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一一0集)  1991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110

  請掀開經本,二百七十一面倒數第三行,從最後的兩個字看起:

  【又云。是二種門。皆各總攝一切諸法。何者。以一心含通別二門。以真如門是染淨通相,通相之外無別染淨。故真如門總攝一切。生滅門者。別顯染淨。染淨之法無所不該。故云總攝一切法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段。這是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,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用二門來說明,這二門就是我們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現相,不過佛法是把作用也包括在現相裡面,有相才有作用。可見得,佛法與世間這些聰明智慧的人,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在方法大致上是相同,都把它分做體與用,或者是體與相。但實際上,這個世間的觀察遠不如佛法來得正確,原因在什麼地方?佛跟我們一語說破,就是眾生是非人我沒有淘汰乾淨,這個東西就是障礙,佛法裡面講的二障,煩惱障與所知障。有了二障,無論你怎麼樣去觀察,很難得到真相,所得的結果是一個相似法,不是真實的。相似裡面決定有偏差,偏差就差得太遠,不但我們世間人不能了解宇宙的真相,佛給我們說的,即使天人,比天人更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,乃至於權教菩薩都不行。這些三界之外的聖者,他們煩惱障雖然是斷了,所知障還在;換句話說,無明未破。界外的執著,還是障礙清淨心,不能夠明心見性。性是什麼?性就是此地講的諸法實相的體相用,這個就是真性。整個佛法的修學目的,跟這個世間哲學的目標完全相同,都是尋求真正的智慧,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目的是相同的。唯獨佛的方法純正,他是圓滿達到這個目的。

  馬鳴菩薩說法非常的善巧,這是用真如生滅二門來敘說這個本體跟現相。體裡面沒有染淨,前面說得很清楚,非染非淨,非生非滅,什麼都說不上,六祖大師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那是講的體。從相上講,相就有生有滅。相有生滅,相也有染淨,所以從生滅門裡面再開二門,但是告訴我們,二門是從一門開出來的,是為了說話方便起見,不要真的執著是二。執著是二,那你就不得其門而入,不但這裡執著二不得其門而入,就是前面真如生滅這二門,你要執著這是二,你也不得其門而入。二就是一,一就是二,這才是真相。這二門各總攝一切諸法,無論是講真如,是講生滅,都是攝一切諸法,所謂一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一。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的?最主要所有一切萬法它只有一個來源,這個來源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就是本體,是一個,所有一切法統統從這個地方生的,所以一切法是一。

  下面再給我們解釋『何者』,何是為什麼?用現在的話來講,這是為何?為什麼?『以一心含通別二門』。真如是通,生滅是別。真如是體,是通的;相就有差別,生滅是現相,就有差別。『以真如門是染淨通相』,真如隨緣,隨四聖法界之緣,真如的相是淨相;隨六道之緣,真如的相是染相。真如其實沒有染淨,隨緣。譬如我們把眼睛比作真如,我們把眼鏡比作生滅,我們戴上一個藍的眼鏡,看到外面都是藍的,我們眼睛隨藍眼鏡之緣,看外面都是藍的。我們戴個紅色的眼鏡,看到外面都是紅的,我們眼睛沒有紅也沒有藍,是隨緣,隨那個紅藍眼鏡之緣看外面的色相,好像是這麼一回事情。其實眼睛也沒有紅藍,外面境界也沒有紅藍。紅藍毛病出在哪裡?出在那個鏡片上。這就是說明我們的心沒有染淨,外面的境界相也沒有染淨。染淨產生在哪裡?產生在虛妄的分別執著,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哪來的染淨?沒有染淨。

  所以佛與大菩薩看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。不是一真之外另外有個十法界,不是,就是!我們看十法界,人家看一真法界,人家不戴眼鏡看的是一真,我們戴上眼鏡看成十法界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那個毛病,佛在《華嚴經.出現品》講,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妄想執著就是病根,這就好像那個眼鏡的鏡片一樣,去掉妄想執著,性相一如,體用不二。所謂有染有淨,都是妄想執著裡面生的,不是真有這樁事情,所以真如是通相,而且是清淨相,是平等相。這個染淨是不得已對那個有妄想執著眾生而說的,有妄想執著,好像是有這麼回事情,是對他們而說的。『通相之外無別染淨』,絕對沒有另外真正是有染,是有淨。諸位要知道,假如淨是真的,清淨是真的,那怎麼可能會染污?如果染污是真的,那個染污怎麼會去得掉?染淨都是妄想上生的,不是真的,沒有一法是真的,只有真如才是真的。真如從什麼地方顯?從清淨心裡面顯現。到你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你就證得了。

  有些同修彼此修的法門不一樣,就起了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再一嚴重,那問題就更多了。在此地我特別提醒同修們,我叫大家念《無量壽經》,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修學,修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。我們這個道場日常法師也教一些同修依《廣論》來學習,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也有不少人依照這個方法學。這兩個學的人碰在一起,一個就說《無量壽經》好,一個就說《廣論》好,你的不如我,我的不如你,這吵架吵起來了。於是乎來問我,我說兩個都不好,為什麼不好?你們打架打起來了,那怎麼會好?兩個人都學錯了。佛這兩個法門都是叫你修清淨心的,不是叫你分別執著去搞這個高下勝負的,不是叫你搞這個,你搞這些就錯了。你依《無量壽經》能得清淨心,依《廣論》也可以得清淨心,能夠得心地清淨,哪一樣不好?樣樣都好。佛無有定法可說,佛說法是應一切眾生不同的根性,你喜歡修哪個法門,佛就教你這個法門,法門沒有高下,沒有勝負,心地得到清淨平等就成就了。所以它目的相同、方向相同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決定不能輕視別的法門,不可以毀謗其他法門。毀謗其他法門,就是謗法、謗佛、謗僧,那你就是造毀謗三寶的罪業,《戒經》裡面結罪那是阿鼻地獄。這個不可以,這是學佛學錯了。

  在無量法門裡面,我們為什麼要選擇《無量壽》?這麼多法門都好,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?這是一類根機不相同,我們對這個法門很契機、很喜歡,這就行了!你說為什麼?我喜歡這個法門,這就可以了!凡是你喜歡的,你學習就有興趣,學得法喜充滿,你成就就快速。不是說別人學這個法門,我跟他學,那不一定適合於自己,總要曉得自己的根性。何況《無量壽》這個法門是《華嚴經》的歸宿,我們今天念《華嚴》,《華嚴經》在這卷經裡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《華嚴經》的歸宿,就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歸宿。我們從這個大經認識了淨土,證實我們的選擇沒有錯誤,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讚歎的。

  所以修學這個法門,得感應的同修很多;可是感應不重要,我們目的不是求感應。感應是決定有的,但是它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,不要在意這一樁事情,而是一定要求念佛三昧,這就重要了,這是我們修學的目的。念佛三昧是什麼?就是《彌陀經》上講的一心不亂,禪家講的明心見性,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,這都是念佛三昧的別名,我們用念佛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。念佛三昧有淺深次第不同,修學其他的法門,如果見思煩惱不斷,就沒有辦法出三界,這是事實,因為其他法門裡面沒有帶業往生的。帶業往生只有淨土法門,這點就看出法門的難易。但是任何一個法門,只要你認真學習,那可以說決定不墮三惡道,這是真實的。

  要想超越六道輪迴,那就不容易,一定要斷見思煩惱,唯獨淨宗,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。講到功夫成片,說實在的話,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,問題就是你專不專心?你專心,沒有一個做不到的。這是《無量壽經》,它不講一心不亂,它講一向專念。一向專念,這個標準就很低,就是念到功夫成片,這就決定往生。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對這個法門的讚歎,就是基於這一樁事實,所以對它特別讚歎。這是說所有法門都是相同的,這要知道,決定不能懷疑,更不可以毀謗。

  底下講『生滅門者,別顯染淨,染淨之法無所不該』,該是包括。我們讀了這句,也許心裡面生起疑惑,無所不該就是無所不包。佛染不染?佛要不染,那應該除佛之外。淨法,三惡道眾生有沒有?他清淨不淨?如果三惡道眾生沒有清淨,這個淨法也有範圍,那三惡道要除外,為什麼也包括在其中?實在講,染淨確實是全都包括。怎麼說全包括?諸位如果細讀《楞嚴》就明瞭。惡道眾生六根根性有沒有染著?不要講惡道,以我們自己做代表,我們的見性、聞性有沒有染污?沒有染污,決定不染,那淨就包括了!

  什麼叫見性?這舉一個例子說,六根根性一個明白了,其餘五個統統都知道了。見性是能見,我們睜開眼睛就能見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時候絕對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時候見是見性見,你的心清淨。才有一念分別,這個好看,那個不好看,那就有染,就變成染污,那就不是見性見,那叫染性見。染性是什麼?染性是分別執著,就是第六識、第七識。第七識執著,第六識分別,它們隨著見性起作用,所以我們六根是染淨混雜的。雖然雜,畢竟染是染,淨是淨,染沒有妨礙淨,淨也沒有妨礙染。就好像我們剛才舉的戴眼鏡一樣,你那個眼鏡雖然是有色的,眼鏡沒有妨礙眼睛,眼睛也沒有妨礙眼鏡,彼此互相不妨礙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的真如本性跟阿賴耶的關係就像眼睛跟眼鏡一樣。你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,這修行成就就有把握。原來染是什麼?你不是真染,沒真染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教給我們,就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六根根性,交光大師註解註得好,教我們捨識用根,你要用六根的根性,你就跟佛菩薩沒有兩樣。

  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,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人家用六根根性,我們不會用根性,我們用八識,我們用眼識、用耳識。識是染污的,性是清淨的,換句話說,人家用清淨心,我們是用分別執著心,分別執著就是染。執著佛法也是染,我執著這個法門殊勝,執著別的都不如我,這就是染,這就錯了。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教我們離染,恢復清淨,我們搞錯了,把佛法也當作染污,這叫冤枉,三世諸佛聽了都喊冤枉,你把佛法錯用了。這是學佛很困難的一樁事情,這也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,就是執著。世法不執著,給一個佛法又執著佛法,總離不開執著,這是病根,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「可憐憫者」,這真可憐。得到自在解脫,那相當不容易。

  祖師大德把一切眾生從根性上分類,天台大師把一切眾生根性分為四種,藏、通、別、圓,賢首家分為五種,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實在講,唯獨圓教根性的眾生容易悟入,圓教是什麼樣根性?就是不太執著,那什麼都好,不太執著,說什麼都好,不給人爭論,不去執著這一些,這就是接近圓教的根性。愈是堅固的執著這個根性就修學上障礙要多一點。執著最嚴重的,小乘根性,小乘樣樣執著在事相上,所以小乘戒論事不論心,完全執著在事相上。大乘人對這個就看得很淡薄,知道這一切現象沒有一樣是真實的,夢幻泡影,皆是虛妄,他執著什麼。不但世間法不執著,佛法也不執著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那個捨不是說不要,捨是不要執著,不執著,一切法也不執著,他這個心容易清淨,容易得自在,這屬於圓頓根性的人。

  我們了解這些事實,對哪一種人就說哪一種話,對那個小根器的人,就告訴他要嚴持戒律,不能殺生,殺個螞蟻都要受果報的,他聽了很歡喜,他很願意修學。你要叫他這個也可以馬虎,那個,他認為這不是佛法,這是邪門外道。對什麼人說什麼法。你對大乘根性講的事事樣樣都要執著,他害怕了,這個佛法我不敢學,這一舉一動都被繩子捆起來了,綁起來了,動都不能動,人家就不敢來修學。所以接引眾生,觀機非常重要,你要認識眾生的根性,要教給他什麼樣的法門。所以法門沒有定法,佛無有定法可說,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當時不同根性的人去向他請教,他很會觀機,一看就曉得你是什麼根性的人,教你修個什麼方法。你一聽很歡喜,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不久他的確就得好處,就得利益,這是說明任何一法都含攝一切法。

  諸佛如來也應化在十法界,《地藏經》上,釋迦牟尼佛就明白講,不是地藏菩薩分身以無量分身來度脫罪苦眾生,釋迦牟尼佛說,我亦,我也是以無量無邊的分身,也在這個六道裡頭。在六道裡面佛也有染相,佛也變畜生,也變餓鬼,也到地獄去度眾生,佛也有染相。所以從根性當中說,地獄眾生也有清淨心,染淨都遍一切諸法。所以說『總攝一切諸法』:

  【以此生滅即是真如隨緣變作諸法。諸法既無異體。還攝真如門。】

  這個話就好懂。一切諸法是真如變現的,真如體淨,變現一切法的體哪有不淨。所以只要從體上去看,沒有一個不是清淨的,我們六根的根性,性是體,清淨的,畜生的見聞覺知這個性體也是清淨的,餓鬼、地獄還是清淨的,體清淨。下面說:

  【又真如是泯相顯實門。不壞相。一切即泯。故得攝於生滅。】

  泯跟顯示是相對的意義,就是隱顯的意思。所謂隱,是我們一般凡夫看不出來,其實就在面前,看不到,在面前也看不到。佛給我們指示出來這就是,這就是也看不出來。絕對不是佛一指,這就是,你真的就悟入了,有,有少數人,不是沒有不悟入的,於佛的言下大徹大悟,他確實入這個境界。多數人雖然知這就是,這就是也不悟,為什麼?依然分別妄想。這什麼原因?佛門裡常說業障太重了,這業障!如果沒有業障,這一點確實就要悟入,悟入之相跟不入的相完全不一樣。

  悟入之相,給諸位講,那個人從此之後快樂無比,他沒有煩惱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悟入。不入是,依然有分別執著,那就苦了。悟入之後那個人真的叫脫胎換骨,那確實不一樣。這問題就是你還要不要分別執著?也許你說,我不再分別執著,其實你還在分別執著。你分別我不再分別,執著我不再執著,還是執著,還是分別執著。怎樣契入境界?那這是諸位功夫上的事情,這個東西說不出來的,完全是你內證的功夫。不過實在是不容易入,佛也有方法,這個方法是什麼?六波羅蜜。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,慢慢的可以能夠契入。

  布施是什麼?布施是叫你放下,什麼都能放得下,都能看得淡,你這個心自然執著的意念慢慢就淡了,淡薄了,慢慢就把它化開了。所以布施是修學的手段,是把你堅固的執著解開的一種手段。持戒就是守法,就是隨緣,因為法沒有定法。你們覺得這個是好法,好,我就隨著你這是好法;你說那個不是好法,好,我就隨緣不做那個法。沒有定法,是非善惡都沒有一定的標準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是持戒。釋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也是恆順眾生,你們說這個善,好,釋迦牟尼佛訂這是善;你們說那是惡,好,就訂了那是惡。釋迦牟尼佛要生在今天戒律的標準又不一樣了,是不是?現在人意識形態觀念上跟古人看法完全不相同,古人有的看了是惡,現在人看的是善;古人看的善,現在人看的是惡,這是非都顛倒了。佛法要不恆順眾生,這個佛法就是沒有用處的東西。佛絕對不是叫你去做古人,不是的,佛叫你做現代的人,就在現前解脫,不是把你拉回到幾世紀之前才給你解脫,那不是佛法,這要曉得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經教裡頭,你才知道我們要著重的是它的精神而不是形式,形式是隨時可以變化的,精神是永遠不變的。譬如戒律的精神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就這八個字。諸惡,古今標準不一樣,中國跟外國的標準不一樣。你們認是惡的,我都不做;你們認為是善的,我都做。佛沒有把善惡訂個標準,沒有!只是給你講這個原則,你要記住。

  我們今天現在是交通便捷,大家常常到國外去觀光,每個地區風俗習慣、人情道德觀念都不一樣。他們的價值觀不相同,道德的標準不相同,到哪個地方,就要遵守哪個地方的,那個地方的人民才歡喜,才歡迎你。你要不能接受,一定要執著自己的標準,你走到哪個地方人家都討厭你,人家都拒絕、都排斥你。佛法是活活潑潑的,佛法不是死的,祖師大德都是跟我們講原則,絕對沒有一個人給你講一個死呆板的東西,沒有,全是活潑的,全是原則。我們在生活當中才能夠靈活的去運用,這樣就得自在,心地永遠是清淨。

  六度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(在六道裡面)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。布施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不取於相,不著相,不執著。就是學看破放下,般若是看破,其餘前面五種都是放下,前五度都是放下,不僅是布施是放下,其他統統是放下。譬如剛才講守法,放棄自己的成見,我在台灣守台灣的法律,我到美國守美國的法律,到日本守日本的法律,這個守法,這守法還是要放下,沒有成見。前面五度都是放下,後面一度般若是看破,這看破放下而已,你就得大自在。所以理與事,實在講都非常明白擺在面前,擺在面前為什麼說它隱、為什麼叫它做泯?是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這叫泯。『泯相顯實』,相泯了,真實就露出來了。好像那暗的去掉了,光明就現前了;光明來了,黑暗就去了,互為隱顯,暗顯,明就泯了;明顯,暗就泯了。你懂這個意思,它此地這個體與相就能夠體會得到。顯實『不壞相』,雖然顯出真實,這明心見性,見到相,見到一些真性了,相有沒有壞?沒有。十法界的相樣樣都不壞,為什麼不壞?因為統統是自性變現的。這底下說,『一切即泯,故得攝於生滅』,這是說體含攝現相。

  【又生滅是攬理成事門。】

  事是萬象,一切萬象從哪裡來的?有相,一定有性、有體。有事一定有個道理,不可能說沒有理,這個事情有了,不可能的。有事一定有理,有理一定有事;有性一定有相,有相一定有性,因為它是一不是二。『攬理成事』,這個事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。

  【不壞理而成事。】

  自性理體,沒有一絲毫的障礙。就像《楞嚴》上說的,《楞嚴》有個比喻,把太虛空做個比喻,把太虛空比作真性,不障礙一切現相的發揮,自在發揮,與空沒有障礙。空不礙現相,現相也不礙空。假如這個空要礙事的話,我們把這個移到這邊來就移不動了,那空妨礙那個地方,還能移得動嗎?那不妨礙,這來去就自由了,它不妨礙。事、相也不礙空,如果相要礙空的話,把它拿掉,這個地方空就應該少了一塊,沒見它空少一塊!從這個舉動,諸位就曉得空有不二,就曉得這個相是假相。相如果是真的相的話,你這裡挪動,這裡一定有妨礙,空一定會礙有,有也會礙空,今天空有互相不妨礙,假的,不是真的!這是那些科學家他們知道,我們一般人心粗大意,天天看這個現相,也沒想出這個事實的真相,都沒想到。『不壞理而成事』:

  【故得攝於真如。是故互相交徹。不壞性相。】

  這兩句是一個總結。

  【何者。以是二門不相離故。如金與莊嚴具。】

  『莊嚴具』就是器,好比金與器一樣。

  【若以金攝具。具無所遺。以具攝金。則金無不盡。】

  這就是祖師大德常說的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金跟器,金是說體,器是講現相,是講的事相,事相與它的這個體質是一不是二,所以它互相含攝。說金,包括所有的金器;說器,也包括所有的金,這個比喻也很好懂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性變現出的萬象。六祖大師所講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萬法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生就是變現出來的,所以它確實是一不是二。

  既然是一,佛教給我們不分別、不執著就正確了,它是一!你真的要分別、要執著,錯了,大錯特錯,那就迷了。於一切法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覺悟了,知道萬法是一,一就是萬法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這就對了,這是事實真相。為什麼佛對於每個人說法不一樣?既然一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一,為什麼佛跟這些人說法說的都不一樣?這個事實我們要明白,是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,你給他說真相,他不能理解,他不夠程度。不夠程度怎麼樣?小學程度就要用小學的這個標準來教他,中學的程度就用中學的標準來教他,教學方法,說法不一樣。如果講得利益,得利益是教學的目標,小學教他,他得了小的利益,心滿意足;中學的這個程度得到這個,他也心滿意足,他都得利益了。得利益有淺深大小不同,各人統統得利益,這個是佛法教學殊勝之處,沒有一個不得利益的。

  只有真正圓頓之人,佛才跟他講真實法,一絲毫都不保留,完全教給你,這個地方是一絲毫都不保留,給你講性相是一,不是二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,你在這裡面還分什麼?還執著什麼?自性彌陀,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現的;唯心淨土,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所變的。釋迦牟尼佛是不是自性?是這樣的;娑婆世界是不是自性娑婆?是,一點都不錯,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性變的。彌陀是自性變的,觀音菩薩是不是自性變的?這一切眾生是不是自性變的?豬狗牛羊是不是自性變的?餓鬼、地獄是不是自性變的?統統是自性,離了自性沒有一法可得。你在這一切法裡面,你看你的心是不是清淨?這才叫得諸法的三昧,得無量三昧。心在一切萬法裡面真的平等,真正清淨,也真正慈悲,為什麼?一切法是自己!哪有不愛自己的?所以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叫同體大悲,他知道是同體,我們不曉得。那個慈愛叫無緣大慈,無緣是沒有條件的,無條件的。為什麼無條件?因為同體,一體。這個不是圓頓根熟的人聽不進去,聽是聽了,入不進去。底下說:

  【良以二門一揆。全體遍收。故得交徹等也。今此用者。先標交徹及不壞性相之所以也。】

  底下這幾句話很重要:

  【真如即理。生滅即事。二門若非一心。即不交徹。一心若無二門。即壞性相。故次云互相等也。下喻結可知。】

  這個『下喻結』是在二百七十面,因為這個註解是前面一段《疏》的註解,說了這麼多,都是說一心法界。二百七十面在第二行,第二行最後一句,「一心法界,含真如生滅二門,互相交徹,不壞性相」,我們講了這麼多,就講這四句。下面這是比喻,「其猶攝水之波非靜,攝波之水非動故」,用這個來做比喻,這個比喻很容易懂,把水比作真如,把動靜比作生滅。不管是波浪,還是平靜都是水,沒有離開水,這就說無論是萬象紛紜,總歸是一個真性。把這十法界比喻波浪,佛,水是靜的;菩薩是微浪,微微的波;六道凡夫,這大風大浪,但是都沒有離開水,把水比作真如,這比喻容易懂,也比得很好。再看底下一段,因為這個地方它講無障礙的法界,分為三門來解釋、介紹,第一段是講一心法界,第二段是:

  【形奪無寄門。】

  什麼叫『形奪無寄門』?下面有個解釋:

  【謂無事非理。故事非事也。】

  這是奪事。

  【無理非事。故理非理也。】

  這是奪理,為什麼要雙奪?只是為了一樁事情,怕你執著,怕你執著,聽說事就執著事,聽說理就執著理,告訴你這個事實真相,事也不是真正的事,理也不是真正的理。換句話說,相不也是真的相,性也不是真的性,你不能著相也不能著性,一有著就錯了,這段的大主意就在此地。我們看註解,就是鈔,註解。

  【形奪無寄門。疏言。】

  疏是清涼大師所講的,鈔是宗密大師的解釋。

  【無事非理。故事非事者。】

  沒有一樁事不是理,所以事就是理!事哪有事,事都有理。

  【謂事既攬理。】

  事沒有理不能成就。

  【遂令事相皆盡。】

  事都是理。所以那個見性的人,我們在禪宗公案看到,祖師考一考這個人,看他是不是真的見性?性在哪裡?你不是明心見性了嗎?性在哪裡?可能他在地上撿一片樹葉給他看看,在這裡。不一定他拿個什麼東西,指示一下,就是這個意思。你不懂這個意思,他這一問一答一表示,我們看了是莫名其妙。懂得這個事實,他答覆的一點都不錯,無有一法不是,真如本性在哪裡?法法皆是,真正見到了,不是我們看到人家聽說這樣做,我們也來比劃一下。所以這禪宗很能騙人,人家拿這個是真到這個境界,我們拿是假的,所以這個東西學不得的。古時候說哪一個禪師,我名字記不得了,學人向他參學,向他老人家請教,他都是豎一個指頭,一指禪,不管來問什麼問題,他都是豎一指頭。旁邊他的侍者小和尚學會了,別人請教,他就一指頭,他也豎個指頭,那個老和尚有一天看到了,拿個刀子,一豎起來,馬上把他這個指頭砍掉,指頭沒有了,他從這開悟了。人家豎得有意義的,他這個學人家的樣子,這個不行!所以後世學樣子的很多,真正見地的很少見,都學的些形相,這個不行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教下是跟你討論這個真實的道理,事實的真相,禪宗不討論,所謂是直指人心,明心見性,直截了當,沒有言說,顯示這個事實。『事相皆盡』:

  【唯一真理平等顯現。以離真理無事可得故。】

  所以見性在哪裡見?在相上見,相就是性。譬如見金,金在哪裡?器就是金,離開器哪有金可得!我們今天說實在話,像這些大乘經論裡頭,將這個事實真相說得實在清楚,我們每天讀誦,讀誦就是在薰習。天天在薰習,還是入不了境界,這是我們一定要去找那個原因在哪裡,找到這個原因,把這個原因消除,我們才有救。如果含糊籠統這樣下去,這一生一定空過,這是事實。我們在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都在修行,從來沒有一生成就,原因跟今天一樣,沒有找那些障礙到底產生在哪裡,不曉得把這個障礙消除,所以自己覺得修得還不錯,到臨命終時還得去見閻王,出不了三界,搞的回數太多了。這一生如果真正覺悟了,把我們這個病根找出來,我們從這個根源上把它消除,我們這一生就得救了,不會再犯從前的錯誤了,這就能出離。

  根源到底在哪裡?這是普賢行願,普賢行願這是最高級的佛法。什麼人學的?法身大士學的。這個佛法,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是建立在菩薩六度的基礎上。這原因找到了,六度又是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,三學是小乘,小乘人修戒定慧。這是一乘法,十大願王是一乘,一乘建立在大乘的基礎上,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,三學。小乘法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,人天是什麼?三福、六和。我們連這個都做不到,無論什麼殊勝的法門、善巧的法門,我們修學都不會成功。最好的法門給你,我這個法門好,那個法門不如我,你看看,煩惱就起來了,分別執著、貢高我慢都起來了,這就是你修不成的原因,你病根之所在。

  所以小乘是三學一定建立在六和敬、在三福的基礎上。三福是什麼?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我們這個是不是認真去做了?真正明白了、真正懂得了,盡心盡力去做,這是佛法的基礎。沒有不孝父母的佛菩薩,沒有不尊重師長的阿羅漢,你找不到。所以我這次回來講《地藏經》,有很多人問我,法師你這幾年統統都講淨土法門,為什麼講《地藏經》?《地藏經》是什麼?《地藏經》就是講的三福,《觀經》上的三福,十一句,那十一句是綱領,細說就是一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做起,不從這裡認真下手,所有一切修學全部都會落空,念佛也不能往生,古人講的,你喊破喉嚨也枉然。所以這一生再不能空過了,一定要把從前犯的毛病找出來,從根本上把它消除。

  我們今天聽到了,好像是懂得,讀這個文好像是懂得,讀得也很歡喜,就是做不到。做不到就是沒入進去,為什麼做不到?把這個原因找出來,把這個因素消除,這個境界我們這一生能不能達到?給諸位說,可以達到,不是不能達到。如果我們一生當中達不到,佛絕對不會在這個世間講這個法門。那講這個法門沒有意思,你們統統做不到,我說這個法門,好像吊胃口,你們在開玩笑!佛怎麼可以開我們玩笑?不可以的。佛的言語是真語、實語、如語、不誑語、不妄語,句句真實,決定做得到;做不到,是你有障礙,障礙消除了,都可以做得到。我們再看底下文,下面做比喻:

  【如以水奪波。波無不盡。】

  我們這說水,不管是大浪、小浪統統都是水,所有大、小波浪全部說盡了,這句比喻就容易懂得。下面:

  【言無理非事等者。謂真理隨緣成諸事法。】

  這個『事法』就是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,萬事萬物都是性體變現出來的。

  【然此事法既匝於理。】

  這『匝』是圓滿的意思,這個是周匝圓滿的意思。

  【遂令事顯而理不顯。】

  這是凡夫,凡夫執著相,所以把理疏忽掉了,不見性。唯獨法身大士,人家心細、心地清淨,就在事相上見到理體,就見到了;凡夫心粗大意,事相上見不到理體。我們佛門還有一句話說的是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。什麼叫圓人?並不是泛指圓教根性的人,不能這樣指。圓教見性的人,他不見性,他不圓;見了性的時候,法法都圓。圓到什麼樣子?我們這部經是《華嚴經》,佛門公認是經中之王,佛說的第一經。一切經沒有一部經不是《華嚴經》,這就圓了,這話是真的嗎?真的,確實是事實。哪一部經不是華嚴境界?不但一切佛經都是《華嚴經》,基督教的《新舊約》也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你要不相信,你找個圓人來講講《新舊約》,準是華嚴境界。再給諸位說,幼稚園小朋友念的那個小狗叫、小貓跳,還是《華嚴經》。

  凡夫著在事相上見不到理,見到理的時候萬法一如,一即一切。這個一是隨便拈一法都是真如本性,那叫真的圓,哪裡有障礙?所以叫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哪裡會有障礙?有障礙沒有見性,沒有見性是什麼?他有執著,所有一切障礙是從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。因有分別執著,所以普賢這十願決定不能行,因為他願願都是無障礙的境界。譬如禮敬諸佛,諸佛是指誰?諸佛是指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裡面包括有學佛的,還有不學佛的,還有包括外道的,還有包括妖魔鬼怪的,那都是眾生。蚊蟲、螞蟻、餓鬼、地獄,都是眾生,他是一個平等心恭敬,不見性這個心生不出來,他有分別、有執著。唯有見性的人,這個分別執著完全沒有,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法,他這個恭敬心才能生得起來,這就是禮敬諸佛。所以我跟諸位說的,這是建立在菩薩基礎上,菩薩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。你這是找根,我們今天把下層都疏忽了,搞這個,縱然聽的點頭,你為什麼會點頭?過去生中聽了多少遍的,這一次又聽到了,又引起來,不錯,點頭,怎麼點也入不進去,道理在此地。這個經的味道是好,你真是學了之後,欲罷不能,說得的確是非常圓滿,如何自己入這個境界才得受用,這是佛教學的目的,真正得受用。底下也有個比喻:

  【如水成波。動顯靜隱也。】

  好像水變成波,只看到那個水是動的,看不到它平靜的相。平靜是體相,是體的相,動是它作用的相,我們只在事上看,而疏忽它的本體,其實體用總是一,不是二。這裡面要我們細心去體會,整個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離開生活,沒有佛法可得。佛法,佛法就是生活。

  好,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