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一七集)  2012/9/1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1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一千零二十頁第一行,從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「諸佛如來離於見相,無所不遍,心真實故,即是諸法之性」,我們看這一句。學佛,學大乘、學淨土,目標都是希望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怎麼見性?這又提醒我們,要離見、要離相。諸佛如來是我們的榜樣,是我們的典範,我們要想成就,一定要依照這個榜樣來塑造自己,才能成就。這句話就是圓滿的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金剛經》前半部教人離相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離相;後半部是教菩薩離見,離我見、離人見、離眾生見、離壽者見。相是外面境界,見是內裡面的觀念,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。我們常常提醒自己的,怎樣能做到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,就是離見。

  所以《金剛經》前半部修成了,也就是落實了,最低小乘須陀洹果,大乘以《華嚴》為標準,十信位裡面的初信位菩薩,那聖人了,轉凡成聖了。後半部離四見,就是大乘圓教初住以上,法身菩薩了,大乘常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統統是離見的。離見還有這麼多的位次,那我們曉得,見是離了,放下了,起心動念放下了,習氣猶存,習氣不好斷。四十一個位次,完全是習氣多少不同而建立的,雖建立,不能著相,不但不能著相,見都不能著。但是佛的教學,方便起見,為我們建立這個法身四十一個位次的法。這是教學方便,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無,有無二邊都不執著,這就對了,我們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在初學,我這兩天晚上利用這一點時間,看劉余莉教授的《群書治要》的光碟。我看了非常歡喜,也深受感動,她說得很詳細,舉的例子非常恰當。佛法是大法,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,這個每個同學都知道的;雖然知道,在行動上都疏忽了。我們想到世尊滅度之後,他的弟子分散到四面八方,去傳播釋迦牟尼佛的教學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沒有了,有些地方三、四百年沒有了。像我們訪問過的爪哇,在印尼,大概是有七百年,以後沒有了,這些遺跡都還在。我們聽說在阿富汗大概也是七百年。唯獨在中國,兩千年了,還沒有斷滅。這什麼原因?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這樁事情總算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所以孝,教之本也,人之本也,也是佛之本也。怎麼知道是佛之本?淨業三福第一句就說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你看。奉事師長是建立在孝養父母的基礎上,人不孝父母,怎麼會敬師長,怎麼可能尊師重道?

  中國這個環境太好了,佛沒有到中國來之前,中國人講孝道。不僅僅口講,圓滿落實,社會上人沒有不孝順父母的。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,不孝的人,他在社會上無立足之處,沒有人會理他,也沒有人用他,也沒有人願意跟他做朋友。所以,不能不學孝,不能不盡孝,愈是盡孝的人社會大眾對他愈尊敬。淨業三福頭一條是世間法,沒有世間法就沒有佛法,要把佛法搞起來,一定先把基礎搞起來,基礎就是世間法。中國對這個是最健全的,就是四科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所以我就想到漢學院,正在興建的漢學院,在馬來西亞,我們在預備的基礎上,首先要把世間法搞好。前面兩年,或者是三年,決定要把這個世法的基礎堅固的奠定。

  我們選經,儒釋道的三個根要認真去紮,要求做到,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儒,四書必讀,就學這一部,扎根;道,我們選定《老子》、道家的《感應篇》、《陰騭文》;佛教的,我們選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。如果有能力,這三樣東西,四書、《老子》、《無量壽經》能夠背誦,最好的;不能背誦,這三種書至少也要念三十遍、五十遍以上,念得很熟。最好是把它能念背,三種裡頭背一種都可以,甚至於三種都背那就更好。關於修行,修行就是篤行,真幹。陳弘謀先生的《五種遺規》很好,這是我們早年,李炳南老師為我們同學選的修身課本。老師沒有講,把這個書發給我們,每個人發了一本,讓我們自己去學習,內容非常豐富。我們可以從這裡面去選,就像《群書治要360》一樣,選我們現前迫切需要的,把它節錄出來,成一本小書。我們也不必多,《360》就很好。這個東西要把它當作扎根基礎課程來學習。

  另外還有,我選讀的《世界宗教是一家》,這也是個小冊子,裡面有十個宗教,我們偏重在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。這個要多看,看得很熟,知道宗教可以和睦相處,宗教可以共同學習。宗教裡面的教學,百分之七、八十是相通的,沒有牴觸、沒有矛盾。只有少數那些不一樣的,是因為各個族群歷史、文化不一樣、生活習慣不一樣,而有差別。這是小事,這個我們要知道,彼此互相尊重。我們只求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,後面那都可以開放自在,身同住、口無諍、意同悅、利同均,守住原則就好,不一定要我們相同,各隨所好。這樣相聚在一起,真正做到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社會安定繁榮,世界安穩和平。

  這句話這是基礎、這是根本,就是要離於見相,不要著相。從佛法上說,著相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對於一個想超越六道輪迴、了生死出三界的人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真正放下之後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之時,真心起用。我們現在是妄心起用,真心不見了,真心在,你看不到。在哪裡?就在眼前,一切時一切處無所不在,此地講無所不遍,周遍法界。遍一切時、遍一切處,為什麼?心真實故,它是真的。這個真的即是諸法之性,就是真如自性,見性成佛。

  「自體顯照一切妄法」,顯是明顯,清清楚楚,一絲毫不迷惑,照見一切諸法,一切諸法都是虛妄的。佛家講真妄,它的標準很簡單,真的就是永恆不變,這就是真的,凡是有變異的都是假的。所以一切諸法,縱然是心生、心現,還是虛妄的。只有心生心現,沒有識變,這就是諸佛實報莊嚴土,在這個地方現的身叫報身。佛有三身,法身,法身就是自性,淨土裡面講的四土,法身就是常寂光。常寂光沒有形相,常寂光,三種現象它都沒有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全沒有。叫寂光,寂是寂靜,光明,我們常講清淨光明。這是本體,哲學裡頭講的本體,它能生能現,它什麼都沒有。但是所生所現的不是真的,你可別執著,你執著就錯了,它所生所現的是個幻相。

  這是真的嗎?是真的,有憑有據。你有沒有害過眼病?我在這一生中,眼睛生病的時候有過至少也有個三、四次。眼病的時候,看到燈光,燈上有個圓圈,這是真的,我有這個經驗,是這樣的。看外面東西,空中確實沒有東西,會看成一條條它在遊動,眼睛生病的時候就看到。那就曉得,我們的自性,自性有了毛病就出現相。自性怎麼會有毛病?一念不覺就出毛病了、就現相了。所以一念不覺把自性變成阿賴耶。你要問阿賴耶有多大?阿賴耶跟虛空法界一樣大。阿賴耶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它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所變。但是要曉得,妄不離真,如果沒有自性能生所生,阿賴耶就沒有辦法能變所變,它自己就不存在。所以心有兩個,一個真心、一個妄心,真妄都不可得。自性是真心,諸法之性,阿賴耶是妄心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阿賴耶變現的。所以轉識成智,這修行,修行就轉,轉八識成四智,十法界就沒有了,十法界是虛妄的。

  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,這是心生心現的,沒有識。這裡頭的大眾,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大眾,統統都是轉識成智的大菩薩,八識沒有轉過來,他不能到這個地方。一定轉八識成四智,他自自然然他就生到這個地方,實報土。實報土雖然是真,不是純真,不是究竟圓滿。為什麼?他還有習氣沒斷乾淨,這個習氣只障礙他回歸自性,其他的障礙都沒有。所以,實報土的法身菩薩,他們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妙覺如來差不多,真的得大自在。天台大師六即佛,稱他們為分證即佛,他們是真佛,不是假的,只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。從等覺提升到妙覺,那就圓滿了,回歸自性。回歸自性跟常寂光融成一片,這個時候真正證得了一體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,是你親證的。一切法統統是你自己心生心現,在十法界裡頭自識所變,這是大乘經教裡頭給我們說的宇宙萬有事實真相。

  所以一定要知道,自體顯照的這是能照,一切妄法是所照,一定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妄法。那我們佛法?佛法是妄法,沒有說佛法例外,佛法也是因緣生法。你自己回歸自性,哪來的佛法?佛法跟世間法相對產生的,世法沒有了,佛法也沒有了。一有一切有,一滅一切滅,你的心才乾淨。阿彌陀佛有沒有?阿彌陀佛也沒有。等到你念到等覺菩薩,你還不能證得妙覺,你知道為什麼嗎?念阿彌陀佛習氣沒斷。阿彌陀佛是不執著,明知道是假的,可是不知不覺又冒了一句阿彌陀佛起來,就這個原因回不了自性。真的把這一句放下了,不會再冒出來,這就回歸自性,這才叫無上菩提,才叫妙覺如來。妙覺、無上菩提,假名,可別當真,你當真又錯了。所以佛教導大家,常常要記住、想著,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。

  一切法,我們這些人給它建了個名字,便於區別、便於指示。如果我們學禪宗,大德一句話,宗門大德說,「離一切名相,道一句來」,這是禪宗的機鋒。離一切名相,你說一句給我聽聽,你能不能說得出來?說不出來。名相是假的,你所說的全都是假的。假的裡頭有真的,全在你能不能領會。所以宗門大德常說,你會麼!這個會就是假的裡頭見到真的,你會麼!真的是什麼?真的說不出來。假的可以說,有名有相,真的沒有名相。它什麼都沒有,但是「有大智用」,全體是智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,不是從外頭學來的。外面學來的是知識,外面學來的全是障礙,叫所知障。障什麼?障礙你明心見性。

  學不行,不學也不行,這怎麼辦?為什麼學不行、不學也不行?因為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學也行,不學也行,都行,都能明心見性。這個見跟相不能不離,不離就是學不行,不學也不行;要是離,學也行,不學也行。釋迦牟尼給我們示現的學,很認真學了十二年;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不學,不學也行。甚至於能大師說,這樁事情跟學不學沒有關係,這是他跟無盡藏比丘尼說的話。全在放下,放下便是。這是早年,六十年前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。那個時候我聽了歡喜,似懂非懂,經過六十年的學習,逐漸逐漸體會到這句話的法味,嘗到一點味道了。怎樣才嘗到?要放下,真不執著了,只要有一絲毫執著,這味道你嘗不到。因為這個味道要離一切法,即一切性,見相代表一切法。

  所以,因為智慧現前,「無量方便」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方法不是一定的,沒有定法,活活潑潑,大用無方。會用得非常恰當,因人、因事、因時、因地,恰好幫助人覺悟了,這叫方便。不是去迷惑人,不是去難為人,是教人當下覺悟。不能覺悟,還有善根福德的人,善根福德是什麼?他能信,他痴這個煩惱重;也就是說貪瞋的煩惱輕,痴煩惱重,所以他有善根、有福德,他沒有智慧。這種人也好度,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調教,就可以幫助他破迷開悟。他在此地,破迷開悟他做不到,到極樂世界就做到了。

  「隨諸眾生所應得解」,這是教學的人不能不知道,眾生根性不一樣,一定要應機說法。他是什麼樣的程度,給他講適合他程度的東西,他能接受,講太高了他不懂,講太淺了他聽了沒味道,所以法一定要契機。「皆能開示種種法義。是故得名一切種智」,一切種智就是自性本有的智慧。也就是此地所說的五種智裡頭「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,這殊勝的智慧。這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圓滿自性智慧照見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,此地自性顯照一切妄法,跟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是不是一個意思?照見之後他得什麼?他那個心地跟經題上所講完全相應,清淨平等覺,真心。清淨是沒有染著,平等是沒有動搖,無所不見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

  清涼稱它作無障礙的法界,說了四種無礙,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為什麼無礙?因為它統統是假的、是虛妄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為什麼會有障礙?你起心動念,障礙了;再有分別,這障礙就大了;再執著,那是嚴重障礙,全迷了。所以我們自己學佛,老師常說,學佛要有自知之明,對別人知不知不重要,對自己知不知非常重要。知道自己現在在什麼地位上,是在哪一個等級,我們就不會傲慢,不會自以為是,不會得少為足,依舊不斷的勇猛精進,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,這就對了。提升到究竟圓滿,就是這幾句話上所說的,這究竟圓滿。學習最怕是自以為證得了、自以為究竟,他再不能向上提升,這個自以為就是嚴重障礙。

  這一段所說的就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說「無所見故,無所不見,如是對治第四疑」。第四種疑惑跟第一種疑惑是相同的,第一種說佛智,後面開出了四種。這四種裡頭八識,先說前五識,第一種;第二種,第六識;第三種,第七識;這第四種,第八識。轉八識成四智。說得好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叫真修。修行修什麼?就是轉識成智,轉煩惱成菩提,轉迷為悟,這些話意思都相通。學了轉不過來等於沒學,轉過來了叫學佛,轉不過來叫佛學;轉過來了是智慧,轉不過來是知識。智慧能解決問題,幫助你超凡入聖;知識做不到,知識再高還得搞六道輪迴。

  末後這裡還有一段,「元曉師《宗要》復云」,《宗要》裡頭還說,「若人不決如是四疑,雖生彼國,而在邊地」。元曉師說得好,這些人大概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。他說,若人,當然是學淨土的人,淨土的人對於這四種智要是有疑惑,一定要把疑惑破除。為什麼?如果有疑,能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生在邊地;也就是說,五百歲花不開,不能見佛聞法,以此為苦。他為什麼能往生?我們看下面,「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境」,對這個不知道,真的他不曉得。但是他沒有疑惑,他沒把它放在心上,根本不知道這個事情,也不疑惑。「而能自謙」,自己真誠、謙虛、恭敬。「心眼未開」,就是智慧沒開,沒有能夠破迷開悟。但是他有個好處,「仰推如來,一向伏信」,憑這個就能往生。他對於如來能做到仰信,仰信在這個地方用八個字來說就更清楚了,什麼叫仰信?仰推如來,一向伏信。對佛尊敬,對佛有信心,自己理事不明白,佛說的是真的,佛說的他完全接受,一點懷疑都沒有,這種人很厲害。

  我們常常提到鍋漏匠就是這樣的人,他真的什麼都不知道,對諦閑老法師相信,把諦閑老法師看作佛陀,只要是他說的,決定依教奉行,你問他什麼道理,不知道。所以,他能夠站著往生,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。諦閑老法師稱讚他,當今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,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,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也沒有一個人能跟你比。不是別人講的,諦閑老和尚講的,諦老說這話包括他自己在內。鍋漏匠為什麼會成功?就是能自謙,心眼未開,仰推如來,一向伏信,伏是順服。

  「如是等人,隨其行品,往生彼國,不在邊地」。就看你自謙的程度,你謙到什麼樣子,自謙到什麼樣子,你對如來的佩服、敬仰達到什麼程度。如來給你講的話,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服從,一絲毫折扣都不打?你能這樣去做,你的成就不但往生,我們相信往生的品位是在實報土上三輩往生,不得了!這種人往生,品位八地以上。為什麼他能爬得這麼高的品位?他自己很謙虛,不是他自己要的,自然。這裡講隨其行品,隨著他修行的這種品德,自然達到這個品位。這就是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頭常說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。這種人心眼未開,愚痴,什麼都不懂,但是他對阿彌陀佛、對釋迦牟尼佛,乃至於對一切眾生,他都是百分誠敬、千分誠敬、萬分誠敬。那就是印老的話了,萬分誠敬他就得萬分利益。所以,他往生實報土上上品往生,就是這個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。

  人要謙虛、人要恭敬,人要把世間看破,把自我看破。我在哪裡?真有我,不是假的,遍法界虛空界就是我。我現在迷了真我,我學佛求生淨土,主要的目的是把真我找到,就是為這麼一樁事情。真我、假我是一個我。但是必須自己要能回歸自性,要回歸常寂光,然後起用,起作用,那是無往而不自在。我們發了願,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你真正能做得到。沒有回去,能力有限。我們也是無始劫到今天,迷惑顛倒,造業受報,這些東西困擾我們,讓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。

  我們再接著看下面,「生彼邊地者,別是一類,非九品攝」,他是另一類,另一類是這一類人有疑惑而沒有斷。比那些阿公阿婆不一樣,阿公阿婆他沒有疑惑,什麼都不懂,他什麼都不疑惑,他也不想懂,你給他講他不愛聽。他心裡頭就一句阿彌陀佛,老老實實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不知道,他的往生,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。三輩,《無量壽經》說的,九品,《觀經》所講的,他是上輩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這是他們往生的品位,不可思議。「是故不應妄生疑惑」,這句話是警告我們的,不應該生疑惑。凡是騙人他有騙人的目的,佛菩薩不會騙我,佛菩薩騙我們,他目的何在?他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絲毫貪戀,他也沒有瞋恚,他怎麼會騙人?所以我們要真誠、真信,決定不能有絲毫疑惑。經要念,遍數愈多愈好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是快速明心見性最妙的修行方法。什麼人能接受?真的,大善根、大福德的人他能接受。不是大善根大福德,為什麼?他不相信,他要廣學多聞。路走錯了,走偏差了,叫彎路,繞好大的圈子才繞到目的地。走捷徑的、抄近路的,一門深入的,他早就開悟了,早就成佛了。

  「此論至精至要」。這是元曉師的。我們要不要去找這個論?不需要了,念老把這個論裡頭精要的地方統統抄在這裡頭,讀這一本就夠了,愈老實愈好。「如能信如來諸智,是為上根利智」,一點不懷疑,你就是上根利智。「若未能信得及,但虛心自謙」,這非常重要,我們學佛,永遠自己謙卑,永遠尊敬別人,這絕對正確的。「仰信諸智,亦得往生,不墮疑城。淨業行人當三復斯言」。三復不是三次,是多次的意思,就是這些話你常常聽、常常看。文字常看,現在我們講經,得科學之便,都把它造成錄音、錄像,可以多聽。真誠、恭敬、專注聽講,遍遍意思不一樣。那什麼原因?我們的領悟不相同,漸漸開悟了,同是一句話,感受不一樣。我們讀經亦如是,同樣是這部經,讀一遍跟讀十遍不一樣,讀十遍的人跟讀二十遍的人不一樣。中國古人說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不需要去想,為什麼?一千遍讀下來,心定了,定能開慧,智慧開了。

  我們在學佛的時候,李老師教導我們,我們看一樁事,隨便拈一法,要怎樣才把這樁事看清楚?至少要觀察八面,八面玲瓏。哪個八面?看它的體、看它的相、看它的作用,再看它的因、看它的緣、看它的果,再綜合看它的事、看它的理。一樁事情,這八面都看到了,你對於這個才認識清楚。這叫看什麼?看表面。深一層,每一面都有八面,看這個體,體之體、體之相、體之用,體之因、體之緣、體之果,體之事、體之理,八面。每一點都是八面,相之體、相之相、相之用,八八六十四,六十四是你看深一層了。再深一層,再乘八,再深一層又乘八,其深無底,佛能夠洞徹底源。老師給我們這麼一說,我們服了,經上不是說大話,他真有這個能力。我們今天對一樁事,八面都顧不到,所以出毛病。為什麼出了毛病?我們疏忽了,那一面沒看到。這是真實智慧。老師這個教的方法,在當年大專講座他編的一個教材,接引初機的,叫《佛學概要十四講》。

  於是我們就明白了,十善業道只有十樁事情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只有十條。十條裡頭每一條都具足十條,就一百條;一百條裡頭,每一條裡頭又具足一百條。這一展開,八萬四千條,大乘菩薩。我們怎麼能跟人相比?我們把這十樁事情做到就算不錯了。人家每一條裡頭有十條,這一百條,這契入,不能跟人比。小乘聲聞、阿羅漢能將十善業道展開為三千威儀,展開為三千條;大乘菩薩更深入,展開為八萬四千細行。所以成佛,我們後面佛像是畫的像,很多畫像我們看佛圓光,佛的頭上有圓光。常常有人在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,多半用梵文寫的,唵阿吽。密宗裡頭用藏文寫的,中文寫的也有,發音相同,唵阿吽。什麼意思?身口意,就是十善業,十善業做到盡善盡美就成佛了。

  菩薩展開八萬四千,到佛那裡,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的法門,那是真的,這個也不是假話,它重重無盡。這才讓我們對於佛的智慧有了一點概念,知道這不是誇大、不是假的。心要細,心要專注,這就是禪定,就是佛家常說的三昧。心愈清淨,定功愈深,你看得就愈究竟,你能看多少個層次。如果我們就《華嚴經》上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,就不可思議。初信位的菩薩能看八面;二信位的菩薩,八面每一面都有八面,八八六十四面;三信位的菩薩,六十四面每一面都有八面,再乘八。你再乘下去,倍倍相乘,乘到等覺菩薩,乘五十一個,這數字太可觀了!我們從這裡也得到一個概念,菩薩的智慧、菩薩的德能真正不可思議。我們才能相信,我們那個謙卑才生得起來,跟人家一比真不行,差太遠了,怎麼比法!我們今天比,就跟初信位的菩薩比,初信能看八面,我們行嗎?所以,深深體會虛心仰信,還是要有個概念,我們的虛心、信心才能生起來;這也說明,謙虛跟信心很不容易生起。像這些教義,在過去真正是老生常談,是佛教入門的一些知識,都知道,現在很少聽到了。

  下面一段經文,說這些對於佛智有懷疑,但是他還相信因果。瑩珂法師往生就這個,就相信這個。

  【猶信罪福。修習善本。願生其國。】

  他相信這個,能不能往生?能。註解裡頭說,「若有眾生,於此諸智疑惑不信」,他不信,有疑,但是也不放到口上,他相信罪福。造作許多不善業,相信有六道輪迴,相信自己造的不善業將來要招三惡道的果報。提到惡道,他害怕了。如何能夠不生惡道?只有一個方法,求生淨土。所以,他一心念佛求往生。能不能生?能生。『猶信罪福,修習善本,願生其國』,這個善本就是念佛,信願持名為世出世間一切大善之本,這是根本。我們接著往下看,「是為生邊地者之行境」,行是他修行,境是境界。「罪福者,五逆十惡等為罪,五戒十善等為福」,這一定要搞清楚。五逆十惡把一切罪法包括盡了,五戒十善把一切善法也包含盡了。前面說過,菩薩把五戒十善展開為八萬四千細行,阿羅漢把它展開為三千威儀。造作十惡的人,這個十惡一展開的話也是八萬四千罪殃,果報太可怕了!

  今天整個社會的教育,不要說得太多,不要說得太玄,盡量的把中國傳統四科講清楚、講明白,古時候的例子、現前的例子說給大家聽聽。佛門裡頭,只講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夠了!講清楚、講明白,就能達到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這效果都成就了。勸導大家學一部經、學一部論,這是把自己不斷向上提升的基礎。不想提升,這就夠了,在人間過個幸福美滿的一生,來生不墮惡道。要提升,那就要修,往上修,一部經、一部論、一個法門,一定選一樣,不要多。教化眾生一定要開悟,沒有開悟不教化眾生,這是穩穩當當,一點過失都沒有。當初李老師教我們講經,勸我們出來講,老師說過這個道理。古來的大德講經教學、著書立說都是開悟的,不開悟不敢,開悟是智慧現前,不開悟是煩惱當家。

  但是現在我們沒有開悟,怎麼能講經?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,用古大德的註解,把古大德的註解,都是文言文,把它翻成白話文來講。講錯了?講錯了那個大德負責,責任不在我,在他,我沒有翻錯。這就行!我們才敢出來,講這麼多年,小心謹慎。說是淨空法師會講經,錯了,淨空法師不會講經,淨空法師只會把古人的註解翻成現在的白話,跟大家在一起分享、學習。這就是謙虛,一定要學習。我們的目標是往生淨土,如果狂妄自大,說是我講的,那恐怕要墮地獄。現在可以得一點小名聞利養,來生不好受。這個就是什麼?猶信罪福,我們相信因果,不敢這樣做。

  「不能敬信佛智,尚信罪福因果」,這個他相信,「而常修禮佛念佛,求生淨土」,專修淨土法門。「因念佛實為諸善之本,故云修習善本」,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。修淨土的人,祖師大德對這個事情講得很清楚,我們留意到了,一生當中緊緊抓住不能放手,要真幹,信願持名,這修習善本。「如上之人,信福不信智,信事而迷理,故墮疑城也」,把墮在疑城的原因說出來了。這些人也是自作自受,為什麼不信?比不上那些阿公阿婆,阿公阿婆你問他信不信?他信。什麼是佛智他說不出來,他講不出來,他真的不知道,但是他相信,這很可愛,所以他不墮疑城。你很聰明,叫聰明反被聰明誤,聰明,聰明不信,自以為聰明,所以就錯了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前面是疑佛智,這邊是懷疑自己善根福德。

  【復有眾生。積集善根。希求佛智。普遍智。無等智。威德廣大不思議智。】

  註解裡頭說,「以上為另一類生邊地行人,信他不信自者」,對於佛智他相信,但是對自己有懷疑。「與上一類,同是信未具足。蓋信有六信」,這是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頭說的。《要解》裡面的順序,第一個是信自,第二個是信他,把這兩個擺在前面,蕅益大師說得非常好。具足這六信,這才叫具信,具是具足。「本類行人知求佛智。下文普遍智等三智,相當於前之四智。勉強言之,威德廣大不思議智,相當於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。普遍智相當於大乘廣智,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,咸至無上菩提也。無等智應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。前之諸智見《魏譯》。今之普遍智等見於《唐譯》」,這個交代得很清楚,這些文字從哪裡來的。夏老的會集,最難得的交代清楚,不是自己隨便用字,全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。遵守會集的規矩,不能在原文加一個字,也不能在原文裡減一個字,一定要保持著原文,這樣會集就如法了。

  這個地方六信,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節錄下來做我們學習的參考,《阿彌陀經要解》。這個參考裡面是依照蕅益大師原文排列的,我覺得這個好。頭一個相信自己,人對自己喪失信心,一切就沒有了。自己都不相信,還相信誰?沒有自信心,信別人,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所以第一個要有自信。「信我現前一念之心,本非肉團,亦非緣影」。這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人「本性本善」,教學頭一個把這個概念告訴他,你本性本善。你要珍惜本善,你要愛本善,就是自愛,要自尊。珍惜本善是自尊,愛惜本善是自愛,你要常常把這個本性保持住,這是教育最高的宗旨。佛教人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首先把這句話告訴他,你本來是佛,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佛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回歸到本來面目,禪宗所說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那就是本來是佛。所以相信我現前一念之心不是肉團心,肉團心是心臟,這是器官,五臟之一,不是這個。亦非緣影,緣影是什麼?思想。西方哲學家說「我思,故我在」,比一般人高明。什麼是我?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是我。比一般人高一等,但還是假的,能思惟想像的不是我,是阿賴耶的第六識、第七識。

  「豎無初後」,豎從時間上來講,沒有先後,不是過去,不是未來。「橫絕邊涯」,橫的來說,從空間來講,沒有邊際,這個心多大,這就是自性。自性,一切法的本體。所以大乘經上常說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、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概念,一定要牢牢記在心上,它簡單,容易記。修什麼?就修這個東西。我為什麼來接受佛陀教育?就為這個,我要求明心見性。這個東西你看,「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」,這真心。即現在隨十法界的緣,隨人法界的緣,隨現前居住在地球上這個法界的緣,這隨緣。有沒有變?沒變。

  六祖惠能大師見到的,真的,他見到是他的,我們的真心跟他一模一樣,毫無差別。他所看到的,沒有染污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沒染污;「本不生滅」,生滅是阿賴耶,不是自性,自性沒有生滅;「本自具足」,一切都不是從外來的,全是心想生的。自性,真的本自具足,什麼都具足。世尊舉幾個例子,智慧、德相,這是舉個例子,並不是僅僅是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其他的統統包括在裡面,一樣都不缺。為什麼?缺了就不能現了,能現當然不缺。它能現虛空法界,它能現諸佛剎土,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都是它本自具足的。千變萬化,這個我們很難想得通,我那時候想了好久,就想到萬花筒,小時候玩的東西,你看就這麼一點點大。我們小時候萬化筒,自己做的,搞個竹筒,用三片玻璃放進去,剪一點碎紙,把它搞個小玻璃嵌上去,轉動,這裡面花樣就出來了。你怎麼轉,它怎麼變,你轉一天,找不到兩個一樣的。證明了什麼?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上所說的「出生無盡」,應對「本自具足」,能大師的本自具足。從這上面我們相信了,自性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於是我們就明白,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關係太大了!我們這裡起心動念,它底下產生變化了,這個宇宙之間事產生變化,出生無盡。一個是精神現象,就是念頭,起心動念,另外是物質現象。我們身體是個物質,身體是細胞組成的,細胞是生滅法,它是波動產生的。這個波動速度多快?賢首大師告訴我們周遍法界,這個波動一動就周遍法界。現在我們概念都有了,彌勒菩薩所說的,這一個波動是多長時間?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;換句話說,一秒鐘它已經波動一千六百兆次。每一次就是一個波動,這一個波動起來的時候就周遍法界,那周遍法界的時間也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速度太大了,光、電不能比,差太遠了。這個波動現象什麼意思?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,一切現象統統收到了。我們動個念頭說沒有人知道,那是騙自己,不管你是善念、惡念、無記念,立刻周遍法界。諸佛菩薩知道,天神知道,鬼神也知道,我們一般眾生心地清淨的人都知道,都能夠接收到。接收不到的,是什麼?不是接收不到,傳來了,而是我們的心妄念太多、雜念太多,所以收到了,收到了不知道。不像那些心地清淨的人,他接收到了,他很清楚、很明白,所以他立刻就處理,這個處理就是出生無盡。

  我們這一個念頭起來,我們自己不曉得,好像地球上沒看到什麼變化,可能他方世界有很大的變化,這個可能我們能信得過。所以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怎麼能不謹慎?中國古人教我們,我們處在沒有人的地方,暗室,也等於十目所視、十手所指,要把這個暗室看作大庭廣廈,人很多,都看到我了。我能有惡念嗎?能有惡行嗎?《還源觀》上講的是真話,那一點不假,一定要相信自己意念的波動、身體細胞的波動。所以除自己迷惑顛倒之外,別人不迷惑的人,統統知道、統統清楚。我們有願求佛菩薩照顧我們,我們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

  這個例子很多,眼前最明顯的例子,我舉的是虛雲老和尚朝山。為報父母之恩,將朝山的功德迴向給父母,從普陀三步一拜,拜到五台山,走了三年,三步磕一個頭。途中兩次生病,有一個乞丐照顧他,幫助他調理,身體好了繼續再拜。第二次生病又遇到這個乞丐,這個乞丐兩次,跟他住了一個多月。那個乞丐是誰?文殊菩薩的化身。他去朝拜五台,五台是文殊菩薩道場。從他發心朝山,文殊菩薩就在他周邊,就照顧他,不知道。到生病需要幫忙的時候,他就現乞丐身,每天去托缽,照顧他飲食,在山上找些草藥給他治病。文殊菩薩,不是別人。到五台山這才知道。你看看,起心動念佛菩薩全知道了,這有感,立刻就有應,一路上佛菩薩照顧你。虛雲老和尚的事情不是假的,《年譜》裡頭有記載,好像那年他四十七歲。

  所以信自己,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。「十方虛空微塵國土,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」,沒有一法不是自己心現的。自己心在哪裡?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,自己的心就是一切法。好像作夢一樣,夢中所有境界都是自己心變現的,決定沒有一個東西是從心外頭來跑到你夢裡頭的,沒有。要知道,我們現在就在作夢,我們的境界就是眼前六根所接觸到的。現在我們如何從這個夢中醒過來,這個重要!能幫助我們醒過來的,就是大乘佛法。要醒過來三次,六道,出六道醒過來一次,再出十法界,醒過來第二次,第三次是超越實報莊嚴土,那個醒過來才回歸自性,就入常寂光了。入常寂光,自己的身心跟光融成一體。我的身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心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哪個地方眾生有感,哪裡就可以應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這相信自己,相信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所有都是我自心變的。我自心變的,跟我是一體,我再要分自分他,我就迷惑顛倒了。喜歡這個,討厭那個,大錯特錯,這造業,造惡業了。契入這個境界,心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,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,一切都是付出。付出,成就眾生就是成就自己,傷害眾生就是傷害自己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頭一個你得信這個,不信這個,大乘不能入門;不信這個,沒有這種信心去念阿彌陀佛,不能往生。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什麼原因?信心不具足。這六個都具足,叫信心具足,少一個,信心不具足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