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九十七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97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四十八頁第二行,看《疏》:

  【諸佛證此。妙覺圓明。現成菩提。為物開示。不知何以名目。強分理事二門。】

  這幾次我們講了這一大段,還是需要把科文表解看看,知道這《疏鈔》的來龍去脈。諸位翻開第十面,第十面倒數第三行,它有三欄,看上面這一欄,倒數第三行:「初總明佛教宗旨」,這是我們最近所講的這一大段。以後這是講到末後這一行,「別明此經宗旨」,講到本經的宗旨,就是現在所說的。這裡面又分三個段落,現在講的經文是屬於第二,第一個段落在第十面,倒數第二行當中這一欄,「初指此所宗」,「次釋其義理」。釋其義理,你看到它那個線,線畫到第十一頁第一行,上一欄第一行,「初略配能所」,第二段是「廣釋義門」。廣釋義門裡面分為兩段,第二段是「牒章解釋」,這裡面有分三段。三段,第一段「明所入門」,我們要注意這一科。這一科裡面分兩段,第一段,「初總指一真法界」,這就是我這次回來的時候,一開始講的就是這段。今天講的這段是在第二,第二就是「後」,在第十一頁倒數第三行當中這一欄,「後別開三重法界」。這三重法界裡面分兩科,第一科「結前生後」,就是剛才念的這段文,我們把這個脈絡找出來了,然後再翻開經文二百四十八面。諸位看《鈔》第四行,第四行的鈔:

  【諸佛證此下。】

  『下』是以下,就是指前面我們念的這段文,從『諸佛證此』到『強分理事二門』,就是指這段。

  【別開三重法界。】

  這個科題在此地,曉得它的來龍去脈。

  【於中二。初結前生後。】

  就是現在這段。底下這段是:

  【後融而開釋。今初。】

  我們現在先講這段。它是『結前生後』,先講總結前面,前文的大義,先說總結前面大義。

  【諸佛證此心體。故得妙覺圓明。示現成佛。本意只為欲與眾生開示此心體也。】

  我們先說這段。『諸佛』不僅是釋迦牟尼佛,只要成佛的人,換句話說,盡虛空遍法界修行證果,佛果是究竟圓滿的果報,證得之後做什麼?也就是成了佛之後做什麼?成佛之後只有一樁事情做,就是度化眾生。所以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怎樣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?佛一定是將他自己破迷開悟的過程,破迷開悟的經驗、效果,為一切眾生說明。換句話說,提供破迷開悟的經驗,這裡面當然包括理論與方法。這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,因為凡夫迷了自性,就是此地講的『心體』,這才有六道輪迴,這才有十法界,那是苦不堪言。

  諸佛如來與大菩薩覺悟心性,禪家常講的,明心見性,他覺悟心性,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唯樂無苦,沒有苦。這就是此講的『妙覺圓明』,這個覺就覺為什麼還加個妙?這個妙字加得好,我們凡夫觀念當中說覺,一定有個能覺、有所覺。有能有所,能所對立,這個對立的覺,覺是覺了,不妙。妙覺是什麼?能覺與所覺是一不是二,這個就妙了,它真的妙了。能所不二,性相不二,生佛不二,眾生與佛不二,就入不二法門。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理事全是不二法門,這個妙,這才叫徹底覺悟,真正的覺悟。有能有所,那不是真正覺悟,不是究竟的覺悟,迷妄還沒有捨盡,所以他還有能有所,有自有他,有生有佛,這種覺不妙。圓是圓滿,也是圓融,明是明瞭,一絲毫都不迷惑,這就成佛了。

  所以成佛成什麼?成佛就是成的妙覺圓明。妙覺圓明就是成佛的樣子,成佛的相,學佛終極的目的就是這句,然後再示現作佛。實在講,到妙覺圓明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哪裡還有什麼佛與眾生?可是一切眾生依舊在迷惑顛倒,佛覺了,眾生沒覺,那必須要恆順眾生,順應眾生。那就講要『示現成佛』,眾生雖然迷惑,對佛很恭敬,那就示現佛身而為說法。正是《普門品》,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」,《無量壽經》在第二章舉了一個例子,示現的八相成道。實在講,到妙覺圓明的時候是隨類化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,無不自在,也沒有分別執著,他才圓明;有分別執著就不圓、也不明了。

  種種示現,此地只舉了一種,示現成佛。種種示現,不單是示現成佛,他的本意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所以此地講的『本意只為』,「只」是就這麼一樁事情,只有這一樁事情,其他任何事情都沒有,就是幫助眾生開悟。諸佛菩薩、羅漢示現在世間,就這麼一樁事情。『欲與』,就是希望為一切眾生,『開示此心體也』,開是開啟,心體就是心性,你本有,你本來有;雖有,你迷了,你不知道自己有真如本性,你不知道。佛幫助我們打開,像心性被藏在倉庫裡面,那個倉庫門沒有開,見不到,佛幫助我們把這個門打開,這是比喻。門雖然打開了,裡面東西見到了,見到了不識貨,不認識。佛還再費一層事情給你指示出來,這個示就是指示,哪是你的心性?哪是你的真心?這叫開示。我們通常講,請個法師給我們講開示這不容易、不簡單!就是說他講了,我們的心是不是開了?是不是真的覺悟、明瞭了?那才叫開示。如果講得我們愈聽愈糊塗,愈聽愈顛倒,那就不是開示。所以開示不容易,相當不容易。

  諸佛菩薩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開示,我們接受諸佛菩薩開示之後,要有能力悟入。所以開示悟入,開示是老師的事情,悟入是學生的事情。學生真的悟入了,這個開示達到效果。如果老師雖然開示,學生沒有悟入,那老師這個開示叫白講了。為什麼?沒收到效果!這就是開示心性。不但禪是以這個為教學宗旨;教,《華嚴》屬於教,沒有例外。再回頭看看念佛人,修淨土的,淨土是不是開示此心體?給諸位說,是的。淨土開示的方法之妙,那的確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。他的方法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?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。這個誰知道?一般人聽說南無阿彌陀佛,馬上就想到我們去這個地球、世界,各十萬億佛國土,那一邊有個佛,叫阿彌陀佛,不知道是自己心性。這樣念佛往生,縱然念得很切,信願行三個條件統統具足,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要知道這句佛號就是自己心性,你念佛往生生實報莊嚴土、生常寂光淨土,那就高了。可是我們不曉得,完全不知道,就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能不能念到明心見性?給諸位說,能,這個妙了,所以這個法門就不可思議。怎麼說能?專心念這句佛號,把自己煩惱、分別執著妄想統統都念掉,煩惱障念掉了,就證正覺。妄想無明念破了,就證正等正覺。

  所以大勢至菩薩在《圓通章》裡面給我們講,教給我們方法「淨念相繼」。淨念相繼就是老實念佛,它的效果?菩薩說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心開就是效果,就是明心見性。這個法子最簡單、最直捷、最妙了,真正不可思議,知道的人很少。八萬四千法門,這個法門最簡單、最容易,而且最為穩當,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,我們生在現前這個時代,的確是佛經上講的五濁惡世,濁惡到了極處。濁,在從前只是講混濁,比喻很難理解。現在這個濁,因為它已經表現在我們的眼前,使我們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濁就是污染。我們今天生存在這個世間,第一個你感覺到的空氣污染,這是濁。再一個能夠覺察到的是什麼?環境的污染。再往外面一擴大觀察,生態平衡的污染,回過頭來再觀察,我們心理的污染,精神污染、思想污染、見解污染,我們飲食污染。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,講得我們看到經文,的確看到真可怕,我們生活是什麼樣的生活?飲苦食毒,你天天喝的是什麼?喝的是苦水。吃的是什麼?吃的是毒藥。你看菜有農藥,湯裡面化學成分,確實是苦毒。所以這個濁惡達到了極處,人心心裡面充滿了貪瞋痴慢,不信正法,不信好言。善言、好言勸勉你,不相信,這就是惡,充滿了十惡業。

  十惡,說老實話,我們自己仔細一反省,天天都在造十惡業。只是造的什麼?造得輕一點、重一點而已。你說沒有造十惡業,那你是自己造業,自己還不知道,你說這個可怕不可怕?《地藏經》上講得不錯,「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」。那個剛強難化的是誰?想想就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所以要知道,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是濁惡到了極處。不要說多,我們比上十年前就不一樣,濁惡到極處。濁惡到了極處之後會是什麼樣子?濁惡是因,果報是災難。你說這個人不會有大災難,我們也希望不要有大災難。這的確是真正的期望,能避免嗎?不能,我看是不能。原因是什麼?我們大家統統都在造濁惡,都在造這個東西。

  所以我們仔細看這個社會、看這個世界,災難頻繁,這在佛法裡講,這僅僅是花報。換句話說,是果報剛剛開始,往後這災難必然是一天比一天嚴重。在這樣一個時代,我們要想救自己,那就是李老師在往生之前留了一句話給我們,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,別無二路,沒有第二條路好走,這是他最後的遺言,苦口婆心的勸告我們。還有很多懵懵懂懂的人不相信,以為還有其他的法門。李老師這句話,如果我們仔細把《無量壽經》展開對照對照,就體會到他這句話非常正確。別的法門不是不好,來不及了,這是事實。世尊教給我們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我們今天因為時間急迫,來不及修學。今天只求往生淨土,希望把修學無量法門這樁事情,等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去辦,這樣可靠,不至於誤事,這個要知道。

  在今天把這寶貴的光陰,這一分光陰就是一分命光,我們成功失敗關鍵在此地。何況這句彌陀的確是明心見性的妙法,大勢至菩薩首先提倡,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。無量劫前菩薩就帶頭示範,專修專弘。只要見了性,你還怕這一切法門自己不會嗎?沒有這個道理。古德常說,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。為什麼一經通,一切經通?因為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一部經它的目的是叫你明心見性,無量部經還是明心見性,何況一切諸經都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你見了性,哪還有不知道的道理?這個事實如果我們體會到,明白到了,那的確我們就會死心塌地一門深入。所以諸佛菩薩出世,就為這個事情。下面引《法華經》經文來做證明。

  【故法華經云。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欲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。】

  這幾句是《法華經》的經文,是《法華經》上非常重要的經文。這段經文說什麼?說出世尊出現在世間教學的宗旨。建立佛陀教育目的何在?目的就是希望一切眾生悟入佛知佛見也。『佛之知見』就是前面《疏》文裡面講的「妙覺圓明」,妙覺圓明就是佛之知見。這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,《華嚴》上說得很好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我們的妙覺圓明不能現前,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、有執著。妄想就是所知障,是所知障的根源,執著是煩惱障的根源。一個人不執著了,一切法都不執著了,煩惱就斷了;不打妄想,無明就破了。所以說穿了,你看就這麼簡單。你看就這麼簡單,還就真不容易做到。千經萬論,無量法門,就為這個,這是佛法的核心,佛法教學的中心,目標方向之所在。

  下面這段小字很重要,是《法華經》的註解,就是註上面這段,『一大事因緣』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宗密大師既然節錄在此地,我們也要來探討探討。「準天長疏解云」,《法華經》的註解,在中國非常之多。在中國、在日本、在高麗,諸位要看看《卍字續藏》有一百多種註解,不包括現代的。包括現代的就更多了。由此可知,研究《法華》的人,自古以來就非常之多。大師在眾多註解裡面舉一種,「佛之知見,非三非五,故云一」。一大事因緣,這解釋。這一什麼意思?統統講佛之知見。佛的知見不是三、不是五。三是講三乘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五是說五乘,五乘就包括人、天。不是的,統統都不是。所以這在《法華經》最後才說出來,佛才講「無二亦無三,唯有一乘法」,這就是說的這個一。所以說佛出現為什麼?就是為這個一,跟我們講一乘法。

  由此可知,三、五都是方便說,不是究竟說,不是真實說,方便。可是諸位一定要知道,真實要沒有方便,你沒辦法證入。譬如我們世間辦教育的,我們辦教育最高的理想是要達到究竟圓滿,現在所謂是博士班,博士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完成了。博士班之下的,這大學、中學、小學,這都是方便。如果不經歷這個方便,你怎麼能得到真實?一定的道理。所以有些人讀《法華經》,在這裡想法、看法就偏差、錯誤了,認為什麼,我們學佛法,直接學《法華經》可以了,其他都不必學了,這錯了。好像在念書,念書的目的既然都是拿博士學位,那我何必要念什麼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費那麼多事情幹什麼,直接到博士班去念就好了?這樣說來,諸佛如來沒有你聰明。為什麼?你一辦馬上就辦博士班。你看釋迦牟尼佛、一切諸佛,他還要辦這個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還要搞三乘、五乘,那不是佛都不如你了嗎?所以學佛不能躐等,還得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,才能達到這個目的。

 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,就做了一個示範。從這個跡象,就是外表上來觀察,最初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說四諦法,這就是二乘,小乘聲聞緣覺。第二個階段再講方等,方等經好比是佛教的中學。方等裡面又分為兩個階段,前面一個階段通小乘,後一個階段純大乘,這就講始教與終教。始是開始,剛剛從小乘進入大乘,許多的事相還是與小乘有密切的關連,逐漸擺脫,純粹契入大乘。第三個階段講般若,般若講得最長,純粹的大乘法,講了二十二年。最後八年講《法華》,你看,他這個教學的順序,確實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這麼來的。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聽《法華經》、學《法華》,也是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最後的八年,人家前面學了四十一年。我們一開始就要學這個,你比釋迦牟尼佛當年弟子高明得太多了,人家學了四十一年才學到這個經,你一入門就學到了。不容易!當然也有,天才,再來人,佛菩薩再來的,不是凡夫。所以開經偈裡說得好,願解如來真實義,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,才不至於把佛法誤會了,不至於把佛的教訓錯解了,這個重要。所以要曉得,說一乘是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的目的,一乘法。

  這樣說起來,佛法真的是難修。如果像佛當年這種程序來講的話,這個教育比我們世間教育的期限來得長,一生的教育,而且未必能有成就,哪一個人有把握自己能有成就?誰有把握念了四十一年,就可以成佛作祖?沒有把握,才知道這個事是真難,不是假難。所以佛才開了一個特別法門,這個法門的方向目標與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完全相同。相同是怎樣?一乘法,絕對是一乘法。可是在方法修學過程當中,那就簡化太多了,真的一入門就可以開始學,所以這個法門叫奇特的法門,不可思議法門,叫難信之法。是不是難信?幼稚園都沒有念,一下就念研究所,這個奇怪,這個難信,這什麼法門?念佛求生淨土。所以這個法門沒有人相信,這佛自己說的,這難信之法,夏蓮居老居士所講,「億萬人中一二知」。真正能信的,那為什麼會信?這奇怪!我們想不透這個原因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告訴我們,那個人在過去生中,無量劫以來,有這樣深厚的善根,現前又蒙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他,所以他一聽就相信,他就發願,他就念佛,他一點也不懷疑,這個善根不可思議。所以《彌陀經》上說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這句話,《無量壽經》上詳細給我們說明。因此聽到這個法門不相信的,我們不能怪他,為什麼?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,你怎麼可以責怪?這種深厚善根,不是一生當中能夠培養的,是無量劫當中培養的。

  我們要問,既是無量劫培養的,為什麼乍聞他不信?雖有這樣的善根,他的業障很重,把他的善根福德障礙住了,因此有真正善知識天天在勸你,勸久了,豁然覺悟了,這就相信了。那是什麼?業障消了,你無始劫的善根突然現前了,這個法門就接受了,這樣的人很多很多。我在前幾年,我也不曉得是哪一年了,屏東東山寺講了幾天經,有一位鍾景德老居士,不曉得現在還在不在?他住在鐵路寺。我那一年在那裡講經,老居士已經八十多歲了,他來看我。我們從前曾經有一段時間,在佛光山住在一起。佛光山那個東方佛學院,我們都在那裡教佛學院,鍾景德也在那裡教佛學院。他來告訴我,他說我現在年歲大了,現在想想,真的從前學禪、學密統統不得力。他說我現在老實念佛了,可見得,他的善根一直到八十多歲的時候才現前。

  這還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為什麼學佛幾十年都不相信這個法門?不肯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?業障重。當然他學禪、學密,不是沒有好處,消業障,業障消除了,他的善根就發現了。把禪密,過去所修的統統捨棄,他告訴我,一天念三萬聲佛號,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什麼也不想了。年歲大了,眼睛也不好,什麼不看了,專念這句佛號,一天念三萬聲。他念三萬聲,不是在寺廟裡坐著念,他是散步,這我們佛法講經行。他念一聲佛號走一步,換句話說,他一天要走三萬步,所以八十多歲紅光滿面,音聲宏亮身體好,走路是運動!他用念珠計數。而且他念佛他告訴我,他不是在鐵路寺寺廟裡念。鐵路寺已經在那個屏東市的郊區,他到郊外到處走,走一步念一聲佛號。他來跟我講,我就勸他,非常非常好,這樣修行身心健康。因為年老了,不適合激烈的運動,所以經行是最好的運動。在佛法裡的運動就一個是經行,一個是拜佛。年歲大了,拜佛有的時候都不方便,這個散步太好了。所以他妄念沒有了,煩惱也沒有了,專心念阿彌陀佛,決定成功。所以要曉得佛出現在世間,到底他為了什麼?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。

  下面說,「廣博包含,故云大」,一大事因緣,這個大是什麼意思?大就是包容,像《華嚴》所說的,一即一切,這一個法門就包容一切法門,這叫大。我們要問,這一切法門哪一個法門第一大?我告訴諸位同修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第一大。為什麼說門門第一大?任何一個法門都包含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,這是事實。像《華嚴》裡面講的,一個主,其他都是伴。誰是主?任何一個人都是主,主伴圓融。我們在娑婆世界,以釋迦牟尼佛為主,毘如遮那如來、盧舍那如來、阿彌陀佛、藥師如來統統是伴。所以一就是一切,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切諸佛如來。以彌陀為主,那釋迦牟尼佛也是伴。諸位知道這個事實,才曉得佛法是真正平等,主伴圓融。

  經典也是如此,任何一部經都包括一切經,所以經典你說哪一個第一?沒有這個話。這個第一不第一是從哪裡講?是從根性上講的。我們這樣的根性,就選擇《無量壽經》、阿彌陀佛及念佛,我們有把握,很輕鬆,沒有什麼負擔,這個經對我來講第一。他的智慧、定功超過我,他選《華嚴》,選《法華》,專修這個,那他這個《法華》第一,是這麼一個意思。所以一定要記住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我選擇這個經第一,是契合我的根性;他選擇那個經是契合他的根性,不必勉強。如果勉強,佛何必說這麼多法門?佛說無量法門,契無量不同的根性,門門第一,因為他目標統統是要叫你證得妙覺圓明。我們知道這個事實,修學這個法門,你的心才會清淨,你不會貢高,也不會有自卑感。不會我念阿彌陀佛,看到人家參禪、學密的,人家高,我們就感到自卑,不會的。也不會覺得,我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,就貢高我慢了,也不會。為什麼?曉得一切法門平等平等,主伴圓融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這叫大。所以這個大不是大小之大。

  「諸佛儀式,說此化生,故云事」,這叫大事,什麼事?就是佛教化眾生的方式。儀是儀軌,這個儀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制度、規則、方式,總而言之一句話,就是佛教化眾生的方法,儀式就是方法,這就是佛事。眾生根性不相同,因此佛就有許多的方便善巧來教化眾生,這些叫做事。「眾生有此機,能感於佛,曰因」,一大事因緣!什麼是因?因是感應。眾生沒有感,佛就沒有應,一定要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感是因,應是緣。我們真心想學佛,真心想離苦得樂,佛菩薩一定來教導我們。如果我們的心不真,佛菩薩不會來。為什麼?來了也沒有用!跟你講了,你不聽!他來幹什麼?他不來。所以真正發心,你就會遇到真正的善知識。

  所以求佛、求菩薩,在哪裡求?從自己心中求。心裡面怎麼求?用真心,你自然就遇到。像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,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,他們的能力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,他心遍知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舉一動、起心動念,諸佛菩薩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騙一般人容易,騙佛菩薩是決定騙不過的。我們一發真心,佛菩薩馬上知道,他就會應化來幫助我們。我們天天講學佛、念佛,要求佛,佛菩薩求不來,為什麼?假的,不是真的!口裡說發願往生,阿彌陀佛一來,嚇死人了,這不得了,這我要死了,這還得了,趕緊就跑掉了,是不是!所以佛也不會嚇唬你,不來!為什麼?不是真的,你是假的,口裡說說而已,心裡才不願意死。所以佛菩薩不會來,佛菩薩不會給你戲弄,也不會跟你開玩笑。真心,他就來了。

  所以這裡給我們講的感應道交,一切都要用真誠心、用恭敬心才能得到感應。為什麼?一切諸佛菩薩都是用真心,凡夫用妄心,虛情假意。所以要把這個事實搞清楚,搞清楚怎麼樣?你煩惱沒有了,人家說我對你怎麼好怎麼好,你曉得假話,是不是?我不指望你,你不指望就不會失望!那不是真的!誰給我們說真話?諸佛菩薩給我們說真話,為什麼?他心是真的,他不是妄心,所以他講的這個話才靠得住。阿羅漢以下都是用的什麼?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。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有為法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」,這都不是真的!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全是假的,全不是真的。說老實話,我們自己想的,不要說別人不相信,自己都不相信。為什麼?早晨想的到晚上想的又變了,就變卦了,你看變得多快!今天想這樣,明天說不定又變了,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不要相信,不要相信人家說這些假話,說對你怎麼好,怎麼愛你,騙人的!絕對不是真的,要把這個事實看穿了。看穿了怎麼樣?沒有煩惱了!姑妄言之,我也是姑妄聽之,絕對不把它當作真事,就天下太平了,什麼事也沒有了。要記住,唯獨佛在經上講的是句句真實話,所以我常講,世間人認假不認真。佛講的真話,不相信、不聽,聽假話。假話都是騙你,聽騙,佛在經上勸我們,不聽勸,聽騙,這眾生相。我們要想一想,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?是不是認假不認真的?聽騙不聽勸的?這是解釋一大事因緣,解釋這句。

  後面再解釋開示悟入。「開示悟入者,此之四句,不出於二:初二句能化,後兩句所化」,化是教化。能教化的是佛菩薩,所教化的是一切眾生。所以開示這兩個字是能化,是諸佛菩薩有能力為我們開示。悟入,這是我們眾生的事情,我們有沒有能力去悟入。所以悟入是所化。「能化有二,謂大開而曲示,此屬於佛」,這個「兩」,一個是大開,一個是曲示。曲是委曲婉轉。實在說,大開是教學的目標,曲示是教學的手段,也就講的教學法,方法。一個教學的目的,一個教學的方法,這屬於佛。所化也有二,眾生接受佛的教導也有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,「始悟」,先覺悟,然後證入,「此屬眾生」。所以我現在在美國教學,這個教學,現在跟我學的只有五個人,這是教學生。希望他們學成之後能夠弘法利生,所以不是講經,是教學。我在講台上講經,這叫講學。講學是,我講是講了,學不學我不問,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。教學就不一樣了,我教你學,你學的結果,我要問一問。

  教學的方法也是三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就是讀誦,就是教你去念經。經要念熟,要念到能背,背得很熟。為什麼要這樣做?第一個背誦的時候攝心,修定,確實能夠伏住妄想執著,能伏住。因為你打妄想有執著,你這個經就背不下來,就念不好了,所以這是修定,是斷煩惱。同時還有一個目的,給修行做預備功夫。修行,行是行為。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不外乎一個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這三方面。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我們都有很多些錯誤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這是錯誤的。把這些錯誤的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,修行是這個講法的。如果經典要不熟的話,我們對人起心動念錯了,不知道錯在哪裡;經典一熟,我這一起心動念,馬上想到,佛在經上教我怎麼做法。我這個想法,佛在經上說這是錯的,那馬上就改過來了。你經典不熟,你依什麼修正你的行持?所以一定要熟,熟得在任何場合當中一動念頭,這個經典就會跑出來。跑出來什麼?就是我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的標準,我要依這個標準。所以第一個階段要熟,這是做為修行的基礎。

  到第二個階段,熟了以後要解,要正確的理解,理解之後要會活用。為什麼?我們這個境界有順境、有逆境,對一切人,人情千差萬別,佛這句話是原理原則。換句話說,我們對善人這句話怎麼用法?對惡人應該怎麼用法?對順境怎麼做法?對逆境怎麼做法?那是活的,所以這個要解,要正確的理解。真正理解,你看這個教下講,大開圓解。所以這個解,它不是死的,它是活的。所以佛的一句教訓是活活潑潑、八面玲瓏,你才會運用得很恰當。所以第二個階段是求解,就是研究探討教理、教義,那就是開經偈講,願解如來真實義,這是第二個階段。

  第三階段,第三個是修行。就是我剛才講了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這個經文如何來活用?如何變成自己真正的生活思想行為?所以這一部經的修學,這三個階段。這三個階段要做多少年?我預定給他們的時間是十年,十年達到修行。也就是說,前五年偏重在讀誦,偏重在這個。後五年,偏重在求解,圓解,到第十年之後會用,就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了,那就得真正的受用。這是我對於學生,對他們的一個教法,一個教學方法。這種教學方法跟我們一般教學的觀念方法是完全不同,你要能夠信得過,你就來;信不過,佛學院很多,到別家去。所以我現在的學生很少,現在才這麼幾個人。我的想像當中,我這個小的佛學院,佛學班,我的名額希望有十個人,現在才三個人,另外幾個算是旁聽的,真正學的人三個人。

  這個講的是要悟入,悟就是我剛才講的,圓解,入就是實行,他完全做到了。換句話說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以經訓為標準。他完全實現了,做到了,那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句句字字做到了,這個人什麼人?無量壽佛,他就成佛了。沒有完全做到,做到幾成,菩薩,叫法藏菩薩,還沒有完全做到!做到就成佛了,圓滿就成佛了;沒有圓滿,菩薩。這樣的人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完全做到,常寂光土上上品往生。不能完全做到,四土九品,看你自己的功夫你往生哪一品,決定往生。

  所以諸位同修要記住,經文記不住,大意不能圓解,不能把它應用在生活上,這個經叫白學了,沒有用處,所以這是要真正下功夫。這個功德,功就是功夫,德就是你受用,得到的受用。你個人離苦得樂,你家庭幸福美滿,這就是你所得到的,你有功夫,你就會有得到。將來捨去這個報身之後,往生不退成佛,這個得是真實的,真正得到,決定不會失掉。任何一部經典都是如此,所以我們為什麼選《無量壽經》?《華嚴》不好嗎?太大了,誰能念得熟?難在這個地方。《無量壽經》不長也不算短,對現代人來講非常適合。太短了也很難。太短什麼?它純粹講綱領,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夠把握得住,不容易圓解。像這個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那的確真的是大開圓解,分量太大,讀誦很困難,受持更不容易,所以這才折中選擇《無量壽經》。實在也正因為《無量壽經》是一切諸佛如來所選定的,我們也真正遵守諸佛如來的教訓。

  我跟同修們也說過,我從前拜佛,我的三拜,因為是講經的人,禮佛三拜跟你們禮佛三拜不一樣。我第一拜,拜本師釋迦牟尼佛,這是根本的老師,不能忘本。第二拜,拜毘如遮那如來,為什麼?我是從《華嚴》入門的。《華嚴》的本尊是毘如遮那如來。第三拜是拜本師阿彌陀佛,我們將來希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多少年來講經,我都是這麼拜的,差不多二十年了。現在我把當中一句改了,為什麼?從前的心不平等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沒有悟入。現在這個明白了,知道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了。知道無量壽淨宗這個法門,是一切諸佛如來之所稱讚。這個稱讚就是弘揚,就是講這一部經;換句話說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統統講這個經。因此我這第二拜就改了,我第二拜是拜南無本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一個都沒有漏掉了。所以哪一個宗派,哪一個法門,我統統沒有漏掉。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這三拜才圓滿。所以這都是你悟入那個境界,你就會做,你的做法就不一樣了。從前好像還有一點分別執著,現在沒有了,現在曉得真正平等。萬法平等,絕對沒有分別執著,所以這個是始悟而終入。入就是做到了,覺悟之後,一定會做到。你要沒有覺悟,做不到,勉強做很困難,而且也容易產生錯誤,容易有流弊。這個流弊就是我們常講的魔障,某人學佛著魔了,那就是弊病。這都是我們要了解、要避免的。

  註解後面還有一段。前面這段是引用《天長疏解》上所說的,後面這段「若依法華論釋」,是另外一個《法華經》的註解本子,講得也非常之好。但是時間到了,我們留著下一次再講,下次講底下這段註解,《法華論釋》裡面所說的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