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宗同學修行守則—扎根的重要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一集)  2021/5/22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 檔名:WD13-005-0001

  大家上午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剛才我看了新聞,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有一個定調,因為現在我們台灣各縣市的防疫標準都不同的做法,所以中央就出來定一個標準。就是有人在問,如果開自己的車子,在自己車子裡面要不要戴口罩?中央疫情副指揮官回答,如果自己的車子,自己一個人不用戴,如果兩個人再戴。還有自己在家裡,家人有一定的距離,也可以不用戴。還有在工地的工人,他要吃飯、要喝水,也不可能戴口罩,中央疫情副指揮官也講,這是大家需要的基本生活上的需求,當然也是不能戴口罩,你戴口罩怎麼喝水、怎麼吃飯?當然要拿下來。但是規定有一定的距離就可以,就是不要太靠近。今天這個講課,我們現在就是以中央為標準。今天這個錄影,昨天也有同修跟我反應說,戴口罩錄起來似乎不是很理想。但是我回答,這是政府規定,在外面一定要戴。現在因為地方政府的規定跟中央不一樣,還是要以中央為標準,中央的定調就是你有一定的距離、間隔,可以不戴。現在我們是在外面中庭,我們是在室外,不是在室內,我跟大家的距離,我在這個講台又比較高,跟大家距離很遠,所以錄影我就不要戴,你們戴。我們就聽中央的,中央講的為主,你們大家還是戴著,因為你們不用講話,我要講話,這個就比較不方便。我們還是配合政府,政府如果說一定要戴,我們還是戴。現在既然中央有這樣定調(我有發給大家),有這樣的一個定調,我們也就可以比較方便一點。所以下面這個講課的時間,我就先把口罩拿下來,因為我們現在距離還是很遠。這先向大家報告。

 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,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早年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的時候,他老人家節錄的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》,他節錄上卷七十條,下卷七十條,一共一百四十條。後面是雪廬老人的《常禮舉要》,合訂一個小冊子,現在都發給大家。這個小冊子的名稱叫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》,前面有印上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。這是當年在美國成立淨宗學會,提出淨宗同學修學的五個科目,第一個是三福(淨業三福),再來就是六和(修六和敬)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。「律要節錄」屬於三學,實際上也是三福。因為淨業三福第一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第二福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第三福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在淨業三福,第二福就是三皈依、戒律、威儀,所以這還是涵蓋在三福裡面。

  現在請大家翻開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》,首先把我們老和尚定的名稱,大略跟大家講一下。「淨宗」是修學淨土宗這個法門的,淨宗就是淨土宗,簡單講叫淨宗,過去叫做淨土宗。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在海外各地成立淨宗學會,過去叫蓮社。像我們台灣地區有幾個蓮社,台北佛教蓮社、台中佛教蓮社、高雄鳳山佛教蓮社,還有台東蓮社。蓮社也就是專修淨土宗的一個道場、社團,這個社就是社團,結一個社(社會團體)大家在一起共學、共修,修淨土宗。淨宗學會,是會集《無量壽經》五種原譯本的夏蓮居老居士,當年他在大陸提倡的。他用這個名稱比較現代化,現代人聽了比較容易理解,講蓮社是比較古代、傳統;淨宗學會是比較現代化的名詞,現代人聽了比較容易理解。「學會」就是學習的一個會所,學習淨土宗的一個會所。所以現在在社會上成立很多學會,學術這些學習的會所。

  所以淨宗就是修學淨土宗,就是指淨土宗。「同學」,就是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淨土法門的同參道友,我們現代一般講同學,像在學校裡面有老師、有同學。大家在一起共修、共學就是同學,大家共同來學習,所以淨宗同學,修學淨宗的同學。「修行」這兩個字,我們淨老和尚過去講了很多,相信有很多老同修,有聽過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的老同修,大家應該都聽過了。而且也不止聽一次,他多次的提起,修行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把我們錯誤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行為,依照佛、菩薩、聖賢經典的標準把它修正過來。依照這個標準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行為,這叫修行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。行為很多,佛在經典上歸納起來就是身口意三業,身的造作,一舉一動;語(言語)口業的行為,說話;意,心裡的思想、見解,意業的行為。我們行為無量無邊,歸納起來就是這三大類,身口意三業。我們凡夫身口意三業不標準,我們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都不正確,都是錯誤的、都是偏差的,這在經典上講,叫邪知邪見。自己認為看的是對的、想的是對的、說的是對的、做的是對的,事實上都是錯的。

  為什麼佛這麼肯定給我們說,我們凡夫都是錯?如果凡夫的思想、言語、見解、行為都是對的,怎麼會有六道生死輪迴?怎麼會有煩惱?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苦難?正確的應該沒有這些,正確的應該是極樂世界,那才是正常的。反過來講,我們在搞生死六道輪迴,在六道裡面受生死大難,而且還加上天災人禍這些災難,這個結果不好,肯定那個因是不對的、不好的,才會造成不好的結果。如果是對的,應該結果都很好,為什麼會不好?為什麼有災難?災難就是不好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承認,我們現在是凡夫,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,肯定有偏差、有錯誤。所以必須依照佛、聖賢的經典,以這個為標準來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行為,不斷的修正,修正到圓滿就成菩薩、成佛、成聖、成賢了。世間法來講,成聖、成賢;在佛法講,成佛、成菩薩。

  我們入佛門三皈依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佛是老師,佛在世,我們有問題去請問佛,佛給我們指導、給我們講經說法,就是說明修學的理論方法,幫助我們,解決我們的困難、問題。佛不在世了,佛不在世,我們沒得問,所以佛要涅槃前講了四依法。第一個「依法不依人」,佛不在世,佛當年在世講的這些大小乘經典,後來佛的弟子(五百阿羅漢)把它整理、結集、記錄,流傳到後世各個地區,流傳到中國,翻成中文的《大藏經》。經典就是法,我們修學的理論方法要依據經典,要依據經典來修學,不能依人,人還是凡夫,他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行為不標準,不能依凡夫,要依法。如果人他依照法、有經典依據,我們可以依他的;如果沒有經典依據,我們也不能依他的,無論他地位、名望再高,也不能依他的,要依法。所以這叫皈依法。僧是團體,有出家僧、在家僧,大乘法有出家、在家,四個人以上共修、共學就是一個僧團。在南傳佛教國家,只有出家二眾稱為僧。大乘佛教,四眾,四個人以上一起共修,就構成一個僧團。僧團修六和敬,和合眾叫僧。僧也要依佛、依法,佛不在世,以法為中心,大家要有經典依據來學習,才不會學錯了,走入歧途。

  第二個「依義不依語」,意思對了,語言文字不一樣沒關係,不要爭執,不要在語言文字裡面去計較、去爭執。第三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都是佛講的經,當了義跟不了義的經有衝突、有牴觸的時候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比如說有一些人想求人天福報,佛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他還不想了生死,就教他怎麼樣得到人天福報,那是佛講的。佛講超越三界六道輪迴,小乘(聲聞、緣覺)這些經典,如果小乘經典跟人天乘的佛法有牴觸,要依出世法為主。小乘跟大乘有牴觸的時候,依大乘為主。大乘法還有一乘法,跟一乘法有牴觸,要依一乘法。這個了義跟不了義的層次標準也很多,這是大家都要去學習、了解。第四「依智不依識」,簡單講依理智不依感情,深的講,這是般若智慧,不能依我們的情識。所以佛滅度前交代了四依法。

  修行要怎麼修?我們要有個依據來修學,所以入佛門第一個要三皈依。淨業三福,三皈依是在第二福,三皈依就是出世間法跟世間法一個分水嶺,第一福是人天善法,第二福就是出世二乘的福報,二乘人修的善,標準不一樣,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福。二乘出世,大乘要入世,救度眾生。所以三皈依是很重要一個原則,我們受了三皈的佛弟子要明瞭,這樣才有一個皈依處。依是依據、依靠、依止、依循,依這個理論方法,做為修學的依據、標準。依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叫修行。所以修行不是講一講就叫修行,講了、學了你要落實在生活當中,如果你不能落實在生活當中,那沒有在修行。不是說我們到佛堂念佛拜佛、誦經做法會就是修行,這個是修行的預備功夫。讀誦經典,讀誦是為了受持,不是讀完就沒事了。

  講經說法也是一樣,講了你要去做,你有沒有去做?你有沒有在生活當中去落實?待人處事接物,有沒有依照佛教的這樣去做?如果沒有做,你講經說法講得再好,那個叫什麼?古大德講「說食數寶」,講得很好,沒錯,但是沒有去行,沒有去修行、沒有去實行。好像你說要吃東西,什麼東西很好吃,你講了很多,實際上也沒去吃,你還是肚子要挨餓,說了你也沒有去吃。好像藥方很好,講多好多好,你也沒有照藥方去服藥,病還是不會好。數寶就是替人家算錢,不是自己的,算了很多、算得很高興,但是自己一毛錢也不能用,不是自己的,跟自己不相干。有解無行叫說食數寶,你也懂得了,你也理解了,你也會講、會說,講得很好,實際在生活上一樣也不去做。你講得那麼好有什麼用?跟自己不相關,自己得不到受用;自己得不到受用,當然你也不能幫助別人得到受用,就是有解無行,說食數寶。

  有行無解,叫盲修瞎練。修行很用功,但是不懂理論方法,那個心態錯了、偏差了。像我們開車一樣,你要去台北市,你的定位導航定錯了,是往高雄開,你開到最後不是台北,錯了,你定位定錯了。有行無解,盲修瞎練,盲就是好像沒眼睛,亂走亂闖,亂修一通,修到最後也沒結果,可能還很多反效果。所以有解無行、有行無解都不正確,應該要解行相應。「行起解絕」,你開始行,解就放下,去做了,這才正確的。解幫助行,行幫助解,信解行證。一部《華嚴經》講的就是信解行證,你開始相信,你要去理解,理解之後要去行,行了之後去證實佛在經典上講的效果、結果,那叫證果。證是證實,佛在經上講的結果、效果,就是這樣沒錯,叫證果。所以信解行證,所有法門離不開這個修學原則,這是修行。所以修行要解行相應,不能有解無行、有行無解。

  「守則」兩個字,守是遵守,則是規則,要有個規則。我們必定遵守佛菩薩的規則,不能用我們自己的規則,要遵守佛菩薩的,這才是正確的,大家要遵守佛菩薩的規則。佛在《戒經》上講,佛制比丘,五年學戒,五年。有戒的基礎了,才能去學習經教,才能學講經說法。我們現在就是缺乏這個基礎的修學,沒有遵照佛陀指導的次序來學習,我們一出家就學經、就講經說法。我自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,過去我在家聽了十五年的經,在家聽經,十五年都聽淨老和尚講,他也常常講到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;印光祖師以這三樣東西代替戒律。因為現代人不懂戒,不懂戒,學戒律都學錯了,學得增長煩惱、貢高我慢,拿這個戒到處去衡量別人,這就自己要墮落了。戒是要求自己的,不是拿這個標準去量別人,是量自己的,學錯了。為什麼學錯?沒有通達戒律的律師來講解,學到最後,不但沒有減輕煩惱,反而增長煩惱,學錯了;學經教也是一樣。

  所以以前我也是犯了這個錯誤,聽了也同意,我們老和尚講也同意,近年提倡的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加上《群書治要》、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》,早年我們老和尚就提了,我也覺得這個是需要的,但是自己也沒有認真去學習。我出家的本願就是要學講經說法,這是我出家本願。聽到我們淨老和尚講經,佛法這麼好,但是沒有真正通達的人講解,讓世間人對佛法產生嚴重的誤會,非常可惜,所以就發願出家學講經。所以做法會,也不是我出家的本願,但是圖書館的因緣,老和尚叫我要學,後來又叫我去做百七,我也都依教奉行。但是學講經,我還是沒放棄,沒有專心投入去學講經,當然講得不好。但是我還是沒放棄,沒時間準備講稿,我就把老和尚講的拿來複講,出家本來主要要學講經說法,後來要管道場、做法會,就變成附帶的。所以就沒有像老和尚專心,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錢,這樣去深入,當然不能相比。但總是我都沒有放棄,還是有時間講多少算多少。講得好、講不好,我們老和尚以前跟我們講,學講經,開始學講不好是正常的,不要講錯就好了。講淺也沒關係,不要講錯,自己有悟處,再去深入發揮;沒有悟處,沒有把握,自己不要發揮,發揮講錯了,就給人誤導了,你就要背因果。

  佛規定出家比丘五年學戒,這是我自己就是疏忽掉這個,所以出家到今年三十七年,一無所成,一事無成。弘一大師說他是「二一老人」。弘一大師是我們民國初年律宗的大德,多才多藝,那不是一般人。他到了六十歲,他說他是二一老人,什麼叫二一?就兩個一,「一事無成人漸老」,就是說他一事無成,但是人已經漸漸老了,六十歲就進入老年了;「一文不值何消說」,一文不值,有什麼好說的,當然弘一大師他也是謙虛。所以我常常講,弘一大師他講二一老人是謙虛,如果用在我的身上,實實在在是二一老人。你看我今年七十一歲了,弘一大師六十三歲就往生了。我今年七十一歲了,在《禮記》講,七十就是老。實際上,在《禮記》裡面講,六十也是稱老。所以古時候,古禮,六十歲就可以拿拐杖,你要不要拿都可以,但是你有資格拿枴杖,所以叫「老夫」,你六十歲就可以稱老夫了。七十歲是真的老了,要傳了,事業、家業要傳給下一代。所以對照我來講,這一生修到現在一事無成,沒有成就。要學講經也沒成就,修行也沒成就;做事、蓋道場,你看我們現在兩棟農舍,還是人家陳永信、洪平和居士蓋給我們的,這也沒成就,真的一事無成。那不是人漸老,人已老了。七十一歲了,人已老,所以二一老人用在我的身上,那是最恰當不過了。弘一大師,當然這樣的大德不容易,這麼大的成就、這麼多的才華,講這樣,真的讓我們非常的敬佩,真的是謙德,不自以為是,不自滿。

  佛規定出家眾五年學戒,戒學沒有基礎,你不可以學講經說法,不可以學經教。因此我們淨老和尚晚年他發現這個問題,他弘法六十年,跟他學的人都沒成就,發現是沒有基礎,沒有這個根,根本沒有。所以二十年前他就提倡這三個根,出家人再加個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》四個根,在家人三個根,出家人四個根,要扎根。我們老和尚講,叫補習。所以二OO五年我到美國、加拿大去巡迴演講,請問師父要講什麼,他說講這個,他就節錄《十善業道經》叫我去講,告訴美國、加拿大的淨宗同修,大家要補習這個功課,我們缺乏這個基礎的教育,缺乏根。我們沒有根,是水上的浮萍,學經教,一事無成。所以我看到老和尚晚年提倡,當初我也不以為然,年紀這麼大,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孩的嗎?我都老了。但是現在自己也漸漸體會,人活到老,學到老,像孔子講,到墳墓就不用學了,還沒有到墳墓之前都要學,學多少算多少,盡量補習這個功課。

  所以這次因為疫情的關係,我們出家眾大家一起來山上相聚,也是像佛門講,剛好現在是夏天,好像夏安居一樣,我們就把它當作夏安居,大家來學習這個基礎。在家居士也可以旁聽,我們老和尚他講過《沙彌律儀》在家居士可以聽,但是比丘戒是在家居士或者你出家沒有受比丘戒就不能看、不能聽。為什麼?不能看、不能聽有什麼祕密嗎?不是祕密,因為那個不容易做到。你自己沒有受那個戒,然後拿這個標準看這個破戒、那個破戒,這裡不對、那裡不對,你就造罪業。你不看,你不知道,你還不會去批評、還不會去指責,你自己不造這個業。你一看了,一天到晚拿這個標準去指責出家人、批評出家人,那你就要墮地獄了,那不是很冤枉嗎?不但得不到好處,得到的是壞處。所以佛大慈大悲,規定在家、出家,你沒有受比丘戒不准看。不是祕密,怕你造罪業,這個要明白。

  好,這個小冊子的題目,「淨宗同學修行守則」,我們淨宗同學是四眾同修,在家、出家都有。後面有《常禮舉要》,李老師編的,世間的禮跟出世間的戒,我們都要學習。好,大家現在請翻開經本:

  【律要節錄】

  第一頁,旁邊的頁碼,『律要節錄』,「律要節錄」這四個字就是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》節要選錄的,這是我們老和尚他節錄的,下面有寫上「淨空學」,就是我們老和尚寫上這個,他老人家節錄的。他老人家帶我們學,我們也跟著要學習。

  【卷上】

  就是它的上卷是沙彌十戒,下卷是二十四門威儀。我們看第一條:

  【一、凡夫從無始來,為無明所覆真性,起諸妄想,攀緣塵境,情染世間五欲。以身口意,造諸過失,墮落三途,輪迴六趣,無有出期。】

  這是節錄第一條。第一條就講我們凡夫,從無始劫以來,就是為無明所蓋覆。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的?沒有開始,這叫無始。無始,就是沒有開始,不是說哪一年、哪一月開始的,不是的,無始,沒有開始。沒有開始是什麼意思?我們當下這一念就是無明。當下這一念,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發展到我們現在的六道十法界。我們的真性被無明所蓋覆,好像太陽光烏雲把它遮住了,太陽光它還是在,它沒有喪失掉,只是暫時被遮住、被蓋覆了;如果烏雲散掉,它就完全恢復,陽光普照了。我們自性也是一樣的,我們的真如自性就是起了無明,我們真如自性有沒有喪失?沒有,還是在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

  無明是什麼?『起諸妄想』,「起諸妄想」就是《楞嚴經》講的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」,你的第一念是知見,你第二念就是立知。就是我們六根,我們舉一根:眼根,你第一眼看見,眼睛一張開,第一念是知見,那是真如自性。但是很快的(速度太快我們無法察覺)就是二、三念、無量的念都出來了,那個第二念叫立知。這個立知就是它本來沒有,你給它立個知,是這樣的。好像鏡子照色相,照得清清楚楚,它有沒有污染?沒有。我們做三時繫念,中峰國師也引用這個比喻,我們的自性像摩尼寶珠一樣,什麼東西來它就現什麼顏色。「珠體絕痕」,它沒有痕跡,它沒有落印象,它沒有被污染,它只是照,照得清清楚楚。一個男的來,現出男的相;女的來,現出女的相,很清楚明白,這個叫知見,這個沒問題。立知,這個是男的、那個是女的,這是紅的、那是綠的,立知了。實際上沒有污染,變成有污染;正當污染的時候,實際上還是沒有污染,就是說它「物境互彰,不違色相」。在沒有污染的時候,我們硬要給它立個知,這叫無明本。這《楞嚴經》講的,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」。我十九歲第一次聽淨老和尚講經就是聽《楞嚴》,所以對《楞嚴》印象比較深刻。

  從唯識學來講,我們比較容易去體會、去了解這個,從性宗來講,我們一般人就不容易體會。相宗它有分析,就是我們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五個識沒問題,它現量境界,第一念是知,它只有知見,它沒有立知。第八阿賴耶識,它只是負責儲藏,你什麼樣子它就存什麼樣子,它當中沒有扭曲的,完完整整的,它就是收進去,它也沒問題。問題出在哪裡?出在第六意識跟第七識。第六意識是分別,第七意識叫執著(我執),問題就出在這裡,六道輪迴、十法界,就是從這裡出來的。本來沒有,六祖講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但是在本來無一物,硬要把它弄個一物,這叫做無明本。就是你當下這一念不覺,就成了無明;你當下這一念覺悟過來,無明就沒有了,六道十法界就不見了,就是一真法界。

  所以我們的眼識,眼睛一看,就像前面我那個錄像機一樣,我們的眼沒有問題,看很清楚。但是很快的第六意識就進來,跟著第七識就來了,一個分別、一個執著馬上就來,速度非常之快。但是第六識跟第七識,它緣不到現場,好像我們這裡有時候直播,這個錄影機它是第一個錄現場,然後傳過去,那是轉播的。第六識跟第七識它是接受轉播的,它不是直接看到現場。直接看到現場是五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五根它是直接接觸現場的,這個沒有問題,這現量境界,第一念。但是很快,第六識就進來了,這個男的、那個女的,這個我喜歡、那個我討厭,那些分別執著都出現,這叫無明本。第八識也沒有問題,它只是負責儲藏的。所以《六祖壇經》講,前面五個識跟第八識是果上轉,第六識、第七識因中轉。你把第六意識跟第七識轉過來,前面的五識、後面的第八識同時轉。所以前面五個識轉成成所作智,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,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,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,轉八識成四智,這是相宗講的。我們就對這個無明有個概念了。

  所以「起諸妄想」,然後『攀緣塵境,情染世間五欲。以身口意,造諸過失』,就這麼來的。然後『墮落三途』,墮落三惡道,『輪迴六趣』,「六趣」就是六道,『無有出期』。如果你不覺悟,沒完沒了,六道輪迴,特別三惡道,最苦的,「無有出期」,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出來,不知道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「律要節錄」,我們先學第一條,第二條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