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(第一七一集) 1993/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:04-003-0171
請掀開經本第四百七十一面第三行,《疏》是清涼大師對這部經的註解,這是《疏》裡面的第二段。
【釋相。】
相是講的相狀,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樣子,懺悔,懺悔的樣子是怎樣,這叫解釋,『釋相』。
【然懺有二種。若犯遮罪。先當依教作法懺之。】
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,罪有兩種,一種叫『遮罪』,一種叫性罪。性罪,無論你受戒或者不受戒(你沒有受戒),犯了都有罪。殺生偷盜,不能說我沒有受戒,那我殺生偷盜就不犯罪,沒有這個道理的,那叫性罪。遮罪是受了戒,破戒才有罪,沒有受戒沒有罪。譬如五戒裡面飲酒,飲酒這一條就屬於遮罪,它不是性罪。你沒有受飲酒戒的,飲酒不犯罪;但是受了五戒,那飲酒就犯罪。所以先說遮罪,它這兩種就是遮罪、性罪,遮罪要『依教作法』,依照佛陀教導我們方法來懺悔。下面《鈔》是宗密大師為我們解釋前面清涼在《疏》上這一段註解,清涼大師解釋得很簡單,宗密唯恐後人看了大師的註解,不能詳細明瞭大師為我們開示的意義,所以再詳加說明,鈔就是疏的註解。
【釋相文中二。】
就是前面二句,它有二段:
【一敘義。二釋文。初中三。】
『敘義』裡面又分為三段:
【一明作法事懺。二明起行理事懺。三廣明逆順用心懺。】
這三種都是講懺悔的樣子。這三段一段比一段要殊勝,也就是一段比一段效果更大,我們從經文細細去研讀就知道了。這個地方的文就是第一個小段。
【今初。遮即佛之遮制。】
『遮』是止的意思,禁止的意思。『制』就是給我們制定一個規矩,我們必須要遵守的,這叫制。
【違制成罪。】
譬如我們剛才所說的五戒裡面,不飲酒這一條是屬於遮,這是遮戒,違背了那就有罪,破戒之罪。
【性則法爾犯之有罪。】
這個『性』是性罪,下面會詳細說到,像殺盜淫妄這是性罪,不受戒犯了也有罪,那叫性罪。
【十重是性。】
十條重戒,這是屬於性罪。
【餘皆遮也。】
其餘的都是屬於遮罪。
【準小乘宗。四重八重不通懺悔。】
這是屬於性罪,四重罪就是四條重戒:殺、盜、淫、妄,這個犯了之後,不能懺悔的,『不通懺悔』的,極重之罪。
【如斫頭破石等。】
這就等於說人頭被砍掉了,那這個人沒有救了;石頭打破了之後,沒有辦法再復原,用這個來做比喻。
【僧殘已下四篇方許。】
這是沒有受過戒的對於這些名相不容易理解,『僧殘以下』這四篇這個罪一層比一層輕,這可以懺悔,前面四重罪是不通懺悔的。
【故此但云遮罪也。】
所以這個地方講懺罪,我們先說遮罪。
【相部律疏云。大乘滅重者。一理深藥妙。二對治行勝。三果勝。小乘理淺行劣。果非是妙。非是妙者。但滅輕也。】
我們翻過來看這一段。滅罪大小乘說法不一樣,小乘裡面不通懺悔的,大乘裡面可以懺悔,什麼原因?這裡面為我們說出來了,大乘人的『理深』;換句話說,小乘人涉的『理淺』,從哪裡看出來?小乘人斷惑,只斷見思煩惱,塵沙、無明沒破,當然是淺。大乘人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理就深了,小乘不見性。換句話說,我們以法相宗的標準來觀察,淺深的意思就更清楚。法相裡面說小乘只破見思,沒有見性,這個理淺;大乘人必須見性才算修學的開始,馬鳴菩薩的《大乘起信論》,你看看那個標準就知道,大乘起信,起信從哪裡算起?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,從這個地方開始,以前不算。像讀書一樣,以前你所念的沒有學位,這個地方才算是開始拿到學位,人家才承認。大小乘標準不相同,不像小乘人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就證初果須陀洹,大乘一定要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,從這個地方來看,理的淺深非常明顯。
『藥』是比喻方法,大小乘的方法不相同,方法太多太多了,沒有法子細說,只能從原則上說,原理上來講。小乘方法是要在所有煩惱過失裡面一樁一樁去斷,枝枝葉葉去斷,這很麻煩很麻煩,費的時間很長,吃的苦頭很多。譬如講小乘初果,證得初果很難得,證得初果之後,如果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,證四果羅漢,這是小乘達到登峰造極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需要多長的時間?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。人間的壽命不長,天上壽命長,你就曉得他要費多少時間,要受多少辛苦才能夠證得,為什麼?它有次第,像我們讀書,從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慢慢去念,這有次第的。
大乘法裡面有有次第,有沒有次第,所以它有頓漸二教。古來判教的人很多,無論他怎麼個判法,但是頓跟漸幾乎是大家都公認的。漸有次第,像我們爬樓梯一樣,一步一步往上爬,有次第;頓教就像坐電梯,一下就上來了,不要爬的。大乘裡面頓教有兩個,一個是禪宗,禪是屬於頓教;第二個是淨土宗,淨土宗是頓教。古大德告訴我們,淨土這個頓是頓中之頓,如果對於經教諸位要多看一些,你就明瞭了。禪宗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那是什麼佛?在我們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諸佛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諸佛也是說的這個,他能夠證到初住、二住,只到這個地步,無明破一品、二品。距離究竟的果覺還遠之遠矣,要四十一品無明斷盡,他才能成佛,這是禪宗講的頓法,的確比一般漸修的高明太多了。
小乘人修到四果阿羅漢還不能見性,一般到阿羅漢,阿羅漢裡面有利根、有鈍根,利根的阿羅漢馬上回小向大,捨棄小乘學大乘,那個時間也很長。如果是鈍根的阿羅漢,那個麻煩就大了,佛在經上講他住在偏真涅槃裡面二萬劫,二萬劫以後,他才想起來要回小向大。換句話說,這二萬劫的時間空過了!毫無進步可言。雖然他不造惡,但是他也不修善,他止在那個地方,怎樣比都比不上念佛的。你看念佛,這淨土經論裡面給你講得很詳細,《無量壽經》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,念佛人的殊勝沒有那麼多麻煩,斷煩惱很不好斷,念佛人不要斷煩惱,這帶業往生,不需要斷煩惱,我們憑這一點這一生才能得度。要是說從斷煩惱我們才能得度,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有指望。你煩惱能斷得掉嗎?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你能斷得掉嗎?沒指望了,真的沒指望,學哪個法門都沒指望,學禪也沒有指望。學禪你要能得定,得定還不行,要開悟才行,開悟就是明心見性,這才能出得了三界。單單有定沒有開悟,你將來的果報不過是在四禪天、四空天而已,出不了三界。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麼困難!
我們看倓虛法師的《念佛論》,聽倓虛法師佛七開示的錄音帶,倓老說得很清楚,他一生當中認識許許多多參禪的,參禪得定他見過,也聽說過;參禪開悟的,他說他不但沒有見過,聽也沒有聽說過,我們就曉得這多麼艱難的一樁事情。念佛這個法門,縱然有極重的罪業,只要他有善根、有福德、因緣具足,臨命終時一念十念,往生了。前些年美國DC周廣大居士,是開麵包店的,往生前三天才聞到佛法,這個人是好人,很善良的人,一生沒有接觸過任何宗教,到病極重的時候,家裡人才找佛找神來救。遇到DC一個同修,勸他念佛,他很聽話,當時他就接受了,念三天往生。他是癌症,發心念佛,他這個病就不痛了,本來很痛,一發心念佛這個疼痛沒有了,三天的時候看到佛來接引。三天的時間,那真的往生,不是假的。
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但經上說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都講得清楚,那個四十八願是淨土宗的根本之根本,那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什麼菩薩?七地以上!參禪、開悟、明心見性才初住、二住,那要跟往生的人阿惟越致菩薩比,差得太遠太遠了!像念書一樣,你才念一年級、二年級,人家一進去念多少年級?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三十個階級,再加上七個,人家念三十七年級,你才一、二年級,那怎麼能比!所以淨宗不是普通人修的,大福德人修的,沒福他不相信。從我們凡夫一下能夠跳到三十七年級,這不是簡單事情。你要次第修,你就慢慢的爬樓梯,這個淨宗不是爬樓梯,是坐電梯上去的,一下就升到頂點了,你慢慢爬,有得你爬的。道理在此地。所以大乘的理深,方法巧妙,尤其是淨宗這個方法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。淨宗方法之妙沒有人能說得出來,方法很簡單,就這一句阿彌陀,這個理太深了,所謂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,只有諸佛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個道理,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,它這個方法非常奇妙。好比一個人病重,這是特效藥!這個藥你不要問它從哪裡來的,不要問它怎麼研製的,你吃了馬上就好,就見效,淨宗妙就妙在此地。
『對治行勝』。對是對治習氣、對治毛病,它修行的方法功夫非常殊勝,剛才說了其他法門,我們的毛病得一樣一樣去斷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一樁一樁去斷。大乘法門不要這麼麻煩,那個戒律太多了,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!不要說那個了,我們就說佛門裡最起碼的《沙彌律儀》,這最少的,教小孩的、教初學的,十條戒律,二十四門威儀,你要是讀了之後你就覺得很難,起心動念都是罪,何況比丘、比丘尼戒,菩薩戒,這裡面條目就更多更多。可是大乘法它從根本修,根本是心,頓教都是從根本,好像砍樹一樣,它從樹根,樹根砍掉了,一切都解決了。其他法門是尋枝摘葉,要把這個樹砍掉,它怎麼個砍法?先把葉子一片一片摘掉,然後再把小樹枝一條一條摘掉,最後才把樹根挖起來,你說這個多笨!這大乘頓教就是把根挖掉不是一切就解決了!根本不理會枝葉,這叫從根本修。
從根本修,淨宗比禪又殊勝,禪在中國實實在在是以《金剛經》為準則,《金剛經》上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你能不能做得到?無住難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無住是心裡頭沒有念頭,我們心總是有念頭,要達到心無念談何容易,真的無念了那也不行,真的無念了就變成無想定,將來果報在四禪無想天,變成外道,學佛學到最後變成外道,這樣的人太多太多。無想天的天人都是學禪錯用了心才去的,不是有意去的,搞錯了,修到無想天去了,總不如念佛這個法門好。念佛法門是這個心裡頭有念、有依靠,念阿彌陀佛就行了,這個比那個無念容易太多了,把所有一切念頭收回來,專念阿彌陀佛,這對治行勝。
無論我們是善念或者是惡念,統統不要管它,念頭一起來,第二個念頭南無阿彌陀佛,把它換過來,換成阿彌陀佛,轉換!古德所謂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這一換就是覺,你要不轉過來,你就隨著妄念走了。這妄念不是愈來愈多,妄念只能有一、二個,第三念、第四念就是阿彌陀佛了,轉得快,這就是對治行門殊勝。
所以證的果殊勝,果是成佛,小乘的果是證阿羅漢,大乘的果成佛。特別是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成的佛地位高!天台講四教,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往生淨土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比別教佛的果位還高,別教佛果在圓教裡面是第二行位的菩薩,像我們剛才講的比喻,從一年級,它是十二年級,別教的佛是十二年級,藏教佛、通教佛沒有分,它連初住都沒有分,那個位次更低了,好比在幼稚園,人家不承認它的。但是念佛往生的人居然能夠達到第三十七個位次,別教佛才第十二個位次,那怎麼能比!這才知道淨土的果殊勝,果要不這樣殊勝,為什麼普賢菩薩在這裡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這你就曉得現在人、沒福的人不聽佛菩薩的話,佛講的不相信,文殊普賢講的不相信,誰講的話相信?妖魔鬼怪講的話他相信,他佩服得不得了,那有什麼法子?楞嚴會上講的「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。那些邪師跟他講的,他佩服得五體投地,這就沒有法子了,這真的沒有福報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,你得人身遇佛法,能夠選擇淨宗法門,這是至高無上的福報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。
這個話不是我說的,我說的你們可以不相信,諸佛如來說的,一切諸佛都是這麼說。你要不相信,你念《彌陀經》,《彌陀經》後面說六方佛讚就是諸佛說的;《無量壽經》說十方諸佛讚歎,十方諸佛說的;念《華嚴經》不但說,文殊普賢自己做榜樣,他發願求生,文殊普賢是什麼人?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,我們剛才講的菩薩把它當作學校班級來說,文殊普賢是第五十一級的,五十二就成佛了,距離成佛只有一個階級,他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去成佛。
那我們要問他為什麼?他在華藏世界成佛時間長,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,到那邊就成佛。他要在華藏世界修行,我們從前面比例上來看,至少需要一個阿僧祇劫,他才能夠圓滿菩提。你看佛通常講三大阿僧祇劫,第一個阿僧祇劫他成功達到三十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,愈往上去愈難,從初地到七地;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;再往上去不就更難了,恐怕一個阿僧祇劫只登一個位次。你才曉得這個多難,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快速,他們這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沒有理由的,也不是故意示現做給我們看的,我們要這樣去體會,錯了!那是實實在在的,等覺菩薩要證圓滿菩提,恐怕至少需要一個阿僧祇劫。他要到西方極樂世界,到那個地方花開見佛,他就證得了,見到阿彌陀佛的面就證得了。所以阿彌陀佛,一切諸佛讚歎他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佛中之王你都不相信,那你有什麼法子,那就沒法子了。果殊勝,沒有比這個果更殊勝的,而且取淨土之果,實在講很容易,一點都不難。
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,那個時候出家受戒還沒有多久,我們台北市龍江街蓮友念佛團,不曉得現在還有沒有。創辦人李濟華老居士,李老居士往生那個時候大家親眼見到的。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,印祖的學生有一個特色老實念佛,很純,他預知時至,他走的時候八十多歲,在他們共修會當中往生的。他們是一個星期一次共修,都是在家居士,就像平常我們打佛七,一枝香,一個半鐘頭念佛,蓮友聚集在一起念佛,念佛當中有止靜,繞佛以後歸位坐下來有止靜。止靜的時候,老居士們輪流講開示,像念佛堂的規矩一樣,講幾句勉勵大家的話,警策大家的話。那一天不是他講,是另外一個魏老居士,這些人我都認識,他跟魏老商量說今天時間讓我講,我們兩個交換。他這一上台就講了一個半鐘頭,時間都超過了,苦口婆心勸導大家要好好念佛。講完之後給大家辭行,我要回家去了,別人認為他累了,八十多歲講了一個半鐘點,那個時候給諸位說沒有麥克風,那個時候沒有,我以後在念佛堂講經的時候都沒有擴音器,他聲音洪亮。下了台,講堂旁邊是個小會客室,他在那邊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,才曉得他說回家是回極樂世界的家,你看看多自在,沒有病,走之前還講一個半鐘點,音聲洪亮,講完了回家去了。
不難,他可以做到,人人都可以做到,問題就是你不信你就做不到,你一定要相信,決定沒有懷疑,往生的願要懇切,決定不在六道裡頭再搞輪迴了,輪迴太苦了,毫無意義。六道裡頭要捨得乾乾淨淨統統放下,一心一意要求生極樂世界,一心一意只想見阿彌陀佛。要有這樣的心,堅定的決心,然後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念的功夫得力。什麼叫功夫得力?妄念起來了,阿彌陀佛把妄念伏住了,妄念就沒有了,這就叫功夫得力。不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,那個沒有用處。這一句佛號就是對付妄想的,《金剛經》上云何降伏其心,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心降伏住,那叫功夫。沒有妄想、沒有妄念的時候,可以不念佛,念也可以,不念也可以,無關緊要。一有妄念的時候,馬上念佛,就把妄念伏住了,這叫功夫,這叫用功,一定要在一切時、一切處保持心地清淨,心淨則國土淨。
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心清淨,它的做法是信願行三個條件。但是信願行一定要達到心清淨才產生效果。如果心不清淨,那個信願行沒用處,信願行沒有功夫。一定要念到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現前就是什麼都要放下。這個世界、這個六道與我不相干,捨得乾乾淨淨,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功。還有一些空閒的時間,遇到有緣的人,勸勸他們、幫助他們,他肯聽,很好,他就成就了;不肯聽,跟他結個善緣就好了,不肯聽也不要煩惱。要記住,這個法門成就不是普通人,這是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,能夠相信這個法門即非凡人,他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,他才會接受,因為這個法門是一生要作佛了。所以你仔細看看他那個樣子像不像做佛的樣子,不像做佛的樣子,那又何必勉強!所以用不著勉強,我們的心永遠是清淨,永遠是自在的,這果勝。
『小乘理淺行劣』。小乘的理是用的阿賴耶識上,跟凡夫一樣,凡夫小乘權教菩薩用的心都是用阿賴耶識,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大乘菩薩用的是真心,明心見性,見性是真心,他們用的是真心。小乘用的是妄心,真心跟妄心淺深差別很大。行劣,行的方法不夠善巧,比不上大乘頓教是從心性上下手。『果非是妙,非是妙者』。這個果只能證得阿羅漢。因此。『但滅輕也』。它只能夠滅輕罪,不能滅重罪。
【作法者。】
『作法』是懺悔的方法。
【小乘懺。要請大比丘為證。】
請大比丘給他做證明。
【對大具五。】
『具』是具足,『五』就是底下所說的這五樁事情,誠心誠意的求懺悔。
【一偏袒右肩。二右膝著地。】
這是求懺悔,在大比丘面前,以最隆重的禮節向他致敬。
【三合掌殷重。】
『合掌』是表一心,表一心求懺悔。
【四稱名說罪。】
把自己所犯的一些罪說出來,這叫發露懺悔。我做了哪些錯的事情,一條一條自己說出來,求大比丘原諒他,這叫發露懺悔。但是諸位要記住只對遮罪,不對性罪,遮罪輕,這種懺法行,真正求懺悔。懺悔之後曉得我們做錯了,後不再造才叫做懺悔。如果今天做錯事情,不要緊,在大比丘面前磕三個頭,請他原諒。好了,我原諒你了,沒事了。明天再犯,犯了再懺,這沒用,這個不算懺悔。懺悔的意思後不再造,不貳過,以後當然還有過失,但是沒有重複的,不會說從前犯的過失又犯了,沒有這個道理。事懺著重在這一點上面,就是孔老夫子所講的「不貳過」,過失可以有一次,不能有第二次,同樣的過失不可以有第二次,這叫做發露懺悔。
【五禮足。對小即闕無禮足也。】
這個對小乘,小乘也沒有『禮足』,沒有接足禮這一條。
【若僧殘罪。】
『僧殘罪』可以用事懺,是造的罪裡面最重的,一個大比丘不行。
【須請二十僧。】
要請二十位受過具足戒的,要請二十位。
【令六夜行摩那埵。供給承事七日滿。僧為羯磨除罪。還令戒淨。如本所受。】
這的確是麻煩,比丘受戒只需要十個大比丘,所謂三師七證,受戒的時候十個法師(十個比丘)。如果你要犯了罪,要懺罪,要二十個大比丘,要加一倍,那個罪才能懺得了,比丘懺罪。如果比丘尼懺罪,要請四十個大比丘,還要懺一個星期,那個罪才能夠消得掉,你說多麻煩。
在現在我們必須要明瞭,我們出了家受了戒,真得戒了嗎?沒有,去做個樣子而已,沒有得戒,為什麼沒有得戒?因為沒有傳戒的比丘。你們看蕅益大師的著作,蕅益大師他是明朝末年人,明末清初,他出生在崇禎年間初年,圓寂在清朝,所以我們看到他的書,有的時候寫明蕅益,有的時候清蕅益,怎麼又是明朝、又是清朝?對,沒錯,他是明清時代的人。他研究哲學,跟我們近代的弘一大師一樣,對於戒律有很深刻的研究,他在著疏裡面告訴我們: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。受比丘戒不行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比丘戒條威儀他沒做到,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個真正的比丘,才能夠傳比丘戒,沒有五個真正比丘就不能傳比丘戒,所以他說中國的比丘從南宋以後就斷掉了,就沒有了。近代的弘一大師也是個研究律學的,他對於蕅益大師這個說法贊同,他承認。所以蕅益大師自稱菩薩戒沙彌,他自己不稱比丘,他稱沙彌,名實相符,這是正確的。他的徒弟(他的學生)成時法師,實在講成時也很了不起,蕅益大師一生的著作成時替他出版的,幫助他整理出版流傳後世,成時自稱出家優婆塞,所以弘一大師自己也稱出家優婆塞,連沙彌都不敢稱,沙彌十戒我們做不到!
第一個手上不過金錢你能做到嗎?你手上拿了錢就破戒了。第二個日中一食,現在也有不少我見到還不是日中一食,叫持午,早晨他也吃,中午吃,晚上不吃。可是中午他那一餐飯,他連晚飯一起吃,所以我們看到持午的人都有腸胃病,他那個不正常,所以都有得了嚴重的疾病,這又何苦來!佛在世日中一食正常的,不是把三頓作一頓吃掉,不是這個意思,那佛要這樣做法不就害死人。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持午的人身體都不健康,為什麼?生活不正常,我們也不能說他,說他,你不持戒,看到我們持戒的,你看不順眼了,這找麻煩。其實我們過去在台中,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日中一食,他日中一食吃多少飯?小小的碗一碗,那個正常,他不是把三餐當一餐吃,那就是正確的,所以他身體健康他沒有毛病。
這一天一餐行嗎?行,我在台中就學李老師,不但經教學他,生活方式我也學他,他一天吃一餐,我也一天吃一餐,我這個一餐是慢慢減,減了很多年,變成很正常。我們年輕在軍中,每一餐要吃四碗飯,再添一碗,還不成問題,有那麼大的飯量,所以初學佛晚上逐漸逐漸減少,晚上吃四碗飯減成三碗,再減到兩碗,然後再吃稀飯,慢慢減,大概八個月,晚上這一餐斷掉了,這樣慢慢就正常。可是我在受戒的時候,我晚上照吃,受戒需要體力,人家受戒是持午,我受戒的時候三餐都要吃,我要有精神、有體力,我才應付得了。這不是做好看的。持戒的時候發心持午,到了第三天、第四天就受不了,問題就來了,這毛病就出來了,那又何苦來。所以我到台中之後,我學佛差不多五、六年了,五、六年我晚上就斷掉了,所以早晨那一餐斷掉就不難。我跟李老師學,所以那個時候很正常。普通飯碗我一餐三碗飯,正常飯量,我在台中五年,我日中一食吃到第八個月才告訴老師,老師就問我:那你感覺到怎麼樣,體力精神?我說:體力精神沒有兩樣,老師桌子一拍,好,你永遠這樣做下去。這不求人,生活簡單不求人!不求人就好修行。
以後到台北來講經,遇到現在圖書館的韓館長,她來護持我在台北弘法,那個時候是租地方講經,借地方講經,住在她家。他們夫妻兩個說:法師,不行,你一定要吃三餐,你不吃三餐,將來你身體有什麼毛病,我們擔不起責任。那就沒有法子,好,我就開緣,我那個時候一餐吃三碗飯的,叫我吃三餐,我一餐吃一碗飯,還是那麼多量,我分做三次吃就是了,還是保持簡單的生活而不求人。不求人,說話就可以說真話,就不騙人;求人要看人臉色說話,要討人歡喜。不求人,依照佛的話,你愛聽就聽,不愛聽你走路,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,我給你講真話,無求於你,這樣子就能來真的。
從這個地方,我明白一個道理,這個時候我向李老師報告過,飲食是我們能量的補充,身體是個機器,機器運動的時候要消耗能量,飲食是能量的補充。能量消耗到哪裡去了?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,成天打妄想,實際上你做工作消耗的能量很少。這是我們在台中看李老師看得很清楚,他的工作量很大,絕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做得了的,他的工作差不多是一般人的五倍以上。所以要跟他見面約時間,要一個星期以前約時間,你三天以前去找他,決定找不到,他的時間都安排得很緊湊。一個星期之前,他可以給你安排幾分鐘的時間。那麼大的工作量,一天吃一餐,吃那麼一點點,在那個時代他一餐飯只要兩塊錢,我也吃一餐,但是不行,我要吃三塊錢,所以沒有法子跟他比。他一個月六十塊錢解決,我一個月生活費用要九十塊錢,我一餐比他吃得多。這就是說明了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,所以你的心愈清淨,妄念愈少,你的能量消耗就愈少,消耗少補充少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
佛陀在世大家日中一食,他心多清淨,他沒有妄想、沒有煩惱,所以每一天稍許補充他夠了。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阿羅漢七天吃一餐,他的心更清淨。換句話說,能量消耗就更少了,是這麼一個道理。辟支佛定功比阿羅漢深,半個月出來托一次缽,半個月吃一餐。因此飲食這一方面決定不可以勉強。勉強,你的生理系統破壞了,你要是得了病,豈不叫更麻煩!你給一般社會的形象也破壞了,你看出家人、修行人一個個身體都是那個樣子,叫人看到就害怕,還敢學佛嗎?他不敢學佛了。學佛的人滿面紅光精神飽滿,吃一點點,叫人看到佩服!所以李老師生前的時候,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,走路都像年輕人,他老人家九十歲的時候,你看起來也不過六十歲的樣子,那真叫人佩服。所以學佛要學一個好樣子,給社會、給大眾做一個好榜樣,像諸佛菩薩住世一樣。
所以懺罪,遮罪從事相上看會非常麻煩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曉得事實真相,戒要不要受?弘一大師的話,還是要受,不受是什麼?社會一般人譏笑你,你出家沒受過戒。所以形式上要去受一下,免得人說閒話,但是自己一定要明白根本不能得戒,不可以妄稱比丘,你要稱自己是比丘,叫大妄語,沒有得戒,你自以為、自稱得戒,這是大妄語,這是不許可的。所以形式的受,免得社會人說閒話。
自己修行,從前章嘉大師所說的,我們雖然沒有得戒,要學戒,認真的去學習,真正做到一條,這一條你得到了;做到兩條,兩條你得到了,要真正去做。不做,那個形式上受的沒用,不但受戒沒用處,有名無實,三皈也沒用。今天聽說有七、八十個人要我給你們傳授三皈,我這傳授很容易,儀式很簡單,你們是不是真的得到了?怎麼樣真的得到?真照做了,皈是回頭,我真回頭了,真的依照佛菩薩教誨去做,皈依是這個意思。形式上做,沒回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依舊迷惑顛倒,依舊邪知邪見,沒回頭!那這形式,毫無意義。一定要依靠佛菩薩教導我們,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三皈依就傳這個,教你從迷邪染回頭來,依覺正淨。實在講覺正淨,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很明顯,清淨平等覺,清淨就是僧寶,平等是法寶,覺是佛寶,果然能夠依清淨平等覺,你就真的皈依了。
所以真皈依之後,我在《三皈傳授》裡面講得很明白,三皈的理明白了,事也明白了,完全落實到形象上,我們皈依的佛是阿彌陀佛,我們皈依的法是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皈依的僧是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,菩薩僧!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榜樣。
在這個時代,三寶是以法寶為中心,佛不在世了,菩薩僧也不在世了,我們供養的是形像,最重要的是法寶,法寶是第一優先。真正皈依三寶,每天要讀誦《無量壽經》,依照《無量壽經》的教誨去修行,這個修行就是我們一天到晚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,跟佛在經上講的相應不相應,不相應的,趕緊依照佛所講的改正過來,這就是依靠了,這才叫皈依。如果我們的思想行為跟經上講的毫不相關,也不去理會,那你這個皈依就錯了。不但你沒皈依,這個皈依就有罪過,什麼罪過?欺騙自己,欺騙佛菩薩,自欺欺人,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所以我們要搞真的,不能搞假的。假的還必須搞輪迴,還要搞三惡道,這個才可怕。真正皈依,我們來生決定生淨土,決定作佛、作菩薩,這才是真實的功德利益,這個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所以三皈儀式做了之後,現在我們有錄音帶,講解的錄音帶,從錄音帶寫成小冊子,都分送給諸位同修,要多聽幾遍,清楚明瞭,然後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修行。《無量壽經》現在在海內外不少同修在這部經上得真實利益,有一天念十幾遍的,我聽說有超過二萬遍的。認真修行你從他相貌上看出來,他相變了,在日常生活當中,他風度變了、儀態變了,跟從前不一樣。現在一般人喜歡講體質變化,真的他體質變化,真的他體質變了;過去有些毛病,毛病沒有了,從前常常精神打不起來,現在精神飽滿、容光煥發,確實變了。這個變並不奇怪,連我們一般看相的人都會說相隨心轉,從前他是輪迴心、凡夫心,現在他是佛心、是清淨心、是慈悲心,他的相怎麼會不變!他當然變了,相隨心轉,體質也是隨心轉,這是佛在經論上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他現在的思想純正,清淨真誠慈悲,所以他整個體質都發生了大的變化,這就能夠度化眾生。不必講話,看我這樣子就行了,就可以了,我這個樣子念佛讀經讀來的,這要知道,所以修行對自己真的有好處!
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但是也不要求人間的富貴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警惕菩薩,不受福德,生活過得去就好了,不必求奢侈,吃得飽穿得暖,夠了,這樣過得心安理得自在幸福,前途一片光明,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把握,真的超越三界輪迴了。底下這一段我們簡單說說,這是講在事懺裡面罪重的,比丘要請二十個大僧,比丘尼要請四十個大僧。
『令六夜行摩那埵』。摩那埵是懺悔,大的過失要這樣懺悔。『供給承事七日』。這是伺候二十個大僧,將二十個大僧看作自己的老師、善知識,自己以學生來伺候他們七天。『僧為羯磨除罪』。羯磨是作法,依照修懺的儀規來做,幫他懺罪。像在台灣一般說流行的梁皇寶懺,梁皇懺就是七天,依照儀規來給他懺罪,這樣他的罪可以消除,恢復到他的淨戒。但是要記住後不再造,後來又造,那就沒法子懺,這才是真正重要!底下講。
【尼則四十。】
如果是輕罪,很小的罪,譬如普通我們講小妄語,這很輕的罪那個過失。
【一日承事。不必集僧也。】
這就比較容易,對一個大僧,在他面前說出自己所造的罪業,我下一次不再造了,這樣就可以懺除遮罪了。
【若大乘作法。如下所明。】
至於大乘裡面的修法,底下還有詳細說明,這一段就講到此地,時間也正好,底下這一段是講性罪,性質跟前面不一樣,我們等下一次回來的時候,再給諸位同修細細的來說明。
這裡有位同修有一個問題,這個問題可能也是大家都有,他問:開悟是什麼樣的境界,是否還有受五欲七情三苦?世間人可否證得?
你問開悟是什麼境界,我沒開悟,我不曉得。我有一年在舊金山講經,舊金山有五個年輕人,西藏有一仁波切給他們授記,這五個人都開悟了,所以這五個年輕人氣焰很高,貢高我慢。我在那邊講經講完之後,他們到我面前來,問我看一看他們有沒有開悟,我就講老實話,我說你們沒有開悟。他就很生氣,他說西藏的活佛仁波切都說我開悟了,你怎麼說我沒開悟!我說:我沒開悟,你來問我,當然沒開悟;你要真的開悟,你還來問我嗎?不要被人騙了!實在講這個悟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徹悟,小悟人人都有,你聽一個半鐘點經,你有悟處,這是小悟。我們通常講的開悟是徹悟,徹悟是明心見性,你看倓虛老法師講他一生看到參禪的人,有見過得定的,聽過的,從來沒有聽說過哪個開悟的,是真話。
果然開悟了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,什麼五欲、七情、三苦沒有了,超越了,這是世間東西,這是三界六道裡面的。明心見性,你不要說這些東西,這些東西阿羅漢都沒有了,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這都在見思裡面,五欲七情三苦統統是在見思煩惱範圍之中,見思煩惱斷了,這個沒有了,阿羅漢就超越三界,阿羅漢沒有開悟,沒有見性。如果說開了悟,見了性,還有這些東西,那裡頭有問題了。我們不要說他,敬而遠之可以,不要去得罪他。
底下又問:又是說菩薩什麼果位?剛才講了,如果是開悟了,在菩薩裡面是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,從這個階位以上,最低限度是初住、初地這個果位。如果在念佛法門裡面是理一心不亂,功夫成片跟事一心不亂都沒有開悟,開悟是理一心不亂。你再要問開悟的樣子,說實在話我也可以透點消息給你,你們念過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開悟了,你從《壇經》裡面得到一個啟示,開悟的人一切經他只要一接觸完全通達,決定沒有障礙。六祖沒有念過《涅槃經》,無盡藏比丘尼把《涅槃經》從頭到尾念一遍,他就跟他講,講解的時候,無盡藏比丘尼就開悟了,這是開悟的樣子。法達禪師念《法華經》三千遍沒開悟,六祖沒有聽過《法華經》,叫他你念給我聽,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法達只念到「方便品」,第二品,第二品念完了,六祖說:不要念了,我都知道,跟他講解,他開悟了,法達開悟了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得一點消息,什麼叫開悟。
真正開悟,世出世間一切法他只要一接觸,不要學,完全都會、都通達,那就是真正開悟。如果他沒有這個能力,那個開悟就可想而知。他還有障礙,不行,那個沒有悟,所以學佛不要被人騙了。現在這個社會騙人的也很多,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,騙人的很多,受過高等教育被人騙了,這真的叫「可憐憫者」,佛經裡頭常講的可憐憫者。沒有受過教育被人騙,還情有可原;受了高等教育還被人騙,真可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