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(第七十六集) 1989/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:04-003-0076
請掀開經本,第二百零八頁第一行,從當中看起:
【言心相者。謂要無齊限。若約悲願。則盡度眾生。盡修諸行。經云虛空界盡等也。】
我們先看這一句。這個地方講的心,就是前面所講的菩提心,菩提心之體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。今天我們看看,古大德們怎樣為我們說明菩提心的相狀,相是形相。前面這一句是總說,菩提心是個什麼樣子?『要無齊限』,菩提心非常廣大,沒有邊際,齊限就是邊際的意思。齊是等齊,限是侷限,他沒有。從哪裡去看?這裡給我們說了一個願、行。就願來說,四弘誓願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這個地方講的眾生,絕不限於我們這個世間的人,不限於我們這個地球,也不限於我們以最新的科技來探測這個宇宙。說老實話,再高明的儀器探測這個宇宙,還是在十法界裡面人法界。其餘的九法界,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是畜生法界。畜生法界我們能接觸到的是極少的一部分,還有許多我們接觸不到,法界無量無邊。
十法界裡面,包括佛法界在內,都是普賢菩薩大願所含攝的。也許我們要問,普賢菩薩他是菩薩,十法界裡的佛法界,這菩薩怎麼能度佛?諸位要曉得,凡是說十法界裡面的佛,不是究竟佛,究竟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,哪來的十法界!你起分別執著,才有十法界;沒有分別執著,只有一法界,一真法界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裡面的佛是哪些佛?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、別教的佛。圓教佛不住十法界,普賢菩薩是圓教等覺菩薩,等覺菩薩比別教的佛高得太多了。別教的佛果跟圓教菩薩一比較,只等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。別教的初地相當於初住,別教的等覺是初行位的菩薩,別教佛是二行位的菩薩。所以十法界都是普賢菩薩所度的對象,這個願太大了。
有願,還得要有行,行是自行化他。自行是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圓教等覺菩薩還要斷,還要學。等覺菩薩斷什麼?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所以他還是有斷有學。一定要圓教的佛果,那是無斷無學。從這個地方看到,他這個『心相』之廣大。像普賢菩薩十願,每一願最後都以『虛空界盡』,無願無盡,就是用這樣的話來做結論,這個時候知道,這是菩提心真正的相狀。我們再看底下的文:
【若約正念真如。則下無眾生可度。上無菩提可求。中無萬行可修。亦無真如可念。故淨名云。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。菩提者。不可以身得。不可以心得。寂滅是菩提。滅諸相故等。即斯意也。】
前面,這個心是從願行這兩方面來說,願行是有相的,顯示出心相廣大無邊際,不可思議。如果從理上來講,理上前面曾經說過一句話,直心正念真如,這是解釋直心。什麼是菩提心?什麼是直心?直心是『正念真如』。正念,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是妄念,正念是無念,無一切妄念,無一切妄念就是正念。所有一切分別,一切執著,一切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統統是妄念。這些念全都沒有了,這叫正念現前。正念是就是真如本性的智照,那是正念。這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境界,為什麼?不能用體會的,體會已經落到第二義去。正所謂是不可思議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從這個地方才能證得。因此就真相上來說,『下無眾生可度,上無菩提可求』,為什麼?因為有眾生、菩提,這是妄念,這是分別,這是執著。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道一句來,說一句來,說不出來了。
禪宗常用這個話來考驗學生,離一切妄想執著,道一句來。譬如說,我舉這個,你給我說的是離一切分別妄想執著,你說說這是什麼?你能說得出嗎?說不出來。雖然說不出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是正念。你一想這是什麼?錯了,落到意識裡去了,妄想。所謂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能說得出來、說不出來?世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,擺在我們面前,所謂是當下即是。什麼叫真如本性?當下就是,法法皆是,只要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就是《華嚴》裡面講的,四無礙法界就現前了。很可惜的,是你在一切萬法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自找麻煩,迷失了真性,正念失去,沒有正念,全是邪念,全是妄想。希望同修從這個地方,稍稍能夠體會到一點這個意思。所以說一個一真法界,也實在講是不得已而說的。既沒有十法界,哪來的什麼一真法界?因此所有佛法都是隨眾生的分別執著而建立的。所以佛是一句話也沒說,無法可說。不但無生可度,無菩提可求,亦『無萬行可修』。為什麼?一切理如,理就是本性,一切相也是本性,一切事還是本性,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十法界,上從諸佛,下到地獄眾生,沒有離開自性,全都是自性變現的,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。古人講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哪一樣不是?這個境界要明心見性的人才曉得,沒有見性的人不得而知。
下面引《淨名經》,就是《維摩經》上說的這幾句話,好。《維摩經》經文上有這麼一段是『當令此諸天子』,這是維摩居士說法,許多天人在聽法,對他們講,叫著這些諸天天眾們。『捨於分別菩提之見』,千萬不要執著有個菩提,執著就錯了,菩提是覺,覺心,覺心有沒有?真有,不是沒有,一執著就沒有了,不執著就有。剛才像這個比喻,你們諸位是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正覺。你一起心動念,這是書籤,這迷了;這上還有阿彌陀佛,就更迷了,不曉得迷到哪裡去了。當一念不生的時候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不得已叫做正念真如。一法如是,法法如是。
所以佛教沒到中國來,我們中國聖人也懂得這個道理。你看老子,老子在佛教到中國來以前,《老子》開宗明義就說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這個話說得多清楚,跟佛法說的沒有兩樣。對於名字、言說決定不能執著。一切都不執著,這一聽、一接觸,一聽、一看會開悟。如果有分別執著,是聽了、看了、接觸到的時候都生煩惱,造罪業。如果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生功德,會開悟。所以佛法跟世間法的教學,義趣不同就在此地,它是離一切分別執著,要求我們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。這個地方就是離名字相,菩提是個名字,不要執著這個名字,才能真正得到;執著這個名字,得不到。所以教給他們要捨於分別菩提之見,這個見解要不得,不可以有這個成見。
『菩提者,不可以身得,不可以心得』,身心具不可得,他確實有,到一切不可得,那就真正得到了。我們中國人常講,捨得,你看此地不是捨嗎?「捨於分別菩提之見」,叫你捨,捨了就真的得到,不捨是永遠得不到。捨得,這個成語的根源是出在佛經裡面。佛經裡面許許多多的成語,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大家都會說,不曉得它是從哪裡來的,全是從佛法來的。由此可知,佛法在中國社會裡面有多麼深遠的影響。我們現在是習慣而不知其來源,都是佛經上的,這個意思都很深刻。
『寂滅是菩提』,清淨寂滅,一念不生。不是說你在打坐、念佛的時候一念不生,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都不起一個妄念。什麼妄念?分別執著,不起這個妄念。不起這個妄念,這一切法是平等的。起念頭才不平等,才有什麼善惡、是非、好壞,才會有這個東西起來。一念不生的時候,萬法平等,萬法一如。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,你住的是什麼法界?叫一真法界,無分別的法界,平等法界,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平等。我們天天習慣於分別執著,你就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說老實話,也去不了西方。原因是哪裡?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,你能不能平等?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,要念到我們身心平等,把所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念掉。心裡一起心動念,阿彌陀佛,統統歸到阿彌陀佛,就平等了,這樣念佛才能往生。不是說,我念,一天念多少佛,將來阿彌陀佛就來接引我。你查查淨土五經裡頭有沒有這個說法?沒這個說法的。心淨則佛土淨。所以這一句佛號,一定要念到身心清淨,這樣才能往生。所以往生的條件,上等的條件是理一心不亂,中等的條件是事一心不亂,下等的條件是功夫成片。什麼叫功夫成片?就是一切妄想執著都沒有了,這一片了。這樣才能生凡聖同居土,不到這個境界,念再多都枉然。古德常講,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不能往生。這一點,諸位同修一定要清楚。還有搞是非人我,還搞善惡邪正,這不行。這樣修法,充其量只能修成世間有漏的善法,來生得人天福報,就如此而已。有漏善法,這不是佛法。念佛往生是大乘佛法,這要知道,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萬法平等。
禪宗過去有個公案,有個老和尚道行也很不錯,當然有相當的定功。他在山上住茅蓬,養了幾隻老虎。他養老虎,就跟我們平常人家養狗一樣。有一天,他有個同參道友到他這來參訪,來訪問他,來看他。看到老虎,總是有一點害怕,迴避一下。他就笑笑,你還有這個,還有這種分別執著,心還不得清淨,還沒有到純淨,還有分別執著,看到老虎會害怕,還有這個。這個老同參聽了很難過。當然進了房間去了之後,他去給他泡茶招待他。他就給他座位上寫了一個佛字,等到他茶沏了,一看到座位的時候,他不敢坐下去了。他一笑,你也有這個。你看這個味道,分別執著他還有微細的,看到那個佛,不敢坐下去,那還是有分別執著。諸位從古德這個公案,如何把我們這個妄想習氣斷盡,真的不容易。
建立一切佛法是為度眾生的,不是為自己。對佛菩薩禮拜恭敬,做這個形式,做什麼?做給那個迷惑顛倒的人看的,做給他們看的。自己也把這個當真,所以寫個佛字都不敢坐了,這不行,這沒功夫,還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,還有這個,沒有到寂滅。這就是功夫還不純熟,但是已經不容易了,相當不容易。老虎是猛獸,他能夠那麼樣馴服,住在一起相安無事,那不是容易事情。所以要曉得,寂滅就是心地清淨寂滅,所以離一切相,是在生活當中離相。穿衣吃飯、處事待人接物不著相,心裡面才真正得清淨。但是與人相處要不要著相?如果不著相,這天下就大亂了。那個著相不是真著相,是像唱戲一樣的假著相。譬如說唱戲,演一個做父親的,就要做父親的樣子;演個做兒子的,那要做兒子的樣子,那表演,這是唱戲,哪裡是真的,到後台就完全不是的,那在演戲。諸佛菩薩在我們人間叫什麼?叫遊戲神通。他一舉一動都在那裡做戲,都是表演給人看的。所以道人跟道人碰在一起,就不要演戲了。那還演什麼戲?演戲是給那個看戲的人看的,不是給演戲的人看的。兩個道人碰在一起,那不演戲了。這要知道,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相,就是這個道理,不會破壞世間相的。維護世間良好的風俗習慣秩序,這並不違背道義,並不違背他的定慧。所以大家真的不能夠錯解,錯解,那這個過失就很多。
那寂滅是菩提,『滅諸相故等,即斯意也』。這個滅諸相,不是一切相沒有,這諸位要知道的。世間有男女相、有邪正相、有是非相,這個相都有。心裡面沒有了,他心裡面這些相統統沒有了,心裡頭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。外面有沒有?外面有。要說把外面相一切都滅掉了,這是外道的講法,沒這個道理。內心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是這個意思。滅諸相是滅,如果講得細一點,唯識學家裡面講得細一點,就是心心所的相分,不是外面的境界,是心心所,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有四分,相分。不但相分沒有,見分也沒有,見、相兩分都沒有了,剩下來什麼?剩下來自證分,自證分就是真如本性,本性就現前,真性就現前了。再看底下一段文:
【若融上三心。則度而無度。修而無修。故經云。若於一切智。發生迴向心。見心無所生。當獲大名稱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。引經上有一句話說,這三心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淨宗祖師常常勸勉我們修淨土的人,三心圓發。叫你發菩提心,圓圓滿滿的發出來,三心圓發。『融上三心』,這就是三心圓發,這個融就是圓發的意思。度不度眾生?度,天天在度眾生,事上在度,心上沒有度,心上沒有執著,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都沒有。度什麼?沒度。可是事上不斷的在度,也沒有停止過。『修而無修』,天天修戒定慧,天天讀經、念佛,一天到晚不懈怠,努力在做,這是修。無修是什麼?沒有執著心,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沒修。給諸位說,這樣的修,這樣的度,就像普賢菩薩所講的,無有疲厭。疲是疲倦,他為什麼不疲倦?他沒度,他怎麼會疲倦?我們讀書讀久了,會厭倦。他沒讀,他怎麼會厭?修而無修,無修而修;度而無度,無度而度。事上,不停止在那裡做,心地清淨,所以人能夠做到不疲不厭,他精神飽滿,他不需要休息。我們世間人做了一點事情,我做這麼多事情,累了,那當然會累。為什麼?你真的做了。你看那個機器在做工,一天到晚它在那裡做,它不停,它為什麼不厭倦、不疲倦?它沒有心。我們人跟機器沒有兩樣,人確實是一部機器,飲食就是燃料,就是動力的來源。如果沒有妄念的話,一天做到晚,跟那個機器一樣,不疲不厭,這真的,一點不假。你之所以會疲倦、會厭倦,就是因為你有心,有妄念,做多少事情,應該疲倦了,他就要疲倦了;做多少事情,應該休息了,非休息不可。這道理在此地,佛法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下面引經說,經裡面講『若於一切智』,一切智是指一切諸法本體。體是空相,萬法皆空,這是屬於一切智。一切法了不可得,這是屬於一切智。『發生迴向心,見心無所生』,真心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垢不淨,妄心才有生滅,真心沒有生滅。這個時候『當獲大名稱』,大名稱是什麼?成佛了,佛名稱最大,這人成佛了。我們再看第三,前面講菩提心的心體、心相,現在再看菩提心之德。德,就是菩提心的作用,真心之大用。真心的體我們曉得了,真心的樣子我們也曉得了,現在再看真心的作用。
【言菩提心德者。】
這著重在心德。實在講,前面就是這一面第一行,這個心相應該是菩提心相,他省掉了。上一次講的那一段,菩提心體,心體、心相、心德。
【依上發心。一念之德。過於虛空。諸佛共讚。多劫不盡。故彌伽反禮於初心。】
上面所講的體與相,我們真正能用這個心,這個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那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。為什麼?因為一切諸佛與大菩薩們,大菩薩至少是指圓教登地以上的,他們用這種心,他們用真心。我們今天也用真心,不再用妄心,你從凡夫地一下就到了地上菩薩。這在修行人講,無能為踰,沒有人能跟你相比,的確是頓悟頓超,超越得太快了,就看你會不會用心?凡聖之別,實在講,除了在用心上,其他地方還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。佛菩薩也穿衣吃飯,我們也穿衣吃飯,沒什麼兩樣,不同的用心不一樣。我們用妄想心,人家用菩提心;他用覺心,我們用迷惑顛倒的心,我們心迷,他覺。我們要想學佛,要在這個地方學,這真正叫從根本學,從根本修。所以是『一念之德,過於虛空』。一念的功德超過虛空,虛空是比喻廣大,功德之大,沒有法子想像的。
『諸佛共讚多劫不盡』,一切諸佛共同來讚揚,來稱讚你,讚多劫都讚不盡,你說功德多大。為什麼這樣大?實在講,前面心相上說過了,真心因為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它沒有界限。沒有界限,那有多大?超越了虛空法界。虛空法界還有界限,這真心沒有界限。佛在楞嚴會上說了個比喻,說得好,他把虛空比喻作一片雲彩,把我們的本性比喻作太虛空。你說太空大還是雲彩大?虛空在我們心性當中,就像一片雲彩在太空裡,沒有邊際。真心功德之不可思議,就是這個道理。
『故彌伽反禮於初心』,這是五十三參裡面,彌伽尊者,善財童子去參訪他。這位大德了不起,對於初發心的人他都禮拜,他為什麼禮拜?他心清淨平等,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。我們看到奇怪,這樣一個長者拜一個初學的人;在他,他是禮敬諸佛,他沒有分別執著,他是禮敬諸佛。我們今天對初心不肯下拜,貢高我慢,分別執著,你不如我,我比你高,迷惑顛倒,這是大錯。我們再看下面他舉的比喻說:
【若白月之新吐。海雲警其能發。美青松之萌芽。不有淩雲之心。豈展昇天之翼。若無等佛之志。豈成妙覺之尊。】
祖師在此地引用佛經勉勵我們,我們學佛要想在一生成就,沒有菩提心,沒有大願力,不能成就。學佛,說老實不客氣的話,就要成佛。不成佛,我學佛幹什麼?一定要有這個大願心,一定要認真去求,我要一生當中就成就,我不要等到來生,這才是英雄豪傑。怎麼可以等待?比喻上說得好,『若白月之新吐』,印度人把月份裡面上半月,叫做白月,下半月叫黑月。白月什麼?這個月亮一天比一天明亮,我們講上旬。十六以後,月光一天一天比一天減少,他叫黑月,十六以後都叫黑月。初一到十五叫白月,這個月亮光明,一天比一天大。白月之新吐,就是月牙,初二、初三看到月牙,光明一天比一天大,取這個比喻。『海雲警其能發』,海雲比丘,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善知識,警覺他,發心。月牙是比喻始覺,你開始覺悟了。開始覺悟之後,就不能退轉,一天比一天進步,一直到圓滿。
下面有個比喻,『美青松之萌芽』,好像一棵松樹,高入雲表的大樹,它也是從樹芽慢慢長起來的,這個樹芽比喻初發心。『不有淩雲之心,豈展昇天之翼』,這也是比喻,比喻大鵬鳥飛得高、飛得遠,比喻學佛的佛子,要發大願大心。這些比喻,都烘托底下這一句話。這下面一句正說:『若無等佛之志,豈成妙覺之尊』。等佛要等同佛,我要跟佛一樣,一定要有這樣的志願。我們讀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黃梅見五祖的時候,五祖問他,你來幹什麼?他回答得很乾脆,毫無疑慮,我來作佛的。這種志向值得佩服,確實不同凡響。我要問你們,你們到講堂來幹什麼?沒有一個人說我來作佛的。你跟這個比喻要差太多了,所以人家一生能成佛,你一生成就不了。你來幹什麼的?我來聽經的。好,聽一輩子經,聽到老,老死,我來聽經的,你說糟糕不糟糕?那不是來作佛的。這就不一樣,所以他的成就結果就不相同了。這個地方是極力的勸勉我們要發心,要發大菩提心,要發作佛的心,我要作佛,這樣才能成就。我們中國古人常說「取法乎上,僅得乎中」,這作佛作不了,他作了菩薩,這不錯了,這要知道。
【故經云。一切功德。皆於最初菩提心中住。雖終始不殊。而先心難矣。】
這話是真的,發心是真難,真正難。我自己學佛四十年了,沒有遇到一個發心作佛的人,一個都沒有。在中國、外國走了好多好多地方,遇到好多好多人物,沒有一個給我說,他要發心作佛的,沒有一個,難,實在是難。『經』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『一切功德,皆於最初菩提心中住』,就是初發心。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,為什麼?一發菩提心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。難怪我四十年沒有遇到一個,是不是?圓初住菩薩,一個也沒遇到過,真正發菩提心。那這一段文,諸位要是聽了以後,就曉得什麼是圓教菩薩?圓教菩薩菩提心的心體、心相、德用統統具足。具足在哪裡?具足在生活行為上。不是他明白這個東西,那個不算的,他真正生活在裡頭。日常生活,他就是這麼行的,一點也不改變。所以他不管做什麼,都是無量功德。
『雖終始不殊』,他不說始終,他說終始,始終是有階段的,開始到後來就完了,沒有了。終始是循環的,永遠不斷的。這十二月三十過了,第二天初一,終始,永遠不斷。不是這個字印顛倒,意思不一樣,他沒有印顛倒,這個味道足。即釋迦成佛了,成了佛之後,還在遍法界示現度一切眾生,這怎麼樣?大悲心不斷。不像阿羅漢,阿羅漢是始終,他得了阿羅漢,他不度眾生,他入了偏真涅槃,所以有體無用,沒有作用。佛是體相作用圓滿具足,真的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真正大自在,真正得大自在。
所以這是『先心難矣』,發菩提心的確不容易。雖然諸佛菩薩、古來的祖師大德,勸我們發菩提心,他勸得很懇切,我們還是不發,還是不肯發。為什麼不肯發?眼前的名聞利養不肯放下,這些東西把我們的自性迷了。我們不肯放棄,不肯放下,結果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,搞這個東西。佛菩薩眼睛裡看到是「可憐憫者」。你心裡面想執著這些東西,說穿了,一樣都不是自己的。你保有的一切,明天一個意外災難死了,你哪一樣東西帶得去?一樣都帶不去,這是真正要覺悟。不但身外東西不是自己的,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。
我們在台北市每天常常看到車禍,好好的、活活蹦蹦的一個人,一出門的時候就死了。什麼是自己的?一樣都不是。這些也是菩薩現身說法。說的是什麼?無常迅速,生死事大。幾個人覺悟?幾個人曉得生死事大?幾個人知道無常迅速?所以真正明白、真正看穿了,你的心態就不會相同,確實想法、看法跟一般人決定不一樣。認真的修學佛法,弘揚佛法,傳播佛法,唯有這樁事情是有價值的,有意義的,除這個之外,什麼事情都沒有價值,都沒有意義,全是搞六道生死輪迴。三惡道固然是不好,三善道也不見得好。人道是善道,做人有什麼好處?做人苦,每個人都給我講苦,做工也苦,做商也苦,做公務員也苦,沒有一樣不苦,連做總統都苦。有的時候來給我訴苦,我就勸他改行,我說你為什麼不改行?他說我改什麼?我說你作佛不好嗎?作佛就不苦。又不肯改行。作佛要作真佛才不苦,作假佛還很苦。這作假佛是什麼?每天都想辦法把信徒的錢,口袋的鈔票,搞到自己來,自己去蓋多少大廟,蓋到之後,還搞生死輪迴。死了以後,如果自己沒有做什麼錯事情,沒有犯什麼大罪,死了以後,變老鼠、變蟑螂、變螞蟻,為什麼?因為他那個大廟捨不得,辛辛苦苦蓋的,他不會離開它。那寺廟裡頭,又沒有男女家親眷屬,到哪裡投始?寺廟有老鼠、有蟑螂,他就投胎作這個東西,作這個。可憐,真正可憐,那是什麼?不作真佛,作假佛,欺騙信徒,果報就如此。
這些事實真相,迷惑顛倒的人不知道;心地清淨的人看得清清楚楚。現在看的像個人樣子,實在講已經逐漸逐漸在變了,這變的是畜生樣子,變了,變成餓鬼的樣子,變成地獄的樣子。現在就在變,現在就看得很清楚。幾個人發心真正學佛?幾個人有真正的道行?真學佛的人,經不可不讀。經是什麼?是一面鏡子。天天展開來,照照自己,我像不像佛?把我的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,跟經上比一比,照照鏡子像不像?那要像就對了,還要努力精進;不像,趕緊改過來,這叫學佛。所以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念給佛菩薩聽,這就有很大功德,錯誤的。正如同你照鏡子,照鏡子不是給別人看的,是給自己看的,哪裡髒了,趕快去擦一擦,是給自己修正自己的容貌的。所以經展開來,是修正自己心行的,不是給佛菩薩聽的,不是給別人看的。
【及慈氏章中廣說。其體相德三不相捨離。猶如日輪。體是珠寶。其相圓明。德無不照。成熟苗稼。廓徹虛空。三無離理也。】
這是再舉經文來做證明,所舉的經文就是本經前面的一章。我們這部經,是《四十華嚴》裡面最後的一卷,慈氏就是彌勒菩薩這一章,是在第三十八、三十九卷。上面這一卷,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對他的開示當中有這麼一段話,對於菩提心的體相德用,所說的比此地詳細,說得很詳細。這個地方舉經上所講的這個比喻,體相德這三種『不相捨離』,一而三,三而一。底下用比喻說,『猶如日輪』,比喻作太陽。太陽的體是珠寶,它會放光。珠寶,體是寶;相,相是光明,太陽的相是明亮的,圓滿的光;作用是照,無所不照,用這個來比喻菩提心。菩提心的體相用,就像這個樣子。它的德用能成熟一切眾生,『成熟苗稼』。說實在話,一切動物、植物離開日光,都不能生存,一切萬物仰賴日光,才能夠生存下去。
從這個地方,我們就能體會到菩提心的重要,一切諸佛菩薩都從菩提心生的,離開菩提心,諸佛菩薩就沒有了。所以『三無離理也』,這三個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一個有了,三個一定全有,不可能說是有光明遍照,沒有太陽,沒有這個道理的。有太陽,太陽不照,也沒有這個道理的。有體就有光,就會照,一而三,三而一。從這個標準來觀察,來省察我們自己菩提心有沒有發,就很容易曉得了,我們發的心是真的,是假的?要發了,發了不起作用,是不是?這是沒有發,這是假的。沒有這個道理。你發了之後,一定起作用。用在哪裡?用在生活上,用在穿衣吃飯,用在日常生活,用處事待人接物,自然就不一樣。我們看末後這一段:
【此是行本廣大妙門。將入行海。故先須發菩提心。】
這部經是淨土五經之一,而且是淨宗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。其重要的程度,跟淨土三經沒有兩樣,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就知道了。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,就給我們說明,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,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,這就給我們說明了,西方世界是個什麼世界?是普賢菩薩的世界。普賢菩薩之行,在所有一切菩薩行門當中,稱為大行。我們在中國觀音菩薩稱為大慈大悲觀音菩薩,地藏菩薩稱為大願地藏菩薩,文殊稱為大智文殊菩薩,普賢稱為大行普賢菩薩,這個大行的根本是菩提心。沒有菩提心,那行怎麼能算大?不能算大行。我們才曉得,真正修淨土的人,一定要修普賢行。我們每天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普賢行。我們穿衣吃飯,接待一切大眾,沒有一法不是普賢行。其心清淨平等廣大,慈悲無有邊際,這樣才是往生真實的條件。所以在這個地方,明白的告訴我們,這是修行的大根大本。
『廣大妙門,將入行海』,普賢的願海,就是普賢菩薩的行海,十大願王。廣大妙門,如果以淨宗,這個經剛才講過,是淨宗五經之一。我對於這五經的看法,跟黃老居士完全相同。這是我們沒有見面之前,我就提倡三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。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也是這三部經,也是極力提倡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。這是我們看法、想法完全相同之處。所以我們台北市這兩個講堂,景美那邊講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,這個講堂講《普賢行願品》。淨宗其他經論,要不是人特別來找我,我不主動講的。我主動講的就是這三部經,非常重要。
弘一大師在世的時候,是以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做早晚課。他早晚課跟我們一般念的不一樣,他念《普賢行願品》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所以自己修行,要有修行的目標,功課一定要配合自己的目標,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。所以用一般的課誦本,求生淨土很難,非常非常之難,很難相應。真正修淨土的人,如果對於這些經論生疏,艱難的話,念《彌陀經》,早課也是《彌陀經》,晚課也是《彌陀經》,一卷《彌陀經》,三遍往生咒,一千聲佛號,《西方確指》,覺明妙行菩薩他所定的,提倡給專修淨土的人來修學。
我們現在在美國的道場,以及在景美這個道場,我們早課是《無量壽經》第六章,四十八願,晚課是《無量壽經》三十三到三十七,這五章。我們早晚課是念這個,跟一般道場的不相同。我們的目的,是希望我們的心、願、解、行,向阿彌陀佛學習,希望跟阿彌陀佛一樣。正是這個經上所說的「若無等佛之智,豈成妙覺之尊」。我們要跟阿彌陀佛相符相等,向阿彌陀佛看齊。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都在《無量壽經》上,所以這個經不能不熟讀。讀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輔助《無量壽經》,因為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教給我們要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。普賢大士之德就在這一卷裡頭,所以用這一卷來輔助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是正修,這是助修,正助雙修,這樣子去往生才有把握。
『將入行海,故先須發菩提心』。要合淨宗來說,我們將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要發菩提心,修普賢行,這樣才能決定往生。唯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的第一樁大事,真正要做的事情。因為你不搞這個,說老實話,你決定輪迴。輪迴,還有什麼好搞頭?這個要覺悟,不能再搞了。當然學佛的同修,哪一個不希望這一生當中了生死,出三界,成佛作祖?雖然有這個願心,沒有菩提心,不能成就。這是你本身的障礙,在佛門講叫業障。你本身的障礙,自己障礙自己的,不是外面障礙的。其次,就是環境,有沒有一個好的修學環境?修學環境說實在話,還容易,本身的障礙,這個太大了,這個需要自己來解決的。一定要真正覺悟,知道生死輪迴的可怕,知道無常迅速,生命在呼吸之間。今天保不住明天,你的警覺心就會提高了,一口氣不來,就是來世,這怎麼得了?從這個地方提高真正的警覺心。
環境的機緣不難,尤其今天台灣同胞,我們的財富現在是世界第一。這一點不假,有財富製造環境不是困難事情。真正志同道合,我們建一個道場,自己在一起共修。建的道場,只是自己共修,與外人無干,這是真正道場。像當年遠公大師,在廬山建念佛堂,一百二十三個人,大家在一塊共修,個個成就。我們不是建一個道場搞法會,在今天這個信徒來明天那個,那不能成就。參與道場,就是住在這個地方,大家共修。不是參與的,我們門關起來,你們搞熱鬧、打佛七搞什麼,到別的地方去,別的地方多得很,不要到我們這兒來。我們這裡是真正修行的,真正求生西方的,這個可以。所以幾十個人,一百個人建立一個道場不難。真正發心一集合,就能成就,找一個環境清淨的地方,蓋幾間房子,也不要蓋得什麼豪華,不要蓋得富麗堂皇,為什麼?過幾年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,統統丟掉了,還搞它幹什麼?只要能夠遮蔽風雨,足夠了。不要去操那個心,花那個冤枉錢,這就行了。所以這個環境不是難事情,以今天台灣這個財富,不是難事情。重要的障礙,是自己心理上的障礙,業障。所以真正有發心,搞一個小道場。我們今天在美國這個小道場,我跟那邊同修們說得很清楚,完全是自修,不做法會,不搞信眾。
我今天看到美國有一個傳真過來,我們的建築執照明天就拿到了。所以我也回了一封信,傳真過去,立刻找包商包工,趕快開工。大概五月就可以蓋好了。我希望我這個道場多少人?十個人。我們的念佛堂一百坪,大概跟我們這個差不多,一百坪,我們十個人在一塊念佛。樓上圖書館,圖書館對內,不對外,供給自己用的,不對外的。希望這十個人個個都能往生,那就是十尊佛!不要嫌少,不得了,十尊佛還得了,是不是?不得了。將來在那個地方,我是勸勉同修,十年之後,他們出來弘法利生。道場建立之後,如果因緣具足,我跟他們講,我對內講大經,聽眾就是這幾個人,我講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,我統統都講。《華嚴經》一天講四個小時,兩年圓滿。《法華經》一天講四個小時,六個月圓滿。我把大經統統給你們講幾遍,奠定大家佛學上真正的基礎,專修淨宗,專弘淨宗。我是五年的基礎教育,頭五年。第二個五年,是廣學多聞,叫他們讀藏經,看《四庫全書》。看了之後,每天要提出心得報告,互相研究討論,一天都不能鬆懈。這樣的學生,好好的訓練十年,決定有成就。肩負起底下一代弘法利生的重責大任,我們今天所做的是做這個事情。現在我那裡的學生只有四個人,我的名額只剩六個人,還有六個,我總共有十個人,十個名額,現在有四個。要什麼樣的人?真正發菩提心,把名聞利養、財色名食睡統統丟掉。住在我那個地方,衣食住行一切供養,我供養,我護法、我供養,讓他們去享福、去享受,到那裡去,什麼也不要操心,專心研究,專心念佛。再看下面這一行:
【發心品云。】
這也是《華嚴經》裡面,「初發菩提心品」。
【欲見十方一切佛。欲施無盡功德藏。欲滅眾生諸苦惱。宜應速發菩提心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大段,這是把菩提心之體相德用統統都說完了。末後引用「發心品」上這首偈子,好。我們要想『見十方一切佛』,要想布施供養『無盡功德藏』,要想度盡一切苦惱的眾生,從哪裡做起?趕快發菩提心,從發菩提心做起。
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