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七八集)  2011/4/16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7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,第四百六十二面第二行,從「三明風之妙觸」,從這看起:

  「德風觸體,自然安樂和諧,調心適意,故曰安和調適。其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定。滅盡定,又名滅盡三昧,乃滅盡六識心心所之禪定,不還果以上之聖者入於此定。此亦(第三十願)樂如漏盡願所攝」。上面這段經文,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依報環境的美好。首先說明耳得妙音,接著又告訴我們鼻得妙香,身得妙觸,這段是講身得妙觸。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是染污六塵,而是得自性之妙,不能叫六塵了,明心見性,自性的妙德。這是第三段,風得妙觸,這是身體所接觸的,德風觸體。風上加德字就是圓明具德,一一法無不是具自性圓滿的功德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自然安樂和諧,不是阿彌陀佛設計的,也沒有人工在那個地方服務,完全是自然的。前面我們能體會到的,這種性德自然的流露,它的因是本具的,自性本來就有的,沒有生滅的現象,只有隱現不同,有緣它就現,沒有緣它就隱。極樂世界這個緣從哪裡來的?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,彌陀在因地當中願行功德的成就這是緣,引發自性本具的德相。《華嚴經》上,佛說的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可見得我們人人都有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個世界是彌陀願行功德所成就的。我們前面學過,《往生論》裡所說的二十九種成就,裡面十七種依報成就、八種正報成就。

  「調心適意」,總的來說,極樂世界自性的妙德能幫助我們消業障。在實報莊嚴土裡面,能幫助法身菩薩消除無始無明的習氣;在我們凡夫身上,它能幫助我們消業障,幫助我們消除煩惱習氣,啟發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。這種功能自然的,只要你契入這個境界它自然現前,所以修行真的是很重要。修行這兩個字,概念一定要清楚,行是行為,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,言語是口的行為,造作是身的行為,叫身口意三業。行為有了錯誤、有了過失,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這個名詞不能把意思錯會了,如果我們認為念經是修行,拜佛是修行,坐禪是修行,這個話是不是真的?不能說是真的,也不能說是假的,為什麼?如果你做這些動作,心行沒有轉過來就是假的,心行能夠轉過來就是真的。標準是佛在經典上所說的這些道理、方法,包括境界。如果經上講的,與經上講的理論相應、方法相應、境界相應,真修行人;如果完全都不相應,表面上樣子做得再好看,假修行人,他不是真的。古德所謂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淨宗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如果一天十萬聲佛號,很精進,可是還是胡思亂想、還是貪瞋痴慢,那假的不是真的,一絲毫功德都沒有,不但功德沒有,福德也沒有,這叫做冤枉。所以學佛不能不明理,理要不明你怎麼個修法?你不熟讀經典,你不明理,你不知道標準在什麼地方,往往自以為是,自以為修行、自以為功夫不錯,到最後都不能往生,還在搞輪迴。那個時候就怪佛菩薩了:我照你這樣做了,為什麼不靈?說佛菩薩的話不靈,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這個罪上加罪你就墮無間地獄,毀謗三寶是無間地獄的果報。

  「其樂」,是說性德,在六根上,真的幫助你破迷開悟,破迷開悟就離苦得樂,這個樂就像「比丘得滅盡定」,滅盡定是什麼?「又名滅盡三昧」,就是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都滅盡、都斷掉了。三界八十八品見惑、八十一品思惑,統統斷乾淨了,這就叫阿羅漢,在小乘你就證四果羅漢。這裡說「不還果以上之聖者」,不還果是三果阿那含,阿那含上面那一層「入於此定」,他得到這個定是滅盡定。他把貪瞋痴慢疑滅掉、沒有了,這是思惑;惡見就是見惑,惡見開出來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在經論上通常稱為十使。這是世尊為教學方便起見,八十一、八十八,八十一品思惑、八十八品見惑。見惑斷盡就證須陀洹果,也就證得位不退。貪瞋痴慢疑分配在三界九地,每一地九品,九九八十一品,統統斷盡,六道的緣沒有了,你就超越六道。六道從哪裡來的?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,所以見思惑斷盡,六道就沒有了。六道沒有,現在你面前的是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這個四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六道是染土、穢土,染污的;四聖是淨土,四聖法界裡面善惡都沒有,這清淨。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就是這個清淨,他真的得到,阿羅漢得到是清淨,在無上正等正覺裡面他就成正覺,清淨就成正覺;向上提升是正等正覺,那是菩薩。清淨向上提升是平等,平等是菩薩,清淨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。覺是佛,法身大士這稱覺,無始無明斷了。後面這一句,為我們交代出極樂世界這種殊勝莊嚴之由來,是彌陀四十八願第三十願「樂如漏盡願」這個願的成就,可見得四十八願願願不落空、願願都兌現。

  下文這是講底下一段,「下文風吹花聚,而顯妙色」,這是眼得妙色。你看前面,我們記得,第一段講的是耳,耳得妙音;第二段講鼻,鼻得妙香;第三段講的是風,風吹著身體得妙觸。接著底下,眼得妙色,六根接觸外頭境界沒有不妙。不像我們現在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都染污、都起煩惱、都起七情五欲,七情五欲是染污,是迷而不覺。極樂世界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都能幫助你覺而不迷,所以你離苦得樂。「風吹花聚,而顯妙色。飛花如雨,故稱花雨」,雨是從上面落下來。底下這段「明花雨功德」,請看經文:

  【復吹七寶林樹。飄華成聚。種種色光,遍滿佛土。】

  這個佛土就是極樂世界。

  【隨色次第。而不雜亂。柔軟光潔。如兜羅棉。】

  花落在地上就像地毯一樣,就像編織的地毯一樣,它花不散亂,顏色花聚排成圖案,整整齊齊,這是功德。如果這個花從空中落下來的時候很零亂,那就不好看。排成非常美觀的圖案,不雜亂。柔軟光潔,如兜羅棉。兜羅棉,後面有解釋。

  【足履其上。】

  如兜羅棉。

  【沒深四指。】

  它有彈性,腳踩在上面它下陷四指。

  【隨足舉已。還復如初。】

  彈性非常好,我們腳提起來它恢復正常了。

  【過食時後。其華自沒。大地清淨。更雨新華。隨其時節。還復周遍。與前無異。如是六反。】

  極樂世界沒有昏暗,一片光明。實在講他們沒有時間觀念,這都是隨順娑婆世界眾生的習氣來說的。我們這個世間人有時間觀念,現在到底是上午、是下午、是幾點鐘?極樂世界他又不要吃飯、他又不要睡覺,所以實在講他們沒有時間觀念。釋迦牟尼佛這些說法,統統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娑婆世界要問,西方世界三餐飯怎麼吃的?晚上怎麼休息?住宅這些東西都很關心,全部都給你介紹。有沒有?不能說沒有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有這個念頭它就有這現象,這些現象肯定跟經上講的是一樣的,佛沒有說錯。如果你在極樂世界得清淨心,心地清淨平等沒有一個念頭生起,這些現象就都沒有了。於是我們就很清楚的能夠體會到,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的,他們有這個現象,肯定有。

  請看註解,「彼國德風有諸妙用」,這個諸是多,很多種的妙用。「首曰」,開端給我們講,「吹物出音,演說妙法」。這前面說的,風吹花草樹木,花草樹木都是眾寶所成,風一吹樹葉跟樹葉相撞的時候,就像風鈴一樣;草也是如此,風吹草動碰撞的音聲美妙極了,就像在奏交響樂。不但有音樂的音聲,它還說法,說四諦、說十二因緣、說六度、說三學,什麼法都說,你想聽什麼你就能聽到什麼。西方世界想看什麼你都能夠看到,十方世界就像我們現在電視傳真一樣,比電視逼真,我們電視是平面的,它是立體的,顯示的畫面西方極樂世界人能進入其中,我們今天電視做不到,屏幕打開我們進不去。由此可知,他們科技比我們高明,跟它相比差太遠了。「次曰隨風散香,聞者清淨」,這都靠風。「三曰德風觸身,樂同滅盡。四曰隨風送花,遍滿國土。」你看這個風妙,妙不可言。「風吹寶樹,依花色光,自然會聚。青黃赤白,遍滿其國」。這個五句我們用一句話來說,風吹著花,花落在地面上自自然然編成地毯,非常美妙的花毯,遍滿其國,西方極樂世界地面的莊嚴。「故經云:飄華成聚,種種色光,遍滿佛土;隨色次第,而不雜亂」。這經文上說的,你看這世界多美!

  「又《吳譯》曰:吹七寶樹皆作五音聲」,五音聲是我們中國,中國古音五個是主音,宮商角徵羽,現在的音樂基本是七個音,中國也有,有變宮、變商加起來,加五個音也是七個音,這句話就是今天所講的交響樂,集不同的這些樂器在一起演奏,「以七寶樹華悉覆其國中,皆散佛及諸菩薩、阿羅漢上」。這是自然的,沒有人在操作,風吹樹花,這個花會飄到佛的頭頂、菩薩頭頂、阿羅漢的頭頂。但是落下來之後就不見了,不會染污你的身體、染污你的衣服,不會,落下來就不見了。「樹華因風從空散揚,供養聖眾如天雨華,遍布佛土。《往生論》謂寶華布地有二殊勝」,兩種殊勝,「一為妙色殊勝,飄華有序」,它有秩序,它不亂,「依色成聚。青黃赤白皆隨其類」,白色的跟白色的聚在一起,黃色跟黃色聚在一起它不亂,自然排成圖案,「故曰隨色次第而不雜亂」。「寶花布地,如圖如錦」,好比圖案、好比織錦,中國古代絲綢的工業就非常發達,對外貿易那是大量出口,西方人都非常歡喜,喜歡中國的絲綢。絲綢是人工設計、人工操作織成的;極樂世界的雨花沒人操作、沒人設計,自然成就,比人工設計的還要美。這些地方,都叫我們想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,是自性的性德,是彌陀的願力成就。彌陀願力是緣,自性功德是因,因緣相應果報就現前,這些境界統統是果,在極樂世界感得的果報。「種種色光遍滿佛土,是為色妙也」。

  再看第二,「二者妙觸殊勝」。「經云:柔軟光潔。光,指上述之色光無量;潔,指花質潔淨;柔軟,指妙觸」,你去接觸它,它柔軟。「兜羅棉」,這個緜跟棉花的棉是相同,同棉,「梵語。道宣律師曰:草木花絮也」,這裡舉了個例子,「蒲臺花、柳花(柳絮)、白楊花、白疊花等絮是也」,印度有,是一種植物,像中國棉花一樣乾淨、柔軟,「取細軟義」。「履者,蹈也」,我們足踩在底下,它軟它就下沉,「沒者,下沉。足蹈花上,其觸柔軟,如蹈兜羅棉。足入花中,下深四指」。你看有這麼軟,踩下去它陷四指頭。「舉足出花,花即平整如初」,它的彈性非常之好。「故曰:隨足舉已,還復如初」。

  「下明六反雨花,亦即《阿彌陀經》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之義」,《彌陀經》上也有這個意思,這也有。「六時者」,這是古印度,古印度把一天晝夜分為六時,晝三時、夜三時。我們中國古時候把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,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,用這個來標示十二個時辰。現在呢?現在世界上通行的,是把晝夜分為二十四時,我們叫它小時,它比中國的時候小,中國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,這稱它作小時。印度時辰比我們大,我們中國兩個時辰是印度的一時,印度晝夜只分六時。在我們這個地球上,時間分法不一樣,現在交通便捷,知道有時差。古時候沒有聽說過時差這個名詞,只有在天文學裡有講到,日常生活當中沒有感覺到有時差,現在有時差。「六時者,晨朝」,這早晨,「日中、日沒」,《戒經》裡面稱為晨朝是初日時,日初、日中、日沒三時,夜晚是初夜、中夜、後夜。白天也稱為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有這種說法的,晚上是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世尊當年在世晚上休息只是中夜,中夜是什麼時候?用現代的話來講,印度一個小時是四小時,休息的時間一天是一時就四個小時,晚上十點鐘休息,兩點鐘就起來,中夜是休息的時候。中日,白天是進食的時候中日分,吃飯是在中日,日中一食。

  「晨朝雨花,過食時後其花自沒,大地清淨,更雨新華」。這個花它有時間的,每一個時花落一次,到第二個時辰,落的花完全沒有了,大地乾乾淨淨,又落新花了。換句話說,西方世界好像是花落下來六次,就好像我們這一天六個時辰,晝三時、夜三時,就看雨花的次數。實際上除這個之外看不到有時辰,它不需要日月,依報、正報皆放光明,西方世界沒有陰暗,光明世界。它那邊人不要飲食,又不需要睡眠,聞法就能吸取能量,不需要從飲食當中攝取。從佛說法的音聲,見到佛的光明,他就攝取能量,所以法喜充滿。從禪定當中攝取能量,它的方法很多,不需要飲食,攝取能量不費事,行住坐臥都在攝取。能量來自自性,是性德,真的是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不生不滅,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。

  「食時者,正食之時,即日中之午時」。我們中國人講午時,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這兩個小時,食時在什麼時候?在日中,中午日中,中午之後就不吃了。所以比丘吃飯在什麼時候?在十一點,大概到十一點半不會超過日中,日中決定不再進食了。《戒經》裡有規定,用意在哪裡?幫助這些凡夫放下貪心、放下欲望,攝取飲食適可而止,不起貪念,這對初學的;對老修的,不起分別、不起執著,一切都隨意。這個地方引的,「《沙彌十戒儀則經》曰:若受齋食時不得過中午。」齋,現在人都把這個字用錯,認為吃素叫齋,不是的,齋是過午不食,與吃葷、吃素不相干,與這個不相干,過午不食叫齋,所以素食不能稱為齋。現在人叫齋菜館是素食館,用齋這個字不妥當。「是表晨朝所散之花,當日過中,則於地上自然化去」,自然就沒有了。「大地清淨如初」,地上什麼東西都沒有,乾乾淨淨。「於是空中更雨新花。如是隨此六時,花降花化,循還往復,故云隨其時節,還復周遍。還復者,循還與反復也。周遍者,遍滿其國也。與前無異,如是六反。六反者,六度也」,《彌陀經》上說「六時雨花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在我們這個世間,我們需要飲食,飲食維持我們的生命,但是飲食也會嚴重的損害我們的生命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佛法說六道眾生只有苦沒有樂,苦是真的,樂是假的。佛法裡面講真假它有個標準,會變的是假的,不變是真的。譬如飲食非常合你的口味,你非常愛好,你吃的時候很快樂,這是樂。吃一碗很快樂,吃兩碗也很快樂,連續叫你吃二十碗、三十碗,你就要求饒命,為什麼?變成苦了。樂會變成苦,假的不是真的。苦不會變成樂,譬如說挨餓,餓一餐很苦,餓兩餐更苦,餓三餐就苦不堪言,不會變成樂。打你一鞭子這很苦、很痛,打兩鞭更痛,打上一百鞭的時候,不會打成快樂出來。你說這個樂,你看有人唱歌跳舞樂,你叫他連續唱個一天,他一定跪在地下求你饒命。你叫他跳舞,你叫他跳個七天七夜,就完了,樂會變成苦,苦不會變成樂。佛告訴我們,六道凡夫是苦暫停他就以為是樂,譬如飲食,你一天要吃三餐,少一餐就感覺到苦了;換句話說,像六時雨花一樣,到時候你就服藥。飲食是什麼?是藥治你餓的苦,餓病,你看生下來就得這個病,到死都沒辦法治好。佛的心細,看得很清楚;我們粗心大意,沒有感覺到。佛給我們說穿了,我們想一想的確合理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佛給我們講六道眾生的苦有三類,有苦苦、有壞苦、有行苦;三種苦,下面這是名詞,上面是動詞。苦苦,哪些苦?生老病死苦、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。五陰熾盛一般人不知道,可是你一說,他馬上知道,他有,什麼東西?最明顯的妄念,想停停不下來。我很想念佛,怎麼念幾句雜念就來了,怎麼去也去不掉,這是五陰熾盛苦。五陰是色受想行識,物質、精神苦不堪言!為什麼會這麼苦?你不知道它是假的,你以為它是真的。你要是有觀世音菩薩那個本事,照見五蘊皆空,五陰熾盛就沒有了。五陰熾盛一沒有了,給諸位說,苦苦就沒有了。因為它是苦苦的根,生老病死的根,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的根,你把那個根拔掉,苦苦就沒有了。用什麼方法拔?第一妙法無過於念佛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,樂!我們現在人講,精神的壓力、物質的壓力全沒有了。可是眼前的麻煩就是什麼?它不讓你念佛,你想念佛它就進來打閒岔、它就來擾亂,你就愈苦惱,愈苦惱你就愈不能成就。怎麼辦?這樁事情不是你一個人有,自古以來哪個修行人沒有?我們看看古人用什麼方法來對治,這就是經驗。古大德教導我們,你要好好念佛,雜念起來不要去管它,隨它去。雜念可以跟念佛同時,同時起,我們的注意力注意佛號,別注意它,自然就沒有了。就別理它,它自然感覺得沒興趣就跑掉;你要是常常照顧它、理它,它起作用,它永遠不會離開你。這是古人的經驗,不去理它,沒事!

  所以,念佛堂、禪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「照顧話頭」,我們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叫話頭,你去照顧它,別照顧妄念。大概需要多久?需要兩年到三年,你完全照顧你的佛號,妄念自然減少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告訴我們,一支香,在古時候寺廟裡沒有鐘錶,那個鐘是很名貴的,不是普通人可以買得起的。寺廟裡算時間是什麼?就燒香,長香一個半小時,一般的香、普通的香一個小時,念佛堂多半都燒長香,一支香一個半小時。一支香裡面還有三、五個妄念,印祖說功夫不錯了,這真的。所以我們念佛有妄念不怕。我對付妄念的方法,我不是用念佛,念佛妄念很多,我用讀經,讀經不能有妄念,有妄念念錯了。而且我念得很仔細,我念的速度很慢,一字一句的念,這個方法對我很有效,所以幾十年當中妄念很少,我靠這個。放下經本,那個沒有法子。講經不會有妄念進來,不可能;讀經、準備功課很少妄念進來,用這種方法。到妄念少了再念佛就沒事了,念佛妄念也很少了。

  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因此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,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式,你自己覺得哪個方式適合你,你就用它;不必說別人用這方式,我跟他用,沒有這個必要。一定要用自己感覺得很受用,感覺得用這種方法很舒適,沒有麻煩,還很有效果,學習很歡喜,你就用這個方法。方法愈久愈好,叫長時薰修,效果就出來了,什麼效果?三昧出現。我們不用佛學名詞,我們用簡單,清淨心現前。經題上這個「清淨平等覺」,好,清淨心現前,證明你功夫得力,再提升就平等心現前,那是更高一層功夫。如果我們說清淨心是小悟,平等心就是大悟,後面覺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可是你得一門,你常常換法門就做不到了。我們今天的人,說老實話,聰明智慧絕不輸給古人,但是我們修行功夫遠遠不如古人,錯在哪裡?錯在方法上,他們能夠嚴守方法,我們常常喜歡換。這個受世間法的影響,現在世間的教學都是很多科目一起學,不是一樣一樣的學。在古代的印度跟中國,修學方法不是這樣的,一門一門,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。為什麼?你的心是雜亂的,雜亂心得不到效果,這個話我講了幾十年,沒人相信。

  我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,也是廣學多聞。遇到章嘉大師,他老人家教我看破、放下,教我一門深入,學釋迦牟尼佛,先認識釋迦牟尼佛、了解釋迦牟尼佛,然後再向釋迦牟尼佛學教。年輕的時候喜歡的是大經大論,遇到李老師這才知道門道,就是一門深入,決定不能同時學兩樣東西。在李老師的會下,你想同時學兩樣東西,他不教你,他直截了當告訴你:你不是上上根人,你沒有這個能力。我們就乖乖聽話。可是他也很好,也是恆順眾生,你這一門學會了可以學第二門,第二門學會了可以學第三門,同時決定不能學兩門。譬如學一部經、一部論,什麼標準叫學會了?你能夠上台去講,他在台下聽,他聽得滿意點頭:可以了。你才能選第二部,是這樣教法的。這是什麼?教初學,教小學可以,教大學不行。小學是扎根,多學幾樣,多半都是小乘經,小乘經裡面多半都是講倫理、道德,講戒律的地方多,講定慧的很少。

  基礎奠定之後,你慎重去選一門,這一部經要長時薰修,多長的時間?中國古人,諸位看《禮記.學記》,學記裡面說「七年小成,九年大成」,也就是說你學一門東西至少是七年,最好是九年,古人常講十載寒窗一舉成名,有道理。為什麼?這樣長的時間在一部經上,他得定、他開智慧。所以中國人學東西不是知識,是求智慧,智慧一定從戒定當中求得,而戒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誠敬,真誠、恭敬。印光老法師講的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」,沒有誠敬怎麼修,佛菩薩來教你都得不到。為什麼?智慧是從真心流出來的,誠敬是真心,真跟真感應,真跟妄不感應。你沒有真誠、沒有恭敬,凡是真誠心流出來的東西,你都得不到,你去學所得到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,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。所以現代這個世界大家所學的知識,知識對今天的社會問題不能解決,對地球災變那更是一籌莫展。如果你有智慧,你就懂得解決的方法,你有能力解決、你有方法解決,因為你知道它怎麼來的,你才有能力把這結解開。知識做不到,科學屬於知識。他很專心,你看科學家用心很專、很細,細心、專心他才能發現,他不是三昧,他是接近三昧。用我們佛法來講,科學家做到佛家所講的「觀行即」,我們淨宗常講功夫成片,科學家能做到這點,精神意志集中,他就研究一樣東西,他能有發現,他沒有得定、沒有得三昧。三昧是什麼?三昧把煩惱斷了。

  小乘須陀洹,他有能力把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斷掉,他證位不退;科學家沒有得到位不退,科學家還是要搞六道輪迴。須陀洹雖然在六道裡頭,他只有人天兩道,決定不墮三惡道,他也不會變成阿修羅、羅剎,不會,人天兩道安安穩穩的修行,不一樣。真正修行人要疏忽戒定慧,你就走錯路了。戒從哪裡做起?這些年來我跟大家報告的,戒從《弟子規》做起、從《感應篇》做起。為什麼?如果不從這做起,你就得從小乘經下手,小乘經太多太雜,很不容易。我跟李老師學小乘經,差不多學了二十多部,大概有二、三十部的樣子。你要把小乘經所學東西歸納起來,確實就是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,它分量少,簡單,小乘經裡面的精華、精要。所以中國這大乘佛法,從唐朝中葉以後就放棄小乘,用儒跟道來代替,這一千五百年佛門那些大德,包括居士,沒有不通儒、通道的,都精通,所以才能成就,用儒跟道來奠定自己的基礎,很重要!我們疏忽了這點,儒跟道疏忽了。儒是什麼?儒就念《弟子規》,把《弟子規》落實,道把《感應篇》落實,你的十善業就沒有問題。有這個基礎,六和敬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你都能做到。有這樣堅實的基礎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的,沒有這種堅實的基礎不行,你還是用輪迴心,學佛法也在造輪迴業,輪迴裡面的善業。善業到哪裡去受報?人間、天上,一般天上也是在欲界天。為什麼?你欲望沒放下,你還有七情五欲,色界天沒分。如果七情五欲還相當濃,大概夜摩天以上都沒有分,充其量你能夠生四王天、忉利天,這個事情不能不清楚。

  遇到淨宗法門,遇到《無量壽經》,尤其是會集本,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不再懷疑了,不再改變,真放下一心念佛,那就恭喜你,你決定往生,你決定一生成佛,這個緣稀有難逢。這個世間有災難,有沒有災難都不要管它,與我不相干,我只一心念佛求生淨土。遇到有緣人,就用這個方法勸他,自行化他,無量功德。我知道這個東西好,你不知道,我介紹你,把我知道最好的介紹給你;我不會我自己享受一等的,我把次一等的介紹別人,對不起人。他信不信沒關係,記住,一歷耳根永為道種,你在他阿賴耶識裡種了善根,種了阿彌陀佛的善根,這對得起他了。他能不能成就?那就在乎他能不能真信?他能不能理解?註解他看懂了,我們這個《演義》他聽明白了,這個人不可思議,他肯定真信,他就發願,他就得生。人在世間總得要像個人,這句話很重要,人有人格,格是什麼?做人的資格,做人的一個標準。在中國傳統文化裡,我把它簡略的歸納十二個字做人的標準,這十二個字一定要學、一定要做到,我們就像一個人。像一個人,你怎麼會墮三途?你怎麼會有災難?不可能。這十二個字就是四維跟八德,四維四個字,八德八個字,這十二個字圓滿了。

  頭一個是孝,我們有沒有做到?孝這個字是會意,在六書裡面這個原理,中國造字的原理有六種,這一類屬於會意,讓你看到這個形相,你就明白這意思。你看孝上面是老,下面是子,這什麼意思?上一代跟這一代是一體,上一代還有上一代,下一代還有下一代。說明佛家講的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」,跟自己是一體,我們佛法講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一體。我們學過兩次賢首大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,講得清清楚楚,這是倫理的關係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不但是一家人,是一體,多親切!這是孝這個字的理論。孝的形相是什麼?是親愛,父子有親是親愛。要把父子有親這種親愛發揚光大,一成不變親愛一切眾生,我們的心目對待一切眾生就像對待父母一樣,這叫孝。表現在事相上,你就知道了,關懷、照顧、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,父母有事,自己時時刻刻想著要替他做。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是父母、都是佛菩薩,這佛經上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」,佛法的倫理是這個說法,真講到究竟圓滿。你不懂,你沒做到,這情有可原,不怪你,沒人教你;你真懂得、明白了,你做不到是錯誤。應該要關懷、應該要照顧,他有困難要想著。現在一切眾生最大的困難是什麼?是不知道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全在大乘佛法裡,大乘佛法就是跟我們講宇宙人生事實真相,佛經上的名詞叫諸法實相,它就講這個。真相了解了曉得,自自然然曉得,我應該怎樣對人、應該怎樣對一切萬物,我曉得我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。

  真正覺了的人,肯定像佛菩薩一樣,「學不倦,教不厭」,孔子一生,孔孟一生亦如是。這在布施裡面,是最大的布施,最圓滿的布施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破迷開悟就是幫助他離苦得樂。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惑來的。樂從哪裡來?樂從覺悟來的。你幫助他破迷就是幫助他離苦,你幫助他覺悟就是幫助他得樂。用我們的身體、用我們的智慧、用我們的精神、用我們的時間,為一切大眾做這個事情。用什麼方法、用什麼手段?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就用這個方法、就用這個手段。現在高科技還在從當中幫忙,我們用網路、我們用衛星,這個地球上每個角落都能收看得到,用這個方法,一心一意在做,其他萬緣放下。為什麼?你不專心你做不好、你做不圓滿。真正要做圓滿的時候,萬緣放下,心裡面只有一部經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,乾乾淨淨,其餘什麼?隨緣。無論在什麼地方是極樂世界,無論在什麼時候沒離開阿彌陀佛。有這麼一個小道場,不要大,印光大師老人家說的,道場住二十個人夠了。我們這個小道場,大概二十人還不到,我們這出家人不到二十個人。真的天天學習《大經解》,天天念阿彌陀佛,不但自度也度他了。這個道場所在之處,這個地方叫福地,真正修行人是有福之人,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。社會和諧安寧,災變就化解、就減少了。

  我們看下面,下面講的,慢慢要講極樂世界真實的狀況,四六四第二行最後這一句,「至於極樂國土而言晝夜者,只是順此方之習俗」。這個一定要懂得,極樂世界哪有晝夜?沒有。「如《要解》云:彼土依正各有光明,不假日月」,不需要日月,「安分晝夜?且順此方,假說分際耳。」所以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那裡六時,一天六時,世尊當年在世,印度人一天分為六時,所以也說極樂世界一天六時。釋迦牟尼佛如果生在中國,就一天十二個時辰,要是生在現在一定講二十四小時,時間不是確定的、不定的。不但時間不是一定的,空間也不是一定的,我們的空間分分秒秒都在生變化,知不知道?不知道。怎麼知道分分秒秒在變化?你看太陽系在太空當中運行,動的,它不是停在那裡的,而且速度很快。科學家非常清楚,我們的空間不確定,太陽系太陽帶著這麼多星球圍繞銀河系一周,銀河系又繞著一個更大的星系,你找一個確定的空間找不到,假的。佛知道,三千年前他就知道,所以佛把空間跟時間,列入不相應行法裡面的兩種,不相應行法,就是現在人講的抽象概念,沒有事實,只是抽象概念。所以現代學佛,科學幫了我們很多忙,很多很深的這個道理,很不容易體會,科學一證明就很容易懂得。

  「又《疏鈔》曰」,蓮池大師的,「彼土既無須彌」,沒有須彌山,「又無日月,常明不昏,晝夜無辨」。什麼時候是晝、什麼時候是夜分不開,它沒有昏暗的時候,常明不昏,「唯以華開鳥鳴而為晝,華合鳥棲而為夜也」。用這個辦法來說,花開花合是七寶蓮池裡頭,鳥鳴、鳥棲也不一定,為什麼?那個地方的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阿彌陀佛的化身哪有晝夜!全是感應。眾生喜歡聽鳥說法、喜歡聽風吹樹說法、喜歡聽流水說法,沒有一樣不滿願。為什麼不到講堂聽?講堂太嚴肅了,一定都規規矩矩坐在那裡。聽鳥說法、聽風樹說法、聽水說法,可以悠閒自由自在,這眾生的習氣。確確實實滿一切眾生的願,讓你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不離佛法,這一招太妙了。極樂世界大,無論你走到哪個地方,你沒有離開修行,你的修行決定沒有中斷,所以成就才那麼快。不像十方世界,十方世界沒有這麼好的緣分,我們這裡上課講經有一定的時候,電視重播二十四小時不中斷,你也沒有辦法二十四小時守在電視面前,你還有你的工作要去做。不像極樂世界除了學習,學習就是看破、放下,經教幫助你看破,看破之後你把你那些煩惱習氣,無始無明的習氣自然放下,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自然放下。

  「又慈恩」,窺基大師,「《彌陀通贊》曰:華開金沼,化生(指蓮池化生之人)為天曙之情。鳥宿瓊林,菩薩作時昏之想。」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分分秒秒沒中斷,來自遍法界虛空界。因為一切諸佛都講《無量壽經》、都講《阿彌陀經》,都勸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來,所以西方世界非常熱鬧。你看到這個蓮花池裡的花,這個開了、那個又開了,開了人就來了,花沒有開人沒到,人一到花就開了,這就好比是早晨天亮了、花開了。鳥宿瓊林,菩薩就是休息一下,這些菩薩都是同居土下輩往生的菩薩,為什麼?他還有這個習氣,聽久了休息一下,他那個休息一下鳥就不叫了,樹的聲音也就沒有了,讓他休息一下,作時昏之想。在極樂世界住久的人沒這個習氣,他就沒這個現象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「諸說皆同旨」,這些祖師大德所說的同一個宗旨。

  「又《圓中鈔》更進一解曰」,幽溪大師,他解得更好,「以花開鳥鳴為曉,蓮合鳥棲為夜,竊恐猶是凡聖同居淨土氣分,與穢土將忘未忘之間。以眾生生者,多帶業往生故。若上之三土,則無此相也。」跟我們想的是一樣的,他這個地方講的上三土,上三土指什麼?方便有餘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土,當然更沒有這個現象。我講的是什麼?我講的全是凡聖同居土,同居土什麼?同居土它三輩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。同居土裡面上上品往生,上中品、上下品,這是上三品,雖然沒有證得一心不亂,他們是功夫成片裡最高的,這三種人可以自在往生,想走就走,只要想求往生,阿彌陀佛就來接他,有這等功夫。中輩往生就差一點,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,這是中輩的,到極樂世界也不應該有這些現象。若有這些現象,偶然的,因為帶業往生,煩惱習氣還會現行,只要有一念,這個境界就看到;沒有這個念頭,這個境界沒有了。在下輩,下輩上生、下輩中生、下輩下生,這個現象非常可能,為什麼?他們伏煩惱的功夫淺,不深。為什麼會往生?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。多半是助念幫助他的,自己在臨命終時有人提醒,善根發現,一念之間他就往生。但是他有很濃厚的娑婆世界的習氣,這些習氣我們相信時時會現行。

  雖然他們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真的,三種不退轉他都得到了,習氣偶然帶起這些現象。佛隨順娑婆世界眾生,把這些事情都說清楚,可見得這些事情在極樂世界不是沒有。沒有,佛不說,有,礙不礙事?不礙事,一覺悟他就沒有了。理清楚了,我們對於這個經就不懷疑,大概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,偶爾習氣現行,這個現象都看到。如果一覺悟,「我現在在極樂世界,不是在娑婆世界」,這現象就沒有了,妙不可言!娑婆,要常常想到娑婆苦,蕅益大師當年在世編了一部書《淨土十要》,這部書可以讀。第一部就是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,很能夠啟發道心。我們對於極樂世界,了解得愈多,了解得愈詳細,我們求生的願望愈懇切,至誠懇切求生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經上講得好,你在這一生當中,造作五逆十惡這個罪都能往生,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頭講的。但是裡面有一條,除毀謗佛法,毀謗佛法的人當然不能往生,為什麼?他不相信。他要相信他怎麼會毀謗?毀謗佛法的人、障礙佛法的人,他障礙是他自私自利沒放下,對於這個世間有貪戀,一絲毫貪戀都障礙你往生。所以徹底放下,有沒有事?沒事了,就一樁事情念阿彌陀佛,除念阿彌陀佛之外沒事了,這種人決定得生。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,見面頭一天就教我放下,我學了六十年,愈學愈感覺得這句話重要,愈學愈感覺得這句話真實。什麼是真話?這句真話,這句話最重要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