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三七五集)  2012/6/1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37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一十六頁,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『專求淨佛土,必成如是剎』。「《會疏》曰:專求者,是誓願義。如四十八願」,專求,心有所求,這就是願,如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。「如是剎,指極樂,勸希求也」,這是勸勉的話,應當要希求極樂世界。在釋迦四十九年教學當中,善導大師所說的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,這句話不僅僅是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,都是為度眾生。而度眾生確實有把握,快速,一生能成就的,只有這個法門。正是三根普被、利鈍全收,確實不可思議。所以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常常勸勉大家,這個法門也真正是難信之法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謂此一偈是:舉彼智願」,「記」是授記,「必得土」,你必定得生淨土,就這個意思。「通達法性,一切空無」,這是說智慧,通達法性,一切空無。法性因為它沒有任何現象,所以說空,所以說無。空不等於無,無也不等於空,它遇緣它能現相、它起作用。所以,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前面所說「覺一切如夢幻等(指覺了一切法,猶如夢幻響)」,這前面的經文,「是世諦智」,這是了解世間法的真相。這個地方是「通(達諸)法性,一切空無(我),是真諦智」。一個是對十法界來說的,十法界是世諦;一個是對法身菩薩來說的,法身菩薩所證的是真諦,與法性完全相應。「專求淨土,是舉願。必成是剎,記得土」。我們要有願,要專求淨土,這句話非常重要,你只要專求你一定得生,所以必成是剎,這是決定得生。

  「蓋謂由於智願」,智是了解事實真相,世出世法真相完全都通達明瞭,所以心地清淨一塵不染。像惠能大師見性所說五句話,那就是他實際的狀態,當時他就是這種心態,而這種心態永遠不會失去,所以五祖把衣缽就傳給他了。一得永遠得,不會失掉的,這個裡頭最重要的,智慧,就是看破。世間看破了,夢幻泡影;出世法也看破了,空無。看破才真正能放下,放下就契入境界,這一放下,跟空無融成一體,就契入境界,融成一體。融成一體是什麼樣子?我們能夠想像到的,跟法性融成一體,跟空融成一體,空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身與土都沒有現象,所以我們的六根緣不到,六根緣到一定是有境界相,沒有境界相我們對它無能為力。它不是物質現象,它也不是念頭,也不是自然現象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契入這個境界,就融成一體。所以成佛,佛在哪裡?佛無處不在,佛沒有形相,我們求他他就現相。

  這個現相有現報身、有現應身、有現化身。虛雲老和尚朝山,兩次生病,遇到那個乞丐,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的化身。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是如來的應身。應身示現跟我們人一樣,你也看不出來,他也不會說。真正不一樣的,這個應身在世間,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說明他確確實實是住在常寂光,住在空無裡頭。這個應身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,而且他在這個世間住一段時間。釋迦示現住世八十年,八十年都是教學。我們只知道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教學,其實他住世種種示現都是教學,都是給我們做個好樣子,示現一個佛在六道、在十法界他示現教化眾生的樣子。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,我們要善於體會,活活潑潑,真的是圓滿自在。佛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在應身裡頭統統顯示出來,我們細心去觀察能體會得到。這是兩種智都說到了,教導我們專求淨土,決定得生。

  「蓋謂由於智願,受記得淨國土也」,智是自性本具的,願是從智裡面生的,沒有這個智他怎麼會發願?所謂難信之法,有智才信,沒有智,他願發不起來。凡夫的智一般要通過學習,所以世尊講學四十九年,就是幫助我們開智慧,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。這個地方說得很好,世間智慧、出世間智慧,世出世間真相都了解,這個智跟願都不可思議。

  「又《望西疏》謂:二智(俗諦真諦二智)雖殊」,這兩種智不一樣,「性空是同」,它的自性是相同的,自性都是空寂。「雖知性空,而願淨土」,為什麼?雖知性空是解悟,沒證得。什麼人證得?妙覺如來證得。等覺還沒證得,等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。生相無明的習氣,它的作用就是障礙你證得常寂光。淨土裡四土常寂光土,一定到妙覺,他才真正回到常寂光,這就究竟圓滿了。回常寂光,常寂光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有,能生萬物。回常寂光,實報莊嚴土也不見了,所以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,過渡時間。這些人全是正等正覺,只是等待無明習氣斷盡,就回常寂光。「又曰:佛法不著有,不著無,有無(亦有亦無)亦不著,非有非無亦不著,不著亦不著」。如果還有個不著,還是著了相,不著也沒有。在我們現前,我們一定要知道,這些大乘裡面最微妙的、最高深的,我們聽到了,我們承認,我們不反對,這是解悟,不是證悟,你沒證得,你不得受用。所以,願生淨土,生淨土幹什麼?到極樂世界再向上推進一步,證得。證得了它管用,沒有證得,這個裡頭真實的作用得不到。

  「要之,不住二邊,遠離四句,妙契中道,平等一相」。這段文很重要,這是斷煩惱、消業障最上乘的妙法。真的知道是假的,什麼都是假的,所以一切法裡頭都不要執著,都不要分別,最好都不要起心動念。生活怎麼過?跟普賢菩薩一樣,「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」,對一切人事物一片慈悲,這個一片就是平等,平等的慈悲。隨喜功德,隨喜當中就成就了功德;換句話說,隨喜就是功德。這功德從哪來的?從度眾生來的。隨喜就是度眾生,自己表演這個德行,讓眾生體會、覺悟。所以,生活也是離空有,不著空有,亦空亦有、非空非有都不著,這心多清淨!真正清淨心現前,一塵不染。心裡頭全都放下了,我們只要一個阿彌陀佛,念念不捨阿彌陀佛,這是從解悟,往生到極樂世界提升為證悟,這種心態求往生,全是生實報莊嚴土。因為這個智慧、這種認知是法身菩薩的,不是小乘,不是凡夫。凡夫沒有這個智慧,沒有這種認知,凡夫著有,二乘著空。菩薩空有二邊都放下了,連放下也放下,這是法身菩薩。

  「《金剛經》曰: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你看,四相空了,四見空了,還修一切善法。如果一切都空了,算了,我什麼都不要修了,這是二乘,為什麼?著空了。凡夫執著有我、有人、有眾生、有壽者,堅固的執著,這是六道輪迴。不執著是四聖法界,再修一切善法,那就超越了,這是菩薩行,這是菩薩道,所以他一定得無上正等正覺。無上正等正覺是妙覺如來所證得的,等覺菩薩他還是三藐三菩提,為什麼?他還有上。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,到妙覺那就是無上,這是最高的。「是故十方正士」,這是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,十方來的這些菩薩。「深達法空」,他們通達明瞭,世出世法都不執著,「專求淨土,是即遠離四相,修一切善」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極樂世界菩薩做到了!專修淨土就是修一切善法,同時也就是遠離四相,「故必成如是剎也」。

  「又《會疏》曰:所以菩薩雖洞達三空,智無所著,而能大悲薰心,發願淨土。雖淨佛土,而常寂靜。是則即一法句」,這一法句就是《往生論》上所說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「而二十九種」,《往生論》謂極樂共二十九種莊嚴,「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也」。「疏說精妙」,這個下面的話是黃念老說的,「蓋一切法無不從此一法界流出,亦莫不還歸此一法界,一法界正是一法句」。這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大家所說的。《會疏》裡頭說得好,菩薩雖然洞達三空,三空是人空、法空、空亦空,這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徹底通達明瞭,也不著相,不著相是智慧。雖然不著相,他又有大悲心。自己成就了,還有許許多多眾生還在迷惑、還在造業、還在受報。正因為這些菩薩們洞達三空,他的大悲薰心,再給大眾做個示現,發願求生淨土。表法!做出樣子給人看,人家才會相信。

  哪些樣子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,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淨土,這就是做榜樣給大家看。其實文殊、普賢早就成佛了,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菩薩的身分。三十二應裡頭說的,「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,即現菩薩身而度脫之」。他是來表演的,讓我們看到他的表演,覺悟、明白了。你看,雖淨佛土,而常寂靜,常寂靜就是住常寂光。他的真身在哪裡?真身在常寂光。他在極樂世界,在實報土裡頭是他的報身,在下面兩土是他的應身。極樂世界應身跟報身是相同的,是分不出來的。

  這個底下說到《往生論》上說的話,《往生論》說即一法句,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《往生論》裡頭,將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說出二十九種莊嚴,國土,生活環境,十七種莊嚴;老師,阿彌陀佛,說了八種莊嚴;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,菩薩是學生,四種莊嚴,總共二十九種莊嚴。這二十九種莊嚴就是一法句,歸納一法句,展開來二十九種。《會疏》說得好,疏說精妙,念老給我們總結了,把這個精妙說出來。精妙在哪裡?一切法無不從此一法界流出。怎麼流出的?我們想到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最後一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就是流出,我們都是從這裡流出的。到最後?最後莫不還歸此一法界。你看往生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修成妙覺如來,又回去了,又回歸到自性,自性就是個原點。現在科學家好像也有這個意思,他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他沒有辦法證實。他們說一個宇宙的原點,這個原點,從這個原點裡面出生宇宙,最後宇宙還回歸到這個原點,跟佛法說的非常接近。

  所以這一法界,一法界就是一法句,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無為沒有相,有為就有相。彌勒菩薩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,《瑜伽師地論》彌勒菩薩造的。天親菩薩為教初學方便起見,將六百六十法歸納成一百法,《百法明門》是這麼來的。百法裡面分兩大類,有為跟無為,有為裡面有四大類,心法、心所法、心不相應行法、色法,色法是物質,後面有一法,就是無為法。相宗講「五法三自性,八識二無我」,這兩句話把整個相宗全包括,那麼複雜的一種學術,兩句話就講清楚了。法相宗說的什麼?就說的這個。在這個地方我們所讀到的,《往生論》裡面講的一法界,一法界就是一法句,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

  「彌陀曉諭十方正士之慈示」,上面所說的,都是阿彌陀佛對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,還有到極樂世界去參學的十方菩薩,他們不是往生,到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,聽完之後他們還回去。這什麼地位?全是法身菩薩。《華嚴經》上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像這樣的人在極樂世界隨時可以看得到。「釋尊」,釋迦牟尼佛,為我們「轉述已畢」,到這裡告一個段落,前面全是阿彌陀佛所說的。

  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,「本師歎二利無盡」,釋迦牟尼佛讚歎,二利是自利利他,無有窮盡。這分兩段,第一段「自利利他」,自利利他分為兩段,第一段「歎得受記」,這是自利。

  【聞法樂受行。得至清淨處。必於無量尊。受記成等覺。】

  看念老註解,以下為釋迦牟尼佛繼續對此土會眾的開示。經文『聞法樂受行』,「樂」是喜歡、愛好,不能讀作樂,樂是快樂,這個念去聲,念要。「經文聞法樂受行前,《魏譯》尚有諸佛告菩薩,令覲安養佛。今本刪節」,把這兩句刪掉了。「因聞法樂受行之人,指十方正士。十方諸佛勸諭其國正士,參禮阿彌陀佛。是諸正士,遵佛開示,往詣極樂世界,得見無量壽佛聞受妙法。聞後若能信樂受行,一心志求淨剎,則必蒙受記,得成無上正等正覺」。這是《魏譯》本裡頭有這兩句,夏老會集的時候把這兩句刪掉了。為什麼刪掉?因為「聞法樂受行」,把這兩句的意思已經包含在其中。念老註解裡頭說得好,十方正士,正士就是法身菩薩。我們中國佛法裡頭常說的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樣的菩薩,這個地位的菩薩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初住以上到等覺,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法身大士,都稱為,它裡頭有四十一個等級,這個裡頭所說的統統都有。十方諸佛對這些菩薩們,普遍的勸導他們,到極樂世界去參學,去禮拜阿彌陀佛,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。

  這個做法用意何在?佛佛道同,彌陀所證,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證沒有兩樣。這個證你要曉得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,連習氣也沒有了。既然成佛,全是這個階層的,統統都入常寂光。入常寂光完全一樣了,為什麼還要做出這個表演?這個表演就是無盡的慈悲,做給十方眾生看的。讓十方眾生看到,你看我們這個地方等覺菩薩都到極樂世界去參禮阿彌陀佛,這個世界要不好,他們會去嗎?我們就明白了,都是勸導大家發願求生淨土,這是真正的用意;不是說我們自己這尊佛不如阿彌陀佛,不是的。所以佛法裡頭講六和敬,這六和敬達到究竟圓滿,諸佛如來修六和敬。你看,遍法界虛空界這些諸佛如來,沒有一點傲慢心,沒有一絲毫嫉妒心,這個煩惱習氣統統盡了,斷得乾乾淨淨。什麼方法能令煩惱習氣斷不了的那些眾生能成佛?只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十方世界裡面大菩薩、法身大士,要真正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佛歡喜,不障礙你,佛稱讚你,好,到那邊去很好。無非都是讓他們來做影響眾,替阿彌陀佛做廣告,招徠學生,意思全在這個地方。這些菩薩,是諸正士就這些菩薩,遵佛開示,佛教他們到極樂世界參禮阿彌陀佛,他們都去。往詣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見到無量壽佛(阿彌陀佛),聞受妙法,聽經,接受彌陀的教誨。你看聞後若能信樂受行,真信、真喜歡極樂世界,真正接受,依教奉行,一心志求淨剎。則必蒙受記,決定蒙阿彌陀佛給你授記,授成佛之記,得成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「《會疏》曰:聞法樂受行者,聞彌陀所說法,受持奉行也」。聽了法之後,能夠把他所聽的,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當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,這叫奉行。這個真管用!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,《大學》三綱八目,《大學》的總綱領是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。這三句話怎麼講?第一句在明明德,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,自性就是明德;我們現在自性迷了,迷了不明。明德永恆不變,就是惠能大師開悟所講的二十個字,儒家東西非常簡單扼要,兩個字,明德。開悟了叫明明德,那個明字是動詞,開悟了,明德我明了。明了以後怎麼樣?親民。親民是什麼意思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度到什麼時候?度到什麼境界?止於至善。至善是成佛,等覺都不能算至善,妙覺才是至善。用佛法解釋儒家的東西,把儒家東西提升了、抬高了。這就是湯恩比所說的,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,能包容異族文化,就是指佛教,能包容它;而佛法,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。兩方面都得到利益,儒跟道一接觸佛統統提升。本來不是這個講法的,我們這個講法能講得通,不是講不通,這是總綱領。

  這個綱領如何落實?下面有八目。這個落實完全落實在世間法裡頭,第一個格物。格物是什麼?斷煩惱,物就是欲望,物欲。你為什麼迷了?就因為有物欲,你必須要把物欲放下、欲望放下。諸佛菩薩沒有欲望,度眾生不執著度眾生的相,這就是沒有欲望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不著證正覺的相,連這個念頭都沒有,是真正證得了;如果有這個念頭,沒有證得,念頭都沒有了才算證得!證得的是什麼?證得是空無,自性空無,萬法空無,世出世間法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你怎麼可以在一切法裡頭起心動念?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法身大士。這個裡頭並不是你要學多少東西,要積多少積功累德,不是的,於這個都不相干。積功累德放不下,自以為功德很多,這很糟糕。梁武帝就犯這個過失,念念不忘自己所做的那麼多好事情,所以凡夫境界,連小乘須陀洹都比不上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所說的就是放下。章嘉大師給我講的非常簡單,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

  首先用在斷煩惱上,真正明白、了解,不再執著、不再分別、不再起心動念,這就是格物。「物格而後致知」,物這個欲望放下之後,智慧就現前。智慧要不要學?不要。為什麼?自性般若智慧就起來了。我們看到惠能大師沒學,這是最好的榜樣。他在黃梅八個月,道場有講堂,一次沒進去過,道場有禪堂,也是一次沒進去過。他生活的範圍就是廚房、碓房,舂米、破柴,他就幹這個活,幹得非常認真,非常負責任。他個子小,舂米的時候力量不夠,他用什麼方法?找幾塊大石頭綁在身上,增加自己的重量,舂米。那個石頭還在,現在在曹溪南華寺,到那裡都可以看到,六祖身上綁的那塊石頭。

  所以,於學、不學沒關係,於什麼東西有關係?於放下有關係。人的麻煩他就是放不下,放下就沒事了,就成佛了。你看看放下執著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就證阿羅漢果,不需要學那麼多經典。放不下才學經典,經典學通了你才肯放下,不就為這個事情!他那個人,他不要學經典他也放下了,目的都達到,一樣的事情。放下了,自性般若它就透出來,為什麼?沒障礙!智慧德相,智慧、德行、相好它就透出來。所以,統統是在放得下,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,真放下你就真成就了。學再多,放不下,沒用,都變成了知識,不是智慧。徹底放下,放下身見、放下邊見,放下身見,無我;放下邊見,對立沒有了;放下成見,不再自以為是。為什麼?萬法皆空,什麼是是?放下才是,不放下就不是。執著放下了,阿羅漢;分別放下了,菩薩;妄想放下了,妄想是起心動念,就成佛。

  惠能大師為我們所示現的、表演的就是這一招,真勇敢,他真敢放下。我們很差勁,不如他,我們擔心放下那怎麼辦?我們日子怎麼過?我們什麼都不會。不知道放下之後什麼都會,什麼都知道,沒有學過的一些經典,你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不但佛的經典,世間所有一切這些書籍你問他,他統知道。為什麼?一切法不離自性,一切法不離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你已經得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。得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那就成佛了,法身大士,就成佛了,只是習氣還沒斷,習氣斷盡了,妙覺,入常寂光。說來說去,這些我們都知道,還是放不下,那怎麼辦?聽佛的話,佛勸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。意思就是說,你去親近阿彌陀佛,然後自然就放下,走這條路。這條路是大家一定走得通的,無論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,甚至於造五逆十惡、毀謗正法,只要能夠懺悔、能夠認錯,後不再造,發心求生,阿彌陀佛一定攝受。他不把你當外人,一定會接引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自於當來得妙淨土,名得淨處」。這個第二句說『得至清淨處』,《淨影疏》裡頭有這樣的解釋。自於當來,自己在將來一定得妙淨土,就是你將來決定能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這是得清淨處了。「又《會疏》曰:清淨處即是淨土」,大乘教裡頭常說,心淨則佛土淨,「上所謂必成如是剎義也」。這前面所說的,「兩疏同旨」,《會疏》跟《淨影疏》所說的意思相同,「是均以建立佛國為得清淨處也。但從心地法門而論,清淨處亦可別進一解,則指本淨妙心也」。後面這個解釋,是說我們自己的清淨心。清淨心是清淨國土的真因,所以在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就是淨宗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。我們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平等覺?就是一心專念,就這一句佛號,把所有的妄想念掉、雜念念掉,讓清淨心現出來。不容許清淨心裡頭有一個妄想雜念,只有阿彌陀佛,這樣你就決定得生淨土。生到淨土之後,這一句阿彌陀佛留不留都沒關係,為什麼?不執著它。沒有到極樂世界要執著,「執持名號」,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,堅固的執著,就這一句名號。到極樂世界,可以不執著名號,念,得,不念也得,決定讓自己本有的清淨妙心要現出來。

  「倘能聞法信受,一念相應,直徹心源,朗然大覺,本然清淨,頓契法身,亦是得至清淨處。」這是什麼?這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「乃至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」,這個人往生,他生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。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,平等裡頭有差別,差別是什麼?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,這是差別。但是無始無明習氣不礙事,所以它又是平等,這是他方世界找不到的。「一念淨信,一念淨心」,清淨心,清淨信,這個淨信重要,「是則於剎那之間,得契於清淨處者也」。這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這一念心。這一念是清淨心,下面接著那一念還是清淨心,念念都是清淨心,這個人成佛了。誰做到了?惠能大師做到了,惠能大師能在一句話之下成佛就靠這個。我們呢?我們解悟,沒有證悟。他解跟證同時,解的時候就是證的時候,為什麼?他放下。我們解的時候沒放下,所以解只歸解,解要放下了就是證。所以,他那個時候信解行證是同時的,這一念之間信解行證,這個非常非常難得!億萬人當中難得找一個,這種人真正叫上根利智,利在哪裡?清淨。為什麼清淨?欲望少,甚至於沒有欲望。惠能大師可以說他沒有欲望,全都放下了,所以他能做到。

  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表演,跟惠能大師一樣,他是通過學習真正了解,諸法實相他真了解了,了解了放下。世尊因為學過十幾年,十九歲出去參學到三十歲,十二年,十二年之前,他在皇宮就已經在學習,對於名利就看得很淡了。所以,他能夠捨棄妻子,能夠捨棄王位,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,出家去做一個苦行僧。全是示現給我們看的,表演給我們看的,我們從這個當中要去體會,為什麼做這個示現?真正知道世間一切法是假的,不執著不分別、不起心不動念。學了十二年也是做實驗,不做這個實驗,人家說你沒有學過,你什麼都不懂。他十二年當中,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去參學過,你提起來樣樣知道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但是他不學也知道,一定要示現學,不學知道,度眾生困難,難在哪裡?你是天生的,你不學你能知道,我不學我就不知道。他通過學習了,你學習能知道,我學習也可以,做樣子給我們看的。所以,種種示現全都是依眾生,不是隨自己的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他已經成佛了,他一切都是給眾生看的,都在那引導、啟示他們,這叫無盡的慈悲,真正慈悲!

  最後示現的,學了十二年,宗教,印度是宗教之國,通達明白了;還有學術,印度的哲學也是世界聞名,統統去參學。最後到畢缽羅樹下去入定,為什麼?學了那麼多年,問題沒解決,沒解決就是諸法的真相。六道輪迴的事情清楚了,這從婆羅門教裡頭學來的,婆羅門教著重禪定,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禪定的功夫一定很好,四禪八定。四禪八定裡面就能夠看到整個的六道,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,下面到阿鼻地獄,統統看到,全部了解。所以在印度講這個不難,有這種境界的人太多了。可是六道怎麼來的?沒人知道。為什麼會有六道?也沒人知道。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?沒有人知道。我們相信,釋迦示現為一個好學的年輕人,肯定要追究這個,怎麼去追究?定中去找,入更深的禪定。他在菩提樹下入這個定,不是聲聞的禪定,不是三賢菩薩的禪定,他這個定入到底層,也就是說妙覺如來所得的禪定。我們怎麼知道?他在定中講了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不是妙覺位是決定講不出來,那個不是等覺菩薩境界。所以他直接入到自性本定。

  六祖惠能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是自性本定,不到這個境界,惠能大師這句話說不出來。他沒有學過經教,經教裡頭有真心離念,真心裡頭沒有念頭,那就是自性本定。有念就有動,有波動現象。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那是自性本定,他真見到了。見到了不動,見到了不生不滅,真見性了,五祖才把衣缽傳給他。我們最大的麻煩就是念頭,古人比喻「心猿意馬」,我們的念頭像猴子一樣,猴子是不安定的,動作很多的,用牠來比喻我們的念頭像猴子一樣。你怎樣把它控制住?你怎樣叫它不動?不動就是真心,動就是妄心。

  所以這個文上講的,一念相應,直徹心源,心源是真心不是妄心,就是徹證自性,明心見性。朗然大覺,大覺就是一切明瞭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本然清淨,本然清淨就是惠能大師第一句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朗然大覺就是六祖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頓契法身,這就是證得法身,契入法身。這是真正得清淨處,這個清淨處就是常寂光,就是真如本性,這是妙覺,佛的境界。乃至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,前面不著有,這句不著空。無量壽是阿彌陀佛,以這樣的清淨心向無量壽,念佛求生淨土。一念淨信,一念淨心,是則於剎那之間,得契於清淨處者也,清淨處就是極樂世界。成佛之後做這個示現,這做給眾生看的,這是慈悲到極處,勸導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求生淨土。

  「再其下則至誠念佛」。這個境界太高,法身菩薩境界,我們做不到。做不到不要緊,下面還有方法。這個方法就是至誠,就是發菩提心,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。我們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看到,佛所說的菩提心,三心,第一個「至誠心」,第二個「深心」,第三個「迴向發願心」,這是佛在經上說的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上講菩提心,也是三心,第一個「直心」,第二個「深心」一樣的,第三個「大悲心」。我們把經跟論合起來看就很清楚了,原來直心就是至誠心,至誠心就是直心。直是裡頭沒有拐彎抹角的,不摻雜任何意見的,直心。深心,祖師大德的解釋叫好善好德,很多解釋不一樣,初學的人不好懂。所以我們就選擇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就是深心,這個好懂,在經上解釋得很清楚。自受用,至誠心自受用就是清淨、就是平等、就是覺而不迷。還有他受用,至誠心對別人,對別人是大慈大悲,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。

  以這個心念佛,「毫無塵慮」,這萬緣放下,這四個字就是萬緣放下,什麼都不放在心上。真像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明瞭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。既然不可得,把這所有顧慮全放下,不再去想它。塵就是六塵,就是講世間,對世間什麼顧慮都沒有。這叫「淨念相繼」,用這個心念佛,一句一句接著,「中無間斷」,不間斷,一句佛號念到底。「暗合道妙」,這句話重要,道是佛道,道裡面的精妙,是法身大士他們證得的。我們是中下根性的普通人,佛教給我們至誠念佛,用至誠心去念佛。至誠是真心,沒有雜念,塵慮就是雜念,沒有妄想,淨念相繼,中無間斷。無間斷,我們應該學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方法,鍋漏匠一點壓力都沒有,他教他:你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著念。他真做到了,不分晝夜。你的工作就是念佛,除了念佛之外,沒你的事情,所以念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就念,日夜不間斷,三年成就了。預知時至站著往生,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,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站著往生不稀奇,死了以後站三天,沒有聽說第二個人。那個時候就是他住的小廟離觀宗寺很遠,沒有交通工具,都是走路步行。走到觀宗寺要一天的時間,觀宗寺走回來又是一天,往返整整兩天。所以老和尚來替他辦後事是第三天,站了三天。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鍋漏匠這個至誠念佛就是暗合道妙。

  「即念離念」,這一念阿彌陀佛,把其他的念頭統統都離掉,離就是放下,沒有一個雜念。「是可稱為冥至清淨處也」,冥是暗中,不是明顯的,他也到了清淨處。那些法身菩薩,直徹心源,朗然大覺,本自清淨,頓契法身的,他到清淨處。像鍋漏匠這一類的人即念離念,也可以稱為冥至清淨處,這就是暗合道妙。前面是明合道妙,跟自性相應,這是暗中與自性清淨心也相應。「如上諸人」,像上面這些人,「亦必得」,必定會得到阿彌陀佛給他授記。所以,鍋漏匠的往生,諦閑法師對他讚歎備至,簡直就是說他是一生當中所看到的修行第一人,沒有人能跟他相比。讚歎裡頭說,「天下」,天下就指中國,中國這麼大,「弘宗研教的大法師」,弘宗是禪宗的,研教是教下的,這些講經教學的法師,「比不上你」;「名山寶剎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」,四大名山那個方丈地位多高,在清朝的時候都是國師,也比不上你。真的讚歎到極處。

  「或顯加,或冥應」,顯加是明顯的加持,冥應是暗中加持,佛加持你、佛保佑你,你自己不知道,這叫冥應。為什麼?眾生有感,沒有起心動念怎麼有感?你的修行就感通。你動一個念頭,真想到極樂世界去,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、沒有牽掛了,什麼隨緣,一切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,佛就知道了。念頭才動佛就知道了,周遍法界,《還源觀》上講的。我們身體狀況佛知道,有一點小毛病,這裡痛那裡癢,阿彌陀佛說沒關係,不要去理它,真正出了問題他就來了。小的這些麻煩,像虛雲老和尚朝山,這是個好例子。三步一拜,拜了三年多的時間拜到五台山,路上吃多少苦。菩薩都看到,沒事,菩薩在旁邊照顧你不知道,冥冥當中照顧你。真生病了,那不行,真沒人照顧得要命,你看,他馬上就變現個乞丐,讓你心很安,你一點都不懷疑。路上遇到一個乞丐,乞丐看到出家人,看到出家人病成這個樣子,沒東西吃,出去討飯,討回來來跟你一起吃;到山上去找草藥,來給你治病。養個十幾天,身體養好了,你再去拜!他再別的地方去,就不見了。三年,第二次生病的時候又遇到他,那是文殊菩薩,我們要相信。虛雲老和尚朝山的時候四十多歲,還有體力,老了就不行了。

  我們才發個心要真幹,佛菩薩決定就在你身邊照顧。何況一切諸佛如來,我們跟他一點距離都沒有,為什麼?他就在我們這空間,我們感觸不到。法身,無為法身,無為法身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不是一尊佛,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同一個法身。經上講的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無為法身。無為法身裡頭有真實智慧,我們到真有必要的時候,他就會現身來了。你真正通達明瞭,你心裡頭什麼牽掛都沒有,真正災難來了,遇到大災難,什麼都沒有了。這個時候沒有吃的、沒有穿的,就會有佛菩薩不知道現什麼身相,來給你送一點吃的、送一點穿的。你得到了再去找這個人,找不到,就不見了,真正照顧你,真正不會叫你為難。我們對於佛法要有信心,如果帶著懷疑的態度就不行,就沒有感應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再要知道,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真的,這個世界愈來愈亂,不想住這個世界了。還在這個世界裡頭,什麼樣心態?我們給阿彌陀佛打工,給一切苦難眾生打工,不為自己!佛能不照顧嗎?沒有這個道理,肯定照顧。我們要發這個心,我們在這裡幹這個事情,是替阿彌陀佛打工,是替一切有緣的苦難眾生打工。跟誰有緣?跟阿彌陀佛有緣。這樣的心態好,用真誠心過日子,天天學習,認真學習,懺除業障,聽經聞法自然開智慧。

  顯加、冥應,「則因人之智慧、願行、善根、福德而異」,這就不同。佛菩薩對我們明顯的加持,冥冥當中暗中加持,對我們的智慧,智慧就是什麼?了解事實真相。我們今天了解出世間法、諸佛法是空無,不可得,世間一切法也是空無,不可得。世間一切法的空無不可得,是真的不可得;出世間法的空無就是自性,自性空無是因為沒有現象,它是真的,真正可得。可是我們不能有那個得的念頭,有得的念頭是障礙,只要有一念,念是妄念,妄念產生障礙,所以連妄念都沒有。我們能學鍋漏匠這個方法就好,這個方法諦閑老和尚教的,諦閑老和尚自己沒做。很了不起,徒弟做出來,把他這句話證明了。

  鍋漏匠為什麼能做到?他不是知識分子,如果是知識分子肯定做不到。他是個可憐人,不認識字,什麼都不會,走投無路,那個時候遇到諦老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。他們年齡差不多,小時候同一個村莊長大,小時候的玩伴。看到諦閑老法師出家了,你看有吃的、有住的,很不錯,自己每天去補鍋、補碗,沒有一定,有的時候走了一天,一家都沒找到。補鍋補碗這種鍋漏匠我看過,抗戰時候有,都是在農村、在鄉下,很苦的地方。鍋碗打破了,等著,他一年會來個二、三次,吆喝著。我們打破的鍋碗留著那裡,他來的時候找他來補。我們小時候看他補,補了真的還可以用,現在沒有這種行業了。這種行業非常苦,補個碗、補個鍋只一、二個銅板,大概都不到一分錢。我小時候一分錢是三個銅板,一毛錢是三十個銅板。所以,生活非常苦,他想離苦得樂那個心,這個心非常非常的強烈。

  諦老教他這個方法真容易,一點都不難,真信、真願往生,一句佛號念到底,除這一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。他是一無所有,出家之後,寺廟裡頭給他幾件衣服,夠換洗的就夠了,沒有多的。吃的東西,這個小廟旁邊有些學佛的居士,皈依諦閑法師的,諦閑法師就囑咐他們,給他送一點米、送一點油鹽吃的東西。找了個學佛的老婆婆照顧他,替他燒兩餐飯,早晨他自理,中午的飯、晚上,這個老婆婆來給他燒。這是他的福報,他從來也沒想過還有人侍候他,這個機會多難得,拼命念佛。他往生,這些護持他的人真實功德!幫助一個人成佛,往生就是成佛,這個緣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的。走了之後現這種瑞相,這些護持的人歡喜,真正不可思議!

  所以,我們有智慧,我們這個智慧是解悟,我們有願、有行,我們真信、真願、真正念佛,善根福德當然有。如果沒有善根福德,你怎麼會相信這個法門?這些各人不一樣,所以得佛的加持不相同。雖不相同,全都得到加持,而且我們真幹,我們的智慧、願行、善根、福德天天增長,這是真的。沒有善根福德遇不到這個法門,你能遇到就證明你有善根福德,能夠天天聽經,所以這個緣好。我們今天用網路、用衛星,能夠讓這個地球上有緣的人,有緣是他接受。現在只要有電腦就能收衛星、就能收網路,所以這個功德很大!有沒有人能做這個大功德?有,他不會做。現在衛星、網路成本很低,他這個公司行號,我想現在很多都有網路,你看好多公司行號它都有網址。真正懂得的,我們現在光碟很多、資料很多,他可以拿一些在他網路上播放,跟他有緣的人統統都接受佛法。這個他自己有,只要有這個念頭,我拿這個光碟去播放,你看看這就是自利利他。不是叫你新闢一個網路,新闢個網路那功德最大,專門來講經說法。講經的法師講的東西,自己可以慎重選擇,真正是好東西統統播放。不是難事,只要你有智慧,你會能想到你知道怎麼做法。

  早年我在台灣,台灣佛教也不是挺盛,大專學生學佛,怕不好意思,怕人家說他迷信,偷偷的學。我就勸他們,公開學,公開學什麼?就是你影響別人,功德更大。我教他一個方法,你們大專學生手上戴個念珠,人家一看,這學佛的。你看,那個佛就落在他阿賴耶裡頭去了。我說你們在學校的書本上,習慣都寫個名字,不要寫名字,寫阿彌陀佛,人家同學一看,阿彌陀佛,他就念一聲。這個方法就能度了很多人,就能接引了很多人。實在講,方便就在面前,你只要會用,一點都不難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