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(第六十集) 1989/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:04-003-0060
請掀開經本,一百八十三面倒數第三行,最後一句看起:
【二相融顯圓者。亦二。】
這也分為兩個小段。
【先明二聖法門各自圓融,後以二聖法門互相圓融。】
這把『相融顯圓』的意思都說出來。我們先看第一小段,『二聖』就是指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。
【初中謂文殊必因於信。方能成解。有解無信。增邪見故。有信無解。長無明故。信解真正。方了本源。成其極智。反照不異初心。初發心時。便成正覺。】
我們先看這段。《華嚴》可以說,這個經雖然是長,裡面沒有一句是廢話,精簡到了極處。實在說,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《華嚴經》,分量之大,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像的。整部的《華嚴經》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。我們想想它的分量是多少?可以說我們這個世界沒法子容納的。他所帶回人間來的本子,稱為小本《華嚴》。小本《華嚴》,就是全經的綱要。像我們中國歷史,全部的歷史是二十五史,也有綱要,《綱鑑》就是二十五史的綱要。所以這裡面一句一字的廢話都沒有。清涼、宗密這兩位大師的註解,註得也好,也是一句廢話都沒有。由此可知,兩位大師對於《華嚴》的造詣,確實是契入法界。如果沒有契入法界,這種文章是寫不出來的。
這段文很重要,對於我們修學有很大的關係。文殊表信、表解。這個信,一定要『因於信,方能成解』,這個解才是正解。如果說解了不信,沒有這個道理的,這是不合理,也不合情。沒有解而不相信,這是合理的,是可以講得通的。事實真相完全明瞭了,這不信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正信必須信了以後能解。『有解無信,增邪見故』,就是增長邪見。這世間有沒有?有。不但有,還有不少。那些研究佛法的,把佛法經典當作世間一門學術去研究,他也能說得頭頭是道,講得天花亂墜,你問他信不信?他不信。不但一些在家的這些學者們,懂得佛法而不信佛法,諸位要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,很多出家的法師,對於經典也是頭頭是道,講得也天花亂墜,他也不信佛法。這是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相當普遍存在的一個事實。古時候有,但是少,沒有現在這麼多,這些都是邪知邪見。
這要問,為什麼他懂得,不相信,他又出家幹什麼?諸位要熟悉釋迦牟尼佛的生平,你就了解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有次魔王波旬來看釋迦牟尼佛,讚歎釋迦牟尼佛,說法度生。讚歎之後,就要求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,為什麼?他說你度眾生已經度了不少,你的功德圓滿了,你可以離開這個世間了。釋迦牟尼佛很慈悲,就答應了。魔王告訴他,他說我要想方法破壞佛法。佛就說,佛法純正,沒有任何人能夠破壞佛法的。魔王就說,到你末法時期,法運衰的時候,我派我的子孫,魔子魔孫,統統到世間,都剃頭,都出家,披上你的袈裟,破壞佛法。釋迦牟尼佛聽了,流眼淚,一句話不說。所以在末法時期,出家人裡面確實有很多通達三藏而不相信,示現的出家相,這些什麼人?魔王子孫,我們就明瞭了。那他所講的,這個外行人聽了,好像是很有道理,他講的是佛法,真正內行人聽,那是邪知邪見,不是正法,經典是沒錯,他講錯了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『有信無解,增長無明』,在我們現前,這個現象也很普遍。信不信佛?真信,也肯念阿彌陀佛,一天念幾萬聲。懂不懂佛法的道理?不懂。他也不肯聽經,也不肯研究,這樣的人增長無明。由此可知,佛法一定要正信正解。
真正講到正信,說得最清楚、最明白的,無過於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。他老人家告訴我們,他說信,至少要信六樁事情。第一個要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的本性是佛性,相信自己本來成佛,要相信這個。相信虛空法界是自性所現,是自識所變。佛法裡面講正信,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第二要信他,他,就是指的本師釋迦牟尼佛。相信佛是真正覺悟之人,是圓滿見性之人,他給我們講的句句真實,沒有錯誤,不會欺騙我們的。第三要信因,第四要信果,因與果都是真實的,善因決定有善果,惡因決定有惡報。所以淨宗修清淨心,清淨心是因,心淨則土淨,土淨是果報。有許多同修,平常修學也很用功,常常有人來問,我們修得如法不如法?修這個,做早晚課要不要念楞嚴咒、十小咒、大悲咒?念這一卷《彌陀經》行不行?能不能代替?諸如這一類的疑問很多。這些問的,都是講的修因。其實課誦本是過去寺院叢林裡面共修的方法。那個時代跟我們這個時代不一樣,環境也不相同,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也不一樣。那種修行方法,對那個時候的人,對治很有效。我們現在用這個方法來修行,修了多少年,沒效果。什麼叫沒效果?煩惱沒有減少,妄念還存在,心不清淨,這就是沒有效果。
諸位要知道,佛法宗派很多,法門很多,不管是哪個宗派、哪個法門,方法手段儘管不相同,方向目標一定是一致的。方向目標是什麼?就是三皈依給我們講的,三皈依是最基本的修學方針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皈是回頭,依是依靠。佛是什麼?佛是自性覺,覺而不迷。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迷惑顛倒。法是正知正見,揀別不是邪知邪見。所謂邪知邪見,就是現在人講,思想錯誤,見解錯誤,想法、看法錯了,這就叫邪知邪見。皈依僧,僧是清淨的意思,六根清淨一塵不染。所以佛教給我們修行的三大原則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。不管你哪一宗、哪一派、哪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修什麼?修覺正淨而已。覺正淨圓滿就成佛了。還沒有圓滿,就叫菩薩,正在修學沒有圓滿,就叫菩薩。所以我們不管用哪個法門,檢討成績,就在這三個字上檢討。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覺悟?思想見解是不是一天比一天純正?心地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?果然如此,那我們的功夫得力了。如果一檢討是相反的,還是迷,還是邪,還是染,那這個修學沒有成就。好像生病用藥,這個藥下去,病沒有起色;有的時候不但沒有起色,病還加重,這真的很多很多。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,我還沒有這麼多妄想,還沒有這麼煩惱,學佛之後妄念更多,煩惱更多。那就是這個藥下去,不但沒有起色,病還加重,這是真正值得我們檢點的。
念佛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普遍宣揚的,換句話說,沒有一尊佛不推薦,不介紹這個法門。由此可知,這個法門的殊勝,它殊勝在哪裡?殊勝在簡單、容易、穩當,很快就見效。比任何一個法門,見效都來得快。只要你一心專念,一心專念就有效果。所以念佛最怕的,就是最忌諱的,是夾雜、是間斷,間斷一定夾雜。譬如說我間斷了,間斷的時候,我心裡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妄念。有同修跟我說常常間斷,他說我沒有別的念頭,心也很清淨。其實這一間斷是增長無明;換句話說,間斷的時候,不是增長無明,就是增長邪見,所以功夫不能間斷。真正做到不間斷,他就不夾雜。所以間斷,我們剛才說,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,就是夾雜無明、夾雜邪見,不間斷決定就不夾雜。但是不間斷跟不夾雜,這意義還有差別。我雖然念佛,我不念佛了,我去念《金剛經》,我去念《法華經》,這叫夾雜。雖然一天到晚功夫沒有間斷,可是夾雜了。那不念經、不念其他佛菩薩名號,就剛才講,夾雜邪見跟無明,這都是不能成就的。
因此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句話是真的。我們對於一切法門,要恭敬供養,決定不能夠輕視。但是在無量法門裡面,自己只能選擇一個法門,一門深入。真正契入境界,然後再博學多聞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通常是在什麼時候博學多聞?禪宗裡面是要明心見性,見性之後才參學,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;教下,一定是大開圓解,淨土宗要得一心不亂。這個時候才有能力廣學多聞,才有能力,不至於變成邪見。你所接觸的,統統是正知正見。為什麼?心正,見解就正。我們現在念佛經都變成邪知邪見,什麼原因?心邪,心邪讀佛經也邪,也正不了。所以佛法修什麼?修心。佛法稱為內學,是向內心上用功夫,不是向外學的。如果往外面學,那都叫外道。所以這兩句話要記住,於我們初學下手有很大的關係。
『信解真正,方了本源』,本源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己的真心,這兩句話要緊。我們都想明心見性,為什麼?見性就成佛!要怎樣才能見性?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,要信解真正,這才能見性。我們現在的信解是不是真?是不是正?真就是不妄,正就是不邪,這個地方關鍵就在這兩個字。那我們要問,什麼叫做真,什麼叫做正?這兩句八個字,不限於華嚴宗,這部經是華嚴宗的,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、無量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。佛在經論上常說,有念皆妄。那我們就想,什麼叫真?無念是真,有想都是邪的。所以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,給我們說明的,他老人家建立的是以無想為宗,無念為宗。無想無念,這個心才清淨;有想有念,心就不清淨。禪家沒有違背這兩句話,依照這兩句話修學的,教下也不例外。這兩句話就是我們常講的,根本智。根本智是真正,根本智是什麼?是無知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般若無知」。所以你要修行先修無知,無知修成之後,起作用就無所不知。所謂是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那個無知就是清淨心,就是一心不亂,這是我們入門、下手先要修學的。
現在人學佛,實在講,比不上古人。諸位如果看《高僧傳》、看《居士傳》,你看從前出家、在家修行的,三年、五年、十年、八年,他就開悟證果。快的二、三年,五、六年是非常正常,非常多,十年、二十年都比較少。你看惠能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,二十四歲,明心見性,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傳給他,二十四歲。人家憑什麼?心清淨,一門專修。我們今天學了幾十年,心裡面還是亂糟糟的,煩惱一品也沒斷。是不是根性不如從前?這我都不承認。我覺得我們的根性,可以說比古人還要聰明。毛病出在哪裡?就出在聰明反被聰明誤,出在這裡。我們在方法上錯誤了,一開頭下手,就要求博學多聞,不是從清淨心上下手。就是般若所講的,人家下手從無知下手,我們今天一下手,從無所不知下手,顛倒了。一下手,就是要研究很多經論,聽很多人講演,錯在這個地方。這種學法,所得到的是什麼?得到的確是增長邪見。這個邪見,不是從你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知見,統統叫邪見。
你學佛經,我的想法、看法跟佛經上都一樣的,這個知見正不正?還是邪見。為什麼是邪見?你的煩惱習氣沒斷。你所學到的是別人的,不是你自己的。從你自己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知見,這叫正知正見。然後拿佛經來印證,不是我學釋迦牟尼佛,是我自己的知見跟釋迦牟尼佛比一比,我們完全一樣,我們的見解相同。所以拿佛經來印證自己的知見,比照比照看,我們一樣不一樣。佛佛道同,想法、看法都會一樣的。所以經典是印證用處的,經典是沒有辦法去理解的,沒有辦法去想像的,所謂是不可思議。思是我們去想像、去研究,這是做不到的,不可思;不可議,議是議論,來講解、來演說,這也做不到的。不可思議,那這個經典什麼用處?是印證用的。
所以經典的修學,你看在過去,在中國,教下用經典來訓練根本智。訓練的方法,就是叫你讀誦,不講解的,你每天念經。像我們這個《疏鈔》,這一本《疏鈔》,這個分量相當,每天從頭到尾把它念一遍,大概這念一遍,要是念熟了的話,也得六個小時。不熟不行,不熟這一天恐怕得要十幾個小時才念完。念得很熟的話,六個小時差不多。那六個小時,你念經,從頭念到尾,念一個字也沒錯,一句沒念顛倒。這裡面什麼意思不管它,絕對不求,只求念,這是幹什麼?這叫修行。修什麼?叫修信解真正,就學這個東西。因為你念經,你就不胡思亂想。念經的目的是把胡思亂想給去掉,不打妄想了。念經的目的是修清淨心,所以經文裡面的意思也不能夠求解。一求解,清淨心沒有了,破壞了,所以不求解,是把它拿來修定的,修一心不亂的,他用這個方法。所以經典是用來修行的,經典沒有講解的,這就是無知,修無知。修個幾年之後,心定了,這樣修法,實在講,三個月就見效。什麼效?妄念少了,煩惱少了,心清淨了,比較有一點智慧,對什麼人事的看法跟從前不一樣了。
確實我們最近幾年,有不少同修,我教他這個方法做,他真做,真做他告訴我,確實有效果,這就叫消業障。業障是什麼?妄想是業障,雜念是業障,煩惱是業障,你用這種方法修,可以把業障統統消除,恢復到心地的清淨光明。初步的功夫,三個月到半年就見效。你自己會感覺得很得力,跟從前完全不一樣,福慧都慢慢現前。這個得力,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,叫功夫成片。再進一步,就得定了,這個定叫三昧。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,就是正常的享受。我們以前的享受不正常,到這個時候才正常。正常的享受就是心地清淨,在一切萬法裡面,心不攀緣,心不動搖,心不染著,這個時候的享受就叫做正常的享受,就是得一心不亂,得念佛三昧。念經也是如此,得念佛三昧。再往上提升一層,功夫再不斷的進展,再往上提升,《楞嚴》上說的,淨極光通達了。心淨到極處就放光了,就是底下一句,方了本源,『成其極智』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無所不知。所以無所不知是從無知裡面來的。這個修學的原理原則,我們一定要知道、要相信。要相信、要理解,你才會認真去做。
善財再見文殊,就是底下這句,『反照不異初心』。初心就是你初學,初學的時候學清淨心,專門修清淨心,不修其他的。到了成菩薩、成佛,普度眾生的時候,每天講經說法,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,自己心地跟初心還是一樣的,沒有改變,這就是再見文殊。『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』,正覺就是清淨心,正覺就是根本智,就是般若無知,無知這是正覺。我們再看底下這句:
【又前方便之智。不離體故。】
『方便智』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?是從無知來的。無知是體,無所不知是作用。我們今天修學,實在講的是有所不知,不知道的太多太多了。為什麼不知道?因為我們沒有得到體。沒有體,哪有作用!世出世間一切法,自以為知道了,其實那個知道的不是正知。換句話說,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看法、想法都錯了。怎麼知道錯了?因為你在這個世間有苦,沒有樂,就曉得你的想法、看法錯了。假如想法、看法沒有錯,那你就是離苦得樂,你不會有苦,你有真正的樂。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沒有真正的樂,還有很多苦,很多煩惱,很多障礙,那就證明你的想法、看法錯了,這是事實。所以用『不離體』,體不離用。
【後文殊名智照無二相。照信不殊於智故。】
這是說善財童子第二次遇到文殊。第一次遇到文殊,跟文殊菩薩學,是求根本智,就是學無知。那第二次再遇到文殊菩薩,是圓滿後得智。第一次見是般若無知,第二次見是無所不知,是這個意思。『智照無二相』,用就是體,體就是用,無二就是不二。『照信不殊於智故』,智就是信,信就是智;智是理,信是事,理事不二。
【從無身相。以展右手。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隱隱。】
這句話是總結。『文殊』所表的本身就圓融,所以這第一小段是說各自圓融。文殊菩薩簡單介紹到此地,下面介紹普賢。
【普賢三事自相融者。】
『普賢』代表理。
【理若無行。理終不顯。】
『理』一定在事上顯,沒有事,理就顯不出來,理在事上顯。行就是事,行是行為。行為包括的範圍很廣,在佛法裡面把它歸納為三大類:身體的造作、口中的言語、心裡面的念頭,所謂身口意三業行為,那就都包括了。行為再多,不出這三大類。佛法以身語意包括,那這是行。
【依體起行。行必稱體。】
理就是『體』,就是本體。體是對於相來說的,理是對事來講的,所以我們常常把事相連在一起,理體連在一起,實在講是,不一不異。
【由行證理。理無行外之理。】
理在哪裡?理就在日用平常之中。最深微妙之理,佛佛所證,就在我們從早到晚生活行為,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是佛證得,我們沒證得。絕對不是我們沒有,我們有,有而不知不覺,這就叫迷。佛是覺悟了,所以常說迷悟不二。怎麼迷悟不二?迷,就是迷的這個理,我們凡夫迷的這個理;諸佛悟,是悟這個理。理沒有迷悟,人有迷悟,理沒有迷悟。不但理沒有迷悟,再告訴諸位,事也沒有迷悟。這是我們逐漸把這個根源,就是病根找到了。病根在哪裡?病根在人,不在事,也不在理,理與事上都沒有病。
再說老實話,我們身跟語也沒有病,身跟語是有病的樣子,但是那個病源在哪裡?病源在心。心迷,身跟語好像也連帶迷了。心要是悟了,這身跟語連帶也就悟了。由此可知,迷悟與身語沒有直接的關係,是間接的關係,直接關係在心,在心地。這是我們要曉得的。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實在講,我們用功就知道在哪裡用。許多同修,日常生活的修持,問題自然解決了。早晚課,我們要念哪些經文?要念哪些咒?要不要供佛像?要不要燒香、供花?佛前面到底要供幾杯水?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!為什麼?那些都是事相,不相干,不重要,表敬意而已。佛堂,大眾這道場需要,需要什麼?是做給別人看的。自己在家裡面修行就不重要了。自己在家裡天天要這樣做,換句話說,你的心不清淨。怎麼不清淨?巴結佛菩薩,這巴結的心,還能清淨嗎?這不清淨!這個道場為什麼做?道場是因為做表法,接引眾生的,使那個不學佛的人、沒有接觸的人,看到我們對佛菩薩形像這樣恭敬,引發他的道心,是接引大眾的,它真正的意義是此地。
所以修行,修心要緊,對自己修清淨心,對大眾修慈悲心。因為修慈悲心,才要種種供養,這些陳設、設施要種種莊嚴,對別人的!對自己不要。你們看看印光大師,這是我們修行人一個榜樣。大師久不在世了,但是他的道場還在,現在到大陸觀光很容易,你們到蘇州靈巖山去看一看。印光大師住的那個房子還在,所有一切陳設都沒有移動,還保持原來的樣子,你去看看他的佛堂,一尊佛像、一本《阿彌陀經》、一個香爐,別的什麼都沒有。一個佛像、一個香爐,供養的時候就是一杯清水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,那麼簡單。愈簡單,心愈清淨。佛堂裡擺這麼多東西,打掃都不方便。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煩惱嗎?愈清淨愈好。但是為了接引眾生,那要種種莊嚴,這要講求的。所以那是度別人的,度自己,自己已經度了,不要再搞這一套。這一套是為別人設施的,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。
所以自己修行,我勸同修,如果你真正是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家佛堂只供養一尊阿彌陀佛就夠了。頂多供西方三聖,觀音、勢至,其餘的可以不必供養,都不必了。念經,早晚課誦都念《阿彌陀經》,專!《西方確指》,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,一遍《彌陀經》,三遍往生咒,一千聲佛號,早晚課統統一樣,專修。如果有時間,有時間就是不斷的這樣念法。覺明妙行菩薩這個方法也很好,他是一堂課,也就是我們佛門講一枝香,一枝香就是一卷《彌陀經》,三遍往生咒,一千聲佛號,這是一堂課。第二堂,還是這個樣子。如果日夜不間斷,那就是真正的打佛七了,每一枝香的功課都相等。大概這樣的功課,一般的速度,總是一個半小時。當中可以休息幾分鐘,可以活動一下,然後再接著念第二枝香、第三枝香。這種修行的方法值得採取。
佛在經論上常給我們講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什麼叫相應?與清淨心相應。我一句佛號,或者是不斷的,這個佛號不間斷,或者是讀經,我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就相應了。念誦的時候,還起心動念,這就不相應。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,常常提醒同修,念佛人,第一個不懷疑,第二不間斷,第三不夾雜,只要能做到這九個字,就是相應。懷疑不相應,夾雜也不相應,間斷也不相應,所以相應是決定不疑、不斷、不雜。這個樣子就是此地所講的,『行必稱體』,體就是清淨心,體就是不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就稱體。
『由行證理』,理是真如本性,一心不亂,你可以證得的。『理無行外之理』,理在哪裡?理就在行,就在生活行為上。我們現在這個修學是在訓練。過去無始劫以來,我們從來沒有受過這個訓練,所以妄想就太多了。有些同修說,我不念佛的時候沒妄想,愈念妄想愈多,念到害怕不敢念了。他來問我是怎麼回事情?我就告訴他,妄想那麼多,是你本來有的。不念的時候你沒有發現,現在一念,才發現有那麼多,絕對不是念佛念來的。以為念佛念來的,這是錯誤的。那現在怎麼辦?就要用念佛的方法去對治。對治的訣竅,就是專心注意在佛號上。妄念起,沒有關係,隨它起,它起它的,我念我的佛,這樣慢慢的,佛號逐漸有力量,妄念自然就少了。所以不要怕妄念,不要認為妄念多了,嚇得不敢念佛,那是大錯特錯。這沒有妄念,還要念佛,妄念這麼多是更要念佛。妄念就是我們常講的業障,妄念多就是業障重。用念佛這個方法消業障,妄想執著分別的心逐漸淡了、逐漸少了,這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,這是好境界。純熟之後,日常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是;換句話說,要把念佛的功夫應用在生活上,應用在事業上,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,這就得大自在!怎麼個自在法?我告訴諸位,離苦得樂。你會一天到晚法喜充滿,快快樂樂。真正的快樂,真正的幸福,從這個地方得來的;除此之外,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,那是找不到的。這個世間真善美,有名無實。真正念佛人,真善美慧是真實的,唯有真正念佛人,他可以得到。這就是佛法最高的享受,所以學佛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理無行外之理,這個行可以說是生活行為,沒有離開生活行為之外。
【由理顯行。行無理外之行故。】
我再說得明白一點,整個生活就是你的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整個生活。不管在順逆境界,不管在什麼場所,一切時、一切處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心地永遠是清淨,他怎麼不快樂!為什麼得清淨?因為他於外面境界不染著,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不染著。這句佛號,二六時中,他不間斷,一切是非善惡統統歸到一句阿彌陀佛,拉平等了。所以他才得到清淨,如果不平等,哪裡會有清淨!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清淨平等覺,就修這個東西。
【隨所證理行無不具足。】
『證理行』具足了。
【一證一切證故。】
『一證』是什麼?清淨心,一心。『一切』,是一切心行,身語意三業的行為是一切。一切行為都歸到一心,一心就是一切行為。這是功夫到家了,這叫做一心不亂。
【見普賢一毛所得法門。過前不可說不可說倍。又是即體之用故。】
這三事就是體相用,一而三,三而一。所以善財童子參訪普賢菩薩,在普賢菩薩一毛孔所得的法門,超過前面『不可說不可說倍』。那個前面是什麼?就是五十三參。從德雲比丘到彌勒菩薩,統統超過了。怎麼說超過?前面講見性,見得不圓滿。每位菩薩代表菩薩一個階級,德雲比丘代表初住,五十三位菩薩代表四十一個階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普賢菩薩代表妙覺,圓滿了,滿月,那當然滿月,當然超過以前!那十四以前的月亮沒圓滿,這是滿月了,當然超過前面。所以不用普賢菩薩的全身來表法,用普賢菩薩的『一毛』。一毛是正報裡面最小的,身是正報,正報最小的是汗毛,一毛孔。一毛,因為它稱性,所以跟虛空法界無二無別,這是我們凡夫很難想像。為什麼很難想像?因為我們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沒有法子想像。他這裡為什麼一毛等於虛空法界?因為他沒有分別執著妄想。沒有分別執著妄想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這一切法裡頭沒有大小,沒有先後,沒有次第。拿現代話,也沒有時空,所以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。『見普賢』菩薩,這是一真法界證得圓滿,圓滿的證得。那在這個以前,是局部的證得,不是圓滿的證得。到這個地方是圓滿證得,跟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無二無別,所以超過從前。
那這樣的境界,諸位同修如果用功修學,功夫得力的時候,你對這個意思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這功夫用到得力,今天所證得的境界,超過以前不曉得多少倍。明天更進一步的時候,又超過今天多少倍,不斷的在超越。到普賢菩薩這個地方還有一層,為什麼?還沒有成佛。成了佛之後,這個超越才終止,不能再超了,沒得再超了。所以這個境界的提升、超越,年年不一樣,月月不相同。我過去說這些話給簡豐文居士聽,他上一次來給我講,他說師父,你從前給我講,這個月月境界不相同,他說我不相信。他說在你面前雖然不敢講,在背後都在說,說什麼?這師父在吹牛。現在他相信了,他怎麼相信?因為他自己入了這個境界,他相信了,很難得。初學的人,功夫初得力,年年不相同,會覺察得到,今年比去年是好。今年煩惱妄想執著沒有去年那麼多,對於一切法也比去年看淡一點。這功夫再進一步,那就是月月不相同,那是很大的進步。到月月境界不相同,可以說,如果求往生是決定沒有問題的,決定有把握。再更進一步,是每個星期不一樣;再進步是天天不一樣,這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這就是『即體之用』。所以不可思議,它沒有邊際的。體是本性,是真如,是法界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
【毛孔法門。緣起無盡。】
這是在一切法舉一個例子,隨便拈一法,就跟『毛孔』一樣,都是『緣起無盡』的。
【由是普賢三事涉入重重也。】
這段是介紹兩位菩薩,本身,自身就具足圓融。說文殊、普賢,給諸位說,就是說我們自己。我們自己圓融,自己不知道,這是很苦惱的一個事情,所以叫凡夫。文殊、普賢菩薩自己知道自己圓融,曉得自己一舉一動,於整個虛空法界都有影響。現在科學家證明了這點,但是還沒有說得很清楚。譬如我們說話,說話有音波,這個音從我們這裡發出去,它傳播到哪裡?傳播到盡虛空遍法界。但是科學家認為這個音聲它有速度的,所以音速。現在飛機有超音速的。他是從相上觀察,跟佛法講得不同,佛法講的是真如本性。從性上講,不要經過時間,沒有時間,時空是一。這個聲音一發出來,立刻就盡虛空遍法界。所以我們耳根要是利的話,阿彌陀佛在十萬億佛國土之外那邊說法,我們坐在這兒聽得清清楚楚;我們眼根要沒有毛病的話,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在此地看得清清楚楚。為什麼?即體之用。我們今天有作用,我們是迷體起用,把體迷失了。體是什麼?體是清淨心,體是真心。
我們今天的大病,用妄心,而不知道用真心。妄心是什麼?是分別心、執著心、妄想心。唯識裡面講,我們用心意識。心意識不是即體之用,心意識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你們在《百法》裡面看到,八識五十一心所,它列在哪裡?列在有為法,它是屬於有為法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這不是真的。所以我們今天用的什麼心?用的妄心,不是真心。如果用真心,這個六根就是即體之用。
我們今天要把妄心捨掉,用真心,談何容易?很難做到。但是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看到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他就能夠得到即體之用。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他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,沒有障礙;他心遍知,盡虛空遍法界,所有眾生心裡頭起心動念,他都知道。為什麼?即體之用。我們今天為什麼不曉得?我們沒有用真心。要想恢復真心,走西方極樂世界這條路,這是捷徑。所以這個法門,在一切法門裡面稱作二力法門。其餘法門要靠自己力量,這個法門有佛加持,這是二力法門。那自己這一分力量,就是盡一切能力去修清淨心,只要達到心地清淨,所有的事相就是最如法的。
諸位要懂這個意思。我只供一尊阿彌陀佛,甚至於我香都不點,我什麼都沒有,只供一尊阿彌陀佛,我心清淨了,這就最如法。為什麼?我們修行,供養三寶,目的就是要得清淨心,我清淨心得到了,這就如法。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,供養得再莊嚴,心不清淨,不如法。所以修行要看他的結果,要看他的成績,他確實有殊勝的結果,有很好的成績,他怎麼不如法!所以不要聽信別人,唉呀!你供佛,你沒有供香花,沒有供燈,你這個不如法。你沒有供燈,你沒有智慧;你沒有燒香,你沒有戒定真香。他樣樣都有,他點的燈點得再多,還是愚痴,還是迷惑顛倒,有什麼用?不相干!
所以這些東西固然是表法的,表法要自己認真修學,這才重要。希望諸位同修,真正理解這個意思,認識我們本身具足圓融,本身與法界也圓融,這個意思底下一段還要說明,沒有一樣不圓融的。所以不圓融的毛病都在心地上,這個法門是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事相上本來沒有障礙,障礙都是出在妄想執著。沒有妄想執著,哪來的障礙!
好,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