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宗同學修行守則—既同覺源,即是未來諸佛 悟道法師主講 (第五集) 2021/5/2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:WD13-005-0005
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.律要節錄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大家翻開「律要節錄」二十七頁,我們從二十七頁第一行,十三條看起:
【十三、出世間聖人,則不聞其聲,知九界情。通諦理,暢眾機。與法界合其德,與二智合其明,與四機合其節,與眾聖合其冥顯。】
我們從這裡看起。這一條也就高了,前面一條是講世間聖人,這一條是講『出世間聖人』,超越世間了,這一條就高出世間。高在哪裡?前面世間聖人用的是意識心,「出世間聖人」已經沒有分別意識心了,也就是轉第六識、第七識。出世間聖人,他用的是真心,真如本性的心;世間聖人還是用識心,就是我們一般講八識五十一心所。出世間聖人是用真心,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用真如自性的真心。『不聞其聲』,他心是清淨的,寂,寂滅、寂靜的。『知九界情』,他心清淨,知道九法界的情況,他統統知道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他照見,就像《心經》講的,照見五蘊皆空,他什麼都知道了。這句也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、總原理原則。
所以佛法無論大乘小乘,修什麼?統統是修禪定。大小乘佛法總綱領就是戒定慧三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《楞嚴經》講,「淨極光通達」,心淨到極處,我們心就放光了,光就起作用,照見了。就如同觀音菩薩一樣,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。深波羅蜜,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就是禪定。這個定,不是一般的世間禪定,小乘的禪定,它是自性本定。自性本來就是定的,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講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沒有動搖就是定,如如不動,那就是定。這是《般若經》上講的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「不聞其聲」是般若無知,但是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。無知是根本智,它照見五蘊皆空,那是無所不知。有根本智就有後得智,後得智是無所不知,根本智是無知。所以無知是體,無所不知是作用,無知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。世間人所犯的毛病剛好跟佛菩薩相反,世間人總是一心一意要求有所知,他所知的知見都是錯誤的,因為他用思惟想像,他沒有見到事實真相。憑他的意識心的猜想、推測,有時候推得不錯,是正確的,有時候他推算錯誤了。不像佛菩薩在自性本定當中照見,一照,清清楚楚,絕對沒有絲毫差錯,完全是事實真相,是正確的,一點都沒有錯。所以說「知九界情」,佛以下九法界眾生的情況,沒有一樣他不知道,而且是徹底的明瞭、知道,禪宗講的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這就比世間聖人高太多了。
『通諦理,暢眾機。與法界合其德,與二智合其明,與四機合其節,與眾聖合其冥顯。』諦是真的意思,「諦理」就是我們現在講真理。諦是實實在在的意思,真實的情況,諦理就實實在在的道理,沒有一點虛假。世出世間的道理,他完全明瞭。所以佛法是出世間法,出世間法佛通達了,世間法也無所不通,也通達,世出世法沒有一樣不通達,一通一切通。所以他能夠「暢眾機」,眾機就是九法界有情眾生,暢就是舒暢,暢他的本懷,本懷就是教化眾生,他能夠去教化眾生,要成佛才是真正在普度眾生、教化眾生。成佛,你才可以教菩薩、教緣覺、教羅漢、教六道眾生,在九法界眾生他能教導,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。所以暢是舒暢,幫助眾生拔除茅塞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這裡面的話上下一句,都是上一句是體,下一句是用。上面一句是體(本體),你有體,它就有它的作用,有體有用,通達真理,這是體;因為通達真理,所以它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這一句就是作用。
「與法界合其德」,法界是真如本性,合其德是性德的流露、性德的開顯。「與二智合其明」,二智就是實智跟權智,也叫做根本智、後得智。「與四機合其節」,四機就是四種根機:人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我們一般稱為五乘佛法:人乘佛法、天乘佛法、聲聞乘佛法、緣覺乘佛法、菩薩乘佛法,這叫五乘佛法。四種根機是人天的根機,人天的根機就是他還不想了生死、出三界,只是想得到人天福報,這一類的根機是佔絕大多數;要了生死、出三界,那就比較少;了生死、出三界,還要普度眾生,那就更少了,菩薩。所以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這是四機,四種根機。「節」是節度,就像竹子一樣,一段有一個節,一節一節的,它的含義就是恰到好處,我們一般講節制、節度,這就是恰到好處。
你是人的根機,就是教你做人的道理,應該怎麼樣做才是標準的一個好人,在儒家講君子,教做人。你是天的根機,就教你生天的道理與方法。你想要提升到天道去,佛就恆順眾生,你想生天,就教你生天的理論方法。他也不會超過,就恰到好處,就是眾生他的需求,他只求這個就教他這個,滿他的願。你想當阿羅漢,六道生死太苦了,要超越六道,不想再繼續六道生死輪迴,就教你證阿羅漢果的理論與方法。緣覺跟阿羅漢,都是自己求了生死,還沒有發願度眾生。發願度眾生是菩薩,如果你不但自己了生死,還要幫助眾生了生死,那這是菩薩。你想作菩薩,佛就教你作菩薩的道理、方法。可見得佛對於一切眾生是應機施教,這一句就是應機施教,應就是節的意思,它有個節度,符合眾生他現前的需求,他現前需要什麼就滿他現前這個願,沒有超過,也沒有不及的地方,就剛好適合他現前的需要,他的問題幫助他解決。
所以佛的教學活活潑潑,他沒有定法,完全是應機施教。跟現在世間學校教學不一樣,現在學校教學,學生程度不一樣,功課一樣,標準一樣,有的學生學得沒問題,有的學得很苦惱,這就是沒有應機施教。我們中國儒跟道,儒以孔子做代表,孔子他因材施教,跟佛的應機施教是一樣的。這是各人的意願不一樣,有人說我要作佛,你看六祖他到黃梅去參五祖,五祖問他,你來這裡做什麼?他說我來求作佛的。他的志願是要作佛,他不是作個阿羅漢、作個菩薩,他要作佛。所以他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了。各人意願不一樣,佛都滿眾生的願,這些都沒有不圓滿的。
這些相都是可以隨緣,所以佛菩薩的相他沒有一定。所以我們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,觀音菩薩是一個代表,所有諸佛菩薩都是三十二應身,不是只有單單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,地藏菩薩他也是三十二應身。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彌勒菩薩、大勢至菩薩一樣,所有的佛菩薩都是三十二應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給他說法。身就是身分,他的形像。三十二是三十二大類,每一類都無量無邊,給它歸納三十二大類,他不是呆呆板板,只有一種相。應以佛身得度,他就現佛的身分、身相給他說法;應以菩薩身,他就現菩薩;應該以羅漢、緣覺的身,他就現羅漢、緣覺身;要天身得度,現天身;人身得度,現人身。人身當中還有很多,宰官身、居士身、男身、女身都有,隨類化身。所以得大自在,很活潑的,不是呆呆板板,一個相就是這麼一個相,不能變第二個相,這個相就不圓滿了。所以經上講圓滿報身,那就沒有一定的身,佛沒有定法可說,也沒有一定的身相,都是隨一切眾生心念現身,那才叫圓滿報身。
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常講,你信其他宗教,有的人他喜歡信基督教,佛菩薩就現基督身而為說法;他喜歡信天主教,佛就現天主教聖母的形像來說法,他就現這個身。昨天我偶然在網路上看到《台灣百廟》節目,看到有一個提籃觀音,就提個籃子的觀音,還有媽祖。我們現在一般台灣這些信眾,觀音跟媽祖大概是一般神道教他們心目當中的女神,就像天主教信奉聖母瑪利亞一樣,女神,觀音、媽祖。所以跟它看了一下,那是一尊觀音像,提了籃子,是在海邊被一個漁民撿到。漁民就是捕魚的,做殺生行業的。他在那邊蓋個廟,就把它供奉起來,很靈驗,聽說這個觀音還可以替人家看風水。後來又供一尊媽祖。聽說這是在貢寮卯澳濱海公路旁邊。所以那邊保存一個比較純樸的漁村。
捕魚是殺生的行業,這些人觀音菩薩要不要度他們?要度他們。但是度他們,如果觀音菩薩現一個身:你們不要殺生,來吃素,大概他們沒有人會接受,因為他生長在漁村,他就是以捕魚為生,那不能接受。你叫我們不要捕魚,那我們吃什麼?菩薩要有方便法,要慢慢讓他們回歸,所以你要有善巧方便,先讓他去拜,先讓他種善根。就像我們現在看到浙江普陀山,屬於舟山群島,它那個島是很大的,我去過很多次,那邊統統是漁村,統統是捕魚的,觀音菩薩道場。捕魚,造殺生的業很重。菩薩大慈大悲,這些人都要度,而且特別憐憫這些人,你造這些業都有果報,特別憐憫這些人。所以你看示現在普陀山,周邊一千多個島統統是捕魚的。如果菩薩說那些殺生地方我不去了,那就不是菩薩。菩薩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,就是這些眾生迷惑顛倒你才要去幫助他,你不去就不是菩薩。
所以發這個願,更愚痴、更頑固的眾生,更要憐憫他,去幫助他。就像地藏菩薩,他發願度地獄眾生,十方世界地獄眾生統統度成佛,他才要成佛,發這個大願,把他的母親從地獄超生到忉利天宮。地獄是什麼眾生?五逆十惡,那才會墮地獄。罪惡極重的、最重的,特別憐憫這些無知的眾生,造這麼重的罪業,受這麼嚴重的苦報,真的可憐憫者,很可憐、無知,佛菩薩特別憐憫。所以現身,這個身沒有一定的。你看我們二OO二年,悟道跟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去日本京都,去拜訪中村康隆老和尚(那個時候老和尚九十幾歲),後來他是到一百零四歲才往生的。中村康隆老和尚就講,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。他的弟子送我們到門口,就跟我們淨老和尚講,他說我們老和尚從來沒有給人說過這個話,你今天來了,他才說這個話。他的弟子也覺得很驚訝,從來沒有聽他說這個話。說這個話,當然這個老和尚也不是普通人,說這個話,要聽得懂的人給他說才有意義。如果聽不懂,給他講了,他也不能理解、不能接受,他就不講了。他講這個話有沒有根據?有,就是根據《普門品》,三十二應身。
中國的老子、孔子,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台中蓮社求學的時候,請問過雪廬老人,他說中國的孔子、老子是不是菩薩化身來的?雪廬老人回答,理論上有依據,在事相上沒有證據。事相上,因為很多菩薩、羅漢化身來,他不曝露他的身分,他一曝露就馬上要走。你看近代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,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。他始終不願意承認,人家去找他,跟他說你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。有一個學生夢到觀音菩薩跟他講,說印光祖師是大勢至菩薩來的,快要走了,你們趕快去親近他。結果他把這個夢向印祖報告,被印祖罵了一頓,不准他胡說,他就死不承認。如果他一說,他是什麼佛菩薩來的,說完馬上就走了,不會再停留,這個在歷史上我們都看過。所以這個很多,的確雪廬老人講得沒有錯,很多,這些理論上都有經典的依據,沒錯,菩薩他什麼身都能應化,經典上我們可以找得到依據。但是事相上,他不曝露出來,沒證據,我們不知道。但是如果根據他的行誼、他講的,的確是菩薩再來。你看孔子跟老子,老子的代表經典,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清淨經》。孔子《論語》講,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那個一是什麼?禪宗講「萬法歸一」。一歸何處?一歸萬法,萬法歸一,吾道一以貫之。淨宗講「一心不亂」,《華嚴經》講「一真法界」。不是開悟的人,他說不出那個話,所以理論上有依據,事相上沒有證據,的確是這樣。
「與眾聖合其冥顯」。眾聖,就是小乘是四果四向,小乘有四果,但是還沒有證得果位,在這個過程,就是向著這個果位,所以四果四向。大乘是五十一位菩薩,五十一個位次的菩薩。冥顯,都是保佑一切眾生,我們俗話講保佑,佛法講加持。冥,他加持你,你沒有感覺到,這是冥冥當中的加持。所以這個感應,顯感顯應、冥感顯應、顯感冥應、冥感冥應,四種感應。我們明顯去求,佛菩薩明顯的回應,這顯感顯應;我們明顯去求,佛菩薩的應是不明顯,顯感冥應;有的人他沒有很明顯去求,佛菩薩的應很明顯,冥感顯應;還有沒有很明顯的去求,佛菩薩來應也不明顯,冥感冥應,這四種。所以佛菩薩總是有在加持。加持就是你沒有感覺到叫冥應,冥冥當中加持,過了一段時間,好像佛菩薩有加持,但是是冥,不明顯。顯就是他加持你,你很明顯感覺到了。所以佛菩薩加持、保佑,是有冥加與顯加這兩大類,暗中的加持,還有明顯的加持。
但是冥加跟顯加,佛菩薩加持一切眾生,就是佛光普照,從來沒有間斷的,沒有中斷,縱然眾生造惡業、墮地獄,佛菩薩還是那麼慈悲。佛的慈悲是平等的,並不是說你作惡、你造惡業,佛菩薩就討厭你、就不理你了,沒有這個話,那就跟我們凡夫是一樣的,佛菩薩不會這樣的。鬼神他有好惡,喜歡作善的人,厭惡那些造惡業的人,跟我們人一樣,我們也是喜歡修善的人,我們厭惡那些造惡業的人。佛菩薩沒有,不但佛菩薩沒有,阿羅漢也沒有。阿羅漢確實也沒有這些好惡,但是表現出來他還有好惡的習氣,這些好惡的煩惱他沒有,習氣還有。菩薩是決定沒有這個習氣,連習氣也沒有了,心地真的是清淨平等,我們得罪佛菩薩沒有關係,甚至你去陷害佛菩薩,佛菩薩也不會去懲罰你,也不會去報復你。但是旁邊那些護法鬼神,有一些護法鬼神都是六道凡夫,他會去懲罰你,就像我們世間的警察(刑警)一樣。菩薩心平等,有一些六道裡面的護法鬼神,他還是凡夫,他心不平等,所以他有賞善罰惡。在佛門造作惡業,受到惡報的,那是護法神給你懲罰的,不是佛菩薩去處罰你,因為護法鬼神他有這個職責,這是與眾聖合其冥顯。
我們修行的目標是出世間聖人,可是我們要從世間善人起步,從人天開始。人天都修不好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也就沒有指望了。所以我們看淨業三福,你看佛說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,第一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人天福報,修人天福。第二福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從三皈依開始就是出世間的二乘福。第三福是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大乘菩薩福。所以三福從人天福開始,提升到二乘福,再提升到大乘菩薩福,這個是修學的一個次序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成佛先從做人起,先把人做好,才能作佛。萬丈高樓從地起,你要打地基,才能蓋高樓大廈。好,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我們再看下面一條:
【十四、律云:當念所生,及師友恩,精進行道,欲度父母。】
第十四條。我們出家了,還是念念不忘父母,這是盡孝道,出家人盡孝道比在家人要殊勝。在家人盡世間孝,出家人要盡出世間的孝道。怎麼盡出世間的孝道?你要『當念所生,及師友恩,精進行道』,應當要念念不忘師友之恩,老師、同參道友。「精進行道」,專精行道,來報答父母、師長恩。『欲度父母』,度父母出離六道生死輪迴,這個盡的孝道才圓滿。如果只有盡世間孝道,不圓滿,父母還是生生世世在六道生死輪迴,受這個大苦。所以出世間的孝,世間是無法相比的。世間的孝只盡於一生一世,來生來世也就沒有了;在佛法裡面,三世都盡孝。如果度父母往生極樂世界,那是究竟圓滿的大孝。你看佛都度他的父親念佛求生淨土。佛涅槃前三個月,升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,報母恩。我們出家眾剃度的時候都會念一首偈,「流轉三界中,恩愛不能脫;棄恩入無為,真實報恩者」。你在三界裡面六道輪迴,恩恩愛愛情執不能解脫,現在放棄世間的恩愛情執,入無為,無為就是不生不滅,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,真實報恩者,這是真實的報父母師長恩,這是出家人報恩。如果今生我們道業不能成就,那就很慚愧,不能報答父母師長恩。我們再看:
【十五、蜎飛蝡動、微細昆蟲,俱稟色心,同一覺源。欣生怖死,痛癢苦樂,與人無異。既同覺源,即是未來諸佛。】
從這一條開始就是講這十條戒,第一條的不殺生。不但人不能殺,連『蜎飛蝡動、微細昆蟲』,也不能故意去殺害。為什麼?『俱稟色心』,「色」是有色質的身體,螞蟻再小,牠還是一個身,螞蟻身。一隻螞蟻牠也貪生怕死,何況其他的!所以「俱稟色心」,一切「蜎飛蝡動、微細昆蟲」,一切動物跟人一樣,『同一覺源』。『欣生怖死』,希望得到生存,就怕死。我們人也是「欣生怖死」,沒有人願意趕快死,這是人之常情,動物跟人是一樣的。『痛癢苦樂』也是一樣的,我們人被一根針刺到就很痛,動物也是一樣會痛;我們被割一刀很痛,動物被割一刀,牠也是很痛。「痛癢苦樂」跟我們人那種感受(感覺)都一樣的。所以不能殺生。你殺生,你看那個動物,雞、鴨、魚,我們人在吃的,你看刀給牠割、給牠剁,牠痛不痛?太痛了,痛入骨髓。想到這個,如果我們受到人家這樣刀來割、來切,我們是什麼樣的感受,想到這裡,就不忍心再去殺生吃肉。在家人都不殺生了,在家持五戒,第一條就是不殺生。在家如果持五戒,不殺生,再吃素那就更好了。
在佛陀的時代,出家人也沒有吃素,就是不殺生。但是吃三淨肉、五淨肉:不見殺、不聞殺、不為我殺;動物吃剩下的,老虎、野狼吃剩下的,撿回來吃;動物自己自然死亡的,這叫五淨肉。托缽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給肉吃肉、給魚吃魚,沒有選擇,但是不殺生。佛教傳到中國來,梁武帝讀到《楞伽經》,說菩薩大慈大悲,不忍吃眾生肉,他發心提倡素食。所以我們中國佛教,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。他一提倡,第一個響應的,出家眾,再來就在家居士了。所以中國佛教它的特色,吃素,其他外國的佛教,包括現在在中國境內的西藏、蒙古,藏傳的佛教他們也沒有吃素,但是不殺生。南傳佛教國家都是托缽,他們是不殺生。中國佛教它就不殺生又吃素,這個是印祖特別讚歎梁武帝提倡這個素食運動,真的功德無量!所以眾生的痛癢苦樂,『與人無異』,就是跟人沒有兩樣。『既同覺源,即是未來諸佛』,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,我們現在殺生吃肉,殺害這些眾生,不是殺未來佛嗎?所以這是第一條不殺生,五戒、八關齋戒、沙彌戒,第一條就是不殺生。我們再看下面:
【十六、六根六識,相續而生,名之曰命;此相續斷,名之曰死。】
這就是跟我們講殺生,讓眾生死了,什麼叫死,這是給我們說明。講這個也是道理很深,這個死是講到生死。死是從生來的,沒有生它就沒有死。有生才有死,有生才有滅,如果沒有生,它就沒有滅。沒有生就沒有死,在經典上講不生不滅,無生法忍,無生就是沒有,沒有生也沒有滅,沒有生死。這個道理很多,我們這邊簡單的講,就是這裡講的『六根六識』,我們現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個六根對外面六塵,當中產生了六識,『相續而生,名之曰命』,這叫「命」。我們講生命生命,那什麼是生命?六根對六塵當中產生六識,這個六識循環相續而生,我們就叫這個是命,生命還在。我們講簡單一點,我們的身體一口氣還在呼吸,這口氣沒有了,斷氣就叫死了,簡單講是這樣。如果要詳細講,道理很深廣,這個我們要略,大家先體會到這個比較淺顯的道理,這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、比較容易懂。深一層的道理都在大經大論,特別是《楞嚴經》裡面,這是大家有時間可以去進一步的深入經藏的道理。
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條,下面第十七條,明天再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