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七二集)  2012/10/1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7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0九六頁,第三行看起。經文:

  【人身難得佛難值。信慧聞法難中難。】

  我們學佛,學了幾十年,對這兩句話有很深刻的體會,確實是難,如果不難,這個人立刻就成佛了。在中國歷史上演出不難的,只有唐朝惠能大師一個人,對他不難,因為他具足了信跟慧。雖然沒有讀過書,不認識字,他心清淨;不但清淨,而且心平等。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細心去觀察,能大師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確確實實是一味真誠,所以真誠心不是用來學佛的,他本來就真誠。真誠心就是佛,所以一接觸、一聽他就明瞭,其中三昧他就能得到;不是用真心,難了。

  因為諸佛、大菩薩在古時候講經、說法、註疏,標準是開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如果沒開悟,難免言辭、註疏裡頭有瑕疵。這些瑕疵,自己不知道,會耽誤眾生。古人把這個事情看得很嚴重,絕不敢輕易說法,不敢輕易下筆,這個道理我們了解,怕背因果。百丈禪師的故事,錯下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。不是五百年,是五百世,他投胎投到狐狸,畜生道,死了之後還是又投胎做狐狸,五百世。這是什麼人?是一位法師,講經教學的法師。有一個人向他請教,說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?他說不落因果,這是錯一個字,就受這麼大的果報。這一樁事情引起後人很大的警覺,學佛,不但是學佛,做人都要學做老實人。老實人規規矩矩,不爭名、不逐利、不求利養,平平安安過一生,這就是有大福報的人。大福報的人不想求人天福報,專想怎麼樣出離輪迴。所以他的目標方向跟一般人不相同,我怎麼能超越輪迴,不再受輪迴苦了。

  要超越輪迴,最低限度是阿羅漢果,證阿羅漢果就超越輪迴,阿羅漢是個代表。不用佛法,能不能修行到阿羅漢?能,什麼方法都能。只要把見思煩惱放下,不論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只要你放下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執著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,你就成阿羅漢,就超越三界六道,生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。所以佛法不是專利的,這個一定要知道,佛法是給你講道理的,學不學佛沒關係,任何宗教只要不執著,就是阿羅漢;不分別,就是菩薩;不起心不動念,那就是佛,不一定是學佛才能成佛,不可以這個說法。不學佛也能成佛,六根在一切境界裡,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就是佛,他本來是佛。佛法是最公平、最平等的,沒有絲毫執著,所以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,只是現在迷了而已。他會不會覺悟?肯定會覺悟,只是早晚問題。所以佛待一切眾生,自己謙卑,對他恭敬,這是什麼原因?性德自然的流露。我們是不認識,誤以為他是眾生,不知道他本來面目,錯認了他,這裡面造成很多的誤會。如果不覺悟,這個誤會都有果報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都是因,因一定感果,未來有果,一定感果。這個因果就是輪迴的道理,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。

  念老註解裡頭說,『人身難得』,《梵網經序》裡面講,「一失人身,萬劫不復」。這個話不是嚇唬人的,是真話。六道裡面得人身的機會不多,我們自己如果冷靜去反省就知道。得人身的條件,這引業,引導我們到人道來,在中國古代是五常,仁義禮智信,這五個字有沒有做到?在佛門就是五戒。但是五戒,在淨業三福,你看看它在哪裡?它在第二福。第二福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五戒都能做到就算是具足。所以在家居士受五戒,五戒可以受一條、受兩條,這叫少分;受三條、受四條,叫多分;五條統統都受,叫具足。

  受五戒的基礎,第一福要做到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具備這個條件,才能夠入佛門,拜師,求授三皈五戒。三皈是佛門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三皈,皈依佛是覺而不迷,皈依法是正而不邪,皈依僧是淨而不染。落實在哪裡?落實在經律論三藏,用經律論三藏達到覺正淨的目標。今天完全沒有照這個程序去做,第一福沒做到,就從第二開始,像蓋房子一樣,第一層沒有,從第二層蓋起,怎麼能蓋成功?所以今天佛教有名無實,我們一定要知道。我們遇到好老師,真難得,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,雖然不是完全清楚,比一般學佛的人清楚、明白多了。明白之後,真的,佛菩薩希望我們真正發菩提心,弘護正法,續佛慧命。這個事情不是凡人能做到的,凡人做不到,為什麼?天下人都不幹,我一個人幹,這就不是凡人。發這個心不是為自己,為救度苦難眾生,為拯救正法常住,這個願不可思議,動機、行動、果報都不可思議,這是來救世的,不是一般人。

  又《涅槃經》上說,「人身難得,如優曇花」。佛經上說的優曇花,中國也有曇花,曇花一現。台灣有,我在台灣那麼多年沒見過。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,居士林有好幾盆曇花,半夜開花,李木源居士打電話給我,叫我趕快去看曇花,曇花開的時候,大概只有半個小時,就謝了。我們趕緊去看,拍了照,是非常好看,開了好幾朵,盛開。我們看它慢慢葉子就捲了,往下就垂下來了,一個小時之後完全謝了。這是說難得,時間太短,不容易見到。十二點多鐘,人都睡覺了,它開花,等你起來,花都謝掉。所以南洋人知道,都在那裡等,等到半夜看曇花。比喻人身難得,很容易失掉,壽命很短。

  「蓋得人身者,如爪上土,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」。這是一個公案,也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教學,有一天,佛就在園子裡面地上抓了一把土,把這把土撒到地上,手一放開,撒到地上,指甲上還留了一點,指甲上還有一點。陪同佛陀的這些弟子看到佛這個舉動,就問釋迦牟尼佛,您老人家這個,這什麼意思?佛就告訴他,你看我抓這一把土,我手一放開,撒到地下,是地下的土多,還是指甲土多?指甲還留一點。那當然是落在地下的土多,指甲裡頭很少。佛就說,人,現在是人,就像我手這樣抓的這個土,我一散開,人過世了,來生還能得人身,就我指甲上的土。不成比例!百分之一都不到。一百個人當中,過世,九十九個都到別道去了,只有一個來生還得人道。在佛那個時代可以這個說法,現在不行,現在一萬人當中,不知道有沒有一個能得人身的?

  能不能得人身,自己知道,具足五戒就能得人身,五戒欠缺就不能得人身。在中國古時候,五常,具足仁義禮智信這五德,決定得人身。這五個字失掉了,來生得不到人身。在這個世間,如果他能再加上上品十善,他就生天道,生欲界四王天、忉利天;再加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他就生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愈往上愈高。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如果修禪定,禪定修成功了,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愈往上面去福報愈大,這是人中的少數人。

  到現在世,最近這兩百年,外國的科學傳到中國來了,中國人好奇,所謂外國的月亮圓,一味去學外國人,造成一種風氣,老祖宗的東西不要了,對老祖宗懷疑,老祖宗比不上外國人。對祖宗懷疑,對父母那個恭敬心就淡薄了。甚至於到現在,這兩百年的末期,兒女殺父母的這個事情很多,在這個地球上到處都有。父母沒有想到,生下你、撫養你,到最後是被你殺了。當然這裡頭不是沒有原因,佛說得很好,兒女跟父母四種緣,前世的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報恩的絕不會殺你,你對他再不好,他都會愛你、會尊重你,過去生中對他有恩;來報怨的就不然了,過去你殺他,他來是報仇的;有討債的、還債的。

  我們想想我們一生處事待人接物,對人是恩德多,還是怨恨多?我們對人是給予多,給他多,還是問他要的多?要是布施恩德,你的孝子賢孫就很多;要是跟人結怨,那你的冤家債主就多了;如果你布施,給的多,別人還債的就多,多少人都拿錢來供養你;如果你欠別人的多,討債的太多了。這是世間四種緣,沒有這四種緣,不會成為一家人,也不會成為你的朋友、你的助手,不可能,全是四種緣。緣有淺深、有厚薄,相聚的時間短,緣淺;相聚的時間長,緣深,就這麼個道理。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們就要曉得,要把所有的緣變成法緣,過去的恩怨情仇統統化解掉,這一生一起來聽經、學教、修行,往生淨土,成為法眷屬。我們當中任何一個人,緣成熟了,到他方示現成佛,我們這一幫人去幫助他,做他的弟子,做菩薩弟子、做聲聞弟子、做在家弟子,幫助他弘法、護法,這麼來的。

  沒有過去的因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果,世出世間一切法,任何一法都離不開因緣果報。天台大師說得清楚,講十如是,我們一般只講四個字,十如是裡頭四個,因、緣、果、報,他講得詳細。這是告訴我們,我們在這一生,這一生算你活一百歲,一百歲只有三萬六千日,不多,三萬六千塊錢,你一天用一塊,一百年就花光了,真的是很短。我們應該怎樣打發這些日子,我們應該怎麼樣去生活,讓這個三萬六千日不要浪費,活得有價值,活得有意義,你就成功了。今天我們總算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行大善、積大功大德無過於念阿彌陀佛,造什麼樣的善事,沒有念佛的這個善大;做什麼樣大功德,沒有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大。我們搞了這麼多年,總算是對這一句話肯定、承認、不懷疑了。

  六十歲以後就是晚年了,不定什麼時候要走了,中國稱為花甲老人,這六十歲,一甲子了,叫花甲老人。這意味著什麼?意味著要積極準備來生的資糧。這一生已經過去了,算是結帳了、總結了,往後我到哪裡去,這個關係可太大了!我們是非常非常幸運,遇到淨宗,遇到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遇到黃念老的集註,把這個法門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死心塌地,再沒有第二個念頭了。出世法的念頭都沒有了,何況世法!一切時一切處,自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勸一切眾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別無二念。這是說人身難得。

  『佛難值』,值是遇到,遇到佛非常不容易。釋迦佛滅度了,底下一尊彌勒菩薩成佛,時間多久?他在兜率天命終,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。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,一年也是三百六十天,照這個算法,每一天,我們人間四百年,他的壽命四千歲,所以算出來大概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他才降世。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我們這個地球上,南閻浮提洲,經歷好幾個小劫。一個小劫是人的壽命一次增減。佛經上告訴我們,人的壽命最長八萬四千歲,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十歲。我們現在是減的這個階段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人壽一百歲,這過了三千年,現在的人壽,平均人壽七十歲。往後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十歲,六千年,六千年之後地球上人是十歲。每一百年加一歲,加到八萬四千歲,這是一個小劫。彌勒佛來成佛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七千後頭是萬,所以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這個增減劫,好幾個增減劫,彌勒佛才來。現在說彌勒佛來了,那是應化身,不是到這個世間來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,不是的,這化身來的。真難遇到。

  這麼長的時間,沒有佛住在世間,眾生苦,聞不到佛法。本經釋迦牟尼佛有囑咐,《地藏經》上講得最清楚、最明白,世尊滅度以後,彌勒沒有出世之前,這麼長的時間,度化眾生的使命就委託給地藏菩薩,所以地藏菩薩代理佛教化眾生,這是在相上講的。為什麼叫地藏菩薩,不叫別人?地藏菩薩表什麼法?代表是孝親尊師,換句話說,他代表淨業三福第一福。沒有佛住世,只要把這四句做到了,在這個世間也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地藏菩薩代表這個。高深的佛法沒有人講,也沒有人學,這個可以,可以講、可以教、可以學。更深的意義,是地藏菩薩幫助這些眾生,植深厚的善根,所以彌勒菩薩出世,龍華三會,度生無量,這些眾生的根基都是地藏菩薩培養的,表這個意思。我們才真正領會到,第一福就是儒釋道三個根。這三個根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重視,沒有一尊佛菩薩教學不從這個地方扎根。無論世出世法,世間法,成聖成賢;佛法,成佛成菩薩;其他宗教,成神成仙,全都在這個地方扎根。我們要不重視,要不認真學習,我們就錯了。

  這個難遇,「《法華壽量品》云:比丘當知,諸佛出世,難可值遇,所以者何」,就是為什麼?「諸薄德人」,他沒有修道德,沒有道德就是沒有福報、沒有智慧。這樣的人,「過」,過是超過,「無量百千萬億劫,或有見佛,或不見者。以此事故,我作是言:諸比丘,如來難可得見」。這是真的。所以遇到佛,我們遇到佛法,都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,不是善根福德深厚,你就遇不到。於是我們要了解,這些善根深厚的人,雖遇到佛法,也會做錯事,什麼原因?煩惱習氣太重。尤其生在現前這個世間,聖賢教誨中斷了兩百年,到這個世間來,習染就不間斷,習氣、染污天天在薰習,縱然有善根福德也被障礙了,他也做錯事情,他也墮落、也迷惑了。這個現象是必然的,無可厚非,換句話說,這個現象是正常的。他要能夠敵得過,不被染污,那他非常明顯,他是佛菩薩再來的,凡人做不到。他造因受報,在這個世間不斷繼續輪轉,到哪一生、哪一世他的善根福德能夠跟外面這些誘惑抗衡,他能戰勝,他那一生就成佛了,緣就成熟了。這就好比一個人,做錯事情受果報,受盡了苦處,然後他印象深刻了;又來找我麻煩,我這一次不上當了,他才能回頭得了。財色名食睡的誘惑,我不上當了,這一世他就能超越了;如果還有稍許被誘惑的,他還要輪轉幾次。

  所以理事都搞明白了,我們自己的心就平了、心就定了,外面世界怎麼個變,我不變,我就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什麼都不要管了。你管是白管,沒人聽你的;縱然說聽你的,陽奉陰違,表面上聽你的,背後他還是另外一套,你又何必?不如好好的念佛往生,做一個好樣子讓他看見。讓他看見就是給他種善根,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,最後來一次作證轉,三轉法輪,給你作證。這個話,佛當年在世,五時說教,常常開演。

  「又當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時,城中僅三分之一人見佛」,見過,「另三分之一人但聞佛名,而未見佛。更有三分之一人,不見不聞,可見值佛之難」。三千年前,佛出現在印度,那個時候這個大地人口少,大自然的動物很多,沒有交通工具。中國一直到清朝,兩百年前,交通工具是馬車、牛車,最大的運輸工具是帆船,旅行都是徒步,步行。一天走六、七十里,這是正常的速度。我們抗戰期間行軍,每天最短的六十里,最長的距離是一百二十里。一百二十里,從早晨天還沒亮就出發,到晚上差不多八、九點鐘到,那走得很辛苦。一百二十里就是今天六十公里,天天要走,大概一個星期休息一天。跟日本人打八年仗,我們就走了八年,居無定所,過著流浪的生活。背一個小包袱,很簡單的一個鋪蓋,一床被三斤重,最小的一床小被子,外面一個毯子包起來,兩套換洗衣服。那個時候人心非常淳厚,走到任何地方,陌生人他們都同情我們逃難,都來問候、都來幫助,跟現在社會完全不一樣,人情味很重。現在一切便利了,人情味沒有了,人與人之間那種親愛完全沒有了,信心沒有了。從前人相信人都是好人,沒有想到這世界有壞人,沒想到。現在信心沒有了,自己對自己都不相信,他怎麼會相信別人?所以福愈來愈薄。

  沒有福,怎麼能遇到佛菩薩?不但遇不到佛菩薩,一個真正有德行、有學問的人都遇不到,那都要福報。福裡頭還得要有緣的,沒有緣,他看不順眼,他不理你,遇到也等於沒有遇到。這個多結緣是一樁好事情,早年李老師對我們這一批學經教的學生,常常勸導我們,多結法緣,將來你講經教學法緣殊勝。你要不結緣,講得再好,講得天花亂墜,沒人愛聽,不是你講不好,你跟那個人沒有緣分;果然有緣分,他講得並不好,可是他聽得很歡喜,緣分很重要。

  這下面說,即前面經中所說的,「若聞斯經」,這是講聞到這部經,「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」,真正不容易!你聽了,你要能相信,不懷疑,喜歡聽,這個樂是喜歡聽,能接受、能理解,能夠依著經的教誨去修行,這是難中之難。為什麼?聽到這部經,信樂受持,這個人這一生決定得生。李老師跟我們講,修淨土同學當中,真正能做到這一句,大概一萬人當中有三、五個,不是多數,決定得生淨土,決定一生成佛。

  「慧能生解,故聞經信樂」,所以這人有智慧,與認識字、不認識字沒有關係。確實有很多阿公阿婆聽到這個經生歡喜心,他不認識字,他學念經,一句一句的學。經,他會念,換一個地方拿字給他認,他不認識,在這個經上他認識,換個本子他不認識。這個他念得順口,他一句一句會接下去,心定、心專,他懂裡頭意思。最怕的是心浮氣躁,心裡頭有妄念、有雜念、有妄想,智慧就沒有了。要知道你想的、你念的全都是虛幻的,錯了,不應該有這些念頭。要把念頭換過來,換成阿彌陀佛,這是真智慧。我把我所有的念頭、所有的這些想法,全都想阿彌陀佛、念阿彌陀佛,就對了。

  底下念老總結這三句,第一個「人身難得」,第二「佛法難聞」,第三「淨宗難信」。真正修學淨宗,這三個難都度過。「今則難得者能得」,得人身;「難聞者能聞」,聞到大乘;「難信者能信」,相信淨土,信願持名。「復加以慧解」,對這本經能夠理解,能生信心,斷除疑惑,這些困難全部都度過。「佛勸行人,當深信切願,念佛求生,切莫錯過。此回若錯,則真成錯矣」,那就真錯了。念老末後這幾句話,苦口婆心。由他口裡說出來,由此可知,他在晚年一心念佛,專求淨土,做榜樣給我們看。我們再看下一首偈,「信受得度」,分兩個小段:

  【若諸有情當作佛。行超普賢登彼岸。是故博聞諸智士。應信我教如實言。】

  這四句偈,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,「右之二偈」,「如來功德佛自知,唯有世尊能開示」,後半偈,「人身難得佛難值,信慧聞法難中難」,再加上這一首,這兩偈「總結全經」。「本經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賢」,普賢菩薩跟淨土宗關係非常密切,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可以看到。在中國提倡《無量壽經》,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,第一個人是東晉慧遠大師,被稱為淨土宗的初祖。在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,這個世界多大?黃念祖老居士告訴,十億個銀河系。一個銀河系是佛經上講的一個單位世界,一千個銀河系是一個小千世界,再乘一千、再乘一千,叫三千大千世界,所以總共十億個銀河系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。在這個教區裡面,第一個提倡念佛求生彌陀淨土的第一個人,普賢菩薩,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。還有更大的,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,是大勢至菩薩。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,普賢是娑婆世界初祖,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宗初祖,都是全心全力提倡。

  本經第二品「德遵普賢」,第二品是序品,沒有入正宗,「與會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這是經的開端、序分。在家菩薩眾,第一句話,在家菩薩修行舉了十六位,「賢護等十六正士」,這十六位在家菩薩都是等覺菩薩,跟普賢菩薩地位平等。這個意思說明,這個法門在家菩薩多,修的人太多了,在家菩薩契機。出家菩薩?出家菩薩都搞八萬四千法門去了,都認為自己的緣很殊勝,走那些門,只有這個法門在家菩薩多。所以你看這個經開頭,普賢,到這個經結束也是普賢,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。在極樂世界,每個人所修的就是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是華嚴。那我們知道,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講的經教,講什麼?無量法門統統都講,沒有一個法門漏掉的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,想學什麼法門都很容易,佛都教你,到你大徹大悟之後,你就完全念佛了,為什麼?報阿彌陀佛之恩,只有念佛才能報佛恩。

  到這個經結束,偈頌裡面我們看到,『若諸有情當作佛』,這是說你在這一世,你應當要作佛去了。『行超普賢登彼岸』,你不但是遵普賢之德,你超越了普賢。我們看註解,註子前面說,「前云德遵普賢,今云行超普賢者何耶」,何耶是問話,下面給我們解答,「且此一句乃《唐譯》原文,譯者乃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」,菩提流志翻譯的經很多,絕對不會翻錯。「譯文自當不違經旨,且《唐譯》於經首亦云會眾咸共遵修普賢之道」,跟我們這個會集本,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意思完全相同。「可見前之德遵普賢與後之行超普賢,俱是梵經原旨,而非譯筆有誤也」,這一點,先要相信經文,不是翻譯有錯誤,確確實實是原文。「且此不但無誤」,不但沒有錯誤,「而實是釋尊慈悲至極」,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,「剖出心肝,與眾相見。蓋普賢乃大行菩薩,表差別智」,代表後得智。文殊代表根本智,普賢代表後得智,「稱為華嚴長子」。

  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願而稱王」,叫願王。「以普賢之願,廣大無際,窮劫無盡,導歸極樂,利濟無盡,故稱大願之王」。這個幾句,我們略說一說。在中國大乘佛教,以四大菩薩表法。中國四大名山,第一個是九華的地藏。菩薩的德號就是表法的,地是大地,大地有寶藏。佛經上常講的七寶,金、銀、琉璃,佛經上講的玻璃是現在講的水晶,瑪瑙,這些珍寶都在大地,從大地開採出來,我們才得其用。佛用地比喻我們的心地,心地裡面的寶藏更多,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都沒有辦法稱計的。這些寶藏在極樂世界全部開顯出來了,人得其用。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,琉璃是什麼?翡翠,綠色的玉,透明的。極樂世界沒有泥沙、沒有土,泥土沒有,所以從地面上看到地底下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都是念力變現出的境界,美妙無比。地藏菩薩表這個法。

  世間人把這些寶藏開採出來,人得其用。我們心地寶藏,用什麼東西開採?就是用孝親尊師,孝、敬就是開採心地寶藏的工具。你沒有這個東西,你心地有,開採不出來,你永遠得不到受用。所以佛法從哪裡學起?從地藏學起,《地藏經》是佛門的孝經。實在講,這一部經全是講的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也可以包含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所以地藏法門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,從這裡學起。有這個基礎,才能夠提升,提升到第二福。第二福是觀世音菩薩,大慈大悲,觀音菩薩代表大乘教上常講的發菩提心。觀音菩薩代表發菩提心,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。要發清淨的菩提心,救苦救難的心,平等的救苦救難心,究竟圓滿的救苦救難的心,要把人救到底。什麼才能救人?智慧,所以文殊代表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麼?根本智是自性本定,因為自性的智慧是從自性本定裡面流出來,因定開慧。流出來這些智慧,變成在日常生活當中全部兌現了,這叫後得智,普賢菩薩代表。

  我們把根本智比作電流、電源,從自性裡面流出來。後得智是什麼?是電燈、電視、所有的電器,那個東西流在裡頭就發生作用、起作用了,我們在生活當中全享受到了,後得智就這個意思。你有千千萬萬種的電器,它一到了就活了,全都靈光了,管用、起作用,這個作用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的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完全是根本智變成了後得智,起作用。這個比喻大家容易懂。所以普賢代表差別智,差別智無量無邊,也就是所說的無所不知。文殊代表根本智,是般若無知;起作用,無所不知。無所不知是差別智,般若無知是根本智,沒有根本就沒有差別,先有根本,然後才有後得,就是先有本,才有枝葉花果,那叫後得智。

  所以普賢的願,願願廣大沒有邊際,你才能成得了佛。普賢菩薩第一個修禮敬,禮敬從哪裡來的?從孝養父母來的,對父母叫孝,對一切眾生叫敬。對一切眾生跟對父母沒有兩樣,字用得不一樣,實際是一樣,把父母那個孝推廣了,就是敬。禮敬裡面第一個是老師,對一切眾生要像對老師一樣的禮敬。對老師的禮敬,跟對孝養父母那個孝敬,是相同的,沒有等級的,所以它是平等的,它是普遍的、是清淨的,普賢大士之德。它依據什麼理論?依據理論是自性,一切法不離自性,一切法是自性所生所現,所以一切法跟自己是同一體,這是所依據的理論,也就是《觀經》上所講的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法界根本是個平等的,不能有分別的念頭,一分別你就錯了。

  佛經上千經萬論都是分別,它那個分別就是不分別,是為了說話、溝通意見方便起見,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佛自己沒有分別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這叫隨喜。隨喜裡頭的分別,跟不分別是畫成等號的,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,事上你怎麼分別,我隨順你。為什麼?你還沒覺悟,你覺悟就不分別了。所以佛跟佛在一起沒有言語,不但沒有言語,連起心動念都沒有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如果凡夫聽到了,他願不願意成佛?不願意,一天到晚在一起不說話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有什麼味道?這個佛,我不要。他不懂,那個裡頭才有真樂!你不入那個境界,你沒嘗到,所以你不會懂,那才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有人懂得,沒人看懂。真正修行人,願意住在山裡、住在山洞裡頭,跟任何人不接觸,他快樂無比!看到你們這些人一天到晚生煩惱、造罪業,不一樣!他要沒樂趣,他怎麼可以跑到那裡一個人躲起來?一個人躲起來,獨樂樂,真快樂。說修苦行,別人看到修苦行,他自己,人怎麼那麼傻瓜?決定是離苦得樂,哪是離樂得苦?哪有這種道理!只是他那個樂太高了,我們看不出來,我們也想像不到,真樂。這種樂,小乘法裡頭都說得很多;世間法裡面,《論語》第一句話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悅是喜悅,那個悅不是外頭來的,那個悅是獨樂樂,別人無法享受的。

  兩尊佛碰在一起,一個山洞裡修行,都在打坐,一天到晚一句話不說,他們兩個那個歡喜沒人知道。他們對於遍法界虛空界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眾生有苦有難,他們去救助,他們在打坐,沒動,救度眾生事情都做到圓滿了。這是什麼?化身去了,真身沒動,化身去了。化身是後得智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是用什麼方法來協助就用什麼方法,巧妙到極了。問題解決了,他的化身不見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心地清淨平等,絲毫沒有受到干擾,這是佛菩薩的境界。不像我們,起心動念都受到外境的干擾,內有貪瞋痴慢疑,外有七情五欲。他能如如不動,能圓滿成就一切功德,這是什麼?沒有別的,心量大,真正是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。賢首國師的《還源觀》上「含容空有」,這三個周遍第三個,含容空有。什麼是自己的心?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真心。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現象是自己的身相,法身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是他的法身。於是乎我們就體會到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是怎麼流出來的,就是這個道理!

  所以「普賢之願,廣大無際,窮劫無盡」,目的,「導歸極樂」。所以「利」,利是利益,「濟」是慈悲救濟,無盡!「故稱大願之王。是故本經來會聖眾,咸遵普賢之德也」。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就跟我們說,第二品裡頭,品題「德遵普賢」。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不離開普賢。普賢菩薩在座,經一開頭要提到他,到最後結束也提到他,這個意思很深很廣,要我們以普賢菩薩做榜樣,以普賢菩薩做模範,向他學習。於是淨宗法門圓極頓極,普賢、文殊代表華嚴境界。

  「但此經中,世尊於方便中獨垂方便」,這個意思就是說方便到極處,「於圓頓中更顯圓頓」,說方便,無量法門當中這個法門是最方便的,真正是第一方便。圓頓,圓是圓滿,頓是頓超,它沒有階級。菩薩修行,從十信到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五十二個位次,步步高升,這叫漸,逐漸往上提升。頓,這就不是漸了,頓可以從凡夫一直到佛的果位,沒有當中階級。有沒有這個法門?有,這個法門叫圓頓法門。圓是圓攝,把五十二個階級統統包括在其中。像現在坐電梯一樣,五十二層的高樓,乘電梯一下就上去了,有沒有經過當中?有經過,但是沒有停。電梯門打開,你進去,門再打開,到了,當中五十一個階級全在其中。圓頓大法當中更顯圓頓,沒有比這個更圓,沒有比這個更頓。

  頓到極處,一念就成佛。第十八願講的,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。真有這種人,你要問他,他為什麼能?沒有別的,他能放下。我們再問,那些人為什麼不能?不肯放下,沒有別的。你肯放下、你不肯放下,沒有任何人干涉你,全在自己做主。你說別人妨礙,假的,誰能障礙你?你放不下是真的。你為什麼放不下?那你問你自己,別問別人,與誰都不相干,這個道理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,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。遇到這個法門,我們要真正相信祖師的話,像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、近代的印光法師,就可以把一切經教統統放下,去學那個鄉下的阿公阿婆,不認識字,不知不覺,就一句佛號念到底,那就成功了。他們隨時都能往生,而且都是上輩往生,為什麼?他心裡頭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心中就一句佛號,想什麼時候去,什麼時候能去得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接著看底下這一段,「直以信願持名一法,廣攝六度萬行,圓攝十大願王」。這個要記住,信願持名一法,廣攝六度萬行,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大乘,小乘就不必說了,無量法門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。普賢十大願王,這是表《華嚴經》的修行祕訣。《華嚴》修什麼?就是普賢十願,普賢十願就是《華嚴經》修學的綱領。你看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「直入一句佛號」,這一句佛號全都包括了。「攝盡普賢無邊行門。會歸文殊一行三昧」。所以常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一句話,說的人、聽的人都未必真知道,為什麼?真知道了,他就死心塌地一直念下去了,你問他什麼,他都不會理你。為什麼?理你,浪費時間,浪費他的精神,不理你了;不理你就是理會你,就是告訴你念佛重要,其他全是假的。念佛比吃飯、睡覺都重要,這沒人知道,世出世間第一等法!

  文殊菩薩的「一行三昧」,我們這裡有一點參考資料,這是《佛學大辭典》裡的,「(術語)心定於一行」,一行沒有一定,但是淨土宗定於這一句名號,就是定於信願持名,這叫做念佛三昧,它是定於念佛。「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」。《三藏法數》第四卷說,「一行三昧者,惟專一行,修習正定也。此有事理二種。理之一行三昧者。為定心觀真如之一理也」。這是用作觀,淨宗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十六種觀法,無論用哪一種都行,十六種方法。持名念佛是第十六種,還是十六觀裡面的一種,這一種比前面十五種更方便、更容易。

  《文殊般若經》下卷說,「法界一相」。這些話一般人都很難理解,前面我們學過諸法實相,實相就是真相,真相確實是一相。一相是空相,但是這個空不能當作無講,空能現一切相,但是空所現的這一切相,皆不可得。為什麼?它是幻相,它不是真的。怎麼不是真的?剎那生滅,剎那是形容它的時間非常短促、非常快。我們讀過彌勒菩薩跟世尊的談話,彌勒菩薩說,「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」,念是念頭;三十二億百千,一百個千是十萬,十萬乘三十二億,三百二十兆,這是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。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,這就告訴你,空不是什麼都沒有,它這裡頭有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能現形,能現物質現象、能現精神現象、能現自然現象。雖現,這些現象了不可得,為什麼?前念滅,後念生,是一種相似相續相。你不要認真,你要認真,錯了,它是假的。所以空叫真空,有叫妙有,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,這是大乘一般所說的諸法實相,要會歸。理之一行三昧者,為定心觀真如之一理也,把這個理事看清楚。

  《文殊般若經》下卷,「法界一相,繫緣法界,是名一行三昧。入一行三昧者,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」,從差別當中看到無差別。恆沙,形容多,諸佛法界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,全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裡面生出來的幻相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。你得到、證得文殊的根本智、普賢的後得智,你就看到了;你沒有這個智慧,你看不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