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二十三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23

  請掀開經本,第一百零七面第六行,第二句看起:

  【何以故。菩提無相故。若無有相。則無增減。佛子。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。成等正覺。同於菩提。一相無相。】

  這段文上次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能夠講完,這個意義是超越時空,超越因果。《華嚴經》這段經文,黃念祖居士在註解《無量壽經》,也特別引用了這段。超時、超處就相當的困難,何況超因、超果。這段文是給我們解釋其所以然的道理,為什麼這個法界不增不減的。這樁事情,特別是初學的同修,有許多這樣的疑問。我都曾經遇到很多人問我說:法師,那我們這些人統統都成佛了,這世界上不就沒眾生了;如果我們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世界上就沒有人了。他擔心的事情很多,想得太多了,哪裡曉得這事實的真相是不增不減。這不增不減,前面已經給我們說出來了。實際上來講,這是完全講佛與大菩薩的現量境界。

  到底有沒有佛?有沒有眾生?給諸位說,沒有,無佛無眾生。為什麼佛跟我們說有佛、有眾生?因為我們凡夫執著。你執著有眾生,佛就那一邊建立一個佛,相對建立。如果我這一邊不執著了,那一邊也沒有。所以我們的觀念,完全生活在相對的概念裡面,這不是真實的,完全是虛妄。所以《華嚴經.出現品》裡面講得很好,我們這些凡夫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這個證得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能了解,因為你有妄想、有執著。佛法為什麼那麼難懂?究竟難在哪裡?難在我們的妄想執著不能放下。聽了佛法,我們又去打妄想。佛教給我們這個,我們又執著。佛說個佛,我們執著個佛,這就麻煩了。換句話,就是非執著不可。實在講,佛法自始至終是破執著的,沒有執著就成佛了。這經上講得很清楚,人我執放下了,你就證阿羅漢果;法我執破掉了,就成佛了。由此可知,這凡夫為什麼成不了阿羅漢,成不了菩薩,成不了佛?就是執著不肯放下,原因在這個地方。所以前面講,前面一大段的經文,上次來聽過的沒有問題,你還能夠記得起來。如果上次沒有來的,再把前面這段文念一念,我念一遍,要不然今天這幾句話,突然來的很不好懂。

  前面的文,在一百零六面倒數第二行。我從第二句念起:「佛子,假使有人」,這都是假設的話,不是真的,假設的話。「能化作恆河沙等心」,這個恆河沙是佛在經上常用的比喻,就是印度的恆河,那裡面的沙很細,那恆河裡面沙數不清的,用來比喻數量之多。比喻一個人那個妄心、妄念確實是如此,像恆河沙一樣。「一一心復化作恆河沙等佛」,那這個化的佛就太多了。「皆無形無相」,化的這些佛無形無相,「如是盡恆河沙等劫」,這個劫是講時間,「無有休息」。那這個變化的數量就沒法子說。「佛子,於汝意云何。彼人化心,化作如來,凡有幾何」。你想想看,他等於多少?究竟他變化多少?他沒有形相。底下就有一位菩薩起來答覆,「如來性起妙德菩薩」,這個如來性起妙德是菩薩的名號。這菩薩就說,「如我解於仁所說義」。仁是通常對別人的敬稱,就是仁者。我想理解你的意思,「化與不化等無有異,云何問言凡有幾何」。因為你所變化的無形無相,那你變化得再多,跟沒有變化沒有兩樣。你怎麼能再問這個說有多少數目,這不是故意考人的嗎?

  「普賢菩薩言,善哉善哉。佛子,如汝所說,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,與不成正覺,等無有異」,這才把話回歸到正題上來說。這個意思就是法界裡面一切有情眾生不增不減,等無有異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因為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我們自心變現之物,不能說它多,也不能說它是少。為什麼?它都不是真的。形相雖然是有,有不是真的形相。佛法裡面講真與假,真的定義,真的就是永遠存在,那就是真的。諸位想一想,我們這個宇宙之間,你六根所能接觸得到的,哪一樣東西是永遠不變的?有情的眾生這個身體,生老病死無常的,那就是假的。雖有形相,不是真的,等於無形無相。如果你要不相信,你可能夠記得我們家親眷屬有老人過去了,他現在在哪裡?形相沒有了。在這個世間短短的幾十年有形;幾十年之後,沒有形相,還是等於無形無相。我們現在在這裡有身相,再過個幾十年之後也是無形無相。假的,不是真的,沒有一樁事情是真實的。

  所以這結果都等於零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你仔細去觀察,大概觀察到最後,只有一個虛空。虛空大概它可以常在,為什麼?它沒有改變,除了虛空之外,虛空裡面所有一切物質都有變化,都不是常住。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既然是虛妄,你還有什麼好執著?還有什麼好計較?還說它存在不存在,真的存在不存在,都沒有意義。我們今天執著這個事情存在,那個不存在。地球將來成住壞空之後,哪樣東西存在?你現在做檔案、做歷史,那個歷史檔案也不存在,也都是短時間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。所以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有他的原因,這假的,何必那麼執著?我們中國人比印度人執著,這個歷史寫得很清楚,寫得很完整。印度沒有歷史,他們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不執著這一些,這是我們要了解他用意之所在。

  那這是說出『菩提無相』,這是講『成等正覺』。成等正覺,就是成無上菩提。菩提什麼?菩提無相。所以菩提心是清淨心。這一點真正學佛,想在這生有一點成就,是不能不留意。有一點成就,這個話說得都有毛病、都有語病。為什麼?有一點就壞了,它這無相,怎麼還有一點?這不能有,不能有才是真正的成就;有了,就沒有成就。這個義趣要我們細心去體會,真實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不可思議,思就是思惟,沒有辦法想一想就有了東西,不能想。想都不能想,那怎麼說得出?所以這個不可議,議就是議論,就是言說不可議!真正的法,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說不出來的,也無法想像的,到你不說、不想,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擺在你眼前,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也許有人說,我現在我也不說,我也不想,我眼前什麼都不明白。這什麼都不明白,是因為你有無明,是因為你那個念頭還有想。我什麼都不想了,我也不說了。你們想想看,有沒有想?我什麼都不想了,他想我什麼都不想,還有個想,這很難。所以佛法裡面講,無想、有想是無掉了,我無想,無想也要把它無掉。無有想,無無想,有、無兩邊都離開,這才是佛法所說的無想。

  特別是禪宗裡面所提倡的,你看《六祖壇經》裡面講的無想,無想不是我什麼想都沒有了,那就錯了。那你還是有想,你有個無想,心還是不清淨,還是有無明。必須有、無兩邊都斷,這才能開悟得了。這個地方完全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。《華嚴》裡面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些理論、境界我們如果能夠體會,對我們念佛有很大的幫助,也就是我們常常講,想求一心不亂。我們今天的心,為什麼不能得清淨?為什麼不能得一心?就是念雖然是念了,不如法,這一句佛號不能夠恢復清淨心。實在講,念佛完全符合經義,有想、無想兩邊都離開了,心裡面一個妄念沒有,這是無想,無有妄想。有一句阿彌陀佛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是無想,有想、無想兩邊都不著。

  這句阿彌陀佛沒有意思,這句阿彌陀佛又含無量的意思。沒有意思是般若根本智,無量意思是般若裡面的後得智,所以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所以每天念這句阿彌陀佛,要怎樣念?要老實的念,一定要把這句佛號代替我們所有的妄想、雜念。這句佛號是清心劑,我們的心清淨了,那就無量的功德。這是正修,正修還得助修。如果沒有助修,正修也不太容易得力。助修是什麼?助修要斷外面一切惡緣,這很重要。所以真正想求清淨心,環境還是要注意,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,凡夫會受環境的影響,我們還沒有做到八風吹不動,這一切境界裡頭不動心,還做不到。做不到,你就還會受外境影響。最好這個外境愈是遠離愈好,我不接觸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科技太發達,有好處,也有壞處。好處是消息靈通,一切便捷方便多了。壞處是什麼?這個頭腦一天到晚裝的東西裝太多。這對我們想心定下來、靜下來是很大的妨礙。所以最好還是不要看報紙,不要看電視,能夠不需要接觸的人,少接觸;不需要講的話,少說話,我們心才會清淨。這什麼?這叫斷外緣。

  從這上來說,真正修行,我們在外國,覺得比中國環境好,因為那邊的外緣比我們這裡殊勝。尤其像我這樣到外國去,不會講英語,話講不通。隔壁鄰居見面點點頭,一句話都不要說,講不通。所以報紙、雜誌,什麼電視自然就統統都不看了,心清淨了。在國外工作都很忙碌,生活的壓力很重,很難得來看看我,這個好。應酬就少了,一天難得有一個電話,這個環境清淨。我覺得在國外生活,沒有台灣那麼方便。譬如講,這做生意,沒有台灣這麼賺錢。但是那邊的生活比較樸實、單純,非常適合於修道。尤其適合於念佛,能夠到外國去念三個月的佛,從前那個莊傳忠居士,曾經跟我在美國住過一段時期,他很感慨說,我在這裡住三個月,比我在台灣修三年功夫都還好。環境好,這就是外緣。如果你每年能夠到國外去小住二、三個月,那就不一樣,確實不一樣。我不是勸你到外國去住家,住家在那裡生活,沒有台灣這麼舒適,很苦。我勸你到那個地方去修行,等於住山,等於閉關一樣。在此地閉關,天天找你的人還很多,看你的人很多,不能不應付。在那個地方,沒有人來看你,沒有人有時間來找你,所以環境非常之安靜,這叫外緣。下面是解釋,這個解釋很簡單,但是非常的清楚。

  【釋曰。上來但以反覆相對。故有四句。而大旨不過是因果交徹。亦可如文而見也。但眾生成佛之義。難以忍可於心。略為問答。】

  前面雖然講得很清楚,可是初學的人,的確這裡頭的義趣,還是很難體會。這是清涼大師非常慈悲,不厭其煩再給我們加以解釋。末後這一句,『忍可於心』,「忍」就是同意,就是承認,就是理解、體會到這個意思,所以這一個字有很多的含義在裡面。像佛學名詞裡面,無生法忍,意思跟這個相同。無生法是佛講的真實法,一切法不生不滅。有生就有滅,不生哪來的滅!一切法不生不滅,我們聽了這個話很難同意。幾時你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,承認佛所講的一切法,確實是不生不滅,你就入了無生法忍,你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薩。這個時候的見解,跟佛完全相同。無生法忍就是《法華經》上所講的,「佛知佛見,入佛知見」,你的見解跟佛完全相同。

  我們今天是凡夫知見,認為一切法有生有滅,那要佛菩薩跟我們的看法完全相反,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,真的;有生有滅,假的,我們看錯了。我們為什麼會看錯?因為我們現在用的是生滅心,八識。我們用八識,八識就是生滅的,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。所以我們這個心叫生滅心,生滅就是有造作、有為法。在《百法》裡面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統統叫有為法。佛菩薩已經不用八識,轉八識成四智;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,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,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。四智是不生不滅,所以他是用不生不滅的心看這個世界不生不滅。我們用生滅心,看這個世界是生滅的。

  這個話諸位要是還不容易體會得到,我們舉個淺近的比喻:譬如我們用一面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,鏡子是不生不滅,照外面境界相清清楚楚,真相照出來了,明明白白。如果我們用一個攝影機去照外面這個境界相,那個攝影機,現在玩攝影機的人已經不多了,現在都用錄影機,比這個更進步。從前那個攝影機,通常我們攝影的速度是一秒鐘二十四張,一秒鐘它的鏡頭開合二十四次,最少的是十八次,一秒鐘十八次,這就是生滅。照外面這個境界相也是一張一張的,到放映的時候,它是連續放映的。所以我們看的那個電影好像是真的,那電影是假的,你看看底片一張一張的,它是連起來的來放,放的速度太快,你感覺到好像有動,其實不動,其實它沒有一張是動的,都是靜止的。那個動是什麼?是你眼睛看花了,看到它的動作,其實它沒有動作。

  我們凡夫的心就像攝影機,它在那裡動,它有生滅。所以見到外面這個境界相,也是生滅相,也是斷斷續續的相。不像鏡子照得那麼清楚,鏡子照的是真相,攝影機所得的是幻相。菩薩的心就像明鏡一樣,沒有生滅;凡夫的心就像攝影機一樣,速度很快。經上給我們講,一剎那,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,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。你看看我們這個妄心念頭有多少,我們自己沒有法子覺察,往往就是我的心很定了,其實念頭不曉得有多少,自己不知道。阿羅漢入了九次第定,還不知道自己念頭有多少,何況凡夫!阿羅漢粗的念頭沒有了,微細的念頭他自己還不知道。所以佛在經上說,什麼時候這些微細的念頭你能夠覺察到、能夠把它斷掉?八地菩薩。八地叫不動地,這是真正不動,心真正清淨。這是無生忍位的菩薩,八地是無生忍,真正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。無生忍,這是有三個位次,七地是下品的無生忍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,無生忍位三個位次。到第十地就不叫無生忍,叫寂滅忍。十地菩薩是下品的寂滅忍,等覺菩薩是中品的寂滅忍,成了佛,叫上品寂滅忍。《仁王經》上所說的。

  所以諸位同修,我們學佛希望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心念一定要與經上所說的相應。不要我們操的心不要去操,不要我們管的閒事也不要去管,要知足,最重要的。你看一切諸佛如來,他在作後補佛的時候,等覺菩薩後補佛地,為什麼一定要住在兜率天?二十八層天,哪一層天不好住,為什麼偏偏住在兜率天?兜率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知足,換句話說,你要不知足,不夠資格成佛,成佛一定要知足。換句話說,你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得知足才行,不知足的人不能往生。不能說我再多賺一點錢再去,那個錢你帶不去的,要知足,知足常樂,就樂了。不知足的人,苦!財富再多,他還苦,因為他貪心逐漸在增長,貪瞋痴慢都在增長,他不知足。所以知足常樂。後補佛一定是住在知足這層天上,這個用意很深,我們要能夠懂得。下面這就是問答,所以他的意思統統是給我們顯明因果交徹這樁事實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。

  【問。此中成佛。為約事成。為約理成。若約事成。云何同性故。若約理成。云何成正覺入涅槃耶。】

  這問得很有意思。你前面講『成佛』,成佛到底從是理上講的,還是從事上講?實在講,天台家六即佛是有理、有事,理事統統說到了。這個地方問,也問得很好。如果從事上講,怎麼可以說這個性相同,這個性當中同,這是理。如果從理上講,明明有示現『成正覺』,有示現『入般涅槃』,就是示現八相成道,這個是事。我們看他問起來滿有理由的。其實他為什麼會提這個問題?他不曉得這個理跟事是一,不是二。如果曉得理跟事是一,不是二,他的問題沒有了。理與事不是分開來的,是一樁事情,這個意義很深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我們看他下面的解答:

  【此是華嚴大節。若不對諸宗。難以取解。】

  這個問題,實在說,也是一個根本的大問。這個問題要不能解決,我們的疑惑不能斷;疑不能斷,對於解行都是障礙。這是大煩惱,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,這對於聖教懷疑。大師在此地說,要解答這個問題,還要跟佛法其他宗派,換句話說,合起來看比較容易理解。

  【今約五乘及五教而辨淺深。】

  這就比較上,這是方便權巧的說法。『五教』,華嚴宗所建立的,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『五乘』,大家都知道,人乘、天乘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

  【然諸眾生。若於人天教中觀之。具足人法二我。】

  這個好懂,就我們現前的程度,現前的理解與觀念,我們的確是具足人我執、法我執,這兩種執著我們具足。我們認為,『人我』是真的,『法我』也是真的。人我是什麼?認為我是真正存在,一切萬法也是真正存在,它不是假的,這是一般人的觀念。就是承認宇宙跟我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,所以對我也執著,對一切萬物都執著。自我的執著是人我執,對一切萬法的執著,這叫法執,法我執。這是『人天』的境界。

  【若於小乘教中觀之。】

  『小乘教』是聲聞、緣覺。他們我執沒有了。

  【但是五蘊實法。本來無我。】

  他們見解就不一樣了,譬如他看的這人是什麼?這不過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聚集這麼個現象而已,這沒有我。我們再舉個例子來說,像人天的執著,我們跟他講這是一本書,他執著,不錯,這是一本書。程度高的人,你跟他講這本書,只不過是一堆紙疊在這邊而已,紙一拿走,書就沒有了,書不存在。他不執著書,執著這一堆紙,他承認一堆紙。這一堆紙是什麼?法執。這本書是我執,他不執著這個書,他說這是一堆紙。這就比前面那個執著來得輕,看到這事實的真相。好像我們凡夫看到一個建築,這個高樓很漂亮,建築得很好。那個建築工程師在那裡看,他沒有看到樓,他看到這個地方多少噸的鋼筋,多少包的水泥,他看這些東西。我們看不出來,他看到這些東西,這眼光不相同。我們執著這個樓房,他沒有執著樓房,他執著在那裡是這大概要多少工程,多少材料,值多少價錢,他執著這些,比我們看得要微細,看得也真實,這是小乘人的看法。

  【若大乘始教法相宗。】

  這就是法相唯識宗。

  【則說唯識所現。】

  他連前面那個『五蘊實法』』都不執著,色受想行識是什麼?唯識所現的。色受想行識也是假的。唯識是真的,識是真的,識是能變,色受想行識是所變。這個觀察法就又高一層,又進一步了,對於五蘊之法也不執著。

  【若無相宗。則說幻有即空。人法俱遣。】

  這都是始教,始教裡面有法相宗、有無相宗。就是一個空宗,一個有宗。法相是有宗,無相是空宗。空宗的人來看,『幻有即空』,有即是空,比唯識所現還要乾淨俐落,他心清淨,他不執著。『人法俱遣』,人我、法我他都不關心,他統統都不執著。

  【若大乘終教。唯如來藏具恆沙性德。故眾生即在纏法身。法身眾生。義一名異。】

  大乘菩薩的看法,比他們這些人,空、有兩宗的看法更真實,看出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是『如來藏』變現之物,《楞嚴經》上就是講這個。《楞嚴經》上講,這一切萬法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這是講的事實真相。所以眼前這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?是性德,真如本性的相分,真如本性的啟用。有體當然就有相,當然就有作用,這是真性的德用。所謂一切眾生,『眾生』就是『在纏的法身』,法身就是如來,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。所以跟你講法身、講佛、講眾生,名字是不一樣,意思是一樣的,決定沒有差別。

  所以佛在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這是真的。在大乘終教這些菩薩們眼光當中,一切法決定平等。因為他心裡面確實沒有分別執著。他的眼光當中,萬法一如,生佛不二。這樣的菩薩,這就是可以修華嚴三昧,可以修普賢之德,普賢之德就是十大願王,有資格修禮敬諸佛。因為他心平等,學《華嚴》一定要以平等心,才有資格學。心不平等,沒有辦法入華嚴境界。你看善財童子參學的時候,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,除自己之外,都是諸佛,都是菩薩,都是善知識。善知識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老師,沒有一個人不是我的老師,個個都是,個個都是佛,個個都是菩薩。凡夫、學生只有我自己一個人,這是入了這個境界。

  我們今天學佛,為什麼入不了境界?就是我比別人都強,他總是也不如我,這就是我執。《金剛經》上講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四相具足,怎麼能入得了華嚴境界?我們今天念佛,所以不能得一心不亂,就是起心動念,心裡面有我。佛法,前面說過要破執著,現在是想盡方法培養我執,起心動念都是我執,常常念到我,就是培養我執。這怎麼能斷得了?所以你真正想修行,你想成就,這個大乘法是非常之殊勝、非常的微妙。比小乘的確來得容易,來得方便。大乘法,它不像小乘一樣,一定先破我執,它不用。它教給你一個方法,起心動念想別人,不要想自己,久而久之,把自己忘掉了。這個我執不破,沒有了,這個方法妙,實在是妙。尤其念這句阿彌陀佛,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,不想自己,想阿彌陀佛普度眾生,我要跟阿彌陀佛一樣,至少我要幫助阿彌陀佛普度眾生。用這種方法來破我執,我們這句佛號念得才會得力,才會起作用。所以一定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,然後才曉得,自己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社會,這叫做修行。

  所以修行,現在這個修行很多人搞錯了,以為什麼?我每天念幾部經,每天念多少聲佛號,這就是修行,這完全解釋錯了。要曉得,行是你的行為,你的思想、你的見解、你的行為,行為有了錯誤,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做修行。我讀經念佛幹什麼?就是修正我錯誤的行為。我沒事情做,在那打妄想,這個妄想是錯誤的行為,趕緊念阿彌陀佛把妄想念掉,修正我錯誤的思想。我想昨天、想明天,計畫這個、計畫那個,這叫打妄想,邪知邪見。我去讀經,用讀經的方法修正我這個錯誤的知見。這樣念經、念佛管用。絕對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部經,念多少聲佛號,佛菩薩聽到就很歡喜了,我是個乖寶寶,沒有這個道理。所以多少人雖然每天念很多經,念很多佛號,可是他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還是迷惑顛倒,一絲毫都沒有改變,這個經跟佛號念得就不靈了,沒用處。

  這句意義就相當之深,這是說明一切萬法是一,不是二,這很難體會。過去賢首國師,用金獅子做比喻,他有一篇文章叫金獅子章,這在華嚴宗裡面也是一個很有名的著作,分量雖然不多,內容解釋這個意思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把金比喻作如來藏的性德,金比喻這個;把器比喻作十法界,眾生跟佛。眾生,九法界眾生,九界都叫眾生,那加上佛就是十法界。譬如說,我們用黃金,成分、重量完全相等,造一個菩薩相,普賢菩薩。再造一個釋迦牟尼佛的相,佛法界、菩薩法界。再造一個阿羅漢,造一個辟支佛,造一個天人的相,造一個人相,造一個畜生相,造一個餓鬼相,造一個地獄相,統統是金。相雖然不同,有沒有差別?沒有差別,全是黃金,分量相等,重量相等,價值相等,完全一樣。有什麼兩樣?你不喜歡這個菩薩相,我喜歡佛相,我把這個金熔掉,再做一個菩薩相,還是它,沒變。這就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,從本體上來說,就是真如本性,一個性。

  所以十法界眾生是平等的,跟佛完全平等。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?就是迷悟不一樣。除了迷悟之外,可以說找不到一處地方不一樣的。悟了,叫佛菩薩;迷了,叫凡夫,所謂十法界,就是迷悟淺深不相同。迷得淺的,這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;迷得深的,這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愈往下,迷得愈深,愈往上面,迷得就愈少。迷得少,悟得就多,就是這麼回事情而已。所以法界真正平等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理雖然是悟,可是境界上轉不過來。境界上轉不過來,這要靠什麼?這就要靠修行,修行無非是轉境界而已。

  譬如我們過去對人有傲慢心,我們自己覺得很了不起,現在明白這個道理,我對人要生平等心、生恭敬心,自己要謙虛一點、卑下一點,這就是修行。修正我們從前的那個錯誤的觀念,錯誤的見解,錯誤的做法。這最標準的做法,那當然佛是最標準的。為什麼?他是完全覺悟,一絲毫的迷惑都沒有,這就是我們真正修正我們行為一個最好的榜樣。佛現在雖然不在世間,他那些樣子都記載在經典上,你常讀經,你就明白,佛是存什麼心,佛一天到晚想什麼,佛對於宇宙人生怎麼個看法,佛用什麼態度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我們修行真正的模範、真正的樣子。這一切經論歸納起來,戒學、定學、慧學。

  定學就是佛的存心。你說佛存什麼心?佛心是定的,佛心裡面什麼都沒有,乾乾淨淨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,佛心清淨。佛用什麼態度處事待人接物?智慧。這講佛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、想法是智慧,慧解。佛處事待人的態度,戒學。戒律裡面所講的就是佛陀怎麼樣面對這社會,面對大眾,與一切人相處,與一切人交往,那是戒學。他對於一切問題的想法、看法是慧學。他如何存心是定學,《大藏經》裡就講這個。這就是我們修學的樣子,我們修學的根據,有人說《大藏經》這麼多,從哪裡讀起?這是真的,一點也沒錯。念得太多了,不但不能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,反而把思想行為搞亂。

  你看《華嚴經》四十華嚴,我們這一本是《四十華嚴》最後的一章,是《華嚴經》的總結論。《四十華嚴》在經題裡面,就是在玄義裡面,解釋這個經題,清涼大師就說得很好,他老人家說「有解無行」,你讀得很多,這就是解與行不能相應,我懂得很多,但是我做不到。大師說,增長邪見。你所念的這個東西是增長邪知邪見,佛法也是邪知邪見。翻過來他又說「有行無解」,天天照這個去做,意思什麼道理都不懂,理論、方法、境界都不知道,看人家怎麼做,我也怎麼做。清涼大師說這樣的人,增長無明。到底怎麼辦?一定要解行相應,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照做。這章經文就是這一卷,這一卷是《華嚴經》最後的一章,清涼大師認為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《華嚴經》裡面最重要的一章。因為《華嚴經》太大,在古時候沒有印刷術,清涼是唐朝時候人,那個時候你想得一部經典,只有去抄寫,這麼大的經,抄寫不容易。所以有緣分讀到這部《華嚴經》,那真正是天大的喜事,慶幸的不得了。整個國家裡頭能有幾部《華嚴經》?沒幾部。不像現在,這一印就印,我們現在一印就印幾萬部,這太方便了,現在人的福報太大了,從前人見不到。所以把這一卷特別提出來別行流通。清涼大師說,你沒有這個因緣讀全部的《華嚴經》,不要緊,讀這一卷就夠了。所以這卷叫別行流通。大師非常慈悲,就把這卷還做了一個詳細註解,叫《別行疏鈔》。真正慈悲到了極處,便利於一切大眾。

  所以你要說是從哪裡下手?從這一部下手就行了。但是當年他註解這個文字,是那個時候的白話文,這在我們中國文學上,稱之為變文。你看跟古文不一樣,古文難懂。他這是當時的白話文,當時最通俗的文字,可見得翻譯經的人沒有故意刁難,沒有故意翻得很深,叫你們看不懂,沒有。是用最通俗的文字來翻經,希望大家都能讀得懂。所以佛經比古文容易懂,好懂多了。如果那些大師生在今天,那他翻譯一定用白話文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現在人把這個用白話文翻出來,行不行?給諸位說,不行。為什麼不行?因為他的知見沒有達到這個程度。如果現在人也證了阿羅漢,也成了菩薩,他來翻這個經,行。他的意思會翻得不錯,會很正確。現在人想把它翻過來,那些人都是凡夫,煩惱一大堆,邪知邪見一大堆,所以意思都翻錯了,依文解義,這都有過失。這就是《華嚴》就從這一部下手。但是這部經,經義非常之深妙,必須要讀註解。《普賢行願品》這權威的註解就是這一本。雖然後人有許多《行願品》的註解講義,但是都不能超越這部,沒有法子超越這部。

  所以你真正想深入《華嚴》,還非這部註疏不可。深是深了一些,讀不懂沒有關係,只要你誠心誠意去念,念多了,自然就懂。念多了,心就誠;心不誠,你念不下去。恭敬的念,老實的念,誠懇的念,佛菩薩神力加持你,你自然會懂。所以這個你不要著急,你有耐心,愈念心愈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。智慧心跟佛心就感應了。因為佛心也清淨,你的心也清淨,漸漸有感應了。這一感應,一切就貫通了。

  《維摩經》裡面所說的豁然貫通、大徹大悟,這是下手的方法。比這個更淺、更容易明瞭,實在講,無過於《無量壽經》。你們去看《無量壽經》,你特別看看夏蓮居這個會集本,裡面的文字全是古文,夏蓮居是會集的一個字沒有敢改動,這是我們有幾位同修仔細跟五種原譯本校對過了,大家都非常佩服。確實像梅光羲居士所講的,沒錯,真正是一個善本。這裡面理論、事相沒有一法不圓融,特別契合於我們現代的社會,這很難得。我們是現代人,生活在現代的社會裡頭,我們應該要怎麼想,應該要怎麼做,《無量壽經》是最好的一部教科書,最好的依靠。你能夠把《無量壽經》百分之百都做到了,那你是什麼人?你是標準的阿彌陀佛。你要問,阿彌陀佛你想什麼?你對這個宇宙人生怎麼看法?你一天到晚做些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上就講的這些,你統統把它做到了,那你就是阿彌陀佛。不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阿彌陀佛的真身。阿彌陀佛的真身,哪有不生極樂世界的道理!決定是上上品往生。

  所以我今天跟同修們講,我們修淨土往生是有決定的把握。這個把握從哪裡來的?從《無量壽經》上來的。這是真實不虛。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們今天得到這書了,用這方法來改造我們自己,把我們從凡夫改變成阿彌陀佛,我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;《無量壽經》就是我,我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每天讀誦,努力去學習,每天去檢點、去反省,我哪些地方沒做到,我要跟經上講的做得一模一樣。用這個來修正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,用這個來幫助別人,修正他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自行化他。

  所以有很多同學來問我,從前我講了很多經,現在講?我說現在只講三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就是這個。我走到全世界,任何地方請我講經,我只有三部。其他的?其他的高明人很多,你去請教別人,我不會講了。要專,專才有用處。這三部經,《彌陀經》雖然是簡單一點,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、《要解》註解得非常的圓滿。所以我講《彌陀經》也是講這兩樣,講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古著裡面只取這兩種。所以我有把握往生,我非常快樂,我在這個世間遊戲人間。這是佛法得到的利益,我得到這個真實利益,我也把這個利益貢獻給諸位。

  這三部經你要能夠體會、明白,依照這個修學,《大藏經》不用看了。全部的經論,統統在這三部經上,圓圓滿滿,一絲毫都不缺。所以這三部經是整個《大藏經》的綱領,是整個《大藏經》的指歸。如果這三部經不合起來,還不行。你說《無量壽經》雖然是這麼說,自古古大德也是這麼講,《無量壽經》裡面一再提到,遵修普賢大士之德,修普賢行。但是你要不讀《行願品》,你不曉得普賢行怎麼修法。所以魏源居士把《普賢行願品》附在淨土三經之後,一併流通,稱為淨土四經,這個見解是值得我們敬佩的,是了不起。就是淨土三經一定輔以《普賢行願品》,這才成為一個完整的。印光大師再把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加上去,究竟圓滿。為什麼?因為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是淨土宗的《心經》,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。內容是什麼?內容就是前面四部經全在裡頭。它那個講得就更簡單,裡頭內容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。所以印光大師這一章加進去,以後任何人什麼都加不上。因為他圓滿了,他達到究竟圓滿,再想加一個,加不上了,沒得好加。這五經是圓圓滿滿。當然這五經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這三經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。這三經是最主要的三經,所以大家一定要是認真的來修學。我們再看下面,「若大乘頓教」,一百零八面倒數第二行。

  【若大乘頓教。則相本自盡。性本自現。不可說言成佛不成佛等。】

  這個『頓』是頓超。『成佛、不成佛』,這個念頭都沒有。為什麼?他對於理事性相完全通達明瞭。相有沒有?有。緣生之法,當體即空,所以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。一切萬法全是自性的流露,無有一法不是自性,性本自現。說個成佛已經是多餘的廢話,這個境界比前面就更高。

  【若依此宗華嚴。】

  《華嚴》是究竟圓滿的法輪。

  【舊來成正覺。亦涅槃竟。非約同體。此成即是彼成也。】

  華嚴境界一成一切成;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所以說『成正覺』,同時也就『涅槃竟』。正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這是事實,這是真相。因為我們現在所看的相是一個相續相,剎那剎那的相續相。如果你真了解這個相續相,你就曉得這一切相,非在非不在,非成非不成。你說它沒有,是有;你說它有,確實沒有,真的沒有。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那個相,你說它有沒有?好像是有,其實沒有。為什麼?影像,不但是影像剎那生滅相,你說它有,有已經沒有了。它另外又有一個,第二個又來了。你說第二個有,第二個沒有了,第三個來了。你就看那個底片一張一張的,一秒鐘二十四張。你說第一張,第一張沒有了,所以說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。就好像放電影在那個銀幕上,當處出生,放進去那個鏡頭一關,滅了,第二張出來了,張張那個片子都是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。

  我們這如來藏裡面,這個影片的速度比那個快得太多了,那一秒鐘才二十四張,咱們這一秒鐘這一彈指,一秒鐘可以彈幾次?一秒鐘可以彈四次,這是我們普通彈可以彈四次,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,那一秒鐘多少?四乘六十乘九百,二十多萬。所以我們不曉得這外面境界是假的,就是它生滅的速度太快了,一秒鐘,二十多萬的生滅,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這是假的?那個電影的影片,二十四個生滅,我們已經把它當真,已經就看不出它是假的。現在一秒鐘二十多萬個生滅,你怎麼曉得這是假的?佛跟我們講,我們這個宇宙人生,這些萬象就是這個相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講,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這是把真相真正給我們說出來。所以一生就是成等正覺,滅,就是入般涅槃。這生跟滅同時的,沒有辦法分別它先後,同時的。這是華嚴宗的看法,才看到究竟的真相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。底下這一段講至少也得要十五分鐘,我看留到下次了。本來我想把這一章講完的,今天講不完了,留到下一次講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