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八五集)  2011/7/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8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六百零二面,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「眾魔外道,皆不能壞」,從這裡看起。眾魔前面有註解。外道,什麼是外道?「於佛教之外立道者,行於至理之外者,皆名外道」。外道,這邊有兩個意思,有淺深不同。第一個意思比較淺,於佛教之外立道,建立這個道教。為什麼?因為佛的教法是從內發的,他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大乘經教佛常講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從內心裡面去求,這是佛道,從心外求法,那都叫外道,是這麼個意思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佛經稱為內典,它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跟記問之學不一樣。我們讀得多,看得很多,聽得很多,這都從外來的,不是從內的。內是什麼?內是悟。最明顯的例子,學佛的同學都不會陌生,你看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也沒有聽過講,在黃梅雖然住了八個月,五祖分配他的工作,是舂米破柴,是在道場裡面做苦工。寺院裡面有講堂,他一次沒去過,寺院裡頭有禪堂,他一支香也沒有坐過,換句話說,行門解門都沒有。最後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為什麼?他開悟了。開悟之後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全懂。他不認識字,你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。念的人迷惑,他講出來之後,讓你聽了你也開悟。頭一個是在逃難路中,路途當中遇到的,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《大涅槃經》,天天讀誦。這一天惠能大師遇到了,能大師坐在旁邊,她在那裡讀經。念完之後,惠能大師把念這一段意思講給她聽,她非常驚訝,怎麼講得這麼好!捧著經本向他請教,他說我不認識字,你不要拿經本給我看。你不認識字,為什麼講得這麼好?這個與識字不識字沒關係,內學,這叫佛法。這個例子太明顯了。

  什麼是內、什麼是外?開悟了是內,佛法最可貴的是開悟。為什麼會開悟?心清淨就會開悟。我們這個經題上標示得很明白,清淨心、平等心,清淨平等後頭那個覺就開悟了。清淨是定、是真心,平等是更深一層的真心,大徹大悟。得清淨心開悟,不是大徹大悟,為什麼?阿羅漢得到的、辟支佛得到的,得到清淨,菩薩得到平等,大徹大悟就成佛了。惠能大師大徹大悟,從哪裡來的?從清淨平等來的。清淨平等,跟認識字不認識字、跟學不學過真的沒關係,給我們做這麼好的榜樣,這內外你就清楚了。所以沒有戒定,這不叫智慧,叫知識,都是從外頭來的,知識。今天整個世界會出現這些麻煩,社會動亂、災難頻繁,什麼原因?沒有智慧,全是知識。知識能發現問題,不能解決問題,智慧能發現又能解決,而且沒有後遺症。為什麼?智慧的心純淨純善,知識的心不然,知識的心是凡夫心,有情執、有分別、有妄想,智慧的心沒有,智慧是真心。佛法講內外從這裡分的。

  如果我們學佛出家了,也受戒了,一生弘法利生,我們的情執沒放下,我們的分別執著沒放下,你一生所學的、所教的統統是知識,經典的知識,經典的智慧你沒有,這個不能不知道!可是往生西方世界可以,知識,沒有智慧也能往生。為什麼?極樂世界大慈大悲,叫帶業往生,你這些業障習氣可以帶去,這個法門就殊勝了。沒有定慧生到極樂世界,生凡聖同居土;有定,沒有開智慧,生方便有餘土;智慧開了,生實報莊嚴土,就這麼回事情。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開方便之門,要不然憑我們凡夫,千年萬世的修行,都不能入其門。這個入門好難!《金剛經》大家非常熟悉,就以《金剛經》的標準來看,我們幾個人可以及格?入佛門小學一年級,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要破四相你才能入,也就是說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你才能入門,誰有能力?《金剛經》的後半部入大乘之門,前半部是小乘之門,四相破了證須陀洹,小乘初果。後面四句是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,不但相沒有了,念頭都沒有,那個見是意念,念頭都沒有,入大乘之門。大乘之門是誰?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菩薩,初住以上,大乘,小乘沒有分,小乘只能破四相。

  我們今天連破四相的本事都沒有,所以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。雖然這個地位不是很高,可是十方菩薩都嚮往。為什麼?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極樂世界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個不得了!這就是阿彌陀佛的福報太大,到那裡享他的福報。凡聖同居土,就像我們現在一般人的身分,享受什麼樣福報?享受法身菩薩的福報,就是我們的生活、我們的待遇是法身菩薩的待遇。生到極樂世界,我們就會感恩阿彌陀佛,不但物質生活替我們照顧到那麼樣的圓滿周到,不但人間不能比,天上都不能比,都比不上它。同時阿彌陀佛每天講經說法,沒有休息。這是什麼?彌陀布施我們的智慧。我們為什麼不能得定?為什麼放不下?沒搞清楚。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,全搞明白、全清楚,那你就全放下。放下就是!本來佛,你本來是佛,你就回歸自性,反本還源了,這個就是大乘教裡說,證得究竟圓滿的妙覺果位。所以菩薩有智慧,這個智慧是真智慧,用金剛來比喻,他有金剛智慧,所以眾魔外道皆不能壞。菩薩看到眾魔外道,如如不動,不會受他們影響。所以這個外道,第一個意思搞清楚了。

  第二是「行於至理之外者」,這叫外道,這從理上講。至理是什麼?是性德,與自性相違背的這是外道。自性至理有標準嗎?有,惠能大師說過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」,就這句話。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講得更清楚、更具體,佛說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有這三樣東西。第一個有智慧,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。不學,全都知道,只要見性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經全知道;這個世間聖賢講的,他也知道,沒有一樣不知道;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的,他全知道。道理是什麼?不離自性。你只要見性,你就全都知道,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一切法是你真心所現的,是你真心所生的。既然是自己真心所生所變,哪有不知道的!連虛空法界都是真心所現的。所以這個智慧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。智慧如是,德能如是,相好如是,沒有一樣不如是。你自己本來具足萬德萬能,你本來具足無量的相好,今天變成這個樣子,能不好好想想嗎?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迷了,迷成這個樣子。除了遇到佛法你有回頭的機緣之外,你再找不到機會了。換句話說,除了佛法,你回不了頭。那佛法對我多重要,佛法對我有多大的恩德,你才會知道。

  知恩才曉得報恩,幾個人知道佛法對自己有多大恩德?不知道。我們這一生遇不到佛法,永遠在輪迴,決定沒有出頭之期。遇到之後也還得有緣分,得要有善根、有福德。所以世尊在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彼國就是極樂世界。我們遇到佛法是緣,緣有了。什麼是善根?真相信是善根,真聽懂了,真明白了,這是善根。真相信,真懂了,肯不肯幹?真肯幹,真正希望這一生往生,這是你的福報,無比殊勝的福報。為什麼?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,還有福報能跟上嗎?沒有了,找不到,世間出世間都找不到,第一大福,究竟圓滿的福報。所以這個不能不知道。這個說法真的太高,法身菩薩的境界。我們把它降下來,降到我們現在的身分,我們居住在地球上這個環境,行於至理,這個至理是什麼?就是中國人常講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聖賢教育,這是至理。為什麼?它跟性德相應,完全從性德裡頭流出來的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倫理只有五條,第一個父子有親,親愛,君臣有義、夫婦有別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這是性德,這是至理。違背這個道理,災難就來了。為什麼?亂了,你的心亂了,沒有這個東西,你心亂了,你的家亂了,你的社會亂了,你的國家亂了,你的世界亂了,你居住的地球亂了,就這麼來的,這一點不假。這個東西能不要嗎?現在就是大家都不要了,都是自以為聰明,認為古人很笨,古人很愚痴,沒有現在人聰明。

  現在人發明電,發明這些科學工具,認為我們的聰明智慧超過古人太多了,古人哪比得上我們?可是你讀讀古人的書,再細細想到現在的社會跟古人對比。古人雖然樣樣好像笨拙,但是他一生快樂,他一生幸福。我們現在超過古人,但是我們在受罪,我們富貴都不樂。古時候的人不但富貴樂,貧賤也樂,沒有不快樂的。素富貴,他安於富貴,素貧賤,他安於貧賤,社會祥和,和諧。跟現在不一樣,人與人之間,互相禮讓,沒有競爭,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像兄弟姐妹一樣。但現在兄弟姐妹都不能比了,現在的兄弟姐妹各顧各,誰也不顧誰,為了爭遺產還上法庭,成什麼話?在古時候被人笑話,哪有這種道理!個個都推讓,沒有爭的。所以我們讀古書,跟現代我們這個生活一相比較,你就能夠覺悟。古人不是不能發明這些東西,他有智慧,智慧高過知識。佛經上講的許多東西,這些科學的原理原則,現在講最尖端的東西,他都說得很清楚。三千年之後的今天,最近的科學家才發現,發現跟佛講的一樣。佛不能發展科學嗎?為什麼不發展?他知道科學帶給人類是災難,好處有一點,不值得。你得一分好處,你要付出九十九分的代價,非常慘痛,他不能做,不忍心做。他們做的工作是什麼?幫助眾生覺悟,這是從根本救起。

  真正覺悟了,真正證果了,不要說別的,只要你證到小小果,就是須陀洹。我們今天用手機,覺得很了不起!手機上你看可以看到照片,一面講話一面看到對方,就像面對面一樣,這個不得了,須陀洹要不要?不要。須陀洹有天眼通、有天耳通,朋友在遠方談話,聽得清清楚楚,他在那裡什麼樣子,他看得清清楚楚,他天眼看見,哪要這種儀器?這個多笨拙。如果你證到二果,你又多兩種能力,這自性本能就現出來,他心通、宿命通,別人心裡想什麼會知道,我們自己過去生生世世幹些什麼,知道。阿羅漢能看過去五百世,能看到未來五百世,他怎麼會沒有這個能力?用這些機械,這得費多大勁!而且常常有故障,如果電沒有了,它就不能用。要是到三果的話,飛機都不要了,輪船也不需要,他有神足通。神足通是飛行變化,想到什麼地方,念頭一想,你的身體已經到達。那你看這些交通工具就太笨,笨人幹出來的事情。證到阿羅漢果,六種神通具足,叫漏盡通。漏盡通是什麼?煩惱全沒有了,對順境善緣、逆境惡緣,心完全是平等的、完全是清淨的,念念生智慧,不生煩惱,不生情執。這是跟你講什麼?這是小果,小乘,沒有跟你說大乘。小果尚且如是,何況大乘!所以至理重要,現在人講真理。與真理相應的,這是佛法;與真理相違背的,叫外道。

  下面引「《資持記》云:言外道者,不受佛化,別行邪法。」這是講人,從人事上講。有一類眾生不接受佛的教誨,我們現在講他不信佛,他信別的教,這也算是外道,完全從現實人事上來說,這是外道。《天臺淨名疏》,淨名是《維摩詰經》,「云:法外妄計,斯稱外道」,這又是一個說法。法外,這個法是佛法,與佛法所講的不相應,與佛法所講的相背,這稱外道,這個道是道門。「又《圓覺經集註》曰:心行理外,故名外道。」這是從心性上講的,我們心裡面的思惟,行是言語跟行為,違背真理,這叫外道。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說,我們違背五倫,父不父,子不子;違背五常,五常是仁義禮智信,換句話說,不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這是外道。違背四維八德,四維是禮義廉恥,無禮、無義、無廉、無恥;違背八德,八德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,這叫外道。

  「又《俱舍玄義》云:學乖諦理,隨自妄情,不返內覺,稱為外道」,這是對學佛人講的。我們用錯心,走錯方向,我們所學的是違背了性德。這個理是自性,如果能夠明理見性,你沒有學過戒律,你的言行舉止自然合乎戒律。為什麼?戒律是從心性流出來,你見性,沒學過,必然如法,為什麼?這叫道共戒。道明白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他都在道上。戒律就是道,一條一條寫出來了,你沒有學過,做出來跟他一樣,一點都不會違背。定共戒,定是心地清淨平等,這些規矩沒有學過,他自然吻合。所以諦理重要,不能隨自己的情執,妄情不行。隨順妄情叫不返內覺,不知道回光返照,不知道反求諸己,這一類的都叫外道。所以佛法這個外道範圍非常之廣。自古以來,多少學佛的人,結果是變成外道,他自己也不知道。自己現前不知道,死了以後就知道,為什麼?死了以後他不是跟佛在一起,真正修得好的、有功夫的,他跟魔在一起,跟妖怪在一起,妖魔鬼怪,跟他們在一起。那是哪一類?最著名的修羅、羅剎,他到那裡去了,路走偏了、走歪了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世尊兩句話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這兩句話太重要!所以佛法一定要師承,老師是關鍵。初學的時候不知道邪正,不知道真假,沒有這個能力來辨別,所以要依靠老師。老師給你選擇,老師給你指路,這個太重要了。東方學術,世出世法沒有不講究師承的,古諺語有所謂「良師出高徒」,世間法亦如是。那我們選擇老師、選擇法門,這個是要智慧。自己沒有能力選,那就親近善知識。老師會給我們提供建議,會教導我們如何斟酌去選擇。他或者提供二、三種,我們自己來做參考。我們選擇之後,看老師同不同意?真正好老師,他有德行,他有修行,他是過來人,他知道,經驗豐富。那我們就少走很多彎路,這比什麼都重要!這個地方不返內覺,返是回頭,向內求,不向外求。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的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是真實智慧!世間聖賢如是,佛亦如是。

  「又《大莊嚴法門經》曰:文殊師利問金色女:誰是外道?女言:於他邪說隨順忍受,是名外道。」金色女回答文殊菩薩的,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道聽塗說,不就這個意思嗎?道是道路,有路人,外面走路的人他所說的,我們聽到就相信,就隨口在宣揚,這是外道。為什麼?隨便聽得來的信息,沒有智慧去揀擇,這就錯了。信息一大堆來了,一定要有智慧去揀擇,哪是真的?哪是假的?哪是有利的?哪是有害的?這要通過智慧。哪些是可信的?哪些是不可信的?哪些是能行的?哪些是不能行的?傳遞信息的人沒過失,我們自己得智慧來抉擇就對了。我們沒有智慧,隨便就相信,叫聽信謠言,後來產生不善的果報,你不能怪傳謠言的人,怪你自己糊塗,沒有智慧去揀擇。這是正確的。

  傳遞信息的人,有有心的,有無心的。有心傳遞不善,讓你造罪業,那是罪;無心傳遞的,你也接受,也造不善,對他來講他是過,他是過失,他不是罪。有心是罪,無心是過,過輕,罪就重,他不是害你的。可是責任都要自己負,為什麼?最後決定權在你自己,不在他。所以你自己要負責任,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,推給別人你就錯了。尤其你是一個團體的領導人,責任更大,更要小心謹慎。領導人的人,怎麼能沒有智慧?領導人的人,怎麼可以沒有清淨心?居於領導地位,不需要能力,這孫中山先生講得很好,領導人有權,下面的人有能,非常能幹,能照你的意思做好。所以你有權,決定權在你,負完全責任。他們是執行的,是工作人員,事情做錯了,領導人有罪,他們頂多是有過而已。罪跟過的果報不一樣。

  「外道種類多少,諸經不一」。因為你照前面這些意思來看,你就曉得,這個內外大致就能夠辨別。佛在經上講的,也說得很多,像《大日經》講三十種,《涅槃經》講九十五種,《華嚴經》跟《大智度論》講九十六種。九十五種為什麼又加一種?這一種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小乘。為什麼把小乘算作外道?「《百論》云:順聲聞道者,皆悉是邪」。阿羅漢跟辟支佛跟大乘比,他就是邪。聲聞,「雖屬如來正教,但是權法,故亦與餘九十五種外道並列,而稱九十六種」。聲聞這個果位臨時設立的,好像是中途站,沒有到目的地。你到中途站,就把它認作是目的地,就住下來,錯了。你學佛的目的是成佛,聲聞跟佛差得太遠了。譬如父母教兒女,希望你將來拿到最高的學位,好好的念書,拿個博士學位,你念小學,小學畢業你就滿足,你就認為我的學位已經拿到,錯了,那不是的。小乘誤會就像這個比喻一樣,他只是小學畢業而已,上面還有中學、還有大學、還有研究所,不知道向上提升,所以稱他作外道。

  「此以金剛山比喻菩薩智慧堅固,一切魔王外道不能動搖」。金剛山是比喻這樁事情。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菩薩,什麼樣是菩薩?用《金剛經》做標準,後半部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,才是菩薩。《金剛經》的前半部是聲聞,不是菩薩。不但四相破了,四相的念頭都沒有,都不存在,這是什麼境界?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平等的境界。平等是從哪來的?平等從清淨來的。於是我們就明白,我們今天學佛,選淨土法門,方法是執持名號,應該怎樣執持?從早到晚,二六時中,從初一到臘月三十,日日年年,年年日日,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,你就清淨了。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你的心叫正心,你的意叫正意,你的念叫正念。如果還有別的,都叫邪思,都叫邪言邪行。為什麼?這一句佛號保證你往生。

  往生不能靠人,靠人靠不住。現在就連助念都不保險,助念的人他心不清淨,他很著急,你到底有沒有往生?聽說往生頭上發熱,這一會兒摸一下、一會兒又摸一下,你說你煩不煩惱?助念的人要是清淨平等覺助念,有功德;心浮氣躁那個助念,我相信那個磁場不是往生人所希望的。心浮氣躁這種磁場是極不穩定,在那個磁場裡他怎麼會得到清淨心?這些道理你總得要懂。萬事總不離理,你把理掌握到。所以印光大師《文鈔》裡常常勸人,人在臨終幫他助念,不要碰他,讓他非常安詳的走。這個對!甚至祖師提出來,至少斷氣之後八個小時;可是最安全是十二個小時,最好的是十四個小時,這是判斷大概走了,神識離開了。能不能往生?是不是真往生?有兩個最可靠的信息,第一個他臨走的時候還沒斷氣,見到佛來接引,告訴身邊大眾,佛來接我去了,我走了。這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第二種,你真心要求他托夢給你,他如果真往生,他就有能力托夢給你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;他要沒有托夢給你,那就沒去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他有這個能力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,我們求他托夢,這是感,他就有應。雖然沒有應,他走得很好,走得很安詳,走得很莊嚴,肯定他不墮三惡道。這是靠得住的,這個沒有問題。所以要依經教,要依祖師大德這種開示來做參考。

  實在說,走的人有沒有往生,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。最重要的是什麼?我們這一生自己能不能往生,這是最重要的。他到極樂世界,我往生不就見到了嗎?我們看慧遠大師的傳記,慧遠大師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,看到蓮社比他早往生的人,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,一起來迎接他,都見面了。沒有往生就不在,只要有往生的人都在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我們要求的是這個,不求別的,絕不擾亂我們自己的清淨心,這是送往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的。不要以為我送了好多人,我有好多功德,你還在貪戀功德,貪心還沒斷,名利沒放下,傲慢沒放下,一身的煩惱習氣,這個都是自己麻煩的地方,不能不知道。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:

  【其心正直。善巧決定。論法無厭。求法不倦。戒若琉璃。內外明潔。其所言說。令眾悅服。擊法鼓。建法幢。曜慧日。破痴闇。淳淨溫和。寂定明察。為大導師。調伏自他。引導群生。捨諸愛著。永離三垢。遊戲神通。】

  這一段佛用了很多比喻,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上以喻明」,上是前面。「此下正說彼土菩薩真實功德。右文」,剛才我們所念的,「顯菩薩自覺覺他、宏法利生之德」,我們應當學習。『其心正直』,正直是菩提心。《起信論》上跟我們講菩提心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這《起信論》上說的。《起信論》上講的直心,就是此地講的正直,這是體。有體就有用,真心自受用,叫做深心,自受用。什麼是深心?古大德註解裡都是這麼說法,好善好德這個心是深心。《無量壽經》經題實在講得非常具體,好善好德,什麼是?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。清淨平等覺,這是善,這是德。所以我在二、三十年前講菩提心,我就用這個做深心,這個講得很具體,深心人聽不懂。清淨平等覺就是深心,就是好善,就是好德。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心,這是利他德。菩提心兩個作用,一個自利,一個利他,自利是清淨平等覺,利他是大慈大悲。我這麼多年來講菩提心,我講十個字,真誠,真誠就是此地的正直,菩提心之體。菩提心的自受用,清淨、平等、正覺;菩提心的他受用,慈悲。我用這十個字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好懂!我們修就是修這個。起心動念與這十個字相應,你真的發菩提心;如果與這十個字相違背,你還是輪迴心,六道凡夫,輪迴心。輪迴心幹的事情叫輪迴業,菩提心幹的事情叫菩薩道,這菩薩事業。事一樣,用心不一樣,果報不相同。如果是菩提心,果報在極樂世界;如果是輪迴心,總離不開六道輪迴,這非常非常重要!

  念老註解裡面說得非常好,「正直者:正者不邪,直者不曲」。這個曲就是現在中國社會一般講的彎路,曲就是彎路。「《淨名經》曰:直心是道場。《往生論註》云:正直曰方,依正直故,生憐愍一切眾生心」,這叫直心。正者不邪,直者不曲,曲是委曲,正直的心,從這個心裡頭生憐憫一切眾生的心,這叫慈悲。所以慈悲心從這生的。清淨平等覺也是從正直生的,這心不正行嗎?不正不直,那個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妄想分別執著正是輪迴心,造輪迴業。最嚴重的就是執著,執著在大乘教裡面叫見思煩惱,《華嚴經》上用執著,分別是塵沙煩惱,妄想是無明煩惱,這三種煩惱破盡就成佛了。

  「《法華經方便品》曰:於諸菩薩中,正直捨方便,但說無上道。」無上道是一乘道,對誰說?對菩薩說的,不是對別人說的。別人說,他不懂,對別人說什麼?說方便法。方便法是什麼?二乘、三乘。《法華經》上說得好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我們就知道,佛說二乘,大乘、小乘;佛說三乘,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這三乘,方便說。對菩薩說,說一乘。不要瞧不起,所謂下下根的凡夫,因為佛對下下根的凡夫,往往也用一乘法,不用三乘、五乘。為什麼?因為這些下下根人他能相信,他不懷疑,他肯真幹。所以下下根能成上上道,道理在此地。他謙卑,他沒有傲慢,聽話,教他念阿彌陀佛,什麼都不會,就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念了幾年真往生,瑞相稀有,他成佛了。由此可知,什麼樣的根性最好度?上上根人、下下根人,這兩頭很好度,都非常容易成就。最麻煩就是當中的,不上不下,因為他的意見太多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太多了。佛菩薩慈悲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為誰?就是為當中這個人,上不上、下不下的,為他們說方便法。上上根人,幾句話他就到極樂世界去了;下下根人勸他執持名號,三年五載也往生了。

  「又《法華文句》釋曰」,《法華經文句》智者大師作的,「五乘是曲而非直,通(教)別(教)偏傍而非正。今皆捨彼偏曲,但說正直一道也」。這是講的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是一乘法,直截了當勸你成佛。「按五乘之分有多種,至於《文句》所指之五乘,為人乘、天乘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乘」。近代太虛大師講五乘,根據《法華經》講的。「通教別教是偏,人天等五乘為曲。故正直之一道,唯是圓教之一乘。」圓是圓滿,無所不包,無所不容,就像今天我們所講多元文化,是這個意思。圓教包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教法,我們再問:包不包其他宗教?包不包這個世間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文化,是不是都包在裡面?都包,沒有一法不包括,這叫圓滿。不能包容,那就偏,這個意思總要細心去體會。所以在一乘法裡頭,經典上常常有,無有一法不是佛法。這個無有一法沒有界限,皆是佛法。這是什麼意思?佛是覺,不覺就是迷,對一切法你都覺悟了,那不就是佛法嗎?迷了,迷了就不是佛法,對大乘經教迷了,這也不是佛法。如果對一些邪門外道也是覺悟了,覺悟就是佛法。覺悟什麼?覺悟,你知道他是邪。聖賢法你覺悟了,知道它是正。知道就不礙事,邪對我沒妨礙,我不會受它的害。決定在覺迷,對一切法覺,就是佛法,佛法就是覺法,覺而不迷。迷就是邪法,對於大乘經教,你要是迷而不覺,你不是看它作邪法嗎?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「故其心正直者表菩薩之心,遠離偏曲之教,唯是一乘圓法,方廣平正,其疾如風之大白牛車也。」後面這一句是比喻。所以菩薩的心遠離偏、遠離曲,決定不會把偏邪委曲這些放在心上,心裡面只是一乘圓法,究竟圓滿之法。一乘圓法,在大乘經教裡只有兩部經,第一部是《華嚴》,第二部是《法華》,還有一部沒有翻譯到中國來,《梵網經》。《梵網》是一部分量很大的經,翻到中國來的只有當中的一品,菩薩戒,「菩薩心地戒品」,只有這一品。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圓中之圓,究竟圓滿,是哪一部經?是《無量壽經》。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就圓滿了。這是古大德公認,沒有人反對。《華嚴經》怎樣達到究竟圓滿?是因為普賢菩薩率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乃圓中之圓,究竟之究竟。從這些比較,這一部經突出了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裡的第一經,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弘化利生唯一的一部經典。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這裡頭無量無邊的眾生,每天往生極樂世界的有多少人?無法計算。有一等人聽到這些話,他就懷疑,極樂世界能容得下嗎?極樂世界有多大,能容得下嗎?首先要曉得,極樂世界不是一個星球,這一定要懂得。不是一個星球,你住在哪裡?這個問題阿難尊者問過,就在本經。佛講得很好,夜摩天住在哪裡、兜率天住在哪裡、化樂天住在哪裡?不住在星球上。天只有四王天、忉利天是地居天,它住在土地上,其他的住在空中,空居,不是地居,它不住在哪個星球上。

  極樂世界它是法性土,我們的世界不是法性土。這土是什麼?阿賴耶的相分,是法相不是法性。唯識家講得清楚、講得透徹,我們是依阿賴耶相分而住。阿賴耶的相分我們知不知道?我們不知道,我們見不到。我們能夠見到的,就像電視的傳真,我們在屏幕上見到的,現場,現場我們見不到。誰見到現場?八地菩薩,不動地,他見到現場,他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。阿賴耶的業相,能量,科學家講能量;阿賴耶的見分,現在科學家稱它作信息,信息場就是講的末那識,阿賴耶的見分;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。這些星球,我們就是五根眼耳鼻舌身能夠感觸到的那個境界叫五塵,五根五塵都是屬於境界相。五識跟第六意識呢?第六意識所緣的法塵,這屬於信息。真正見到阿賴耶這三細相,八地菩薩,七地還不行,還沒見到。既然是菩薩見到,八地以上,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五個位次,這五個位次菩薩統統見到,它不是假的,真有其事。

  不過這些佛菩薩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雖然有其事,其事不可得;雖然有其相,其相畢竟空。我們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會怎樣?會放下,決定不會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。為什麼?你說不會把它放在心上,實際上把它放在心上的人還特別多!哪些人?搞六道輪迴的人。只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他就搞六道輪迴,六道眾生。搞明白了,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給諸位說,六道輪迴就沒有了,真沒有了,不是假沒有了。六道輪迴沒有了,你修淨土,肯定得阿彌陀佛佛光注照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你就見到極樂世界,你就見到阿彌陀佛,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這是什麼?見佛的祕訣。所以菩薩比我們高明。偏是通教別教,曲是小乘,凡夫知見,這些全放下。一乘圓教,阿彌陀佛!方廣平正,後面是比喻,其疾,疾是快速,成就快速,如風,這是大白牛車。古時候交通工具裡面,速度最快的馬車,大白牛車就是馬車,用這個做比喻。

  「善巧者,《佛地論》曰:稱順機宜,故名善巧。又《文句》曰:顯善權曲巧,明觀行精微。上句明覺他,善能觀機逗教,行權方便。下句明自覺,於觀行善入精微。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,隨機應緣,故曰善巧。」善巧,對自己、對教化眾生是必要的。善巧智慧是什麼?我們前面學過十波羅蜜,十波羅蜜是以般若波羅蜜為基礎、為根本,後面四條就叫做善巧,總名為善巧。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這前面學過,這些就是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能幫助自己向上提升,能幫助眾生,所以自行化他都不能離開善巧方便。方便兩個字怎麼講?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換句話說,大家好懂,最巧妙的方法,最合適的方法,就叫方便。所以方便不是定法,方便是隨機應變,這要真實智慧,用得非常恰當,讓人歡歡喜喜接受,而接受他就明白,明白他還能真幹。對自己,觀行精微。所以《佛地論》裡面說稱順機宜,什麼叫稱,什麼叫順?稱是言辭,順是行為,機就是大眾,宜就是恰當,宜就是方便。我們的言語,我們的態度,用《華嚴》普賢菩薩的話說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你不順著他,他不但不能接受,他還來反駁,給你添麻煩。所以一切要懂得恆順,恆是永遠,隨順眾生。為什麼?眾生迷了,迷得太深,迷得太久。菩薩雖然大徹大悟,完全通達明瞭,對於一個迷得那麼久、迷得那麼深,你要幫助他像你一樣,不是簡單事情。你自己想想,你用了多少時間去修鍊到現在的境界。你再想想,我們在沒有遇到佛法,沒有修行之前,是不是跟他一樣?

  我在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之前,我不相信佛法、不相信宗教,我認為那是迷信,而且認為它是應該被淘汰掉的。這是什麼?從小老師這麼說的。所以小時候聽到,接受這個東西,先入為主,變成自己主觀觀念。再看一般社會大眾,知識分子,都是這種心態,這還會錯嗎?過失是很嚴重,自己一點不知道。什麼過失?沒有把這事實真相搞清楚,人云亦云,人家說迷信,我也說迷信。它到底是不是迷信,我們有沒有去研究過?沒有。有沒有接觸過?沒有。這是自己的過失。方老師他接觸過,他學習過,所以他對於宗教是什麼他知道,我們不知道。所以他給我介紹第一句話說,「你太年輕,你對這個不了解」。這句話說得我們就沒話講了。然後他告訴我,「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」。我跟方先生學哲學,他推崇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。接著他說,「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」,後頭還說了一句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們從來沒有聽人講過,這是真的嗎?他要給我上這堂課,「佛經哲學」,這是我跟他老人家最後的一個單元。這一堂課上完之後,我就離開他老人家,我又找到一個老師,章嘉大師,那是專學佛的。方老師是學哲學的,我得找一個專學佛學的來,向他老人家請教,就跟章嘉大師三年。得慢慢來,愈搞愈清楚,愈搞愈明白。章嘉大師走了,他六十八歲走的,我跟他那一年,他六十五歲。走了以後,我跟李老師,跟他老人家十年學經教,正式搞了,知道這個東西好。

  所以善巧一定要有,善巧的根、善巧的來源是智慧。智慧的來源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。清淨平等的來源是守規矩,守住倫理道德。如果把倫理道德拋棄,對古聖先賢懷疑,那你永遠入不了門。為什麼入不了門?你沒有敬意。印光大師說得好,真理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如果我們對聖賢一點誠敬心都沒有,那你就不得其門而入。釋迦牟尼佛親自跟你講,沒用,你入不進去。什麼原因?是你自己有障礙,必須用真誠你才能入進去。為什麼?佛所有的教誨,無論是身教、是言教,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也就是全是從真誠裡頭流出來的,唯有真誠,能跟他感應,心心相應。你不是真誠,你求不到。

  我們從《六祖壇經》做個例子,神秀跟五祖十幾二十年,有沒有契入心性?沒有,還是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還幹這個。這是什麼?心外求法,外道。書念得不少,儒釋道都學,大家都稱他為五祖的大弟子,五祖要傳法了,每個人的心裡都想到肯定是傳他。在五祖道場,他的身分就好像是助教,五祖多少弟子都跟他學習。所以這一下傳法,衣缽傳給一個外人,不認識字,講堂一次也沒有參加過,禪堂一次也沒有參加,怎麼會給他?沒有一個人服。如果給神秀,大家都服,沒事。衣缽傳給惠能拿走了,大家不服氣,只有神秀自己知道。神秀還不錯,還能夠反省,知道什麼?沒開悟。他那一首偈子,被惠能改掉,惠能告訴他的是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他也服了,還不錯,總算是個正人君子,還有君子之風。所以以後武則天做皇帝召見他,他推薦惠能。但是惠能不出山,不應召,皇帝召見他,他不去。這些事都記在《壇經》裡面。這都是真正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,教我們怎樣學佛,教我們怎樣度眾生,正法久住,福利眾生。

  所以稱順機宜,自然善巧方便就生了。換句話說,沒有自己,只有別人。沒有自私自利、沒有名聞利養、沒有個人的利益,這是基本的條件,你才有菩薩、有佛那樣的善巧。其實善巧誰沒有?個個都有,只是被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障礙住了,它不起作用。《法華文句》上這兩句話說得好,為什麼?自他兩方面都說到了,顯善權曲巧這是利生,明觀行精微這是自利。這個下面念老註得好,「上句明覺他,善能觀機逗教」,你一看就曉得,這個眾生要用什麼方法教他。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,正法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鍵,正法能不能住世,或者正法在這個時代滅亡,我們就遇到了,遇到這個關口。為什麼?現在舉世之人都不相信。我們要細心觀察,為什麼不相信?他不相信自己。你今天去問問人,你有自信心嗎?大家都搖頭。你相不相信父母?不相信。夫妻,太太妳相不相信妳先生,先生相不相信太太?都搖頭。連父母、夫妻、兄弟姐妹都不相信了,你還相信誰?祖宗更不必說了,哪有祖宗?什麼聖人、佛菩薩,那騙人的,都這個態度。

  我們面臨的難關,無法教了。那要用什麼方法?賢首《還源觀》上的四德,我們就想到了,依這個四德也許還有效。「隨緣妙用」,隨緣就是此地講的善巧。隨緣當中怎麼樣?不變。不變什麼?頭一個是信心。你不相信,我相信,全世界的人都不相信,我還是相信,我不懷疑,這叫妙用。我不被他轉,他慢慢就被我轉,我要被他轉,我就放棄了,我永遠不變。用第二個德來顯現第一德,這妙用。第二德是什麼?「威儀有則」。我要把佛菩薩所講的,我做到,變成我的生活,變成我的工作,變成我處事待人接物的基礎原則,我把它做到,久而久之他會發現你還真不錯。為什麼?他生活在痛苦的世界,我們生活在快樂的世界,這兩個是強烈的對比,要讓他看到;他不看到,他不相信。等到自己有機緣,我們志同道合的人居住在一起,做一個好樣子。這一個小區,是個佛陀教育的示範區,大家認真做,做出來給你看。你要看到我這個比你們那個環境好,生活好,心情愉快,大家都相親相愛、互助合作,比你們天天吵架,天天懷疑、鬥爭,這兩個比較,你看哪個好?不用這個方法,你就沒辦法。講,講破喉嚨沒人相信,一定要做出來。

  「柔和質直」,態度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真誠心,用真誠心,外面柔和,今天我們講和諧,決定沒有心浮氣躁。現在人全是心浮氣躁,我們心平氣和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要如如不動。順境不要狂歡,不要失態;逆境不要有怨恨,不要記仇,要用清淨平等覺把它化開。最後一個,重要!那真的是基礎,「代眾生苦」。我們受苦受難給他看,你不肯受苦受難,你就不想到這個世間來。這個世間太苦,我們趕快走,他們自作自受,隨他去!這是什麼?這是小乘。大乘菩薩看到苦難眾生,憐憫他,跟他共甘苦同患難,來教化他,來幫助他,這不一樣。這個四德能幫助現前,做為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綱領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