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(第八十三集)  1989/1  台灣華藏講堂  檔名:04-003-0083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二百一十八面,第四行看《疏》:

  【略此十義。故斯教興。廣說因緣。備於大疏。】

  這一段是總結,總結前面教起因緣所講的十個意思。我們看註解,看《鈔》裡面的註解。

  【略此十義下。】

  就是指前面這一行疏文。

  【第三總結指廣也。】

  在這第一大段裡面,這是第三中段。『總結指廣』,指廣就是後面所說的『廣說因緣,備於大疏』。廣是細說,要細說佛講《華嚴經》的因緣都在《疏鈔》裡面,在《八十卷疏鈔》之中,那個地方就講得詳細,此地只是略說而已。略說這段文,我們講了很多次;廣說,諸位就可想而知了。我們接著看下去:

  【標中應假為問云。】

  『標』就是標題,標題裡面應該要假設一個問答,『問云』:

  【何因緣故。說大華嚴。】

  佛因為什麼樣的緣故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?

  【列十因畢。】

  前面講的十個因。

  【答云。略此十義。故斯教興也。】

  前面給我們講了十個意思,這是說明佛為什麼給我們講這部《華嚴經》。

  【是故總結言廣說因緣者。有二意。一於上十因中。文句繁廣。】

  『繁』是多,說得很繁,『廣』是意思非常的深廣。

  【一一備陳。故言廣也。】

  這是詳詳細細的跟我們說出來。

  【二於十義外。依大疏更有十緣。故言廣也。】

  如果依《華嚴經疏鈔》,除了十因之外,十因,當然比我們這裡說得更要詳細。十因之外,清涼大師又說十種緣。十種因、十種緣,此地統統把它略掉了,後面這是很簡單的給我們提示一下。

  【十緣者。】

  『十緣』的這個小科題。

  【一依時。二依處。三依主。四依三昧。五依現相。六依說者。七依聽者。八依德本。九依請人。十依加者。】

  『加』是加披的意思。以下就把這十小段也給我們略略的說一說。可是略說這個文也相當長,一直到二百二十九面才把十依(就是十緣)簡單的跟我們介紹出來。因此這個《別行疏鈔》確確實實就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《華嚴經》的綱要、精華都在此地。

  【問。此經第幾時教。何時說耶。】

  賢首將世尊一代時教判為五時,這就是華嚴宗的。第一時是華嚴,第二時是阿含,第三時是方等,第四時是般若,第五時是法華涅槃,跟天台家所判大同小異。這就問了,這部經佛是在第幾時說的?底下答覆說:

  【若以通說。謂念劫圓融。豎無終始。】

  這是講『通說』。通說是依佛法真實說,真實說,佛說法從來沒有中斷過的。『念劫圓融』,拿現代的話來講,超越時空,就是超越時間,所以無時無刻不在說經。有緣的人才能遇得到,沒有緣的人,雖遇到也不見不聞。這個說起來很玄,好像是什麼神話一樣,但是那是真的,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這叫一真法界。

  【若別說者。以無時之時。略有十重。】

  『別說』是特別在我們這個世間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的這個法會,這是別說,也有『十重』。

  【初唯一念。謂一剎那中。遍無盡處。說無邊法。】

  這是第一個意思。這個意思就是通說裡面的念劫圓融,這是根本,不但《華嚴》如是,佛所說無量的經典、無盡的法門無一不如是。所以佛經一展開,開頭,六成就裡面,「如是我聞一時」,這就是講一時,一時是念劫圓融。通常我們講經沒有講到這麼深,這是講到《華嚴》,那不能不這麼說,講這樣的深不太容易體會,一切法統是這樣的。根據這個事實,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得到,佛無有法可說。因為無法可說,才能遍一切處、遍一切時,才能夠圓融。如果有說就落到跡象,落在跡象裡面,怎麼能夠圓融?怎麼能遍一切時、遍一切處?真正能遍一切時處必然是沒有形相的,沒有跡象的,像太虛空一樣,這個意思要很細心去體會。下面這就容易懂了,下面是什麼?就相上來講。前面這一句是就性上來說的,性是體,相是起用。

  【二盡七日。謂佛初成道。第二七日。普遍時處。說此經法。】

  這就是在中國佛教裡面常講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,示現成正等覺之後,二七日中,在定中講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是在定中講的。因此許許多多學者們,小乘佛法裡不承認《華嚴經》是佛說的。小乘人完全是論跡象,釋迦牟尼佛一開始講經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講四諦法輪,所以他們稱為原始佛教。《華嚴經》是定中講的,沒有人看到,沒有人聽到,他們不承認。今天我們如果就一般學者的眼光來看,現在還有不少人要提倡原始佛教,甚至於有人說大乘佛教,距離佛講的這個意思去得太遠了,不是真正的佛教。真正的佛教是原始佛教,四阿含經典。這就是把大乘佛法否定掉了。

  現在我也常常聽說,有人要提倡原始佛教。那讀過大乘經典的人都知道,大乘是成佛的捷徑、近路。小乘證得須陀洹果之後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才能證阿羅漢果。阿羅漢只斷見思煩惱,塵沙無明都沒有破,說實在話,他們的果位也就到此為止。所以小乘不承認釋迦牟尼佛之外,還有第二尊佛,不承認,也不會承認這個虛空裡面,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他們也不承認。他們只承認,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,任何人修行修到功德圓滿,證阿羅漢果而已,不能成佛。這就是我執雖破,法執猶存,他還有嚴重的法執。

  如果說大乘佛法真的不是佛說的,與佛說的相去甚遠,大乘佛法在中國這兩千年當中,我們的祖師大德、在家出家,依照這些法門修學,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。你看看佛教史,看看《高僧傳》、看看《居士傳》,這些都是事實。淨土宗是大乘法,不但是大乘法,與《華嚴》有密切的關係,古人稱為《中本華嚴》、《小本華嚴》。淨土往生,不要說過去的,就說近代的,倓虛老法師在佛七開示裡面,那個錄音帶我們這裡有,你們拿去聽聽,他老人家自己說,他一生當中看到念佛往生的,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他看到二十多個人,這不能騙人的。什麼都可以騙人,這臨終站著走、坐著走,這個騙不了人。怎麼能夠否定大乘不是佛說的?

  所以能夠在大乘法建立信心,這實在是有很大的善根。特別是在淨土法門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要不是過去生中,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這個法門遇到了也不相信,所以這個不奇怪。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,過去生中住菩薩道,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聽到佛講《無量壽經》,還不肯發願往生,只發個願,將來我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,沒有發願往生。這就是說,他們這樣的善根還不夠。我們今天遇到要能夠完全相信,一點不懷疑,我們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超過他。他遇到還沒有發心求往生,我們遇到發心求往生,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他,所以這不是偶然的。這個法門不能要求每個人,我們是希望他能信、能願、能行;但是他善根不夠,這沒有法子的。一遇到這個法門,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自己要慶幸,無量劫來善根今天發現了,今天起了作用。當然這又得十方諸佛威神冥冥當中加持,否則的話,這個法門怎麼會聽得懂?《彌陀》、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華嚴經》確確實實是一部經,只是說得詳細、說得簡單不同而已。文有繁簡,意無二致,裡面講的內容沒有兩樣,一個是細說,一個是略說。所以《華嚴》稱為大不思議經,《彌陀經》是小不思議經。

  這是二七日中說的,這是真實的,佛在定中所說。什麼人參與這個法會?經上講得很清楚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可見得阿羅漢沒分,辟支佛也沒分,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,別教初地以上,才有資格參加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。現在人肉眼看不見,耳朵聽不見,就不相信了。實在眼睛看不見,耳朵聽不見的東西多了,都存在,現在科學家也相信,確實存在的。

  【三遍三際。】

  『三際』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
  【謂前後際各無邊劫。說無休息。】

  前面一個說法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為我們說的這個時候。我們曉得佛有三身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,是應身來的。應身有多少?《梵網經》上講得好,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。這個化身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說,那個化身在別的地方也說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各個世界佛都說,沒有不說的。為什麼要說這個經?不是這個法門不能叫眾生當生成佛,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。

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沒有到第二生,是一生就圓滿了。從初發心到無上正等正覺,一生圓滿成就。那善財這一生圓滿成佛,他用什麼方法?給諸位說,他就是用的信願持名的方法,念阿彌陀佛成佛的,這不可思議。所以這部經末後這一章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勸你念佛,唯有念佛,才能成圓滿之佛。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我是讀了《華嚴經》,講了好多年,《觀經》三福末後那一句,「深信因果」才恍然大悟,以前怎麼想都想不通。

  深信因果,擺到菩薩那一條裡面,那菩薩不相信因果嗎?他那個深信因果擺在第一條,我不懷疑,擺在第二條也勉強能說得過去,擺在第三條,怎麼想都想不通,菩薩怎麼不知道因果?讀了《華嚴》之後,才真正明瞭,菩薩不曉得念阿彌陀佛這個因是成無上菩提之果,不知道。所以多少菩薩都不相信,何況凡夫!這一點都不奇怪了。所以有多少大德、善知識勸你念佛求生淨土,他不念佛,他不求生淨土,你就曉得這是為什麼原因。他不相信,不相信為什麼勸你?安慰安慰你,是你太愚痴了,你沒有智慧,他那個法門高深,你沒有分,念幾句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!是不是真的有淨土,真的能生,他自己那邊是個問號。可是真正相信他的話,他真的往生淨土去作佛去了,是不是?這比他高得太多了,這些都是事實。所以曉得我們佛說這個法門是一切時都在說。

  【四攝同類劫。謂無邊劫中。一一各攝無量同類劫。恆說此經。】

  前面第三是從時間上說,佛說這個經從無間斷。如果要間斷了,佛的慈悲心就斷掉了。佛是大慈大悲,平等普度一切眾生,那要不說這個經,這個慈悲心不就斷掉了嗎?這個事跟物是就空間上來說的,遍一切時,遍一切處,無不說此經。

  【五收異類劫。謂一一劫各攝無邊異類劫海。如長劫攝短劫等。常說此法。】

  『同類』是同生性的菩薩,這是同類的。異生性是沒有見性以前的,換句話說,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的,跟佛用的心不相同。佛是用四智,轉八識成四智。四智與佛同類,也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與佛同類。因為他們跟佛用的同一個心,真心本性,用真心。權教二乘以下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跟佛用的心不一樣,那是異類。異類裡面,因為有妄想、有執著,所以才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現象。『長劫短劫』之類的,這是不相同。大世界、小世界、六道十法界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,一真法界裡面沒有這些東西,這是諸位要知道的。所謂是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覺迷不相同。但是不管它怎麼個變法,這十法界六道怎麼個變法,統統離不開自性,能變的是自性,所變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離不開自性。

  因此一切諸法彼此互相沒有障礙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四種無礙法界:事無礙,理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所以大劫能夠含短劫,短劫能包大劫,世界也是如此。一個芥子,即是芥菜子,你看看像芝麻那麼一點點大,能把大千世界裝到裡面。大千世界沒縮小,芥菜子也沒放大,怎麼裝進去的?這我們很不容易懂。芥子是真如本性,大千世界也是真如本性,性與性是相融的,沒有障礙的,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。所以說經的時處真是盡虛空遍法界,大而華藏,小而微塵,就是佛在一微塵、在一毛端裡轉大法輪。毛端是我們這個汗毛,毛尖上,諸佛如來在這裡講《華嚴經》,這不可思議。你問佛什麼時候講的,在哪裡講的。

  【六以念攝劫。謂於一念中。即攝如上無量前後同異劫海。如是念念盡前後際各攝諸劫。常演此經。】

  這些境界,我們念了之後,要很冷靜的去體會,就是虛空法界,無時無處佛不說此經。雖說此經,我們確實不見不聞。為什麼不見不聞?是我們的心有染污,我們俗話說,這個心太粗了,聽不到。在過去,禪宗裡面功夫深的人,在入定當中,那個床上有個跳蚤掉在地下去了,他都聽得很清楚,還有一隻腿跌斷了,跌壞了,他都聽到了。他為什麼會聽到?他的心清淨。我們也能夠勘驗得出來,如果在夜深很靜的時候,愈靜,很遠的地方聲音能聽得到。吵鬧的時候,這樓底下,隔壁的聲音都聽不到,同樣的一個道理。你真正得相當程度的清淨心就見到了,所以為什麼法身大士他們見到,他們聽到了,他們參與這個法會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【七劫念重收。此諸念所攝劫內。亦有諸念復攝諸劫。是則念念既其不盡。劫劫亦復無窮。因陀羅網。重重無盡。於如是時。常說此經。】

  這個境界就不可思議了,這個境界無有窮盡。譬如,這很難懂,從前賢首國師講這個境界,皇帝聽不懂,『重重無盡』,念裡頭又有念,劫裡頭又有劫,輾轉重重,無有窮盡,沒有辦法體會。賢首國師就叫皇帝做一個八角的亭子,做一個小亭子,八個角的亭子。每一面牆都用玻璃鏡子做起來,做好之後,他叫皇帝,你走到亭子裡,他一走到那個亭子裡面看到自己這個的影像,四面八方,重重無盡,他恍然大悟,明瞭了,就是這個境界,重重無盡。鏡子照鏡子,你這個身的形相就無有窮盡。這賢首國師很聰明想出這個方法,來教他體會這個境界。那真是諸佛如來講《華嚴》,真是一切時處,熾然說經,沒來沒有中止過。

  【八異類界時。如樹形等無邊異類世界。時劫不同。分齊各別。盡彼時分。常說此經。】

  前面所講,可以說都是菩薩的境界,最低限度也是阿羅漢、辟支佛以上的境界,絕對不是凡夫。這個地方就漸漸講到六道裡面的人物,不但有情眾生,連無情眾生也包含在其中。正是本經所說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無情,我們今天講的植物與礦物;有情,就是一切動物。為什麼?全是法性變現出來,《華嚴經》是法性體相用的全體。所以你要問,這《華嚴經》內容講些什麼?就是講的自己,以及自己生活的環境,就說這個,你說這個對於我們關係多密切。他不是講別的,說的是我們本人,講我們自己的自性,自性現象起用,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禪家所講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《華嚴經》上就說的這個,字字句句都是當人自性,山河大地是不是自性?是,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除自性之外,別無一法可得。自性覺,現四聖法界;自性迷,就現六凡法界。自性本體沒有迷悟,迷悟在人,自性不迷,也沒有悟。

  『異類』,這就是山河大地。『如樹形等』,植物就包括礦物。『無邊異類世界,時劫不同』,這個我們能夠理解,太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球,成住壞空,個個時劫不一樣。『分齊各別』,每個星球大小不一樣,裡面的溫度也不一樣,濕度也不一樣,移動的速度也不一樣,方向也不一樣,這就是分齊各別。雖然這些不同,這佛說經可沒有兩樣,無時無處統統都在『常說此經』。

  【九此彼相入。即彼異界所有時劫。各別相收。或互相攝。若念若劫。一一無盡。常說斯經。】

  這是重重無盡法界觀,重重無盡。

  【十以本收末。如華藏界中。以非劫為劫。劫即非劫。念等亦爾。】

  實在講,所有一切名相都是概念當中假設的,所有一切概念,說穿了都是妄想,妄想分別執著。幾時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,統統都沒有了,名也沒有,相也沒有。所以說『劫』,劫不過是名而已,不要以為它是事實,『非劫』並不是真有這個事情。所以有,有是暫時有,不是真有,叫幻有,叫妙有。佛法給我們講真相,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,就像在作夢一樣,你說夢裡面到底有沒有?有,有不是真有;空,空也不是真空。真空怎麼會現夢中境界?真有為什麼夢境不常住,一剎那就沒有了?這是說明事實的真相。

  真空不空是說能變的本性,本性就是真心,裡面確實什麼都沒有。六祖大師說得很好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那是講的真空。雖然本來無一物,不妨礙它現一切物,它能現,它怎麼會現的?這個現就是緣,所以佛法講緣生法,在緣。有了緣,它就現了,緣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條件,某種條件聚合了,它就現相。雖現的相,說實在的,那個相根本就不可得。當體即空,你不要認為那個相是有、相是存在。我們今天所以有現相,你以為這個相是真的存在的,那錯了,錯覺,那叫做迷惑。佛在《楞嚴》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,講的是事實,叫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。所以這個相可不可得?不可得。

  我們看了這個相,好像是存在,是因為這個相是相續的相,是那個幻相一個接著一個,一個接著一個。雖然一個接一個,其實上一個相跟底下的相決定不一樣,它有變化。所以這個人會老,花會謝,海枯石爛,它變化,它不是一個。如果它一個相,一個相,那就永恆不滅了,那就叫真的,那就不能叫幻有,不能叫妙有,那就是真有,那就永遠不變。它一個相跟一個相不一樣,就好像我們用電影攝影機那個片子一樣,一個底片一個底片它連續起來,好像是那個事實,其實一張一張是獨立的。我們今天所現的這一切境界相也是這樣的,是一個一個相,一個相生了馬上就滅掉了,第二個相生了立刻就滅掉,第三個相又起來了,叫相續相。我們把這個相續相誤以為真的有這個相,其實沒有,所以一切萬法當體即空。既然當體即空,你在裡面分別執著、患得患失,那叫大大的冤枉!沒有這個事情,以為是當真的有,這錯了,大錯特錯。

  所以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心開意解,你就證得了無生法忍,原來是不生不滅,一切法統統不生不滅。不但自己不生滅,所有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,這裡面就講真相。真相是沒有生,哪來的滅?沒有生滅!你入這個境界,就證得了無生法忍。所有一切法沒有生,當然就沒有滅。這是深位菩薩看到的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所以「非劫為劫」,強名,勉強建立這個名詞,為了說法,幫助你破迷開悟起見,假設這個名詞,你可不要執著,不要認為真的有劫,那就錯了,沒有。『劫即非劫,念等亦爾』,也是這個樣子的。

  【以時長短離分限故。】

  這個時間實在講,『長短』是相對的,並沒有一定的一個界限,它不是定法。

  【又時無別體。依法上立。】

  『時』沒有自體,在《百法明門》裡面,時是屬於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,它與心法不相應,與心所法不相應,與色法不相應。心心所,我們今天講是精神,色法是物質,它既不是精神,也不是物質。它是什麼東西?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,所以它不是真的,時空統統是。所以二十四個不相應,這二十四類的法是屬於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完全是抽象的概念,絕對沒有事實,不是事實。時空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的。

  【法既融通。時亦隨爾。於此時劫常說不息。依上十時恆演此經。】

  這是《華嚴》確確實實不厭其煩給我們道出真相,真相如是。明瞭這一個意思,你就曉得,佛說經無時無刻不說。所以經上講的一時就符合這個意思了。一就沒有二,就不是二。一是真的,真常;二是相對的,那就有限,一是個無限的,沒有限量的。機感相應就遇到了。我們這機會、機緣相應的時候就遇到了。今天佛雖不住世,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的時代,有緣在此地見到這部經,讀到經文也是一時。機感相應,師資道合,這叫一時。如果一心見聞,那就入了這個境界。我們今天雖然是有這個緣分遇到,遇到入不進去,為什麼入不進去?我們是亂心位,這個心散亂的入不進去。如果心清淨,一心不亂,一接觸就入這個境界。因為佛所講的境界就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境界,一接觸就入了。由此可知,學佛修行修什麼?修清淨心而已。淨宗法門裡面,它妙就妙在這一句佛號,就用一句佛號修清淨心。究竟圓滿的清淨心,叫理一心不亂;相當程度的清淨心,叫事一心不亂;初得到清淨心,功夫還不太深的時候,叫功夫成片。統統是清淨心,只是程度不同上而分的。

  在西方分做四土三輩九品,也是這個心的清淨程度不相同而分出這麼多的等級,統統是一個清淨心。所以心不清淨不行,不清淨不能生淨土,不清淨不能解決問題。不清淨,再給諸位說明,我們這一生得不到幸福,得不到快樂。心清淨了,就幸福,就快樂,生活就美滿。那真樂,不是假樂。絕對不是追求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財富,那個不是樂,那個不是真樂。你心地清淨得的樂,就是孔老夫子讚歎顏回。顏回沒有財富,也沒有地位,貧窮潦倒。孔老夫子,你看在《論語》裡頭的讚歎。如果是別人,那就不堪其憂,這回也不改其樂。他樂在哪裡?心地清淨,他樂在這裡,那真樂。富貴窮通是修來的,你的財富是你的前生財布施的因,現在這個機緣成熟了,果報收成。好像我們種桃,種了三年,這樹上結桃了。桃成熟了,我們採下來,收成了,是你三年前種的因。你三年不種這個樹的時候,你今天哪有桃吃?我們今天發財了,憑什麼發財?過去生中種的因現在成熟了,是這麼一個道理。

  世間法,如果不以佛法來解釋,解釋不通的。我們沒有財富,過去生中沒種,那到哪裡來?沒有法子,沒有就是沒有。聰明智慧,是種的法布施;健康長壽,是你種的無畏布施,那布施是因。三種因,你統統種,那你這個命就太好了,又聰明,又富貴,又健康長壽,這個命就太好了。在我們中國歷史上,說實在話,只見到一個人,乾隆皇帝。你才曉得人家過去生中修的因,圓滿沒有欠缺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得那麼大的富貴。做六十年皇帝,還做四年太上皇,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聰明有智慧,又健康長壽,五代同堂。所以他自稱為古稀天子,自古以來稀有的天子,真的,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,他以前沒有,他以後也沒有。福報哪裡來的?前生修的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
  所以對於有福的人,有福報的人不要羨慕、不要嫉妒,人家種因,他今天這個果報應該的。我沒有,我過去沒種,我現在種,那來生可以受得到,不遲。如果種得勤,這個功力用得猛,這一生就收到果報。《了凡四訓》是個榜樣,袁了凡先生,那個命中注定的,前生種的。後來聽雲谷禪師的話,自己努力斷惡修善,改毛病,改習氣,後來的果報是他這一生修的。所以命運有沒有?有,但不是定的,可以改變的。改變操縱在自己,這要知道。如果自己不是如理如法的修行,要合理,要合法。胡作妄為,把過去修學好的果報也破壞了,那很可惜。這不學佛的人不知道,以為這個富貴是他自己聰明,他比別人能幹。錯了,錯了,比他聰明的人很多,比他能幹的人很多,沒有他的地位,沒有他的財富,命裡頭沒有,與聰明能幹不相干。這只有真正信服、真正了解佛法的人知道。所以從佛法來看這個世界,那你才真正能看到真相。我們再看第二段,第二段講處所。

  【二依處者。】

  前面這個統統都是講的時間。時間照《華嚴》上講,時間是無量無邊。再看處所。

  【問。於何處說耶。答。總即塵塵遍滿。橫該十方。】

  你看這總說,無處不說,一微塵、一毛端,小的;大的,虛空世界無處不說,從來沒有停止過。

  【若別。從狹至寬。略顯十處。】

  這是別說。別說,處所是有範圍,從小範圍說到大範圍也有『十處』。

  【初此閻浮七處九會說此經法。】

 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,《華嚴經》是『七處九會』而說的。七處九會是賢首大師判定的,清涼也依這個說法。李通玄長者在《華嚴經合論》裡面給我們說十處十會,實在講,十處十會是很合理的。因為《華嚴經》它用十表法,用十代表圓滿,所以他講的是十處十會,我們可以把它合起來看。這是釋迦牟尼佛,為我們講這一部經的處所。

  【二周百億同類界等。謂盡此娑婆百億閻浮須彌山世界道樹王等。同時俱說。】

  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是娑婆世界,娑婆是一個大千世界。這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單位世界,像我們這樣一個太陽系算是一個單位世界。這在過去我們一般講經,都認定這太陽系是個單位世界。可是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《無量壽經註解》,他老人家末後有一段附在這個註解後面,用現代科學來印證佛法。根據他那個說法,他說這個單位世界,閻浮提不是太陽系,大概是我們的銀河系,那這個範圍就更大更大。從前我們認為銀河系是一個大千世界,他現在的看法,那個銀河系大概是一個單位世界,就是一個閻浮提。如果說一尊佛的教化區,說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,多少個銀河系?一百億個銀河系。每個銀河系裡面的閻浮提洲,閻浮提可以說是由高等生物居住的這樣的星球,就可以說之為閻浮提洲。有高等生物,像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,佛沒有一處不說,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統統都說。哪個地方有有情的眾生,佛在那個地方都說這個經。『道樹』就是菩提樹。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,是在菩提樹下,我們看他是在打坐、是在入定,其實他是在講《華嚴經》。

  【三遍異類樹形等剎異類世界。有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一一流類皆遍十方。與前須彌山等互不相礙。各於其中轉茲法輪。】

  前面是時間的重重無盡,這個地方是方所的重重無盡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。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一真法界,我們這《四十卷》的經題,一開端是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小本《彌陀經》,原本的經題也叫不可思議。從這個地方看它的境界確實是相同的。『異類樹形』,那就不是菩提樹了,其他的樹,這是異類,不是菩提樹。『異類世界』,異類世界不是閻浮提洲。不是閻浮提洲,那我們今天講不是高等生物、動物居住的星球,那裡有沒有眾生?也許有很多我們肉眼見不到的眾生。譬如說二十八層天,天人、鬼神,我們就見不到。佛在經上說,鬼神與我們是雜居的,是住在一起。雖住在一起,各有各的境界,彼此不相妨礙。我們這個房子也許就建在他房子裡面,他不妨礙我們,我們也不妨礙他,事事無礙。這個道理要想不通的話,譬如兩個人睡在床上,兩個都作夢,那兩個夢各個不相妨礙。他有他的天地,他有他的天地,兩個人睡在一張床上沒有妨礙,就是這樣的境界。所以是人鬼雜居,不相妨礙。異類的世界,我們見不到,探測不到,也許有一些有情眾生在那裡,不是我們肉眼凡夫能夠見得到,這確實有。既有眾生,佛看得到,佛五眼圓明,比我們這個眼睛高明多了,他見到了。九界眾生平等得度,那佛怎麼不講經?這就是說,一切世界裡頭都有佛在講經。

  【四遍剎種。謂以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為一世界種。如是剎種。有不可說數。常於中說。】

  前面只講一個世界,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,一個大千世界,虛空當中,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。所以這個世界一擴大,這叫世界種。這世界種是講什麼?是講華藏世界,那不是一個小世界,是講一個極大的世界。毘盧遮那佛是教主,《華嚴經》上講,這個世界種有二十重世界,我們娑婆世界是在第十三重。好像一個大樓一樣,二十層,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層,西方極樂世界也在十三層,只是東西兩邊就是,都在第十三層。這一層當中有無量無邊的世界,何況二十重?二十重世界,一個世界種,一個華藏世界。這把世界一擴大,擴大到這麼大的範圍,每個世界,每個角落,每個微塵,每個毛端,統統在說,你說佛在什麼地方講?所以我們學佛法要到哪裡去學?這個事實真相明瞭了,就不會再問了。哪個地方沒有佛法?迷了就沒有佛法,悟了,處處都是佛法。這個事情就是在迷悟,這要緊。迷人怎麼學,學一輩子,來生繼續不斷學,生生世世學,也沒有見到佛法。悟了的人,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無處不是佛法。

  今天下午,我回到講堂來的時候,在電梯口碰到一位出家人。他看到我來了,就陪到我到八樓,坐了一會兒。他告訴我,他要學圓融無礙。好!真難得。告訴我在佛學院念了很多年,讀了很多經書,看了很多東西,看了糊裡糊塗的。我說你處處有礙,怎麼可能無礙?我說你學東西顛倒了,不是那個學法。佛法的修學,先斷煩惱,後學法門,你煩惱沒斷。他說要這樣的?我說是,這釋迦牟尼佛講的,四弘誓願裡頭講得很清楚,先叫你發願,眾生無邊誓願度,叫你發願。願發了之後,叫你從哪裡下手?先斷煩惱,煩惱無盡誓願斷,斷了煩惱,才能學法門。煩惱沒有斷,所學的一切法門,清涼大師講的,在這《疏鈔》裡頭講的,在《四十華嚴》的開頭,玄義裡面講的,他老人家講,有解無行,解就是學法門,行就是斷煩惱,有解無行,就是煩惱沒有斷,他在學法門,叫增長邪見,你所得的結果統統邪知邪見。

  為什麼是邪知邪見?我們古大德講的,也是以佛經的比喻,你不是一個法器。器,好像一個茶杯,這個茶杯從前裝毒藥的,佛法是醍醐,你這個毒藥還在裡頭,沒有把它洗乾淨,這個醍醐倒進去了,統統變成毒藥,你這個裝毒藥的。斷煩惱是什麼?把裡面的毒洗乾淨,去乾淨,再去接受佛法,這是醍醐灌頂,你真正得到受用了。你不斷煩惱,佛再慈悲,佛法給你,沒用處,給你都變成毒藥了。大師又說,有行無解,好,斷煩惱,拼命在斷,法門不學,不肯學法門,說增長無明。這就是勸你,這兩個都重要,同等重要,但是有先後次第,先斷煩惱,再學法門,最後成佛道。

  所以他跟我們儒家所講的,實在講,是在原則上講,許多地方相吻合。我常常勸同修們,學佛的人要念四書,尤其是學《華嚴》的人。因為四書跟《華嚴》太相像。四書是朱熹編的,我很懷疑朱熹是不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得的靈感,他來編這個書?因為《華嚴經》它的特色是圓滿的理論,周詳的方法,後面還帶表演,做出來給我們看。四書,他就是照這個編的,《中庸》理論,《大學》方法,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就是善財五十三參,把這個理論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表演給我們看,就是《華嚴經》。這是沒有辦法去考證的。我很懷疑,因為朱夫子他這個佛學涵養很深,是不是在《華嚴經》上得的靈感?就編這麼一部書,編得真好。

  《大學》一開頭,就把教學的宗旨給我們說出來。「大學之道」,那個「道」就是教學的宗旨。教學的目標,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。明德是什麼?是佛道無上誓願成。成佛,真如本性完全顯露,明明德到了極處,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。親民,眾生無邊誓願度,度眾生。止於至善,斷煩惱、學法門是至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的。先斷煩惱,再學法門,你從佛法看這完全一樣。從哪裡下手也一樣,那個八目就是從哪裡做起,做的程序、次第講得很清楚,先從格物,致知,誠意,正心,修身,齊家,治國,天下太平,從這做起的。念佛法的是先斷煩惱,格物就是破煩惱障,致知就是破所知障,兩種障礙去掉了,菩提心現前。菩提心就是誠意,至誠心顯露。菩提心現前,身就快樂了,修身,身快樂了,自己得幸福了。齊家,家庭幸福,家庭美滿。國家安定,天下太平。這你看佛跟儒這個教學目的、宗旨、方法,它統是一樣的。所以你要把這個四書跟《華嚴經》合起來念,那才有味道了。

  儒家東西講得簡單,等於說提一個大綱;佛法講得詳細,解釋。所以那個四書你要真正念懂,非得通《華嚴》,你才懂得它的味道。《華嚴經》念不懂,讀四書;四書看不懂,讀《華嚴》,兩個合起來看都懂,其味無窮。所以儒家講得簡單,講的這個境界、範圍,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很窄小,其實它可大可小。一加上《華嚴經》,儒家這個大道也是盡虛空遍法界,跟《華嚴》無二無別,真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這個華嚴東西,碰到哪個,哪個就跟它結成一體,都變成無量無邊。哪一法不圓融?哪一法有隔礙?沒有,這叫華嚴境界。華嚴境界是什麼?自性的境界,是我們每個自性的境界,這要知道。所以四書不能不念,不能不講。你要不念佛經,不念四書,要想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,得不到,那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修福,不知道怎麼修法?修福要有智慧,哪裡是真正的福田,你有沒有真正種到?不懂得種植的人,把種子放在沙土上長不出來,會爛掉的,那不是福田。真正有福的人,他認識這個地方土地很肥沃,水分很充足,種下去,一定就很快能長成,他會選擇。所以我們修福,是不是真正修到福?很難說。怎麼樣才認識真正的福田?讀書,讀聖賢書,對於善惡、真假、是非你就有能力辨別,不會人云亦云,有能力辨別,自己才能夠真正得到幸福,得到美滿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