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宗同學修行守則—訪客之禮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五十七集)  2021/7/30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 檔名:WD13-005-0057

  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常禮舉要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請大家翻開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》,第八十五頁,從倒數第三行:

  【(六)訪人】

  這個單元是拜訪人家。我們看第一條:

  【一、先立外輕輕扣門,主人讓入方入。】

  我們今天講『訪人』,就是去人家裡拜訪。『先立外輕輕扣門』,我們到人家裡去拜訪,要在外面輕輕的扣門。「輕輕」就是不能太大力。有的人扣門,他扣的力量很大、很急,讓主人聽到,以為有什麼重要的事情,發生什麼大事。敲得太急、太大,這個不適合,應該輕輕的。

  『主人讓入方入』,主人請我們進去,我們再進去。如果沒有請我們進去,也不要自己冒然就進去。一般查水表、電表的,都會先在門口敲敲門,問有人在家嗎?問一下。「家中有人,他才進去查」,家裡面有人,查水表或者查電表的,他才會進去查。「這是應該的,不能直接上人家裡去」,不能沒有先敲門,就直接衝進去。他家裡如果是關著門,我們也不能隨便去打開。開著門,門開開的,我們也要先在外面扣門,不可以看到門是開的,我們就走進去。「他家裡發生什麼事,我們也不明白,我們只管自己個人」。所以不要冒然闖進去,人家家裡不曉得有什麼事情,這個就不可以。「總而言之,無論是關著門、開著門,都要在門口敲門,好叫人家裡的人聽見,這是一定的規矩」,讓人家知道有人來了。「敲門要輕輕的敲,不要冒冒失失。」大力的敲,這個過去我也看到過,有人敲門的確,像要把門敲破一樣,太大力了。敲得重,又敲得急,這個就很冒失,這就很失禮。

  這一條,現在很多住家都有安電鈴,按電鈴一般也是不能按得太大力,不能按得太急。所以按了,停一下再按,按三下。有的人按電鈴拼命的按,好像什麼緊急的事情。現在大概每一戶都有安上電鈴,沒有電鈴那就用敲門。像我們看傳統住宅,或者寺院,現在住宅比較少,寺院還有,兩扇門,每一扇門都有一個鐵環,以前那個鐵環聽說是用來敲門用的,輕輕的敲。這是拜訪人第一個。

  「主人讓入方入,看見主人,就直接進入人家家中,那就很冒失」。看到主人出來就衝進去,那很冒失的。「雖然熟人常見面,也必得敲門。要是生人呢,他家裡的人出來,他不認得你,與你素不認識,一定會在門口問你:先生你貴姓?」你是要找誰,必然有這一套。所以我們去拜訪人家,我們跟主人熟悉,但是他家裡可能請了佣人,或者他家裡的人跟我們不熟,如果他家裡其他的人,或者請的佣人出來開門,當然不認識,必定先問你這些話。

  「人家問你這個,你不能說:這裡說話不方便,進去說吧!」你不能這樣講,不能這樣子的。「可以請求進去,有話可以不可以到裡邊說」,就是事先先尊重人,「先商量商量,這是禮貌」。是不是可以到裡面講?方不方便?這樣問一下。「他讓你進去,你就進去,不讓你,也不必勉強」。為什麼?大概他家裡還有他個人私人的事情,不願意叫外面的人知道。這個我們就不能勉強,人家沒有叫我們進去,我們一定要進去。

  「不論好事壞事,人家是主人,假如他家裡有什麼私事,看來了一個生人,怕走漏了祕密,不願叫你知道,我們何必多管閒事找些麻煩呢?」的確是這樣。「不讓你進去你就不進去,他可以讓你進來,你就進去。」這是我們拜訪人到人家家裡一定要守這個禮節,這是尊重人,禮節。我們再看第二:

  【二、入內有他客,主人為介紹,須一一為禮,辭出時亦如之。】

  『入內有他客』,「入內是到房屋裡頭,不是在院子裡說話」。「主人或許有會客的屋子,或許沒有,他家裡若不方便也沒辦法,他約你去也得去,沒有別的房間嘛。家裡方便的,有會客室、有客廳的種種不同,他讓你上哪裡去就上哪裡去」。要尊重主人,到人家家裡,每一家的情況不一樣,有的大一點的,他有客廳、他有會客室,有的可能沒有。如果地方比較大的,他可以分開。「一看他屋裡,原有客正在談話呢,人家談話,總是人家有事情,再約你進去,當然不可以久坐。」這是講我們去拜訪人,到人家家裡去,這個主人剛好在我們前面有其他的客人在,其他客人還沒有離開,還沒有走,他們還正在談話。談話,當然總是有人家的事情,你進去看到這樣的情況,你就不可以久坐,他們的話還沒有談完。但主人讓你先進去,有一些話可能他們就不方便說了,我們去拜訪一下,寒喧一番,如果有事情,講一下就要趕快離開,不要久坐,不要坐在那裡坐了半天都不走。這是「入內有他客」。

  入內有他客,有時候客人是一批一批來的,前面的客人先來,後面的客人到。主人為介紹,「入門有他客,主人當先為之介紹」,介紹這是某某人。「主人如何介紹?是介紹剛來的這個客人?」還是介紹已經坐在客廳的客人?「這個都不一樣,你看看情形吧,這裡頭就有尊卑之別」。「禮就是不平等,講究的是老少尊卑貴賤,禮講這個,不然你要禮幹什麼?一律平等就不要禮了。」這個地方就是學問,你要介紹,主人要為客人介紹,你要先介紹前面先來的客人給後面來的客人?還是介紹後面來的客人給前面來的客人?這個就要看情況了,看客人他們的身分地位,尊卑長幼,貧富貴賤。照常禮要先介紹比較卑下的給尊貴的,先介紹年幼的給年長的。在社會上他有崇高地位的,還是社會上沒什麼地位的,比如說他有什麼樣頭銜,另一個他沒有什麼地位,你要介紹這個比較沒有地位的給這個有地位的人,這個是禮。禮是不平等,如果講一律平等,那就不用禮了。所以禮不平等,恭敬是平等的。

  『須一一為禮』,「一進去人家,主人就將他介紹給坐著的這一個人」。坐著的這一個人是比較早去的,「先去的客人就算是半個主人,兩相比較,後去的這個客人就純粹是客了」。「若來的客人是陌生,你還沒問他貴姓,在哪裡住」,你還不明白,沒辦法介紹,只可以先請他坐,先介紹熟的說:「這一位是我的老朋友,姓什麼、姓什麼、某人」,只可如此了。這個是講「須一一為禮」,為禮就是要打個招呼,作個禮。一般就是先去的客人也算是半個主人,所以兩方面來比較,後面去的這個客人就純粹是客。如果這個客人是很陌生的,還不知道他姓什麼、名什麼,只可以先請他坐下來,然後介紹這位客人是某某人、某某先生,然後再請問後來的客人尊姓大名,只有這樣了。

  「這位生客坐下來以後,再問他貴姓或是台甫怎麼稱呼」。這個就是陌生的客人要後面再請問他,因為先介紹比較熟悉的客人給這個陌生的客人,然後再請問這個陌生客人他尊姓大名。所以要分清楚這個,「這個都不是在一個桌子上談話」。「中國人習慣,在一個桌子談話,不認識就不能談話了,談話就冒昧,也不能問,必得這中間有個介紹人。這一介紹就可以談話了,這介紹很要緊。」這個當中需要有個介紹人才能去談,所以這個介紹就非常重要了,先介紹這個給那個客人,還是先介紹那個客人給這個客人,介紹之後才能在一起交流、談話,不然就很冒昧。

  「不管是結婚、認識朋友,都得有個介紹,大大小小都得介紹,沒介紹素昧生平,見了面就很少話。這個事情,大家自己可去類推。如果素昧生平,連認識也沒有,連面也沒見過,就來往通信等等,這都叫做冒昧」。「古人說,我跟某人沒見過面是『素昧生平』,平素毫沒關係」,從來不認識的,連個點頭之交也沒有,初次見面。你初次見面,就好像很熟悉一樣,這叫冒昧。「交淺尚不可言深」,就是我們有交往,但是交情還很淺,你不能跟他講太深入的話。「沒交往怎麼能夠談東西呢?」沒交往你談什麼?這個不能談了。

  「例如有什麼文章,你做出來不論得意,或不得意,要與某人商議商議,你跟某人素昧生平,你不能把這篇文章寄了去,說:『你看我這篇文章,請你給我改一改。』你可千萬不行」,千萬不可以這樣做。「這有什麼關係呢?人家懂局的不會給你改,能改的人也不敢動手。若是遇到外行的人,一聽叫我給他改文章,好,我改,兩個不懂事的是狗咬狗,是一對不知禮的人,那就沒話講了。你的文章好還是壞,即使能改也不能動手。夠不上交情,讚歎的話也不必說。」這些都是常禮,你寫一篇文章請人家改,要看交情夠不夠。如果交情還很淺,你請人家幫你改文章,人家如果是懂局的、懂禮的人,縱然他有能力幫你改,他也不會改,因為交情還夠不上,還達不到你替他改文章那個交情。讚歎話也不必說,你不能改,那也不必去讚歎,你文章寫得很好,這個也不必講。這舉出一個例子。

  「客人可以由我主人來介紹,主人一一介紹了,雙方恭敬鞠個躬,現在是行握手禮,你得握握手。雙方經過了介紹就是朋友,當然兩個人握握手,這就算行禮了」。客人可以由主人來介紹,主人一一介紹過了,雙方就恭敬鞠躬,或是現在握手。雙方經過了介紹,就是朋友,這是算彼此行個禮了。『辭出時亦如之』,「辭出」就是要告辭。要出去了,臨走的時候,「固然跟主人得說幾句客氣話,那個剛才與你有經過介紹且握握手,臨走時不能不理他就走,也得跟他說對不起,也得有點表示」,我有點事先走了,這是人情世故啊!所以進去你要告辭,你要先離開了,向主人告辭,也要跟其他客人告辭。先給主人告辭,再向其他客人告辭,就是這些客套不能省,你不能不理。只有跟主人告辭,沒有跟其他客人告辭,這個也失禮,這個也不可以,不能不理其他的客人。

  「有人說:佛家不講人情世故」。這句話,我們在佛門當中都曾經聽說過,可能還不少,有一些人說學佛了,講什麼人情世故?人情世故是世間法,我們學的是出世間法。記得我剛出家沒幾天,家師淨老和尚就給我講一句話,出家學佛學出世間法,也要通世間法,世間法就是這裡講的常禮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老人家跟我講,你要弘法利生,如果不通世間法,這個也行不通,會有障礙。這個三、四十年來我經驗,的確是這樣,應該世出世法都要融會貫通。實在講,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這是六祖在《壇經》上講的。所以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也講「弘崇禮律」,禮就是世間法,律,戒律,就是出世間法,都要弘揚,都要推崇。這裡雪廬老人講,聽到有人說,佛家不講人情世故,「佛家若不會講人情世故,那你上廟裡去,怎麼走、怎麼見誰,怎麼都有一定的呢?」你說佛家不講人情世故,那你上廟裡去,你進廟要怎麼走?那你要見誰,要怎麼見?都有一定的禮節。比如說你要見住持,或者見當家,他有個規矩,這個規矩就是什麼?就是人情世故。禮的精神就是什麼?人情世故。「不講人情世故是研究道的時候」,研究這個道,你在研究經典的道理,道是沒有人情世故。「不能拿人情世故來講道,為什麼呢?世故人情與修道不一樣,孔子說:『朝聞道,夕可死矣』」,早上聞到道,晚上死了都可以,要是聞到這個道就不得了了,「道不是世故人情,這個禮與道沒關係」。道是道,禮是禮,這一點我們要分清楚,那個不同、不一樣,不能混在一起。所以這裡雪廬老人特別講,佛家不講人情世故是在講道,不能拿人情世故來講道,那講不通的。禮是我們生活上,人與人相處的一個溝通管道,所以禮跟道它是兩回事情。我們再看下面這條:

  【三、入內見有他客,不可久坐;有事,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。】

  「編《常禮舉要》,別看有十幾條,十幾條也是有次序的。就說這三條,把第三條『入內見有客』寫成第一條,把第一條『在外頭敲門』寫成第三,行不行呢?習慣成自然,不學就會了,因見得多了!」這一段是雪廬老人講他編這個《常禮舉要》編了十幾條,十幾條它也是有個次序、有個順序,這個順序也不能顛倒,凡事有個秩序。

  『入內見有他客,不可久坐』,「你到主人的屋裡頭,還有客人在,你進去後,不能不坐下」。看到有客人,主人請你坐,你也不能說你不坐,當然也是要坐下,但是坐不能久坐,不能坐太久。「為什麼不可以久坐?人家在那談一些要緊的事情,人家怕你知道而不敢講。你去了,在那裡坐著,人家有事,你卻先談」,把人家的事情給耽誤了。你去到人家家裡拜訪,他裡面還有比較早來的客人,早來的客人他還沒走,那你先跟主人談話,就把前面那個客人他要跟主人講的話,我們就耽誤他的時間了。前面來的客人還沒走,一般前面來的客人看到後面來的客人,他如果沒有事,他會先告辭。如果他還坐在那裡,他還沒走,可能他還有事情,跟主人還沒有講完。如果前面客人還坐在那裡,那「你得開竅,快走」,你就不要停留太久,趕快離開。「你走了,人家也好談話。」你坐在那邊,講話又不方便給你聽,那你叫人家怎麼辦?人家又不能趕你走。這個時候自己真的要開竅,見機行事。

  「中國人講究察言觀色,眼色、動作都是談話。眼色是什麼?例如看看你,這些動作都有關係,這個都不懂,那有什麼法子呢!現在書呆子就這樣。」學東西要學活的,不能學呆了,看看人家眼色、人家的表情,他就是在跟你說話了,他什麼意思。如果這個都看不懂,那就沒辦法,書呆子。

  「我常說今日之下,對你們這些念書的,有些事從前不能談,今日必須談。比如看戲,從前的學生是不許看戲,全副精神都在讀書上,閒雜的事情連小說都不許看。看小說都是偷偷看,在家裡無論幹什麼都可以,就是坐在那邊也行。要是拿出小說來看,老人家見了,就說:『看什麼書啊?』一看是小說」,就拿走了,不許你看。「看看小說還有什麼關係啊?所學的那一套,又難又沒興趣,還沒入進去,但是小說一看就進去了,對這有興趣,全部的精神都在上頭。」這一段,雪廬老人講的,以前我們也是有經驗,讀書,不好好讀書。為什麼讀書沒興趣?讀不懂,還沒有入進去;讀懂了,他就有興趣了。小說,特別以前我年輕的時候看到小說,特別是漫畫的小說,一看就懂,所以就喜歡看。大人看到就不許看,要認真讀書。

  「看戲,那更是不允許。像唱戲中的跑龍套,這個還有什麼學問啊?四個人拿著四面旗出來,在前場一站,你覺得簡單,給你拿個旗上去跑跑試試。」這是我們看京劇,看有一些地方戲也是一樣。小說不能看,戲更是不允許看。唱戲裡面跑龍套的,我們看平劇跑龍套,有四個人拿個旗子,他就跑出來了,就站在那裡。我們看起來,那個很簡單,拿個旗子跑出來就站在那裡,好像沒什麼,但是如果拿個旗子,讓我們上去跑跑看就知道了。「那個前台很小,上頭有幾十個人,刀槍劍影來回的打,看了覺得很寬」。京劇我是比較少看,也看過。以前看歌仔戲、地方戲,小時候父親都帶我們去看。的確那個舞台不是很大、很寬,看到很多人在那邊打仗,刀槍劍影,那個動作很多。我們感覺起來,那個地方好像很大、很寬,其實不大,有的幾十個人在那邊來回的打。我們上去試看看,「上去四個人就亂了」,不要說幾十個,四個人上去就亂掉了。「所以外行萬不可自作聰明」,隔行如隔山,外行不能自作聰明,就覺得自己都可以。「有一回跑龍套的沒跑熟」,就是說跑龍套要練習,要跑得很熟悉,「前面兩個分開,後頭兩個又出來,手上都拿著一面旗,有人位置站得不好,後頭大黃旗一出來,看著不對勁,趕緊給他使眼色」,使眼色就是他站的地方不對了。那個人也不理他這一套,拿大黃旗這個人就說:「寡人使眼你不管,唉!還得寡人把你拉。才把這傢伙給湊上,所以跑龍套咱也不行」。這是講演戲的,連跑龍套,你跑的地方不對,你就影響到後面拿大黃旗那個,你就影響到他。影響到他,他給你使眼色,站的那個人他沒感覺,所以這個拿大黃旗的就靈機一動,就是臨時變通,講出這句話來,拉到他應該站的位置,這樣才湊得上。不然他大黃旗要耍又不能耍,使眼色那個人又不懂,所以他就臨時講上這句話,這就不會讓台下的人(看戲的)看了穿幫。拿大黃旗的,他總不能說你站的不對,正式在演戲,不能這樣講,這樣講這個戲就演不下去了。那個不是在練習,正式演出,所以他變通。

  下面講,『有事,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』。「你進屋裡,看著有人,你有事又不願意第二個人知道,而那個人又不走,這怎麼辦呢?這也有法子,『有事,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。』這就行了。這個言辭權變必得學,要說:『對不起,我還有事要到那裡去,我跟老兄還有幾句要緊的話要說,這裡有客,請到別處談談。』請主人到旁邊,客人聽不到你的談話了」,也不會妨礙到人家。如果有客人在,你講話又不方便給客人聽到,這個時候你要權變,權巧變通。我們也常常聽到人家講,不好意思,對不起,我跟主人講一些話,那就可以到旁邊去了,這個我們也碰到過。

  「說完了,你走你的,也不必跟那位客人如何如何!他們再談他們的,這些善巧方便是離不了的。」這個話說完了,那你走就好了,因為你已經把主人請到旁邊去講了,講完也不必再跟那位客人說什麼了,讓主人再繼續跟那個客人去談他們的事。這些善巧方便也都必須要的。

  「有人說佛家不講人情,佛法如果不講人情,連人都不夠,還學佛啊!」這個是很重要的,因為現在有人學佛,學得真的是沒有人情世故了。佛家不講人情,雪廬老人講,不講人情,那人都做不好,怎麼學佛?「『人身難得』怎麼講?現在可是佛法不講人情了,如罵人是最不好的,儒家戒罵人,佛家十善業中也有戒惡口,可是現在佛學雜誌有許多是罵人的,這是什麼人情呢?連人事都不懂得,連雜誌性質都不知。雜誌是弘揚佛法,不是新聞報紙,有聞必錄,這都是講不通啊!」雪廬老人給我們指出來,現在佛法真的是不講人情了,實在講,連人事也都不懂了,就人跟事他也分不清楚。一些雜誌,他寫出來的文章罵人,批評人。儒家戒罵人,佛家也戒惡口。雜誌是什麼性質?它是弘揚佛法的,在佛教界出的雜誌是刊登佛經經典註解,或者開示這一類的,或者祖師大德的語錄,主要它是弘揚佛法的性質。現在我們網路也是一樣,像我們淨宗弘化網,弘化網是什麼?弘揚佛法,弘揚傳統文化的,跟新聞報紙它的性質不一樣。新聞報紙是發生什麼事情,它就記錄什麼事情來報導,有好的,有不好的。佛學雜誌它的性質跟新聞報紙的性質不一樣,所以現在人他也把這個都搞混了,也不懂。所以出雜誌,寫文章去罵人,這講不通,這個不是新聞報紙。

  這一條,也就是說我們學了,自己去揣摩,我們看到人家家裡有其他客人還沒走,我們就不可以坐太久。如果有重要事情,就請主人借一步說話,到其他地方去講,講完就要趕快離開。我們再看第四:

  【四、坐談時見有他客來,即辭出。】

  這一條跟前面有點不一樣,『坐談』就是我們去拜訪主人,我們是先去的。前面是講後面去,看到有其他客人來,我們就要告辭,要出來了。我們看雪廬老人他的講解,「坐著與主人正談話時,忽然間外頭來了客人,這又是一種變化。來了客人或可有事,你先來你的事情談完了,『即辭出』,你就趕緊起來,說:『對不起,我還有什麼事我先走。』」,這是一個禮節。如果我們先去拜訪,我們事情已經談完了,後面有新的客人進來,我們就要趕快告辭,不要再停留了。

  「假如這位客人不怕你在場,主人也不願意你走,他自然會說別走別走,我還有話要跟你說。他不願意你走,你又說:『啊!不、不、不!我有要緊的事我先走』,你必得要走,這又不行,怎麼不行呢?或可主人是故意留你,是為了拒絕另一位客人也未可知,必得權變啊!事情沒有一定的,古禮是見機而作。」這個都要懂得權巧變通,如果說我們先去拜訪,後面有客人來,我們跟主人講的話談完了,當然我們要趕快離開。但是又有一種情況,主人不願意讓你走,他一直留你下來,那你也不要太堅持說「不不不,我有要緊事,我要趕快走,非走不可」,這個也不行。為什麼不行?雪廬老人也說明了,人情世故就是在這個當中。你事情談完了,你要走,他當然可以不用留你下來。但是你事情談完了,你要走,他又不讓你走,他硬要把你留下來,那你也不能堅持要走。為什麼?可能這個主人是為了拒絕另外一個客人也未可知。就後面來的客人,這個客人可能他是不受歡迎的客人,看到這邊有客人,他可能要去拒絕這個客人,「我們還有事情,那是不是改天我們再談,還是怎麼樣?」你留下來,他有個拒絕的理由。當然他也不能說我不歡迎你,你出去,不能這樣講,去得罪人。所以留你下來,可能他是借這個理由說「對不起,我們還有一些事情沒談完,我們是不是可以改天再講?」可能他是要拒絕後面來的這個客人,所以他硬把你留下來,可能有他的用意。遇到這樣的情況,我們也要去變通,不要太呆板。這個禮定下來,你要知道去權變,所以事情沒有一定的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也講,佛沒有定法可說。古禮是見機而作。古禮,看到什麼情況,怎麼做法,這樣才能活學活用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條。下面,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