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註 (第五0七集) 2012/9/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0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千零五頁最後一行:
「欣樂願生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皆獲四悉檀之益」。我們在此地又將四悉檀溫習一遍,這大小乘佛法裡頭重要的修學綱領,佛當年教導我們,我們今天應當學習。悉檀是遍施,四種普遍布施,對象是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眾生之苦從哪裡來的?苦是迷失自性,迷於諸法實相。一切諸法真相他不知道,看錯了、想錯了,於是就說錯、做錯了,這個錯誤就叫做業。業有善惡,都是做錯了,這個諸位要曉得。不善的業是錯誤的,善業也是錯誤的,為什麼?那是六道輪迴的因。行一切善,是六道輪迴裡面三善道的因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;造不善的業,是六道裡面三惡道的因。三善道是天、阿修羅、人道,這是三善道;三惡道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這一定要知道。出不了六道輪迴,還造六道輪迴的業,你說是善還是不善?
佛法裡面講的善,標準就在此地,如何超越六道輪迴、超越十法界,這是善,果報不在六道、不在十法界。於是我們就曉得,佛法的這個標準是依大乘,什麼是善?明心見性是善,明心見性超越六道輪迴了。所以我們的修學,大家一定要曉得,持戒是善法,修定是善,開悟是善,不再搞六道輪迴這個遊戲了,這叫善法。念佛善中之善,為什麼?這一句彌陀,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超越六道輪迴、超越十法界。這個裡頭還有更殊勝的,生到極樂世界實報土,能夠上輩往生,就是上三品,這不可思議!一切大乘裡頭沒有這種法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我們在一切法門裡頭找對治我們習氣毛病的,找這個法無過於信願持名,這個法太殊勝了。用這個法怎麼用?你看此地,這是一般經上所說的,這對什麼?對六道凡夫、對初學的、對二乘的。「眾生貪欲多者,教觀不淨」。貪裡面,貪的對象,財色名食睡,觀不淨行嗎?觀不淨只對治裡頭一樣,貪色的,佛教這種人修不淨觀。嚴重貪淫欲的念頭,教他觀白骨、觀老死,常常想這個,念頭自然就降溫了,對治這個有效。那貪財怎麼辦、貪名怎麼辦?這都很不容易解決的問題。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學,經論裡頭有許許多多的方法,我們要用得善巧。好比世尊為我們處方很多,用的藥物都不一樣,我們如何來配這個藥方對治我們的毛病。
實際上這個貪,貪瞋痴,總的來說,印光大師用的方法巧妙,他用一個字,「死」。老人家他的關房我去參觀過,在蘇州靈巖山寺。他的小佛堂大概只有我們這個攝影棚一半大,關房,整個關房大概就是這樣大,攝影棚這麼大,一半是臥房,房間,另外一半是佛堂。佛堂裡面只有一張桌子,方桌,桌上供了一尊阿彌陀佛,不高,大概只有一尺多高的樣子,不高。一對蠟台、一個香爐、一杯淨水,兩旁邊,一個小木魚、一個小磬,還有一個引磬,其他的沒有了。佛像後面牆壁,印祖自己寫的一個字,「死」。這是教我們面對死亡,一個人面對死亡,意冷心灰,什麼毛病都放下了。在這個時候怎麼辦?只有一心一意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這個念頭好,這個念頭總治萬病,什麼毛病都治了。我們要從資料裡頭把印祖老人這個字,有很多書裡頭都印出來,我們把它找出來,找出來放大,多印一些。總治萬病,這個方法好。
另外一種方法,那就是熟讀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們淨宗學會成立,新編了一個《朝暮課誦本》。早課讀經我們選的是這個經本裡頭第六品,「發大誓願第六」,四十八願,晚課我們選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六品經文。這六品經講什麼?細說五戒十善,這部分是經本裡面講的戒學,勸我們持戒。所以,這一部經裡頭戒定慧三學具足,戒學就能治貪,定學就能夠治瞋恚,慧學就能治愚痴。熟讀這部經,早晚課都能夠讀全本當然好,不能讀全本,用我們淨宗課誦所選的四十八願跟十善五戒這部分,能管用,這都屬於對治。
今天世界亂了,佛門也亂了,我們看到很難過,尋求它的原因。多少年來我們在思惟、來觀察,實在是我們把老祖宗忘掉了。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淨業三福是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導原則,修學大乘你不能不遵守。佛說得非常明白,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諸佛就是所有修行人成佛,都要依這三條,不依這三條不能成就,你說這多重要!第一條裡面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貪瞋痴慢這些病統治了。可是今天孝順父母的人,有,太少了,不容易看見,尊敬師長的更少了。真正孝順父母還有,在大陸上還聽到有幾個,尊師重道的一個也沒聽到過。慈心不殺,天天吃眾生肉。聯合國的報告,每年被人殺掉的、吃掉的眾生,陸地上走的、水裡游的、空中飛的,有多少?每年這個世界上被殺、被吃的,三千三百七十億,單位是億,這怎麼得了!佛經上說,這些眾生在作人的時候愚痴,不知道修善、不知道積德,墮畜生道,牠前世是人變的。《楞嚴經》上說,人死為羊,羊死為人,互相吞噉,吃牠半斤你要還牠八兩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得了嗎?不得了!牠沒有覺悟,牠這種怨恨永遠藏在阿賴耶識裡頭,遇緣就起現行,現行就是來報復,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。
殺害眾生就等於殺害自己,事實真相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還敢嗎?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吃肉,還打獵,學佛,讀了《地藏經》之後就嚇到了,再也不敢了。我學佛大概是六個月就吃長素了,懺悔過去打獵殺的那些眾生、吃的這些眾生。你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真斷了,沒有搞清楚、沒有搞明白,愚痴,還會繼續再造。
所以大乘經教就這一部經教就好,尤其是黃念老的集註,註得太好了,裡面引用的經論跟祖師大德的開示,總共一百九十三種,都是佛法裡頭最精彩的部分,抄成這一本。所以,我們可以稱它為「淨宗治要」。我們沒有很多的時間、沒有很好的精力,不能廣學多聞,我們就一部經、一部論,註解就是論。就這一部,依靠這一部,信願持名,老實念佛,我們決定有把握往生淨土。自自然然你就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斷惡修善都不著相,這叫妙用,這叫功德。功德可以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,幫助你超越。斷惡修善要著相就是福德,不是功德,斷惡修善著相,沒有出六道,還要在六道裡受果報。六道裡頭要記住,善惡不能抵消,善決定有善報,惡決定有惡報,不能說我做多少好事我來抵消,沒這個道理。不能抵消的,統統落在阿賴耶識裡面做為種子,哪個種子遇緣它就起現行,起現行就是果報現前了。
現在這個社會太可怕了,每天殺人,這是大災難!沒人報告,各種災難都有報,這樁事情沒有報告。這是什麼?墮胎。聯合國發布的,聯合國統計是在醫院裡頭有記錄的,墮胎,做墮胎有記錄的,每天超過十五萬人,一年超過五千多萬。二次大戰打了四年半,戰爭當中死亡的人,大概是五千萬人;現在墮胎,每一年嬰兒被殺掉的五千萬人,你說怎麼得了!所以現在常說兒子不孝。你殺了他,他又來了,他來是報仇的、是來要你命的,變成你兒子、變成你孫子來報仇的。你奪取他的財產,你所有一切財產統統要還給他;你殺他的命,他也要你的命,這不冤冤相報嗎?你甘不甘心?不甘心,你又記在心裡頭。再一次的時候,他再投胎,投到你家裡來又來報復你,這就叫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。這種事情誰都不願意遭遇到,誰都不願意看到,可是不造因才行,因不斷,果怎麼會斷?
誰知道?佛知道,我們要不接受佛的教育,我們完全不知道。儒跟道有講,沒有佛講得這麼清楚,佛講得太清楚了。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是我們過去在澳洲編的這部經書,編這個書的動機,是江逸子老師將「地獄變相圖」畫成功了,我看到非常歡喜。這幅圖的依據是道教的《玉曆寶鈔》,這個本子流通量很大,勸善的書。裡面對於各種地獄都講到,但是那個地獄的因,這部分缺了,這個地獄造什麼因墮到這個地獄的,說得不多。所以當時我就想到,我說佛經裡頭應該有,我就找了三位同學查《大藏經》。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,把《大藏經》整個翻了一遍,找出有二十五種經典,經論裡頭將地獄情形講得很詳細,因跟果比《玉曆寶鈔》更詳細,這以前沒想到。所以我希望將來再有機會有畫家畫地獄變相圖,依照佛教經典畫一幅。現在流通的是《玉曆寶鈔》的,依《玉曆寶鈔》畫出來的。
深信因果,不但不敢造業,連起惡念都不敢,為什麼?起個念頭你就造了。業是有身口意,身口沒有造,你念頭造了。有沒有報應?還是有報應。我沒有身口,你有這個惡念,這個念頭,也隨這個念頭之輕重果報有差別。這個念頭如果害很多眾生,殺很多眾生,那地獄果報,決定逃不掉。我口沒有說、身沒有做,怎麼到地獄去的?惡念,嚴重的惡念。事,就不必舉例子,例子太多了,舉不盡。
佛「為對此等諸病,說此法藥,遍施眾生,故名對治悉檀」。唐太宗編的《群書治要》,那個治就是對治。社會亂了,隋朝末年,隋煬帝荒淫無道,人民起義造反,造反的人多,都想奪取政權。唐太宗平定群雄,統一國家,那個時候他年輕。我們讀唐朝歷史了解,唐朝確實是他建立的,他父親雖然是將軍,不願意叛變,父親對於子女很愛護,是他勸他父親起義。他很能夠說,能言善道,分析當時天下大勢,皇帝無道,都造反、都叛變了。他父親就同意了,這才起兵。他就帶兵打仗,十六歲,唐太宗起義的時候十六歲。統一之後,他父親做皇帝,做了九年,皇位讓給他,父親做太上皇。他那年二十七歲,這年輕,掌握政權。所以自己知道讀書太少,治國要有治國的智慧、治國的理念、治國的方法、治國的經驗,到哪裡去找?
中國古人有個概念,你看小朋友,三、四歲小朋友遇到困難了,怎麼辦?找他爸爸媽媽去了。今天我們國家、社會出了問題,怎麼辦?找老祖宗,老祖宗有智慧、有理念、有方法、有經驗,都記在書本裡頭。所以唐太宗下令,我現在要經、要史、要子,在這三大類裡頭,那時候的經史子圖書就有一萬多種,從這個裡頭精挑細選,一遍一遍的篩取,到最後決定了六十五種。在六十五種裡面去選擇,關於真的是圓圓滿滿包括了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這些的文字,統統抄出來給他看,就是《群書治要》。全書五十多萬字,每一條都有根據,這是從哪裡抄的,出在哪部書上的。這部書編成了,唐太宗手不釋卷,讀這一部等於把經史子精華統統都讀到了。所以,這是中國治國平天下的精華。唐朝變成盛世,在歷史上留名,全靠這部書,他們真幹、真念、真依教修行。
這本書在現前這個亂世出現了,真難得。我早年知道有這本書,沒有見過。大的書局,我問商務印書館,商務印書館都不知道,總經理都不曉得。其實民國初年出來的兩個本子都是商務印的。現在這個書已經翻成英文,我相信將來流通量非常之廣,外國人看到、聽到了非常歡喜。在國內,我聽說《群書治要》已經列為黨校重要學習科目,好事情!這給我們帶來一線的希望,希望這個亂世過去之後,還會有長治久安出現。但是這些東西,過去是怎樣造成長治久安、怎樣造成和諧社會?得有人去執行,這是法,方法。過去什麼人執行?家執行,所以中國的家給社會貢獻太大了。每一家都依教奉行,都把子弟、小孩教好了,這些小孩長大的時候都是規規矩矩的,聖賢君子。所以古人說,「子不教,人心壞了」,現在的社會,兒子沒人教,人心壞了;「家不齊,社會亂了」,現在家沒有了,社會就亂了。今天講家沒有人知道,沒有概念,以為都是現在小家庭,不是,大家庭。到中國,你看看現在,家真的沒有了,可是你看看地圖上,在農村裡頭,那是張村、那是李村,還有,還有這些名字還在。那是什麼?那個張村,以前那個村是一家人,那個李村,那也是一家人。中國四大部小說,四大部,《紅樓夢》就是描寫一個家,那個家是一個普通家庭,上上下下人口兩百多人,將近三百人。
古時候是那種家庭,五代同堂,到第六代人口就太多了,這才分出去。所以我們看家譜,家譜一行就是五代,如果我們在最後這一代,你就看到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。那個家庭起作用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,這個族群就是過的團體生活,沒有個人。從小就養成團體生活的觀念,不為自己,他沒有私心,起心動念都想著為我這一個家。他不是為自己、不是為父母,是我整個的家,榮宗耀祖,光大門楣。所以家庭的教育就非常重視。過去的家,教育家庭負責,育幼,養老家負責。人老了,到退休年齡不能再工作了,無論是在當地還是在外地,退休落葉歸根,歸根就是回老家。回老家幹什麼?養老,老家有人照顧你,照顧你的都是親人,都是晚輩。所以老人有尊嚴,老人被家裡人重視,他們一生為家貢獻,今天應該要享受。中國人跟外國人的理念是顛倒的,外國人,人一生最快樂的是童年。小孩,父母盡量滿足他的要求,讓他生活得快樂,一生最幸福的,童年。上學以後這就競爭了,踏入社會就競爭、鬥爭,非常辛苦。到晚年,晚年就是墳墓,他一生最痛苦的是晚年,為什麼?他沒有親人了,兒女離開再不回頭。美國的法律,十六歲就成年,小孩十六歲走出去,你就別找他了。你去報警,警察說,他已經自己會照顧自己了,你不必去為他操心。
我們在美國,看到中國人還有三代同堂,他們自己養了小孩,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外面去住在一起。多半要母親不要父親,母親可以燒飯、可以洗衣服、可以帶小孩,他放心,不要付工資。他是中國人,外國人看到很羨慕。中國人跟日本人在美國幾乎都是三代同堂,兒女到國外去留學,畢業了,留在國外工作,結婚之後生了小孩,就會把母親接去。小孩長大,父母不能工作了,都把父母送到老人院。如果拿到美國的國籍,老人待遇還都不錯。我在美國住的時候,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,所以對於養老金確實是非常可觀。我住在德州,加州也住,加州富有,養老金每個人每個月可以拿到五百多塊,德州經濟差一點,拿到三百多,生活夠了。所以物質生活國家照顧你,精神生活沒有。進入老人院,沒人來看你,你的兒女、親戚朋友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的,他又沒辦法來看你,孤單、寂寞。
養老院人雖然多,我看都有冤氣,為什麼?臉色都蒼白,都呆呆板板的,見人不會笑、不會打招呼,你說他多可憐!中國人所謂「坐吃等死」,這是什麼樣的感受?我們親自看到的。一個人在一生,有體力、有精神做出了犧牲奉獻,不管是多少,對社會都做出了付出,到晚年落到這樣的地步,他怎麼不怨恨?所以老人院為什麼會有自殺的?我們能想像得到,生不如死,活在這個世間毫無意義。老了失去工作,等於是廢人,社會不需要我們了,變成社會的垃圾,沒有人尊敬他們。我們去訪問、去參觀,跟他打招呼、笑笑,有些很木訥,好像沒有看見,也有些非常歡喜,難得有人跟他打招呼。這跟中國完全不相同,中國人晚年是一生最快樂的日子,叫天倫之樂。退休之後,全家尊敬你,你住在這個鄉村裡頭,鄰里鄉黨對你都尊敬。中國人講悌道,孝悌,孝對父母,悌對長輩。
這樣的社會,往後還能不能再看到?血緣關係的大家庭可能不會再出現了。現在整個社會結構不一樣了,從前是農民,農業為主,農業需要人多。所以家庭人愈多愈好,多子多孫,工作的人多,有高效率的生產力。現在社會轉型了,這個家庭不可能出現。所以讓我們想到另外一個家,企業,常說企業家,我聽多了,對這個家的印象很深。企業能不能繼承中國傳統的家道,家道、家規、家學、家業?企業不是血緣,這是靠道義,如果都能夠受倫常八德的教育,可以做到。也就是每一個團體就是一個家,佛教我們這個道場它也是一個家。
家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親愛,這個親愛的根源就是父子有親。這個親愛是性德,沒有人教,天生的、自然的,本性裡頭帶來的,要靠教育把它保持、要靠教學把它發揚光大。所以中國過去傳統聖賢教育,它沒有別的,就是把這個字,這個德,讓他一生永遠保持而不改變,這是第一個目的。第二個目的,這個愛要擴大,要發揚光大,第一個就是愛家族。家族裡面跟父親同輩的,叔叔、伯伯(伯父),對父母孝敬,對他們同樣孝敬;對於他們的兒女,就是堂兄弟,堂兄弟跟親兄弟一樣的相親相愛。如果從祖父那一支下來,叫從兄弟,高祖父下來雖然是又隔一代,但是統統是一家人,不分彼此,這個家族興旺,家和萬事興。
所以佛門講的六和敬,在中國古時候傳統家裡面,它真做到了。「見和同解」,這是家道,就是倫常八德,沒有一個人不遵守,沒有一個人敢違犯,沒有一個人敢不孝。不孝不悌這是大逆不道,這樣人走在社會上,社會上人不齒你。社會風氣是這樣的,人不能不學好,不可以為非作歹。所以它是個非常堅固的、團結的一個團體,倫理道德就是團結的精神,也是團結的方法,都把人教好了。家規,《弟子規》是所有家規裡頭共同必修的一部分,就是一個人從小到老都要遵守,人人都要遵守,這裡面一共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。除這個之外,每家還有它自己的規矩,要求自己家人,不要求外人。為什麼?譬如做學問,學派不相同,經營生產事業跟別人不一樣,所以它有另外一些規條,那是他們家必須遵守的。每一家都有,打開家譜就看到了。
今天企業是道義,不是血緣是道義,行不行?行。如果用倫常八德來經營這個企業,用大乘十善、六和、四悉檀的理念、四無量心、六波羅蜜,可以,菩薩家庭。這個家庭什麼?這個家庭是佛教的團體,真正佛教。今天佛教裡這些東西都不要了,佛教是一盤散沙,佛教興旺不起來。如果要興旺起來,當年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的,我們一生過的是流浪生活,居無定所,所以只提出來,沒有辦法去推動。真正推動也不是容易事情,為什麼?沒有經論的基礎就推不動。釋迦牟尼佛能推動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一天都不休息,身行言教,大眾不能不服,所以這個團體能帶得起來。佛教的團體也是個大家庭,佛弟子學成了,信解行證,這個學生就可以離開老師教化一方,四面八方去建道場,教化眾生。
我們想到外國社會也能夠安定,靠什麼?靠宗教教育。教堂就是這一群人他的精神生活的中心、道德生活的中心,所以人人有愛心,守規矩,能夠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這一點很難得。現在宗教教育沒有了,一般都變成做法會。做法會不起大作用,只是一種聚會而已,有定期、有不定期。跟古時候不一樣,古時候教學,天天上課、天天見面、天天在一起,那個收到效果。所以,教學比什麼都重要,只有教學才真正能對治。
第四,「第一義悉檀」,第一義就是說的理,前面三樁都是講的事。「謂佛知眾生善根已熟,即為說法,令其得悟聖道,是名第一義悉檀」。這就是學生慢慢向上提升,提升到能夠開悟了。前面世界、為人偏重在戒律,對治偏重在禪定。中國大乘裡面講求止觀,念佛屬於止觀。這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就是觀;以一念,念佛這一念,對治一切妄念,這就是止,是屬於定。所以,念佛是定慧等學,定到一定程度就會開智慧。特別是智慧將開還沒開的時候,佛的經教幫上忙了,讀經、聽經不定在什麼時候豁然大悟。為什麼他會開悟?他有定的基礎,有戒定的基礎;沒有戒定基礎不會開悟,這一點大家要知道。開不了悟,你聽的這個東西、學的東西全屬於知識,不是智慧。
中國傳統教學跟佛法一樣都著重智慧,不重視記問。你記得很多,你到處去請教,別人跟你講的,這個叫什麼?「記問之學」,後頭有一句話,「不足以為人師也」,於自性不相干。真東西要你自己去悟,豁然大悟,那是什麼?自性裡流出來的真實智慧,這個東西管用。重視這一點。佛教到中國來之後,儒釋道統統都遵守,都以這個為教學最高的目標。學生開悟了,儒家開悟了,聖人;道家開悟了,神仙;佛教開悟了,就佛菩薩。我們知道,儒的聖賢、道的神仙、佛的佛菩薩,統統是學位的名稱,他達到這個層次了,不是迷信、不是宗教。
怎樣才達到這個標準?必須得放下。放下什麼?放下念頭。善、不善的念頭統統要放下,為什麼?放下不善的,留下善的,世間法可以,你不出六道輪迴,行!你目標是要出六道輪迴那就不行,善也得放下,所以斷惡修善不著相。《金剛經》的標準是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這樣斷惡修善出三界,小的證聲聞果,大的證菩薩,法身大士。所以,他的目標是得悟聖道,這叫第一義諦,要你自己開悟。老師給你的是信、解,幫助你理解,後面是你的事情,行、證。修行就是把老師教的東西,完全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行。行久了、聽久了會開悟,那個悟就是證,信解行證。如果沒有行證,只有信解,這叫佛學,這不是學佛。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,必須認識清楚,學佛就是他真幹。
我們繼續看下面註解,看下面註解。「今仰體聖心」,這個聖是釋迦牟尼佛,「傍引數經」,再引幾部經裡面經文來作證,「以證極樂妙有,免墮偏空」,這是有必要的。念老為我們引了三部經,第一部《觀經》。「《觀經》云:韋提希與五百侍女,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,得見佛身及二菩薩,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,豁然大悟,得無生忍」。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個經是韋提希夫人她啟請的,她是當機者,同時來聽聞的,是有五百是她的宮女,這些人統統都見到。
韋提希在我們一般講這是皇后,國王的正妃。遇到了兒子聽了提婆達多的教唆,奪取王位,把他的父親幽禁,只有皇后能見到皇上。把他幽禁,不給他飲食,讓他餓死,這是他兒子幹的事情。所以王妃偷偷的送東西給他吃,以後也被查到了,把皇后也幽禁了,不准她離開居住的環境。夫人非常痛苦,向著佛居住的這個方向祈禱,現在遇到這個災難,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幫助她。她有感,佛就有應,佛從空中降下來,帶著阿難,到宮中來給她說法。她很傷心哭著,哭哭啼啼說,我不願意住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太苦了,有沒有諸佛剎土,裡面沒有苦惱的,我願意往生。釋迦佛就將諸佛剎土變現在她面前,讓她自己看到。她看了之後,她說極樂世界好,她看中了,求佛告訴她怎樣才能到極樂世界。佛就給她講十六觀法,就是《十六觀經》,十六種方法告訴她。這十六種只要有一種修成,妳就能往生。實際上《十六觀經》,十六觀,十六是大類,每一類裡頭細說那就太多了。持名念佛,信願持名是第十六,這是最後的一條。其他那種觀想難,那個境界很微細,心要很定,心雜亂是修不成的。前面這十五種你都修不成功,你就修最後這個,沒有一個不往生,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。
佛給她介紹了,韋提希夫人跟她這些宮女,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在這個時候,阿彌陀佛就出現了。就像這一會一樣,這一會是阿難禮拜、發願求生淨土,感得阿彌陀佛出現。韋提希夫人在宮中也發願求生,也感得,正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說的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這是現前見佛,真的,不是假的。見到佛身,見到觀音、勢至這兩位菩薩,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。夫人根利,開悟了,豁然大悟,得無生忍,這個位次就很高了。《仁王經》上告訴我們,無生忍是七地菩薩證得的。七地是下品無生忍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,這位次高了。再往上去,十地是寂滅忍,跟佛相同。十地菩薩下品寂滅忍,等覺菩薩中品寂滅忍,妙覺如來上品寂滅忍。我們有理由就相信,韋提希夫人多生多劫,生生世世修行累積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她統統具足,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皇后很多,還有皇后墮地獄的。這個皇后與佛有緣,善根深厚,佛來度她,她成佛的機會到了。你看,一給她說法就證果了,證得七地菩薩的果位。
「五百侍女」,這是她帶來的宮女,在宮廷裡面照顧她的。這些人也有不思議的善根,你看,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,就發願求生,「願生彼國」。發心,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相信,沒有絲毫懷疑,對於阿彌陀佛深信不疑,這就叫發無上菩提心。你看,這些宮女看到了,親自看到的,當然沒有懷疑,又願生彼國,發願求生,這菩提心具足了,只要一向稱念,決定得生。所以,世尊為她們授記,「悉記」,每個人都給她們授記,「皆當往生」。妳們將來這一生當中,壽命終的時候決定往生。「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」,這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
「諸佛現前三昧」,這是術語,什麼意思?「見十方世界諸佛」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能見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。當然你會承事供養,這是修福報,你一定會聽佛說法,這修慧,福慧雙修。你能同時見十方世界,這怎麼回事?到西方極樂世界皆得彌陀本願功德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是三種不退轉的菩薩,就是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我們一般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他就有智慧、有神通,能化身、能分身,十方無量諸佛,他能夠化無量身,同時去見一切諸佛。在這個境界裡面,距離沒有了,距離沒有,空間沒有了;時間沒有了,不但見到十方佛,能見到三世佛。「現顯自己前說法之三昧」,這些諸佛菩薩現在自己面前為自己說法,這種定功。這種定功,圓教初住菩薩證得,別教是初地菩薩證得,不思議的境界。
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殊勝,真搞明白、搞清楚了,你想,這個世界他還會有貪戀嗎?他還會想在這個世界多住一天嗎?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巴不得趕快去。在這個地方受這麼多苦難,這冤枉!不知道這回事情,不相信這個,那沒有辦法,那是經上常說可憐憫者,業障太重,沒有這個緣遇到。有這個緣遇到這個法門、遇到這個經典,這是無量劫修來的善根福德因緣,你才會遇到,遇到你才會相信。真相信,這一生恭喜,你超越六道、超越十法界了。
再看第二段,引用的《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》。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,節錄的是一段經文。「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會中,所有諸菩薩摩訶薩」,有一萬二千人,「苾芻」,有二萬人,「苾芻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」,還有「梵王、帝釋、護世四王」,護世四王就是我們常說的四大天王,他們發心保護這個世界,叫護世四王。「並餘天龍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、人非人等」,這前面都講過,八部鬼神,都是護法的。「悉能見彼極樂世界」,佛在講《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》的時候,說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有感應道交。「及見無量光如來,菩薩、聲聞大眾圍繞」,這看見了。
這個事情,當年在世,示現的不只一次,多次現前,很多人看見。從理上講,真誠到極處,就起這個感應道交的作用。我們為什麼見不到,想見見不到?我們沒有誠信。什麼叫誠信?清朝末年,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頭給「誠」下了個定義,什麼叫誠?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。我們相信曾先生念過佛經,古時候,讀書人可以說沒有不讀佛經的,儒釋道都通、都學。所以他們的知見是圓融的,廣學多聞。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,佛經上也這麼說的,有念頭就不誠了。至誠什麼境界?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至誠。我們做不到,那是多麼深的定功!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我們以阿羅漢,阿羅漢能夠做到不執著,這個境界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沒有執著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,沒有佔有的念頭、沒有控制的念頭,這是阿羅漢的定功。菩薩的定功比阿羅漢高,不但沒有執著,分別的念頭都沒有。為什麼?他們知道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一切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所以他沒有分別,他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他的定比阿羅漢深。佛不但是沒有分別執著,連起心動念都沒有。
我們就可以把這個誠分為這三個等級,至誠是最高的等級,沒有起心動念,這個時候感應自然現前。佛說經,聽眾當中真誠心沒有達到這個標準,但是佛加持,釋迦牟尼佛一加持這個心就現前了。見到極樂世界依報,國土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無量光如來就是阿彌陀佛,見到菩薩,見到聲聞大眾圍繞,大眾裡頭人天。「光明熾盛,如妙高山」,這兩句是讚歎無量光如來,阿彌陀如來。其他都不說了,單單說佛,光明熾盛,全身放光。光中有佛,現佛,佛又放光,攝受十方一切有緣眾生,同生極樂。身形的高大像須彌山一樣,妙高山就是須彌山,地面上最高的山。
我們再看下面第三,引《十往生經》。《十往生經》念老引用很多,在這個註解裡頭引用得多,可見得它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。「《十往生經》云:佛告山海慧菩薩:汝今應當起立合掌,正身向西,正念觀阿彌陀佛國,願見阿彌陀佛」。這是佛在《十往生經》裡面,山海慧菩薩當機,跟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講完之後,勸導大家,你現在應該起立合掌,本來是坐在下面聽經的,教他站起來,正身向西,把整個身體對著西方。正念,不但念還觀想,念阿彌陀佛、想阿彌陀佛,念是心口,觀是智慧,是觀照。這個觀是什麼?裡面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這叫觀。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,古人講的用心如鏡,如鏡子,照見,你才能見到真的。願見阿彌陀佛,這是發願,心有所求,不求別的,求阿彌陀佛現身,為大眾做證明。「爾時一切大眾,亦皆起立合掌,共觀阿彌陀佛」,大家都發願,山海慧菩薩帶領大家,與會大眾一起發心,求見阿彌陀佛。
「爾時山海慧菩薩等」,這個等,包括一切大眾,當時在會的人一個也不漏,「即見阿彌陀佛國」,阿彌陀佛真現身了,「所有莊嚴妙好之事:皆悉七寶、七寶山、七寶國土」。這就是極樂世界看到了,依報、正報都看到了。這些事情經上常有,世尊決定沒有妄語,他教我們不妄語,他怎麼可能會有妄語?所以我們要相信,佛說的全是真的。但是佛經是不是真的,有人懷疑。佛經傳到中國,中國人翻譯有沒有翻錯?有沒有把自己的意思放在裡頭?有沒有篡改佛經?這些問題都是有可能的。我們初學佛都有這個想法,向老師請教。老師告訴我們,在過去,不要說是翻譯,講經,你出來講經這不是隨便的,要有修、有證你才能出來講經,不是有修有證的不能講經,這是正法時期。像法時期,證果的人就沒有了,有解有行,真修行的人他有心得報告。為什麼不能證果?煩惱習氣斷不掉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煩惱、習氣、業障比從前的人重,愈往後就愈重,這個東西障礙了。所以,心裡求沒有感應。
但是現前我們有沒有感應?有。我曾經問過一個居士,台灣的,我說你們有沒有見到佛?他說有。我說你見的什麼樣子?他見阿彌陀佛,他說佛的相高大,像天空一樣,半邊天什麼都沒有,就是一尊佛。我們相信他絕不是妄語,不是沒有,有。夢中見佛更多,定中見佛是非常可靠的,夢中也是真的,也不是假的。這些都是瑞相,都是好相。
下面說,「水鳥樹林,常吐法音,彼國日日常轉法輪」。這句話很重要,說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說法,從來沒有中斷過的。這就是我說教學為先。諸佛剎土教學為先,極樂世界也是教學為先,所以他那裡人那麼好,為什麼?天天在受教育,受佛最高、圓滿的教育。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,幹什麼?是接受教育的,這個一定要懂得,不是去享福的。如果貪圖享受,這個念頭到極樂世界是去不了的。是要親近佛陀,修福、修慧,福慧圓滿就成佛了。「以上皆證當時印度人民,或數以百計,或以萬計,親睹極樂依正莊嚴。西方有世界」,叫極樂世界,「有佛阿彌陀,此兩有字,應深著眼」,這不能疏忽,這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