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註 (第五一一集) 2012/9/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1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千零十一頁倒數第四行,科題「化鳥說法」。請看經文:
【復有眾鳥。住虛空界。出種種音。皆是化作。汝悉見不。】
世尊繼續再問阿難跟彌勒菩薩。極樂世界有很多鳥,鳥也說法,這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為《阿彌陀經》做證明。我們看註解。「復令見諸鳥說法,以證《小本》中是諸眾鳥,皆是阿彌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」。所以這些鳥是誰?阿彌陀佛的化身,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
【慈氏白言。如佛所說一一皆見。】
『如佛所說』是如佛在《彌陀經》、在其他經裡面宣說的,極樂世界有眾鳥,這些鳥都說法,你喜歡聽什麼法牠就說什麼法,這妙極了。因為我們聽佛說法要注重威儀,要規規矩矩的,不能隨便;聽鳥說法就可以放逸、可以放鬆,沒有那麼緊張。所以阿彌陀佛隨眾生的心願變化所作,慈悲到了極處。這有個很深的含義在裡頭,就是隨順自然、隨順法性。隨順法性、隨順自然這是大圓滿、大自在,無需一絲毫拘束,這真人,真面目,能隨類化身。底下一段也是個很重要問題,「問答見彼土胎生否」,這裡頭分兩段,第一段「問見胎生否」,我們看經文:
【佛告彌勒。彼國人民有胎生者。汝復見不。】
念老在註解裡頭說,「有胎生者,有化生者」,說明「極樂有胎生、化生二類」。其實胎生還是化生,不是真正胎生。為什麼說胎生?胎生有痛苦,這十個月在胞胎裡頭不自由,佛把它比作地獄,叫胎獄。化生沒有痛苦,這一類也是化生,蓮花化生,他在蓮花裡面,他不能見佛,他蓮花沒開,不能聞法,用這個比喻作胎生,不是真正胎生。這下面我們都會見到,「答胎化皆見」。
【彌勒白言。世尊。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。如夜摩天。處於宮殿。又見眾生。於蓮華內結跏趺坐。自然化生。】
這兩種生態彌勒菩薩都看見了。阿難、彌勒是大眾的代表,他們所看見的,與會大眾個個都看見,彌陀說法人人都聽見了,親見親聞,焉能不信?經文全部的核心,這品經文裡頭都在強調信心,因為這個法門易行難信,真正是難信之法。我們自己只要細心反省、觀察,這個意思就能體會到。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對淨土真相信了嗎?用章嘉大師的標準,你沒有行到,就是你信不到位。這是早年給我一個標準,讓我時時刻刻反省,我是不是真的信了,是不是真的明白了。
信、解都屬於看破,行、證是屬於放下。不信怎麼能解?你就不解。真解了他就真信,你解了多少你就信了多少。所以,信裡頭摻雜著疑慮,懷疑、顧慮,這個是不但淨宗,一切大乘菩薩法裡頭最嚴重的障礙。菩薩對法有懷疑,不能提升、不能精進,他就止在那個地方。如果從懷疑產生了偏見、邪見,那道路就走錯了,走的是佛道,這個岔路是魔道,學佛變成魔了。有沒有這種人?很多,不是少數,自古以來就有這種情形,現代這個社會裡頭更多,很普遍。他自己知不知道?不知道。自己要知道就覺悟了,他就回頭了;他沒有回過頭來,說明他不知道,自以為是。這些要負因果責任。
有人說三時繫念的法本不是中峰大師作的,是古人做,託用中峰大師的名號來流通,他名氣大。但是這個本子收在《藏經》裡頭,說明祖師大德承認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我們提倡這麼多年,確實許許多多眾生因這個法本而得度的,真正離開三惡道去往生的。這個本子裡面的開示講得好極了,真正是冥陽兩利。我們看這個本子是真是假,最重要是內容,這是佛教導我們的。到了末法,偽經,假的經滲透在佛法裡頭,怎麼辨別?佛教我們一個原則,小乘三法印,大乘一法印,你用這個方法去辨別。三法印是什麼?無我、無常、苦空。如果這個經上講的是這個,這些事情,真的,不是佛說的佛也承認是他說的。為什麼?跟他的看法、想法、說法一樣,一樣佛就承認,不是他說的他也承認是他說的。你問他,這是不是佛說的?是的,別人說的跟我說的一樣,沒有差別,三法印。大乘佛法一法印,一法印是什麼?實相,你所說的是事實真相,佛承認。要用這個來辨別真假,我們才不生煩惱。
《繫念法事》裡面的開示,經文沒話說,《阿彌陀經》那是佛說的,充其量你就說他自己的開示,他開示如不如法,跟經的意思相不相應,你從這裡去看。如果是相應的,沒有違背的,你要是毀謗它,那就是謗經,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你要背這個因果責任。現在社會一切求穩定,把穩定擺在第一,你擾亂人心,你讓一些眾生對這些經論、法本產生懷疑,你要不要負責任?它真有問題,那你有功德;它沒有問題,你的罪過可就大了。這是我們學佛人不能不知道的。
所以學佛的人說實在話,自己沒有開悟,不能離開善知識,善知識是老師。我也沒有開悟,我不敢離善知識,李老師當年在世,跟我約定的是五年,五年之中決定遵守他的教誨。五年之後我去見老師,我說老師,五年到了,我覺得還不太穩固,我發心再繼續跟五年。守老師的規矩,我先後十年。在後面五年當中,老師就介紹一個老師給我,這個老師是誰?印光大師。老人家親手把《印光法師文鈔》正續兩編,一共四冊,告訴我,做古人的私淑弟子。天天讀《文鈔》,接受印光大師的教誨,依教奉行,這就是印祖的弟子。印光大師有沒有說《中峰繫念法事》是別人作的,假借他的名義?說了,我在《文鈔》裡也看到了。那我為什麼還要提倡?不管是誰造的不重要,能令現前眾生得真實利益這個重要。
這個法本,過去確實很少人用這個,是我們淨宗學會提倡出來的,現在流通全世界,每個地方都做三時繫念法事。這個法事著重在什麼?著重在開悟,冥陽兩利。它不是完全超度的,因為它裡頭有說法,等於說有講經、有教學,兩面兼顧,不是純粹超度。讀經是修定,開示是修慧,福慧雙修。真誠恭敬老老實實去做,決定有好處。我自己學,我得利益,我才把這個本子介紹給別人;我自己沒有學,我自己不得利益,我絕對不會介紹給別人。現在這個佛事,二00八年我在實際禪寺,那時候到處有災難。我跟滿成老和尚商量,在實際禪寺大殿舉辦一個七七四十九天的三時繫念佛事,希望用這個功德來化解災難,為國家、為社會、為人民祈福。過了兩天,就有通靈的人來告訴我,說災難很嚴重,時間很長。我問他多長?他回答我,大概三年,他說四十九天的法會力量不夠。我說那怎麼辦?他要求我做一百個七。我們本來是七個七,做一百個七,一百個七就是七百天,將近兩年的時間。我就找滿成老和尚商量,老和尚慈悲,老和尚說很對,反正這是好處,不是壞事,他同意了。所以我正式邀請悟道法師來主七,主持這個冥陽兩利的法會。
《繫念法事》我講過一遍,留的有光碟,在做法事之前,先把這個光碟認真仔細去看一遍。為什麼?經、論,開示是論,這些東西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展開法本隨文入觀,那功德無量!如果只是照念,形式上做,經跟開示的意思都不懂,滑口而過,這個利益不大。一定要隨文入觀,也就是有信、有解。入觀之後,我們就能夠把自己不善、錯誤的想法、看法轉變過來,轉變成正知正見,這就是轉迷為悟,這個功德真大。實際上,任何修行的方法,這些經懺佛事,都應該先把這些經、儀規講清楚、講明白然後再做,這樣就對了。
經中所說的,你看在這個會上,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居然現前,與會所有大眾都看見,都真正聽到了。這個問意思就深了,讓我們具足圓滿的信心,我們念佛成就圓滿的功德,往生不退成佛。彌勒菩薩在此地說見到了,統統見到了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「於蓮華中,自然化生,是名化生」。實際上,每個去的人全是化生。「胎生」是什麼意思?「以疑惑心修諸功德,願生極樂。於佛五智疑惑不信。然猶信罪福,修習善本,生極樂國。但於五百歲中,花不開放。處花胎中,不能見佛聞法,故曰胎生,或名邊地」,是這麼個意思,這就講得很清楚了。這段話黃念老說的,後面引證古大德所說。
這些往生的人,他有沒有信心?有信心。有信心為什麼還說他疑惑心?他信心不具足。我們所謂的,他有百分之九十的信心,還有百分之十的疑惑,這就叫疑惑心;他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,還有一分疑惑心,那也叫疑惑心。只要心有疑惑,肯定產生障礙。這些人能不能往生?能往生,真往生了。產生什麼障礙?雖往生,不能立刻見佛。什麼時候見佛?什麼時候他疑惑斷掉了,他就見佛。疑惑這些問題後頭都有解釋,一個是疑自,一個是疑他,疑他就是對佛五種智疑惑不信。五種智這裡有個名詞,「邊地疑城第四十」,第一個「不了佛智」,他不能明白、不能覺了,對佛智不敢相信,這第一個;第二個,佛的「不思議智」;第三個,佛「不可稱智」,第四個「大乘廣智」,第五個「無等無倫,最上勝智」。對這五種智疑惑,不敢相信,以為是什麼?這些話是菩薩、阿羅漢、天人對佛的讚歎,不是真的,這是讚歎的,他這個疑惑是這樣情形。同時他還認真的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這個信心很堅定的。這個疑情他沒有斷,所以他臨終,緣成熟了,佛還是接引他,接引他依舊是蓮花化生,坐著蓮花去了。
我們也知道,現在往生的這些眾生,大概在疑城裡頭不少,很多。雖在疑城,也值得我們讚歎,為什麼?他不退轉了。他在花胎裡面,最長的時間五百年,五百年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,他就覺悟了,他不懷疑了。這一不懷疑,花就開了,如果有懷疑,花不開。但是在花胎裡面他也很自在,這個經上講『如夜摩天,處於宮殿』。「夜摩天」是快樂天,比忉利天高,忉利天跟他比,忉利天沒有他那麼快樂。真正感受到快樂,沒有障礙,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在花胎當中雖然很快樂,沒見佛,沒有聽到佛說法,以此為苦,因此叫他做胎生,叫它做邊地,是這麼個意思。其實他不是真的胎生,也不是真的邊地,他也在七寶池中。
「《會疏》曰」,念老引用古大德的註解,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「胎生者,譬如胎生人,初生之時,人法未成」,還沒有成人的形狀。「胎言其闇」,闇就是他什麼都不知道,稱之為胎,還沒長成,「借此況彼」,借用我們世間這個胎生,比喻疑惑沒有斷乾淨的。但是這種疑不障礙他往生,這一點要清楚;那個疑障礙往生,問題就大了,那會造成嚴重的結果。「非胎胞中胎生」,這個胎胞是我們世間,跟我們這裡不一樣。「何以知之?」怎麼知道?「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,故知非實胎生」。極樂世界全是化生,胎卵濕化這四種生態,極樂世界只有一種,其他三種沒有,沒有胎生的、沒有卵生的、沒有濕生的,只有變化。這是佛在經論上講得很清楚的。
下面念老給我們解釋,就是這個疏的意思,《會疏》裡頭註解的意思,是「所謂胎生者,只是疑惑未盡,闇障猶存」。佛講的,一切法由心想生,他心裡頭有疑惑,疑惑沒有除乾淨,它還起作用。「未能見佛聞法,故以胎兒為喻。若論其實,一切往生之人皆是化生」,這一句我們要注意到的,「並無胎生」,胎生是比喻,不是真的。「且邊地之人雖云處胎,不但無處胎之苦,所受快樂,猶如夜摩天人在宮殿中。夜摩天乃欲界第三天,在四天王天、忉利天之上,彼天中人時時唱言快哉快哉!」這個快哉就是快樂快樂,他們真快樂,他不是假的。「可見其中天人之樂,甚矣」,他太快樂、太歡喜了,我們也能想像得到。四王天、忉利天沒有離開地面,這是地居天。夜摩天是空居天,不在地面,所以他能夠脫離地面這很快樂。地面的侷限太大,離開地面,這個約束就沒有了,他的空間突然擴大了。彌勒菩薩,下面是彌勒菩薩啟請,就是提問。
【何因緣故。彼國人民。有胎生者。有化生者。】
這是進一步彌勒菩薩向佛請教,這是什麼因緣,極樂世界有胎生、有化生。我們看註解。「慈氏見已」,彌勒菩薩見到了。其實這個問是替我們問的,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?這一問一答,讓我們明白了。這種問叫利益有情問,別人問不出來,沒有這個智慧、沒有這個福德,所以他代我們問。「今既見果」,就要曉得它是什麼因,有此二生。「因緣者,《會疏》云:親生為因,助發為緣」。像我們植物,種子是因。我們在六和園種菜、種水果,種子是因,土壤、水分、人工這些是緣。我們種植的,不用化肥、不用農藥,完全讓它自然生長,用愛心去照顧它們。菜園裡面不間斷的播放阿彌陀佛的聖號,所以這些樹木花草、這些蔬菜都是聽佛號成長的,這些都是助緣。「胎化皆藉因緣,故對其果,問其所由也」。
又《楞嚴經長水疏》這裡頭說,「佛教因緣為宗」,宗是宗旨,教學的宗旨,「以佛聖教自淺至深,說一切法,不出因緣二字」。經教裡頭佛常說,「眾生畏果,菩薩畏因」。果已經現前,不能改了,怕也沒用處。但是眾生怕果報,這就是什麼?不知道因果,有人不相信因果,果報現前後悔莫及。前天,我看到一份報告,是在最近這次法會當中,遇到有個同修被附體。附體是兩個靈,一個是她墮胎了的那個小孩,他來討命,另外一個是前世跟她有關係,也來報仇奪命的。所以附在身上苦不可言,而且聽到聲音,勸她跳樓。她跟另外一個法師幫助她調解,才真正體會到這個事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懷孕了,這個小孩不是四種緣不會找妳,他來投胎,肯定佛經上講的四種緣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他如果是來報恩的,妳把他殺掉了,這恩變成仇;如果是來報仇的,妳把他殺掉了,仇恨上再加仇恨;如果只是債務關係,現在又變殺了他,他還得要索命,妳這個麻煩可大了。
這兩個附身的靈是要她命的,勸他聽經不聽,我聽這個幹什麼?被附體的這個人本來也聽經,聽不下去,無法聽經。他們就問她為什麼?她說是他們在當中擾亂的,不許她聽經。這才講了多少好話,給他分析因果報應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。真正要離苦得樂,怨親、仇恨與債務統統要放下,好好聽經,聽經你就明白了,你就覺悟了,非常重要。覺悟之後,你就會相信淨土是真的,阿彌陀佛是真的,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才真正離苦得樂。最後這兩個靈總算是接受了,到講堂聽經。這兩個人離開身體,這個病人算恢復正常。苦不堪言!讓大家看見,讓大家增長信心,告訴我們這是真的,這一點都不假。墮胎的這個嬰兒,勸他到佛堂聽經,他說我沒有臉見人,我的臉都被撕破了。原來才知道,墮胎的時候用鉗子把嬰兒全部夾碎再掏出來,面目全非,恨死了,對母親痛恨,一定要討命。
《楞嚴經》上這一段說,佛教化眾生,自始至終不離因緣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這個道理不能不曉得。智慧沒開,煩惱習氣很重,佛教他什麼?教他世間法,也就是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。善惡的標準在佛法是五戒、十善,這是普世教育,這是最低階層的,你認真修學你不會墮三惡道。五戒十善,前面講得很清楚。在這個經裡第八品,佛給我們講修行最高的原則就是守護三業,經文上說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。這是世尊普世教育,對一切眾生而說的,眾生真能做到,這個社會安定、和諧。大眾確確實實他能夠相親相愛,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這個社會多美好,這個人生多幸福。所以是人天福慧的根本因緣,你不能不知道。
今天社會亂了,人生苦了,苦在哪裡?十善丟掉了。看看社會,你看看他說什麼、看他想什麼、看他做什麼,你就知道了。現在人想的是貪瞋痴,現在人所說的是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現在人所做的是殺盜淫,這是十惡!動亂、災變不是沒有原因,不是什麼自然的,不是,是人造業所感得的。這是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都講,講得很多,講得很詳細,勸我們回頭。今天果報現前,聰明人、覺悟快的人趕緊回頭,回過頭來就是十善。身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,這叫身三善業;口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這口的四善業;起心動念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意三善業。人修十善業,這個世界太平了、世界穩定了、世界繁榮興旺,災難沒有了。於是我們就能夠肯定,一絲毫不懷疑,什麼能救這個世界?五戒十善能救。
湯恩比看中了佛教、看中了孔孟,孔孟能救?能。為什麼能?它有五常,它有四維八德,這個東西能救今天的社會,能救地球的災變。仁義禮智信,仁者愛人,不殺生;義者循理,不偷盜;禮有節度,不邪淫;智是理智,不迷惑、不感情用事,五戒裡面的不飲酒;最後這個信,言而有信就不妄語。所以,孔孟五戒具足。酒裡面展開就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儒家都講到。所以中國傳統教學當中,有五戒、有十善。
佛說六和敬,中國人說和為貴、家和萬事興,非常著重這個和。所以稱和平,平是平等對待,和是和睦相處。中國人講和平,日本人講平和,他跟我們說法顛倒。有道理,為什麼?心平等才能和睦相處,心要不平,不可能做到和睦相處。所以,平是因,和是果,要想和睦相處一定要平等對待。我覺得我很高,別人都不如我,這個社會沒有和平。必須要謙卑,愈是有德行、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卑,他會讓別人,他不會與別人爭,這社會才能和睦。佛家對於和講得很具體,六個條件,第一個「見和同解」,這是和睦相處的基礎要建立在理念上。用什麼手段達到?用教學。教學裡面,用身教,不是用言教,我做出來給你看,我用行動來顯示對一切眾生的愛護、對一切眾生的關懷,時間久了自然被感動。
歷史上記載舜王,這是個孝子,二十四孝第一個是他。他以真誠心、愛心、忍讓的心、清淨慈悲心待人接物,為鄰里鄉黨做出貢獻。一年,他住在那個地方,一年就變成一個小村莊,為什麼?喜歡他的人都願意跟他住在一起,三年就變成一個小城市。好人!喜歡親近他,人愈來愈多,和諧城市出現了,你說多難得。舜王在世間,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四千年的樣子,舜傳給禹,值得我們學習,值得我們效法。我們要學他,我相信效果也能做得出來,不但對國家民族,對整個世界、對全人類都會做出正面的貢獻,好事情!要學會包容,要學會忍讓,要學會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。
我們再看下面的文,「又疑城者,若人於疑心中,念阿彌陀佛,則生極樂邊地之七寶宮殿中,五百歲中,不得聞三寶之名。乃疑人所居,故曰疑城」。這是把原因說出來了,為什麼這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,別人花開了,他花不開。所以稱它作疑城,稱他作胎生,他沒開。這裡說得很清楚,最長的五百歲,五百歲是指我們這邊人間五百年。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這個概念,因為他們那個世界沒有我們所謂的空間、時間,它沒有。
下面說,「如《守護國界主經》云:若人命終之時,預知時至,正念分明,洗浴著衣,吉祥而逝。光明照身,見佛相好,眾善俱現。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」。這是世尊在《守護國界主經》裡面所說的,這些常識我們一定要知道。這個人命終的時候預知時至,這是常有的,我們常見的。正念分明,臨走的時候神識很清楚,一點不迷惑。臨走的時候沐浴,換了衣服,吉祥而逝,走得非常安詳。佛來接引的時候,光明照身,他見佛相好,眾善俱現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他都見到了,但是他見到,別人見不到。慧遠大師往生,佛來接引他,極樂世界現前,他見到了,送他往生那些人沒見到。而是遠公跟大家講,極樂世界我看到了,佛來接引我,還有蓮社早先往生的人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,一起來接引他往生。我們相信祖師不會說假話。祖師在這個時候告訴大家,極樂世界這個相現前,他一生當中過去見過三次,從來沒有跟人講過。今天現前,這是第四次,第四次是佛來接引他往生,他要走了。別人問他,你見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?他回答說,跟經中所說的完全相同。
那個時候,修淨土的只依靠一部經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還沒有翻出來。遠公在廬山東林建念佛堂,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靜修,就依靠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個個往生。真幹,大成就!六祖惠能大師一生度了四十三個人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;遠公這一百二十多個人,個個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個成就比明心見性高。明心見性在大乘經上說,《華嚴經》上初住菩薩,念佛堂往生這些人有很多不止初住,他躐等了。可以說除淨宗之外都沒有躐等的,只有淨土宗。這個躐等有理論做依據,根本的理論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這是因。第二個,緣,凡是真正相信淨土,發願求生的人,佛說了,皆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。若不是無量諸佛加持,你怎麼會相信?你怎麼會不懷疑?
我們從這些話裡頭就能體會到,我今天信心不足,還有一點懷疑,這什麼原因?我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還不夠多。那怎麼辦?你真曉得這個因緣,你就有辦法,我現在加緊努力念佛,把這門課補足。能補足嗎?能。為什麼?一聲阿彌陀佛,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你得相信才行,相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這一句名號具足一切諸佛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功德,我這一聲念得相應,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、沒有間斷,很短時間我就能把供佛的功德補足。什麼時候知道補足?真信了,不懷疑了,那就是補足了。還有懷疑,沒補足,你繼續再念,念個幾天、念個幾個月、念個幾年,一點懷疑都沒有,那就補足了。補足,決定預知時至,決定正念分明,見佛相好,眾善俱現。這個眾善是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見到了,菩薩見到了,阿羅漢見到了,人天大眾往生的人統統見到了;依報,宮殿、樓閣、寶池、德水,你全都見到。所以,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,這一點都不會錯的。
「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」,你看,念佛持戒沒有精進心,「命終亦無善相,亦無惡相,地府不收」,極樂世界不攝,也不要你,「如睡眠去。此人疑情未斷,生於疑城,五百歲受樂。再修信願,方歸淨土」。這個念佛持戒沒精進心,還有懷疑,他到哪裡去了?這是我們看到最多的,送往生的,這種情形最多,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瑞相,也沒有惡相。下面這三句就很有趣味了,「地府不收」,他沒墮三惡道;「安養不攝」,實在講安養攝受,不是不攝,只是往生花不開;「如睡眠而去」,是因為這個人疑情未斷。這個疑跟情我們把它分開來說,疑是疑惑,情是情執,這兩個事情真麻煩!有疑生疑城,有情執,真的安養不攝,到哪裡去?多半又回到人天,把他自己所修行的全變成福德。有堅定的心,信心,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、沒有間斷,他決定得生淨土。疑情障礙他,他不會受什麼苦報,回到人間再修,那就要靠他的感應,真心想修,會感得善知識的幫助;如果不是真心,遇善知識難!不遇善知識,盲修瞎練,往下墜落了;真正遇到善友,你才不斷向上提升,善友對我們修學關係太大了!遇到善友而不能成就,那是什麼原因?孝敬不足。淨業三福上頭兩句話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這上面有缺陷。所以遇到善知識也不能成就,一樣走錯了方向,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。
這些住在邊地疑城的人,五百歲受樂,就是不見佛、不聞法,你就曉得見佛、聞法是多麼重要的事情。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修,亦如是。現在佛不在世,我們造佛像,造佛像的用意,眼雖然見不到佛,心裡頭有佛,取這個意思。見佛像如真佛在面前,這樣供養佛像就無量功德。如果供養佛像,沒有把它當作真佛看待,功德就沒有了,有福德沒有功德。總在一念,一念真誠就得真實利益,一念懈怠,有一點福德,福德裡頭還摻雜著過失,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裡頭說得很清楚。「可見信願二者實為往生見佛之根本」,就在這兩個字,真信、真願,你就有機會見佛,你具足見佛的根本條件。想見佛而不具足信願,很難滿願,你見不到。
「此外更有懈慢國,或稱懈慢界」,這個不在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之外,我們在前面也學到過,「在此土至極樂國之中途」。「染著其國土之快樂,而起懈怠驕慢之心,不更進而生於極樂,故稱為懈慢國」。有這麼一個世界,這個世界誰去往生?都是修了大福報的人到這裡去。為什麼會生在這個地方?對極樂世界有懷疑,半信半疑,中途看到這個世界,以為就是極樂世界,不想再離開,這就錯了。「如《菩薩處胎經》曰: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,有懈慢界,國土快樂。前後發意眾生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皆深染著懈慢國土,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。億千萬眾,時有一人,能生阿彌陀佛國。何以故?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。準上經義,懈慢國亦屬邊地疑城之類」。這一類它不在極樂世界,不像前面說的,前面說的疑城、邊地,實際上它在七寶池中,它真的在極樂世界。這個懈慢國不是的,不在極樂世界,是另外一個世界。這個世界我們一看就曉得,修大福報的人,他們的享受肯定超過欲界諸天,甚至於色界諸天,他進入這個地方他就不想離開了。你看深染著,甚深染著,不想再往生極樂世界,到那個地方都被這個境界所迷了。億千萬眾裡面可能有這麼一個人,他離開了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。原本的目標都是極樂世界,沒想到全都墮落在這裡頭。
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往生之難!淨宗確實難信易行,怕的是,最怕的是信心不足,還帶著有疑惑。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謂高名厚利,這種巨大的誘惑力量往往讓你變節,你守不住了。往生亦如是,這個境界現前,你能夠不起貪心嗎?看到這個境界,把你那個貪著勾引起來,你就墮落了,你說這個多可怕。
我們再繼續看下面經文,「疑惑佛智」。都是沒開悟,開悟沒這個事情。
【不了佛智。不思議智。不可稱智。大乘廣智。無等無倫。最上勝智。於此諸智。疑惑不信。】
我們常常聽說宗教信徒對天主、對上帝的讚美,稱上帝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大家都是說讚歎的話,誰能認定它是真的?真正修學大乘,在大乘上確實有契入,他才會相信。為什麼?大乘最主要告訴我們,一切法不離自性。一切法從哪裡來的?自性變現出來的。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兩句話的意思深。什麼人的心?什麼人的識?佛告訴我們,是我們自己的心、自己的識,於別人、於外頭境界不相干。法身就是法性,法性的全體叫法身,就是真心、就是真如、就是本性。自性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我們信不信?如果相信,這問題全解決了,你不再疑惑了;如果對這樁事情有懷疑,佛在這裡所說完全說對了。我們懷疑不懷疑?懷疑,沒有理由不懷疑。真正放下的人不懷疑,放下什麼?放下懷疑。懷疑是什麼?無明煩惱。無明煩惱是痴,疑是痴裡面的一分,我說它作核心,痴的核心就是懷疑,它現的相是懷疑。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貪瞋有障礙,小,痴嚴重。你說懈慢國,墮懈慢國的人他知不知道?知道,這不是極樂世界,這裡頭沒有阿彌陀佛。為什麼要去?貪心、愚痴他就去了。貪瞋痴是煩惱,唯識所變,這麼去的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要如何來對治?這是大小乘經教裡頭佛都說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,戒就是治貪的。對戒要尊重,看到戒律就是佛陀,決定不犯;犯,違犯佛陀教誨,這不聽話,這不是真正跟佛學習。尊師是為了重道,重道是為了尊師。戒是道,是師傳授給我的,我要重視,我要依教奉行,它能夠把貪心克服。定,能克服瞋恚、傲慢、嫉妒,人有定,這個毛病不會現前。有戒有定,智慧現前,智慧現前把愚痴才斷掉,懷疑才斷掉。
疑根拔除了,孔孟所說的仁義禮智信本自具足,不用學的。不但信解上具足,而且表現在生活、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,真的不是假的。表現在生活上、待人上,就是孔子弟子讚歎老師的五個字,五德,溫良恭儉讓。老師待人接物溫和,老師這個人厚道,溫文儒雅。善良,好人,對人對事沒有惡念,特別是對毀謗的人、對障礙的人、陷害的人沒有惡意,善良。恭慎,處事待人接物他很小心、很謹慎,非常認真,不敢馬虎,他養成這個習慣了;恭敬,敬人、敬事、敬物,對萬物都恭敬、都愛護。第四個節儉,生活不浪費,富有也不浪費。最後一個讓,謙讓,自己很謙虛,事事讓別人,真正做到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這是什麼?溫良恭儉讓這是德,你得到了。它的內涵是什麼?內涵是仁義禮智信,佛法裡面所說的十善業道,這是它的內涵。完全表現在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你真看到了。
所以智慧、德相,一切眾生自性具足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只是諸佛如來沒障礙了,全現前,我們眾生有業障,有煩惱、有業障障礙住,不能現前,不是沒有。今天我們怎樣把這個障礙去掉?現在我們已經相當明瞭,障礙的根就是疑。疑就是愚痴的原始點,愚痴從哪裡來的?從疑來的。不疑,智慧就開了;有疑,智慧就變了,變成愚痴。我們對佛不相信,對佛懷疑,所以才不能夠理解經典的意思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做不到,因為有疑惑。這麼長的經文,佛就給我們說這一個字,如何斷疑生信。疑不斷,信就不能生,一切都落空。
今天我們遇到了一個稀有的因緣,這個緣是什麼?災難,看你會不會運用。你要是怕這個災難,怕三途地獄,那怎麼樣?不敢不信。我真信或者有救,我不信沒救了。這是逼著你非信不可,把你那個真誠恭敬心逼出來。沒有真誠恭敬,信心生不起來;有真誠恭敬心,佛講的這些經你能看得懂,你能聽得懂,信心生起來了。為什麼你那個疑還在?經看不懂。看不看?天天看、天天念、天天聽講,沒聽懂,聽了幾十年還是沒聽懂。為什麼?疑沒斷,佛號沒有真念。真念佛,萬緣放下了,恭喜你,你明白了、你覺悟了、你真懂了;你沒有萬緣放下,你沒有一心念佛,你不懂。
佛有這五種智,這五種智是自性具足的,是性德,人人都有,我們只是有障礙,障礙去掉,五種智都現前。曇鸞師《無量壽經略論》裡頭有,「不了佛智者,謂不能信了佛一切種智。不了故,故起疑」。這意思是,因為你不了解,你不敢相信,人怎麼可能對一切都知道,哪有這種能力?這個話不是真的,也不過是讚歎佛菩薩、讚歎神明的話,哪是真的!自以為聰明,自以為是。這樣的觀念,沒有辦法把他再提升一層,他不能接受。
佛智是什麼?一切種智,這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阿羅漢的智慧是一切智,菩薩的智慧是道種智,佛的智慧是一切種智。一切智知空,萬法皆空,阿羅漢曉得,辟支佛曉得。道種智是指這一切法,種是種種法,道是道理,這一切法什麼道理有,什麼道理產生這麼多變化,這就非常複雜。所以,一切空是指本體,萬法皆空從體上講的,道種智是從相上講的。相種種不同,無量無邊,它的真相是什麼,這是道種智。一切種智,圓融了,空有是一不是二,性相一如,這是真正究竟圓滿,一切種智。《華嚴經》說得究竟,最後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情,有情眾生,無情,植物、礦物,現在是這麼分,都同入一切種智。這個愈說人就愈不懂了,好像這講不通,但是它是事實真相。這五種智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下一堂課再好好的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