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四三四集)  2012/7/1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43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零二頁倒數第六行,看經文:

  【何為著世事。譊譊憂無常。】

  這是第三十二品最後兩句,世尊教我們「應知離苦」。請看註解,「彼土名為極樂、安樂、安養」,這都從梵文原名裡面的意思,這是說他居住的環境。「彼佛名為無量壽、無量光」,總結依正莊嚴,居住的環境跟教主的殊勝。「勝妙如是,理應欣求。娑婆穢土,實應厭離」,這兩句是註解裡頭最重要的兩句話。極樂世界介紹這麼多,實際狀況了解了,我們應該歡喜求生。娑婆穢土,釋迦牟尼佛講經在三千年前,說這個世界是穢土,確實讓很多人很難接受。如果是今天來講這部經,那就是擺在我們眼前真的是穢濁不堪,應該要厭離。『何』,何是為什麼,「更貪著世間俗事」,為什麼還貪著,「譊譊而憂無常」。這幾句話用在今天的社會,那就是我們親自看到的,確實如世尊所說的。而這段經文,從三十二到三十七,確實就是講我們現前社會狀況,讓我們真正看到了,那就是說明,世尊在三千年前看到現前的社會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提倡競爭,這個理念是絕大的錯誤。可是全世界人都在講競爭,好像不競爭就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,生存一定要競爭,要爭個你死我活。確實古人所謂一念之差。不爭行不行?不爭一樣生活,日子還過得很好,挺幸福的。所以方老師過去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中國古人說了兩句話,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那就是最高的享受。你沒有做到,你不知道;你真正做到了,你會親身感受到你的生活是最高享受。為什麼?於一切境緣滿足了,我不爭也不求,隨緣度日,日子很好過。要與人爭,這日子不好過;要有所求,這日子也不好過,你有無量無邊無盡的煩惱,放下就是。

  尤其是真正對於極樂世界明白、搞清楚了,這個世界確實像佛所說的,易行而難信。因為難信,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,多次宣講。當年在世說一切經只說一遍,沒有重複說第二遍的,但是《無量壽經》是多次宣說,唯一一個例外。為什麼多次宣說?當然是非常重要,一遍一遍的提醒大家能在這個法門生起真信,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成佛的機緣成熟了,所以世尊慈悲一再宣講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除這個法門之外,其他所有法門都不靈、都失效了。這什麼原因?說明現代人決定斷不了煩惱,決定消不了業障,非帶業往生的法門對今天人失效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個法門得加強,這五種原譯要重新會集。抗戰的時候出現這個本子,夏老會集完成;二十年前黃念老集註問世,這個本子大體上完備了,確實能夠救度這個時代的眾生。

  『譊譊』,「喧也,爭吵也。此指爭競喧鬧之態」,就是指今天所講的競爭。「世人貪戀所有,咸欲常保」,而實實在在的是無常,保不住,真能保得住,這情有可原,保不住。我們現在明瞭,真正保住是修善積德,你才能保住,不是從修善積德,用什麼樣方法都保不住。修善積德,三寶加持,鬼神擁護。世人「故以為憂。但憂亦無濟也。於是引出此下《勸諭策進品》」,第三十三品這段經文。「本品顯淨土妙德,勸導求生」。下一品,三十三品,「則示穢土惡苦,令知厭離」。先說極樂世界,回過頭來再看我們這個世間。

  這個第二大科,「庚二,示穢土惡令知厭離」,也分為六段,這個科裡頭從辛一到六。

  【勸諭策進第三十三】

  念老有個題解,品題,「上品顯極樂殊勝超絕,淨定安樂,令眾欣慕,發願求生」,這是前面一品的宗旨。「本品則說娑婆穢惡,眾生障重,三毒熾盛」,三毒是貪瞋痴,「因惑造業,苦報無盡,沉溺苦海,痛不可言」,完全說的是現前社會實況。「故哀勸厭離。誨諭眾生止惡行善,精進行道,求生安樂」,這是這一品的宗旨。我們看第一段,「諭憂惱勸捨」。這分二科,第一「共爭不急」。這也分兩小段,第一段「勤務惡苦」。

  【世人共爭不急之務。於此劇惡極苦之中。勤身營務。以自給濟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,「首明此土眾生普皆憂惱」,憂是憂慮,惱是煩惱,佛「勸令厭離」。第一句話就說明『共爭不急之務』,「不急」就是不是重要的,「指世人皆共爭無關緊要之俗務,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。不知無常迅速,生死事大」。這個話是真話,幾個人能想到?我們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了,不是短時間。佛在經上講,「生死疲勞」,這都是真話。誰想到生死事大?到臨終的時候,想到來不及了。

  「但貪名利,故憂苦萬端,無有出期」。名利,世間頭腦真正清醒的人知道,這個東西能爭得到嗎?能求得到嗎?如果名利是可以爭來的、可以求來的,我相信孔老夫子也去爭,佛菩薩也去爭。爭不到!這是眾生命裡頭有的。命從哪裡來的?他前世造的因,名利是果報,前世沒有造因他怎麼可能得到?這樁事情,《了凡四訓》裡頭雲谷禪師說得好。放下名利,人就自在了,為什麼?這個東西是煩惱的根源,所有煩惱都是從這裡染起的。真能放下,煩惱就沒有了,煩惱沒有了智慧就現前。智慧真能解決問題。煩惱蒙蔽你的心竅,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,所以憂苦萬端,無有出期,自作自受。這些事情我們看得很多。

  「如《會疏》曰:夫物有本末,事有緩急。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」。人生在世,這一大事是什麼?生死大事。真正覺悟的人,他把這樁事情看得重。但是這樁事情居然多數人都不知道。這裡舉了個比喻,辦了一大事,這是先務之急。「譬如人入大城中,必先覓安下處,而後卻出幹事。抵暮昏黑,則有投宿之地」,舉這個比喻。旅行首先要把住的地方安頓好,到達目的地可以先休息,然後再辦事,旅行的時候都知道。可是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到這個世間來真是是旅行的。「先覓安下處者,修淨土之謂也。抵暮昏黑者,大限到來之謂也。有投宿之地者,生蓮花中,不落惡趣之謂也。然諸人緩於火急之事,走不急之經營。大命將盡,雖悔何益」。這是歸到正題上了。

  這種事情誰知道?這要智慧。沒有智慧的人他不知道,你給他說他也不相信,他認為這樁事情還很遙遠,認為自己的壽命還很長,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,誰知道人命無常?中國在古代,這種警覺性很高,古禮上都有,七十歲不留你過宿,為什麼?年歲大了,怕的是一晚上睡著,第二天不能起來,這責任誰負?這待客,七十歲不留住宿。八十不留飯,八十歲不留你吃一頓飯,說不定一餐飯就走了,這以前李老師告訴我們。說明什麼?古人知道人命無常,珍惜生命。留客人的時候,一定有客人的家親眷屬,他有親人了解事實真相。這個裡頭都有道理的。

  我們不學佛不知道,學佛之後這才曉得,了解事實真相。六道輪迴全是作客,無論在哪一道都是無常。畜生早晨從洞裡爬出去,晚上還能不能活著回來?靠不住,人為什麼就沒有警覺?一天一天空過了。印光大師教人,幾個人相信?幾個人真正明白老和尚的意思?老和尚教人把死字貼在額頭上,常常想著我就要死了,這個警覺性高!我就要死了,還有什麼事情是我最重要、第一要去辦的?那不就是念佛求生淨土!念佛的心生不起來,信願不踏實,原因在什麼地方找不到,沒有別的,就是認識不清楚。有高度警覺心認識清楚的,他真的叫一分一秒都不會輕易放過,他知道輕重緩急,什麼事情最重要,什麼事情最迫急,他知道這個。在這個世間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對於生死大事不能忘掉。

  遇到這個法門大幸運!為什麼?任何人,只怕你遇不到,你真正遇到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這一生決定得生。過去做錯很多事情沒關係,善導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經上說不得往生,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那是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為什麼?這個罪業是極重的罪業,勸人別做。沒有遇到佛法,已經幹了,不要緊,只要你認錯、只要你懺悔,後不再造,信願持名,佛還是攝受你。善導的話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我們能相信,彌陀慈悲到極處。我們應該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,其他的不急之事隨它去,一切事隨緣,不要勉強,隨緣決定不攀緣,這就對了。生活、工作、度日都要智慧當家,不要感情用事,這是學佛菩薩。

  末後這是《會疏》上的話,「諸人緩於火急之事」,生死大事,對這個事情緩、疏忽了。「走不急之經營」,不急是世俗。「大命將盡,雖悔何益」,壽命終,還有很多壽命終還放不下。放不下這個身體,不容易捨身,死了之後,他的靈魂守在他墳墓上,古人叫守屍鬼,他愛他那個身體,他捨不得離開,那很苦!喜歡什麼,那個東西總是給他帶來麻煩。我早年到香港講經,有一位法師,現在不在了,走了好多年,喜歡收藏佛像,收藏得不少,都是古董,唐朝的、宋朝的、南北朝的,都非常名貴。自己有個小房間收藏,房門鎖起來的。我去了,承蒙他瞧得起打開給我看,我到裡面看有幾十尊。肯定死了也放不下。那放不下怎麼辦?這房間裡有些什麼?蟑螂、老鼠、螞蟻,他肯定去投這個胎,他捨不得離開。這個給他帶來了大麻煩,佛法教我們斷貪瞋痴,他這個東西增長貪瞋痴。所以學佛的人絕不收藏這些東西,對自己有決定的害處,沒有好處。所以有很多人送我這些名貴東西,我轉手就送別人了。為什麼?我沒有地方收藏,走到任何地方都作客,沒有地方收藏,我也不想收藏。我喜歡用複製品,複製品價錢便宜,一樣,比原來的還好,做得還漂亮。誰要誰拿去,原件我一定送人,我決定不保存。一切時、一切處無後顧之憂,全放下了,這個才自在。

  底下一段說,『劇惡極苦』。「劇者,甚也。《濁世惡苦品》曰:唯此五惡世間,最為劇苦。又曰:如是五惡五痛五燒,譬如大火,焚燒人身」,這是經上一段話。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,這段經文主要講的是五戒十善,不能把它看輕,戒律要認真去修。早年,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實質,什麼叫實質?你懂得一條,你就認真去做這一條,這叫實質。我知道不殺生,我從今之後連一隻小螞蟻、小蟲都愛護牠,都不傷害牠,這是實質。你有沒有到戒壇受戒那是形式,那個不重要。種種形式,實實在在說都是表演,都是在唱戲,做給別人看的。也有好處,讓人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了,觸動他的善心,是這個意思。表演要認真去做,演得很逼真,這才能感動人。但是知道那是假的,真誠心落實在生活當中,這是真的。不偷盜,偷盜最重要的是盜心。殺心,從心地上做功夫,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,這是不殺生。決定沒有佔眾生一點點便宜,那是沒有盜心,那真叫不盜。要把這個念頭捨掉。不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每條戒律都有開緣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所以戒律,條條戒律都是活活潑潑,沒有死呆板的。開緣決定是利益眾生,不是方便自己,是完全著重在利益眾生,能幫助眾生起信,對三寶生起恭敬心,能幫助眾生覺悟。在這種狀況之下都有開緣,這個要懂。現在受戒是形式,沒有把這個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,這是佛門為什麼會衰,衰到今天這個樣子,疏忽戒律是非常重大的一個因素。

  「惡是因」,殺盜淫妄,這底下講,殺盜淫妄酒說出來了,「苦是果。殺盜淫妄酒,是為劇惡」,大惡不是小惡。「造惡感受惡果,名為五痛五燒,如火燒身,故曰極苦」。殺生,地獄業。我們看到唐太宗那個碟片,他墮地獄,人家都問你為什麼墮地獄?你是好皇帝,歷史上的明君,愛護人民,你怎麼會墮地獄?殺人太多。開國的帝王都殺生,打仗,帶著軍隊打仗,這個罪業墮無間地獄。盜,這要看他盜的動機,盜的是什麼,感的果報不一樣,總之他離不開三途。不是嚴重的多半在畜生道,畜生道什麼?還債。殺人,欠命要還命的,欠錢要還債的。淫欲的罪,極大的罪業,它不是一樣,它會連到裡頭有殺、有盜,一個會牽連一片。酒,為什麼放在這個地方?酒本身沒罪,飲酒沒罪,酒喝醉了去幹殺盜淫妄,所以酒是個媒介,也不能原諒,殺盜淫妄很多跟酒都有關係。所以佛把這五樣東西制為根本戒,很有道理。貪心墮餓鬼,瞋恚墮地獄,愚痴墮畜生,貪瞋痴稱為三毒,用貪瞋痴慢的心去行殺盜淫妄之事,他怎麼可能有好的果報?這個經上講報應有痛、有燒,痛是現世報,叫花報;燒是身後,燒是指地獄,地獄是一片火海,叫果報,地獄極苦。

  《會疏》裡頭說,「人世炎炎,猶如火聚,故云劇惡極苦」。貪瞋痴慢疑是根本煩惱,《百法》裡面所說六個根本煩惱,二十個隨煩惱。六個根本煩惱,貪瞋痴慢疑是五個,還有一個叫惡見。惡見就是見惑,也有五種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,就是你對於人事物錯誤的看法,貪瞋痴慢疑是錯誤的想法,合起來叫見思煩惱。這個東西不斷,就出不了六道輪迴;這個要是真斷掉,六道輪迴就不見了,說明六道輪迴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有這五種思惑、五種見惑就有六道,六道是這麼來的。所以阿羅漢斷掉了,阿羅漢就超越六道,但是不能超越十法界,十法界上面四聖法界,他不能超越。必須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連妄想都沒有,妄想是起心動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,十法界都沒有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把一切有為法比喻作夢幻泡影,這個說法是真的。真正把起心動念放下,十法界不見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假的不是真的。你真知道是假的這就看破了,看破就能幫助你放下,不執著了,不去計較了,遇到了很好,沒有也好,不把它放在心上。特別這個世間苦要真正知道。

  可是世間人『勤身營務,以自給濟』。《會疏》裡頭說,「營謂經營,專力於事云務。以是勤勞其身,故云勤身。給者,相足也。以物饒足為給」,給是給予。「又給者,供給也。濟者度也。故知經義為:勤勞其身,經營事務,求能自給自足,以度此生。如《會疏》曰:士農工商,為給自身,故云以自給濟」,供給周濟。這是說物質的生活跟精神的生活,都是為生活在奔波,我們所看到的是他勤苦,這是世間的現象。沒有遇到佛法,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,看到別人有我沒有,起怨恨心,怨天尤人,老天不公平。這種觀念生起,罪上加罪。不知道一切法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緣聚緣散各有因果,貧富貴賤是業報。

  有財富的人,過去生中修積得多。這個只有佛經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,所謂命裡有,命裡怎麼有的?這佛經上有,宿世、前生喜歡以財布施,喜歡以財物供養別人,這就是你命裡頭有財富。喜歡法布施,你所知道的東西肯教別人,不要求代價,這個果報是聰明智慧,愈施愈多。法布施長智慧,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。無畏布施是什麼?幫助別人離開苦惱、離開災難,這一類的屬於無畏布施,讓他離開恐怖。佛修這三種布施不求果報,不求果報他所得的全是功德。功德裡頭決定有福德,福德裡頭沒有功德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福德重視施報,禮尚往來,有布施就有果報,福德。功德是不求果報,不求果報所得的比求果報的多,比求果報還要殊勝。可是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處理?愈多愈施,像佛菩薩一樣,愈施愈多、愈多愈施,不要把它止在一處,止在一處煩惱就來了。無論是財、是法都要流通,你看經論叫流通法寶,知道流通是真實功德。

  我知道的我講解給別人聽,和盤托出,沒有絲毫保留;你知道的,教別人教一部分,自己還保留,這叫吝法。吝法的果報是愚痴,吝財的果報是貧賤,都是個人宿世所經營的、所做的。於是我們知道,這一生擁有財富的人,過去修的財布施多;有智慧的人,過去生中法布施多;健康長壽的人,過去無畏布施多,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善因一定有善果,惡因決定有惡報。人不可以沒有智慧,可以沒有知識,不能沒有智慧。但是有智慧的人他決定有知識,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。這說明智慧比知識可貴。

  底下一段,「起惑妄作」,起惑是迷惑。

  【尊卑。貧富。少長。男女。累念積慮。為心走使。】

  註解裡頭說,『尊卑、貧富、少長、男女』,這是泛指,「芸芸世人之種種類類」,我們現在講社會現象,指人類。「世人位高者尊,位低者卑;財多者富,財少者貧;年老者長,年幼者少,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,無不同此愚痴貪欲之心」。特別是在現前社會,哪個不貪?連小孩都貪。這是我們做小孩的時候沒有,要用現在人的眼光看,我們做小孩的時候愚痴、白痴,什麼都不懂。哪有像現在小孩,二、三歲他就懂事,從電視裡頭學去的。中國古人講的,跟大人學的,小孩每天看大人,大人幹什麼他都學會了。我們小時候住在鄉下,在鄉下住了十年,有十年天真爛漫的童年,就是什麼事情都不知道,沒染污,那個真快樂。懂事就不快樂了,懂事有分別、有執著了。

  我們再想想,現在人像我們這個童年,沒有了,找不到,完全是一張白紙,一點染污都沒有。十歲以後到都市去住了,我們的染污比別的小孩輕。為什麼?別的小孩從小就染污,我們小時候還有點清白的底子,有能力辨別善惡,有能力辨別是非,知道什麼是可以想的、可以做的,什麼是不應該的,現在沒有了。我們家裡很貧窮,但是從來沒有想過錢這個問題。現在連很小的小孩,我聽說偷錢,其實他家裡很富有,在外面還會偷錢。這是什麼?習氣,看到了就想要,別人有,想據為己有,這盜心,遇到緣它就起現行,他真幹。這個問題嚴重。

  這個地方說得好,「無不同此愚痴貪欲之心,苦心積慮,憂念重重,奔波勞碌,無有已時」。我們很冷靜的觀察,現在世間人誰不是這樣的?故曰:『累念積慮』,「累」也是積的意思,『為心走使』,這「心」是妄念。什麼念頭?貪瞋痴慢的念頭,都為這個,以為自己能得到利益,其實他錯誤的。「義寂師曰」,他說得詳細,累念是講既往累積的,積慮是想到未來,思前想後,「故云累念積慮。常為欲心所驅役,嘈雜奔波,故云為心走使」。

  下面是念老的解釋,意思是說「思憶過去」,這就是回憶,這是累念,「憂慮未來」,這是積慮。「故此心念,無有安時」,這心不安。這是世出世間最重要的一個關鍵,世法、佛法都在安定這一種心態當中成就。如果身心不安,不但學佛不能成就,做世間事也不能成就。所謂心安理得,理得是智慧,與戒定慧相應。心怎樣能安?持戒心就安了。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頭所講的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那都是屬於戒律。果然能遵守,他怎麼會不安?倫常道德裡頭沒有教給我們妄想,那是正念。正念失掉了,你就會起妄念,妄念是自私自利,妄念是名聞利養,妄念是貪瞋痴慢,與正念完全相悖。正念的人心清淨,妄念的人念慮紛飛。「故此心念,無有安時。因心有所欲,身必隨之」,身就是殺盜淫妄,心就是貪瞋痴慢,身必隨之。

  「例如欲購愛物」,以購物做比喻,你到市場去買東西,買你喜歡的東西,「不顧擁擠雜亂,奔波排隊。故曰為心走使,指為此欲心而奔走也。如《嘉祥疏》以心財相積不捨,釋累念積慮」。這個心裡頭,貪財的心念念不捨,不知道這個財是災禍的根源,不是個好東西,對於這些事情要有高度的警覺心。要能知足,夠用就可以了,多餘就要布施給別人。決定不要害怕,布施完了,我需要的時候沒有。你需要的時候它就來了,這就叫因果報應,一定要相信。布施決定是好事,廣行布施肯定能夠得到和諧社會。這個地方的人不爭,每個人都知足,知足常樂,不知足的人很苦,知足常樂。雖然他缺乏,他心安,這裡面的快樂不是一般人能懂得的。「以勤求無寧釋為心走使。蓋謂積於心念之中,俱是財物,故名累念積慮。勤欲求得,故身心不安,是名為心走使」。中國人常講患得患失,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,得到之後又怕丟掉,這心不能安下來。人生在世什麼最可貴?身心安穩最為可貴。身心安穩是最大的幸福,心安,沒有念慮,沒有操心的地方,沒有憂慮;身安,沒有苦樂。

  「為心走使者,如渴鹿逐於陽炎」。這裡頭有個典故,這是比喻,這個資料是從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面查到的,我們把它念一念。「大乘十喻之一,又作颺燄,或單曰燄,又曰陽光。莊子所謂野馬塵埃是也」,野馬塵埃就是講的渴鹿陽燄。這是春天原野當中,太陽出來的時候有這麼一個現象,地,地氣,我們說地氣,遠看像水一樣,波浪。鹿、馬這畜生牠不知道,牠認為那是水,牠渴了想去喝水。但是你怎麼追都追不到,你追的時候它永遠在前面,到面前不是,它還在前面。這就是說畜生愚痴,不了解事實真相。「渴鹿見之以為水,走而趣之」。

  經典裡面引用得多,他這裡頭把它節錄了幾段。《維摩經.方便品》裡頭有這個比喻,「是身如燄,從渴愛生」。註解說,「渴見陽燄,惑以為水」,註解裡頭用了。《楞伽經》第二卷,「譬如群鹿,為渴所逼,見春時燄,而作水想。迷亂馳趣,不知非水」。這個現象我們見到過的,開車在這個郊外常常看到這個現象。《大智度論》第六卷也有,「如燄者,以日光風動塵故,曠野中如野馬,無智人初見謂為水」。《維摩經》慧遠大師疏,這是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,有《維摩經》的註解,「陽燄浮動,相似野馬」。《止觀》,天台宗的,上卷也有這麼一句,「集既即空,不應如彼渴鹿,馳逐颺燄」,來形容集,集是攢積。要知道萬法皆空,佛教勸我們要懂得放下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表演的,一生三衣一缽,說明他全放下了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
  那我們今天要不要學釋迦牟尼佛?理上決定要學,事上,古代跟今天不一樣,古代人資源缺乏,一件衣服得來不容易。現在人不知道,你給他講他不懂。我們小的時候,抗戰期間做流亡學生。抗戰八年我走了十個省分,完全是走路,沒有交通工具,每一天至少要走六十里路,有些時候要走一百二十里,走了好多年。我們的行李就是一個背包,兩套換洗衣服,外面穿的就是一件長褂,一個小被子,還有蚊帳,一個小蚊帳,底下鋪著一個毯子,那個時候用軍毯,灰色的,做為包袱皮,背在身上就走了,全副家當。就像現在一個手提行李一樣,大小也是差不多,手提行李,揹在身上。我們知道那個辛苦,現在給人家講人家也不懂。為什麼?資源太豐富了,不知道節儉。一張衛生紙我的習慣至少要用五、六次,用一次摺疊起來,用五、六次。現在隨便就丟棄,浪費,我們看到很難過,他養成這習慣了,不知道愛惜資源。在今天這個環境,雖然有,不能放在心上,不要讓心有負擔。心裡頭要怎麼樣?有跟沒有是一樣的,有可以,沒有也可以。放在那個地方別人拿走了,很好,我用跟他用都一樣,你的心多自在!絕不要念著這些東西,身外之物念它幹什麼?我們要從心底裡把自己解放出來,不要受這些妄念累贅,那就很苦了。這是渴鹿陽炎的一個典故。

  「又如有翳之病目,於虛空中妄見空華,思欲把捉。不知本自無花,故云為心走使」。眼睛害病,我想有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,我也害過,眼睛害病,確實看燈燈上有個光圈,有個圈,實際上好眼睛的人看沒有,眼睛長病的時候就看到有,有這個經驗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佛在經上舉這些比喻,告訴我們,世間所有一切事物全是假的,你可別當真,你要當真你就錯了。知道它是假的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心一定要清淨,心不能染著,清淨心就生智慧、就放光明;心有染污,肯定生煩惱,心有憂慮,身就有苦樂。

  走使就是勞碌奔波,絕不為妄念去勞碌奔波。貪財、貪名、貪利全是妄念。我們勞碌奔波應該為什麼?為眾生離苦得樂,為眾生破迷開悟,這個值得,這個有意義,絕不為自己。每個人一生遇緣不同,我這個一生,確實很早年我就想,看到過去祖師大德住在一個地方,幾十年不下山,心裡頭很羨慕。可是沒有這個緣,這個地方住得很歡喜,很想在這長住,住個幾天逼著你非走不可。以後慢慢明白了,那是命,我沒有那個命。沒有這個命怎麼辦?不能往後退,只有往前進。往前進是什麼?求心地清淨,不染著這些事物,不把它放在心上,這樣才自在。如果這個東西都放在心上,你說你多累。古人說憂能使人老,這不值得的,心有憂慮老化就很快,沒有憂慮、沒有得失、沒有希求。沒有說我想做一樁事情,沒這個念頭,那自找苦吃。那是隨緣,有這個緣,因緣聚會了,人家要我做的可以,現成的。沒有這個緣,我要去做,那就苦不堪言了。

  像過去在湯池做這個事情,緣熟了。剛好碰到有一個居士,他得到了一筆錢,是他父親的遺產。父親就在香港經營一個輪船公司,賣掉了,每一個人都不想接著幹,兄弟姐妹大家分錢,他分了九百萬美金。告訴我,希望這個錢用做教育,他都不要,拿來給我。你看那湯池的事情就可以辦成了,要不然我要去搞湯池,還要去化緣、募捐,我才不幹這個苦事情,統統現成。我說好,正好在談湯池這個事情,你看它就有這筆錢來,問題解決了。而且有多的,多的做什麼?多的做電影的電視劇。我找到游本昌,做《了凡四訓》。本來我是有些東西想讓他做的,做得不是很理想。我做事情是這麼一個性格,緣不具足我決定不幹的,決定不伸手向人要錢,這個我做不到。隨緣自在,攀緣辛苦,我們在佛法裡頭學到了,用上了。

  後面這一段,「憂苦萬端」。這個裡頭分為兩段,第一「財物憂苦」,三個小段,第一段「有無同憂」。

  【無田憂田。無宅憂宅。眷屬財物。有無同憂。】

  註解裡頭,『無田憂田』一直到癸二「憂苦萬端」,這一大段都是累念積慮一句的詳細演釋。田是田地,宅是房屋,『眷屬』是家屬、親屬,包括你家裡面的服務人員。「財物者,家財產業等資生之器物」。以上都是所憂的境界。「無者欲有,思欲得之」,想得到,已經有的又怕它失掉,所以也憂慮,『有無同憂』。「欲海難填,患得患失,故云有無同憂」。這是舉幾個例子。從這幾個例子延伸出去,名聞利養包羅萬象。我們都應當覺悟,要學佛。所以佛實在講慈悲到極處,他所說到的,他全做到了,我們沒話說,這一點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。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,要知道自己的身分,要知道自己的因果,然後曉得我們應該怎樣生活、怎麼工作,怎樣護持正法久住,怎樣掌握住自己決定往生淨土的功夫,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成就。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往生淨土,其他的都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,最重要的這一條。

  往生淨土決定要學習蕅益大師的教誨,只要往生不要想品位,常常想到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,只要得生,一生決定成佛。成佛早晚那是你在極樂世界修行精進的關係。如果勇猛精進,成就就快;不能精進,成就就慢一點,不管是快是慢,你決定成就。這真難得了!這個可不是每一生、每一世都能遇到的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特別是這個法門,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看得很清楚,修淨土的人很多,幾個人成就?為什麼不成就?不肯真幹,還有貪戀,對世法、對佛法還有所好,這就是障礙。我們要把這些事情看破,不要造成它這個負面的影響,頭等大事。我們對於一切物質的受用決定沒有憂慮,不要去想它,有很好,沒有也好。不要想過去,也不要想未來,過去已經過去了,想它幹什麼,未來還沒有到,把今天應該的事情做好,這一天功德就圓滿了。

  底下這一段,「欲無止境」。

  【有一少一。思欲齊等。】

  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註解說,「例如已有一萬元存款,見人有兩萬元,則思更有一萬元」,還得加一萬。「已有一電視機」,看到人有兩個,「便欲更有一電視機,與之齊等」。這是沒有必要,我們生活愈簡單愈好。可是住在這個香港,從四面八方來的這些同學太多了,帶來送給我的東西很多。你們大家都曉得,我從來沒有看過,告訴我我也不把它放在心上,大眾都有福報,大家分享。我一個人生活非常簡單,一點點東西就夠了,不吃也沒關係。十方來十方去,與一切同學廣結善緣,好事。如果放在心上,那你就是為心走使。再珍貴的東西都是假的,尤其這麼大的年歲了,八十之後活一天算一天。年輕的時候,老師給我們講「秋聲賦」,比喻說得好,老師告訴我們,人生從你出生到二十歲,人生的春天;二十歲到四十歲,人生的夏天;四十到六十,人生的秋天;六十到八十,人生的冬天。八十以後沒有了,你的春夏秋冬都過完了;換句話說,隨時可以走,什麼都不要貪戀。八十之後再貪戀,那個前途不好,決定是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裡貪心重的還不行,貪心重的鬼道去了。所以決定沒有貪心,貪瞋痴慢都要放下,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決定得往生,這就對了。所以這個我們要高度警覺到。

  後頭這個結結得好,「思而未得,故以為憂」,想得到。「思而能得,憂亦不止。因欲無止境」。我們把欲望放下,沒有欲望。「故永有不足之憂」,只要有欲望,就有永有不足之憂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學佛,要在這一生當中道業成就,這個毛病一定要改。決定不要受外面環境影響,物質的影響很重,更重的是親情的影響,那個更難斷。要真的把它想破,不想破對我們有大害處,不要小看,到最後不能往生,那後悔來不及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