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三五集) 2010/12/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23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二百八十九面第二行,「四無礙者」,從這裡看起:
「四無礙者,一、法無礙,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。詮者,具也,善也,言也。於教法無滯,名為法無礙。」四無礙智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重要的方法,這四種前面我們讀過,它也叫四無礙智。總而言之,是以智慧為體,以善巧方便為作用。這四種有體有用,偏重在作用上說,所以它又稱為四無礙解、四無礙辯,辯才。法,首先講名,名是名相。老子說得很好,我們翻開《道德經》,第一篇老子就說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此地講的名,就是老子所說的,本來沒有名,名都是人給它建立的,所以名都是叫假名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你叫什麼名字?假名,為什麼?你喜歡你就改了,它不是一定的,不是永恆的。縱然你這一生,譬如我這一生出家叫淨空,我前一生不是用這個名字,來世也不曉得在哪一道,也不是這個名字。所以,名全是假名,不要在意。如果執著在名相上,死在名句之下,那都是迷惑,那都是過失,那不是智慧,是煩惱。所以名也得要放下,叫名聞利養,你看名聞擺在頭,利養還在其次。由此可知,世間人,六道眾生對名分的執著多重!所以六道難出,真難!難在哪裡?我們能細心觀察,想到這個問題就明白了,就不難理解。言語也離不開名相,離開名詞術語我們都不會說話了,我說人,人也是個名詞,動物它也是個名詞。佛教導一切眾生,也要立很多名相,佛學裡專門的術語,佛學大字典裡面就起了這個作用。你要懂得名裡頭所含的意義,這叫義理,名的後頭有意義。明白了,這是智慧,不明白會造成煩惱。
第二個是句,句是語言。說話能夠用很簡單、很短的這些言辭,把你所說的能夠很清晰的表達出來,這言語是好言語,寫字、寫文章也是如此。中國自古以來對於言語文字的要求四個字,簡要詳明。四書自從朱熹編成之後,在將近一千年,他是宋朝人,宋元明清到現在,幾乎是中國人必讀之書,家喻戶曉,這部書編得好。我學佛之後我有個想法,朱夫子編這部書,非常可能是受《華嚴經》的啟示。《華嚴》是一部大經,朱夫子學過佛經,而且也有相當深度的契入。《華嚴經》有圓滿的理論,有善巧的方法,後面還帶表演,做出來給你看,那是行證。所以,清涼大師把這部經判為四分,信解行證。這是一部完美的哲學,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在全世界找不到這麼好的哲學書,他稱之為全世界哲學最高峰、哲學之冠,有道理!四書就很像,你看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,簡要詳明,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是表演。《論語》,孔子為代表,聖人落實了,把《中庸》跟《大學》做出來,聖人境界,孟子是賢人的境界。所以有理論、有方法、有表演,跟《華嚴經》那個架子非常非常像。
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取自於《禮記》裡面的兩篇,真的是《禮記》裡的精華,最重要的兩篇,的確也是高等哲學。大家讀這本書,這本書裡面,我們在此地講名、句、文,多簡單,一個字廢話都沒有。你把它減少一個字它就不圓滿,你加上一個字就累贅,真正做到不增不減,這是好文章,言語做到這樣是好的言語。中國古聖先賢所要求的標準,一點都沒有麻煩。諸位如果真正好好去讀文言文你就明瞭,言簡意賅,言語簡單,意思很圓滿。現在人跟從前人比就差很遠,說很多話,寫了很多字,意思表達不出來。好的白話文,民國初年有,我們讀過,讀得非常歡喜,這些作者都是有中國古文學的基礎,就是好的白話文要好的文言文的基礎,白話文寫得美!
我們的老祖宗,這是智慧、這是發明,留給我們後世子孫,智慧的財產、方法、經驗,還有過去歷朝歷代的效果,都在這些典籍裡面。不但是無限豐富的精神財產,精神財產能夠帶給我們物質的財富,能夠帶給我們美滿幸福的人生。我們這一代疏忽了,也不止是這一代,上一代疏忽了,再上一代疏忽了,照曾國藩先生的話來說,我們已經疏忽了兩百年,兩百年至少有七、八代了。所以,今天我們生活過得這麼苦,這樣的迷惑顛倒、造業受的這些果報。這都是老祖宗不願意看到的,老祖宗希望我們一代比一代好,一代比一代殊勝。能做得到嗎?能,智慧的累積、善巧方便的累積、經驗的累積,所謂是踩著前人的肩膀一定比他高。中國過去,你看做官的人戴的帽子,你們在戲台上能看到,那個帽子叫進賢冠,像樓梯一樣,前面這一層低,後面高起來。表什麼意思?前面是自己這一代,希望後一代高過我這一代,世世代代都向上提升,步步高升,這是祖宗對於後世子孫的期望。期望不是只有期望而已,他有行動,他真幫助你。發明文字,文字是智慧的符號;發明文言文,文言文是能夠超越空間、超越時間,它有這種能力,不受時空的限制,把原汁原味世世代代傳下去。在全世界每個國家、每個族群找不到,唯獨中國人有這個工具。
學起來不難!我們是沒學,好像看到它很難,其實它很容易。民國初年,兒童所讀的這些書,小朋友所寫的文章,我以前手頭上有十一、二本的樣子,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,全是文言文。現在大學文學院的學生不但寫不出來,可能有很多都看不懂。當時寫這些文章的小朋友多大年歲?十二歲以下。我不相信我們這一代人的聰明智慧不如前人,我們覺得現在小朋友比從前人聰明很多,為什麼在這方面不如前人?沒學,疏忽了,沒學習,學習肯定超過古人。學習不是難事,從小背書,背書的好處太多了,背書第一個目標是讓小朋友保持清淨心。為什麼?小朋友也會胡思亂想。怎麼叫他不胡思亂想?教他背書,這個方法最好,他每天背書,他就不胡思亂想了。這也能夠幫助他,這是一種方法,背書是個方法,等於修定。背書好像是戒律、方法,目的是讓他得到清淨心,清淨心生智慧,清淨心裡面把自性裡面的德行開發出來了。
自性裡頭德行,最重要的是孝敬,世出世間法都從孝敬裡頭流露出來。所以佛法,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,學生那麼多人,向四面八方去傳播。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就沒有了,有些地方五、六百年,有些地方七、八百年,唯有傳到中國這一支,到今天兩千年了。不但不衰,在中國這兩千年當中,歷代這些高僧大德,居士成就的我們稱高士,高僧、高士不勝枚舉。我們要問,為什麼有些地方傳一、二百年就消失了,四、五百年就滅亡了?包括印度本土,印度本土佛教滅亡到現在至少是一千年了。原因雖然很多,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句話很重要。外面的因素是其次,主要的因素是在自己,自己到底出現什麼毛病?給諸位說,就在孝敬這兩個字。對父母盡孝衰了,對學業、對老師那個誠敬淡薄了,問題就出現了。孝敬有形式沒有實質,逐漸逐漸愈來愈淡薄。
在現前這個社會,佛法衰了,衰到低谷,當然外面環境有關係,現在的社會都講功利,道德、倫理沒有人提了,它能不衰嗎?佛門裡面本身也不講。我們就說這個一百年,這一百年社會的風氣確實是每況愈下。但是佛門裡面還保持到一點形式,實質很難說了,但是形式還保存,保存到我這一代,還有這個形式。我們下一代,比我們在形式上都差得很遠,再下一代我看恐怕就沒有了,這是危機!孝敬要知道,父母、老師那是個典型,是個樣子,對父母盡孝,對師長致敬,它真正的意思,是要把對孝敬父母的心,《菩薩戒經》裡面所說的,孝順一切眾生,不是只有父母。《戒經》上講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那是菩薩的孝。對老師的敬也是如此,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的恭敬,必須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一切人事物的恭敬,跟對佛的恭敬沒有兩樣。這樣做,佛法才能夠興旺起來。不是我的老師,跟我沒有關係,我對他敬什麼?錯了!大乘經上講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我們對佛恭不恭敬?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頭一個你自己是佛,不孝父母就是不孝自己的佛,不孝眾生也就是不孝自己的佛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在世法裡面講這是聖學,在佛法裡面講是明心見性,那個時候態度自自然然就像經典上所說。
所以,我們要留意在經典上看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,你去讀《論語》、讀《孟子》,你看看孔子、孟子當年在世,他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對事對物,你就明白了。學儒,確實孔孟是我們的榜樣;學佛,釋迦、彌陀,彌陀四十八願,彌陀、諸佛如來是我們的榜樣,我們要學到跟他一樣,這叫學佛。無論處什麼環境,再不好的環境,心裡還要有怨、還要有恨,那就錯了,你完全是凡夫。連儒家都說,「君子憂道不憂貧」,不怕貧賤,貧是沒有財富,賤是沒有地位,這個不要緊,這不在乎,問你有沒有道德;也就是說,譬如五倫有沒有做到?五常有沒有做到?禮義廉恥有沒有做到?孝悌忠信仁愛和平有沒有做到?這些東西做到,你成就了,你是聖賢君子。雖然沒有地位、沒有財富,你看顏回就是個代表,他沒有憂慮,他一天到晚非常快樂。孔子那麼多學生,讚歎最多的是顏回,這是君子的一個好榜樣、好模範。所以讀書明理。
我們要問,我們細心去體會、去觀察,顏回一生幸不幸福?幸福。為什麼說幸福?快樂!快樂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,他沒有哪一天愁眉苦臉,在那裡抱怨,沒有,從來沒有。你問他,他什麼都懂,他有智慧,他有德行。貧賤、富貴在佛法講,那是人的滿業,佛法講因果,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,這一生物質條件就很差。顏回沒有遇到佛法,那時佛法沒到中國來,他要學到佛法,佛教給他,修財布施就會得財富,你的物質生活就沒有問題,就可以過得去。我們比他幸運,我年輕的時候生活跟顏回差不多,可是遇到佛法,老師教給我,修財布施。我說我連吃飯都成問題,我哪有錢財布施?老師很認真嚴肅的告訴我,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有,一毛錢可以;一塊錢行不行?一塊錢勉強。你就從一毛、一塊去布施。回去真幹,幹了三年,你看時間不長,才一千天,效果就出來,收入就多了。效果出來之後,我們愈多愈施,自己絕不留這個東西,可是愈施愈多。我教了不少人,有很多人用我這個方法去做,果然不錯,愈施愈多。
胡小林做的企業,學會了布施,告訴我,每年賺的錢都出乎意料之外,營業額年年上升。懂得布施!財從哪來?布施來的。大陸上有個經營超級市場的新一佳,這個老總來看我,我教他布施,現在生意非常興旺。告訴我,真的,愈施愈多。超級市場賣蔬菜,他標出來,他的蔬菜完全照成本出售,就是他買進來多少錢,他賣出去多少錢,不在這個裡面賺利潤,零利潤推銷,顧客都到他家去了。他告訴我,確確實實佛講的話沒錯。我說你永遠這樣經營下去,你將來前途無量。別人都追求自己的利潤,他追求什麼?眾生的利潤,利潤不要自己得,利潤給一切眾生。這叫真正學佛,這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就有德行。都有這些人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讓我們對佛法、對聖賢就產生了信心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三樣你都能得的到,連壽命也延長了,不求,自自然然的。明白這個道理,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,那就變成嚴重的過失。所以我們學佛、學教、學聖賢,面面去觀察,細心去體會,真得受用!
由句組成就是文,一段一段的這就是文,你在四書裡面看到是章句,每一章幾個完整的句子。有些一個完整句子它就是一章,有些是三、四句,多的時候十幾句。這是四無礙辯裡頭第一個。能詮之教法名為法,這就是名、句、文,這是完全從教學法上來說。詮是什麼意思?具也,善也,言也。於教法無滯,沒有障礙,名法無礙。你在教學的時候,在文字上沒有障礙。由此可知,文字是小學裡最重要的課,小學不給你談義理,先把這個基礎打好。所以在過去教童子,就是教小朋友,著重在背誦。剛才給諸位說過,背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記憶,那是附帶的,真正的目的就是孟子所說的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。那個放心是什麼?我們佛經上講的三昧,目的在此地。從小就培養他依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你就曉得古人這個教學的智慧、教學的用心,怎樣把一個人培養成聖賢,培養成佛菩薩。印度人講佛菩薩就是中國人講的聖賢,因為人人皆是聖賢,人人皆是佛菩薩。
你要不從小培養,小朋友心也會散亂,也會胡思亂想。所以背誦是一個方法。副作用也很好,讓他記憶古賢先賢的這些語言,幫助他開智慧。不用給他講,他念多了自然就開智慧,古人說過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他每天都在背書,一天背十遍,十天就一百遍,百日就一千遍,念到千日他怎麼會不開智慧?千日是三年。這就是說明古人這個扎根教育多好!我們在歷史上去看,古時候考試制度,未成年考中舉人、考中進士的,等於說參加國家高等考試,不少人,十幾歲。考中舉人就有資格做縣市長,知縣、知府,你問他多大年歲?還不到二十歲。唐太宗十六歲做將軍,二十七歲做皇帝,他那種智慧從哪來的?從小培養的。我們千萬不要疏忽戒定慧這三個字,這三個字是寶,無始劫以來,凡夫修成菩薩、修成佛都是走這個路子,我們今天如果說離開戒定慧想能成就,沒這個道理。戒定慧的根,記住,就是孝跟敬,孝順、誠敬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大根大本,如果沒有這個根,怎麼培養都非常難成就。好像一個植物一樣,你想培養它,它沒有根;養在花瓶,天天給它換水,它也長不大,它也不能保持很久。這就是說,我們看到芸芸眾生為什麼一生沒成就,原因到底在哪裡?你細細去觀察,問題就出在根上。有孝有敬,五倫才全,五常、四維、八德慢慢就生出來了。這個東西就好像是枝幹,再往上長它就有花果出來。花果是什麼?身修、家齊、國治、天下平,這花果。在佛法裡面的花果是普度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佛法裡面的成就,佛法裡面的花果。
第二是「義無礙,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,名為義無礙。」教法裡有名、有句、有文,單單這個名,就是文字,我們講一個字,這一個字裡頭含義,佛經上講的不是假的,我們知道佛經上所說的,也就知道我們傳統古聖先賢他們的典籍跟佛經沒兩樣,字字句句含無量義。我們能發現嗎?這是真的嗎?不是假的。我講經教學五十三年了,有很多經我講了很多遍,譬如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我講這是第十遍還是第十一遍。我過去所講的留的有錄音帶、有光碟,你們諸位去聽聽,一次一次你去比較聽聽你就知道,每一遍不一樣,遍遍不相同!我今天如果再從頭來講給你講一遍,跟現在講的又不一樣。那個時候講的是那時候我所看到的意思,看到的淺,看到的範圍不大,今天所看到這部經裡面的意思不一樣了,有看到深度、看到廣度,深廣沒有止境。所以這部書你念一輩子,愈念愈快樂,為什麼?遍遍有新意思出來,還是這麼幾個字,遍遍有新意思。它跟現在人寫的文章不一樣,你們去看報紙雜誌,那看不出它的意思,一遍看了不想看第二遍,為什麼?沒意思。
為什麼古人有這麼深的意思,現在人沒有?寫這個字的時候,寫這篇文章的時候,說這句話的時候,那個意識形態不一樣,就是他的心念不一樣;心態不一樣,寫出的字裡面所含的東西就不一樣。這樣去體會你就了解,聖人跟凡人不相同,佛菩薩跟一般人不一樣。我們自己好好的修養,逐漸逐漸把這些意思全都懂了。到什麼時候全懂?明心見性全懂了,沒有明心見性,你所了解的還是侷限的、局部的,不是圓滿的。一切法不離自性,字字句句義理無窮無盡。佛菩薩為我們說法,講求的是契機、契理,契理就是義無礙,契機是法無礙,要適合於現前眾生的程度、欲望、好惡。所以,文字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說真的,這些東西都是引導我們,引導什麼?把我們自性智慧引導出來。這也就是說,一切經典都是世尊的方便說,沒有真實說,真實是把你的自性引導出來,那是真實的。真實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,本具的德能、才藝,都不是外來的。
把這些東西你都參透了,都明白、都清楚了,你對古聖先賢、對一切眾生那種真誠恭敬的心油然而生,一點不勉強,它自然就生起來。到那時候,古聖先賢的典籍你只一接觸你就看出它味道,法味。祖師大德們常說,「世味哪有法味濃」,這個世間五欲六塵、天上人間,這個味道跟法,聖賢的法、佛菩薩的法一比差太遠了,所以你會樂此而不疲。世間這些樂,時間久了會厭倦,所謂樂極生悲,自性裡面的樂永遠不會生悲,常生歡喜心,其樂無窮,無止境、無邊際。為什麼?因為聖賢的樂是從自性生出來的,是性德向外的流露。這個世間人,世間人迷,他沒見性,他的樂是從八識五十一心所裡生的,那個裡面根本就是煩惱。所以樂極會生悲,樂裡面有很多副作用,那個東西不是好東西,不像聖賢之法純淨純善,道理在此地。這是我們說教所詮之義理,所以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連世間法,孔子都說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學是聖人的教誨,把聖人的教誨統統落實、統統做到,變成自己的思想,變成自己的言語,變成自己的行為,快樂無比。顏回表演給我們看的,所以我說他那個與物質生活完全沒有關係,精神生活。現在人所講的精神生活,實際上還是物質生活,他哪有精神生活?真正在精神上得到那種快樂,必須把物質摒棄,把物質生活的那種樂丟掉,你才能真正得到精神生活。還帶著物質,假的,不是真的,你永遠嘗不到聖賢的滋味,那佛菩薩更不必說了。
第三「辭無礙。於各地諸方之言辭通達自在,名為辭無礙。」佛菩薩有,世間聖賢還不行,這就是講語言文字的障礙沒有了。無論哪個國家的文字,你不需要學你自然就通了,無論哪一種的語言,你不學也都明白了。像佛經上所說的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這是辭無礙。眾生知不知道一切眾生的意念?知道,我們現在比從前的人體會得更清晰,江本博士用水實驗,水會看、會聽,會看各種文字,寫十幾種不同的文字,但都寫一個愛字,各種不同的,水統統接到的信息,現出色相都是那麼美。給它寫個惡字,它給你示現的圖案都是非常醜陋。我聽說江本博士這幾天在廣州,他做了十幾年。水它知道,懂得人的意思,人起心動念它都知道,佛菩薩怎麼會不知道?世間聖賢也知道,不像佛菩薩那麼清楚,為什麼?世間聖賢清心寡欲,欲望少,還有,不是沒有;煩惱輕,不是沒有煩惱。出世間聖人,法身菩薩煩惱斷了,沒有了,欲望沒有了;阿羅漢欲望就沒有了,菩薩,法身菩薩煩惱就沒有了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水它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所以它很厲害,它什麼都知道,你瞞不過它。你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有波動,信息往外發,它收到。
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肯定這個道理,地球災難怕不怕?不怕。我們曉得地球災難怎麼來的?就是居住地球的人心念不好,發出去的東西都是不善的,所以它們接收的時候它也生煩惱,它的反應就不好。所以,我們居住的環境好不好,是我們自心意念染淨、善惡所變化出來的。連科學家都教給我們,怎麼應對二0一二?棄惡揚善,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斷惡修善。善惡的標準是《十善業》、是《弟子規》、是《感應篇》,你拿到這個標準你每天去反省,不善的我們統統放下、統統遠離,善的我們好好去做,把它發揚光大,叫棄惡揚善。自己做還不夠,要發揚光大,要幫助別人,要影響社會,讓社會上的善人愈來愈多,我們這個地球愈來愈美好。這是個正理,真的不是假的。現在科學做出證明,我們相信科學,科學家所得到的結論、研究的報告跟佛法講的是一樣的,我們應該相信,改邪歸正。邪是什麼?自私自利,這是邪惡的根、邪惡的本。什麼是正?什麼是善?我們剛才講,孝敬是善之根。不善的要放棄,善的要認真去學習,孝順父母,從這開始,孝順家親眷屬。
古人說得好,中國古人真有智慧。丈夫對妻子,你能不敬她嗎?為什麼要敬她?她養育你家的後代。這個題目就大了,你們這個家世世代代傳下去,靠誰?靠她,能不敬嗎?小孩你能不敬嗎?他是你祖宗往下延續的底下一代,你要敬他。自己身體你能不敬嗎?身體等於說父母是個樹,自己身體是個樹幹。統統都是從敬父母來的,敬祖宗!明白這個道理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五種關係,叫五倫,五倫是個團體,五倫是一家,一家人。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五倫是一家人。所以團結這個名詞,在中國古時候沒有的,是從外來的,中國人他一家人,他本來就自然團結的,大自然的規律,團結在五倫裡頭。我們現在學佛知道了,佛法是整個宇宙是一體,那說的範圍更大了。老子講的與這個相應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現在量子力學家也是這樣說法,一點都不錯。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,你怎麼能不孝?怎麼能不敬?真正懂得這兩個字,這兩個字是根,主要的根就是孝,敬是從孝裡頭生出來的,第二個根。五倫從這裡生的,五常也從這裡生的,所以五倫都是孝,都是孝敬,五常也都是孝敬,四維八德還是孝敬,菩薩八萬四千細行是孝敬,聲聞三千威儀都是孝敬。做到一定的程度,就是一個境界,自自然然,這個境界是什麼?心真的清淨。我們經題上講的三個標準,清淨、平等、覺,到清淨就有感應了,就像水一樣,它就有感應,一切眾生起心動念,這個波動你就完全能接收得到,平等那是更深的禪定,大徹大悟那是圓滿的禪定,所以能做到辭無礙。
辭無礙最淺的,阿羅漢,阿羅漢以下的有,前面我們學過六種神通,六通裡面的他心通就是的。他心通,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他知道,就跟水一樣的。他心通在什麼程度?二果,小乘二果。小乘初果有天眼通、天耳通,二果有他心通、有宿命通,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知道,宿命通;有他心通,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他知道。三果有神足通,能變化。三果聖人旅行不要交通工具,他想到那個地方他已經就到了,那叫神足。飛行什麼,那是表演,那是變把戲給你看的,那不是真的。真的厲害,真的是他想到哪個地方,人就已經在那個地方,他有這個能力,能夠分身、能夠變化。阿羅漢有漏盡通,這就圓滿了,六種神通都具足。所以我們從這邊去看。得二果斯陀含,辭無礙就有了,沒有佛菩薩那麼圓滿,他已經有辭無礙了。不必學,不管什麼樣的語言,不管什麼樣的人,乃至於畜生起心動念、餓鬼起心動念、天人起心動念,他都知道,這屬於辭無礙。
末後一個「樂說無礙」。這個字念去聲,念「要」,是愛好,念樂是快樂。這是個破音字,在此地念「要」,樂說自在。喜歡說,如果不喜歡說,他只自利就不度他,所以菩薩一定是有樂說無礙。「以上三種之智,為眾生樂說自在」,就是法、義、辭,要幫助眾生,歡喜跟眾生接觸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特別是淨宗,要幫助一切眾生認識淨宗,為什麼?淨宗一生能成就,其他宗派一生成就不了,這是真的。為什麼?你們自己去想,其他各宗要斷煩惱,沒有帶業往生的,沒有帶業證果的;淨宗是帶業往生,往生成佛。所以為什麼古來的大德,華嚴宗的,學《華嚴》的,修法界定沒修成功,轉過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。他有沒有錯?沒錯,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末後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就是說那個法門你修不成功你馬上改,到極樂世界去。修天台的,智者大師給我們表法,專門提倡《法華》的,智者大師最後往生是念佛往生的,他是用十六觀,觀想念佛往生的。學密的就更不必說了,你看近代多少密宗的上師,臨走的時候都是念佛求生淨土。所以,淨宗是所有宗派最後的歸宿,《華嚴》歸淨土,一切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最後歸《華嚴》。成就了,修成了,都到華藏世界去了,不容易!到華藏世界要做到什麼?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你才有能力到華藏世界。能做到嗎?做不到,做不到就帶業,我求生淨土。實際上,生到華藏世界,你去看《華嚴經》,文殊、普賢引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從初住到等覺,都到極樂世界去向阿彌陀佛學習。這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這才知道淨宗的殊勝。
有很多人不滿意我,好像我只是提倡淨土,不說別的法門。我告訴諸位,我在以前,禪宗東西講過,我講過《六祖壇經》,講過三祖的《信心銘》,講過永嘉大師的《證道歌》、《永嘉大師禪宗集》,口頭禪我講過。我講過《法華經》大意,唯識、法相我講得就更多了,各宗東西我都講。現在為什麼不講了?現在老了,求生淨土重要。我鼓勵八個宗派,大乘八個宗,小乘兩個宗,最好統統都能復興起來。但是一個人只能搞一種,搞多不行,除非你是菩薩再來,你不是菩薩再來,沒有這個能力。像龍樹菩薩,他八宗共祖,那行,中國大乘八個宗都尊他為祖師,人家是初地菩薩,我們是凡夫。如其要責備我,不如我勸你老人家去發心,你喜歡禪,你來弘揚禪,把禪弘揚起來;你喜歡密,你就好好的把密宗興盛起來。我的老師是密宗,是大喇嘛,我今天走的路是他教的,真正是善知識。我們有心希望佛教在中國再能振興起來,像隋唐那個時代。你看那些八宗的祖師,我們雖然沒見到人,我們讀到他的著作,不是凡人,都是乘願再來的。
我們懂得方法,首先德行上扎根,出家人要紮四個根,在家人也應該紮四個根,《沙彌律儀》在家同學可以學。戒律裡頭,只有比丘戒、比丘尼戒這個在家人不能學,沙彌戒、菩薩戒在家人都可以學。不能學的原因不是有什麼祕密,諸位要知道,佛法裡頭沒有祕密,祕密是不可告人的事情。為什麼佛禁止比丘戒、比丘尼戒在家人不能看?這是佛特別慈悲,因為你不看,你不知道出家人犯戒,你對他很恭敬,你有福;你要看了之後,這個出家人這條戒破了、那條戒破了,你在造業,你將來會墮惡道。這麼一回事情,不是什麼神祕,是佛的慈悲。你何必去看人家過失?戒律就好像一把尺一樣,你真看了,你會量這個量那個,到處去量人,他不量自己,到處量人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所以你要懂得佛教我們的意思,我們就會感恩。我們今天學《弟子規》、學《感應篇》、學《十善業》、學《沙彌律儀》,要知道自律,不要去要求別人,你要是要求別人,錯了。戒律不是要求別人的,完全是自己修行的,這個要知道,否則的話你就錯用了心。不學佛還不墮地獄,學了佛之後,最後學到地獄去了,那釋迦牟尼佛要流眼淚了,他沒有過失,你自己錯用了心,你學錯了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對一切人,他做再多錯的事情我們不要放在心上,我們對他恭敬,我們就對了。我們禮敬諸佛,一切眾生都是諸佛,像普賢菩薩一樣,修禮敬、修稱讚、修供養、修懺悔,這樣才好。
下面接著又說,「又名辯無礙,契於正理,起無礙之言說,名為辯無礙。」什麼是正理?就是事實真相,在佛經裡面叫諸法實相。一切法的真相你完全通達明瞭,你的言說沒有違背事實真相,這叫正理;違背正理,那就叫邪理、歪理。正的標準,最簡單的說、最具體的說,在中國古聖先賢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在佛法就是戒定慧三學。我們淨宗同學,除這三學之外,我們是定了五個科目,「三福」擺在第一,它是最高修學指導原則,擺在第一。第二「六和」,人與人相處,不和秩序就亂了,那是自毀毀他。佛法要想興旺起來,六和敬太重要了。僧團,為什麼稱為眾中尊?這個眾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團體,僧這個團體是在天上人間一切團體裡面最尊貴的、最值得稱讚的。什麼原因?因為它六和,和為貴,今天講和諧,他們真正能做到,真正能落實。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,戒是守規矩,身同住、口無諍、意同悅,後面是利同均。他真做到了,心地真的是清淨無染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覺而不迷,所以他值得人尊敬。
可是這樣的僧團,佛在世的時候有,在這兩千多年當中,佛教傳到中國,在沒有傳到中國之前,在印度有一千年,這三千年當中,確實有六和的僧團出現,社會安定,世界太平,諸佛護念,龍天擁護。僧團沒有了,居住在一塊,一個道場裡頭,人各異志,每個人志趣不一樣,就是見和同解沒有了。不能真正的嚴格守規矩,戒和同修也破了。身口意三業就免不了要造業,爭名逐利,道心失掉了,修行當然談不上。所以,三福六和是僧團的基礎,有這個基礎才能真正談到修行、談到功德。然後我們才說三學六度,三學是戒定慧,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最後我們取的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我們的五個科目,好記。你記不住你就做不到,你能夠記住,常常用這個來反省、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與這個相應就對了,我們沒有犯錯誤,與這個相違背了,趕緊要改。要知道修行是為自己,不是為別人,也不是為釋迦牟尼佛,完全為自己。自己想不想再搞輪迴,真的不想搞輪迴的話,那你得好好修。
末法時期,超越輪迴只有一條路,念佛求生淨土,其他的每個法門都要斷煩惱。你試試看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能不能斷?這不說別的。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,我們今天講的自私自利。只有佛經上告訴我們,無我,特別強調,執著這個身是我,第一個錯誤,你要把這個放下,身不是我。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像衣服一樣,衣服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,你要把這個觀念要肯定、要認清。所以捨身很容易,就像捨衣服一樣,你要,我脫下來送給你。我永遠不死,身有死,好像衣服一樣,舊的壞掉,我會換一個,換個新的。我們世間人講靈魂不死,那是真的,它到六道去投胎,這個身丟掉了,四十九天它又去找一個身體去了。
靈魂,實實在在它不靈,它要是靈的話,決定不會到三惡道,到人間來投胎,一定不會投胎到貧窮人家,因為它靈,它可以選擇。所以靈魂是尊敬它的稱呼,實際上它不靈。孔子說得好,孔子叫它做遊魂,佛法裡面叫做迷魂,它迷而不覺,所以叫它做鬼魂一類的。如果它覺悟了,覺悟了就不叫靈魂,在佛法叫靈性。他真有選擇,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,不會被業力牽著走,他是靈性。誰能稱靈性?須陀洹以上得靈性,他不再搞輪迴了。須陀洹功夫還不夠,天上人間還要七番生死才能超越六道,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。為什麼不墮三惡道?他煩惱輕,沒有像我們這麼嚴重,煩惱輕。我們知道三惡道的業因是貪瞋痴,貪心是餓鬼道,瞋恚地獄道,愚痴畜生道。從這之後,因為什麼?他把五種見惑斷掉了,不再執著這個身,身見破了。邊見破了,邊見破了就是沒有對立的念頭,跟一切人事物都不對立,對立是所有一切煩惱起現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。我沒有了,當然就沒有對立,有我就會有對立。你看這小乘初果,好難證得!再說,成見沒有了,成見是我怎麼想法、我怎麼看法、我怎麼做法,沒有了,我沒有了。所以他能夠恆順眾生,也就是說他對於一切人事物沒有控制的念頭、沒有佔有的念頭。六道眾生都有這個習氣,有這種行為,不知不覺總喜歡控制、喜歡佔有,這都是在造業,造六道輪迴,很麻煩!你想想看多難。
我們斷不掉這些煩惱怎麼辦?好好的念佛,求生淨土。這叫帶業往生,這些習氣沒有斷,就帶著去。這個帶業要知道,祖師大德們說得好,帶宿業不帶現前的。換句話說,我沒學佛,不知道這個事情,以前造的業既往不咎,這個可以帶,明瞭之後你還在造,佛就不原諒你了。可是阿彌陀佛真慈悲,昨天造的業今天懺悔都行,今天都能往生,這慈悲到極處!可是你得真懺悔,你臨命終前一天造的業,臨命終時懺悔都能往生。可是聽到這個話你不要很快樂,沒有關係,我天天造罪業,我到臨終的時候再懺悔,可以往生,這經上說的。理上講沒錯,你臨命終時會不會懺悔?你能有把握嗎?懺悔的時候你頭腦很清楚,如果你老年的時候得了痴呆症怎麼辦?那你就完了。所以,人不能存僥倖之心,世間人都走法律的漏洞,你還鑽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漏洞,那還行嗎?這個念頭就注定你不能往生。所以不可以有這種念頭,有這種念頭對自己大不敬,對阿彌陀佛大不敬,對《無量壽經》大不敬,哪有這種人會往生?這是必須要知道的,絕對不能掉以輕心。
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,要像印光法師那樣,念念都求往生,天天都求往生。真求往生,這個世間什麼都放下,沒有一樣東西能帶走。我天天求,到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來接引,我求到了,佛來了,這就對了。念念求、天天求,不要把這個世間東西放在心上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顏回實在講,當年在世連吃飯穿衣都成問題,住在個破房子裡頭,他為什麼每天那麼歡喜、那麼快樂?他看破了,這些東西叫身外之物。自己身體健康,多念佛,身體不健康,拼命念佛求往生,你說多快樂,什麼憂慮都沒有,什麼牽掛也沒有。這叫念佛人,這種人哪能不往生?所以,要了解佛的正理,心要正,一定要端正。
後面這一句告訴我們,「彼國人民」,極樂世界,彼國是極樂世界,「由於成就一切智慧,故得無邊辯才,以四無礙辯,宏演法要。」這是告訴我們,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的成就是什麼?生到極樂世界,這四種無礙辯才你統統具足。這個世界殊勝,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得到四十八願的加持,你就跟阿惟越致菩薩沒有兩樣。但是你要知道,不是你自己修得的,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給你的,你得到這個享受,得這個受用。你就有能力倒駕慈航,在十方世界,到那個時候你就不會看到地球了,地球你住的,很多星球你統統都住過的,你全都知道了,跟你有緣的人不曉得有多少。不是這個星球跟你有緣,很多很多星球跟你有緣的人你全知道了,他們有感你全都有應。你有能力像諸佛菩薩一樣,乘願再來,眾生有感你有應,應就是乘願再來。什麼願?眾生無邊誓願度,你發過這個願。不管你是有意是無意,到這時候統統要兌現。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,這個不可思議!能不能現佛身?當然能,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,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,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,什麼身都能現。
如果我們真正了解、認識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,怎能不去?又何況到了極樂世界,無量無邊的法門你全都得到了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不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我都通了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經教全都通了。這個地方要不要去?值不值得去?還要拐別的彎嗎?八萬四千,難!這佛說的,叫難行道,這個法門叫易行道,易行道得到了,難行道全都變成易行道,你全都得到。不是說我這個得到,其他的得不到,那我還得考慮考慮;這個得到,一切都得到,我就不必考慮了。這是正理,這不是歪理。
所以要想想,我們今天自身的煩惱習氣多重、業障多重,我們現在修學的環境這種障難有多嚴重。你都了解之後你才知道,只有這個法門我們自己才有把握能走得通,能成就,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把握,這是真話,不是假話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李老師把淨宗法門介紹給我,我不能反對,但是我心不甘情不願,自以為還不錯,不願意學老太婆宗教。我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才真正接受。所以佛說難信之法,我相信,你看我搞二十年才接受、才相信它。而且還不是人勸的,別人勸,哪個勸我,我也歡喜、我也讚歎,我不學它。我能夠相信這個法門,得力於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為什麼?這些大經最後都歸到淨土,我從這個地方相信的。特別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文殊、普賢、善財童子給我表法,回過頭來,《楞嚴經》裡面二十五圓通我明瞭了,以前講《楞嚴經》都不明瞭。我《楞嚴經》講得很詳細,二十五圓通沒有把大勢至菩薩特別表現出來,沒做到。為什麼?看錯了,只看到特別法門觀世音菩薩,沒有看出來大勢至菩薩也是特別法門。因為大勢至菩薩那個位置實在講很隱沒,不容易看出來。二十五圓通它按次序擺,觀世音菩薩擺在第二,他把他調到最後,這個太明顯了,本來排在第二位,他放到最後。大勢至菩薩跟彌勒菩薩他們兩個,大勢至在前面,彌勒菩薩在後面。但是經裡面順序,彌勒菩薩在前,大勢至菩薩在後,他是兩個人對調,我們很不容易發現。
所以我是在《華嚴經》看到之後,回過頭來想到大勢至,二十五圓通裡,大勢至是特別法門,不是普通法門。為什麼大勢至不放在最後?大勢至菩薩是念佛法門普度遍法界虛空界,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是對我們地球上眾生最有利益的,所以他擺在最後。兩個人都是特別排列,特別排列就是特別法門。最後《楞嚴經》這個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以前《楞嚴經》講過好幾遍,都不算圓滿,都有遺憾。所以千經萬論沒有不指歸淨土的,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