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宗同學修行守則—遠行要假良朋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四十四集)  2021/7/7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 檔名:WD13-005-0044

  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律要節錄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請大家翻開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律要節錄》,六十八頁,我們從倒數第二行看起。從六十八這條看起:

  【六十八、遠行要假良朋。《心地觀經》云:「一切菩薩修勝道,四種法要應當知。親近善友為第一,聽聞正法為第二,如理思惟為第三,如法修證為第四。十方一切大聖主,修是四法證菩提。」】

  昨天我們講到這條,這條我們只有講了第一句,『遠行要假良朋』,也就是說有好的老師,還要有好的同參道友、同學,這樣才能成就。老師指點修行的一條路,同學結伴而行,在路途當中互相勉勵,互相提攜,互相幫助,互相切磋琢磨,這樣道業、學業才會有成就。下面,『《心地觀經》云』,這是一部經典,這個在《大藏經》都可以查到這部經。在這部經裡面講,『一切菩薩修勝道』,「一切菩薩」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菩薩。菩薩修殊勝之道,這個「勝道」就是殊勝之道,就是成佛之道,這個是勝道。菩薩是修因,成佛是證果,所以成佛必須修菩薩的因,菩薩在因地,佛是果地,修因證果,這個是勝道,成佛之道就是勝道,菩薩修成佛之道。

  菩薩修行要成佛,有『四種法要應當知』。這個「四種」就是數字,有四種。這個「法要」,學習的道理方法,就是重要的理論方法應當要知道。這個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學習的一個要訣,如果你掌握住這個要訣,學習就一定能成就。如果沒有掌握住這個要訣,這個四種法要就是四種要訣,怎麼修學也很難有成就。這個不能疏忽,疏忽了,我們這一生又空過,又是跟佛法結結緣,這一生不能有一定的成就。這一生想要有一定的成就,那這四種法要我們就不能疏忽,而且缺一不可。

  這個四種法要,哪四種?下面給我們列出來,『親近善友為第一』,這是第一個法要,很重要的,第一重要的親近善友。什麼叫「善友」?我們一般講善知識,善知識就是我們要親近的,我們一般講明師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講「從明師受戒」,在明師的指點之下、指導之下來受戒,可見得這個受戒是明師指導;沒有明師指導,我們也不懂得怎麼受戒、怎麼持戒。這是第一個重要的,也就是說第一個最關鍵的,我們這一生修學有沒有成就,好的老師是第一個關鍵。再來就是好的同參道友,志同道合的,這個就是親近善友,親近善知識,親近好老師。你不能去親近那個一般的,不是名師,這不是那個,昨天講過了,不是名氣很大那個名師,是明白那個明。不是說這個法師知名度很高、信眾很多、道場蓋得很大,這個法師很有名,知名度很高,那是名氣的名。我們看《吉凶經》,經文都要看清楚,那個可不能看錯了,它是明白那個明,真正對佛法通達明瞭的,這樣的老師,我們去親近,他才能給我們指點一條修學正確的道路。如果不是親近真正對佛法通達明瞭的善知識,他自己也不明瞭,他也不可能給別人指導,我們去親近這些知識,對我們就沒有幫助。更不可以親近惡知識,惡知識那就更麻煩了,他給你指錯路、指錯方向,讓你誤入歧途,這一生不但不能成就,還要墮落。

  所以我們也看到很多學佛的人,不能說他不用功,不能說他不發心,真發心,真用功,遇緣不好。這個關鍵還是在善導大師講的那句話,還是要回歸到他那句話,「各人遇緣不同」,各人的緣分不一樣。他沒有緣遇到善知識,或者有緣遇到善知識他不認識,他覺得這個善知識沒什麼,不值得跟他學習。結果他就去找,找到不是善知識,而且是惡知識,就是給他教導教錯方向了。我們在國內國外看到很多,在家出家的,在家居士是比較多,去學禪、學密,學了沒多久,身心不正常,到精神病院去了。而且不是說沒有讀書的,都還是高級知識分子,在美國念書的,念大學,甚至碩士、博士都有,走入歧途的這些知識分子大有人在,這個我們看到非常的惋惜,但是也幫不上忙。這個也就是說各人的緣不一樣,遇到善知識的緣他不親近,也不是沒有機會接觸到,接觸到他不親近,覺得這個很平常,沒什麼,他要去找那個比較奇奇怪怪的、比較特殊的,他對那個有興趣,跟那方面的知識有緣,跟他學了,學到走入歧途。所以在佛法的修學不但沒有成就,而且還誤入歧途,墮落了,這個非常讓人惋惜。這個還是各人的緣吧!各人的緣分。現在不是真的善知識,冒充善知識很多,很多人也不懂、不認識,往往慕名而去,結果都誤入歧途了。這個我們也不能去講,這些人勢力都很大,信眾很多,你也不能得罪。這個只有看各人的因緣了,佛菩薩也沒有辦法,各有因緣。

  真正的善知識,他不會標榜自己,他也不會寫一個牌子我是真善知識,一個善知識他不可能做這種事情,人家去找他,他都會很謙虛,我不行,我沒有能力,沒有德行。他也沒有寫在身上,真正善知識不會去標榜自己,總是謙虛禮讓,這樣我們如果自己又不認識,要找善知識真的也就很難了。如果遇到有人推薦介紹,有這個因緣;如果沒有這個因緣,自己又不認識,也不敢去亂找,怕找錯了,怎麼辦?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給我們講一個方法,現在人找不到了,找古人;古人都往生,都不在了,人是不在了,但是他的著作有遺留下來,著作在。比如說我們要親近印光祖師,印光祖師當然是已經往生了,往生很久了,但是他有《文鈔》流傳後世,現在出版《印光大師文鈔全集》,我們就專看他的著作,依照他在《文鈔》給大家開示的依教奉行。自己沒有學成就,不再去看第二個善知識。或者你修禪的人,要跟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學習,他也有他的著作留下來;教下,像我們近代民國初年的這些,圓瑛老法師,上海圓明講堂,這教下的;諦閑老法師,天台宗的。這個是講經說法的大德,他們都有他們的著作,遺著留下來,你可以專去跟他學,先依一家之言,這家學通了,再去參考其他的。如果再早,我們就會推到清朝,像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、八祖蓮池大師,這個也是明清我們淨宗祖師的代表性人物。他們的著作都在,蓮池大師有全集,蕅益大師也有全集,都著作等身,你可以選一個契合自己根性的來學習。這個是我們淨老和尚提供我們以後的學人,如果你不認識善知識,又怕找錯,不是真的善知識,去找到惡知識了,誤入歧途,找古人,這是一個方法,這叫私淑弟子。像我們淨宗蕅益祖師就是私淑蓮池大師的,後來他成為第九代的淨宗祖師,學得很出色,更殊勝,學得更殊勝。

  我們看看蓮池大師他對《彌陀經》有《疏鈔》,蓮池大師的學生幫他再加上《演義》,一部《疏鈔》真的是博大精深。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剛開始到美國弘法,他沒有先講淨宗,講禪、講一點密的常識,禪講《六祖壇經》,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,禪宗的祖師語錄。密宗常識,他親近過章嘉大師三年,也懂不少。因為當時美國學佛的人都是知識分子,起碼有個碩士,博士那就更多了。他們喜歡學什麼?學佛喜歡禪、密,這兩宗在美國很流行,很受歡迎。知識分子覺得自己高級知識分子,應該學這個,就沒有把念佛法門看在眼裡了,總認為念佛法門那是老太婆教,不認識字,她不懂得經教,只好勸她念念佛了。所以過去台中蓮社那邊也聽到有人說,台中蓮社李老師提倡念佛法門,就有人說那些老太婆教。其實這個是對淨宗不認識、不了解,沒有深入,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來給他講解說明,所以對淨土他生不起興趣,對禪、對密是特別有興趣。特別是在美國這些知識分子學佛了,學什麼?學禪、學密。因此我們淨老和尚也去了解一下那邊學佛的情況,所以一開始他不講淨宗的,講禪宗,大家聽了就很歡喜。講了一段時間,後來就是講《彌陀經疏鈔》,《彌陀經疏鈔》那個時候沒有錄影帶,就是沒有錄像帶,錄音帶三百多卷。一卷,以前是一個半小時,DDK的那個錄音帶,一個半小時。講了三百多卷,擺在那裡,一大箱。那個時候錄音帶拿到美國去流通,把當時那些學佛的同修看了就嚇呆了,一部《彌陀經》十幾分鐘念完了,能講那麼多?後來聽聽我們老和尚講《彌陀經疏鈔》,才知道《彌陀經》是最高的法門,一般人看不出來。這個時候大家對淨土才開始有了信心,就知道這個淨土不是過去大家想像那樣的老太婆教,不認識字的人在念的。所以看到家師淨老和尚講《彌陀經疏鈔》,講了三百多個小時,大家不敢以等閒視之了,所以這樣淨宗就在美國、加拿大這樣弘揚開來。後來再加上夏蓮居老居士的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的弘揚,大家才慢慢的認識淨宗,修學淨宗。所以早年到美國弘法的法師,沒有人講淨土經典,都是講禪、講密這些為主的,講淨土幾乎沒有,沒有人講。所以淨宗可以說是我們淨老和尚把它宣揚到美國去了,美加,後來到歐洲、澳大利亞、紐西蘭,現在五大洲都有了。可見得善知識是第一個重要的,我們修學成敗第一個關鍵就在於有沒有遇到好的老師,善知識的指導。

  第二個,『聽聞正法為第二』。親近善知識了,但是你要聽經聞法,聞什麼法?聞正法。這條在現代這個時代也很難,因為一般學佛的人,沒有深入佛法的人,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的人,他沒有辦法去分辨什麼是正法、什麼是邪法,這個很麻煩。有一些在家出家的法師大德,他講的法講錯了、不對了,你也不能去給人家指指點點的,只能說各有因緣。有很多人他聽到的不是正法,的確我們看到很多。你去說他聽的不是正法,他反過來說你才不是正法,那很難分辨,到底正法的標準在哪裡?我們在三皈依裡面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在三皈依裡面,當然佛在世是皈依佛,以佛為師;佛不在世,就要以法為師,佛當年在世講的經流傳下來,經典在,所以經典就是正法的一個標準。同樣是正法,但是層次也不同,我們一般講佛法有五乘佛法、二乘佛法、三乘佛法,講二乘就是大乘小乘,講三乘就是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講五乘就是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就五乘佛法;還有一佛乘佛法,講一生成佛的。這個都是正法,但是正法它也是有層次不一樣的。總之在我們現在中文《大藏經》裡面,最近的一套《大藏經》是《龍藏》,這個經典在《藏經》找得到,當然這個經就是正法。古時候如果不是真正的佛經,不可以入藏,這個要經過當代在家出家高僧大德嚴格的審核,審核通過還要報到國家,最後給皇帝做最後裁決,皇帝批了,這部經才能入藏。如果沒有透過這樣的程序,不能隨便你拿一部就把它放進去《大藏經》,這樣不可以的,這樣是違法的。古時候要入藏的經典,經過嚴格的審核才能入藏。這個也是對後來學佛的人負責任,讓大家能夠接觸到,能夠讀誦、聽到正確的經典。

  但是現代也有一些,也有人在反對這個,他講的也是好像有憑有據的,特別已經幾十年,有人就提出大乘非佛說,這個不只現在,古時候在印度就有。你看天親菩薩他們兄弟,他弟弟就是只承認小乘佛法,大乘佛法他不承認。後來才知道自己錯了,原來是造五百部的論去毀謗大乘,後來懺悔改過了,他哥哥勸他改過,他再造五百論去讚歎大乘。所以自古以來在印度就有這個爭議,現在就更多了。所以我們現在接觸到的,我們說正法,他說我們這個不是正法,那也很難去跟他辯論。但是總之我們有依據的,在中國佛教,中文《大藏經》都是經過國家認定的,這不是隨便你要拿一部經來就可以稱為佛經了,不可以的,在過去是違法的。現在言論自由,國家沒有管這個事情,所以現在人他有加什麼東西進去《大藏經》,現在人編的《大藏經》我們就靠不住了。所以我們現在聽聞正法還是以古代的,明朝,最早是宋朝有《磧砂藏》,明朝是《永樂》,那個時候有編《大藏經》,清朝有《龍藏》,日本有《大正藏》。這些經典就是我們修學的依據,就是正法的一個依據,皈依法,就是皈依經典,正法。佛法,實在講正法也要有人說,所謂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所以講經說法的法師就很重要。而且講經說法的法師不能把那個法講錯,錯了給人家誤導要背因果。最起碼就是不能講錯,你講淺了沒關係,講淺只是說他修學上比較得不到受用;如果深講、長講,這個是比較有受用。不管深講、淺講,前提就是不能講錯,錯下一個字就墮五百世野狐身,這個因果背得不輕。

  我們如果自己沒有把握,要學習講經,複講是一個方式,複講老師的,老師背因果,我們不必擔那個責任。複講是從阿難尊者開始,阿難尊者複講釋迦牟尼佛的,是他重複講出來的,大家記錄下來,編成經典,流傳到後世十方。所以講經說法的法師就非常重要。這些年我們看到淨老和尚弘法六十年,到前年是六十年,去年就年紀大了,沒有辦法繼續再講了,講了六十年。有法師來講解,我們才真正認識什麼是佛法、什麼是正法,不然經典擺在那裡,實在講我們自己看也看不懂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佛講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佛法如果沒有通達的人來講解,你世間的聰明智慧再高,你也不能理解。不能理解,你去看佛經,結果是什麼?錯解、誤解、曲解,把這個經的意思都錯解、曲解、誤解,那就更麻煩了。所以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勉勵年輕人發心來學習講經弘法,就是因為看到佛法一直衰落下去,正法沒有人講。沒有人講正法,當然要聽正法的人他沒得聽,他聽到都是邪法。所以我們知道現在邪知邪見的說法很多,像《楞嚴經》講末法時期,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,像恆河沙那麼多,一個邪師他說一種邪法,像恆河沙那麼多的邪師,這就形容到處都是邪知邪見的人在說法,不是正知正見的人在說法。

  所以這個非常重要,正法就是正知正見,正確的認知,正確的見解,正知正見,正字標記,這個才是正法,你看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。所以講經說法的法師,第一個是最關鍵的,你對經典的理解要正確,你不能錯解、不能誤解、不能曲解,給人家講錯了,你要背因果。縱然自己修行還不是修得很好,但是你見解不能錯,你講給人家聽等於是指導人家在修行,不能給人家指錯路;你給人家指錯路,人家依照你的指點他去走,他就走錯方向了,那就要背因果,這個不行。所以講經說法,自己也要有正知正見,你才能講正法。所以我們自己聽聞正法,吸收過來了,再把自己接收到的正法弘揚出去,現在的話叫分享,你再跟大家分享。但是你要分享正確的佛法,你不能分享那個錯誤的佛法。所以現在對佛教誤解的人太多了,不要說不學佛的人誤解,學佛的人,甚至出家幾十年都誤解,都落到邪知邪見去了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勸這些社會大眾,要先看一本書,《認識佛教》,有沒有學佛的人都需要看。這本書不看,的確對佛教不認識,不認識,產生很大的誤會,就不願意去學佛了,這樣就很可惜。所以我們修學,聽聞正法非常重要,這是第二。所以我這一生自己也是很幸運,碰到我們淨老和尚這個因緣,十九歲開始聽經,聽到現在五十二年了。我現在還是天天在聽,不敢不聽,不聽忘記了。聽經提醒,不提醒,很容易就忘了。所以「聽聞正法第二」。

  『如理思惟為第三』,聽聞正法你要去解義,聽了之後你要思惟這個義理是什麼?,要深入經藏,思惟就是深入經藏、經義,要解義。佛教我們在生活當中怎麼修,這樣要如理如法,如這個道理你去思惟。比如說佛教我們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為什麼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?這個道理在哪裡?你要深入去思惟、去探討。像這段時間我們在山上跟同修分享《緇門崇行錄》,蓮池大師編的,現在我們學習到「尊師之行第三」。為什麼要尊師,這些都是佛在經上講的,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去深入、去思惟這些經義。佛為什麼教我們這麼做、這麼修,目的在哪裡?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道業,尊師重道。所以如理思惟是第三個。

  『如法修證為第四』,「如法」就是如理如法。這個就是聞思修,你看第一個親近善友,第二個就是聽聞正法,聞你要聞,聽聞正法,如理思惟就是你這個法有聽入心了,入到你的心,你才會去思惟。如果耳邊風,這一耳聽進去,那一耳出來,你根本沒有聽進去,你根本沒有在心裡去如理思惟;沒有如理思惟,你就不知道怎麼如法去修正;你不知道怎麼修,怎麼會成就?所以接下來,你看聽聞正法是聞,如理思惟是思,如法修證是修,聞思修三慧,缺一不可。不是聽完就算了,我們往往聽過就好了,聽完之後,你要進一步去思惟這什麼道理,明白之後,知道在生活當中怎麼去修。所以聞思修,這個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這個跟信願行一樣,如鼎三足,缺一不可,這樣才會成就。

  『十方一切大聖主』,「十方一切大聖主」就是佛,十方一切諸佛。『修是四法證菩提』,修這四種法要,證得無上菩提的。這個非常重要,所以我們講多一點,讓大家能夠深入去體會它的重要性。我們再看:

  【六十九、《因果經》云,朋友有三要法:(一)見有失,輒相曉諫。(二)見好事,深生隨喜。(三)在苦厄,不相棄捨。】

  這段經文是從《因果經》節錄出來。這個《因果經》,佛法講因果,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善因善果,惡因惡果。在《因果經》裡面講『朋友有三要法』,什麼才叫「朋友」?朋友不是說我們一天到晚在一起,吃喝玩樂,大家很歡喜,這個叫朋友。在世俗裡面喝酒吃肉,那個叫酒肉朋友,那個不是真正的朋友,那個都對自己有害的,那個是惡友,不是朋友,惡友,教你造惡業的。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的,大家修學共同方向目標,我們現在講同修,大家志同道合來修學,方向大家都一樣的。比如說我們修淨宗,淨宗同修大家是志同道合,這是朋友。朋友當然還是有分親疏,交情比較親、比較疏。疏就是說認識還不深,但是大家志同道合是沒錯。比如說我們大家都修淨宗,我們全世界淨宗學會這麼多,這都是同參道友,都是朋友,但是有一些同修跟我們比較親近,相處時間比較長,關係比較深,有的比較沒有常常接觸,比較疏遠。所以這個也有分親疏。

  這裡下面講,朋友就是說你關係已經相當一個深入了,真正朋友,你就要具備這三種要法。第一個,『見有失,輒相曉諫』。這跟《弟子規》講的「善相勸」,過要規勸,就是改過,看他有過失,給他提醒,勸他要改;有善,給他鼓勵。所以看到朋友有過失了,「輒相曉諫」,曉就是給他說明,說明這個道理,諫就是勸他。但是這個也是要看場合、看關係,關係夠我們才能講。還有一些不適合在大眾這裡讓第三者聽到的,私下規勸,因為凡夫總是還是愛面子,私下規勸,給他保留面子,不讓第三者聽到,這是朋友之道。朋友,你看到他過失,你不勸他,你沒有盡到朋友的義務,沒有盡到道義。要勸、要提醒。如果勸三次他不接受,就不要再勸了,勸三次不接受,你講第四次,他就討厭你了,這是朋友。如果對父母就不一樣,父母那個關係不一樣,你要不斷的勸,心情不好不要勸,心情好了再勸,就沒有一定是三次;朋友,要三次。這個在《論語》都有講到。

  二,『見好事,深生隨喜』。看到朋友做好事,我們隨喜功德,樂觀其成,隨喜讚歎,去支持他、協助他,這個是第二個。

  三,『在苦厄,不相棄捨』。「在苦厄」就是他有患難、他有苦難的時候,不要捨棄他,應該要協助、要幫助,這才是真正的朋友。朋友不是說吃喝玩樂大家在一起,他有什麼問題、什麼苦難,大家不理他了,不是朋友。真正朋友,他有苦難,不能棄捨,要幫助,這才是盡到朋友的道義。所以《因果經》給我們講朋友這個三種要法,我們要記住,要學習。我們再看下面:

  【七十、古人心地未通,不遠千里求師。須為尋師訪道,決擇生死;不宜觀山翫水,惟圖遊歷廣遠,誇示於人。】

  這條是『古人』,古時候學佛的人,古大德『心地未通』,什麼叫「心地未通」?還沒有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這個就是心地未通。心地未通怎麼辦?『不遠千里求師』,去找善知識,去學習,學到通為止。「不遠千里求師」,就是不辭辛苦,為了就是求善知識、好老師來教導、來指導。所以他要跑很遠的地方,跑很多地方去打聽,去參訪。古時候資訊不發達,一般都是走路的,穿草鞋,戴斗笠,背個包袱,不遠千里去求老師。求老師,就是不遠千里,我們現在講叫旅遊,到處去旅遊,必須是為了『尋師訪道』,為了這樁事情,『決擇生死』。「尋師訪道」為了什麼?了生死、出三界,明心見性,圓成佛道,為這樁事情,不遠千里的去尋師,不是去玩。『不宜觀山翫水』,不宜就是你不可以只是去旅遊,遊山玩水,『惟圖遊歷廣遠』,只是想我的見聞很廣,我去過很多地方,哪個地方風俗民情,那些山川地理,你接觸得很多,見識很廣,就惟圖遊歷廣遠,只是想多去玩幾個地方。就像我們現在在國內國外去旅遊,想去多玩幾個地方,多玩幾個地方幹什麼?『誇示於人』,你看我去過這麼多地方,你們都沒去過。所以古人他去遊方,遊方就是參訪,他不是為了去旅遊的,他的目的是尋師訪道,尋師訪道目的為了要「決擇生死」,要了生死。所謂生死心切,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,為這樁事情。所以到外面去,到各地去是尋師訪道,不是去玩,不像我們現在去旅遊,吃喝玩樂,那個不一樣。所以「不宜觀山翫水,惟圖遊歷廣遠,誇示於人」,那就錯了,浪費時間、浪費精神、浪費生命,這一生不能成就,那就很可惜了。

  好,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律要節錄》,我們到這裡就圓滿了。下面,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律要節錄》後面就是「常禮舉要」,「常禮舉要」就是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編的,給我們同修學禮,這個也很重要。「律要節錄」出世間法,「常禮舉要」是世間法,我們淨宗四眾同修大家都需要修學,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把它編在後面。編在後面用意就是說,我們要通出世間法,也要通世間法,這是我們四眾同修,所謂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這樣才圓滿。這個我們下一次學習的時候,我們就接著把「常禮舉要」給它學習一遍。好,今天這個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律要節錄》我們到此全部圓滿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