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五五六集) 2013/12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40-055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三十一頁倒數第三行,科題,庚三,「勿生邊地」。請看經文:
【宜各精進。求心所願。無得疑悔。自為過咎。生彼邊地。七寶城中。於五百歲受諸厄也。】
這段經文告訴我們,極樂世界還有個邊地,很少聽說的。請看念老的註解,「世尊垂慈」,釋迦牟尼佛對後人愛護備至,慈悲到極處,「既勸大眾,欣求極樂,復諭眾生,應捨疑惑,免生邊地」,邊地怎麼生的?帶著疑惑,就生到邊地了。「是為如來開示之第四點」。「經云宜各精進,求心所願」,這是勸導大家修行要誠敬、要專修。印光大師常常教人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所以一定要「一心淨業」,就會有成就。『無得疑悔』,不可以懷疑,不可以後悔。如果懷疑、後悔,那你就錯了,你自己造成的過失,自己造成的惡業。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記住,對佛決定不能有懷疑。
在古時候持戒的人多,特別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一般學佛的人都能夠落實,都能夠做到。像現在的斯里蘭卡一樣,那是佛文化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所以對人都不懷疑,各個人都是說實話,沒有妄語的,沒有惡口的,兩舌的更沒有。所以,對佛有信心,對老師有信心,對佛有信心。現在這個社會,這個問題非常嚴重。科學在這個地球上有四百年的歷史了,科學學習第一個條件就是教你懷疑。物理學可以,沒有問題,但是佛法不是物理,佛法是屬於心理學,心理學是決定不能懷疑,懷疑你永遠不能成就。它跟物理確實是相反的,用心理這個態度學物理沒有問題,用物理的態度學心理是絕對做不到的。這四百年當中,我相信無論哪個人都會受科學的影響,也就是頭一個影響就是懷疑。你說你是好人,要拿證據來,沒有證據就沒有人相信你。所以要警察局出證明,你從來沒有犯過法,沒有坐過牢,這是好人。
在中國,大概七、八十年之前,人都相信人,沒有懷疑的。我們從小就知道,大人說話都是真的,哪會有假話?沒有懷疑,沒有防人之心。那個時候還是倫常的社會。從中日戰爭爆發之後,八年戰爭結束,社會變了,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信任,愈來愈嚴重。到今天,完全不尊重,所以對學佛就造成很大的影響。極樂世界在哪裡?是不是真有?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說極樂世界,是為了安慰下根性的人?我們學佛,當時都有這個懷疑,認為自己是知識分子,淨宗是老太婆教,應該是佛對這些沒有知識的人、年老的人,用這個方法去安慰他們,給他們種一點善根。這就是我們初入佛門的心態,你說可悲不可悲!必須等我們在大乘經上紮下根基,對淨宗的經教深入,態度才改變過來。知道佛的話句句真實,佛沒有理由欺騙人,安慰老人有安慰老人的方法,不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安慰,我們這個信心才生根。要沒有信根,在佛法裡頭絲毫真實利益你都得不到,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佛法種子,不知道哪一生哪一世才起作用。所以這兩句話,我們看的意思就很深,『無得疑悔,自為過咎』。
「悔者,《大乘義章》曰:追返名悔。」悔是後悔,事情做了,我不應該做,後悔。就是「追悔返退」這個意思,後悔學這個法門,退轉了,改學別的,不學這個了。為什麼會退轉?因為有疑惑,所以他退轉了。「過」,過是過失,就是罪。「咎者,惡也,災也」。這兩句話是勸大眾,不應該疑慮、不應該迷惑,「自生災患」,這個災患,一個是不能往生,一個是生到邊地。生到邊地那還算不錯,只耽誤五百年。如果是生到邊地,邊地裡頭還有「或名疑城、懈慢國」。「懈慢國」有解釋,參考資料裡頭在第八頁,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。是「界名」,界是世界,這是一個世界,「在閻浮提西方十二億那由陀」,印度人叫那由他,我們中國人叫億,換句話說,它距離我們是十二億億,「至極樂國之中途」。「生於此國者,染著其國土之快樂,而起懈怠憍慢之心」,他認為這個地方不錯,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,產生誤會,他生到這裡去了,沒有辦法再到極樂世界,「故謂為懈慢國」。因是「疑佛智不思議,雜修自力之善根,而願生於極樂者生之」。願生於極樂,這個人是雜修,這個人對佛的智慧有疑惑,他生到懈慢國去了。
我們再看第二段,《菩薩處胎經》第二卷裡頭有這麼一段,「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陀」,這個距離是一樣的,「有懈慢界,國土快樂,作倡伎樂,衣被服飾,香花莊嚴,七寶轉圍床,舉目東視寶床隨轉」。你向哪看,它這個床是活動的,想看什麼地方,看東方它就轉到東方,想看南方轉到南方,床是活動的。「前後發意眾生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皆深染著懈慢國土」,看到這個,以為就是極樂世界了,「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」。有多少人?「億千萬眾,時有一人,能生阿彌陀佛國」,億千萬人裡面可能會有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為什麼?「皆由懈慢、執心不牢固」。這就是墮到這個地方,確實也是他的福報,我們稱他的福報,把極樂世界可耽誤掉了,錯認了。
我們再往下看,「《略論》曰:五百歲中,常不見聞三寶安樂國土,謂之邊地,亦曰胎生」。這個還算不錯,他是生到極樂世界,生到極樂世界因為他有懷疑,他在蓮花裡頭花不開,見不到阿彌陀佛,也見不到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大眾、這些諸菩薩。花在七寶池裡頭,這個地方說的,這都是經上講的,五百歲花不開,不開,當然他不能到十方供養諸佛、聽經聞法。此地的五百歲,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沒有時間概念,我們這邊是地球自轉一周,對著太陽這方面叫白天,背著太陽叫夜晚,這是一晝夜,也是一天。極樂世界沒有日月,極樂世界本身是光明的,人身放光,佛身也放光,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統統放光,光明世界,沒有晝夜,所以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時。這個地方講五百歲,是指我們人間五百歲,不是極樂世界有時間概念。
這就是說明,有懷疑的人,雖然到極樂世界,不能立刻就花開見佛,他要在花裡面住我們這個世界的時間五百年。他見不到佛,聞不到法,也沒有能力像其他菩薩一樣能夠分身、化身無量無數,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,他沒有這個能力,那個必須是花開見佛之後才行。經上告訴我們,五百歲是最長的時間,五百歲之後,他明白了,知道自己錯了,花就開了。所以有的到那裡去很快就花開,我們這個人間幾年、幾十年花開都有,最長不超過五百歲。所以,生邊地也就不錯了,他也不退轉,他一定花會開,就是遲一點而已,但是在花裡面過的生活環境,就像天宮一樣。
下面,「《會疏》曰:始終不退名精進,求心所願是願求往生」。願求往生可不能懷疑,「疑惑者,不了佛智」。後面會說到如來五種智慧,我們聽了不敢相信。說佛是一切智,我遇到不少朋友,國內一些領導,他們完全不能接受。他說這不可能的,怎麼可能是宇宙所有現象你都能知道?哪有這種道理?這只是宗教徒迷信,對於上帝的讚美,是讚美的話,不是真的,上帝也做不到。
「悔是惡作」,這是不善的作為。「初信後疑」,信了以後有疑心,「悔前信解」,過去相信了後悔,我做錯了,我現在要改變方向,要改變目標,「半途而廢」。「自為過咎」,這是你自己自作的過失、災難。「彼國不逆違」,是我們自己錯誤的概念生到邊地。「諸厄」是指「不見三寶,不聞經法」。極樂世界沒有別的過失,過失就是這個。由此可知,見佛、聞法是多麼重要的大事情,極樂世界好、成就快,就是天天可以跟著佛在一起。佛有大德大能,讓每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,都自己感覺到佛在我身邊,佛單獨教我一個人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為什麼?佛有無量無邊身,所以在極樂世界,不會說極樂世界人太多了,阿彌陀佛一個人怎麼照顧得過來?我要什麼時候才能跟阿彌陀佛見一面?都會有這個懷疑。沒有想到,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就在你身邊,你從來沒有離開他,佛的化身。這樣的殊勝,所以他成就快。
花開見佛,當然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,我們知道在七寶池裡面蓮花有自己的名字,我們有理由相信,在阿彌陀佛大講堂,一定那個座位上也有名字,不會錯的,你坐在自己的座位上。什麼時候離開座位、離開講堂?經上沒說這些,我體會到這一層,是你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你就離開講堂,成佛了;沒有成佛你決定不會離開。每個人成佛的時間不一樣,根利的快,幾天就成就了,根鈍的慢。下下品往生,這是根性最慢的,多長時間?《觀經》上講十二大劫,用我們這個地方時間算,在極樂世界根本沒有時間概念。那我們就曉得,有很快離開講堂,他入常寂光了,有在那裡時間比較長一點的,離開講堂也入常寂光了。入常寂光就是跟法性融成一體,跟一切諸佛融成一體,法身,《華嚴》上說的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一法身就是常寂光。就像我們這裡燈一樣,幾十盞燈,幾百盞燈,光跟光融在一起,這是證得究竟圓滿。這是事實真相,決定不是假的,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這個。
這個現象裡頭,沒有物質,沒有念頭,也沒有自然現象,完全是一體。這個光,我的光中有你,你的光中有我,光跟光完全合在一起,沒有你我他,你我他找不到了,佛、菩薩、眾生統統都沒有了,就是大光明藏。這光在哪裡?這光我們肉眼看不見,遍一切處,遍一切時。我們禮佛三拜,我第一拜,本師釋迦牟尼佛;第二拜,本師阿彌陀佛;第三拜,本師毘盧遮那佛。毘盧遮那是法身佛,法身佛就是常寂光。毘盧遮那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遍一切處、遍一切時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這叫法身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佛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就是說的這個。
報身佛裡面就有相了,實報莊嚴土是報身,佛的報身。佛的報身非常高大,《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。用我們的話來形容,就是他似乎跟天一樣大,站在我們面前,就遮住半邊天。身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,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。你看,光明多大!每一個光明裡面都有諸佛菩薩在那裡講經教學,佛在講台上講,菩薩們在下面聽,從來沒有中斷過。這就是此地講的「見三寶,聞經法」。這叫佛事,佛只有講經法會,沒有聽到打佛七,沒有聽到打禪七,沒有聽到做一堂佛事,沒有,經上找不到,佛事就是講經教學。
這段裡面,《會疏》所說的比較詳細。下面我們再看,「至於三輩當中是否包括邊地問題」。有人會想到,上輩往生、中輩往生、下輩往生,是三輩之外有個邊地,還是每一輩都有邊地?「《無量壽經鈔》論之甚詳。鈔曰:經說不同。謂《覺經》」,《覺經》就是五種原譯本裡面漢譯的,叫《清淨平等覺經》,「及《大阿彌陀經》」,就是吳譯的,康僧鎧是魏譯的,吳譯的稱為《大阿彌陀經》,「中下輩攝,指中輩下輩皆有邊地」,上輩沒有。吳譯指中下輩,底下括弧裡頭說中輩、下輩都有邊地。「今經」,指《魏譯》,康僧鎧的本子,「不爾」,不是這個講法,「別說之」。
「故諸師亦異」,古來這些祖師看法不相同。「所謂曇鸞、元曉、法住、如湛等師,存不攝義」,他們的看法,三輩往生裡面沒有邊地,應該三輩往生之外。「義寂、憬興、龍興、仁岳」,這幾位法師,「存攝義也」。「各據一義,並不相違。但以此經,翻譯正本。曇鸞大師,我宗高祖,今須依之」。曇鸞大師確確實實對淨宗貢獻非常大,但是十三祖裡頭沒有他,他在善導之前,沒選他。《略論》裡頭是他作的,他說,「又有一種往生安樂,不入三輩」,這話講得很清楚,這就是邊地。他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了,他沒有入三輩,不在三輩九品裡面。「夫三輩,則信心往生,亦所勸也。邊地即是疑心往生,亦所誡也。信疑勸誡,天地水火,何得相攝」,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。
「《鈔》論甚善」,很好,一個是信,沒有疑惑往生的,三輩九品;一個是帶著疑惑,帶著疑惑怎麼能往生?他試試看。聽說了,不管是真是假,我就拼命念佛,我就求往生。他真的往生了,但往生在邊地,沒有入品,就是三輩九品沒入。這種人也很可愛,真幹,雖然有疑問他真幹,所以他也真能往生。「具信心者入三輩,存疑心者墮邊地,兩心不同,生處必異。是以今此《會本》,於三輩外,別明邊地疑城,於後第四十品中詳述」,到那裡再詳細做說明。這是邊地這個問題。
這品最後一段,「彌勒承誨」,世尊的開示,彌勒菩薩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。我們看末後這個經文:
【彌勒白言。受佛明誨。專精修學。如教奉行。不敢有疑。】
這個話是等覺菩薩、後補佛彌勒菩薩說的,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這種虔誠恭敬的表態,就讓我們斷疑生信了,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彌勒領受佛旨」,我們常講領教了,領受佛的教誨。「乃向佛言,受佛明誨」。「明」這個字的解釋,有「智」的意思,有「備」的意思,有「顯」的意思,有「發」的意思。「明誨」合在一起,就是「顯發大智,明白完備之教誨」。佛教誨裡面的義趣、義理深廣無盡,彌勒菩薩完全通達明瞭,這叫『受佛明誨』。專是專一,精是精進。專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;精是純,精純;進是向前,進步。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其義自見。淨宗修到最後就是一句名號,這句名號展開,就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《大乘無量壽經》濃縮,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所以,這句佛號也就是一部圓滿的經典,妙極了!真正的『專精修學』就是一句佛號,所以祖師大德為我們提出來「信願持名」,下面一句,「求生淨土」,八個字,這就是淨宗。
真正念佛人,我們常講的分秒必爭,沒有一秒鐘是空過。一秒鐘可以念一聲佛號,這是修大善,前面我們學過的,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不如一句名號。講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是大善,念一聲阿彌陀佛,這個大善超過講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這一句佛號能幫助你得念佛三昧,能幫助你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就一句佛號。所以,念佛是大善,沒人知道。知道的人,佛念不好,那是什麼?兩個原因,一個是對於經教有疑惑,沒有完全理解;第二個,是理解了、明白了,業障太重,常常把佛號忘掉,雜念、瑣碎的事情太多,他放不下。真正放下的人,二六時中就一句佛號。
這一句佛號,瑩珂法師念了三天三夜,他是個破戒的比丘,都能夠把阿彌陀佛念來。三天三夜就一句佛號,不夾雜,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就一聲佛號。阿彌陀佛現身來了,安慰他:你的陽壽還有十年,十年之後你命終,我來接引你。阿彌陀佛跟他這麼說,等於給他授記,十年之後來接你往生。他聰明,他不要了:我十年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走。為什麼?他自己知道,他的煩惱習氣重,禁不起外面誘惑,財色名利現前他就動心,他就起不善的念頭。所以他說我不要了,我十年壽命不要了,現在就跟你去。佛慈悲,答應他了,三天之後來接引你。果然三天以後他往生了,沒有生病。道場大眾個個看到,那能不生信心嗎?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不是假的是真的。他這個舉動、這種表法就是利他,三天念佛的功夫是自利,為大家表演念佛往生,這化他,時間雖然不長,功德無量無邊。宋朝時代,距離我們現在七、八百年,我們今天讀到他的傳記,我們都非常感動,都受他影響。
在我們一生當中,我們所遇到的,像瑩珂法師一樣還有壽命不要了,我們相信諦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的徒弟,念佛三年往生。我不相信三年他壽命到了,我認為他是見到阿彌陀佛,像瑩珂一樣的。見到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給他授記,他還有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要往生,佛帶他走了,這個可能性應該是很大的。去年,劉素雲的姐姐為我們表演往生,她也說了,她還有十年壽命,不要了。要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她,發願做一個活生生往生的樣子給大家看,沒有絲毫痛苦,時間到了說走就走。給念佛人做證明,念佛往生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她發心不到一個月,是劉素雲跟她姐姐在一起聊天談到了,就說很遺憾,找不到有個人發心做個往生的樣子給大家看。她姐姐一口承當,我來幹。就開始念佛,不到一個月。往生之前的八天,劉素雲聽到一個數目字,聽到的,她就把它記下來,這個數目字是20121121,後面是12。她就把它記下來給她姐姐,她姐姐看了一看,笑一笑就收起來了。這個時間是二0一二十一月二十一號上午十二點鐘。這個時候有,她告訴我大概有二、三十個佛友在一塊聊天。時間一到,她姐姐告訴大家,我要走了,雖然你們看不見我坐上蓮花,但是我的動作你能夠體會得到。她看到是這樣,扳著蓮花上了蓮花座,走了。有說有笑,歡歡喜喜、快快樂樂的走了。真的是表法,這不是假的,不是騙人的,真走了。
在我們這一生當中,看到預知時至往生的不止一個。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,往生前一天請我去給他做皈依,第二天走的。他預知時至,三個月前。他在一張紙上,也是寫了個日期,連續寫了十幾個,家裡人不敢問他,就是那天走的。三個月之前,他清清楚楚知道。這些事情我們看到很多。最近看到的就是一個小女孩十歲往生,念佛三年,她七歲就開始念佛。我們不相信她的壽命只有十歲,一定有壽命她不要了。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一心不亂,就往生自在,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。十歲走的這天告訴她爸爸,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了,跟父母跟家人告別,她真走了。這都是為我們來做證明的,我們「受佛明誨」,受這麼多同修為我們表演,為我們來做證明,真有極樂世界,真有阿彌陀佛,念佛真能往生,希望我們不能把這次的機會錯過,這個機會錯過叫真錯了。
明誨是完全明白了。專精,專一、精進,修行、學道。《法華經》上說,「漸漸修學,悉當成佛」。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是大乘法,大乘裡面無論哪個法門都是漸漸修學,生生世世不捨。要敬佛,用真誠心敬佛,生生世世能得人身,跟佛有緣,能聞佛法,能夠接著修行。如果遇到淨宗,那就一生成就了,不必等來生,一生就圓滿了。「如教奉行,表彌勒領解佛訓」,對佛的教訓完全明瞭通達,沒有疑惑,「決定遵行」。『不敢有疑』,這句話非常重要,「表領受捨疑之勸」。前面的經文,應捨疑惑,免生邊地,他聽懂了。「疑者乃萬惑之所由生」。貪瞋痴三毒,三毒有根,情執是貪之根,傲慢是瞋恚的根,懷疑是愚痴的根,這貪瞋痴。要斷貪瞋痴,要從根上下手,放下情執,貪就斷了;放下傲慢,瞋就斷了;放下懷疑,就不愚痴了。「故應斷也」,應該要把它斷掉。這一品我們就學到此地。再看底下:
【濁世惡苦第三十五】
科題上我用了一個字「誡」,是佛對我們的警告。經文很長,三十五、三十六、三十七三品經。這是第一段,『濁世惡苦第三十五』,第三十五品。念老前面有個題解,品題的介紹,這品經「廣明濁世惡苦」。佛真是特別慈悲,極樂世界介紹過了,再回過頭說明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,你要認識。你認識之後你會放棄,你會選擇極樂世界。這個世界,濁世,五濁惡世。念老說,「惡者五惡,苦者五痛、五燒。勸令捨惡行善,離苦得樂」。佛苦口婆心的勸我們,我們要聽明白,要聽懂,然後以行動來取捨,那就是離苦得樂。
「《淨影疏》曰:五戒所防,殺、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。是其五惡。」五惡是因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。佛為了防範人不造五惡,所以把這個制定作戒律,五戒,根本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前面四種是性罪,不是佛弟子,不受五戒,犯了也是有罪;接受佛的五戒,要犯了之後,性罪之外還要加上破戒,再加上這個罪。但是飲酒是遮罪,飲酒本身沒有罪,它不是性罪,沒有罪;如果受了五戒飲酒,這是破戒罪。它叫遮,遮是什麼?預防,怕酒後亂性,造殺盜淫妄,它是預防的,本身沒有罪。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受佛五戒的人,對於五戒的理事、因果、開遮持犯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戒律活活潑潑,不是死的,要不搞清楚,死在戒律上,也不是佛願意看到的。每一條戒都有開緣,在某種狀況之下,開戒不是犯戒。佛經,佛在經上講了個例子,阿羅漢到海外去弘法,坐船,跟一些生意人,佛經裡叫商主,現在叫企業家,那個時候航海是海船,跟著這條船出國去。這個船上有五百商主,其中有一個人起了個惡念,想把同伴都殺掉,獨吞所有的財物。阿羅漢有他心通,他起心動念阿羅漢知道,知道怎麼辦?他這個惡念非常強烈,沒有辦法勸導,你要勸導,他頭一個殺你,你洩露他的祕密,要滅口。阿羅漢怎麼辦?只有開殺戒,把他殺掉。把他殺掉,全都救了,連這個被殺的商主也救了,因為他如果這個陰謀成功了,他將來的果報是無間地獄。他現在有這個預謀,但是還沒有行動,他就被別人殺掉了,等於說阿羅漢是把他從無間地獄裡頭救出來,這救了他。同時救了另外的四百九十九個商主,保全他們的生命、財產。這是非開殺戒不可,不開殺戒就沒辦法,這個人在造業。這個叫開戒,不叫破戒,不叫犯戒,這叫開戒,這個開戒是有功德的,沒有罪過。佛舉這個例子。所以,世尊的教法非常活潑,完全是從利他著想,沒有想到自利,真正叫救苦救難。事後,我們都明白了。
菩薩日常生活當中所表現的,有時候我們無法理解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常常到華嚴蓮社去做義工,有時候晚餐陪老和尚一起吃飯。那個時候心裡面就很奇怪,但是不敢說,老和尚七十多歲了,每一餐飯他飯碗旁邊擺了一杯酒。早晨我們不知道,我跟他在一起吃過午飯、晚飯,都有一杯酒。酒,不飲酒的,怎麼老和尚每餐飯都要喝一杯酒?好多年之後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,我把這樁事情向李老師報告,向他請教。老師就告訴我,那是開緣。《戒經》裡頭有,七十歲以上身體衰弱,他血液循環不好,這杯酒幫助他血液循環,當藥用可以。所以他並不多,就是一小杯,那一杯大概一兩,幫助血液循環對的,這不是破戒。
酒開緣非常多,重要的應酬裡面可以,可以開,讓大家生歡喜心,不要叫人家感到佛教這麼嚴肅,不敢學佛。要知道佛法的內容的時候,人人都喜歡學佛,它不是呆板的。藥用就有開緣,因為中藥裡面有很多用酒做藥引,還有藥酒,治病的,這個統統都可以用,沒有忌諱。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,應當開你不開也是錯誤。遮就是不開,決定不可以。你年輕,身體很好,你也喝酒,這個不可以,這叫破戒。有病,醫生告訴你一定要用,沒有關係,這也可以開。白眾,你需要用酒做藥引配藥,要告訴大家,大家都知道,對你不會生懷疑,每個人都知道。
我自己在宴會當中遇到一次,哪一年我記不清楚了,在北京,我住在國際大飯店。我從樓上下來的時候走樓梯,沒有坐電梯,在樓梯上碰到一個美國馬里蘭州的一個老同修,跟我同一個姓,徐先生,他在那邊做生意的。樓梯口那兒碰到的時候,歡喜得很,他說法師你在這兒?我說是,我住在這個地方。他說,今天我的兒子娶媳婦,娶兒媳婦,做喜事。媳婦是日本人,兒子跟媳婦是北京大學的同學,都是北大的學生。結婚那天,中國有很多外交部的官員參加,日本的大使館,日本大使、一些參事,還有日本一些商界的,他們的朋友,在中國做生意的,這是高階層的一些人。請我去當證婚人,他的證婚人請了,程思遠。程思遠的女兒就是林黛,以前電影明星,很出名的,林黛,林黛的相貌長得跟她爸爸很像。程思遠那時候是政協副主席,做證婚人,也請我臨時去當證婚人,兩個證婚人,一僧一俗。
證婚人要有十分鐘的致辭,我一心想這是個好機會,高階層人沒有接觸到佛法,我用這十分鐘做最簡單的介紹,什麼是佛法,介紹給大家。宴會當中當然沒有準備素菜,我吃肉邊菜,我陪他們喝一杯酒。坐在我右手旁邊是廖仲愷的兒子廖承志,好像他是部長階級,說佛教這麼活潑,那我們也可以學。你看,就產生影響。不是那麼呆呆板板,叫人聽到害怕,一看到戒律,這個不能做,那個不能做,好像自由都被剝取掉了。它不是這樣的,他不了解,講清楚、講明白,皆大歡喜。等於短短時間上一堂課,這是機會教育,他們這一生當中難得聞到,聽不到的,聞所未聞。他邀請我要不要去?要去,不去這個機會就沒有了。所以,學佛要有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是權智,就是智慧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千變萬化,目的是利益眾生,自己表演出來給大家看。
《淨影疏》裡頭接著說,「造此五惡,於現世中王法治罪,身遭厄難,名為五痛」。你殺人、偷盜、邪淫,大概這三種都是犯罪行為,要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,這叫五痛。「以此五惡,於未來世三途受報」,三途是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這叫五燒。燒,本來是地獄罪,地獄是一片火海。佛大乘、小乘、顯教、密教常說,希望世間人都能遵守,不造這五種惡,你就得安樂,現前得安樂,將來死後不會墮三途。五惡是惡因,五痛是華報,花報就是現世報。現世報為什麼叫花報?用植物做比喻,植物先開花後結果,花一定是在結果之前,所以花報是這一世的果報,叫現世報。果報是來世,死了以後來世,這是果報。這五惡是因,五痛是花報,五燒是果報。
又嘉祥疏大師解釋五惡,他說「何故但明此五」?為什麼佛不說別的,說這五樁事情?提出這個疑問。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,「由世人喜造」。這個世間人喜歡造這五種惡,他喜歡,他迷惑,他不知道有果報,如果他知道果報他就不會幹了。我看到一個人,我說一遍,他的罪過就減輕一些。我在這個地方說,我們用網路直播,聽的人很多,對他消的業就很大。也是我一個老朋友,出家人,廣化法師,年齡跟我差不多。早年在軍中服務,階級雖然不高,他管財務,軍需,管財務,管財務用錢就方便。他告訴我,他每天吃一隻雞,他這個官要做三年,他就吃一千隻。在那段日子他覺得很不錯,別人沒有這個福報。
以後離開軍職,出家了,跟律航老和尚出家。人很聰明,出家專攻戒律,在台中辦了個佛學院,還請我去教書,我記得我教了一年,他是院長。那個時候很好,過了幾年之後我碰到了,他拄了個拐杖,就是你身體能架起來的拐杖。我說怎麼搞的?怎麼變成這個樣子?他告訴我,他有一天洗澡,在浴室裡頭,浴室地下鋪的是瓷磚,他忽然看到浴室裡頭統統都是雞,到處飛,來啄他。他就躲,躲的時候跌了一跤,腿摔斷了,一生殘廢,腿斷了。他跟我說,重罪輕報,我殺了那麼多雞,吃了那麼多,最少保守的估計肯定超過一千隻。他每天一隻雞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他幹那個職務至少三年,造的這個罪業,重罪輕報。到晚年,走的時候神志不清,晚年我去看過他,很可憐,坐在輪椅上,眼睛有病,耳朵聽不清楚,流口水,看他。因果報應太可怕了,不看到不相信。
我們在年輕的時候,十六歲,我十四歲失學,沒有機會念書了,大概十五、十六、十七這三年,我父親帶著我打獵。那時候跟日本人打仗,我父親是軍官,管武器的,叫軍械官。管武器,這些槍支就很容易,我家裡頭我那個時候長長短短槍支有八支。我爸爸每天早晨天沒有亮起來了,洗了臉,服裝整齊,帶著槍,帶著我,有時候帶著我弟弟,一起去打獵。所以從小玩槍。槍是練出來的,天天打,平均每天十發子彈,打了三年。所以,我也是神槍手,不要瞄準,百發百中。我父親死的時候瘋狂,跟《地藏經》上講的完全一樣,看到山往山上跑,力氣很大,幾個人抓不住,看到水就往池裡鑽,瘋癲。那個時候不懂佛法,以後學佛,一看《地藏經》,想到我父親那個樣子,《地藏經》上說的一模一樣,那地獄相。
打獵比殺生還可怕,廣化一天殺一隻雞,我們打獵的時候一天絕對不止殺一個畜生,殺很多!我們把普通的槍支改造成獵槍,獵槍打散彈,就是像鐵砂,打散彈,槍管加長,把兩支槍管接成一支,加長,射程就遠。打什麼?打鳥。一群鳥,一槍打過去的時候,至少有六、七隻,牠飛不起來,翅膀打傷了,我們就把牠逮捕,幹這個事情。抓魚就更可怕,用什麼?用炸藥。船划到河當中,炸藥放到下面,船移開,那炸藥一爆炸,差不多幾百條、幾千條魚上來,大家來撈。那很可怕!所以我一學佛,不到半年我就吃長素,我就放生,求懺悔。那完全無知,沒有人講。生活過得不錯,天天有野味吃,可是付出的,死了以後墮三途,肯定墮三途。所以想起來就害怕,不敢!再也不敢了。
我的果報轉過來,完全靠講經,斷惡修善,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,這麼改過來的,親身經歷的。過去不知道,單單這一生抗戰期間三年打獵,這個罪不得了,比廣化法師嚴重,廣化法師沒轉過來。我能轉過來,這個要感謝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不是他們兩個人教導,我想轉不知道怎麼轉法。章嘉大師教我修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無畏布施就是救眾生的命。所以在那個時候,我參加大眾的活動,一個是印經,另外一個是放生。只要有這個活動,我一定參加,我贖罪,懺悔。到自己慢慢有一點小名氣了,帶頭放生,第一次到香港來住四個月,差不多每個月我就放一次生。我們向魚市場買來的魚,把船划到外海,到外面去放,大家都歡喜。所以,我學佛不到半年就吃長素,不再吃眾生肉,徹底回頭,改過自新。世間人喜歡造的這些罪業是無知,沒有人告訴他,如果讀了《感應篇》、讀過《安士全書》我相信他不敢。
我們看下面一段,「讚無惡成德」。
【佛告彌勒。汝等能於此世。端心正意。不為眾惡。甚為大德。】
這是佛在此地勸我們。「端心正意,指正心誠意,善護己念,遠離三毒,不思邪惡」,這是念老勸我們的。中國古人講,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『端心正意』是根本,中國古人講根本是格物、致知。格物、致知,有不少人錯解其意,我遇到過,還是大學教授。格,他把它當作研究來講,研究物理,認為這是格物。依佛法解釋就講通了,格是什麼?格是格鬥,是打仗。跟誰打仗?跟欲望打仗,物欲。一定要戰勝物欲,不會被物欲所影響,不會被物欲動念頭。這個講法就對了,為什麼?跟底下貫通了。人離開物欲心就定了,定生慧,生慧才能致知,致知是智慧。格物,用格物的手段達到定,用致知的手段達到慧,有定有慧,意才能誠。意誠之後,心就正了;心正,身就修了;身修,家齊、治國、平天下。如果單單只講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拿什麼齊家?要用修身齊家。身怎麼修?要用正心。心怎麼正?要用意誠。意怎麼誠?要致知。知從哪裡來?格物。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。所以儒釋道是一家,不能分。
道家的《感應篇》、《陰騭文》完全講因果,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學傳統文化,不能不重視《太上感應篇》,道家的根。佛教的文化,十善業道是根本。《十善業道經》文比較長一點,我在早年學習的時候把它做了個節本,大概只有六百多個字,對初學人來講非常方便。我這個節本印在《世界宗教是一家》裡面,大家可以看到。實在講也可以單獨流通,做個小冊子單獨流通。當然最好是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的節本印在一起,這是我們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。復興中國傳統文化,要從這個地方落實,不從這裡落實,很難收到真正的效果。真正效果一定要落實,把它變成我們的思想,變成我們日常生活,根就紮穩了,傳統文化的效果就出來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