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宗同學修行守則—戒律很重要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十八集)  2021/6/8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 檔名:WD13-005-0018

  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律要節錄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請大家翻開「律要節錄」第四十一頁,倒數第四行,從六十這條看起:

  【六十、脅尊者,一生脅不著席;高峰妙禪師,三年立願不沾床凳;悟達受沈香之座,尚損福而招報。噫,可不戒歟!】

  這條是講『脅尊者』,「脅尊者」是印度的聖者。高峰妙禪師、悟達國師都是我們中國的高僧。脅尊者,『一生脅不著席』,脅尊者他是一個修行人精進的典範。在公案當中記載,他入母胎六十年。我們一般人在胎裡面是十個月,他在母親的肚子裡面住了六十年才出生,出生頭髮都白了,八十歲他才捨俗出家。六十歲出生,在母胎待了六十年,八十歲出家。當時他出家八十歲了,有年輕的僧人,這些比丘僧就笑話他,說出家有兩種事業,第一個要修習禪定;第二個要諷誦經論,誦經、講經,但是你這麼老了,現在出家,什麼都做不了。你現在這麼大的年紀來出家,這不是在佛門來濫竽充數、飽食終日嗎?來佛門混個飯吃,就笑話他這個。但脅尊者很有志氣,他聽到大家這樣笑話他,他就立下誓願,我若不通三藏教理,不斷三界的欲惑(就是見思惑),得到六神通,具八解脫,終不以脅而至於席。他就發這個願,也就是說他沒有通達三藏,經律論三藏的教理,沒有證得阿羅漢果,他就不躺在床上睡著。這個「脅」就是背部,我們腋下到肋骨這裡,背部。他不靠著,也不躺下來,就是打坐,修禪定,從來沒有躺下去接觸蓆子,所以後人尊稱他為「脅尊者」。這個尊者就是夜不倒單,誦經、修定,經過三年苦行,最終通達三藏,證得阿羅漢果。後來他常坐不臥,他的休息就是打坐、入禪,所以後人稱他為「脅尊者」。而取笑他的這些年輕出家人,不但沒有通達三藏,更沒有獲得聖果。這個尊者他精進,僅僅用了三年的功夫便超越了他們。

  所以自古以來,修行人精進與否,在成果上確實有很大的差別。這個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,我們念佛,我們現在是沒有這個功夫,不要說證果,我們連得到世間禪定都辦不到,但是我們很幸運遇到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。所以從這個《淨土聖賢錄》來看,在家、出家很多人,的確他三年的精進就自在往生了,就取得往生的資格了。他真的精進了,把時間用在念佛求生淨土,就是為了了生死,成佛道,度眾生,用在這個上面來精進,三年他就成就了。我們最近的一個例子,在二OO六年,已經十五年前了,深圳信德圖書館向館長,她也辦一個精進班念佛,有個居士黃忠昌,這個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。他聽說古代的人念佛念三年都預知時至,就往生了,他就試看看。他真的萬緣放下,就是誦《無量壽經》、念佛。他的日記我看了一點,看到有一些同修很多不好的習氣,他都回頭觀察自己的心,不被他影響。他修自己,就看自己有沒有這個過失,不去責備別人。真的,他還念不到三年,兩年十個月,差兩個月才有三年,他就預知時至走了。的確這個是我們效法的。

  脅尊者一生脅不著席,這個是少數人,禪定功夫很深,一生沒有躺下來睡著,這種人已經離開睡眠了,所以有定功的人不需要睡眠。財色名食睡,這叫五蓋,蓋覆我們的本性,這些東西是可以去掉的,統統可以不要。哪種人不要?有定功的人不要,這五樣東西,財色名食睡都可以不要了。他根本不用睡眠,他怎麼會躺下來睡覺?他打坐,他坐在那裡就是休息;他入定,入一下定,精神、體力立刻就恢復了。這個我們看近代禪宗大德虛老(虛雲老和尚),我們看他的《年譜》、看他的《傳記》,虛老禪定功夫很深,往往一打坐、一入定就一個月、半個月,這常有的事。在他感覺當中一下子就過去一個月了,再看看他煮的山芋頭(就我們現在的野菜)都長霉了。一個月過去了,他也不用吃、也不用喝、也不用睡覺,這個定功一出來,精神飽滿。所以我們做午供常常念「禪悅為食」,有禪定功夫的人,他的飲食、他的能量、他的營養就是禪定,所以叫禪悅為食。我們沒有定功就不行了,我們凡夫這五樣東西還不能離開,這就是煩惱很重,習氣很深。所以我們現在不能沒有這五樣,但是要減少,要慢慢減輕,我們功夫就有進步。我們看到這些高僧大德,自己就生慚愧心,我們比他們差得太遠了。

  不要說證果的人,三界內色界天人他們也就沒有五欲了,他們是禪悅為食,沒有五欲了。色界天最低的是初禪天,財色名食睡都沒有了,他才能生到色界天,這個禪定才修得成。如果還有一樣,那都沒辦法達到色界,頂多在欲界天。所以修禪定,我們想都不敢想。為什麼?這五樣東西,哪一條我們能夠把這個念頭斷掉?不要說斷掉,減輕一點都不太容易。你心裡還有這五樣東西,財色名食睡,你說禪定多高,那是假的。世間禪定都得不到,出世間禪定更不用談了,那只是口頭禪。必須把五欲真正斷掉,連心裡那個起心動念,那個念頭都沒有,這樣才能生到色界初禪天,你就曉得有多難!還在三界裡面,還沒有出三界。假如我們有初禪這個能力,也求願往生極樂世界,給大家講,上輩往生,那完全不一樣。所以這個要修。

  下面講『高峰妙禪師,三年立願不沾床凳』。我們可以找這些祖師的傳記來看,這是古代我們中國有大成就的禪師,都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的禪師。他明心見性,是祖師,他生活也沒有改變,他的苦行還是維持,「三年立願」,他發願不沾床、不沾凳。『悟達受沉香之座,尚損福而招報。』悟達國師的公案我們常常聽,這裡給我們舉出來。生生世世都是高僧,戒行精嚴的高僧,一世接著一世修,這個不容易。你看連續十世高僧,沒有懈怠,斷惡修善(持戒精嚴就是斷惡修善),你看十世都保持,這個不容易。到了第十世,福報現前,皇帝尊敬他,拜他作老師,封他為國師,悟達國師。所以他的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,是十生十世,十世高僧。被封為國師,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。皇帝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太師椅,講經說法,升座的太師椅,整個椅子都是沉香做的,非常名貴。他接受之後,他生起一念歡喜心,覺得還有人能跟我相比嗎?皇帝都對我這麼尊重,送我一個沉香寶座,一念傲慢心起來。這個供養過頭了,他還是起了傲慢心,自以為是,護法神離開了,過去世的冤家債主找上身體,長了一個人面瘡在膝蓋上,有嘴巴、有鼻子,五官都有,還每天要給他吃東西,不吃他痛得就快死了,痛入骨髓,幾乎要了命。後來是一個阿羅漢,迦諾迦尊者,以三昧水懺幫他解冤釋結,他這個病才好,這個冤業病才化解。這個公案故事我們常聽。《三昧水懺》緣起就是這麼來的,是悟達國師編的,專門化解冤業的一個懺本,很多人拜三昧水懺。

  這裡給我們講的重點就是說,你看他那麼高的德行,接受過分的供養,起了傲慢的煩惱就損福了,損福就遭報了。所以我們一個人福報有限,要惜福,不能損福。要修福、要造福、要惜福,不能一天到晚專門做損福報的事情。我們現在有福報,不要自己獨享,不要只有想到自己,要跟大家分享。過去淨老和尚常常勸我們同修,要把福報留在晚年,留在臨終來用。臨終好走,這個在我們中國講五福,第五福壽終考,壽終考就是好死的意思,好死就好生。臨終死的時候不受折磨,那是大福報!福報要留在晚年,臨終去享,不要現在年紀還輕輕的,就把福報享光了。年輕要修福,要造福,要知道惜福。悟達國師的德行,我們哪一個人能跟得上他?你看他接受這樣的供養,尚且損福招報,何況我們?我們如果不懂得修福、惜福,一天到晚在損福,福報享光了,祿盡人亡。這也是蓮池大師在訓沙彌的偈頌裡面教訓沙彌,年少要吃苦,年老才享福;若年少享福壽命促,壽命就短促了,祿盡人亡。

  『噫,可不戒歟!』就是說怎麼可以不戒?我們今天想想自己,我們修行功夫也比不上悟達國師,悟達國師十四歲就升大座講經了。他還是做沙彌就講經了,還沒有沒受比丘戒,比丘還在底下恭恭敬敬的聽。這是什麼果報,不必別人說,想想就知道了。所以出家人接受供養,古德提醒我們「粒米難消」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講的都是事實。所以我們如何把這個做到,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掉?以經典、戒律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,這叫修行。好,我們接著看下面一條:

  【六十一、禪是佛心,律是佛行;大乘小乘,悉皆同學。豈有悟佛祖之心,而毀佛祖之行?】

  這條就是講禪心是佛心,佛心是究竟圓滿覺悟的心。佛是覺悟的意思,有究竟圓滿覺悟的心,我們就稱他作佛陀,這個人我們就稱他「佛」。他的一切行為就是佛的行為,他的行為,我們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。所以這個行為是正確的,是可以給迷惑眾生做榜樣的行為。『大乘小乘,悉皆同學』,大乘佛法、小乘佛法,統統要學習。大乘、小乘都還沒有達到圓滿的覺悟,小乘人雖然破見思煩惱,塵沙、無明還沒破;大乘菩薩無明分破,還沒有圓破。比如說證得圓教初住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但後面還有四十一個階位的無明習氣沒破;無明破了,習氣還在。所以都應當以佛的心行做為修學的榜樣、標準,要以佛的為標準,因為菩薩跟羅漢、緣覺都還沒圓滿,以佛制定的戒律做為我們修學的標準、模範。絕對不會說一個徹底覺悟的人,他的行為乖異不正常,這個不可能的。如果他的行為還不正常,肯定他沒覺悟,還是迷惑顛倒。覺悟圓滿,就是我們平常講覺行圓滿了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這個人就稱為佛陀。佛祖之行是正常的,違背佛祖之行是乖異不正常。所以一個覺悟圓滿的人,他的行為跟佛一定是完全一樣的,佛佛道同,就說明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們要重視戒律。

 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,早年他剛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三年,一個禮拜跟他見一次面,到他住的地方,青田街,台北市青田街,現在改成蒙藏博物館。一個星期去一次,一次兩個小時,向他請教問題。每一次去,要離開的時候,章嘉大師就送他到門口,就會給他叮嚀一句話,「戒律很重要」。親近三年,章嘉大師圓寂了,他去北投,他特別做一個個別的火化爐,他就搭個帳篷在那邊住了三天。他就回想這個三年大師教他的,有哪一句話他記得最深刻的?就想到每一次去親近他,走出門就給他講,戒律很重要,就這樣輕描淡寫給他講。其他的沒有每一次講,這句話一個禮拜去一次,就一個禮拜講一次,也就是一個星期提醒一次。他想到老師最重要的叮嚀,就是提醒他戒律很重要。因為當時我們淨老和尚對學經,他老人家講過很有興趣,經典理論,學講經;但是戒律,他的看法是古印度的生活方式,我們現代人,又是現代的中國人,怎麼可能回到古老印度那種生活方式?行不通。後來他有一天去參這個話的意思,他明白了,知道佛的戒律跟世間人這種生活方式,那些理法不一樣。為什麼?因為這個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一個關鍵,你要出世間,你必須要有戒的基礎;沒有戒,你要了生死,做不到,所以跟世間法就不一樣。世間法有一些典章制度,每個朝代都會有一些調整改變,但這個戒不能改變,超越時空的。不但出世間法這個戒不能改變,世間的理也不能改變,那是世間法的真理,它也是超越時空,它的精神、原則是超越時空的,沒有理就亂了。所以要重視戒律的學習。

  持戒就是守法,就是守規矩。世間之亂,就是亂在我們不守規矩,不遵守法度;度是制度。不遵守法規、制度,社會就亂了。家庭也是如此,家有家規,家庭成員不守家規,這個家就亂了,這個家不會興旺。家規是倫理,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長幼有序,一定要守這個規矩。秩序要是沒有了,怎麼會不亂?在社會上,小到一個公司行號,開個小店,僱幾個職員,也要有章程,大家要遵守;公司稍微大一點,一定有嚴密的組織,有辦事的細則,每個職位應當做的事情都會規定得清清楚楚。人人都能遵守、都能奉行,這樣就有秩序、就有效率,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、共同工作,和睦、快樂、喜悅,這樣才能創造一個公司的業績。在佛門也不例外,再小的道場也有規矩,有常住公約。過去大陸上叢林寺院的規約確實很上軌道。規約不是一、二張紙,那個規約是厚厚的一本。我們看古代這些規約都很多,最早的典範是唐朝百丈大師為叢林定下清規,「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」。建叢林就是建佛教大學,蓋寺院,馬祖道一和尚他負責建造寺院,百丈立清規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看到古代的叢林建立,內容就是清規。現在廟蓋得很大,一點規矩也沒有,那就很亂,一個寺院常常沒有人,那個就浪費錢了。所以百丈立的清規,佛門以後都以這個為典範。就看道場的大小,道場有規模比較大的、有比較小的,看道場實際上的需要,依照這個範本自己去斟酌、去取捨,來定一份適合我們這個道場的環境來使用的。所以百丈清規就變成佛門的典章制度,一個範本了。曉得這個好處,自然就會遵守。

  僧團是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,因為它是一個六和僧團。六和僧團,除了見解相同之外就是守法,戒和同修。人人都守法、守規矩,這個團體就很難得。大到一個國家也是一樣,同樣的規矩。過去大家都有去過新加坡,新加坡的人他們國民素養都很好,守規矩。我們去做過很多次法會,看到他們的確守規矩,不亂,這個我們要跟人家學習。新加坡人他們能做到這樣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這個關鍵都是教育問題。所以一定要養成守法的精神。團體,實在講六和敬,不只是僧團希望這麼好的一個規範,能夠推行到所有各個不同的團體;凡是與六和敬精神能夠相接近的,不管他是哪一個團體,甚至其他宗教,都是好的團體。大一點的,一個國家,新加坡是小國,但是它治理得好,就有值得我們向它學習的地方。大家仔細看,它是不是跟六和敬很相應、很接近?如果不跟六和敬接近,不可能治理得好。一個國家跟一個家庭一樣,一天到晚在鬧,一天到晚在亂,這個國家怎麼會興旺?所以六和敬,你看第一個「見和同解」、第二「戒和同修」、三「身和同住」、四「口和無諍」、五「意和同悅」、六「利和同均」,就是說物質生活大家都平均。他有做到這個,接近這個標準,達到這個標準,所以人民安居樂業。不然那個地區也很不好統治,種族很多,語言很多、很複雜,英語、華語、馬來語、印度話,還有它基本的,他們叫福建話,就是福建閩南話(我們台灣叫台語),有很多。但是國家定了四種語言,同時並行通用,發布一個公告,四種語言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。

  所以一定要守法,要守規矩,守法、守規矩是真正愛護自己、尊重自己,愛護團體、尊重團體,真正是做到禮敬諸佛,護持佛法。不守規矩,你自己修得再好,你破壞佛法、破壞道場、破壞制度,你叫一切眾生受苦受難,這個罪過就很重。《沙彌律儀》這個課程的精神,就是教我們要守法,守規矩。我們再看:

  【六十二、戒律久廢,一時難以改正;故古德權開,終圖其復本也。】

  戒律是約束我們身口行為的。一個人隨隨便便,放逸慣了,一下要我們守規矩,覺得很難過,誰也不願意受這個約束,因為放逸慣了。因此講到經論,學講經、講論,很多人還有很濃厚的興趣來學習。聽到講經,很多人他願意來聽;聽到戒律,很多人聽都不要聽,為什麼?因為講戒律就好像挨罵一樣,誰願意到那裡去挨罵?所以大家想一想,現在這個時代,講經的還有,講戒的就沒有,很少了。為什麼?你講戒講了兩天,大概聽眾都跑光了,沒有一個人願意來挨罵。講戒律的人自己本身也沒做到,講的時候也難過,罵別人就先罵自己,所以就不要講了,講了自己難過,別人也難過,所以這個東西就很難。如果自己沒有下定決心去面對這個問題,很難,第一個罵就罵自己。所以現在要聽這個東西,真的聽不到了。戒要是失掉,佛就沒有了;禮要是失去,儒就沒有了。儒家一切的學問,禮是根基,基本、根本,根本的基礎。佛家的戒,大經大論的基礎,根本,這個沒有,那些都不是在學佛、在學儒了,都是儒學、佛學了,變成學術性的研究討論而已。由此可知,戒律的確非常重要。別人遵不遵守,我們不要去管,我們自己要遵守。能持戒、守法、守禮,說實在話,你走到任何地方都會被人家尊重,人家對你會產生好感。

  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台中,李老師教《禮記》,告訴這些同學,學禮的目的是什麼?絕對不是叫你成為一個學者,寫寫論文;是希望你學了之後,將來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不要叫人討厭你,希望跟大眾相處,不要惹人討厭。現在為什麼道場人與人之間摩擦、衝突那麼多?就是沒有學禮,不守禮,所以常常摩擦。不懂禮,走到哪裡,人家看到他來都怕了,都討厭他。所以李老師這個標準非常好,你學了,能夠叫大眾跟你接觸不討厭你,你辦事就很順利,就成功一大半,大家很樂意來支持你。所以我們要曉得在這個時代,沒有人講禮,也沒有人講守法了,講戒都沒有了。現在社會上一般人,什麼人最能幹?什麼人叫人最佩服的?鑽法律漏洞,大家認為這個人很有本事,他玩弄法律,法律他定的。可是你要曉得,他雖然有本事,後果是製造社會、國家動亂的根源。投機取巧,自以為聰明,其實是造無量無邊的罪業。南宋以後,人心的確是變了,變得投機取巧,走法律漏洞,而且愈來愈嚴重;到了今天,禮法是蕩然無存,一時難以改正。世間法是這樣,那佛門也是這樣的。

  『故古德權開』,「權開」是什麼?那些比較小的戒就不要求太嚴格了,就比較馬虎了,希望大的戒、重的戒能夠遵守,那就算不錯了。五戒十善,實在五戒能遵守,那就是現代的聖人了;小的戒就比較馬虎了,睜隻眼閉隻眼,這叫「權開」,權巧開緣。為什麼?為什麼要權開?做不到,所以教學的要求就沒有那麼嚴格了。現在這個時代根本就不可能再要求,現在講民主、自由、開放,你一要求,嚴格一點,人家就告你了。古大德權開的目的不是說永遠這樣下去,是希望慢慢把它收回來,一點一滴的慢慢收回來,慢慢再恢復到古時候那種持戒守法的精神。所以古大德的用心我們要知道,我們要感激,要生慚愧心。我們再看:

  【六十三、不可執權迷實,以為常途軌則。依法不依人,方為正見佛子。】

  『不可執權迷實』,權巧方便是一時的融通,不能一直執著這個不放。佛怎樣教我們的,那是真實的。我們今天又在這裡開權,這個也是我們淨老和尚權開,把這一本《沙彌律儀》節錄成幾條,這就是開權。為什麼這樣做?《沙彌律儀》那本做不到,不要說要求別人,自己本身都做不到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這個東西在美國達拉斯講過一遍,他把這個說出來,他說節錄幾條,這幾條是很重要的,不遵守不可以,再不遵守就不像樣了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我們不迷,不能把權『以為常途軌則』。「權」就是權巧開緣,是非常時期應用的,距離那個正常、一切都上軌道的還差很遠。現在是非常時期,是大亂的時代,今天是亂世,沒有一處不亂,不得己權開。

  人類是群居的,不是單獨生活的,是過社會生活,社會生活最重要就是制度。佛門的制度確實非常好,它的組織非常合理。僧團確實是一個教育機構。我們看百丈大師的清規,建立叢林的制度架構。古時候叫叢林,就是現在所謂的佛教大學。叢林有主席,也稱「方丈」,他住的寮房很小,一丈四方,所以稱為方丈。就是我們現在講校長,佛門稱為和尚、親教師,他負責主持教學政策,所有一切教職員要聽命於他。他下面有四大綱領執事,第一個是「首座和尚」,首座是管教務,管教學,教學的政策、方法由首座來擬訂,和尚批准,他是屬於和尚的幕僚人才。第二個是「維那」,管秩序,管訓導,管領眾、修行。第三個是「監院」,管總務,我們現在講「當家師」,財米油鹽醬醋茶,他管這些。第四個是「知客」,知客就是佛教寺院當中司掌迎送與應接賓客的職稱,又稱為典客、典賓。有關知客,大抵是隨著佛教在中國逐漸流行之後,寺院經濟與僧團組織成熟,才有這個事務性的職務,大約從唐朝開始,確立是在宋代。知客是佛寺客堂主要負責人,職掌接待外來賓客事務,是寺院跟外界聯繫的一個執事,古代稱為「叢林綱紐」,他也是一個紐帶,就是寺院跟世俗接洽的一些事務,重要關鍵的一個執事。政府官員、大施主、四方的名僧大德來參訪寺院,知客師必定要掌握來的客人他的身分、他的目的,給予適當的接待,並斟酌情況引見住持,同時安排吃住、聽經、拜謝見面這些禮法的事宜。可以說知客是佛門的第一線,如同一個國家的外交官。所以凡是信徒入山門(寺院大門),或者要接洽事情,求助、傾訴,或者是參觀、禮佛,或者來學習,第一個接觸的就是知客。當然知客師下面,我們到六龜妙通寺,看到他們還有照客,照顧客人的,這些都屬於知客師執事下面的。所以四大執事就是一個叢林的四根柱子一樣,方丈下來就四大執事,下面再分很多很多執事。叢林設一百零八單,現在根據道場的需要,自己可以斟酌來擬定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