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悟道法師晨間講話—修定伏惑,連上阿彌陀佛的WiFi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二十四集)  2018/11/21 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32-007-0024

  尊敬的悟全法師,諸位同修大德,大家上午好。阿彌陀佛!今天難得無錫的同修來我們道場,非常歡迎大家到台灣來。我們昨天才從日本回來,今天就接著跟大家讀誦《太上感應篇》。《感應篇》在我們中國佛教,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,他一生極力的提倡。另外就是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,講因果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來,提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三個根,儒家以《弟子規》,道家就是《太上感應篇》,佛家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是儒釋道三個根。從這三個根來學習、來做起,奠定我們做人、學佛、念佛、成佛的基礎。這個非常重要,我們也不能疏忽了。儒釋道三家,都是同樣的教人斷惡修善,修心養性的,佛法講得更徹底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這些修心養性的經典我們都必須學習,凡是人都要學習。

  《論語》第一篇「學而篇」,就是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。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。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。」《論語》一開頭,三段話就是首先告訴我們,人一出生就是要學習、學習,學了之後還要時時刻刻去練習。好像那個母鳥教小鳥飛翔,小鳥還不會飛,陪伴著小鳥飛翔要練習很久、很多次,牠才學得會。我們學任何一樣的學問,也都是學了就去練習,學了不練習那也就不起作用,學了還要時時刻刻練習。在生活當中,從早到晚時時刻刻,我們待人處事接物這個當中,依照這個經文去體會,來學習。不斷的練習、實習,溫故知新,不斷的溫習舊的,新的意思發現了,新的意境體會到了,所以溫故他才能知新。蘇東坡講「舊書不厭百回讀,熟讀深思子自知」,讀熟悉,深思了那你自然就會明白。

  讀經也是一樣,但是讀經,讀這個聖賢的經典,第一個我們用有恭敬至誠心,我們這就是修心、修定的,在佛法叫修定。我們心很散亂,散亂心障礙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,所以先修定。定到一定程度,我們自性般若智慧它就現前,這是戒定慧三學。其實儒釋道三教也不離開這個原則,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所以讀經,我們常常會有妄念,就是要把這個妄念念掉。念咒也是一樣,念佛也是一樣,修止觀、參話頭,種種修行法門,都離不開戒定慧三個原則,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我們心要定下來首先要持戒,這個戒要從斷惡修善做起,戒律的精神就是斷惡修善。如果不懂得斷惡修善,不懂得因果報應,這個戒是持不好。所以印光祖師在《文鈔》給我們開示,就是因果是戒律的鋼骨。我們要蓋個大樓,我們都知道這個鋼筋、水泥,鋼骨就是鋼架,那你才蓋得起來;不然你有水泥、有磚瓦這些你蓋不起來。必須先要有個鋼骨、鋼架,那後面你才能蓋上去。所以不明瞭因果報應這個道理,我們去持戒,實在講這個戒持也不好。必須先明白因果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善惡報應絲毫不爽,《感應篇》講「如影隨形」。

  我們現在讀《感應篇》還沒有心得,為什麼說沒有心得?因為我們讀了還沒感覺,沒有感覺就是沒有心得。什麼感覺才有心得?就要像袁了凡先生、俞淨意公那樣的心境,那就有心得。你看袁了凡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,每天渾渾噩噩的,一天過一天。俞淨意公也是一樣,意惡很多,浮浮沉沉,還怨天尤人,他自己造惡業自己也不知道,還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,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家庭嚴重變故,這樣怨天尤人。每年都寫疏文請灶王爺向上帝報告,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得這個果報?這個袁了凡跟俞淨意這兩個古大德的例子,那是我們很好的一個善知識。實在講他們經歷的這個過程,我們再回頭觀察我們自己的心境,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?我們現在實在講,那個渾渾噩噩比起他們嚴重多了。特別現在這個時代誘惑那麼多,到處都是讓我們起心動念、生貪瞋痴慢的,這些誘惑,實在講比明朝五百年前那個嚴重太多了,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個警覺心。實在講這個地方,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。所以讀《感應篇》,我們大家一起共修,就是大家一起來學習。

  現在我講這個情況,我怎麼知道?因為我不知道大家的情況,我是根據我自己就是這種情況,就是渾渾噩噩的一天過一天,糊裡糊塗的,不知不覺老死到了,所以現在感觸就很深,一生無所成。就是弘一大師講的,「一事無成人漸老,一文不值何消說。」弘一大師這是謙虛,用在我自己身上那是真話,那是這樣的。這個成並不是在外面的一些名聞利養,那個在佛法不是成就。佛法的成就是什麼?成績、成就就是佛經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。煩惱一天一天減輕,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長,心一天一天的開朗、開明,這個是正確的,這些講成績。真正的成就,臨終能自在往生極樂世界,那是究竟圓滿的成就,成就是在這個地方。那修其他法門要能超越三界,這個是佛法成就的標準。不是得一些世間的名聞利養,還是在六道生死輪迴,在佛法裡面的標準講那是不及格的,不及格。修其他法門要超越六道,那真不容易,要斷見思惑,最起碼的。在淨土法門,見思惑一品沒斷,但是可以帶業往生,到極樂世界再去斷,生凡聖同居土,這我們一般人都可以做到。

  但是有一個前提,還是要伏惑,伏住我們的見思惑,沒斷但是不要讓它發作。發作就是貪瞋痴一直起來,就發作了,臨命終的時候貪瞋痴起來,那去不了,這點非常重要,你想去但是有業障障住。佛光加持,你接收不到,佛光是在加持的,但是我們接收不到,我們自己有障礙。我們必須把最粗的這一層障礙先排除掉,接受佛光加持,我們就可以帶業往生了。雪廬老人(就是李炳南老居士),在《太上寶筏》他寫的這個墨寶,這個可以印出來流通。他說如果不懂經教的一些婦孺,就是一些比較不認識字的婦人、小孩,多讀這個,依照這個來修,起心動念依照這個來修,因為《感應篇》講得很淺顯,很容易明白,這樣來修就可以幫助我們念佛伏惑,伏惑我們帶業往生就有把握。如果伏不住惑,那沒把握,要看臨命終最後一念,那一念你是不是能念佛?是不是放得下?但是我們平常沒有做到這個功夫,臨命終真的沒把握。現在我不是講你們沒把握,是講我沒把握。你們,我不知道,這個我經驗過好幾次,出家以來三次大病都瀕臨死亡,才知道臨命終那一關,不是我們平常身體好好的時候,那麼輕鬆。不要說臨命終,大病的時候你就六神無主,就不知道何去何從,你一句佛號提不起來,這就去不了西方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缺少這個基礎。

  所以,雪廬老人為什麼他九十二歲的時候,還講《論語》,講那個幹什麼?他是針對台中蓮社那些蓮友講的。他說他到台灣來,第十年往生的人最多;第二個十年往生的人,就比第一個十年少了。第三個十年那就更少了,怎麼這個念佛提倡了三十年,愈來愈退步了?發現以前早期的人,他有這個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的基礎,後來慢慢的就疏忽沒有了。後來講這個做人,這些儒釋道都是我們學佛念佛基礎的助緣,非常重要。念佛是正修,這些是助修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。如果沒有伏惑,我們往生沒把握;如果伏惑,現在你就能感受到佛光,你跟阿彌陀佛就連上線,跟阿彌陀佛的網路就連上,阿彌陀佛那個WiFi連上了。現在講WiFi大家比較容易懂,講那些感應大家搞不懂,WiFi,阿彌陀佛也有WiFi。我們這個心、這部電腦連上阿彌陀佛的網路,連上了你就可以見佛、見到極樂世界,你就有把握。我們念了這麼久一點消息也沒有,要注意,這個先提醒我注意。因為大家的功夫我不知道,可能你見佛不曉得見幾次了,我一次都還沒見到,所以現在是以我自己來講的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

  所以大家要懂得修心,儒釋道就是教我們修心的。像《格言聯璧》弘一大師從小就念的,他有節錄一個《格言別錄》,做人處世存心。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太上寶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增註》,這些都非常好的。但是我們要深入這個意味,心必定要靜下來、沉澱下來,我們才能得到受用;我們如果心浮氣躁,我們體會不到、感受不到。所以修學,我們要先從收心,把這個浮躁之氣先收攝,讓它回歸到平靜,我們再讀、再聽、再學、再講,你的感受就不一樣。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,希望我們同修大家共同勉勵。今天就跟大家學習到這個地方,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