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八十九集)  2010/7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08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九十九面,倒數第七行,也就是這一面的第二段:

  「尊者舍利弗。梵語舍利,譯為鶖鷺。梵語弗,譯為子,故曰鶖子。因母得名」。這先介紹舍利弗尊者,舍利弗在佛法裡面代表智慧第一,一般大小乘經常常看到他。舍利弗跟大目犍連,大目犍連代表神通第一,佛說的一切經裡面都有智慧、都有神通,神通是通達明瞭。「舍利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鶖鷺,鳥的名字,我們中國人叫鷺鷥。梵語「弗」這個字翻成中國意思是子,所以舍利弗這個名號翻成中國意思,就是鶖子,鶖鷺的兒子,因母得名。「其母身形端正,眼淨如鶖鷺,乃名鶖子」。這把他得名的來由,他母親長得非常好,非常端正、莊嚴,特別是眼睛,眼睛非常明亮就像鶖鷺一樣,人家就稱她作鶖鷺,他的兒子就叫鶖子,「謂是鶖鷺之子。又名珠子,亦表其母眼淨如珠。又名身子,表母身端正」。這是名字的來源跟他媽媽有關係,他媽媽的相貌非常端莊。「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,智慧第一」。下面有一段小故事,這裡順便提一提,「在母胎時,能令母得妙辯,勝於乃舅俱絺羅」,這個人以後也證阿羅漢。這段故事《楞嚴經》裡面提到,這是他的母舅俱絺羅尊者辯才無礙,他的姊姊就是舍利弗的母親,每一場辯論都輸給她的弟弟,她弟弟確實很厲害。可是她懷孕懷了舍利弗之後,突然這辯才就大幅度的提升,跟俱絺羅辯論,俱絺羅常常都敗給她。所以他就想:這個大概不是姊姊的辯才,你懷孕懷的這個小孩一定是非常有智慧的人。他就給他姊姊說,以後果然沒錯,這個小孩真的是智慧第一。

  你看裡面說出他的行誼,「八歲登座」,登座講經是小沙彌,小沙彌講經,阿羅漢都在旁邊聽。「十六大國,議論無雙。七日之內,遍達佛法」。這個遍達佛法,在此地意思裡頭含的大徹大悟,十六歲這還是個少年,已經遍達佛法。所以凡夫成佛真的是一念之間,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,遍達佛法是在二十四歲,舍利弗十六歲。世尊在大乘經裡面,也把他的身分暴露,他是古佛再來,跟目犍連這兩位都已經成佛,是到這個世間來示現的,示現為釋迦牟尼佛的聲聞弟子。這是法身大士們、諸佛如來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他們這是一幫人來的,叫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在這裡我們能看到。佛法裡這些覺悟的人,他們沒有好高騖遠的念頭,沒有妒嫉障礙,釋迦牟尼佛他的法緣成熟,到這個世間來以佛的身分出現,他出現一個人能不能度得了眾生?這時候度不了。一定要很多人跟他配合,來幫助他,什麼人幫助他?一定得內行的,外行的人幫不上忙。這些人絕大多數是諸佛如來,少數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都是地上菩薩。

  這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四十一個位次,他們是最上層的十地菩薩,不是三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叫三賢,三賢菩薩無始無明的習氣還濃。十地菩薩很薄了,距離究竟圓滿的果位妙覺位愈來愈近,這些人。我們明瞭,經上說得很詳細,初住菩薩示現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就有能力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在六道裡面示現佛身普度眾生。釋迦牟尼佛示現佛身,六祖惠能大師示現比丘身,舍利弗尊者在這個地方也是示現比丘身。這個我們要知道,我們要學習,要有個很歡喜的心,清淨心、平等心成人之美,人家做一樁好事需要跑龍套的,需要服務的,看到沒有人,我們就得去。還有示現為國王大臣、長者居士,外護,這一群人不是凡人。

  「本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。故列上首,僅次憍陳如」。他的排名排在第二,世尊在這一會說什麼法?世出世間無上微妙法,這個法門。為什麼?能令煩惱習氣沒有斷的眾生一生成佛,這真叫難信。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怎麼能即身成佛?難信誰難信?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不相信。所以他們要走彎路,彎路是豎出;這條路是橫出,六道裡面就出去了。你想想看豎出多難?你要通過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這四禪八定。你還得要通過四聖法界你才能出去,四聖法界裡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得乾乾淨淨,才能超越十法界。這個事要多少時間,多長時間?佛經上常講無量劫。實際上時間不是一個定法,佛說的法是圓融的,無量劫,可以說是運氣不好的人那真的要無量劫。無量劫怎麼個說法?六道裡人道是樞紐的一個點,轉變的一個點,成佛一定得到人道來。六道裡面沒聽說佛在哪一道示現以佛身說法的,沒有,六道眾生都有感,佛都有應,但是不會以佛身出現,只有在人間,人間這是個樞紐。

  人造作種種業,人造善業果報在三善道,為什麼到三善道?去消他的福報。福不是好事情,世間人認為這是美事、好事,修道人知道不是好事。造作一切不善業呢?三惡道去消他的不善業。所以你就曉得,人間、天上,六道輪迴說穿了不過是消業而已,那你要是不造業六道就沒有了,你就永遠出離六道,這真的,一點不假。不造《華嚴經》上說的執著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見思煩惱就斷了,六道就沒有了。六道沒有了,四聖法界現前,還是四個層次,最低的聲聞阿羅漢,那個地方全都是阿羅漢,往上去辟支佛,再往上去菩薩,再上去佛,這個佛是十法界的佛。四聖法界在淨土裡面稱它作方便有餘土,六道是凡聖同居土,超越十法界那才是實報莊嚴土。這土從哪裡來的?全是自己心變現出來,這要記住。四土、十法界全是心現識變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自己變現自己去受用,連阿鼻地獄也是自己變現的,你的心行不善就變現那個境界,你到那裡面去受苦,這自作自受。

  所以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就明瞭意念的關係太大了,起心動念不能有惡念,惡念叫做煩惱,不可以生煩惱,生煩惱它有果報,不是生了沒事。縱然我們身口沒做,才動個念頭,念頭已經結業,不需要身口,起心動念你已經造業。阿賴耶裡面就有這個業習種子,遇到緣,果報就現前。所以一品煩惱沒斷怎麼能成佛?哪有這個道理?連須陀洹都得不到,怎麼能成佛?真的,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,煩惱沒斷,這個煩惱指見思煩惱沒斷。生到極樂世界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是阿惟越致菩薩。這是阿彌陀佛第二十願裡頭講的,阿彌陀佛不會說假話。阿惟越致是什麼樣的菩薩?三不退的菩薩。我們知道位不退,剛剛證得位不退是須陀洹,所以須陀洹是聖人。雖然是小小聖,才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他就證位不退。這位不退是什麼?他不會退到凡夫,他不會墮三惡道。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,他已經保證不墮三途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無論有沒有佛出現在世間,他都能證得阿羅漢果,都能證果。也就是說他雖然沒有超越六道輪迴,他是聖人,他不是凡人,位不退。行不退是菩薩,菩薩發菩提心,行就不退了,不發菩提心會退轉,菩提心不容易發。最高的位次是念不退,就是我們常說的,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勇猛精進,這是誰?法身菩薩,超越十法界了。

  我們在大乘教裡面看到這種事實真相,這才曉得這個法門真難信。真難信我們信了,我們信了這個概念是不是真的?這信有等級的,你看我們一般人講迷信、正信、真信,這就三個等級。迷信的人多,看到別人信,我們也信,這個淨土經論裡到底講的什麼,不知道,不知道這叫迷信。你真正把經教搞清楚、搞明白了這叫正信,正信還不是真信,雖然搞明白、搞清楚還不想去,對這個世間還很留戀,這不是真信,不能說是你迷信,你真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什麼時候你能把對六道,對天上人間情執統統放下了,那你是真信,只有真信的人一生才能成就,為什麼?他肯定往生。你要問說他為什麼能肯定往生?他對這個世間毫無牽掛,就這麼個道理。沒有人障礙你,自己障礙自己。你對這個世間為什麼還貪戀?說實在話,習氣!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習性,本性本善,習性不善。這個習性是無始劫以來,生生世世養成的,不是一生,生生世世很麻煩。所以要有勇猛心,才能把這樁事情斷掉,一刀兩斷。對西方極樂世界真有認識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決心先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。

  親近幹什麼?一個目標,在阿彌陀佛會下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到極樂世界去幹這個的。徹悟,那你在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生實報莊嚴土。可是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很奇妙,它四土沒有障礙,四土融會在一起,這是不可思議的地方。我們的釋迦世尊他也有四土,他四土空間維次不一樣,他住在實報土,實報土裡面的法身菩薩知道我們存在,我們不知道他在哪裡,這就是有障礙,不但理事的障礙,事事都是障礙。可是在實報土裡面完全突破了,方便土裡面理事無礙,事事有礙,到實報土一切障礙都沒有了。我們這一生當中有這樣殊勝的緣分,就說明過去生中善根深厚,如果不是很深厚的善根,你怎麼會遇到這個法門?學佛的人太多,幾個人遇到這個法門?遇到的時候他認不認識?他了不了解?認識了、了解它,真了解沒有不發心的。發一念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心就叫做無上菩提心,這個話是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講的。印光大師看到這句話,佩服到五體投地,不是再來人說不出來。菩提心我們曉得了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具足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一念真心嚮往淨土,這個五種統統具足了。所以他的名字在此地說明,不是大智慧,對這個法門怎麼能深信不疑?名列第二。第一當然更重要,前面我們學過,第一是憍陳如尊者,憍陳如尊者代表世尊第一弟子,他是在鹿野苑,釋迦牟尼佛剛剛出來說法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他第一個證阿羅漢。說明這個法門是第一成佛,不是證阿羅漢,第一成佛,所以把他的名字擺在第一。

  我們再看第三位,「尊者大目犍連,即《阿彌陀經》中摩訶目犍連」。摩訶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大,摩訶就是大的意思,「目犍連是姓,譯為」,這就是目犍連這句梵語,翻譯成中國文它的意思是「讚誦」,讚誦的意思,這個意思平常說得少。而說「采菽,萊菔根等」,這個才是梵文的本意,這是說他這個族群名稱的來由。菽是豆類,萊菔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蘿蔔,這個族群我們就曉得他是農民,從這個意思來看,現在我們說的菜農,種菜的,種菜的農民。「其族出家人多,故於尊者姓氏冠以大字,曰大采菽(大目犍連)以揀別之」。在古往今來農民是很辛苦的,都不會很富裕,我們中國人講靠天吃飯,人肯定是老實、純樸。人到世間來,出現在這個世間從事這個工作,在一生行業當中,他造的不善業少,善業慢慢在累積。這個善業是什麼?種植這些農作物供養社會一切大眾,默默的在耕耘。人有這個習氣,動物也有這個習氣,他只想把莊稼種植好,每天都想這樁事情。所以這個行業,可能他有好幾世都從事這個行業,人家他沒有想到改行,可能客觀環境也不許可。所以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就能夠理解了。出家的人多,肯定出家修行成就殊勝,大家看到了一定很羨慕,有幾個成就就會激發很多人來學習。所以尊者這個名稱,就在目犍連上加個大字區別,這大目犍連是對他的尊稱。

  「其名為拘律陀,父為相國」,我們知道那個時候中國沒有統一,周朝時候周朝八百諸侯都是小部落。印度亦復如是,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國王,迦毘羅衛國的國王,這個國在現在尼泊爾的境內,古蹟都還存在。到印度朝聖,很多人一定會到那裡去看看,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。那個國不大,大概比現在一個縣還小,像我們現在一個鄉、一個鎮,在那個時候就是一個小國。大目犍連的父親做過相國,也就是國王的助手,像現在總理的身分一樣。「從拘律陀樹神祈求得子,因以名之」,他從樹神求兒子,結果真的生了一個兒子,所以就用拘律陀做名字。「於佛弟子,神通第一」,在佛的弟子當中他是神通第一,佛弟子裡頭有神通,他常常展現神通。可是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,不以神通做佛事。為什麼?如果以神通做佛事,就會有冒充佛菩薩這個事情發生,妖魔鬼怪都有神通。佛以講經教學,他們就沒法子,佛以戒律講經教學,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,這是世間的正法,邪門外道他做不到。

  《智度論》裡有這麼幾句話,「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,目犍連神足第一」。神足,我們中國人一般講,通靈、感應這一類的,在六種神通裡面,神足通是最高的,他能飛行、他能變化。中國人看《西遊記》,看孫悟空,孫悟空就示現的神通,不過他那個通很小,你看書上寫的,他只有七十二變。七十二不應該是數字,如果是數字的話,那他的能力就非常有限,如果說表法那就講得通,神通廣大,真的是自在無礙。目犍連在佛弟子當中,有這個能力。「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,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」。右邊是智慧,左邊是神通,智慧跟神通合起來就圓滿,教化眾生的能力真叫自在無礙了。「尊者神通甚廣,例如舉一城釋種,上升梵天」。這樁事情,是琉璃王滅釋迦族,世尊當然也是很悲痛,但是沒有行動。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因果,過去造作不善的因,這一生一定要受這個果報,不能避免的。目犍連不知道,這個因一定是很久了,一般講阿羅漢能知過去五百世、未來五百世,他這個事情肯定在五百世之前,阿羅漢的神通力量達不到。佛曉得,佛很清楚,佛勸導族人躲避。所以目犍連當時就救了五百人,放在他的缽裡面,把這個缽送到大梵天,大梵天是初禪,放在那個地方避難,等這個事情過去。而釋迦族呢?聽釋迦牟尼佛話的,逃出來一部分,這一部分就逃到西藏。因為尼泊爾在喜瑪拉雅亞山的南面,越過山那邊就是西藏,他們逃到西藏去之後,以後就再沒回去,所以釋迦族這一族的人還有一支在現在的後藏。這樁事情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目犍連救的這些人送到大梵天,釋迦牟尼佛跟他講:你去看看,看看那個缽裡的人現在怎樣?他一看,完全化成血水,沒有一個活的。佛就告訴他,定業,佛都沒有能力轉。

  這些示現也都是告訴我們,真學佛的人,我們在這個世間點點滴滴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,統統是諸佛如來在示現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決定正確。這個示現是什麼?你殺別人,人家肯定要殺你,他怨恨沒有解除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釋迦牟尼佛勸族人一定是勸他不要抵抗,不要再有怨恨,這個帳到此地就結了,以後不再敵對了,這是決定正確。幾個人有這樣的智慧,看到敵人來侵犯,不抵抗?只有佛法知道。戰爭必有因,哪有沒有前因的戰爭?不可能的事情。我們知道過去造作的罪業,戰爭當中被殺了,不殺人,被人殺了你生天,你不墮三途;殺人的那個人他有罪,他將來墮三途。你看看他墮三途,把你送到天上。這個事情佛看得清楚,阿羅漢、菩薩他們看得清楚,逃不了,殺人要還命,欠債要還錢逃不了,欠債歡歡喜喜還他。還他的方式也不一樣,有的時候他跟你借錢,借去不還你了,可能是什麼?前世你向他借錢,借了之後你不還他,他也同樣的方式拿回去。怎麼樣?歡歡喜喜,不要再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,是欠他的,給他,不是欠他的,來世他要還給你了。那我們要不要?不要。為什麼?如果要,你還得搞輪迴,你不搞輪迴,你們兩個碰不到,這個結解不了。你願不願意再搞輪迴?再不願意搞輪迴,現在到極樂世界作佛去,那就一筆勾消。是欠他的還給他,不是欠他的不要了,送給他,這個好!什麼都不要計較,萬緣放下,咱們極樂世界才去得了;只要有一樁,絲毫牽掛就不行。所以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上,無論什麼人跟我們怎麼樣,叫我們的時候統統要接受,不要有一點意見,什麼都好,什麼都點頭。這是什麼?這是我們走西方成佛大道。點點事情還要跟人計較的話,一天十萬聲佛號也靠不住,到時候你去不了。最後一念還得跟人計較,那怎麼行?學佛我們說有進步,什麼叫進步?一切都不計較,什麼都看得慣,什麼都好這是進步,這是一個例子。

  下面又說第二個例子,「外道移山,制之不動」。山能不能移?可以移山填海,現在用機械,從前真的用法術能做到。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人的意念如果真正是集中在一點,那個力量不可思議,在理論上講境隨心轉。所以地球上有災難,我們居住的這些人,一個人力量不夠,集體意識力量就大了。多少人?能夠有幾十個人,能夠有一百人,那個力量就非常可觀。我們看到一個實際的例子,日本江本勝博士,琵琶湖一個海灣,大概有二十多年這個海灣很骯髒,氣味很難聞。他找了一百多個人,就用這個方法祈禱,祈禱就是意念的集中,找一個老和尚領導大家,那個祈禱的文很簡單,「湖水乾淨了,我愛你」,你看就這麼一個簡單一句話。讓大家把念頭統統放下,心裡只想著這個念頭,口裡面只說這句話,湖水乾淨了,一百多人,「湖水乾淨了,我愛你」,一句接一句去講,念頭意念集中一個小時,做了一個小時。果然三天之後這個海灣的水真的乾淨,氣味沒有了,日本的媒體、電視都去報導。保持了半年,半年又恢復,又髒了。我告訴他,我說最好你兩個月到那裡去做一次禱告,這個海灣大概可以長年保持不會髒亂,不會有這些臭味。所以禱告管用!我們佛門裡面這些經懺佛事,包括我們提倡的這個三時繫念,都是屬於這一類,但是這一類治標不治本。治本必須要把我們的意念轉過來,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這是治本,治本才有能量化解地球上許多的災難。治本需要教育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宗教教育可以做得到。目犍連能夠用他的法術制之,讓那個山不動,外道移山移不動,目犍連在鎮壓住。下面講「及降服毒龍等等,難以具述」。他的神通事蹟很多,龍口裡面吐的毒氣傷害人,他有能力降伏牠,這舉出許許多多神通的例子。佛為什麼需要這樣的弟子?在教化眾生有些時候要用得上,佛自己不現神通,佛的神通比目犍連大多了,不現,讓他去示現。讓這一切大眾,從佛弟子身上,了解自己本身具備的能量是沒有限制的,那是自性的本能,自性的性德。

  再看第三位,「尊者迦葉,迦葉姓也,此譯為龜或飲光,名畢波羅,亦樹名」,也是樹的名字,「因父母禱於該樹神而生,故用以為名」。這個人是代表宗門的傳法人,佛的法,大別是兩個支派,一個是宗門,一個是教下,迦葉傳禪宗,阿難傳教下。四十九年教學用這兩種方法,上上根人,佛教他學禪;上中下根,佛教他學教,當時有這麼兩種根性。上上根人,我們今天講是天才的學生,悟性特高,真的叫一聞千悟,這學生很好教,像大迦葉這一類的,這一聞千悟。上中下三根,就像我們現在學校讀書一樣,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循序漸進。你看佛一生講經,大徹大悟的時候,第一部經講的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經在定中講的。我們世間人看不到,世間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畢缽羅樹下,就是現在講的菩提樹,樹下打坐入定了,經上講二七日,也有經上講三七日,佛在樹下入定。誰知道他在那裡講《華嚴經》?所以今天南傳小乘,他不承認有大乘,他說大乘非佛說。他們認為大乘佛法誰造的?龍樹菩薩,《華嚴經》是龍樹菩薩講的,不是佛說的。

  佛滅度後六百年,印度出現龍樹,佛在經上有預言,有偈子有預言,這時候出現龍樹這個人,初地菩薩。確實是聰明,三個月當中一切法就通達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,他三個月就學完了。於是傲慢心就起來,覺得在全印度,現在講全世界,沒有人能夠超過自己的。於是大龍菩薩,大龍是等覺菩薩,就把他接到龍宮裡面去。到龍宮裡面看到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釋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時候,二七日中在定中講的。分量多少?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」。他一看就傻了,那個傲慢習氣馬上就沒有了,他學的東西太少了。為什麼?定中裡面,時間跟空間都沒有了,所以一念可以展為無量劫,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。龍樹菩薩參觀,再看看中本《華嚴》,還不是人間能接受的,分量太大,再看下本,中本好比是精華篇,下本那就目錄提要。他看到這個,這個行,十萬偈四十品,他就把這一部傳到人間來。人家很厲害,這一遍看下去之後,全部能記住,所以是由他轉述的。當然他沒有在原來經文上加一個字,他能夠背誦,《華嚴經》是他傳的。所以南傳佛教不承認,說這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,冒充釋迦牟尼佛的名義在流通。

  大小乘隔閡一千多年,都不服,大乘瞧不起小乘,小乘說大乘不如法,假的不是真的。我們講六和敬這就不和,大小乘就不和,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,你看看後世的子孫不和。實際上如果統統都學,問題就能解決了;不要畫個界限,不肯學習,這就錯了。如果都肯學習就能融通。南傳小乘是比較執著,我是早年,好像是第二次還是第三次到吉隆坡,遇到一個小乘的法師,在南洋還很有名氣,他跑來問我,他是責怪釋迦牟尼佛,很不服氣。我說:為什麼?他說「佛說了,他沒有度盡眾生他不成佛,我現在還沒成佛,他怎麼先成佛了?」問我這麼一個難題。我說「佛當時在世是度盡了眾生,真的度盡了,你也被他度了。」他愣住了,「我怎麼?」「你今天口口聲聲說佛,你阿賴耶識裡有佛,你知不知道?佛度眾生到這個世間來,不是講得很清楚嗎?度根熟的眾生,你沒熟。」好像種樹一樣,種一棵桃樹,我提了籃子到樹上去摘桃子,我摘什麼?當然先熟的,熟的我先摘它,沒熟的再過兩天。我說「你還沒熟,再過二、三世就熟了,你就被摘走,不是不度你,你沒熟。為什麼沒熟?看你心浮氣躁不服氣,就曉得你沒熟,熟了佛就來度你。」這都是真話,佛度眾生確實如此,根熟的幫助你成佛,沒成熟的幫助你成熟,沒有善根的幫助你種善根,分好多層次。一次來了,都是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真的一個不漏。現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不相信佛的,排斥佛教的,你說佛有沒有度他?統統得度了。為什麼?他腦子裡有個佛字,他口裡能說得出佛,那就是得度,佛的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裡頭。毀謗佛、陷害佛,將來統統要得度,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。

  底下引《法華文句》說,《法華文句》是智者大師作的。「其先代學道」,這是講迦葉尊者他的先人,他的祖先學道,「靈龜負仙圖以應,從德命族,故云龜氏。」這是有這麼一樁事情,所以祖宗把他們這一族稱為迦葉,迦葉是梵語。「又云飲光,因於毘婆尸佛時」,這個時間早了,過去七佛裡面的第一個。世尊在毘婆尸佛那個時候是菩薩,已經有相當成就。我們在佛經上讀到的,菩薩在成佛之前,一定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。這不是著相,相好是屬於福報,成佛是智慧,智慧圓滿,福報沒有圓滿不行,你度眾生的時候有障礙。如果福報很圓滿,人看人人喜歡你,願意跟你接觸,你就容易度他。如果一看你討厭你,離你遠遠的,你就度不了他。所以相好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方便,你看看這種示現,沒有別的,示現教我們不能不修福,福慧圓滿才叫佛。有慧沒福不行,有福沒慧也不行,一定要福慧圓滿,表這個意思。

  迦葉尊者在那個時候,在毘婆尸佛的時候「為冶金師」。這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做首飾的,現在開黃金首飾這一類。我們在香港馬路上常常看到「周大福」,那是個賣首飾的,是做這些金銀首飾的一個工業。他是做冶金師,「與一貧女,共以黃金莊嚴佛像」。這是用黃金莊嚴佛像,屬於貼金,以金箔來貼金。「自爾以來,九十一劫,身如黃金,光色晃耀,掩蔽餘色,故名飲光」。從那個以來,九十一劫他得的果報。你看你以黃金供養佛,這個供養佛是什麼?是裝飾佛像,在佛像上面貼金。現在在泰國就很流行,泰國的佛像,寺廟的供在外面,旁邊有賣金箔的,有很多人去買,買了自己去貼,這個都有典故的。所以他得的果報身金色,得這個果報,金色的它有光,光色晃耀,這光很強,把其他的色都掩蔽,都蓋住,所以叫飲光,飲就像吞,「光吞諸色,即飲光義」。

  迦葉在此地最重要的,是代表禪淨不二。釋迦牟尼佛在《大集經》裡面有一句話說,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修什麼?這修的是無上深妙禪,釋迦牟尼佛說的念佛是無上深妙禪。禪的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;念佛的終極目標也是這個,只是到西方極樂世界,在阿彌陀佛會下證得究竟圓滿。這個意思也就是說,娑婆世界修行障緣太多,這障礙太多,我們上中下三根都沒有辦法,化解不了這些障難、障緣。到極樂世界那邊沒有障礙,那邊天天跟著阿彌陀佛在一起,你所接觸到的都是諸佛如來、諸上善人。這個上善我們知道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你所接觸到的全是這些人。怎麼知道全是的?自己也是的,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雖然他煩惱沒斷,沒斷的時候阿彌陀佛智慧威神加持他,他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薩沒有兩樣,就這個意思。這是難信之法!

  下面還沒介紹完,「尊者,頭陀行第一」,這個意思很重要。「頭陀者,梵語」,翻成中國意思「抖擻」,或者叫做「淘汰」,抖擻是什麼?我們身上有灰塵的時候,抖一抖灰塵就抖掉,所以也是有淘汰的意思。「以十二行淘汰塵勞煩惱」,他這個十二行是苦行,實在講大迦葉尊者出生是富貴人家,在社會上很高的地位,是豪富人家子弟他來修苦行,來代表苦行。也就是佛在滅度的時候,教我們「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」,迦葉尊者是好榜樣。十二行者,這個地方說他這十二行,第一個「住阿蘭若」,阿蘭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「寂靜處」,這個阿翻作無,蘭若是個清淨的地方,就是沒有吵鬧的地方,不會有外面環境干擾這個叫蘭若。在古時候大概噪音最大的,因為佛所活動地方都是在城外,他不在都市,都是在山林河邊,這些地方都是佛常常遊化之處。所以在農村裡面,農業社會養牲口,牛叫的聲音最大,他以這個為標準。他們所住的地方,農村裡牛叫的聲音聽不到,這就很安靜,以這個為標準,這住蘭若。第二「常行乞食」,這是他們生活的方式,每天到外面乞食。第三「次第乞」,這平等的乞法,這一家布施供養你的這些飯,不一定它是一缽,有人只供養一點點,像一調羹供養這點,那你決定不夠,到第二家去乞,第二家還不夠,到第三家,佛允許你托七家。七家不夠,不可以到第八家,到第八家你就有貪心。如果說一家、兩家你夠了,你就不能到第三家。這是乞食的規矩,要守這個規矩,次第乞是平等。

  第四「日中一食」,每天到外面乞食只有一次,托缽。第五「節量食」,所以佛法真正是平等法,佛法乞食,這托了一缽飯,是不是托來就吃?一面走一面吃那就很不雅觀,那人家就確實是輕視你。托,托完之後回到僧團,譬如在樹林下面就統統集合在一起,把飯混合在一塊,然後自己需要多少拿多少,節量食。所以真的,中國古人講「一缽千家飯」,那不是假的。你看看僧團裡頭常住,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加釋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六人,統統出去托缽,真的是千家飯,回來的時候會合在一起,利和同均。你托的這缽飯不錯,這個托得差一點,你看會合在一塊,做到利和同均,六和敬的僧團。第六「過中不飲漿」,這個不能用午時,他這個午時不適當。過中是日中,要是午時,在我們中國十一點到一點都是午時。而且每天日中的時間都不一樣,要差幾分鐘,差三分鐘還是四分鐘,每天都有差距。在從前用日晷來量太陽的影子,看什麼時候日中。現在呢?現在天文台有發行的日曆,天文日曆,每天都記載得很清楚,今天日中是幾點幾分幾秒。過中不飲漿,可以飲水,不飲漿,漿是什麼?有沉澱的,像牛奶,我們中國人講豆漿,這一類東西有沉澱的。糖水可以,糖水不沉澱,蜂蜜跟水調起來它不沉澱,這個可以。過中一切會沉澱東西都不吃。

  第七「著糞掃衣」,糞掃衣是什麼?人家衣服穿破了不要了,丟棄掉,你把它撿起來,撿起來它一定還有可以用的,把它拆開,破的、不能用的剪掉不要它,可以用的把它留起來,將來留的有那麼大的分量,再把它一塊塊縫起來,這就現在的袈裟。小塊的,你看縫二十五條衣,大塊的縫七條衣、五條衣。所以衣縫起來之後要去染色,不染色就很難看,它質料不一樣、顏色不一樣,染一染就相同就行了,染成咖啡色的叫染色衣。第八「但三衣」,印度那個地方是熱帶,它沒有四季,它只有一季,所以三衣就夠了。晚上在樹下打坐,這個三衣可以做被子蓋保暖,白天出去托缽的時候,托缽這是重要的一門功課,所以要穿禮服,三衣都要穿在身上。平常在團體裡面,聽經搭七條衣就可以了,工作的時候五條衣就夠了,一件五條衣就夠了,所以五條衣叫工作衣、工作服。第九「塚間坐」,塚是墳墓,到什麼地方去坐禪?到墳墓旁邊,讓你常常想到死,可以幫助你放下萬緣,放下貪瞋痴慢,他選擇這些地方坐。第十「樹下宿」,晚上休息的時候在樹下。第十一「露地坐」,在地面上坐。第十二「但坐不臥」,這是佛門裡面所講的不倒單,休息的時候是坐,打坐,沒有躺下來睡覺的。

  「以斯苦行,掃除塵累,澄淨身心。迦葉年老,不捨頭陀。佛憫其衰,勸命休息。迦葉頭陀如故」。到年老的時候,佛勸他不必修這樣的苦行,可是迦葉依然不改,一生修苦行給同學們做好榜樣,大家看到他都會提起精神,認真努力去修行。「佛乃深讚云:有頭陀行,我法久存。故云頭陀第一」。所以佛的遺教,教導後世的弟子,佛只說兩句話「以戒為師、以苦為師」。戒放在第一,為什麼?沒有戒,佛法就滅掉。諸位要知道,佛法滅掉不是說寺廟沒有、佛經沒有了,不是的。寺廟會更富麗堂皇,觀光旅遊,那個在;經典也在,經典被世間學校裡當作學術去研究去了,美其名曰佛學,你看看變成佛學了,這個東西在。什麼沒有?持戒的人沒有了,苦行的人沒有了,佛法就滅了。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什麼叫正法久住?人人持戒,人人不怕苦,願意修苦行,就是生活上願意苦一點,好,為什麼?讓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。如果說是這個生活過得很富裕,過得很好,你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,阿彌陀佛招手請你到極樂世界去,你跟他說我這裡還不錯,恐怕不亞於極樂世界,你會這樣想,你不想去了。所以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,大迦葉尊者這都是古佛再來的,給我們做榜樣。為什麼我們的煩惱這麼難斷?很多同修跟我談起來很感慨,很想斷為什麼斷不了?你不能吃苦斷不了,你不能持戒你就斷不了,就這麼簡單。為什麼從前那些人,他都能做到,我們現在為什麼做不到?現在人學科學講求營養,飲食講求色香味。這是什麼?天天在增長煩惱,你怎麼能斷煩惱?你是反其道而行之。

  所以你冷靜去思惟就知道,我們今天修行的障礙在哪裡?自己製造的,沒有別人障礙自己。真正佛法要興旺,不遵守佛陀的教誡,沒法子成就。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,還提倡乞食,我過去講《金剛經》參考他的《講義》。現在乞食能不能托到?能,但是次第乞可能托不到。你在香港走七家恐怕沒有人供養你,如果你走一條街也許會碰到一個,香港學佛的人不少。真學佛,會有龍天善神、佛菩薩保佑,你會碰到善心人來供養你。總得要形成一種風氣才行,那省事多了。可是我們居住的地區是溫帶地區,不是熱帶,三衣就不夠。所以佛法傳到中國,中國這個三衣就完全做為禮服了。中國人還是穿自己的衣服,我們穿這個長袖子這種海青,這是漢朝的,佛教是漢朝時候傳過來的,依舊保持漢朝的服裝,這個很好,這個寬袍大袖子是我們的禮服。平常我們穿的長褂是明朝服裝,工作比較方便,漢朝這個海青就做為禮服。在佛事也就是在學習,在禮節方面我們披這個衣,這個衣是二十五條衣,是大禮服;七條衣是常禮服,平常的。這是大禮服,講經上課的時候這是大禮,這穿大禮服,拜佛的時候這是大禮。平常,我們在日常生活吃飯,七條衣就可以,接待賓客一般的七條衣就可以,這是禮服它有分等級的。五條衣是工作服,在中國已經不適用了,只是留著做紀念,不適用了。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的,它並不呆板。像迦葉尊者為我們示現的這十二種頭陀行,有些我們可以做到,有些就不必,是活的,都不是死的。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用意之所在,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法?真的掃除塵累,澄淨身心,這個方法很有效果。

  下面這一段,「尤應深省者」,尤其應該我們深深去反省。「大迦葉尊者,即傳佛心印之禪宗初祖」,這個公案、典故出在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第三卷,拈華微笑就出在這個經上。「梵王至靈山」,大梵天王,靈山就是耆闍崛山,就是王舍城耆闍崛山。「以金色缽羅華獻佛」,這是用花供佛,供養佛。「捨身為座」,大梵天王也是來表法的,若不是古佛再來,至少是十地菩薩,法雲地的菩薩來表演。捨身為座,你看國王對佛多恭敬,他請佛坐在他身上。「請佛為眾生說法」,大梵天王不是普通人。「世尊登座,拈華示眾」,世尊也滿他的願就坐一下,不能坐太久,坐太久就不近人情,大梵天王。所以這些都有人情東西在裡面,所以他的時間愈短愈好。請說法,他拈花,這個花什麼?就是大梵天王供養的那朵花,拈華示眾,比一比給大家看看。「人天百萬」,人不多,天神多,跟著大梵天王來的。「悉皆罔措」,大家都不知道佛拿這個花的意思,都不知道。「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」,只有迦葉尊者微微的笑笑。「世尊云: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囑摩訶迦葉。」佛就把這個花給迦葉,這是禪宗裡頭第一個公案,迦葉尊者破顏微笑,他明白了,他開悟了,在世尊這一個動作當中,他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後來傳釋迦牟尼佛的衣缽,最初釋迦牟尼佛傳迦葉不是衣缽,是大梵天王供養的這一朵花,這就是拈花微笑的公案。

  底下說了,「此即世傳之拈花公案。世尊傳心於迦葉,為禪宗初祖,迦葉再傳於阿難」,阿難是二祖。「今上首中,標舉大迦葉,正表禪淨不二之深意」。你看他表法的意思,佛教傳到中國,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,佛有預言,說一千年之後這個法會傳到東方震旦國,震旦就是中國。在佛的法運,佛說過佛的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正法,戒律成就,能持戒的人他就能證果;像法,持戒就不行了,人的根器沒有從前那麼好,得修禪定,所以像法時期這一千年禪定成就;末法一萬年,淨土成就。這個話佛在《大集經》裡面講的。佛法傳到中國剛剛好是佛滅度後一千年,就是像法開始,像法禪成就,所以禪宗在中國興旺了,真的一千年。中國的禪宗超過印度太多了,因此修禪的人多,仰慕禪的人多,禪風很盛。也有在禪宗裡面一知半解的人,那更多了,這些人貢高我慢,不但瞧不起淨土,連教下也不在眼目當中,這都是產生誤會,可是在社會上造成負面的影響。要怎樣把這樣殊勝的法門提起來真正利益眾生?所以祖師大德善巧方便,你看多少像永明延壽都是這樣,他先參禪,在禪裡頭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回過頭來修淨土。這個示現用意何在?知道學禪有很多人不能成就,你再回來修淨土能往生,肯定成就。所以才說「有禪有淨土,猶如戴角虎」,這個話是勸學禪的人的,不是修淨土的,修淨土再要去搞禪,那你就是錯了。看到修禪的不能成就,勸他他不能接受,不肯聽,所以說你有禪再加上淨土就更好,這樣子善巧方便引導他,接引他,是這麼個意思。所以修淨土的人,你已經修淨土你可別走彎路,你要再去學禪就錯了,密意在此地,一定要懂得。不是那些古來祖師大德來找麻煩,叫你要去學兩個法門。咱一門深入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曉得祖師那個話是對誰講的,不是對我們講的。千萬不要說,教別人東西,我們拿過來用,錯了,我們不適合。所謂是禪淨不二,真正明瞭了,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。真的,釋迦牟尼佛講的無上甚深微妙禪,這一句阿彌陀佛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