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悟道法師晨間講話—誦讀經典為什麼能修定?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十五集)  2018/8/2 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32-007-0015

  諸位同修,大家上午好,阿彌陀佛!

  我們每一天讀誦《感應篇》,這個讀誦,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,讀誦是修定。我們透過讀誦這個方法,讓我們心能夠定下來,不要胡思亂想。我們每一天,時時刻刻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心都會往外攀緣,所以我們妄念很多,妄想很多,我們大家一定要知道。特別現在手機,時時刻刻有新的東西出現,也是讓我們增加妄念的一個增上緣,就是我們妄念本來就很多,不斷增加。妄念多,我們心就很難定下來;心定不下來,智慧就不開,智慧就被障礙。所以讀經,我們淨老和尚教我們的,主要目的是修定,讀的時候就不可以一面讀,一面想意思,想這句是講什麼意思,那句講什麼意思。讀的時候就每一個字、每一句讀得清楚、念得清楚、聽得清楚,不急不緩,就是不要太快,也不要太慢,這樣不急不緩的念。

  誦經也是一樣,像《西方確指》覺明妙行菩薩他也開示,當時有居士,他給他定功課,一天定十二部《彌陀經》、一千聲佛號,分十二個時段來修。我們現在念一千聲,大概一個小時,一部《彌陀經》,大概就差不多。他的要求就是不急不緩,不要太慢,也不要太快。念佛也是一樣,綿綿密密的。因為太慢,人容易昏沉,念得太慢脫板;念得太快,心急躁,心浮氣躁。我們讀經、念咒、念佛,這個原理都一樣的,就是要心平氣和,心定下來,我們這樣一直讀一直讀,自然會有悟處。沒有刻意去想,自然明瞭,那個叫悟。悟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大徹大悟。我們一般人不是六祖那種根器,沒有辦法說大悟。六祖還是聽人家念經,念了一小段他就大悟。到黃梅,去五祖那邊,做苦工做了八個月,八個月後,五祖要衣缽傳給他,給他講《金剛經》,也是講一小段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這句經文,他言下就大徹大悟,後面就不用講了,他全部通達了。像六祖這樣的根器,在歷史上只有他一個。一般人都是要從累積小悟,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大悟,再累積大悟到一定程度,那才大徹大悟。

  這個修學就是心要先定下來;心浮氣躁,很急促的念,我們心就很難定下來。特別我們念經的時候,念念念,趕快念,等一下還有很多事情還沒做,那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心浮氣躁,就會趕快念完趕快走,就會這樣。這個就是我們平常做法會趕時間,這個叫趕經懺。因為要配合那個時間,所以要很趕,這個效果就不好。效果要好,應該要不急不緩,身心整個沉澱下來,心靜下來,才會接近定;定前面是先靜,才會接近定。定也有小定、也有大定,層次也很多。我們現在談不上定,我們的心先讓它沉澱下來,讓它靜下來。

  我們每一天,白天接觸到事事物物,這樣那樣,心都很亂,都會受干擾,很亂。所以在白天,當你很多事物來的時候,你處理事情都不會很清楚,有時候你想一些事情也不會想得很明白。所以蓮池大師在《竹窗隨筆》裡面有一則,說有一些事情,你現在還想不通,你就先去睡覺,明天一大早起來,頭腦清醒的時候再去處理這些事情,那就一目了然,就很清楚,蓮池大師的《竹窗隨筆》有這麼一個公案。所以這些祖師大德的語錄,這些也值得我們去看,很有啟發性。因為我們這邊法寶很多,我們大家也知道,進入這個寶山,不要空手而回;進入這個寶山,兩手空空回去,那就很可惜!有一些人,甚至進入寶山,不但沒有拿到寶,還碰得鼻青臉腫回家,那就更冤枉了。所以入了寶山,要懂得怎麼去取寶,這才是有智慧。所以我們要懂得,我們到這個道場來,實在講,我也常講,就是我們學傳統文化,學到佛法,學個一句、二句,我們都終身受用不盡。不管學什麼東西,印光祖師在《文鈔》講,佛法從恭敬中求,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;如果一點恭敬心都沒有,他一點利益都得不到。像法師在上面講經,下面聽眾,每一個人他得到的不一樣。他講的是一樣,也不是說針對這個人特別講一些什麼,沒有跟他講,都是一樣,大家在現場都一樣。

  過去李老師在講經的時候也講過,這個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,聽經每個人他收穫不一樣。為什麼不一樣?每一個人,他的心態不一樣;也就是說他的恭敬心,態度不一樣,有一分恭敬的人,他能吸收到一分,有十分恭敬他就吸收到十分。老和尚講,如果萬分恭敬,像六祖那樣,他就大徹大悟。你看六祖,他就是至誠恭敬,心無雜念,所以很容易他就開悟。所以我們學,也是要從恭敬學起。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第一願就叫「禮敬諸佛」。為什麼把禮敬擺在第一個?可見得它是後面那個九願的一個開始。你後面那個九願,如果沒有第一願,後面都沒有了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
  禮就是說,在外面的一個禮貌、禮節。禮有尊卑長幼、親疏遠近,這個不一樣。禮上不平等,你男跟女的怎麼去平等?女人會生小孩,男人你生不出來,你叫他平等,我女人生一個,男人你也要生一個,這個做不到。所以禮它不平等,但是內心的恭敬心,一切恭敬是平等的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它是恭敬的,所以敬人、敬事、敬物。恭敬就是說他對這個事情,我們一般講敬業精神,他對這個事情,他很盡心盡力去做,他就對這個事情恭敬。對人一個恭敬,對事對物,動物、植物愛護,也是對他的禮敬。

  我們人的言語行動,都是決定我們吉凶禍福,所以我們人跟人見面的時候,就定了吉凶禍福。我們跟人家,我們今天一大早來,我們現在這樣見面,今天是吉還是凶?小的方面叫吉凶,大的叫禍福。什麼叫吉凶?你跟人現在接觸,我們有沒有恭敬心?有恭敬心就吉,沒有恭敬心就凶,就是這樣。所以人跟人一見面、一接觸,他就定吉凶,這個在《禮記》講的,李老師在《禮記》裡面講。所以人跟人見面,他就定了吉凶。

  因此我們學習,要得到佛法、世法的受用,就是在一個恭敬心。恭敬心就是在生活上,點點滴滴上,我們去揣摩、去學習。我們對一個人事物,表現一個禮敬,這個就是吉;如果怠慢,不恭敬,那就是凶,這一點我們大家要了解。現代人也不學禮,也不知道,所以弄得整個社會家庭都很亂,大家心都不安;「有禮則安,無禮則危」,那個危就是不安的意思。大家心都不安,不知道怎麼辦才好,做也不對,不做也不對。因為沒有禮,沒有學這個禮,所以就不安,所以學禮非常重要。

  「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」,你恭敬,你沒有這個禮去節制,你就很疲勞。比如說,常常在佛門裡面,大家看到法師,我也常常碰到居士來,老和尚過去就是這樣示現給我們看,人家居士要來拜三拜,說一拜就好了。老和尚常講,拜人一拜,拜佛才拜三拜。現在很多居士看到我,我說一拜,他就是要三拜,那三拜就是他很恭敬,但是沒有這個禮去節制。這個禮就是說,按照師父說,一拜就一拜,恭敬不如從命,那彼此就不累。不然你說三拜,他要不要站著給你拜?還是你在拜,他趕快跑開?好像對他失禮,人家給你拜,你要跑掉,對不對?是不是怪怪的?那你不跑,你就要站在那邊給他拜,這個彼此都疲勞。「恭而無禮」,恭敬,但是沒有禮去節制,彼此都會很累、很困擾,是這個意思。另外就是說,我們對人的禮貌,就是要適中,所以要禮節,節制,不能太過,也不能不及,太過顯得諂媚巴結,很肉麻;如果不及,顯得很傲慢。所以不能太過,也不能不及,就是適中,所以叫禮節禮節,禮貌,但是他有個節制,那個就是用禮來定,這樣大家遵守這個禮,社會自然就安定。

  所以中國的政治是禮治,禮治就是把人當人看,法治就是不把人當人看。為什麼定這些法律?因為他不相信人,也不尊重人。人也是自己不尊重自己,所以才要定這個法去約束他,去管他。所以西洋的法治是不把人當人看,也就是不尊重人格,不尊重,禮他是尊重人的。現在一開口就講法律法律,那個律師,那天那個張教授也講,他說他代表台大學法律的慚愧。所以這個是法律不把人當人看,把每一個人都認為有犯罪嫌疑。禮就是說,把每一個人看作你就是聖人,那一樣不一樣?不一樣!如果沒有老和尚這樣提倡,沒有這些老師這樣講解,我們也不懂。所以我們現在國家政府,它提倡的就是法治,它不是禮治,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。

  所以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,不要入寶山,空手而回,就非常可惜。我們在一起,依眾靠眾,這是我們大家彼此依靠。我們定個時間,就等於是共修,雖然十五分鐘,一個共修,這個也非常可貴的。平常我們也沒有那個因緣在一起共修,所以有這個因緣,大家在一起共修,也是非常難得的。因為沒有這個因緣,共修依眾靠眾,互相依靠,各人在這個時段裡面,各人做各人的。各人做各人的,那做什麼?有好有不好的,都有,這個就不知道。你在一塊共修,再怎麼樣,我過去常講,你來這裡打瞌睡,對你都有幫助。為什麼?這邊都是正能量的。就好像印光祖師講,那個懶惰,不念佛,他到念佛堂,他自己不念,但是別人也會念給他聽,他也種了善根,對他還是有幫助。所以大家共修,就是依眾靠眾,這是古大德提倡的。一個人,自己提不起來,很容易就懈怠,特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很容易就懈怠,所以才有需要提倡一個道場,大家共修的時間,才有必要。如果像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他們只有聽經在一起,修行沒有,各人修各人的,大家不用人家去督促,自己會很用功、很精進。我們現代人不行;唐朝那個時代的人都不行,一千多年前的人都不行,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更不行,這一點大家務必明白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,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