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九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09

  七十八面第四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【然此華嚴圓宗。具別教一乘。同教一乘二義。上性起門。即別教義。迥異諸教故。上緣起門。即同教義。普攝諸教故。】

  這段的意思很明顯要注意的就是兩個佛學專有名詞,就是『別教一乘』、『同教一乘』,這是佛教的術語。將來在其他地方看到「別教一乘」,你就曉得什麼叫別教一乘,什麼叫「同教一乘」。前面這兩種緣起裡面,我們研究過了,『性起』是『別教』。為什麼叫別教?佛在其他經典上沒說過。換句話說,跟其他經典裡面完全不一樣的地方。所以這部經才稱之為圓滿的法輪。『緣起門』是佛在一切大乘經論當中常常講的,染緣起、淨緣起常說的。在佛教各宗裡面都有這個教義,這個教義屬於共同的,共同的叫同教一乘。

  還特別注意這是一乘法,古大德判攝一切經,這一切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《大藏經》,《大藏經》也叫做一切經。佛所說的統統收集起來,總名稱,叫《大藏經》。日本人還有一種稱呼叫一切經,你看他們國譯一切經。國譯就是日本人翻譯的,用日文翻譯的《大藏經》,他稱一切經。古德判攝一乘教義只有三部,只有三部是一乘,其餘的是大乘。可見得這個一乘還在大乘之上。大乘經是講菩薩,菩薩乘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一乘講什麼?一乘講成佛,所以佛還在菩薩之上,一乘是完全講成佛的經典。一乘經的三部經典,第一部就是《華嚴》,第二部是《法華》,第三部是《梵網》,《梵網經》也是一乘經,這是古德幾乎大家公認的。這三部經裡面,唯獨《華嚴》是別教一乘。那就是說性起這個教義,《梵網》跟《法華》裡都沒有,都沒有講性起教義,都是講緣起。所以《華嚴》也稱之為別教一乘。這要懂得,這是一點佛學常識,不可以不知道的。我們再繼續看:

  【大疏玄談。】

  這就是《華嚴經玄談》,清涼大師所作的。

  【全揀全收。】

  這個意思才圓。『揀』是揀別,就是捨棄,完全不要;但是也完全都要,『全收』就是都要。佛氏門中,不立一法,就是全揀。又說,佛事門中不捨一法,一法也不捨,這個意思才全。這是不是又互相矛盾?給諸位說,沒有。全揀是就體性上說,真如本性確實一法不立的。所以心要清淨,心是一定要清淨。清淨,必須要捨、要放下,一切萬緣統統要放下,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的牽掛,真的說一念不生。全收,就是不捨一法,不捨一法就是相、作用。這相用從哪裡來的?體變現出來的,相不離體,體不離相。作用,作用是現相上才有的。有相必有用,有用必有相,所以體相用是一不是二。從現相作用上講,那是全收,不捨一法,這個意思我們都要懂,哪一樣是從體上講,哪些是從相用上講,這一定要清楚。

  體相用三者具足,這才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。譬如講凡夫,六道凡夫,他曉得相用,他不知道體。因此他在相用上造業、起煩惱、受惡報,這個東西很痛苦、很麻煩。二乘聖者,就是小乘人,他知道體,他不曉得相用,執著在偏真涅槃,自在是自在,並不圓滿。換句話說,他還是事事都有障礙。唯獨佛與大菩薩,體相用三者具足,所以他心地清淨光明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才是真正圓滿。密宗裡面講的大圓滿,要入這個境界,才是真正的大圓滿。本經既然稱為根本法輪,無論是顯教、密教、宗門教下,統統是從這部經流出來的。所以這是佛法的根源,當然他說得最圓滿。底下有解釋:

  【全揀諸宗。】

  『諸宗』就是《華嚴》以外所有的宗派,顯、密都包括在裡面。「全揀諸宗」,這就是:

  【即別教性起義。】

  這是其他各宗沒說到的,沒說過的。

  【全收諸宗。即同教緣起義。然約機約法。故開二門。】

  這是說明為什麼佛要這樣的說法。第一個是覺法,法本來就是如此,法爾如是,這講『性起』。性起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決定與迷悟不相干。悟了是這樣,迷了還是這樣,迷悟不相關,所以佛在本經給我們說性起門。說『緣起』是就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。講性起,能夠聽得懂,能夠接受,能夠入得進去,這是上上根人,決定不是普通人,這是性起。所以這部經的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都不是普通人,這根性高的,第一等根性的人。這種人在一切大眾當中,比例佔的很少。還有許多中下根性的人,佛是大慈大悲,不能說是對這些人不聞不問,那有失慈悲心。那怎麼辦?那就得開方便門,所以大開方便之門,這講緣起。緣起裡面有染緣起、淨緣起;淨緣起裡面,又有分淨,又有圓淨,這是為不同根機的人所說的,才這樣講法。

  『約機』是就根機而論,就眾生根機而論。佛在此地給我們提示的,這是綱領。而實際的,佛開了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無邊法門,愈分愈細,愈說愈多。但是諸位曉得,他只有一個目的,誘導一切眾生往菩提道上勇猛精進,就這一個目的。修行一定要有老師;你看小乘經裡面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那個經是初入門用的。開宗明義第一句話,就是教給我們要「親近明師」。明師不是名氣大的老師,不是的。你看那個明是光明的明,不是知名度高的名。你要親近一個真正的好老師,佛法如此,世間法也不例外,一定要親近一位好老師。沒有好老師,自己修行,說老實話,不客氣的講,都是盲修瞎練,自以為是。這種人,讓他在一生當中苦頭吃盡了,還有很多不知道回頭的,這很可惜。自己迷惑顛倒,不算;如果你再領導別人、教別人,那這個罪過就大了,這要負因果責任。

  所以自己修行沒有相當的把握,決定不能領眾。領眾是犧牲自己,成就別人,像過去智者大師他在往生的時候,學生都很想知道老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品位?就問他老人家,他老人家很謙虛的說,我因為領眾,犧牲很大,只落得一個五品位往生,這他自己說的。那換句話,他如果不領眾?他是上品上生。因為領眾才五品位往生,這是給我們做模範。我們今天要領眾,我們有沒有把握在五品位往生?如果連這個都撈不到,那這個犧牲就太大了。為什麼?本來還可以能夠往生,現在還搞六道輪迴,這糟了,這個事情不能做。所以他犧牲還是有個限度。那就是我下下品往生都行,這西方極樂世界我去得了,六道輪迴,我可以能夠出離,犧牲的底線是設在這個地方,不能再下去。再下去,你來生還搞六道輪迴,那你幫助別人也有問題,的確也有問題。所以說是自利利他,這都是有個原則的,不能夠違背了原則。

  修學,諸位如果要想這一生當中真正有成就,還是走古人的路子,現代人想的這些花樣很難。我學佛三十七年,我沒有看到現在人的新方法有什麼樣的成就,沒看到。真正修行有成就的,還是古老傳統那個原則方法,這是值得我們深深警惕的。我們已經看了三十七年了,向後再沒有三十七年。這個時候要是不回頭,換句話說,那就還是得搞六道輪迴,這個問題非常的嚴重。一定要跟古人走,跟古大德走,才不至於走錯誤,真正在修行上扎根。

  這個扎根,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根是最上的根基,這就是淨土五經一論,從這上扎根。根要怎麼紮?最低限度,如果說五經裡面選一種,你得在一、二年當中,能夠念上三千遍。如果五經統統都念,我們現在選的這個讀本,五種再加上往生咒,分量也不多。如果說是每天都念的話,念這五種,五年,五年當中你去念滿三千遍。這五年當中,對什麼聽經、參學不重視,沒有必要,老實去念這部經,念滿三千遍以後再說。你這三千遍念完之後,給諸位說,你們的眼睛就放光了。

  佛法,《楞嚴經》說得很好,現代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,你有能力辨別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。真妄、是非、邪正你有能力辨別,這是你修學有根基。如果你現在沒有能力辨別,你就乖乖在家裡念經,打基礎。聽多、看多了,決定沒有好處。為什麼?你那個心被染污了。你每聽一遍就被染污一遍,每看一遍又被染污一遍,已經染得夠受的,天天還增長染污,這怎麼得了,明心見性沒指望。不但明心見性沒指望,連得清淨心的指望都沒有,這怎麼得了。如果要想得清淨心,那你就要遠離一切染污。讀經,我們前面所給你講的讀經的方法,讀經是修戒定慧三學,三學六度一次完成。換句話,這種方法就是去染污,把我們的染污用這種方法洗滌乾淨。這個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年,非常有效,希望大家要明白、要珍惜,要好好的認真努力。

  佛法大海,自己一定要明瞭,我們能力只能夠取一瓢飲,不能說佛法大海,我一口把它吞下去,你的貪心太大了,做不到。可是四弘誓願裡頭又說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沒錯,願是要如此,想想自己的能力有多大。實在講四弘誓願要想做到圓滿,到哪裡去?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四弘誓願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能做得圓滿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那就沒有必要求生淨土,那何必,我在華藏世界也圓滿了。這些人都跟著普賢菩薩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。由此可知,不僅四弘誓願,十大願王都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圓滿,所以文殊、普賢統統都是求生淨土。

  這個法門才真真實實的是十方三世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,第一經。你要不熟讀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念一本是決定不夠的,現在我們這個本子有九種《無量壽經》,你統統念過一遍,你才恍然大悟,你才真正明瞭。以往九種本子你找不到,現在九種本子都送到你手上,你要是不肯去念,那過失在你自己。以前是我沒有遇到,沒有緣分;現在緣具足,因緣具足,你不肯念,就是你沒福報。肯念是福報,念到完全明瞭,心裡頭沒有疑惑,那是善根。如何培養你的善根?老實去念經。所以實在講,叫你在五年之內念三千遍,就是培養你深厚的善根,以這個善根做基礎,你的佛道才能夠在一生當中達到圓滿,很要緊。這是講佛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。

  【既入法融通。二亦交徹。二門不二。】

  『二門』就是性起、緣起這兩門。這兩門的確是圓融無礙的,性起不礙緣起,緣起也不礙性起。在我們這部經上講的四無礙法界,四種無礙法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無障礙的法界,它的確是圓融的。所以,這兩門互相『交徹』,「二門不二」;二門就是一,一而二,二而一。

  【統為華嚴圓宗所顯真界生起萬法之義門也。】

  這就是《華嚴經》講法界緣起,宇宙人生一切萬物怎麼來的?這個大義說出來了,說出宇宙萬有的緣起。到這個地方是一段。底下是第二段:

  【明包遍離情者。】

  這第二段有兩樁事情:第一個事情講『包遍』,包是包含,遍是普遍,這是一樁事情,這都是講法界。第二樁事情,『離情』,情是執著,情就是迷,叫迷情;覺了就叫智。諸位要曉得,佛法裡講智與情是一樁事情,體相作用還是一樁事情。覺悟了叫智,迷了叫情,換換名字就是了,名字不一樣。可是,結歸到結果不相同。迷情的結果是六道輪迴,製造的果報在六道輪迴;覺的結果是四聖法界。這是雖然好像造作上都是一樣的,相用上是一樣的,結果不一樣。可見得迷悟有這麼大的差別,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下面就解釋這句:

  【包空有而絕相。入言象而無跡。】

  《疏》上用這兩句話來解釋「包遍離情」。

  【上句包含所詮法。】

  就是講的法界,整個虛空法界『包空有而絕相』,絕相就是離相。下面,『入言象』,言是言語來說明,所以說:

  【遍能詮教。】

  教是教學。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,介紹的,也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切經法。佛是怎麼說的?說而無說。『無跡』就是無說,不落跡象的。佛高明就高明在此地,說而無說,我們說了是有說,人家說了是無說,所以他不造口業;我們說了是有說,所以說了都造口業,這個高明。我們因為說了有說,所以才有三途六道;人家說了無說,還是一真法界。連後頭四聖法界都沒有,他還是一真法界。高明!所以讀《華嚴》,要學的學這些地方。怎麼說「入言象而無跡」?言象就是言語,跟我們一樣,我們說話,佛也跟我們說話;我們問問佛,佛也照樣答覆我們,為什麼我們說了造業,他說了不造業?這一點真的要把它搞清楚。這就是佛法之所以不同於世間法的所在,差別就在此地。佛知道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、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所以佛心裡頭沒有執著。你提出問題去請教他,他給你答覆,他答覆之後,他也沒有執著。他答覆,你聽得很明白,你聽得開悟了,你再問,佛,你說了些什麼?佛說我不知道,我沒有說什麼。他是空有同時,所以空而不空,有而非有。

  就像我們敲鐘一樣,我們敲一下,它響一下。你問鐘,你響了沒有?鐘說它不知道,它不曉得。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則不鳴,它沒有聲音。它如果說有聲音,不敲它,它應該噹、噹、噹,它會響才對;你不敲它,它不響。響了之後,痕跡都找不到。我們說了話,怎麼樣?說話,我們會想起來,我們剛才說了些什麼,這就糟糕了。這就是說什麼?落印象。落印象落在哪裡?落在阿賴耶識裡頭。佛有沒有阿賴耶識?佛沒有,佛轉八識成四智。所以在凡夫、有執著的人叫八識;沒有執著,開悟的人叫四智,叫四智菩提,不叫八識,名字也換了。阿賴耶識稱之為大圓鏡智,末那識稱為平等性智,第六意識稱為妙觀察智,前五識稱為成所作智。都叫智,不叫識,名字換了。我們要想學佛,要在這上學。古人說的修學原則都很有道理。聽教、聽講經,要在消歸自性,那你就真正有收穫了,消歸自性。修行要在轉識成智,修行,轉識成智這才是功夫。消歸自性是開悟,轉識成智就是契入,入了這個境界。所以教下講的這個話,跟禪宗用的名詞不一樣,禪宗叫悟,叫悟入,教下叫做消歸自性,轉識成智,說的名詞不一樣,意思是相同的。這後面還說得很多,還有詳細解釋,我們接著看:

  【又含者亦含能詮。遍者亦遍所詮。文影略也。】

  這就是它這個意義的確是互相交徹,的確它是圓融的。

  【言包空有者有二意。】

  怎麼樣『包空有』?第一個意思是:

  【一包虛空及萬法有。】

  不僅是『萬法』,還有『虛空』;空,也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頭現出來的。換句話說,虛空也不是真的,不要說萬法,虛空都不是真的。這很難想像,萬法是假的,好像還能夠想出一點道理出來,說虛空是假的,這想不出來。虛空怎麼是假的?永嘉大師說得很好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禪家也常講「粉碎虛空」。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,虛空怎麼能把它粉碎掉?其實你們哪一天不在幹粉碎虛空的事情?雖幹了,不曉得。我問你,你們晚上睡覺作不作夢?你那個夢中有沒有虛空?你醒過來之後,你夢裡頭的虛空到哪裡去了?這夢醒了之後,夢裡頭人物沒有了,山河大地也沒有了,虛空也沒有了。那虛空不是假的,還是真的。如果是真的,夢醒了,夢中那個境界沒有了,夢中那個虛空還在,那個虛空就是真的,虛空也沒有了,所以你每天都在粉碎虛空。我們現前這個境界、這個虛空是真如本性所顯現的,我們夢境裡面那個境界是意識心顯現的,阿賴耶識的種子,意識心變現的境界,這個時間短,你容易覺察。所以你哪一天明心見性,見性之後,就好像我們作夢夢醒了。原來現在山河大地、太虛空跟夢境一樣,沒有兩樣。所以禪家講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」,就是你睡覺醒了。你現在還沒有見性,換句話說,你現在還在夢裡頭跟你說夢話,你還沒醒。釋迦牟尼佛跑到你夢裡頭跟你講夢話,講經說法,講夢話。但是他這個夢話是希望把你喚醒,從夢中把你喚醒,目的是在此。所以這個境界,很冷靜去體會,確實能夠體會得到。體會得到就有受用,幫助你放下,幫助你看破,幫助你開悟。換句話說,也幫助你生活得到快樂圓滿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你要是不覺,這個煩惱結總是解不開,那很苦。好,我們再看底下的解釋:

  【謂性雖包空。而性非空。空融同性是絕空相。】

  這個意思很深,這完全講境界。虛空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面變現出來的,真如本性是能變,虛空是所變。如果虛空是本性,換句話說,本性就應該是虛空,那虛空就應該永遠存在。好像你作夢一樣,夢醒了之後,夢中虛空要存在,那才是真的;夢中虛空不存在,那當然是能變夢境的心是真的,它能變,它永遠存在,所變的境界是虛妄的。為什麼?它有生滅,所以它是屬於有為法,屬於生滅法。

  你看看《百法明門》,是大乘初入門的經論。它講無為法,講六個無為法,無為法哪裡會有六個?真正的無為法只有一個,就是最後一個真如無為。那個真如是能變的,就是我們的本性,就是我們的真性,只有那一個是真的。另外這五種無為法,為什麼稱無為?因為有為裡面不能夠包括,所以把它列作無為法。但是它那個是相似無為,它不是真正的無為,這五種裡面就有虛空無為。因為虛空,你沒有真正見性,你不知道虛空是生滅法;見了性之後,才曉得虛空也是有生、有滅。你看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品什麼無明沒破?生相無明。生相生什麼相?生虛空的相,生虛空裡面一切森羅萬象,就是那個無明變的。那個無明實在講就是外教講的上帝、造物主,這都是他造的。這就說明了『性雖包空』,包了虛空,虛空不是性。

  『空融同性』,雖然虛空不是性,這個性已經變成虛空。我們還用比喻來說,夢不是心,這大家會承認,夢不是我們的心。但是你在作夢的時候,你整個心已經變成夢境。我現在問你,你的心像什麼樣子?那個夢境就是心的樣子。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,夢境就是心的樣子,就是心那個時候的樣子。這個樣子為什麼不叫真的?它有變化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佛家這個真的定義,永遠不改變,這叫真;凡是會改變的,都不是真的,那是假的。所以這個有叫妙有,叫假有,叫幻有,虛空也包括在幻有裡面。幻有雖然融了性,空融同性,『是絕空相』,所以才不著空相。你說這個虛空,虛空就是性,性就是相,相就是性。就好像你作夢的時候,夢就是心,心就是夢,心跟夢合成一個,交融的。你從這上去體會,這幾句意思就明瞭了。它這個意義很深,我們不從夢境裡頭去體會,很難講,很難體會得到。你才看出它圓融,圓融裡面又有差別,差別當中,它還是有圓融相,所以這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。

  【性雖包有。而性非有。】

  『有』是指萬物,因為萬物也是心變現出來的,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這個事實,佛法沒有到我們中國來,我們中國的古聖先賢他也認識到,這很了不起。你看道家老莊所說的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法與我一體」,老子說的。這個說法,就是這個經上講的,就是此地講的。老子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,他們沒有去商量商量,沒有。他們兩個人講的,你看意思一樣。我們中國俗話說:「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」。換句話說,都是見到事實真相了,這才說出來的。所以性包萬有,一切萬法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但是性不是這一切萬法,『而性非有』。這個萬法雖然不是性,它是性的相分。

  【有融同性是絕有相。】

  就好像我們在作夢,夢中很多的人物,山河大地這些事物,我問你,如果真的你在夢中豁然覺悟了,夢中哪一法是自己?統統都是。所有一切境界,全是你自己變的,你說夢中哪一個不是你自己。夢裡頭當然有你自己一個人,不可能你做一個夢,夢中沒有自己,你們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?沒有自己就沒有夢了,夢中一定有個自己,那個自己是你自己,夢中還有別的那些人,統統是你自己。夢裡面那些善人,是你善心所變現的;夢裡面很多惡人,是你惡心所變現的,全是自己變現的,絕對不會是個外人跑到你夢裡去了,沒有。夢裡面山河大地有很多清淨的,那是你的善心所變現的;有很多染污的,你不願意見到的,那是你的惡心所變現的。所以哪一法不是自己?法法皆是。這是說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沒有一樣不是的。因為性相是一,心已經變成這個相,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。從哪裡見性?從相上見性。

  禪家許多的公案,都是從這個立足點說出來的。所以「鬱鬱黃花無非般若」,黃花就是菊花。他真正了解事實的真相,這個時候的心清淨平等,叫大慈大悲。大慈大悲,慈悲心是沒有差別相的,沒有分別心的,一視同仁。為什麼?全是自性,除了自性之外,沒有一法。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入這個境界。在這個境界裡,稱之為一真法界,沒有分別心。有分別才有十法界,離了分別,哪來的十法界?所以名字又換了,就不叫十法界,叫一真法界。那才是真實的。

  我們自己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,我們見到的境界真實的。我們今天所以把一真法界喪失掉,就是我們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原本這個一真法界就變成了無量無邊的法界,這不止十法界。換句話說,真實的事理你迷了,真正的享受,你也迷了、也失掉了。現在的享受不正常,不是正常的享受,佛與大菩薩那個生活才是正常的。正常就是與這個事理完全相應,完全相符合,絕不違背,這正常的。我們今天這事理處處都違背,所以生活不正常,生活才有煩惱,生活才有痛苦。正常的生活決定沒有痛苦,決定不生煩惱。為什麼?他沒有念,沒有念頭。有念則迷,無念則覺。這個無念還得講清楚,我什麼都沒念,我無念了,還是迷。為什麼?因為你有無念,你還是有一個念。他有有念,你有無念,還是有念。所以要曉得這個無念,不是有無之無,有念無念統統都離開,是這個無。這個東西不能搞錯,差之毫釐,錯之千里,一點都錯不得。

  所以兩邊不立,中道也沒有。不要認為兩邊不立,還有個中道。菩薩講中道,又迷在中道裡頭,這個東西也很麻煩,所以到最後說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還是不行。為什麼?他還有個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他總是要執著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。什麼時候不執著,你就有指望了,你執著任何一句都是障礙。所以這個經教是意在言外,不能執著言說,不能執著文字。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教給我們的原則,那就是聽經會聽,聽經的方法,也就是剛才講的消歸自性。怎麼樣才消歸自性,我們很想學,不曉得從哪裡學起?馬鳴菩薩告訴我們,離名字相。我們講的很多名詞術語,要講的,你不要執著,離就是不執著,我聽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執著。離言說相,不要執著言說。言說把它用符號記錄下來就是文字。言說相不能執著,文字相就不要執著,不能執著言語文字。第三個那就更徹底,離心緣相。心緣相是什麼?是心裡面的想法。我聽了,這句是什麼意思,那個什麼意思,那你就完全錯了。你一面在聽,一面在胡思亂想,那就錯了。要怎樣才能開悟?所有言語、文字裡頭沒有意思,你是開悟了。

  所以教你怎麼樣聽經,你看聽經還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我們講一個半鐘點經,你在這一個半鐘點幹什麼?你在修戒定慧,修了一個半鐘點。你在此地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,入這個境界。你說你沒有聽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修慧。雖然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一念不生是修定,你沒打一個妄想,你沒有執著,你沒有分別。無分別、無執著、無妄想是修定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是修慧,有定、有慧,戒在當中,定共戒,慧共戒。這一個半鐘點幹什麼?在修戒定慧三學。我在這裡說的時候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,這才有受用。我在這裡有說,你們在那裡有聽。唉,咱們都幹錯了,全盤錯了。尤其是華嚴境界,這樣才能夠入得進去。所以這不是普通一般講經,有說、有聞,清涼大師說得好,增長邪見。你們到這裡一個半鐘點是幹什麼?增長邪見的。無說、無聞,好了,我回家去,房門一關,哪個也不見,我在那裡就盤腿打坐,整天面壁去。清涼大師講,增長無明。你要好好的學,又增長邪見;說一切不學,又增長無明,這個事情難辦了。

  你懂剛才那個方法就對了。諸佛菩薩講經說法,普度眾生,真正的意思在這裡,原理原則在這地方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。這就是轉識成智,我不分別是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;我不執著,我是轉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;我不起一個妄念,是轉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。你看咱們一個半鐘點在轉識成智,這個功德就大。佛法要這樣學法。這個法子要不會,不會不要緊,老實念佛也行,也能成就。這個法子要會,你求生淨土,決定是上品上生。不會的,老實念佛,下三品往生,決定有把握。所以這個會與不會關係不大。會的人很好,不會也不要傷心,一樣成就。這個諸位要知道的。不能勉強,勉強就錯了,你用心就錯了,一切都要自然。下面這個好!

  【性若是空是有。則不能包空包有。良由性非空有。故能包空有也。非有包有。如老子云。當其無。有器之用。故知。有若實有。即礙於空。空若斷空。則礙於有。】

  這幾句話,過去李老師在大專講座裡頭講《心經》,他有《心經》簡單的註解,他是用表解註解的。那個表解裡面註這四句,《心經》裡面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他就是用這個註釋來註的,就用這幾句來註的。這就是說明,性相用就是體相用這三者的關係,這段文不多,但是把這個關係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顯示出《華嚴》裡面的四無礙法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特別顯示這個境界。事事無礙的境界,唯獨《華嚴經》有,其他的經典上沒有這個說法,唯獨《華嚴》上有。

  古德就《華嚴》的特性來看這部淨土大經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彌陀經》是小本,那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是同部,性質完全相同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也是四無礙法界,也是十玄具足。所以它跟《華嚴經》無二無別。西方淨土是屬於性起,完全是講性起,所以它那個境界很特別。如果不是性起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為什麼每個人面貌相同?諸位曉得,我們這個人的相貌是從什麼時候變來的,你有心就有相貌。你心裡歡喜,那個相貌就是歡喜樣子;你心裡憂愁,一看你,你人有煩惱,一看你的相,你有悲哀。相隨心轉,心剎那剎那在變,那個相剎那剎那在轉。會看相的人,一看就曉得,所以看你相就曉得你心裡在想什麼。那個看相的人,因為他天天看人,天天看多了,沒有什麼神通了不起。看多了,他就知道了,看多了就曉得了,這是很淺的一個道理。

  我們這個相貌的變遷,剛剛來到這個世間來是取什麼?取父母的相貌做我們的樣子。你喜歡那個相,他就變那個相出來了。所以我們現在叫做遺傳,佛法裡不承認遺傳,是你來投胎的時候,或者你喜歡你的母親,喜歡你的父親,相貌就變成跟他相似,這麼來的。你投胎的時候,那個時候你見到的,心生歡喜變的。每個人喜愛不一樣,所以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。如果你心要相同了,你的面貌一定相同。到什麼時候才相同?成佛就相同了。菩薩還不同,修行愈往上去就愈接近。因為他煩惱少了,心地清涼自在,愈接近,可是並不完全相同。等覺菩薩跟等覺菩薩還不完全相同,成了佛才真正相同,佛佛道同,佛與佛的面貌相同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從上上品到下下品相貌完全相同,這是什麼回事情?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沒有的。所以研究教的人,這些教下的菩薩都不相信,這理論上講不通。所以一切諸佛都說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。誰要能相信這個,第一等的智慧。我們讀了《華嚴經》,為什麼才相信,才曉得有個性起門?因為其他經上沒講性起門,所以沒法子,沒有理論根據,我憑什麼要相信它?所以《華嚴》念通了之後,你就相信了。為什麼?找到理論根據,西方世界是性起的世界。佛為我們解說四土三輩九品,是順著我們講緣起。但是你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性起,這是阿彌陀佛威德神力的加持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,每個人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,沒有兩樣的。

  我們這個世間人,實在講,分別心太重了。你看畫那個西方三聖的相,阿彌陀佛畫得特別大,觀音菩薩矮一點,底下人天又畫小小的。這跟經上講的完全不符合的,完全不相符合。打開經看來,應當每個人面貌都一樣,大小也都一樣,這才符合於經上所說的。當然這是我們的分別心,我們對佛要恭敬一點,那個往生去的人當然要小一點,不能跟佛一樣。其實這個與經典上不相應,不相符合。所以你不讀大經,的確不曉得。但是他那麼畫法,實在講,我覺得他也不錯。為什麼不錯?因為許多人並不曉得極樂世界的真相,這樣畫法,教大家生恭敬心,也是有好處的。他沒有意思去往生,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恭敬心是好的,結個好緣。真正要想往生,對於這個事理真相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那個信心是真的,斷疑生信,才是真實的信心,我們這一生才決定去得了。所以這種真實信心,你能夠把《五經讀本》從頭到尾,連序文都不要放棄,你從頭到尾念三千遍,你決定往生,這是真的。這三千遍值得的,很便宜。你看你生生世世六道輪迴這麼苦都出不去,現在教你念三千遍,就可以了生死出三界,你看一下子就能證到這麼高的地位,這不值得嗎?這種便宜到哪去找?別說走遍我們世界,走遍恆河沙佛陀的世界,你都找不到這便宜的事情。

  《老子》底下這幾句話很有趣,一般講的是有很深奧的哲學。說『當其無,有器之用』。這是舉一個例子,用,無才有用。譬如說,我們這一個杯子,當中是空的,當其無。所以才有杯子之用。如果這個洞滿滿的,它一滴水也裝不進去,那就沒用。我們今天房屋這裡頭空的,所以我們才有用處。如果房子裡頭都是滿滿的,是不空,有什麼用處?事物如此,我們的心境也是這樣的。如果你心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,那不得了,這作用大了。佛的心就是什麼都沒有。中國人提到禪宗六祖大師,沒有一個人不尊敬、不佩服的。他有什麼了不起?他不過就是本來無一物而已。真的就是這個,我們這個心裡頭亂七八糟東西太多了,所以就不起作用。他那個心裡頭什麼都沒有,當其無,所以他那個作用跟佛一樣。這句話真正的意義,就是教我們把所有的一切知見、所有一切見解統統把它丟掉。

  般若無知,般若不是有知,般若是無知。你看《心經》,這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的精華,也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的濃縮,它展開來就是六百卷《大般若》。《心經》到最後一句歸結「無智亦無得」,當其無。可是它的作用是無所不知,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,不能成就,就是有知。有知已經很麻煩,天天還在求知,還怕知不夠,這糟糕了,這沒有辦法。所以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,佛法是道,老子說的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。他講的話有道理。為學,這個世間的技術,世間的才藝,天天學,天天有進步,要有增長,益就是增長,天天增長。可是道怎麼樣?道是講心性,這個東西不能講增長,要天天減少。佛法裡面講放下,捨,布施,天天放下,天天捨。捨到什麼?捨到沒有得再捨了,就行了,你本性就現前了。本性為什麼不能現前?因為你有障礙。你把這個障礙統統捨掉,本性就現前了;這個捨就是損。所以佛法講的是什麼?就是要把你的煩惱捨掉,把你的知見捨掉,把你的想法、看法統統捨掉,目的在此地。

  現在聽經的人為什麼不開悟?聽了一部《華嚴》,滿腦袋有一部《華嚴經》,不但沒有捨,還又增加了一部,這糟糕了。我以前有個學生,學了一點佛法,那時候師大成立一個中道社,請他去講《百法明門》。他來告訴我,中道社請他去講《百法明門》。他對唯識很有興趣,那個時候聽我講的時候記了一大本筆記,還拿給我看,我就跟他開玩笑說,你去講,百法恐怕不是明門!他說什麼?我說大概是黑門。怎麼會是黑門?明是開悟,黑是迷。聽了這一百法,大徹大悟,那就是明門。如果聽了這一百法,腦袋又記了一百個名相,這不就迷了嗎?教你這個心地要空,不能再有,你又增加,他滿腦袋的胡思亂想已經很多了,又加上一百個胡思亂想,那怎麼不迷?那哪裡叫明?我提醒他。所以佛法不容易,佛法是教你聽完之後,心地清涼自在,真的轉煩惱成菩提,決定不是教你記這些名相。現在還有不少學講經的,怎麼學法?把我講的東西記下來,以後依樣畫葫蘆到外頭去念去。這樣講法是愈講是愈迷惑、愈講愈顛倒。還有什麼?從錄音帶裡頭去學的,完全執著在文字相、名字相、心緣相。你看跟馬鳴菩薩《起信論》裡所講的恰恰相反。他這種學法學什麼?學世間法。把佛法變成世間法,把它變成世間一種學術,他的方法是用世間法,他不是用出世間法。出世間法的是你聽一遍,你這個妄想執著就少了一些,又聽一遍又少了一些。聽上三年、五年,那是人真的就入戒定慧的境況,所以他才有開悟的希望。

  現在的人聽一百年、聽三百年、聽三大阿僧祇劫都不會開悟。為什麼?愈聽愈多。愈聽,為道也日益,他不是日損,他日益,他天天在加多,這很糟糕。所以有人問我這個講經,我都是跟他們講真話,他們不相信。也有人讚歎,法師你經講得很好。我也不曉得。你問我跟你講些什麼?我的確不知道。我在沒有上台之前,我也沒準備,我的經文看都沒看過。講完之後,你問我講些什麼?一句都想不起來,都不知道。你提起來,也許我想起來;你不提起來,我完全不知道。所以我告訴你,說而無說;你們也能像我這樣,聽而無聽,就有受用。這是跟你講的真實話,你要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。所以就無,不要怕無,不要怕空,無與空裡面有真智慧。因為無與空接近性,接近真性,雖然不是真性,接近。

  所以菩薩的行門,雖然講八萬四千,講無量行門,它有一個最根本的行門是什麼?布施。你仔細看看,菩薩無量無邊有八萬四千法門,歸納就是六度,六度裡頭再歸納,就只有一個布施,其餘的這五度,統統是布施裡面的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布施裡有三種: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像持戒就屬於無畏布施,忍辱是無畏布施,精進是法布施,禪定、般若都是法布施。一個布施全部都包括了。布施什麼?布施就是放下,就是捨。我跟你講,捨到無可捨的時候,放到沒有再放的時候,就成佛了。為什麼?等覺菩薩還有生相無明可捨,還有生相無明可以放下,佛沒有了。所以你捨到無可捨的時候,那就叫佛。你才曉得布施的重要,在一切行門裡頭把它排成第一,有道理,不是隨便排列的。我們再往下看:

  【良由真界包之。有成幻有。必不礙空。】

  『有』就是一切萬法,森羅萬象『不礙空』。

  【空即真空。必不礙有。】

  這個現象,如果諸位細心觀察,就在眼前。譬如我們這虛空,大家曉得這虛空,這個地方有一個茶杯,茶杯是有。我把茶杯拿出來,你們有沒有看見虛空少一塊?我茶杯拿走,這個虛空少了一塊,那虛空它就有妨礙了。我這個茶杯拿在這個地方,到此地來了,這個地方原來是虛空,這虛空跑到哪去了?擠,擠跑到哪裡去了?沒有。這就說明,空不礙有,有不礙空,為什麼?它性質是相同的。空不是真空,有也不是真有。換句話說,空等於零,有也等於零,它彼此不相妨礙,這是講物理的現象。我們佛經在幾千年,你看看說得這麼清楚,現在是高深的物理學才探討這個問題。可是在佛法三千年前,佛的大乘經典裡面就說得很多,尤其《般若經》說得特別多,沒有妨礙的,事事無礙。『空即真空,必不礙有』。

  【既空有存泯無礙。故真界雙包而絕相也。】

  『真界』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一真法界。包空包有決定沒有妨礙,絕沒有分別執著。如果我們要想見性成佛,你不但懂得這個道理,要深深的體會,應用在生活上。我們一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要學什麼?空有無礙,那你就自在快樂。不管什麼境界裡頭,你都沒有障礙,順境也無礙,逆境也無礙。為什麼?順境是空的,逆境也是空的,空與空怎麼會有障礙。心不礙境,境不礙心。凡夫是什麼?心礙境,境也礙心,妨礙。看到這個不順眼,看到那個歡喜,這就是起了障礙。一切無障礙的時候,心就清淨,心就平等了。那你的心才得到一個正常的享受,所以真心流露。你沒有入這個境界,你都是用妄心,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是妄心,統統是虛妄的。你有障礙就有苦,有障礙,你就造業,造業必定受果報。惑業苦,你永遠沒有辦法擺脫。所以這個方法教給你如何超越輪迴、超越惑業苦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