本,一個小本,就是一個是略說,一個是細說,內容完全相同。所以,蕅益大師對於小本《彌陀經》的讚歎,也可以用在對《無量壽經》,這個判法一樣的。

  這是我們要記住的,這是近代,在中國佛教,可以說是第一人。最近這一個世紀,或者我們說中國人講一甲子,這個六十年,從抗戰結束到今天,每一個宗派的大德都有人讚歎也有人毀謗。唯有印光大師,我們只聽到讚歎,沒有聽到毀謗的。這個原因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少分,印光大師出名在晚年,這應該是其中一個因素。年輕招毀謗的多,他七十歲時候才出來,七十歲之前沒人知道。而且是被一些居士,這些居士都是學者,有德行、有學問的人,大學教授、指導老師,這些人讚歎他。到普陀山去看他、去拜訪,常常跟他有書信往來,印光大師這些書信就被發表在報紙、在雜誌上,這樣傳出來的。年歲大了,老人了!所以,被大眾讚歎不絕,親近的人沒有一個不歡喜。印光大師正人君子,言談舉止自然叫人敬服,被稱為近代中國出家人第一人,這個有道理的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又《疏鈔》云」,《疏鈔》是蓮池大師的,「依賢首判教分五:謂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今此經者頓教所攝,亦復兼通前後二教。圓全攝此,此分攝圓」。這是蓮池大師說的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完全依賢首宗的方式,開始介紹玄義這部分,依十門開啟,跟《華嚴經》的架勢相同。我們知道這是老和尚別有用心,因為在那個時代,禪風很盛,一般學佛的人輕視淨土,認為淨土是佛對老太婆、對無知無識人開的方便法門,沒有一點尊重之心。蓮池、蕅益中興淨宗,用什麼方法?用《華嚴》來解釋淨土,解釋《彌陀經》,把《彌陀經》提升到跟《華嚴》平等。大家對《華嚴》沒話說,《華嚴》是世尊所說的第一經。所以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用《華嚴》來解釋《彌陀經》,讓大家對《彌陀經》不敢再懷疑,不敢再輕視。特別是《華嚴經》末後這有證據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的圓滿是在極樂世界,這個經上真的找到根據的。如果沒有往生這個法門,《華嚴》只能夠接上上根人,上中下都沒分,說得好。始終頓圓這些教義,五教除了小教淨宗不攝,就是沒有這種思想,其他的始終頓圓統統具足。

  「四法界者:一事法界;二理法界;三事理無礙法界。此三諸教所有」,唯獨第四「事事無礙法界,唯華嚴一經有之。名為別教一乘」。這個別的意思就在此地,唯獨《華嚴》有,其他經沒有。這叫別教一乘,一乘是成佛,一佛乘,也就是成佛之道,成佛的教法,教學法。「以華嚴全圓,今得少分。圓教全攝此經,此經分攝圓教」。圓教是《華嚴經》,包含淨土,後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全攝此經,本經裡頭有,有事事無礙的經文。「故蓮池大師判小本」,就是《彌陀經》,「為分圓」,不是全圓,是部分圓。列舉大小二本中事事無礙的十例,他舉了十個例子,「以證《阿彌陀經》分屬圓教」。

  這是「可見蓮池大師亦判《阿彌陀經》為圓頓之教」,蕅益大師是這個判法,蓮池大師也是這個判法,「此則中日諸大德之所同也」,這相同的。「所異者,或崇之為圓中之圓」,蕅益大師就有這個意思,圓中之圓。「或謙之為分屬於圓」,蓮池大師比較謙虛。有道理,因為那個時候是禪宗的天下,你要說得太過分,別人不滿意,所以謙虛一點好。蕅益大師就沒有問題了,因為蓮池大師在前,他可以把它提升一點,環境不一樣,說話得有分寸。「此蓋機緣之異,而善巧不同耳。蓮池本懷與善導、蕅益暨日本諸大德何嘗稍異?蓋《疏鈔》之作」,你看,「正當狂禪風靡之際,故不得不權宜善巧,俯就群機,而作方便之談」。古人就說過這個,在那個社會你不謙虛不行,你不謙虛行不通,障礙太大。

  歷代這些法師講經教學、傳承,都懂得觀察這個時代的機緣,所以叫契機。契機裡頭意思很多,要契眾生根性之機,還要契時代風氣之機,面面都要考慮到,你才能夠一帆風順。不能只是靠自己想,不顧別人感受,那個麻煩就大了,招來的麻煩就太多了。未來的世界,真的,是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宗教,都要匯成一體,一定要平等。說我比你的高,你不如我,這行不通,這沒有人會接受。要平等、要尊重、要認真學習。這裡頭要細心、要真誠、要有智慧,讓宗教回歸教學,讓宗教來教化人民。把人民都教好,社會就安定,天下就太平了,這是宗教教育對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,要知道。如果搞錯了那就麻煩大了,決定不能有過失,要有真智慧,有真的愛心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