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(第五十九集) 1989/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:04-003-0059
請掀開經本,第一百八十二面第三行,最後一個字看起:
【二解行對。】
這段講到普賢、文殊二大菩薩。文裡面分做三點來介紹:第一是能信所信,這是一對,這前面介紹過了。今天看第二是『解行對』。普賢表行,代表行,文殊菩薩代表解,這是解行一對。在通常我們供養佛菩薩表法的義趣,這個地方明白之後,將來看到佛門裡面所供佛菩薩都是這個意思。只是佛菩薩不見得是相同,像西方三聖,供的是觀音、勢至這兩位菩薩。觀音菩薩相當於華嚴會上的普賢菩薩,大勢至菩薩是相當於文殊菩薩。所以這個地方表法的意思懂得了,西方三聖也是如此。
【普賢表所起萬行。】
這個地方的『萬』,不是數字,是代表圓滿無盡的意思。他總代表行門,代表修行。
【上下經文。五周因果。皆普賢行故。】
『上下』,就是這部經的始終,開始到圓滿,經上講的『五周因果』。所以佛法離不開因果的。《法華經》是講因果,《華嚴經》還是講因果,這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輪。根本經從因果講起的,其枝葉當然是離不開。講五周因果都是講「行」,修因證果,不可能說是不修因就證果的,沒這個道理的,講不通的。所以淨土法門稱為難信之法,誰難信?都是這些菩薩們。菩薩修學都是修因證果的。這淨土法門說,不必修因就證果,這誰能相信?正因為淨土法門這句阿彌陀佛是果也是因,它是因果同時。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是因果同修,果裡面有因,因裡面有果,跟其他法門完全不相同。所以這個法門是特別法門,這是難信之法,它的道理在此地。
【文殊即能起之解。】
為什麼肯行,肯去修因、去證果?當然他要理解,他要把這個事實搞清楚。功德利益真正明瞭了,曉得這樣去做有好處,有真正的好處,這人家才肯修!明瞭就是解,文殊表智,智能解。
【慈氏云。汝得見諸善友。聞菩薩行。入解脫門。皆是文殊威神力故。又云常為一切菩薩師故。】
所以文殊菩薩,不但是菩薩之師,七佛之師。在這個地方大家要特別注意到的,是注意到表法,不是說這個人,是說他代表的法門。諸佛『菩薩之師』,是什麼?是智慧,是正知正解,這是諸佛菩薩之師,我們應當要曉得的。『慈氏』是彌勒菩薩,在五十三參第五十二參,也就是普賢菩薩的前面是彌勒菩薩,這要到彌勒會裡面才能夠看得到。彌勒菩薩,這是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,你能夠見到這麼多的善知識,五十三在《華嚴經》裡面也是代表圓滿。這諸位要知道的,它代表圓滿,不是一個數字,要看作數字,這就是著了相,它代表圓滿的意思。能夠見到這麼多的善友,都是文殊菩薩大智威神加持。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,如果沒有智慧,你怎麼肯去參學?你樂意去參訪這麼多的善知識,這是知解,你有真實的智慧;真實的智慧,就是文殊菩薩代表的,真實慧。這就是說的普賢表行,文殊表解。我們再看第三段:
【三理智對。】
『理』是代表本體,『智』就是般若。
【普賢表所證法界。即出纏如來藏。】
這個意思就更深了。通常我們一般講表法,實在講,只講到解行,這是最普遍,最常講的。講到理智就比較少講,這是更深一層的體會。普賢菩薩代表一真法界,代表宇宙人生的本體,也就是所證的,所以『出纏如來藏』。如來藏就是真如本性的別名,我們凡夫有,雖有,不起作用。為什麼不起作用?是因為我們的佛性,如來藏就是佛性,被煩惱纏縛住了。正如同佛在本經「出現品」上所講的,一切眾生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我們今天不能夠證得如來藏,不能夠明心見性,原因就是妄想執著纏縛了。菩薩將妄想執著斷掉,如來藏又恢復了,佛性又現前,這叫成佛。所以出纏如來藏,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「明心見性」,見性就成佛了。
【善財童子入其身故。一毛廣大。即無邊者。稱法性故。】
華嚴境界不可思議,『善財童子』入法界,契入一真法界,從哪裡入?一切法,沒有一法不是入處,所以才給你講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本經所顯示的,是從正報裡面入,正報是我們身體。正報裡面最微細的,我們的汗毛,他從這一毛當中就入了,就入了一真法界。在給大家講明白一點,就是從這一毛,他就明心見性了。六祖大師明心見性,是在《金剛經》,聽《金剛經》講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入的,他入了一真法界,契入。這是從音聲聲塵裡面入的。善財童子是從毛孔裡面入的。還有菩薩從微塵裡面入的,微塵是依報裡面最小的。為什麼能入?諸位要知道,十法界依正莊嚴,沒有一法不是法界,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一切法都有入處,這是眾生各個機緣不相同,有人從這裡入,有人從那裡入。別人能從那邊入,我們自己未必能入,為什麼?各人根性不相同。
我們自己遇不到真正善知識,這真正善知識,他能夠觀機。所以真正善知識,不但是講有修,他有證,他證果的。證了果的善知識,他能觀機,他具足六通,他沒有障礙了,他知道你過去生生世世的經歷。你過去世,生生世世修學什麼法門?他曉得。今天再告訴你這個法門,繼續修,他就容易成就。他善於觀機,就好像大夫一樣的,他用藥,下得就恰到好處,這是藥到病除,這馬上就開悟了。遇不到這樣善知識,那怎麼辦?所以佛實在講是,慈悲到了極處。遇不到善知識,沒有人指點,自己也不曉得自己的根性,這不要緊。你要想在這一生很快的成佛道,佛就教給你念佛法門。這個念佛法門不必要觀機。只要你真正相信,真正你願見阿彌陀佛、願生淨土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
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要想學什麼法門,請阿彌陀佛來指教。阿彌陀佛,你看我們世尊釋迦牟尼佛,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讚歎他,稱他為「光中極尊、佛中之王」,這是把阿彌陀佛讚到極處。遇到這樣一位好老師,好善知識,那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?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,一生當中遇不到善知識,不曉得自己根性,你就修這個法門,決定不錯。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那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經上說的,「第一弟子」。這第一弟子是什麼?聽話!聽話的學生第一。那不聽話的,就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去了。如果我們想做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,一定要聽話。
所以善財童子『入其身故,一毛廣大,即無邊者,稱法性故』。實在講,此地這個地方講的大,不是大小之大,大小之大是相對的。此地講大、講廣,都是講稱性。一毛一渧,一沙一塵,無不稱性。他跟法性相融相即,沒有大小,這是不可思議。事實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凡夫迷失了自性,在沒有大小的一真法界裡面,起了妄念,起了妄想,以為有大有小。你以為有大有小,就真的有大有小嗎?沒有,真的沒有。你看這些大小、長短、方圓,十方三世,這都是一切眾生虛妄分別。在唯識裡面,把這些法統統列入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怎麼說?它不是心法,也不是心所法,亦不是色法,換句話說,它什麼都不是。所以把它特別歸納一類,叫不相應。與心不相應,與心所不相應,與色不相應。心心所,我們今天講精神;色法,我們今天講物質。它既不是屬心,也不是屬於物,那是什麼東西?現在話講抽象的概念。所謂抽象的概念,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打妄想,這不是事實!沒有事實,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。這些統統叫妄念,不是事實。事實,虛空法界是一體的,因此入了法界,我們的六根作用也等同法界。
我們看到《無量壽經》,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,願文裡頭就有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十方眾生,發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哪怕是下下品往生,他那個天眼,就是眼見,「天眼洞視」,洞視整個虛空法界,他看得清清楚楚,沒有障礙;「天耳徹聽」,也沒有障礙。換句話說,他六種神通的能力,幾乎跟如來果地上一樣。我們通常講阿羅漢的天眼,只能看一個小千世界,普通阿羅漢。阿羅漢裡面天眼最殊勝的,是阿﹝少/兔﹞樓馱。阿﹝少/兔﹞樓馱他是修成的,特別修成的,也不過看一個大千世界,很有限。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,下下品往生的人,沒有限量,跟虛空法界相等的。所以這樣殊勝的果報,一般教下就是研究教的,懂得經論的人不相信。為什麼?人家菩薩修兩個阿僧祇劫,修無量阿僧祇劫,才能夠得到這樣的神通,我們這些凡夫什麼都沒有修,業障一品也沒有破,光憑念幾句阿彌陀佛,幾天就能得道,這怎麼能叫人相信?所以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,玄奘大師講極難信之法,這有道理,確實是難信之法。佛在經裡頭也跟我們講過,極樂世界這些事實,九界有情眾生憑他自己的能力沒有法子理解。九界裡面就包括菩薩,菩薩裡面就包括等覺菩薩,不能理解。為什麼不能理解?因為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所以這個法門的修行是從果上修,不是從因上修的,它特殊就在此地。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在因上修的,修因證果,唯獨淨宗法門,它是從果上修的。因就在果中,因果是一不是二。我們對這個法門能夠稍稍有點體會,是自己能力嗎?不是的。這是自己過去生中,多生多劫的善根,感得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,我們才能夠認識,才能夠相信,才能夠去修學,這就是前面講的『文殊威神力故』。底下引用《華嚴經》經文裡面說:
【經云普賢身相如虛空。】
這句是經文。『普賢身相』就是法界,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普賢菩薩就代表一真法界。普賢菩薩如此,我們自己哪有例外?普賢就是自己。自性普賢,不是自性之外別有一個普賢,那你就又搞錯了,自性普賢。這個不好講,為什麼?自性普賢廣大無有邊際,從哪裡說起!佛說法有善巧,這個善巧就是把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為十大類,普賢十大願王,願願周遍法界。你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你在此地低頭禮佛一拜,這個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的。禮拜如此,稱讚也是如此,供養也是如此。不要認為我供養一塊錢微不足道,這一塊錢是盡虛空遍法界。為什麼?因為它稱性,稱法性故,所以功德不可思議。
現在就要問,這怎麼個修法?你要記住,前面講得很清楚,他是出纏如來藏,我們今天是在纏如來藏。這個在纏、出纏也不好懂,我們舉個比喻來說,譬如我們這個講堂這麼多的燈,現在這個燈沒有障礙,光明都照著這個講堂,這就等於出纏,沒有障礙!那個在纏的,就好比這個燈,我們重重把它裹住,我們用紙張一層一層都把它糊起來,糊個幾十層,糊個一百層,它一點光都沒有了,這叫在纏如來藏。你能不能與一切燈光光互照?不能。別的光照你,你的光不能照人。我們現在就變成這個樣子,諸佛菩薩的光照我,我的光不能照他,我的光是什麼?被妄想執著煩惱纏縛住了。佛菩薩照我,我不能照他,我跟他不能打成一片,我們今天的病根就在此地。
但是用什麼方法恢復我們的性德?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好,這就是恢復性德的不二法門。所以念佛人要知道,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就說明,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。因為念佛的人,如果再要加修十大願王,這個成就就快了,特別容易,決定往生。不但往生,一定是高品位的往生。實在講,念佛跟十大願王一定要相輔相成。為什麼叫你相輔相成?這兩個不連在一起很困難。不連在一起,要修十大願王,什麼人?初住以上的菩薩,為什麼?他出纏了。好像他被重重蓋覆住這個燈光慢慢撕,撕破了一點,沒有完全撕掉,破了一點,光露出一點。露出這一點,這一點的光明就跟其他的光明融成一片。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,露出四十一分之一的光明,這個光就跟一切諸佛菩薩的光明交融了。
那我們無明一品沒破,怎麼可能?不可能,這十大願王做不到的。圓初住以上的菩薩,如果不念佛求生淨土,他不能很快成就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到地上菩薩,專修念佛法門。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,專修念佛法門,為什麼?他真正明白了,真正認清楚了,一點疑惑都沒有,這是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他專修!所以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法門,等於圓教登地的菩薩。如果你真正是做到這九個字,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你跟地上菩薩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。
念佛人跟十大願王集合起來,為什麼會很快成就,很快的就得到功夫成片,一心不亂?那就是念佛是如來的果地,以果為因。剛才說了,這句阿彌陀佛,你念下去,不懷疑、不間斷,這一條重要,不間斷、不夾雜,那叫一心稱念。一心跟一真法界是一樁事情;換句話說,不知不覺就入了一真法界。六祖是從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入的,我們念佛人就是從這句阿彌陀佛入的,沒有兩樣,這個道理諸位一定要明白。
我們念佛人最忌諱的就是夾雜。因為你夾雜,心就不一;心不一,跟一真法界就不相應,所以絲毫都不能夾雜,把一切妄想執著統統放下。所以我勸同修,你想,想阿彌陀佛,念,念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統統離開,決定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這樣叫一念相應一念佛。這樣這個一念相應就與十大願王相應。十大願王你沒有修,十大願王不曉得,不修不曉得,自自然然在這一念當中圓滿具足,這才妙。所謂是一修一切修,這為什麼?稱性故!所謂稱性,就是心裡面只有這一念,沒有第二念,叫稱性。有了第二念,就落在識裡頭去了。沒有第二念就是稱性。
那有人要問,你念阿彌陀佛,這也是一念?這一念跟別的念不一樣,剛才講,這一念是果,不相同。你跟其他的念頭,其他念頭是因,那怎麼會一樣?從因到果,這個成熟是要相當長的時間。你直捷去念果,你從果上下手,沒有因,所以他能夠這樣快速的成就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,知道的人很少。真正知道的人,哪有不念佛的道理!真正知道這個功德利益,他心裡還會想別的?不可能!想別的,告訴諸位,結果是什麼?一切俱失,一樣也得不到。所謂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決定落空。修別的法門,你只能帶一點善根去而已,除了善根福德,其他的你帶不去。你念阿彌陀佛,是一切俱得,沒有一樣你沒有得到。圓圓滿滿,樣樣都得到,你說這個功德利益多大。這就是念佛是稱性,念佛與法性相應。
可是諸位要記住,念佛決定是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這才能相應。一面念佛,一面打妄想,那就是寒山、拾得諷刺的,寒山、拾得是什麼人?文殊、普賢,就是他們兩個人化身。他們兩個人諷刺人,說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為什麼?一面念佛,一面打妄想,那怎麼行?決定不能打妄想。打妄想就是夾雜,夾雜就是間斷,間斷當然也就懷疑。所以說三個毛病統統都具足,懷疑、間斷、夾雜,這當然不相應,所以菩薩在那裡笑話你。所以這九個字非常的重要。
【又見普賢即得智波羅蜜者。明依理發智故。】
這是說善財童子參訪普賢菩薩,見到普賢菩薩,就『得智波羅蜜』。智是什麼?普賢代表本體,契入本體,智慧自然開放。智是用!有了體,當然起作用。體是一心不亂,禪宗裡面常說,「識得一,萬事畢」。哪個人真正認識一,什麼事都沒有了,世出世間一切事情都圓滿解決。一就是一心,就是一真法界。真正認識一,是他自己心裡頭已經到一了。一是什麼?沒有妄念才叫一。起個念頭,就是二法。二就是迷,一就是覺;二就是動,一就是靜,一就是定,這是本性本定。定是體,智是用。從體起用,即得智波羅蜜者,這個智是後得智,就是無所不知。『明依理發智故』,這個無所不知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?從理本體上得來的。
【文殊表能證大智。本所事佛。名不動智故。】
文殊在《華嚴》是代表智慧。普賢代表所證的法界,文殊代表『能證大智』。沒有智,怎麼能契入法界?所以文殊菩薩他的老師,就是他『本所事佛』。他的老師是誰?『不動智故』。這個不動智就是根本智。說到這個地方,我要把這樁事情說穿,不說穿,這個經上講得太玄了。其實毘盧遮那、盧舍那、釋迦牟尼、文殊、普賢都在我們面前,可惜你不認識。在哪裡?都在你身上,沒有離開你的身體,你的身體萬法具足。普賢就是你心性的本體,又號毘盧遮那。現在我勸諸位同修讀經,只管讀下去,不要求解義,這是什麼?這就是不動智佛了。你肯照這樣做,你本身就是文殊菩薩。你天天在親近老師,親近不動智佛。念經是什麼?在念經的時候專心,我常跟大家講,用真誠心、用清淨心、用恭敬心去念經,不求解義,只求心地真誠、心地清淨、心地恭敬,這就是不動智。不是求解義,不求解義,這叫能證的大智,這就叫做根本智。
所以念經是培養根本智。根本智就是不動智,心不動。一念不生,這個念是講妄念,不是正念。如果正念都不生,那就變成無明。一念不生,是不生妄念,正念現前。正念現前,一切境界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。心對這個境界如如不動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講的,「外不取於相,內如如不動」,這叫不動智,這是根本智。起作用,不是自己起作用;自己起作用就迷了。自己會起作用就亂了,自己不起作用,誰起作用?別人來問,別人一問,你就隨口就答了,這是無所不知。眾生有感,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,所以無所不知是他受用,不是自受用。自受用就是不動智。佛菩薩在教化眾生當中,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佛菩薩心動了沒有?還是沒動。這自受用,永遠不動,他受用是不停的在動。所以動中有不動,不動中有動,妙!妙在此地。
凡夫,為什麼會變成凡夫?凡夫是外面動了,裡面也動,統統都動了,這叫凡夫。二乘是什麼?二乘是裡面不動,外頭也不動,是不是?這就變成阿羅漢、辟支佛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罵他們,焦芽敗種,他是內外都不動,凡夫是內外統統動,佛與菩薩是內不動,外面動,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學,學什麼?內不動,外面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外面不能停,所以是法輪常轉,外面不能停,內裡頭不能動。所以文殊菩薩的老師是不動智如來。我們今天在念經,就是奉事、供養不動智如來,大家知道了。這個功德等同文殊菩薩,跟文殊菩薩無二無別,他會這樣的修行。
【常為無量諸佛母故。】
『諸佛母』是比喻,就是諸佛的老師。能夠教化諸菩薩,令一切諸菩薩早日成佛,所以文殊是諸佛之母,是諸佛之師。
【諸經中說法。多顯般若旨趣故。】
佛在一切經離不開智慧。智慧兩種:根本智、後得智。所以普賢表行,行是後得智;文殊主智,這個智是根本智。
【善財再見文殊後方見普賢者。顯有智方能證理故。】
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在普賢菩薩之前又遇到文殊;文殊是他的本師,在本會裡面,文殊是他的老師。在文殊會下成就了根本智,然後才出去參學;出去參學是圓滿後得智。在圓滿後得智,快要成佛之前,又遇到他的本師,就是文殊菩薩。這個意思就特別強調,沒有根本智,決定不能夠圓滿菩提,這多重要。沒有根本智,所學的一切理論、一切方法、一切知見,清涼大師講,那叫做邪知邪見,不是智慧。智慧,一定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,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。心不清淨,所生的是煩惱,不是智慧;生煩惱就會造業障,造業障,將來就要受果報。
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幹什麼?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搞惑業苦,天天在搞惑業苦,惑業苦是輪迴的根本。為什麼有六道輪迴?就是因為有惑業苦,才搞六道輪迴。拼命在製造輪迴,努力在製造輪迴,精進在製造輪迴,自己還不曉得。這樣念佛不能成就。所以大家要想有成就,一定要修清淨心。要想修清淨心,把你心裡面所愛的、所恨的、所嫉妒的統統要放下。因為喜怒哀樂是大煩惱,大風大浪,你的心靜不下來,統統要丟掉。你說我丟不了,你自己要好好去想一想,這個東西是什麼?這個東西就是生死輪迴。你不是想脫離生死輪迴嗎?生死輪迴在哪裡?生死輪迴就在這裡。你天天看到生死輪迴,時時刻刻你都接觸到生死輪迴,可惜你不知道它。你要是認識它,我從此以後,不再跟你打交道。這樣念佛才能了生死,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所以真正念佛人,不能想,不可以有牽掛,這諸位一定要知道。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看阿彌陀佛。有很多人是,覺得我這講得好像有問題。我跟你講的什麼,阿彌陀佛的佛像什麼地方都可以供,臥房也可以供。但是有些人說,這個法師頭腦大概有問題。為什麼?對三寶不恭敬!不過我講的時候也講得很清楚,大家不要斷章取義。我講你要是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臥房裡頭可以供。還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,臥房裡不可以供。為什麼?你對於佛像要尊敬。想到西方極樂世界,臥房怎麼可以供?我一時一刻都不願意離開阿彌陀佛,那當然可以!那哪裡都可以供,是不是?我不願意離開他,我念念就是念他!我一念不念他了,就又念別的;念別的,我就造罪業了。我一看到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我就沒有妄念,所以哪裡都可以供。我們是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我如果作了阿彌陀佛,你要這樣供法,我一定很歡喜,我絕對不會生氣。我都不生氣,阿彌陀佛怎麼會生氣?這不可能的事情!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我們恭敬,這就是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最恭敬。所以佛像不管供在哪個地方都是最恭敬。那個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,那這樣供法是不恭敬。
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隨時隨地都不願意離開阿彌陀佛。所以我們現在將阿彌陀佛大張的相,我們印了很多,我還想印小張的。小張什麼?隨身可以帶。時時拿出來看看,不要忘記了,這才行。這是不看阿彌陀佛就胡思亂想了。這胡思亂想,這一生就又空過了。所以千萬不要顧忌不恭敬,就是這一不恭敬,把你這個念佛間斷、夾雜了,搞得這一生去不了,還搞六道輪迴。為了恭敬,搞六道輪迴,這冤枉,是冤枉。那些人好像看到不恭敬,他真的往生了。我們恭敬,這個恭敬壞了,搞錯了。所以什麼叫恭敬,什麼叫不恭敬,都沒有搞清楚,愚痴,這叫顛倒。真正恭敬,就是真正認識清楚了,要把娑婆世界、六道輪迴,從今天起,把它丟下,放下,一心一意求取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最恭敬的,這是真智慧,這就是善財童子是『再見文殊後方見普賢者』。見普賢,就是證入法界!就是往生西方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導歸極樂這就成佛了。
上個星期,淨律寺的老師、學生到我這兒來,問我修行的方法,我就是把《華嚴經》介紹給他們,很簡單的給他們說明。他們問我,修行從哪裡下手?我就教給他,四弘誓願!四弘誓願哪個人不念?天天都念,誰都曉得。四弘誓願就是《華嚴經》,四弘誓願怎麼講法?《華嚴經》就是四弘誓願的詳細說明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就是發無上菩提心,破我法二執。念念都是為度眾生,把自己忘掉了。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,這個法子妙。我都沒有了,還有什麼煩惱?煩惱是因我而有的,我沒有了,誰煩惱?生死也是因為我而有的,有我才有生死,我生我死,我沒有了,誰生誰死?沒有生死!也沒有輪迴,什麼都沒有了。所以這第一願一發,我執、法執都會破掉,無上菩提心。後面三願就是修行的方法。
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會裡面,修什麼?修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修根本智。根本智求的是什麼?求清淨心。根本智修的是無知,般若無知。所以你要想成一切智,先要修無知,心地清淨,一念不生,這是無知,般若無知。無知是根本智,清淨心,心已經清淨了,然後再起作用,這一起作用,無所不知。無所不知是什麼?就是第三願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這就是五十三參。所以文殊菩薩那個地方得清淨心,成就了無知。然後文殊菩薩叫他去參學,五十三參。五十三參是法門無量誓願學,成就他無所不知。先要無知,然後才能夠無所不知。五十三參到最後,遇到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是第四願,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到哪裡成?到西方極樂世界成。你看看,這一部《華嚴經》,就是四弘誓願的註解!他們聽了恍然大悟。自古以來,佛佛相傳,祖祖相應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。
那我們再回頭看,我們現在人修學犯了大錯,錯在哪裡?四弘誓願前兩個不要了,從第三個學起,法門無量誓願學,馬上要成佛道,還佛道無上誓願成,要即身成佛。我們依照清涼大師講的是老實話,成地獄。他那個法門無量誓願學,學的是什麼?邪知邪見。他那個佛道無上誓願成,成的是什麼?成了妖魔鬼怪,錯了!下午有個同修來見我,問了我一些問題。我告訴他,業障太重了。他自己也感覺到,他說我是不是著魔了?我說一點也沒錯,你是著魔了。末後他很安慰,他說,那我知道我著魔了,這還有救。我說沒錯,你是還有救,還沒有到無救的時候。著魔不知道自己著魔,這人是沒救了。他自己發現他著魔了,還有救。怎麼救法?老實念佛。念佛的這個功力效果在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裡面第一,力量是第一大的。要一心一意去念,這效果比任何法門都殊勝。如果念佛這個法門,不能夠對治,換句話說,可以肯定的說,一切法門都沒有效果、都失效了。
我們明白這個事實,明白這個道理,大家修行從哪裡修?從清淨心修。過去已經讀那麼多經論,不錯。已經修了很多法門,這是已經搞亂了。亂了要想成就,那要痛下決心,把我過去所修、所學的統統捨棄。從今天起,從頭學起,來得及,決定來得及,從頭學起,從今天起修清淨心。心淨則佛土淨;心地清淨,智慧就現前。只要我心清淨,過去所學的那些邪知邪見,統統都變成正知正見,它會變的。無量的煩惱,一下就變成菩提。什麼東西在變?清淨心是能變。心不清淨,菩提就變成煩惱;心清淨了,煩惱就變成菩提。所變的那個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變。再把能變的抓到,就成功了。能變的就是一心,就是清淨心。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界裡面,保持心地的清淨,這就是念佛人,這是真正的念佛人。此地經文說善財再見文殊後方見普賢者,『顯有智方能證理故』。
【是以古德銘後文殊為智照無二相也。】
因為善財兩次見到文殊,這是後面的一次。後面是在彌勒之後,普賢之前。這真是證入法界關鍵的時刻,心不清淨不行。這個關鍵的時刻,裡面還有一層深義,這個深義是指什麼?菩薩在十方教化眾生,一定要保持清淨心,不能失掉清淨心。保持清淨心,就是再見文殊。教化眾生,你要接觸種種境界,所以境界一現前,自己把握不住,迷失了,那就退轉了。從佛菩薩地位退轉成為妖魔鬼怪,那就不得了。從淨土又退轉到六道輪迴,這是非常可怕的。所以在這關鍵時候不能離開文殊,也就是說,不可以離開清淨心。時時刻刻要覺察,要提醒自己,決定不迷,決定不失清淨心,這就是『智照無二』。
【不現身者。心境兩亡故。】
他這一次見,善財第二次見文殊,沒有見到文殊的相。文殊從空中伸出手頂,給他摩頂授記,沒有見到身。這都是表法,『心境兩亡』。可見得,他的心是真正到一心。一心裡頭無二相!這還有二相,還有心、還有境,心境是二法,不是一法,純淨無二。
【以文殊權實之智。證普賢體用之理。】
『文殊』之體是出纏如來藏,文殊之用就是六度萬行。也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,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大用,從體起用。這裡面佛與凡夫不同地方,就是佛有『權實』二智,體用不迷;凡夫是邪知邪見,權實二智沒有,所以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。
【此之一門。古德親問三藏。三藏言。有經說未傳此方。又此一門亦表定慧。理本寂故。智即慧故。亦表體用。普賢理寂以為心體。文殊智照為大用故。】
這幾句說得好,說得很透徹。這一門實在是甚深法門,雖然深,實在講,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,沒有離開日常生活。我們從早到晚,穿衣吃飯,工作,讀書,乃至於念佛、拜佛,都不離開的。古時候有人拿這段經文去問法師。此地講的三藏,在唐朝時候稱三藏法師,就是玄奘!三藏法師告訴他,《華嚴經》沒有完整的到中國來,雖然三次傳來的,也不過是原文的一半而已,還有一半沒傳到中國來,失傳了,現在在全世界也找不到了,失傳了。所以《八十華嚴》總共只有四萬六千偈,《華嚴經》總共是十萬偈,只有四萬六千偈。後來傳《四十華嚴》,《四十華嚴》是完整的。加起來也不過是五萬偈而已,實在是還有一半沒有傳來,經文不足。所以對這個問題,有的時候我們看,好像說得不很詳細,實在是文缺了,缺失了。
【又此一門亦表定慧。】
普賢代表定,文殊代表慧。
【理本寂故。智即慧故。亦表體用。】
普賢菩薩代表理體!理體本寂,寂就是定。文殊表智,智就是慧,所以他也『表定慧』。所以這個地方,剛才我提醒同修,在此地曉得,佛門的所有表法都知道了。比方西方三聖,觀世音菩薩等於華嚴三聖裡面的普賢菩薩,大勢至菩薩等於華嚴三聖裡面的文殊菩薩。此地講的,亦表定慧,觀世音菩薩表定,大勢至菩薩表慧;觀音菩薩表體用,大勢至菩薩表智照。所以你一門懂得,一切法門就統統都明瞭。明瞭之後,才知道我們自己怎樣用法。我們的心體,我們六根的作用就是普賢所表的,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見解,文殊所表的。文殊菩薩在哪裡?我們的想法、看法就是文殊,我們種種做法就是普賢,所以要曉得諸佛菩薩在我們一身當中統統具足。
【普賢理寂以為心體。文殊智照為大用故。】
這是這一小段裡面的總結。總結當然更重要,一定要結在我們自己生活之中,我們這段才沒有白念。理就是心,心要清淨。寂,『理寂為心體』,這才是我們自己本人。禪宗裡面所講的,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我們現在東西方哲學家裡面所說的,宇宙人生的本體,宇宙人生的根源,就是這個。所以心是清淨的,寂就是寂靜,就是清淨的,心是本來清淨,現在還是清淨,決定沒有動搖。這個動搖是什麼東西?動搖不是真心,叫妄心。實在這個動搖就是迷惑,迷在動,迷就是無明,無明就是什麼都不明瞭。所以無明在動,無明不覺生三細,它在動,心體不動。但是無明這個東西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說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這兩句話很重要。本有的,是我們的真心,寂靜的真心,本有的,它不會動搖。那個無明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。不是真的當然可以避開,真的當然可以恢復。這對於我們這一生修學,成菩薩、成佛,信心就具足。就是斷煩惱,證菩提,因為煩惱是虛妄的,是可以斷得了的。
如果煩惱是真的,那怎麼斷得了?斷不了,它是妄的,所以決定可以斷。也就是說,我們一切妄念是可以放下的,問題就是你不肯放下。你肯放下,哪有放不下的?所以你要知道,他為什麼不肯放下?你把那些當真,不知道它是虛妄的。如果知道它是虛妄,你當然就可以放下,就不痛心。譬如現在有很人多迷,迷在什麼地方?迷在錢財上,迷在股票上,我們看到好可憐。那個東西是真的嗎?不是真的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。死了之後,一張都帶不去。他說還沒死。沒死,你能夠保證明天不死嗎?誰也不敢保證。生死無常,生死事大。他不求真常,他要去搞那個無常東西,這就叫迷惑顛倒。所以那種可以放下的。他說放下,我就貧窮了,我就沒飯吃了。你讓他放下,你看看他有沒有飯吃,還是有飯吃。
所以這些人說老實話,沒念過《了凡四訓》,是不是?他要能夠把《了凡四訓》從頭到尾一口氣念上三百遍,我相信他就開悟了,他這個虛妄的東西,就放下了。為什麼?財富,命裡沒有的,想什麼方法也得不到。命裡有的,什麼不要,它會來。它自己會來,丟也丟不掉。人一定要相信命運,一定要相信因果,種什麼樣的因,得什麼樣的果報。佛給我們講,性德那是沒有話說。《華嚴》、淨宗都是講修性德。性德裡面的富貴沒有法子說的,稱性的!但是性德不能現前,我們今天一切生活受用是靠修德,是修德的。修德怎麼修?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我們一生的財富,是過去生中財布施得到的果報;我們這一生聰明智慧,是過去生中法布施得來的果報;我們這一生健康長壽,是過去生中無畏布施得來的果報。三種布施是因,富貴、聰明、健康長壽是果報,你不修因,哪來的果報!天天動腦筋,去搞股票就發了財,哪有這個道理,那個因果律都推翻了。果然有這個事情,釋迦牟尼佛都拜他做老師,是不是?佛做不到!他能做得到,那十方諸佛都拜他做老師。那是妄想,妄想怎麼會發財?哪有這種道理,沒這個道理,這是不合理、不如法。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絕不幹這個傻事情。我要想我將來發大財,我現在修財布施。你布施得愈多,你發達得愈快。不想發,自然就來了,這很奇妙。你布施得多,布施的心清淨,布施的心勇猛,不要等來生,這一生就得到了。
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真實法,所以學了之後,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上。心要清淨,清淨心能生智慧,這就是文殊智照大用。有智慧,不做冤枉事情,不做迷惑顛倒的事情,不做非法的事情。一切事能夠合理、合情、合法,我們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,真正的美滿。
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