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宗同學修行守則—饋贈之禮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六十七集)  2021/8/29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 檔名:WD13-005-0067

  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常禮舉要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常禮舉要》,第九十二頁,我們從第二行,十、「饋贈」,從這裡看起。我們看「饋贈」,這個就是送禮,贈送禮物。看第一條:

  【一、禮尚往來,來而不往,往而不來,皆非禮也。】

  『禮尚往來』,「這是總綱」,總的綱領,「必得要這個樣子的」,禮它是尚往來。「道德仁義,這些是不尚往來,那是你個人義務,應該辦的。」應該辦的就是說應該做的,這個就不是說禮,禮是說有來有往、有往有來,道德仁義這本來就應該做的。「這禮是最淺的」,所以道德仁義禮,禮是最後一個。禮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交際,所以這是我們現在講交際。

  禮尚往來,『來而不往』,「人家對於我們,不問是什麼禮貌,什麼禮物、禮品等等這些,我們得照樣的回去」。人家有送禮來,我們也要回禮;我們送禮到人那邊去,對方也會回個禮,就互相往來,這個叫禮尚往來。所以,『往而不來』,「我們去了,他不表示,這也不合理」。他來了,我們不往,也不行。所以必須是互相往來,互相來往,這才合乎禮的精神。

  「我們往了」,那他如果不來呢?「他不來是可以的。這個裡頭就有分別了。什麼分別?很夠得上的交情,例如是我們的至親」,很親近的親人,像一般人有結婚的,岳父岳母家,或者是自己的長輩,叔叔、伯伯,「你在遠處去看他,他是長輩」,你去看他,那是應該的。「不來回看你」,這個可以,因為你去看長輩是應該的,長輩就不需要說,晚輩來看我,我也要回去看看他,不用,這個是可以。「這有分別。若不是自家至親就不行。」如果不是我們至親,很親的人,一般的人那是要有往來,跟我們至親不一樣,這個地方有區別。所以這一條講的是我們一般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交際應酬,要講禮尚往來。所以「來而不往,往而不來,皆非禮也」,就沒有合乎這個禮節,所以必定要往來。

  【二、賜人不曰來取,與人不問所欲。】

  『賜人不曰來取』,「這一條講的是賜人」,這個「賜」是賞賜這個賜,「為何不說是贈人?」這個贈是贈送,我們現在講敬贈,贈送禮物。這一條講的是賜,賜就是賞賜人的,為什麼不說贈人,為什麼不說贈送禮物給人?這裡雪廬老人講,「所以我講經都是一個字一個字講,這單指的長者而言,不是長者夠不上這一句」。賜就是長者、長輩要送給晚輩的東西,這個叫賜。這個地方講賜人,你是長輩你要給人東西,「說:我賜給你東西啊!你來拿。有這樣子的嗎?長者送東西給別人,對年輕的也得給他送了去,不能說我有樣東西給你,你上我那兒拿著去吧!這個不行!」雖然說長者要送個禮給年輕人,也不能說我有個東西送給你,你到我這裡來拿,這個不合乎禮。雖然他是比較年輕,我們自己比較年長,我們要送人,我們還是要自己送過去,不能叫他來拿。所以這個叫『賜人不曰來取』,你長輩賞賜給晚輩,不能叫他你到這邊來拿,要送過去給他,這叫賜。

  「你是長者,說了這個話,我問你們大家,你去不去拿啊?你想想那個味道。你不去拿,他已說了,對不起他。去拿呢?我就這麼缺少東西嗎?這很難為情的事情。」這個就是人情世故,要感受到人情。如果你是一個長者,說了這個話,對那個比較年輕的晚輩說這個話,我那邊有個東西,請你來拿。雪廬老人問問大家,如果你是晚輩,那你去不去拿?到底要去拿,還是不要去?可以想想這個味道。如果你不去拿,那個長者他已經說了,他說有東西給我,我不去,好像對不起他,他好意要給我們東西,我們不去,拒絕,那對不起;如果要去拿,那感覺說好像我自己這麼缺少東西,要跑去拿這個禮物,這個也很難為情,好像我需要這個東西,我要趕快去拿,這個也難為情,所以這就變成兩難了。這個就是「賜人」。

  下面這一句,『與人不問所欲』,「與人,這個就不一樣了吧!」你看上面是賜人,這句是「與人」,與人就是給人。「這並不是我編的話」,雪廬老人講,這個不是他編的,他「都是查了書,錄下來的」。「與人,就是上下種種平等了。把東西送人,不問所欲。」與人,就是比如說你要送東西給人,上下就是上輩下輩、上級下級、長輩晚輩,種種都平等。這個與人就是給人,把東西送人,你要送東西給人,你不要問他,你要什麼東西?我送給你;你缺什麼東西?我送給你,不要這樣去問人。現在我們很多人沒有學這個常禮,我們常常碰到。我也常常碰到,師父,你現在缺什麼?我送你。我說沒有,現在都沒有什麼缺。除非就是很熟悉的,就是交情很深入的,你可以這樣講,你缺少什麼東西,請他幫你買一下,那個是另外一個情況。這裡講的就是我們一般的一個交際,比如說我們對一般的人,一般的同修,我們有東西要送給他,不要像這樣,你現在缺什麼?我去買送給你,不要這樣問。這樣問,人家也不好意思。所以「與人不問所欲」,不要問他你需要什麼?這是講一般的。當然我們很熟悉的同修,那個是另當別論,比如道場缺少什麼,請同修發心幫忙買一下,那個是另外一回事情。這裡講的是一般人與人之間送禮的一個禮節,不要問人家要什麼。你有什麼,你覺得應該送什麼你就送什麼,這樣就好了。

  「這個在《禮記》你念過,我也說過,你把這些東西送人,不必問:你要什麼東西?」這個在《禮記》也有講過。雪廬老人過去也說過,你把東西送給人,不必問你要什麼東西。「若受贈的那個人說:我要什麼、什麼…有這個臉嗎?」一般人是不會這樣講的,一般人也不好意思這麼講。「這都是不近人情嘛!你送人,不管他要不要,不管他用不用,你就給他送了去。」送人,就是說是你一分的情義,也不要管這個東西到底他要不要?或者我送給他,他到底用不用?就不要去問這個,你就給他送去就是了。「比如一把扇子,你送他一把扇子」,那你說誰家沒有扇子?難道他買不起那把扇子嗎?所以你也不必問他,你家有沒有扇子?沒有,我送你一把。不要這麼問,他家裡有兩把、有十把,也不算多,各盡其道。你要送人,就送過去就好了,所以就不要去問他要什麼。這個我們要注意。

  好,我們再看下面:

  【三、贈人物品,必謙必敬。】

  這是『贈人物品』,是當面給他,當面贈送,「要是給長者,那就是獻了」。這個獻就是一個奉獻,就是獻給長者。贈送是對一個普通人,贈送是講一般平輩,普通的人,我們稱為贈送。對長輩要說敬獻。我們現在也常常看到,收到一些禮物,後面有落款寫個姓名,某某人敬贈,這個我們常看到,這是對一般平輩,一般人。如果是對一個長者,或者是長官,要寫「敬獻」,獻是對上面的。「贈送一個普通人,也要必謙必敬。」不但對長者要謙虛、恭敬,對一般人,你送他東西,也要謙虛、也要恭敬。

  「中國人懂謙虛,贈人都會說:我這東西很薄。我在台灣待多年了,人們送東西也說:薄品,請笑納。台灣人是哪裡人呢?這裡是這一套,那裡也是這一套,要怎麼解釋?不用解釋!在台灣有郡名、有言語、有文字、有風俗,都是中國的,都是大陸的。有念過書,就用不著解釋。」雪廬老人講,我們台灣的人,台灣是哪裡人?我們的風俗習慣,我們的用詞也不用解釋了,都是中國大陸來的。念過書的人,也就不用解釋了。所以台灣這個地方的人,送再好的禮物,也都是說薄品,請笑納。薄品就是說不成敬意,這個禮很薄,請對方笑納,笑納就是歡喜來接納。

  「我給大家說一樁事情,大家也就不必再考察了。例如台灣省下有縣,台灣有這一套,日本沒有這一套。這一套是哪裡來的?你查書看看,這些事情都是在大陸的一些情形。像姓張的,姓王的郡名,他不曉得,他就找他的老根。姓王的,我大概知道是天水。姓李的,很簡單,都是隴西。日本人也不是有姓李的嗎?可沒一些隴西的。這個還需要解釋嗎?要解釋,就是不讀書之過也。這都不是現在的事情。」雪廬老人講到台灣,我們現在的這些,也就不必再去考察了。台灣有的這些東西,日本那邊沒有,那西洋更是沒有。所以我們在台灣看的這一切,都是在大陸的一些事情。像舉出一個姓,以前我們傳統這種四合院有堂號,現在還有。那些堂號就是他們祖籍的所在地,祖先是從哪裡來?比如說台灣姓陳跟姓林的最多,大多數從福建、閩南遷移過來。包括新加坡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也有,印尼也有。很多都是從福建、閩南移民出去的,遷移到台灣來。所以我們看到穎川堂,我們在屏東青年活動中心,有個閩南式的傳統建築。都有堂號,一堂一堂的,這個都是在中國大陸的省分,古代的一個地名。這是雪廬老人附帶說了這些事情,這個事情也都是事實,不用去考察,也不用去講其他的,就是說事實就是這樣。

  贈送人的物品,『必謙必敬』,這一條是很重要的。我們送人家的物品,不能用一種很傲慢的態度去送人。不但對長者不可以這種態度,就是對平輩,甚至對晚輩,也都不可以有這種態度,總是要謙虛、要恭敬。送禮,謙虛,講薄品,送再好的禮物都是薄品,這是表示謙虛。這個跟西方人就不一樣,西方人送了一點小東西,這個很珍貴的、很值錢,那個文化不一樣。所以這個態度是非常重要,這個心態,送人物品,「必謙必敬」。

  我們再看第四:

  【四、贈人物品,外必用包裹,婚嫁慶壽例外。】

  贈送人的禮品,這個物品,外面要用個包裹包裝,比較好看,這是禮貌。我們在台灣,到現在還是有這個禮,比如說你送人家餅乾,有個包裝。那現在有紙袋、手提袋,如果沒有手提袋,拿個包裝紙包起來。在日本,特別講究這個包裝,大大小小的東西,它那個包裝讓你看了就生歡喜心。這個也是表示對人的一種恭敬,送人家的東西,外面包裹包裝就好看一點,這也是個禮節,所以『贈人物品,外必用包裹』。日本這種包裝紙做得非常精美,台灣做得也不錯,現在大陸上也做得很多。這個是必須要的,比如說你送人家一個東西,外面包一下。這裡雪廬老人講,「你看台灣也是這樣嘛!」台灣,的確我們送人家東西,也是都有包裝。「你送人東西,得包裝,不叫人看見,這是禮貌」,不要讓人家看見你裡面什麼東西,這是一個禮貌。「但有例外」,但是也有不包裝的,就是「婚、嫁、慶、壽是例外」。婚是結婚,嫁是嫁女兒,兒子結婚,女兒出嫁;慶就是喜慶,有慶典;壽是做壽,人家祝壽。

  「你看人家送禮儀、奠儀,就是用一個紅紙套、白紙套送去,也沒包起來藏著。那個事情是可以公開的,不止一個人如此,一律都是公開的。平素就不行,平素贈物那可得包裝。」這個是舉出婚喪喜慶,比如說我們最常見的禮儀,喜事、吉禮,你用紅的,中國傳統,紅是代表吉祥。這跟西洋不一樣,西洋那個白的代表吉祥,我們中國白的是代表喪事,喪事點白蠟燭、穿白色的,代表喪事。所以奠儀,一般我們看就是用一個白紙套;如果禮儀,是用紅紙套,一般我們說紅包、白包。吉禮,我們要包紅包,用紅色的紙袋來裝;如果奠儀,喪禮,這個叫奠儀,奠儀要用白色的,送去。你裝錢,外面沒有包裝起來藏著,這個是可以公開,讓大家知道這是送禮儀還是送奠儀,所以這個一律都是公開的。如果不是婚嫁慶壽、婚喪喜慶,平常你贈送物品都要包裝。

  好,我們再看第五:

  【五、平素贈物,座有他客,須避觀聽,遠來及初晤,可不避。】

  『座有他客』,「譬如你上人家去,人家上你家來。今天你家還有客人在,李某某來了,我有點東西要送你,座有他客,你就不能送,你要送,那個人很難堪」。這個也是要注意的,人家到你家來也好,或者你到人家家裡去也好,今天如果你家裡還有其他的客人在,某某人來了,我有點東西要送給你,這個座上,家裡還有其他的客人,你就不能在其他客人面前只有送給他。你要送了,那個人他也很難堪,就很不好意思。

  「如有生疏的客人上我那兒去,從遠道來,這沒法子,他要走,不得不送。」生疏的客人跟比較熟悉的客人有不同,生疏的客人,很難得他來,或者第一次來的客人,到我們這裡來,而且是從遠地來的,他要走了,沒有辦法,我要送禮只好要送了,不得不送。「有幾位客人,就得預備幾份禮,你若拿不出來,只給這位,那幾位臉色會很難看,這無非是禮貌。再怎麼樣也要迴避、迴避,說:嗨!我有話給你說。先別把東西拿出來,請他到別的地方去,說:我有一件東西要送給你,請你等著。就給了他,那樣可以」,就不要當面。當面,你說你拿個禮物送給一個客人,其他還有幾個客人,他們覺得也怪怪的,怎麼只有送他一個呢?我們也是客人,我們怎麼沒有?這個都是人情世故,所以要避免。如果你要送,全部都要有,那大家就沒話說了,反正每一個人都有一份。有五個人,你要準備五份禮物。如果你只有一份,那要送其中的一個客人,這個時候不能在其他客人面前送,你要把他叫到旁邊,讓其他客人沒看到,你再私下送給他,這樣是可以的,避免其他的客人沒有接收到禮物,心裡怪怪的,這個人情世故要懂。

  「你送東西,不要叫別人下不了場啊!」下不了場就是我們現在話講,你叫人家下不了台。接受的那個他也不好意思,其他的人也感覺怪怪的,那你送東西給人,不是叫他下不了台嗎?「這是必須迴避,不讓別人看。」這個要迴避,你只有一份禮物,五個客人,那你要送其中的一個,你要把那個叫到旁邊,不要當面在其他四個客人面前送。「假如人家送東西,不給我,你也不必看,他送他的東西,你在這裝不懂。還能不懂嗎?就是要裝不懂,這些都是世故人情。」如果是我們去做客,有幾個客人,主人送給其中一個客人禮物,我們在旁邊看到,我們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?我們就裝不懂,裝沒看見,這樣就好了,不要讓主人跟那個客人難堪,下不了台。

  「但是有一層例外,遠來及初晤的客人,可以不必迴避。」這是講這個常禮,但是也有特殊的、例外的。例外的就是遠道來的,初次見面的客人,這個可以不必迴避。「你譬如我們這兒有客人,忽然在外頭又有客人來了,哪兒來的呢?外國來的,或者日本來的,他要走,送他東西,可以不必迴避,這是例外呀!只送給遠來與頭一回見面的客人,對在座其他客人不要緊,可以不迴避。」這個其他客人他可以理解,他們也不會見怪。其他客人就比較熟悉,這個客人他是第一次來,又從國外很遠的地方來,我們就不必迴避,就送給他禮物,你遠道來難得,我們第一次見面,送一份見面禮給他,其他的客人他不會見怪,這個情況可以不必迴避,可以在大家面前送給這個遠道第一次來的客人,所以這個當中有區別的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條:

  【六、受贈先略謙辭後受,稱謝,逾日須往拜。】

  第六條,「人家送我們東西,先得略辭。你得聽明白,不是堅辭。略就是說:我不敢當。這樣就行了。你要是堅辭,那意思是說:不是我貪圖人家東西,人家送我東西,我不要、我不要。另一人則說:你拿著、你拿著、拿著。這很不好看」。推來推去,這我們也見過。所以這個禮貌上,就是說我們接受人家贈送禮物,『略謙辭後受』,「略」就是大概,「略辭」就是大略的辭謝一下,不敢當,受當不起。而不是堅辭,堅辭就是你堅決把它推辭掉。所以你略略的一個謙辭就可以了,說不敢當,受當不起,送這麼好的禮物給我。講幾句客套話,這樣就可以了,就接受了。如果你堅決的推辭,意思就是說,我不貪圖人家東西,人家送我東西我不要,我不要就是不要,我就不要,那個堅辭。另外這個送的人,你拿著、你拿著、拿著,推來推去,的確這樣是很不好看。所以「略微一辭就是如此,禮尚往來嘛!」你大略推辭一下,他要送,我們就收下來了。禮尚往來,如果你覺得要回禮,「你再想個法子」,想另外一個方式。「把禮物先接過來,說聲:多謝!多謝!」或者謝謝。

  『逾日』,「逾日」就是隔一天、兩天,不要當天,「隔一天、兩天,要去回拜」,就是回去拜訪。回去拜訪,也可以送一點東西,或者是接風,或是洗塵,這個就看當時的情形。「要是這個人住在這兒,不走了,你收他東西,過了一天,拿了東西回了他的禮,這請客就不必了。」一般送個禮就好了,因為這個人他長期住在這裡,他沒有離開,你收了他東西,隔一天你再拿個東西回他的禮,這個接風洗塵請客就不必了,這樣就可以了。

  好,我們再看第七:

  【七、長者賜,不敢辭。】

  『長者』是長輩,我們的上級、長輩;『賜』就是賞賜我們,物品也好,錢也好,不敢推辭,『不敢辭』就是不敢推辭。「平素見到的長者,他年紀比我們大,也沒什麼關係,只要是熟人,或是我們的長輩,賜的東西不可辭。長者賜,你說:我不要。這是大毛病。」過去我在家的時候,那時候還比較年輕,大概是二十幾歲。那個時候也沒有學習《常禮舉要》。有一年我俗家的三舅,過年包個紅包給我。當時我心裡想,我是晚輩,他是長輩,應該我包紅包來供養長輩,我怎麼可以拿長輩的紅包?我就硬把他推回去了。當時我的想法是這樣,我晚輩應該要供養長輩,長輩現在包紅包給我,我怎麼可以收?就堅決的把它推辭了,沒把它接收過來。後來我去聽經,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,也講到這個《常禮舉要》講的「長者賜,不敢辭」。所以我聽到這裡我才明白,當時我以為是做對了,原來是錯的。長輩要給我們的,我們不能推辭,這失禮,這是大毛病。雪廬老人講,這還不是小毛病,是大毛病。所以後來我就知道了,凡是長輩,或者我們上級,或者我們師父上人,拿個什麼東西給我,都不敢推辭,你就收下來就對了。不管你喜不喜歡、你需不需要,你要收下來。收下來,讓長輩歡喜,這個就是禮,不是說我們就缺那個東西,這叫人情世故。

  「這是《禮記》上的。從前有君主的時候,當皇帝送你東西,你說我不要、我不要,這得要砍頭。」這個嚴重了。古代君主時代,皇帝如果送你東西,你給他說你不要、你不要,皇帝一生氣,恐怕你就要砍頭了,那問題嚴重了。你不接受他的好意,你不領情,那這個要得罪人了。所以「長者賜,不敢辭」,這個我們要記住。特別是父母送什麼東西,做子女的你要收起來。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學生也不教《常禮舉要》,我不要、我不要,我就是不要嘛!父母會很傷心,長輩也會很傷心,也會難過,他要送你東西,你這樣來給他推辭。所以這個大毛病,沒有學禮,不懂;學了,我們就知道要這樣做。

  這個地方也是有附帶講一點。「禮品在包裝前,應先撕去價格標籤。」這個我們要注意,我們往往去商店買,它有標價這個多少錢。我們在包裝之前,先把那個價錢多少先撕掉,不要讓對方看到多少錢。「禮物若非本人親送,則應在禮品上附上名片。」這個也是禮貌,如果不是我們本人送過去,託人家帶過去的,我們要附上名片,表示這個東西我託人送給你的。「參加音樂會或畢業典禮,致贈花束禮節時,應附加名片。」這個是參加音樂會,或者畢業典禮,常常會有花束,送花這個禮節。比如說音樂會,一個主要表演的,你送一束花給他;或者是畢業典禮,你那個花上也要附加名片,因為才知道是誰送的。「西洋禮俗,於接受禮品後當面拆封,並讚賞致謝。切忌詢問禮物價格。」西方的禮俗,接受禮品他當面就拆開了,並且他讚歎,很欣賞來向你致謝。但是這個是忌諱去問人家說,你買這個禮物多少錢,這個不要問。「前往醫院探病時,宜攜鮮花水果。」那個是一般的常禮,去看病人,帶個鮮花,給他祝福,水果,不一定他吃,表示一個心意。

  好,這個「十、饋贈」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下面我們就進入十一、「慶弔」。

  「婚、喪、嫁、娶這四個字,就只有一個喪是凶禮,婚、嫁、娶算吉禮,這是家家必發的禮。不論古時候、今日都有這個禮。」

  「吉禮和凶禮,這兩種禮比較起來,喪禮又屬必得行的禮,為什麼呢?這是天下的大事。」吉禮跟凶禮比較,喪禮是比較重大。「國家有國家大事,我們普通人還有什麼大事嗎?就是喪事!父母之喪是大事了!」我們一般人,這個事情是最大的,父母過世了,這是大事,沒有比這個再大過的事情了。「譬如一家有三代,頭一代談不上父母之喪,頭一代下面有二代,二代還有三代。三代對於二代就有父母之喪,也是大事。第一代對於第二代,兒子一死了,老子也有喪服,這個大家也不懂,不懂的咱就不講!喪禮必須舉行,父母之喪大事嘛!」講古禮,現在人也不懂了。對父母的喪禮,大家現在還知道要守喪三年。但是兒子比父母早死的,這個父親他也有喪服,就是他的晚輩下一代比他早死,他的父親也有穿喪服,這個現代人不懂。所以雪廬老人講,不懂,他就不講了。這講喪禮,喪禮是最重大的。

  再來,「婚禮,今日之下可以看情形,國家提倡節儉,不舉動也可以」。當時雪廬老人在世的時候,那個時候我們台灣蔣經國先生擔任總統提倡節儉,如果你辦婚禮,你不辦什麼大型的活動也可以。如果「一舉動」,你要辦這些活動,勞動親友,「勞動親友,就會送禮。至親至友送禮,還無所謂」,自己很親的,叔叔、伯父、堂兄弟、表兄弟,這些送禮,當然還無所謂。「你給至親至友撒了帖子」,你發帖子,「鄰里鄉長要不給他撒帖子,有時會怪你,這個好麻煩的!」你帖子一發,你要是不寄給他,你在這個鄉里鄉鎮上,這個地方有頭有臉的人,你不給他帖子,他會覺得你瞧不起他。如果你給他寄上帖子,「他說我們夠不上交情,這是打網」,這個就很不好辦了。「所以說小姐出嫁,照禮是不出帖子,兒子娶媳婦,出帖子與否得斟酌情形。」小姐出嫁就是女兒出嫁,這個照禮,照常禮不發帖子給親友。兒子娶媳婦是可以發帖,但是你要怎麼發?這個你要斟酌該不該發?發了,就是人家要來慶賀,人家要來送禮,你要辦桌,辦宴席招待,所以這個要斟酌。

  「最討厭的是拜壽,你活了這麼大年紀有什麼可賀壽呢?你對於社會有何功德呢?要是你做的事情不錯,大家怕你死,多活一年,給社會上多盡一年的義務,也還罷了!」這個就是說做壽,就是慶壽,如果對社會有貢獻,那慶壽還情有可原。「你對社會沒有好處,並且有害,你活一天你是害群之馬,多活一天有何慶賀之處,慶賀什麼呢?」如果在社會上不但對社會沒有奉獻、沒有幫助,而且還擾亂社會、損害社會,那你做什麼壽?你多活一天,對這個社會有什麼好處、有什麼幫助?當然這個話講得比較含蓄,就是你多活一天就多擾亂這個社會一天。

  「今日之下慶壽比過去更壞,怎麼更壞呢?現在的風氣,婚喪出帖子要錢,做壽要錢是不好意思的,其實是送錢更好,他卻不要金錢,出帖子要找大家作詩,他做主考官,大家限期交卷。現在大家連個字都認不得,和什麼詩?做白話詩還有人不會做的,這不是要命嗎?現在興這個,我情願拿幾百塊錢,我不願意交這個卷,現在這個事情最討厭!你一個人待在家裡面,要人做上幾首詩,你坐在那兒要大家給你和詩,你在那等著。勞動若干人,大家心神不安,這是最傷德的事。」

  「做壽本來就無此理,小說上有講,今日之下,大可不必!萬萬不必做詩、徵畫、徵文。在學校考試,很受苦了,你何必當主考,要大家的命?」這個是雪廬老人講,當時還有人出這樣的,他做壽就做壽了,還要人家給他作詩,他說我寧願包個幾百塊(以前幾百塊就很大了)去送個禮,也不願去作這個詩。現代人都不懂,你不是找人家麻煩嗎?所以這些都是人情世故,我們要懂,要斟酌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,後面我們明天再一堂課,《常禮舉要》就圓滿了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