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一六集)  2010/8/15 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 檔名:02-039-011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一百三十六面第一行,從第二句看起,「菩薩能化」,從這看起:

  「菩薩能化無量身應現微塵剎,無有住處,無有朕跡,如電激空中,無所從來,去無定跡。菩薩平等,無有先此後彼等分別心,如電光照物,無彼此先後分別。」這是《會疏》裡面的意思,是說參與世尊無量壽這次法會當中的菩薩,人數無量無邊,都是法身大士,這些人智慧、神通、道力都跟諸佛如來平等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當中看到。只是無始無明的習氣還沒有斷乾淨,但是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諸佛如來是相同的。所以他有能力化身,化多少身?無量無數無盡的身相,應現在微塵剎土。這句話讓我們真正體會到,這些人,常寂光跟實報土的這些人,他們感應的能力實在是不可思議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微塵剎中的眾生有感,他們都能應。我們今天的世界,也很可能是一粒微塵剎土,究竟的真相我們凡夫不知道。而且,剎土正是中國古大德所說的大而無外,往大處去看,今天講宏觀世界,世界沒有邊際,沒有邊,無窮大;向小處看,看微塵,一粒微塵裡頭有剎土,那個剎土裡面還有微塵,微塵裡面又有剎土,其小無內,找不到內。大是無量無邊,小是無窮無盡,這是什麼?這是自性,自性不可思議。

  如來跟這些大士們,他們證得圓滿的心性,明心見性了,見性之後我們問他有沒有住處?沒有。要是真的給你說住處,處處都是常寂光,所以就沒有住處,處處皆是實報土,實報土沒有一定的方所。十法界裡面這些眾生有住處,這住處怎麼來的?我們曉得,意念當中產生的幻相、錯覺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沒有住處,自己執著有個住處,沒有方所,執著有個方所。大士們已經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所以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講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無有住處就是應無所住。釋迦牟尼佛見性了,住無所住。「無有朕跡」,朕跡就是預兆,他來了,來了沒有預兆,他離開了,離開也沒有預兆,來無處來,去亦無處去,痕跡都沒有。這裡舉個例子說,「如電激空中」。閃電,下雨天我們看到閃電,閃電從哪裡來的?一剎那這個光就沒有了,它到哪裡去了?來無處,去亦無蹤。菩薩應化在大千世界、應化在十法界,就像閃電在空中,剎那出現的這個現象。說實在的,佛菩薩應身如是,我們十法界、六道眾生,我們的身叫業報身,他們沒有,他們是眾生有感,自自然然應現,感應道交絕不失時,什麼時候感,什麼時候就應,一次錯過都沒有,沒有絲毫差錯。

  眾生在六道、在十法界是業力牽引,你的心地染污、不清淨,決定生六道輪迴;心地清淨,淨而不染,那你肯定生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,這講我們娑婆世界。穢土裡面,就是六道,有善有惡,善心善行生三善道,通常講的是天道、阿修羅道、人道,這叫三善道。實際上,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阿修羅,除了地獄沒有阿修羅,其他的四道都有阿修羅。天有阿修羅,其他三道,人有阿修羅,畜生有阿修羅,鬼有阿修羅,六道裡這四道都有阿修羅,只有地獄沒有。天阿修羅算是善道,其餘的,人間阿修羅、畜生阿修羅、餓鬼阿修羅都不能算是善道,只有天阿修羅算善道。這三善道、三惡道,心行不善感應的是三惡道,心行善感應的是三善道。善惡的標準是佛所講的《十善業道經》,那個是標準。所以佛勸眾生不能不修善,不修善來生到三途去了,三途太苦了。

  菩薩雖然應化在十法界,特別是在六道,我們住在六道,菩薩的心是平等的、是清淨的,菩薩雖然有應,但是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。所以說「無有先此後彼等分別心」,他像太陽一樣普照大地,沒有分別,什麼都照到。我們有業障,太陽雖然美好也照不到,這什麼業障?你躲在房間裡面,太陽照不到你,你出門打一把傘,太陽也照不到你。那是你自己有業障,你障礙了,不是太陽不照你,是你不想讓它照。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就像這個樣子,普照一切眾生,「如電光照物,無彼此先後分別」。為什麼?他已經證得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,一體當然就沒有彼此先後的分別,一體嘛!這個境界我們學佛的人要發心,他們證得了,我們也應該證得,這才對。

  底下有個註解,黃老居士的註解,「上云菩薩一念」,前面說,上云是前面說,菩薩一念,「普至十方」,就是遍法界虛空界,一念周遍法界,「故其神速,超過光速無量億倍」,決定不是光的速度、電的速度能夠跟它相比。這就是如同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講的「示三遍」裡的第一條,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。周遍法界這個意思要跟經典上講的相應,無量無邊的世界,乃至微塵剎土,佛家常講的十方剎土、微塵法界,十方剎土是宏觀宇宙,微塵法界是微觀的宇宙,一念普至,統統達到了。這是講「化現其身,猶如電光」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無住生心,六祖惠能大師也在這一句裡面大徹大悟的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
  下面這兩句,離見解縛。「裂魔見網,解諸纏縛」,纏是纏繞的纏。「裂者,破也」,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裂是破,「魔者,《智度論》曰:奪慧命,壞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為魔」。魔,實際上說是折磨的意思,人受折磨,痛苦不堪,梁武帝感到折磨比鬼還可怕,就把這個磨字,磨本來底下是個石頭,把那個石頭去掉,改成一個鬼,魔鬼一樣。這個字是梁武帝發明的,中國古字裡沒有,沒這個字。所以諸位看古老的本子,裡面還用折磨的磨,就是它還是用個石頭,不是用個鬼,要知道這兩個字意思是一樣的。它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,它破壞我們的道法,我們所學的道、我們所修的法、我們所修的功德善本。善本是什麼?善本就是十善,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十善出生的,十善像個根,所以稱之為善根,善本跟善根是一個意思。它把你的善根破壞,把你功德破壞,功德是定慧,這些就叫做魔,魔的意思範圍非常廣泛。

  「見」,見指什麼?下面說「指思慮」。所以見這個字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。狹義的,我們眼見、耳聞,廣義的用一個見字就全部都代表,六根起的作用就用個見字。中國人喜歡簡單,不喜歡麻煩,所以這個見字裡面包括思慮,我們的思想、推求,我們的研究、決定,這些都可以用個見字來做代表。見的意思很廣,包括邪正,有正見、邪見,正見叫佛菩薩,邪見就是魔見。正見,我們用這個地方話來說,成就我們的慧命,成就我們的道法、功德、善本,這是正知正見。如果說魔見,魔見是邪見,它破壞我們的慧命,破壞我們的道法、功德、善本,這就是魔。《止觀》,天台家的《摩訶止觀》第五卷有這麼一段文,「一切凡夫,未階聖道,介爾起計,悉皆是見」。我們把下面一句念下去,又《大乘義章》第五卷說,「推求說之為見」。所以它包括思慮、決定,這些意思都在裡頭。「此上是廣義,凡有思慮、計較、分別、推求」,計較就是執著,思慮是妄想,推求是我們現在講的研究,這一類的,「等等」,都叫做見,「悉名為見」。

  「又《止觀十》曰:作決定解,名之為見」,這個意思比較狹,前面是廣義的,這個是狹義的。「唯指具決定性之知解」,也就是說,我們中國人叫成見,某人成見很深,執著他的見解是正確的。像現在一般人執著宗教是迷信,宗教是不是迷信?他說他有研究,宗教確實是迷信。可是也有一些人說宗教絕對不是迷信,宗教是智慧。你看看,兩種人執著這個決定不一樣,為什麼?這裡頭有邪有正。有人決定是正確的,有人決定是不正確的,不正確他認為是正確,這就是講成見,佛陀教給我們都應該要放下。你看此地說,「見有邪正」,有邪見、有正見、有有見、有無見、有斷見、有常見,這些統統都叫做邪見。這個意思就深,只要你有見就叫邪見,為什麼?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見,沒有邪正,也沒有有無,也沒有斷常,自性清淨心當中什麼見都沒有,那才叫正知正見。諸佛如來,他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,只要有個念頭起來他就不覺,他就不清淨,他就不平等。這個意思很深,但是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

  「魔見網者,邪見參差交絡,令人難於脫離,譬如羅網」,所以佛經上常用邪見網,魔見網就是邪見網。《華嚴經》說,「我慢溉灌,見網增長」,成見從哪裡生的?五種見惑裡面,見取見跟戒取見都是中國人講的成見。戒取見是從因上講的,見取見是從果上講的,都是執著,堅固的執著,以為自己是對的,別人是錯的。根源在哪裡?根源在傲慢,瞋恚心裡面所包括的,貢高傲慢、狂妄自大。反過來是恭敬、虛心,他就不會有這個毛病,凡是自以為是的,肯定就墮邪見網,他不生智慧,他生煩惱。像下面《智度論》第十一卷所說的,「是人邪見網,煩惱破正智」,魔見網就是邪見網,智慧就沒有了,智慧變質變成煩惱。其實正智是般若,德能、相好並沒有失掉,只是變了質,因為你心裡有三毒。貪瞋痴是三毒,有時候佛講五個,叫五毒,貪瞋痴再加上傲慢、再加上疑惑,叫貪瞋痴慢疑,五毒。五毒攻心,你能不迷惑嗎?你的正智不見了,煩惱起來了。佛教人修行,修什麼?從哪裡修?就從這個地方下手,把三毒、五毒放下。能放下嗎?能。為什麼?它不是真的,真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,真性裡頭有戒定智慧。

 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,真性裡面有五倫、有五常、有四維、有八德,自性本來具有的。這些東西用一個字來代表,用一個字代表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這一個字就叫「善」,本性本善。什麼是善?五倫善、五常善、四維善、八德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個善字裡面就是這四大科。五倫是講關係,人與人的關係、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、人與山河大地的關係,今天講人跟地球的關係、人跟宇宙的關係,講關係的都叫倫理。佛法講得最完備。中國聖人也了不起,居然也說到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。這跟《妄盡還源觀》上講的就沒有兩樣,佛法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,在中國古籍裡只有這幾句話,輕描淡寫的帶過而已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這個事情經上常說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,你什麼時候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成佛了,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你就徹底明白,究竟就是徹底明白了,真的,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。大乘經上常講「法外無心」,法是法相,法相全是心現的,法外無心;「心外無法」,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,離開心想沒有一法可得。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,就是一種關係,關係明白之後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把這關係處理好,這叫德。

  我們中國人講五常,父子有親、夫婦有別、君臣有義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這是講倫理,發展到最後,四海之內皆兄弟。這個發展說明什麼?說明整個人類是一家人。外國宗教裡頭有說,人從哪裡來的?人類的原始始祖,神造的,亞當、夏娃是人類的祖宗,全世界的人類都是亞當、夏娃的後代,都是他的子孫,一家人,說得很好。亞當、夏娃從哪來?神造的,所以神是人類真正的源頭,他造的,這是宗教的說法。在佛法裡面講,自性是本有的,不是任何人創造的,本來就有,本性本來就有,本性本善,本來就有。宇宙、生命、萬物怎麼來的?佛經上講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無明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,阿賴耶生一切萬物。阿賴耶是什麼?阿賴耶是個妄心,在法相唯識經論裡面,佛告訴我們,阿賴耶是一半真一半妄。它的體是真的,是真性,那一半妄,妄就是它的妄動,它一念不覺它動了,動了就是起了一念。這一念什麼理由起的?沒有理由;什麼時候起的?沒有時候;在哪裡起的?沒有處所,它就是這一動,妄心就現前。真心能現能生,妄心能變,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。妄心,今天科學家說叫意念,我們心裡面起的念頭,這個念頭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,這佛經上給我們講的宇宙的源起。咱們多看、多學習,然後在這裡面求貫通,講得都很有道理。他們說神造的,神,在佛法裡神是誰?神就是阿賴耶,所以阿賴耶也稱之為神識,這是佛經上的名字,它造萬物。所以他說萬物是神造的,我們學佛的人承認,神識造的,神識的能量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要返妄歸真,中國聖人說得好,「克念作聖」,念是妄念,你能把妄念克服,你就是聖人。凡夫隨著妄念轉,苦不堪言,聖人能克服妄念,妄念沒有了,正念就現前,那是聖人。妄念是煩惱,正念是智慧,佛家的名詞叫菩提。轉妄成真,這叫學佛!克服的具體方法,就是放下欲望,欲望不是真的。佛法裡面常講五欲六塵,五欲,財色名食睡這五種,世間人都喜歡,財色名食睡。可是佛經上講,這五種是什麼?叫地獄五條根。這五樣東西是人的一生不能缺少,你沒有辦法離開它,佛教導我們,對這五樁事情適可而止。什麼叫適可而止?日常生活用它,不起貪心、不生瞋恚,喜歡它,沒有貪戀,討厭它,不發脾氣,這就叫適可而止。對它清清楚楚,一點不迷惑,這叫不痴。自己的態度,無論是生活、待人接物要謙卑,對人對事要恭敬,沒有傲慢,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深信不疑。你看貪瞋痴慢疑就沒有了,那你過的生活是正常的生活,你過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生活。

  我在早年,方東美教授教給我的,把佛法教給我,告訴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貪瞋痴慢疑,這就是最高的享受。對於五欲六塵要能夠克制,也就是講適可而止,有一點點就滿足了,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如果貪而無厭、怨恨不捨,那個人生就很悲哀、就很可憐,苦不堪言。本本分分的過日子,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,每天只要能吃得飽、能穿得暖,有個地方可以遮蔽風雨,夠了,知足常樂。不必去營求,營求是苦不堪言,一定要活在這個世間,讓自己身心都沒有壓力,現在人講的沒有壓力,輕鬆愉快,這個日子多好過,這個日子多美滿!不要去自找苦吃,每天心裡憂慮、操心,操不完的心,那是自找苦吃。覺悟了,把這些千頭萬緒的東西徹底放下,不就沒事了嗎?放下就成佛了,成佛就沒事了。成佛之後教化眾生,那個多自在!教化眾生,你看無住生心,能現無量無邊身,不著相,沒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能現一切相。現相教學,為眾生做種種示現,還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才叫高明,高明到極處,這才叫法喜,這才叫極樂。所以極樂,一念覺你就證得極樂,一念迷那就苦不堪言。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教化沒別的,無非是教他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離是放下、捨棄,苦的根源就是貪瞋痴慢疑,你得把這個東西把它拔除,這不是好東西。

  下面老居士用《智度論》的一句話來作證,「有念墮魔網,無念則得出」。誰沒有念頭?有邪念墮魔網,六道輪迴是邪念,有正念、善念生三善道,惡念生三惡道,都沒有出輪迴。所以說善念惡念都是邪念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好在提升一級,你有淨念、你有正念,超越輪迴,生四聖法界,佛菩薩說還是邪念,有念墮魔網。為什麼?你有念!你有個佛念、有個菩薩念,還是墮魔網。這個魔網是什麼?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,出不了十法界。六道是個小魔網,四聖法界是個大魔網,小魔網出來了,大魔網沒出去。這怎麼辦?無念,無念就出來了。我再老實告訴你,無念你也出不去,為什麼?因為你有個無念,你還是有念,所以你出不去。無念是什麼?有念、無念統統都沒有,那才能出去。要有個無念就壞了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他常常否定掉,我沒講經,你們說我講經就謗佛。為什麼?不准你有佛的念頭。自性清淨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,你怎麼會跑個佛念?這個事可難了,有念墮落,無念還是墮落。可是我們修淨土的,修淨土的不怕,這個問題到淨土宗就解決了,淨土宗是不准你有其他的念頭,只准你有阿彌陀佛的念頭,這個法子妙。阿彌陀佛,我還是有念?沒錯,阿彌陀佛這個念頭也墮網,不是魔網,墮阿彌陀佛的網,被阿彌陀佛撈去;到西方極樂世界,再把阿彌陀佛這個念頭除掉,你就成佛了。這個法子真叫妙絕,真的不可思議,太好了!

  我們今天說是有念無念決定斷不掉,你說我有念斷掉了變成無念,無念沒有了就變成有念,總是落在二邊,你沒有辦法在二邊當中生存,當中生存也錯了。你看古人講「二邊不立」,中道也沒有,中間也沒有,「中道不存」,那才叫真的無念。無念就回歸自性,自性裡頭沒有念,真心離念,念沒有了,真心就現前,也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你怎麼可以有念?我們沒有這個本事,修這個法門的是上上根人,我們業障深重的人沒法子學習,只有修念佛法門穩穩當當,這一生當中決定能出離。所以念佛法門,講無念,無一切念頭;講有念,有阿彌陀佛這一念。你看對阿彌陀佛講執持名號,佛家講破執著,這個地方教你執著,你把這個名號要執著、要保持,不能失掉,念茲在茲,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做得到,人人都可以做得到。淨宗確實能保證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得出六道十法界,全就超越了。

  後頭念老這一句總結說得好,「可見起心動念皆墮魔網,惟有淨念相繼,無念而念,方得出離也」。這一句阿彌陀佛,魔界沒有,六道沒有,十法界也沒有,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有。淨念相繼,無念而念,無一切妄念,一切念都是妄念,只念阿彌陀佛。無念是沒有其他的念頭,其他的念頭全放下了;而念是有念,專念阿彌陀佛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教導我們念佛,八個字,你看「三輩往生」這一品你就知道,佛教導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八個字。菩提心一定要發,不是菩提心,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。菩提心是什麼心?經論裡面所說的不好懂,我在二十多年前,至少是二十五年以前,我在美國,講《彌陀經》的時候,我就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這五個字,菩提心,上面加上真誠,下面加上慈悲,這就好講了,大家就好懂。

  什麼叫菩提心?真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,真誠心,真則不假,誠就不虛,不是虛偽的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用真誠心去生活,你就會活得很自在。別人用虛偽的心對我,我用真誠心對他,用心不一樣。虛偽的心對人,造不善業,他將來果報在三惡道,我用真誠心對他,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歡迎我,不一樣。真誠心自受用,也就是真誠心是怎樣對待自己,就是我們經題上的五個字,「清淨、平等」,我加上一個字叫「正覺」,對自己。真誠心對自己就是清淨,清淨就是不染污。什麼東西是染污?自私自利是染污,名聞利養是染污,五欲六塵是染污,貪瞋痴慢是染污。染污統統要把它去掉,不要去接近它,你的心就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。從清淨心向上提升就是平等心,平等比清淨高,平等心裡面不分別,傲慢沒有了、嫉妒沒有了,傲慢、嫉妒都是心不平,沒有了,心平等了。平等心是大徹大悟的關鍵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就是正覺。一個佛門弟子,做佛的學生,常常用這個對待自己,你看你自己多快樂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那用什麼心對別人?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,對別人是大慈大悲。換句話說,用真誠的愛心、清淨平等的愛心、覺而不迷的愛心待人接物,這叫發菩提心。

  你要問我怎樣才能做到?我就告訴你,你學習《弟子規》、學習《感應篇》、學習《十善業道》,把這三樣東西百分之百的落實,你就做到了,你的菩提心真發出來了。然後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,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,專求西方淨土,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你這一生決定生極樂世界,決定親近阿彌陀佛,你的功德就圓滿。貪瞋痴叫三毒,加上傲慢、懷疑叫五毒,要放下,要不放下,你的麻煩可大了。裡面有五毒,病毒,這五種嚴重的病毒,外面有感染,你沒有不得病的道理。裡面把這三毒、五毒拔除,外面這些疾病你遇到不會感染,現在醫學所說的,你有很高、很強的免疫能力,什麼樣的傳染病你都不會感染。菩提心好!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解諸纏縛」,纏是纏繞;縛是什麼?縛是捆綁,像繩索把你纏繞起來,把你綁得緊緊的,你就不能動了,這是形容詞。「依憬興師意」,憬興是日本的一位法師,他說纏縛就是佛在經上講的「八纏三縛」,有八樣東西纏繞著你。我們看看這八樣東西我們有沒有?八根繩子捆綁你,你動彈不得。念老在此地有個小註,他說「餘諸家多謂十纏四縛」,他取憬興法師所說的八纏三縛。十纏四縛,佛學字典可以查到。八纏第一個,「無慚」。慚我們有沒有?慚愧這兩個字是善心所,無慚無愧這就是煩惱。什麼叫慚?我們中國人常講這人有良心,做錯事情良心責備,心裡感到會很難過,這叫有慚。無慚的人怎麼樣?做種種壞事,他沒有覺得他做錯事,我們一般人講沒良心,這人良知沒有了,叫無慚。愧是什麼?愧是怕別人指責。我們做了惡事,別人批評我們,我們感覺到很恐怖。因為怕社會大眾對我們的批評,不敢做壞事,這叫愧心所,就是怕輿論指責。如果我們做壞事,不怕別人笑話,不在乎別人批評,這就「無愧」。你看做的惡事,沒有良心責備,也不怕別人的批評,他什麼壞事都敢做。把這兩樁放在第一、第二,有慚有愧不敢做壞事。如果要懂得因果,我動了惡念,天地鬼神會批評我,他連不善的念頭都不敢動。你看看這兩個心所產生多大力量。

  第三,「嫉妒」。我們要冷靜想一想,我們有沒有嫉妒心?看到別人好,我們有什麼感觸?要是感觸他超過我,我心裡不高興,我也想超過他;或者做得更過分一點,把他那些長處抹黑,把他的好事破壞,這都是出於嫉妒。障礙別人的好事,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?縱然我們煩惱輕一點,心裡不舒服,沒有做出破壞人的事情,還是有嫉妒心。菩薩沒有,菩薩看到別人好處心裡生歡喜。修什麼?修隨喜功德,他做好事,我盡心盡力幫助他一把,讓他好事做得更好,這是菩薩。絕對不會障礙別人的,障礙別人這是惡業,都是墮三途的。你隨喜功德,他有多大功德,隨喜人所得的功德跟他一樣大;沒有能力隨喜,歡喜讚歎,到處給他宣揚也是隨喜,功德也一樣。沒有力量幫助你的時候,我就用言語、用文字來宣揚你的功德,這都屬於隨喜。你看看,是福還是禍都在你一念之間,只有迷惑的人才嫉妒障礙,聰明有智慧的人不幹這個傻事。遇到人家做好事,這是我們自己機會來了,我們自己積功累德的機會來了,他牽頭,他帶頭,我們跟著後頭幫助他,成就是一樣的,不增不減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當中有一願「隨喜功德」,第五願,緊緊接著「懺除業障」,下面就隨喜功德,這個要學會。

  第四「慳」。慳跟貪常常連起來的,貪是貪求,慳是什麼?自己有,捨不得幫助別人,心量很小,只求自利,不知道利他。這樣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富貴?給諸位說,不能,決定保不住,而且讓自己的富貴大幅度的損耗。富貴從哪裡來?富貴是從大心量來的。中國古諺語說得好,量大福大。量小福不大,不可能有大福報;量大,肯施捨,看到別人有困難,自己全心全力的幫助,這是大福報。幫助別人自己還留一手,這就是慳貪,這折福,這不是修福。一定要像菩薩一樣全心全力去做,福報就大了。佛告訴我們,財富從哪裡來的?從財布施來的;聰明智慧從哪裡來的?從法布施來的;健康長壽從哪裡來的?從無畏布施來的。真幹,拼命去幹,愈幹愈殊勝。有人說我這麼大年歲還在講經,這幹,講經,三種布施具足,身體、精神、體力這是內財布施,得財富;修行、教學,法布施,長聰明智慧;聽經的人聽明白、聽清楚了,依教奉行,他離苦得樂,這就是我的無畏布施,果報是健康長壽。不講經,不講經壽命就完了,你不起作用了,愈講愈有精神、愈講壽愈長,就這麼個道理。你肯捨,壽命就長;不肯捨,壽命就短,就這麼回事情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修學、講經比什麼都快樂,健康長壽,永遠不會衰老,都在其中,真正衰老就講不動了。你要想吝嗇一點,我年歲大了少講一點吧,多讓身體休息休息吧,愈休息就愈老,愈休息病就來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哪一天不講,不講就往生了,到極樂世界去了,也不可能在這一天受老苦,老很苦,不受這個罪,不講,不講就到極樂世界去了。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,給我們做的榜樣。

  第五「惡作」,這裡頭範圍包括非常廣泛,包括所有一切不善的行為,就在這條裡頭。你的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違背《弟子規》所說的,違背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裡面所說的,那就叫惡作,與性德相違背。第六個是「睡眠」,睡眠不能沒有,不能貪睡。一般睡眠,睡得很好,大概六個小時就夠了,醒過來的時候就得要工作。學佛的人工作,醒過來換洗乾淨了,誦經、念佛、拜佛,或者是讀經。中年以上拜佛很重要,拜佛是運動,做這個運動不浪費時間,跟念佛相應。經行也是好運動,適合於年歲大的人。經行、念佛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睡眠不能太多,太多把自己寶貴的時間都浪費了,一定要把精神提起來。第七「掉舉」,掉舉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心浮氣躁,心定不下來,妄念太多。特別是想靜下來,我靜坐幾分鐘,這一靜坐,妄想太多太多了,這個狀況叫掉舉,對於修學是很大的妨礙。心不在焉,學什麼東西都困難。第八跟掉舉是相反的,掉舉是心浮氣躁,「昏沉」是打瞌睡,精神提不起來。你叫他念佛,念上幾分鐘他睡著了。我們在佛七裡面常常看到,打佛七大家在一塊念佛,昏沉的人有時候繞佛,繞佛跟著走他打瞌睡、他打呼,他不是在念佛,他在打呼。這八種是煩惱,纏繞著你,讓你功夫不得力,讓你修學不能成就,這是八纏。三縛是什麼?就是三毒煩惱,貪瞋痴。裡面有貪瞋痴,外面有這八個現象,這樣的人作惡很容易,行善非常困難。那我們就曉得,八纏三縛他將來到哪裡去?肯定是三途,來生人天無分,就別想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所以我們念佛的同學,有真信切願,要常常想到這八種現象有沒有?如果有,要痛改前非,要認真的努力精進,特別我們說的三毒、五毒,要把它化解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曰:亦可一切諸煩惱結,通名纏縛。菩薩教人斷離,名解」,就是化解纏縛。《淨影疏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這裡面說得也很好,它這個範圍大了,解諸纏縛,纏縛的範圍非常廣。「一切諸煩惱結」,結也是煩惱的代名詞。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八萬四千煩惱,歸納起來百八煩惱,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說的,煩惱一百零八種。實在講,每一種裡頭無量無邊,不止八萬四千,四弘誓願裡頭說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佛教大眾,一百零八還是太多,教學的時候還是不便,把一百零八再歸納,歸納為二十六,這好講。一般初學佛的人統統是講這二十六,二十六,六個根本煩惱,二十個隨煩惱;隨煩惱當中又有中隨、大隨、小隨,無慚無愧這兩條是中隨,大隨八個,小隨十個,這好講話。根本煩惱六個,貪瞋痴慢疑五個,後面有個惡見,惡見就是五種見惑,把它歸納在一起說惡見。換句話說,這六個根本煩惱就是一般所說的見思煩惱,見煩惱就是惡見,思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疑。思是思想,你想錯了,見是你看錯了,你把宇宙之間一切法看錯了、想錯了,所以才出麻煩。

  佛把這些錯誤的所在給我們說出來,讓我們覺悟、明白了,把這錯誤的放下,正知正見就現前,正知正見就是佛之知見。我們是凡夫,自己一定要有自知之明,我們才能學到東西,要謙虛,不能有絲毫的狂妄,要老實、要聽話。在現前環境當中,我們想一生成就,首先要把三個根紮好,一定要知道。過去,一個世紀以前的人,無論是在家學佛或是出家學佛,每個人這三個根都紮得好,所以他們有成就。現在修行人為什麼沒成就?諸位你只要冷靜去觀察,你心裡就明白了。我們說修淨土的人,在家出家,臨命終時,我們去送往生,有幾個人頭腦很清楚、精神很好?臨走的時候告訴大家,「我看到佛來接引我,我跟佛走了」,那是真往生,那一點不假。如果走的時候昏迷,那就不一定了。但是送往生的助念的多,可以幫助他不墮惡道,這一點是我們能夠相信的、能肯定的,他是不是真生極樂世界?靠不住。如果要得了老人痴呆症,那就沒辦法了,助念都沒效。得老人痴呆症,迷糊顛倒走的,業障深重,臨命終時業障現前,不能往生。這樣的人走了依舊搞六道輪迴,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?我們真修真幹的人要防止這一著。

  如何叫我們臨終的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?用什麼方法?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。在我們中國古人講,「仁義禮智信」這五個字要做到,這五個字沒有做到,你臨走的時候有障礙。人沒有仁愛,沒有慈悲、沒有仁愛,病在肝,得肝病;人要沒有義,沒有道義,病在肺;人要沒有禮,病在心;人要沒有智,病在腎臟;沒有信用,病在脾胃,它有對應的。能夠把仁義禮智信都做到,仁義禮智信跟佛法裡的五戒完全相同,仁不殺生、義不偷盜、禮不邪行、智不飲酒、信不妄語,跟五戒完全相應,你都能夠做到,決定不違背,你的一生裡頭不會生病。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,我們自己才能保證自己臨終時候不糊塗,那就肯定往生。往生是在最後一念,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,不是別的。所以平常要放得下,臨終你才沒有雜念,才不會想這個想那個,特別是把名色財食睡都捨掉,臨終時候乾淨,沒有污染。這一切煩惱知道了,要遠離,盡量的遠離,愈遠愈好,為什麼?這是纏縛,這是把我們捆在此地,不讓我們離開六道輪迴的,你說多麻煩。菩薩教我們斷掉、教我們離開,這叫解,把纏縛解開。

  「上二句,表會中諸菩薩以通諸法性、達眾生相,具根本智及差別智」,通諸法性是根本智,達眾生相是差別智,就是無所不知。所以他「能為眾生破魔見網,令離邪業」,業是事業、是造作,不善的事業決定不做,在這個世界上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一切事業對別人都是有利益的、都是有好處的,你去幹不吃虧,這不能不知道。人生在世間很短促,一百年,年輕人提到好像很長很長,在我這個年齡,看一百年一彈指,很快就到了,有什麼意思?到晚年才真正體會到人命苦短!不怕苦,因為什麼?苦的時間短,不長,這一點點的時間我要咬緊牙根度過,決定不造惡業,值得!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間長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乃至西方極樂世界邊地往生都恭喜你,你得無量壽,你離一切苦了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苦,所以叫極樂,你在那個地方成佛,很快就證得究竟的佛果。成佛以後,你跟大菩薩一樣,「能為有情,解諸纏縛,令離煩惱」。幫助眾生化解纏縛,那就是教學,你把宇宙萬法性相、理事、因果講透徹講明白,眾生聽了之後覺悟,一覺悟他就回頭,他就遠離纏縛,也就永離煩惱。煩惱離開,智慧就現前,煩惱輕、智慧長,智慧引導他,他不會作惡,他不會走向歧途,保證自己在成佛之道勇猛精進,一生往生不退成佛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堂課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