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一一七集)  1991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117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八十九面第三行,看《疏》:

  【第三能所俱泯者。由智即理。故智非智。以全同理。無自體故。由理即智。故理非理。以全同智。無自立故。如波即水。動相便虛。水即波故。靜相亦隱。動靜兩亡。性相齊離。】

  這是第三個段落,給我們說明這事實真相的另一方面。前面講過能所不二,此地告訴我們能所俱不可得。這個泯就是不可得的意思。這段文,我們看註解,在註解裡面來研究。這個註解是鈔。

  【能所俱泯。第三即大乘頓教。】

  這是跟終教的見解就不相同。前面講的是有次第,此地講沒有次第。

  【泯有二意。一互奪故。具如疏文。】

  這是前面文裡面所講的,是互相互奪的意思。因此在一切法裡頭確實了不可得,可是在現象上有沒有?現象上確實有這些事情,宇宙之間有體有相、有理有智。這個東西都是存在的,但是你決定不能執著它。執著就錯了,一生執著,你就落在妄想、邪見之中。如果我統統都不執著,不執著就落在無明裡頭。那到底要怎麼樣才好?一定是了解事實的真相就對了。佛是叫我們明瞭諸法實相,經中這十段是諸法實相的面面觀,每一面都看到了,原來這個事實才真了解,這心裡面疑慮沒有了,分別沒有了,執著沒有了,然後在應用上就會活活潑潑,一絲毫拘泥都沒有,這就得大自在,這是佛法真實的德用在此地。這第二個意思:

  【本心頓現故俱泯。】

  這個意思,前面經文裡頭沒有,這疏文裡頭沒有。疏文裡雖沒有說,意思有,文字上沒有,意思有。而佛在經文裡面,對於這個意思說得最清楚、最透徹的,在《楞嚴》上。《楞嚴》講一切萬法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這個生滅就跟此地的理與智一樣也不可得。『本心頓現』這個意思是《楞嚴》上講得多。那這個地方略說,我們看這段文:

  【謂本覺心體自知。不可將知更知心體。】

  這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。富樓那尊者曾經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這一切眾生,佛說都有無明,這無明從哪來的?無明幾時有的?這是兩大問題。後面他還有個問題,這無明斷了之後,幾時再生?這《楞嚴》上是三大問題,這個問叫大問。佛解答得非常妙,跟這地方的意思是一樣,也就是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所講的本覺本有。此地講覺心,那這個『本覺心體自知』,這自知在哪裡?我們張開眼睛就見了,這個見是自見。不是說張開眼睛,這介紹給你,這個看見了,那個沒有介紹就看不見,不是這樣子,張開眼睛就見,這個見就是自知。豎起耳朵能聽,這能聽就是自性的自知。六根的能力本來如是,這樣的見聞覺知,就是佛在一切大經裡面所講的佛知佛見。

  所以佛在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你說是不是本來佛?佛張開眼睛見,我們張開眼睛也見;佛豎起耳朵能聽,我們豎起耳朵也能聽。跟佛有什麼差別?全無差別。可是事實上我們跟佛差別太大,毛病出在哪裡?出在底下這句,『將知更知心體』,毛病出在這裡。《楞嚴》上講的「知見立知」,就是這句話。知見是本有的,是本能,知見再立一個知,就錯了。錯在哪裡?你有分別,你有執著,你有妄想。我們張開眼睛見,當你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妄想的時候,你見的一切境界,你們想想,是不是平等的?平等就是佛知佛見。這十法界心行,常說佛心平等。我們這個眼睛一看,這是人,那是物,這不平等。這是你,那是他,這是我,不平等。這些什麼?這叫知見立知,這是你錯誤了,你自己再建立一個知,這個知不是正知,離開這個平等的知是真知,那是你的本能。才一起心動念,就把我們的真知變質了,變成妄想。從妄想裡面再起執著,這個麻煩就大,這不是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是萬法平等。你要問為什麼平等?因為所有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變現的。六根的作用,這是能知,是自性變現的;外面六塵境界是你所知,還是自性變現的。所以說情與無情,情就是能知,無情就是你所知的,同圓種智。

  這個意思如果我們還體會不到,我們拿作夢做個比喻。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作夢在夢中的時候,有沒有能知?有。有沒有所知?也有,夢中夢到那些境界是你所知的。你夢醒了,仔細想一想這樁事情,這個事實真相,能所是不是統統是自己心理變現之物,離開自性,哪來的能所?所以能所本來是一,既是一,就平等了,二就不平等。所以佛法的修學,無論是哪個宗派,無論是哪個法門,你要修的什麼?就是修的一。我們淨土宗裡面講一心,就是修的一心,這二心就錯了。這一心將來你證得的境界,叫一真法界,決定不是十法界,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如何能證得?一心能證得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妄心、三心二意,你所證得的是十法界。如果你是一心,一心,十法界不見了,十法界變成一真法界,這是事實真相的一面。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得到,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。

  為什麼要明瞭?妄念很難息,妄想,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為什麼斷不掉?學了佛,好像這個道理明白了,為什麼還是斷不掉?就是事實真相沒有真正的了解,所以還是打妄想。真相明瞭之後,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,就跟從前不一樣了。從前什麼?挺認真的,在這裡分別執著。現在看破了,對什麼事情也就含含糊糊的,不會去計較了,也不會去認真,這心地就輕鬆了不少了,沒有那麼大的壓力,慢慢慢慢的心就能恢復到平靜,這叫修行,這叫功夫。所以功夫說老實話,不是在一天念多少佛,拜多少佛,念多少咒,那是形式,真正功夫得力,是心裡頭確實放下了,真正看破了,真正放下了。心裡頭沒有東西,得自在了,這個叫得力。所以佛跟我們講這些道理,你要曉得目的是在此地,都是叫我們得一心、得清淨心的。底下舉了個比喻說:

  【如眼不自見。】

  眼睛能看到外面東西,看不到自己。

  【刀不自斫等。】

  刀可以砍別的東西,刀不會砍自己,這是舉個比喻來說的。

  【故七祖云擬心即差。正證之時。無別能證。能證既無。即是本心。所證無得。亦唯本心。故能所本絕。】

  這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。擬心是什麼?就是起心動念。不管在什麼境界上,你只要一起心就錯了。一起心怎麼樣?能所就對立,這是修學的要領,適用於一切法門。不但禪家非常重視,為什麼?禪從這個門入進去,所以他特別重視。禪的功夫,就是叫你一天到晚所謂寂寂惺惺。寂是什麼?清清楚楚,寂是很靜,寂靜的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。惺惺是樣樣清楚。譬如我們眼見外面一切境界相,惺惺,都看得清楚。寂是什麼?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個就是寂。一起分別執著,這個心就動了,心裡面就有是非人我。是非人我小波浪,小浪,再進一步就有貪瞋痴慢,貪瞋痴慢是大浪,這大的波浪,那就不寂了。寂就是定,寂就是一心不亂。

  所以會用功的人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是道場,到哪裡去找個道場去修?想找個道場去修,此地講『擬心即差』,你還去找,不必要去找,當下就是,這就對了,當下就是。不會修的人才要去找道場,找到道場之後也是盲修瞎練。真正修行的人處處是道場,時時是道場,他的功夫,就是六根接觸六塵,在這個地方練,練什麼?練寂寂惺惺,練這個功夫,樣樣清楚,絕不起心動念,這就是親證的時候。親證就是親自入了這個境界。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?這個境界裡面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妄想,『無別能證』。如果你還有一個能證,有個所證,那就錯了,有能所,還是在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能所。諸位想想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,作夢,這一夢醒了,剛才那個夢中哪有能所?在夢裡頭有能所,醒了之後才曉得能所是一不是二。假如正在作夢的時候,忽然覺悟了,我在作夢,原來夢裡自己是自己心變現的,夢裡頭所有一切人,也是我自心變現的。那我對這個好,對那個不好,豈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?曉得一切好人、壞人,順境、逆境全是自性變現,你的心在這裡頭就平等了。怎麼平等?再不執著,再也不分別了,這境界自然就平等。

  為什麼自心變現還有善惡?還有好醜?正是因為能變的那個心不清淨,所變的境界就有好醜。我們這個心,你看唯識裡面所說的,唯識經論講的,有善心所、有煩惱心所,煩惱的心所多,煩惱是不善。天親菩薩將一切法歸納成百法,百法裡面跟我們講善心所十一個,不善的心所二十六個,所以變現出來的境界醜的多,美的少。所有一切境界,都是自己心心所的相分變現出來的,離開心心所就無有一法可得,這是真的。我們活在這個世間,好像這個世間是真實的,這就像作夢,入了夢境。哪一天眼睛閉下來了,不要等死,晚上睡覺就知道了,一躺在床上睡覺,這世界沒有了,立刻就消失了,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,夢醒了,這個世界就消失了,沒有了。可見得這個世界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如夢幻泡影,哪裡是真的?不要以為這是現實,假的!張開眼睛的時候,精神挺足,好像是真的,到累了的時候,睡著了,這境界就沒有了。每天睡覺醒來這個境界存在,叫相續相。是不是原來那個境界?不是的,是相續相。過去的已經過去了,不存在了,這是相續相,這個一定要知道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了解之後,對過去絕對沒有後悔,對將來也不要寄予期望,是不是?從前做後悔了,未來還有期望,還有打算,統統是妄想,統統是錯了。所以能證、所證統統不可得,這個不可得正是真心,正是自性。

  禪家講,明心見性,他到底見了什麼性?就是見的這個。可見得他所見到的,就是我們天天見到的,我們天天見到是迷在裡面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見性就是真正見到事實的真相,這個時候的心清淨無比,一切法明瞭通達,無有障礙。我們今天的病,就是被這個境界迷了,迷惑了。怎麼迷的?在這個境界裡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搞這個,這叫凡夫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就是造業。既然造業了,這個現象就有差別,所以有十法界的相,有六道輪迴的相,有三惡道的相,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;離開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。下面引《般若心經》的一句話說:

  【般若心經云。無智亦無得。】

  就是這個境界。再給諸位說明白,這個意思要是會錯了,那就壞了。怎麼會會錯了?你聽說一切法了不可得,你就執著這一切法了不可得,你有得了。你得了什麼?得了一切法了不可得,這又是病,這個病比起你過去那個病還要嚴重。所以了義的經典,祖師大德不常說,原因就是怕大家聽了錯會了意思,麻煩更大。像一個人有病一樣,就怕他病上再加病,那個沒救了,所以不常說。那是不是有智?是不是有得?剛才講,有智有得,有性有相,有事有理。執著有這個病好治,執著空這個病就不好治了;有是事實的真相,空還是事實的真相,這個要知道。

  為什麼說有是事實真相?有是從現象上來說的。譬如你晚上作夢的時候,問你夢有沒有?夢真有,真的作了夢。夢中事情想一想,還清清楚楚,怎麼能說沒有?醒了之後,才知道夢了不可得。醒了之後才覺悟,才知道了不可得。正在夢中的時候,有沒有可得的?還是不可得,不可得以為可得。所以諸位知道佛說法的密義,相有體沒有,事有理沒有,這才是把真相面面都看到了。面面看到了,剛才講了,你才會講這是真正看破,面面都看到,然後才能徹底放下,恢復到本性。本心,六祖說得好,本來無一物,那是你的本心,這就是淨宗裡面講的清淨心。有一物就不清淨,一定到本來無一物,這個心才真正清淨。清淨心是真心,清淨心起作用,就是般若智慧。所以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可以求得來的,求不到的,它是清淨心的作用。

  【又四祖云。若以知知寂。非是無緣知。如手執如意。非無如意手。若以自知知。亦非無緣知。如手自作拳。非是不拳手。手不執如意。亦不自作拳。本手自然在。非謂於無手也。】

  這段的比喻要很細心去體會,都是描繪事實的真相。我們這個心清淨,我要問你,你知不知道你心清淨?這個人得定,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得定?你要說不知,那到底誰得定?誰得清淨心?你要說知,誰知?哪一個知?這個境界,佛在經上常講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試問問,一個人在不起心、不動念的時候,他還有什麼疑問?所以起心動念就錯了。起心動念才有人我,才有是非,才有能所,所有一切法對立的,相對建立。當你不起心、不動念的時候,沒有相對的。沒有相對的,盡虛空遍法界這是不得已說個一,一也沒有!說個一,一對面還有多,一對面還有二,所以那個一是不得已而說的。換句話說,無法可說,這是真的。可見得這個有法可說,都不是真說,權說、方便說,這是能說得出來的,真實的說不出來。

  佛教給我們,從方便裡面去體會真實,這是佛說法的善巧,因此法不能執著,一執著就錯了。《金剛經》上一再的警惕我們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捨就是不執著,對於法也不執著,何況那個法是指佛所說的法。佛所說的法我們都不執著,何況這個世出世間其他的一切法?只要不執著,就對了,你就得自在了;你執著,你就有憂慮,就有牽掛,就有煩惱,就有業報,都從這來的。

  底下全是給我們說的這個意思,『若以知知寂』,這個寂就是定,也就是清淨心。『非是無緣知』,那不是無緣知是什麼?有緣的。緣,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條件。這個知不是無條件的,無條件的是真知,附帶條件的這就不是真知。那是什麼知?那是識知。智是你的本性,把智變成了識,變成識了。識裡面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才一動念,就把智變成了識。識是有條件的,是有緣的,智是無緣。本性沒有條件的,八識就是有條件的。這個條件很多,無量無邊,佛把它歸納起來,四大類,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、增上緣。無量無邊的緣總不外這四大類,所以迷了自性變成了八識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下面一個比喻說,『如手執如意』,手上拿個如意。『非無如意手』,不能說沒有如意的這個手,那手上拿著如意,手是能拿,如意是所拿。能所沒有了,這才是事實真相,有能有所就錯了,就隔了一層。這下面又說,『若以自知知』,前面講知這是寂,現在講知的是知,這個意思就更進一層。前面是能對所,現在是能對能,能知對能知,這更親了,還是錯了。『亦非無緣知』,這個知是什麼?這個知就是阿賴耶裡面的見分,前面那個寂是阿賴耶的相分,自性變成阿賴耶識,所以還是緣生的。緣生就是生滅法,緣生就是有為法。所以百法裡面,八個識是有為法,五十一心所也是有為法,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還是有為法,色法統統包括在有為法裡面,有為法就是有條件的。你看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大類統統是有為法,要用現代的話,包括我們的精神以及物質,精神、物質統統是有為法,只有末後那是六個無為法。那六個無為法裡面第一個,虛空是無為法。虛空是不是真正的無為?不是,六個無為法,只有最後一個真如無為是真的,其他的那五種是有為法不能包括的,相似的無為法,不是真實的無為法。因為它不是種種條件湊成的,所以有為法裡不能歸納,把它併在無為法裡頭。這個定中的境界是屬於無為法,真正得定,真正的這個心就不起心、不動念,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有為法裡頭不能包括,這是合到無為法裡頭。

  底下有個比喻,『如手自作拳』,你看這個親,前面手上拿個東西,拿別的東西。現在手不拿東西,手自己握個拳頭,這就比前面意思更親。『非是不拳手』,手握成拳,跟不握成拳的手是一不是二。手是一個相,握成拳頭又是一個相,兩種相雖然不同,但是是一隻手組成的,比前面那個手拿如意更好懂,更親切。

  這底下合起來給我們講,『手不執如意,亦不自作拳,本手自然在,非謂於無手也』。這手在,並不是沒手,拿如意也好,不拿如意也好,握拳也好,不握拳也好,手在。這個比喻什麼?自性永遠存在,不管你是在迷、是在悟。總而言之,它是獨立的,它是真的。換句話說,你今天成佛,它也在,好像它拿了個如意;變餓鬼,變畜生,它還在。統統是它,除了它之外,沒有第二個東西。它是誰?它是我們自己的本人,禪家講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就是本來面目。我們說法不得已說了它是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,這是為了說法方便起見,不得已把它分成兩截來說。但是你一定要知道,兩截合攏起來是一樁事情,能跟所是一不是二,能變的是自己,所變的還是自己。正如同我們作夢,能作夢的心是自己,所變的那個夢境還是自己。離了自己之外,既沒有能作夢的那個心,也沒有所作夢的境界,能所統統是個自己,體會這個意思。

  世間人迷惑,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不知道一切萬法就是自性變現之物,所以在這裡頭起妄想、起分別、起執著。有我執,執著這個身是我,身外一切跟我就對立了,對立就產生矛盾,就產生爭執,這就造業。這一造業,自性變現的境界就愈變愈壞。為什麼?念頭壞了,境界就變壞了。這個道理諸位要明瞭之後,你會能夠覺悟到,現在這個社會為什麼這麼亂?你能夠把這個真正原因找出來。社會為什麼這麼亂?每個人都胡思亂想,想的都不一樣,各人想各人的,他怎麼不亂?這是我們自性失調,所以為什麼要靠教育?這個教育的成功,說老實話,不是別的,就是把大家的想法、看法拉近。往什麼地方拉近?要往自性上拉近,大家才真的心服口服,才悅服。不是說信仰一個主義,信仰一個學說,那個靠不住的,主義與學說過個幾年就變了。為什麼會變?它不是真的,它是假的。唯有自性不變,這個東西是真的,永遠不變,所以往這個地方拉近。

  落實在事相上就是孝,就是敬。不管在什麼制度之下,甚至於完全沒有文化的畜生道,你看畜生,牠沒有受過教育,那個老母雞喜歡小雞,你去碰牠,牠不答應,母愛。那個小雞遇到危險的時候,牠不往別處跑,牠往牠母親那裡跑。這是什麼?性。這才曉得孝敬是性,是真性。儒家的教學教的是什麼?就是孝敬。佛法的教學,還是這一樁事情,只是儒家說的是綱領,佛法說得深細,說得深,說得廣,說得微細,說得圓滿。儒家講一生、講一世,佛法講三世,佛法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儒家講一國,講一個世界,佛法講無量無邊恆沙世界。實際上都是孝敬的發揚光大而已,這是教育。大家想法、看法都接近了,社會才有和睦,天下才會太平。社會和諧,天下太平,每個人過的日子才會幸福。我們再看底下這段:

  【若知不知寂。】

  前面說是知,知是錯了,現在說『知不知寂』。

  【亦不自知知。本心宛然在。非為於無知也。】

  這個意思就是說,當你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,萬法一如,能所當中確實沒有界限,盡虛空遍法界渾然一體,確實是這個境界。《華嚴經》上,一一毛孔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,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通。為什麼?你愈想就愈遠,愈想就愈錯,你完全都不想,這是事實。為什麼?虛空法界跟自己融合成一體,這是事實。一起心動念,這個渾融之相馬上就不現,就不能現相。一部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那麼大一部經講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講一個無知,般若無知,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。我們今天求學顛倒了,起心動念,我要求知,這就壞了。你這一求知,本來是無知,無所不知,你是有知才有所不知,你那個不知道東西太多了。為什麼不知道?因為你有知,有知是你心裡頭有一物,有知,這個東西就是障礙,障礙了自性般若。

  這一個事實真相,你就曉得學佛應該怎麼個學法。我們要想在佛法,尤其在這一生短短數十寒暑,要想有成就,這些事實真相要不了解的話,那是不可能做到的。有不少人來問我,我教人讀一部經,教人一門深入,人家覺得我的教學很奇怪,問我為什麼這樣教法?你們想想,學一樣東西能達到清淨,還是學很多東西你心地會清淨?你自己想一想就知道了。我走的這個路子是依據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第一句,就是教我們覺悟,這菩提心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什麼是眾生?諸位讀過《六祖壇經》就明白了,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的眾生,不是講外頭的芸芸眾生,是講自己這一個眾生。眾是眾多,生是生起,自己怎麼稱為眾多的眾生?你想想看,你起心動念,一個念頭生,這個滅了,那個念頭又生,這就是眾生。

  所以佛教給我們,自性眾生誓願度,先要去度自性眾生。你自性眾生就是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,你怎麼能度別人?哪有這個道理?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自性眾生,你先度這個。換句話說,你有知,這眾生都起來了,無量無邊。你有能,那眾生也有能。這是開頭叫你發真正的覺心,要度自性眾生,這個是真正覺悟。覺悟之後從哪裡度起?斷煩惱,煩惱無盡誓願斷,實在講煩惱就是自性眾生,你去度它,度的方法就是一門深入,二六時中不起一個妄念,你自性眾生就得度了。

  這次我從大陸訪問了幾個城市,在北京遇到不少的同修,他們聽我講經的這錄音帶,我在講堂上常常講,真正念佛人一定要走得自在,走得瀟灑,預知時至,沒有病苦,站著走,坐著走,他們都聽到了,都記在心裡。但是看看黃念祖老居士,還是生病躺著走的,就來問我,這樣的大德。那麼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也是有病,也是躺著走的,問我究竟這是怎麼回事情?他們心裡懷疑,這樣的大德,往生都這個樣子,那我們簡直沒希望了。所以我就老實告訴他們,我說他們那些人,那些往生的不如你們,你們將來可以站著走,坐著走,比他瀟灑,他不如你。什麼原因?你們專修,他不能專。他為什麼不能專?他要度眾生。他要接觸許多的人,要接觸許多的事,換句話說,他的心要清淨就很難。

  所以我們看到就是在最近這幾十年當中,我們在國外、在中國,看到往生,預知時至,沒有生病站著走、坐著走的,這在台灣就看得很多,都不是做法師大德,都不是搞這個。真正領眾修行的人,只有李濟華老居士一個,這是我們台北蓮友念佛團,他是蓮友念佛團的團長,那時候八十多歲。實在講,他老人家為什麼有這個好瑞相?是因為他那個團長是掛名的團長,底下事有人替他做,他不要自己做。李老師為什麼不行?李老師樣樣事情要自己做,沒人代替他做。李濟華老居士有人替他辦事,他不要操心,他不要管事,掛個名就可以了,所以他心地自在。臨走之前,還跟大家講經說法,講了一個半鐘點,跟大家告假,我要回家去了。下了講台,在客廳裡頭沙發上一坐就走了,這是我們在台北市見到的,這一點不假。

  由此可知,心裡面還有分別,還有絲毫放不下,這個瀟灑就得不到。你們如果真正要想走得這麼逍遙自在的話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他能,我為什麼不能?換句話說,他能放下,我為什麼不能放下?原因就在此地。世出世間一切法毫不留戀,絕不放在心裡。放在心裡,只有這一句佛號,只有阿彌陀佛,那就是萬修萬人去,各個都去得瀟灑自在,道理在此地。

  所以那些人弘法的功德很大,他有這個緣。你不說別的,你看諦閑老和尚,諦閑老和尚的徒弟我們曉得,他那個徒弟念佛念三年站著往生。死了之後,還站了三天,這個真稀有。三天之後,老和尚來替他處理後事,但是老和尚自己往生就比不上他。原因在哪裡?他那個徒弟三年專念,他心裡什麼都沒有,專念。諦閑老法師一天到晚講經說法、領眾修行,事務一大堆。所以這就明瞭,為什麼往生瑞相在家的好,出家的弘法大法師還不如他們,你就明瞭了。但是那些大法師真的有功德,他要不教,他徒弟怎麼能往生?必定還是搞六道輪迴,還是免不了三惡道。他能度他,他真得度,這是法師自己捨己為人,這叫大慈大悲,捨己為人!成就無量無邊的眾生。

  在北京有些同修問我,法師你看那要怎麼樣才能兩全其美?能夠既幫助眾生又能保全自己?我就告訴他,我說最好弘法要到一個階段,去培養學生,有接替的人,教給他之後,這自己留幾年時間好好修自己的,這個可以兩全其美,這也是事實。所以這個弘法,我早年都有個構想,我那個想法,六十歲就要退休,就什麼都不幹,什麼都不管了,實在是應當如此。四十歲之前,我們努力的學習,學習,培養自己的德學、能力;四十到六十這二十年,奉獻給團體,奉獻給僧團,為大眾服務,來管理這些事;六十歲之後,就退休,講經教學不礙事,不要管人,人與事統統都不管,除了講經教學之外,自己念佛,這個樣子確實能夠達到兩全其美,這是個好方法。好,我們再看底下這段,下面說:

  【疏文喻中。】

  這個喻是比喻。

  【正喻互奪。亦合後義。】

  後面他是舉這個水。水與波,水是靜的,波是動的,不管它動與靜統統是水,水沒有變,舉這個比喻。

  【水之動靜兩亡。】

  你不能說它靜,你說它靜,它有波浪的時候在動。你不能說動,因為它靜止的時候就不動。由此可知,動靜就緣所起的現象,不能執著它一定有動,也不能執著它一定靜。你只要把這些念頭離開,這才得到真正的清淨,得到事實的真相。所以執著動是錯誤的,執著靜還是錯誤的。我們凡夫執著動,活動,一切法都在動。今天我們這個世間,物理學家觀察宇宙是個動的相,從來沒有發現有靜止的,都在動。連個最小的原子、粒子,它都在那裡運行,都在那裡動。凡夫在動,他為什麼觀察的時候統統是動相?他心動,所以他看所有一切境界沒有一樣不是動的。大而宇宙,小而微塵都在動,這是一般如果對佛法沒有深究探討的,他說不出來。人心在動,你看到一切境界都在動。這阿羅漢、辟支佛他們入了大定,入了九次第定,他們看宇宙一切萬法不動,他們看的是靜相。凡夫執著是動相,二乘聖人執著萬法是靜相,不動的,這是兩極。菩薩是中道,既不執著動,也不執著不動,菩薩才真正得到它的真相,那個都看在兩邊。兩邊都在相上,沒有看到它究竟圓滿的相,究竟圓滿的相是動靜兩邊都沒有,能所互奪。比喻的文很清楚、很明顯,那用水來做比喻,水的性是濕的,動,它是濕的,不動,它還是濕的。從它的濕性來說,濕性無關於動靜。所以末後的結論:

  【靈知本覺顯現。不屬理智。】

  它不屬理也不屬智,它不屬於性也不屬於相,它不屬於事也不屬於理。總而言之,你能夠思惟想像全是對立的,全是兩邊,這就是為什麼大乘佛法菩薩所講的中道第一義,他講中道,中道絕對不會偏在兩邊。佛法教我們用中,中國的孔老夫子也教我們用中,中庸。庸是很平常,極其平凡。你會用中,會用庸,你這一生就真正幸福,真正得到快樂。你要想在這個世間做一個不平凡的人,那叫自討苦吃,是不是?那個麻煩就多了,所以夫子教我們做個平凡人,佛教我們做一個平常人,意思都非常接近。不要去做一個特殊的人,一個不平凡的人,那就與自性相違背,這個教義非常之深刻。唯有平凡之人,才能夠體會到宇宙的真理,才能夠在一生生活當中建立真實。這個真實就揀別決定不是虛妄的。佛家常講的積功累德,平常人才能做得到,才真正能夠做到積功累德。功是什麼?功是功夫。德是什麼?德是自他兩利。這個利是真實的利益,真實的利益是明心見性,它能夠幫助自己見性,也能夠幫助別人見性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,「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」,愈平常愈好,愈平常這個德愈真實,這都是我們應當要把它記住的。

  因為本覺靈知,它是屬於自然的,不加絲毫的勉強。我們處事對人接物能用這個心態,與道就接近,與道就相應了。這個道就是自性,與性就相應。與性相應是得真正的受用,與性不相應的,那是造業。業裡面分兩大類,善業、惡業。善業,必定現出三善道的果報;惡業,一定現三惡道的境界,它必定會現的。所以六道輪迴不是從別的地方來的,自性變現的,就是自己善惡業力自然現出來的境界,與佛菩薩不相干,與天神、鬼神也不相干,確實是自作自受。我們能夠離開兩邊,心行都在中道上,是非善惡都沒有,所以這樣的業,佛法裡頭不得已稱它做淨業,淨業的果報是清淨的,四聖法界。諸佛如來在一切經裡面時時提醒我們、勸告我們,教我們專求西方淨土;換句話說,其他這四聖法界的淨業,我們也不要。我們單單取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我們念的《華嚴經》,這一本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還是勸我們取西方極樂世界。原因在哪裡?那個地方是真淨,其他這四聖法界裡面還是有麻煩,為什麼?要靠自己力量。自己哪一天這個念頭(正念)失掉了,你阿賴耶識裡頭那些惡念、拉雜東西,它又起現行,這一起現行,你就又墮落。這就常講,修其他的法門是有退轉的,他會退轉,自己對自己都保不住,不要對自己很有信心,實在講,靠不住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,是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,你到那裡去就永遠不退轉,不退轉才保證你一生成就。一退轉,所以才要三大阿僧祇劫,才要無量劫;換句話說,必定是退得多,進得少,很難成就。

  這樣我們才了解,一切諸佛淨土,彌陀淨土顯示得無比的殊勝。佛在大經上也跟我們曾經介紹過,比西方極樂世界好得太多了,西方極樂世界跟一切諸佛世界來比較,它並不算是第一殊勝,它不算的。但是任何一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轉,那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找不到的。所以講福報大、依正莊嚴,有其他的世界勝過西方世界。要講的時候,一生到那裡就永遠不退轉,一生決定成佛,那只有阿彌陀佛一家,除這一家之外,沒有第二家。這些我們統統要把它認識清楚,這些都是事實的真相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們才會死心塌地信守這個法門,才會不動搖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好,我們念佛迴向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