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—真信切願,一念十念都能往生  (第二二四集)  2012/3/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22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六五頁,第五行「利他行」,第一段「慈和勸進」。說到利他,首先經典上就教導我們要慈悲、要忍耐、要和愛、要勸導大家,由這幾個字我們就知道怎樣去接引大眾、去宣傳佛陀教育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上云惠利群生」,這是慈,「忍力成就」,這是忍。要有真誠的慈悲和愛心,要有很大的忍耐功夫。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聖教疏忽的時間太久了,沒有人認真學習,沒有人講解,社會大眾對佛法、對聖賢教誨感到非常的陌生。我們相信,他要是明白了、搞清楚了,他對聖賢教誨會非常的熱愛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因為人性本善,只有聖賢教誨跟大乘佛法很容易把本性本善引發出來,所以慈跟忍是必要的條件。是故『於諸有情』,「常以慈忍為懷」,這經上講的是『常懷慈忍』。一定要愛護,一定要有耐心。『和顏』,「柔和之顏容」。賢首國師在《還源觀》上教給我們「柔和質直」,柔和是表現在外面,這就是忍辱波羅蜜;柔和就是和顏,質直就是慈忍,質直表現出來的是慈悲、是忍耐。

  「《會疏》曰:內離妄染,故外常溫和」,這就是溫和不是裝出來的,裝不出來,自然流露的。怎麼流露?裡面把妄放下、把染污放下。妄怎麼放下?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,妄就沒有了。宇宙人生真相最重要的就是一體。老子《道德經》上說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。老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傳到中國來,中國的聖人也能說出這句話,跟釋迦所證的完全相同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中國古聖先賢肯定有佛菩薩應化到這個地區來的。這個地區崇敬聖賢,佛菩薩必然是應以聖賢身而得度者,即現聖賢身而為說法,在中國這個地區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什麼理由?理由就是一體。我們就能夠理解到、能夠推測到,這個世界無論是哪個族群,古老的文化應當都是佛菩薩示現的。所以在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生活方式、語言習慣,可是看看各個族群聖賢教導眾生的方向是相同的,目標也是相同的,甚至於使用的手段也很接近,這顯示出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,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講到極樂世界,才真正達到了究竟圓滿,慈悲、方便到極處,能令一切眾生十念、一念都能獲得圓滿成就。理上講得通,事上,古來祖師大德說,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,這從事上講,從理上是決定講得通的。轉凡成聖要多長的時間?一念。這個一念,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,沒有時空的限制,問題就這一念能不能轉得過來,不在別人在自己。

  《會疏》底下一句說,內離妄染,外面自自然然就現出溫和。孔夫子溫良恭儉讓,內要沒有離妄染做不到,裝出來的是假的,高明的人一看就看穿了。內有實德,外面自然表現出來。「故云和顏」,和顏愛語。愛語不是甜甜蜜蜜的,不是,愛語是真正愛護他,真正叫他得利益,這種語叫愛語。所謂忠言逆耳,那是愛語,不見得你喜歡聽,可是真的是愛護你,幫助你離苦得樂。

  「《勝天王般若經》曰:菩薩行般若波羅蜜,如是隨順佛清淨教」。這兩句話對我們很大的啟示,般若波羅蜜怎麼樣落實?這個地方告訴我們,就落實在隨順佛陀的教誨。我們能夠真正依照經典教誨去學習,學是明白、是看破;習是落實,變成我們的習慣,變成我們的生活,變成我們處世待人這個原則,真用上了,這叫行般若波羅蜜。你看《心經》上就很好的例子,觀世音菩薩為我們表演,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不是眼見,照見。照見是般若光明照見,照見五蘊皆空不就是此地說的內離妄染嗎?五蘊有,你要沒有照見,它就產生妄染的作用,妄想、染著。染污是什麼?分別執著是染,起心動念是妄。你照破它了,照破它,這個妄染在不在?在。起不起作用?不起作用。為什麼?你知道它、你認識它,不會被它蒙蔽,不會被它障礙,曉得它是空寂,了不可得,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「視諸眾生,面門先笑」,歡喜心露出來了,「曾無嚬蹙」。嚬蹙是什麼?不但沒有笑容,表情很憂慮,皺著眉頭。這種態度別人看了不歡喜。曾無,菩薩決定沒有這種態度的。「所以然者」,為什麼,菩薩見人都是滿面笑容,像彌勒菩薩一樣,彌勒菩薩就是代表這兩句話。「心離穢濁」,穢是污穢,我們講骯髒,濁是不乾淨。哪些東西?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、貪瞋痴慢疑,這都是穢濁,都是前面說的妄染。心裡頭有這些東西,他怎麼可能有歡樂的心情?這些煩惱,嚴重的煩惱,給他的,我們現在人講的壓力,精神的壓力,身體的壓力,生活環境的壓力,工作的壓力,這壓力太多、壓力太重。人生有什麼意義?有什麼價值?有什麼好處?想得太多了,結果就自殺,走上這條路。現在年輕人自殺愈來愈多,我們從網路上看到個信息,印度,很多投資的人不敢去,年輕自殺率太高了。

  這個現象我們能夠理解,我們要沒有遇到佛法,也可能會走上這條路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聞到佛法之後才恍然大悟,人身難得,要珍惜這次機會。六道輪迴得人身那是中特獎,不容易得到。那得到人身怎樣?得到人身就有緣分、就有機會解脫,把我們這些穢濁、妄染把它解除、化解掉。用什麼方法?大乘佛法、聖賢教誨,確實能把它化解,化解之後就脫苦。解脫,脫什麼?脫離苦,脫離一切的壓力,你生活得輕鬆愉快,沒有壓力,這是現前;壽命終了不再輪迴,脫離六道輪迴、脫離十法界,選擇自己歡喜去的地方,極樂世界,這是頂尖。

  昨天有個同修告訴我,他有個朋友是南洋人,不是信佛教的,他跟佛教接觸很多,知道佛教裡頭有個極樂世界,他也很想去,向他請教有什麼方法可以到極樂世界去。不是佛教徒。能不能去?能去,阿彌陀佛的門是敞開的,無論什麼人,你看只要具足三個條件,真信,願意去,真想去,真肯念佛,念阿彌陀佛,十念、一念都可以往生,不難!《無量壽經.三輩往生》裡面最後一段,慈舟大師判作一心三輩,那就是不是修淨土的人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統統可以往生;再擴大包括所有宗教,你把你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一定得生。淨土法門不可思議,遍法界虛空界無量諸佛如來稱讚,諸天的天神擁護,真想往生,決定能生。憑什麼?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我們相信這句話,所有一切眾生不管信仰什麼教,想往生的人都能往生,我們信得過。

  所以心真正放下所有的染污,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聞利養、放下五欲六塵、放下貪瞋痴慢,「諸根清淨,不染離垢」,沒有染污了,你離開這些煩惱習氣,「心不瞋恚」。不但不會有瞋恚的行為、行動,瞋恚的念頭沒有了,連根都拔掉了。能拔掉?能。為什麼?自性裡頭沒有瞋恚。惠能大師開悟,頭一句話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清淨到什麼程度?清淨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究竟清淨。起心動念就染污了,不管你是善念、是惡念,清淨心裡頭全沒有,它是乾淨的,它是平等的。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它不生不滅,永遠保持常態,從來沒有改變的。這個常態就是我們稱之為妙覺如來。所以你本來是佛,你今天想作佛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「內無恨結」,所以這個心裡面,內是講心裡,沒有恨、沒有怨恨,結就是煩惱,七情五欲,清淨心裡頭找不到,這就叫佛。

  『愛語』者,「四攝法之一」。這裡提到四攝法,四攝法就是利他行最重要的指導原則,我們要修利他行,你一定要懂得四攝法。攝是攝受,攝受一切眾生的方法,這是四種。在淨土講叫接引,接引眾生的方法。怎樣去引接他,怎樣去引導他,古人用的名詞叫攝受。第一個「布施」。這個布施的意思跟六度裡的布施意思完全不同,六度裡面的布施是自利,目的是自利,為什麼?度慳貪,我們有這個煩惱。慳是吝嗇,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,貪是沒有得到的希求,希望得到、希望擁有。這個煩惱非常嚴重,一切眾生全都有,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利、貪權、貪勢,什麼都貪,學了佛法也貪。用貪心學佛法能不能成佛?不能;能不能往生?不能。他能得到什麼?人天福報。貪心。

  許許多多人每天燒香拜佛,你看他心裡想的、口裡說的,他求什麼?求升官、求發財,求他所做的事業順利,就是貪瞋痴慢順利,求這個。能不能求得到?告訴諸位求不到。你能得到的是命裡有的,你求不到是命裡沒有的。把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,不但沒有利,有罪過,讓一般社會大眾看到說迷信,你看佛教變成迷信。再深入看一點,佛菩薩也收賄賂,你看行一點賄,佛菩薩接受賄賂就有求必應。殊不知,你不求你也能夠得名聞利養,你也能夠得財富,那是什麼?你命中有的,不求就得到。跟求不求沒關係,不是因為你有求,佛菩薩保佑你,哪有這種道理!理一定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生財有生財的道理,佛菩薩把這個道理講出來給我們聽,我們聽懂了依教奉行,真得到。總的,起心動念一定要利他,不是自利,你才能得感應。

  求財,佛菩薩教給我們,財從哪裡來的?從財布施來的,你能修財布施,你就能得財富。今天你看到這個世間,擁有億萬財富的人,他財從哪裡來?過去生中修大財布施,這一生緣成熟了,果報現前,這麼回事情。你過去生中沒有修,你得不到。你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,得到了災難馬上就來了。這個災難很明顯,一個是生病,把你得來的錢全花光;第二個就是什麼?第二個是災難,說不定命都送掉了,意外的災難你會遇到。所以不義之財決定不能要,不義之財我們要受的時候那是災難,不是好事情。應該怎麼做?應該修布施。不義之財得到了趕快布施掉,災難就放下了,把災難布施掉。你不肯布施,災難天天盯著你,你身心不安,你不快樂。統統布施掉,救濟災難、救濟病苦,幫助一些需要的人,你多快樂。你求財,財它就來了,愈捨愈多,愈多愈捨,不要存在那個地方,存在那裡錯了,一有機會趕快布施。

  但是布施,布施有個原則,決定是利他,利益廣大的群眾。如果這個財用出去,對現代人有利益,對後世人有利益,這是真功德。怎麼布施?建立道場,但是這個道場要有道,如果沒道白建了,沒有利益。所以真正利益要有智慧,你才知道什麼是真的、什麼是假的。古人常講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今天這個社會缺乏什麼?缺乏道,道德沒有了。道場是弘揚道的地方、修道的地方,所以古人對這樁事情看得很重,甚至於把自己的家業貢獻出來做道場,他所修的福德,他的兒孫好多代都享受。這是真正會積功累德、真正會做好事的。那在現前的社會,最好的事情是什麼?培養人才。培養人才,你要會用心。看看過去,古人裡頭有個武訓,很多人知道。武訓是什麼身分?乞丐,他貧窮,討飯。但他想到自己為什麼這麼貧窮,為什麼做了乞丐?因為沒有受到好教育。所以他就希望,像他這樣貧苦的人都能夠受到好教育。你看這一點心,善心,這菩薩心腸。討的這點錢累積下來,他居然能辦學,辦私塾,教這些窮苦的學生,讓他們讀書。他去請老師,請老師的時候跪在地下,甚至於跪幾天,老師被他感動。不止建一個,建好多個學校。他自己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。培養人才,連武訓這種人都能做到,我們為什麼不能做?在佛法裡面講,這都是佛菩薩給我們示現的,教我們怎麼做,怎樣去行菩薩道,怎樣去行般若波羅蜜。後人稱武訓稱聖人,乞丐。

  六祖惠能大師,樵夫,在社會的地位比乞丐只高一等而已,這個等級下面就是乞丐。偶然的一個機會,賣柴遇到別駕居士,這個人有智慧,發現這個年輕的樵夫(賣柴的)有真智慧,悟性很高,就推薦他,勸他到黃梅去親近五祖。家裡還有個老母親,他們負責來贍養,送他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,讓他放心去求學。這是栽培人才。他要沒有這個緣分,他怎麼能夠見得了五祖?一代祖師,不是平常人都能夠見到的。我們能想到,許許多多人到黃梅去見五祖,其實都是神秀大師代表老和尚接見。六祖成就的因緣,張別駕的功勞大,第一個他有眼光,他認識人;第二個,送他去的地方是非常有利的,祖師的道場。為安他的心,找居士幫忙照顧他母親,費用他拿,這樣的慷慨,成就這個人。沒有一點私心,真的叫為正法久住、為正法弘揚,這種人能弘法。這種機緣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,遇到了認識,不放棄,就種福了。

  今天世間有沒有真學的人?有,我們沒遇到,遇到也是緣分。本身要有福報,沒有福報,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難,怎麼能幫人?五祖有道場,道場很大,上千人。我也有很多人找我,我沒有道場,你來的時候住的地方沒有,這是難處。一個人一生流浪,一輩子非常辛苦,什麼原因?這一代的人不要佛法,真正學佛,他討厭你,他不幫助你。真正幫助只是一、二個人,勉強照顧我的生活,再多兩個人,人家不願意了,這是我們所遭遇的困境。這些全是佛菩薩安排的,佛菩薩為什麼這樣安排你知不知道?我們想想,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來,在少林寺九年面壁,沒人知道他,也沒人理他,只遇到一個慧可,對他真誠恭敬。他開悟了,所以法傳給他,這是二祖,往下五代都是單傳。忍辱波羅蜜!到六祖惠能,第六代才開花結果,禪宗弘遍了中國。這是什麼?緣,機緣不成熟。我這一生跟達摩祖師一樣,緣沒成熟,要有耐心去等。什麼時候成熟?至少得一百年到二百年之後,緣才能成熟。這一生當中有一、二個真正相信淨宗、真正傳承淨宗就很難得,他們一生也能傳一、二個,多了不可能。為什麼?緣不成熟,眾生對這個不認識,沒有概念,你縱然給他講,半信半疑,這是好人。不能接受的,他馬上反駁你,你就添麻煩了,不能接受。好在看目前趨勢,科學家會幫佛法的忙。科學要認同佛法是科學,傳遞會快一些,緣會早一天成熟。如果科學家不承認,這個時間肯定要一百年到兩百年。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要決定成就,給大家做好榜樣。我們自己學了一輩子,最後還搞六道輪迴,人家看到這個方法就搖頭,這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利他首先是自利,前面是講的自利,自己不成就怎麼能成就別人?自己煩惱沒斷,如何教別人斷煩惱?自己智慧沒開,怎麼能教別人開智慧?

  四攝法應當學,這是處事待人接物基本的條件。內心就是一個字,愛人,愛別人決定勝過愛自己。但是這樣的人很難找,這樣的人能學佛,所謂善根深厚。過分的重視自己,把自己擺在第一,別人擺在第二,學大乘都非常困難,因為他的內心心態障礙大乘。大乘是首先利他,不談自利,純是利他。所以能行布施、歡喜布施,對於一個能成就的人,一定是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、去護持他。四攝法也是我們今天社會上所倡導的和諧。如何能夠真正做到和諧?四攝法是最好的方法。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是送禮,目的是聯絡感情,中國人所謂「禮多人不怪」。我們有吃的,我們有穿的,有多餘的,頭一個是鄰居,要把我們居住這個地方,鄰居都變成兄弟姐妹,都像一家人一樣,這個小村、這個小鎮你說多美好。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,古聖先賢像堯舜禹湯這些人,他們住在一個地方三年就成一個小鎮,非常的美好。因為他的智慧、他的愛心表現在外頭,大家都受到感染,這個小村,和諧之村,這個小鎮,和睦之鎮。

  第二個「愛語」,愛語是什麼?敬愛別人、關懷別人、照顧別人、幫助別人,這都屬於愛語。「利行」,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為決定對別人有利益,人家喜歡,我們幹什麼都會得到很多人幫助,什麼原因?大家都得好處,大家得利益。最後是「同事」。事,是群眾喜歡的事,我們與他共事,他不喜歡的我們不做。這一點非常困難。他喜歡賭博,這個事情不能跟他同事;他喜歡跳舞,這個不能跟他同事;他喜歡喝酒,也不能跟他同事。所以同事要選擇,這裡頭有善、有不善,善的要同,不善的不能同。菩薩有本事,菩薩可以,我們不是菩薩,我們只能同善的,不能同惡的。菩薩有這個本事,喜歡賭博的,菩薩跟他一起去賭博,每一次他都贏錢,別人就看到,你什麼方法?他就會告訴他,我完全用佛法。佛法怎麼?佛法可以賭博常常都贏錢,他就來學佛了。菩薩有神通,你賭博的時候,每一家牌他都看得很清楚,他怎麼會不贏錢?所以他有善巧方便,他度那一堆作惡的眾生,就用那個作惡的方法來度他,把這些人統統都得度,都變成好人。有這種本事可以,沒有這種本事不可以,那我們沒有度他,被他度跑掉了,這就錯了。在歷史上世世代代的這些出家人,被他的在家徒弟度跑掉的很多,不是沒有例子,很多。這就是什麼?四攝法,沒有這個智慧、沒有能力,也學同事。所以四攝,我們通常這一條保留,我們都強調前面三條。這一條同事就是同,一同來學佛,一同來學聖賢教誨,只限於這個範圍,其他的我們不能同,沒有這個能力同,沒有智慧同,那個是要有真正智慧、真正定功。

  「隨眾生根性,而善言慰喻,使生親愛之心,依附我受道。謂之愛語攝」,這說得很好。所以布施結善緣,長年累月,讓他知道我們對他沒有絲毫的希求,我們對他真正愛護,像一家人一樣,決定沒有求回報。只希望每一家都生活得很快樂、很幸福,跟我一樣,希望生活比我更好,我們沒有嫉妒、沒有怨恨。這樣去教化眾生,他才會接受,歡喜接受。這就是布施跟愛語。

  下面,「《勝天王般若經》言:下聲細語軟美之言,順彼意語故」。這待人接物,隨順他的意思。但是現在的人惡念多,善念少,這要有智慧,要有善巧方便,分寸要拿捏得很準。見人打招呼,見人有禮貌,這是必須要做到的。關鍵還是在內心,內裡面存的是真心,利他,真心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、破迷開悟,這是關鍵。你裡頭有這個心,自然就流露在外頭,不需要去學習。內裡頭沒有真誠,外面是虛偽的、是假的,那個還不如沒有;完全真誠,自然流露,這才能感人。

  『勸諭』者,「勸導慰諭也,為眾生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」,這是原則。開是說明。真的,佛法需要簡單明瞭介紹給大眾,不讓大眾產生誤會。佛法是什麼?我們一定肯定它是教育。宗教是什麼?宗教是教育。用中國文字來解釋,宗的意思有三個,主要的、重要的、尊崇的,有這三個意思;教是教育、教學、教化。宗教兩個字連起來,那就是重要的教育,加個人生,人生重要的教育、人生主要的教學、人生尊崇的教化,這個意思有多好,這個意思誰不願意接受!外國人宗教的名詞裡頭可能沒有這個含義,但是中文裡頭這個意思很明顯。古時候每個人家都有祠堂,叫宗祠,那個宗就是最主要的,這是家的根,就是這一家祖先的紀念堂。世世代代不忘記祖宗,這是孝道之所由生。人的那個孝心從哪來的?從這來的。人要不知道敬祖先,孝悌的根就沒有了;孝悌根沒有了,給諸位說,中國傳統文化就沒有了,它從這根生的;再給諸位說,大乘佛法沒有了,因為大乘佛法的根是孝悌。

  淨業三福是釋迦牟尼佛指導修學大乘必須遵守的三個原則,只有三條十一句,很簡單,人家要問什麼是佛法,用這個給他解釋。第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根之根,大根大本,孝親尊師。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智慧得自於老師,智慧叫慧命,所以孝親尊師擺在第一,根之根。祠堂、宗廟就是象徵這個根,祠堂、宗廟不要了,根就沒有了。這個根要是去掉了,所有一切道德全完了,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全沒有了,整個就摧毀了。摧毀之後什麼結果?叫亂世,天下大亂、社會大亂,大亂必然災難就起來了。所以社會的混亂、地球上的災變,根源是什麼?根源就是孝親尊師沒有了。那我們學佛就知道,我們從哪裡做起?就從孝親尊師來表法。

  我這個年齡,父母跟老師都不在了,但是不能忘記。我們每天做早晚課,早晚課不能忘了父母跟老師,每天早晚課拜佛,一定不要忘記有一句,我們自己代替父母、師長、歷劫冤親及一切有緣眾生禮佛三拜,求生淨土,念念不忘,每天早晚功課。功課什麼都可以不做,這個三拜不能不拜,報恩。現在大家不要了,我們要,為什麼?我們不要,極樂世界去不了。學佛要離開孝道,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,不孝父母、不敬老師,決定是假的。我們自己要做到,念念不忘。

  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都是為眾生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,佛的知見是正知正見。總的綱領,大經上講的二諦,佛依二諦而說法。二諦就是世諦跟真諦,世諦也叫俗諦。真諦是什麼?真諦是自性,真如本性,就是本性本善;世諦,世諦是習性。習性裡頭有善有惡,真諦裡頭善惡都沒有,那叫真善。那個境界很高,不是社會一般大眾都能明瞭的。所以佛經上常說,如來的密義,這個密不是祕密、不是神祕,是太深了。譬如說到宇宙的真相,沒人懂,一般人不能接受。真相是什麼?萬法皆空,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這個沒有必要給人講,他聽不懂。最近量子學家他明白了,他們在實驗當中看到事實真相,跟佛說的完全相同,那跟他們可以講,跟一般人不能講。跟一般人講世諦,就是世間的善,世間人的福報,講這個他能聽得懂。世諦,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的,五倫是世諦,諦就是真理,永遠不能改變;五常是世諦,仁義禮智信。仁,愛人,推己及人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這是仁。人一定要知道愛人,為什麼要愛人?真諦就說出來了,真諦怎麼說?真諦說,別人跟我是一體。這個一般人不懂,怎麼是一體?我不是他,他不是我,怎麼會是一體?他聽不懂。所以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,這個道理很深,慢慢學,學大乘,學上幾年、學上個十幾年明白了。等於說大乘是研究所的課程,我們現在的程度是幼稚園的程度,你怎麼能了解?慢慢來,幼稚園上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你就明白了。

  所以今天要講的,我們要做的、要表演的,把五倫做出來,把五常做出來,把這個仁做出來,仁是存心,表現出來。義,義是什麼?義是講道理,任何事情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這叫義,所謂「義者循理」,遵循正理。仁義是儒家的核心,孔孟代表,孔子代表仁,孟子代表義。禮,人與人之間要有禮貌,有禮貌大家都歡喜。早年我們在台中,請求李老師給我們講點禮,我們不懂禮,老師編一個《常禮舉要》。為什麼?這個時代沒有禮了。民國建立以來就沒有制禮作樂,沒有禮樂在歷史上稱為亂世。民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禮樂,這一百年是亂世,將來下一個朝代寫歷史的時候,這一代是亂世。那講什麼?講古時候之禮,古人的日常生活,人與人之間的禮節。學這個東西幹什麼?學這些東西,你在社會上,人不會討厭你,目的在這裡。懂禮的人,人不會討厭你;不懂禮的人,人會厭惡你,縱然表面上不說,內心裡討厭你、不喜歡,禮就有這種作用。禮下面是智,這個智很重要,智就是今天講的理智,對面是感情,感情用事很容易出亂子。人要有理智,待人處世避免很多過失,要用理智。最後一個信用,要講信。今天最大的問題是什麼?這五個基本做人的條件全部丟掉了,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你說怎麼辦?這社會還能好嗎?從這五個基本德行,中國人講五個,賢首大師給我們講四個,那是大乘佛法,四個第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第二個「威儀有則」,第三個「柔和質直」,最後一個「代眾生苦」。代眾生苦是大慈大悲,做出種種表演都是代眾生苦,給眾生做個好榜樣,啟發他,讓他覺悟,目的在此地,不是自利,是利他。

  傳統文化裡面,四維八德是從五常衍生出來的,從五倫、五常,五倫五常是根,五倫是道,五常是德。四維,禮義廉恥,管子說這四個字是「國之四維」,一個國家的四根柱子,這個柱子沒有了就完了、就倒了。現在社會禮義廉恥全沒有了,所以這個社會之亂是應該的,理所當然。沒有禮義廉恥,它怎麼會不亂?不可能的,所以亂象就是正常現象,不亂那就不正常。八德,孝悌忠信、仁愛和平。中國古人千萬年來就教這四科,世世代代,一點都不麻煩。這四科統統做到了,聖人;做到百分之七、八十,賢人;能做到一半以上,君子。這個東西我們要不要?不要,社會還會繼續的亂,災難愈來愈嚴重。如果希望和平,希望化解災難,把這個東西找回來真有效。也就是美國布萊登所說的,他是針對馬雅預言說的,就是今年十二月二十一號,他說化解馬雅災難預言,只有地球上的居民覺悟了,真正能夠棄惡向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不但災難可以化解,還能把地球帶向更好的走向,這是他說的。所以湯恩比博士說,「化解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。孔孟學說是什麼?就是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。中國人過去千萬年都遵守,只是滿清亡國之後這一百年,中國人把它丟掉了。現在這個四科,有一些外國研究中國文化史的,他們很重視,而一般中國人對這個非常陌生。

  現在中國慢慢也覺悟到了,這一、二年政府也極力提倡文化建設,不再標榜經濟,標榜文化大國。經濟容易,文化很難,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教人要把欲望放下,這個難!你看前面我們讀的,「少欲知足,專求白法」,這兩句話就難。白法是善法,誰能少欲、誰知足了?如果是多欲、不知足,傳統文化就很不容易復興。它在佛教裡面會起一些作用,佛教徒的欲望比一般人確實要輕一點。長年接受經教的薰陶,知道什麼?知道還有來世,人不是一生就完了,還有來世,還知道有個極樂世界。嚮往極樂世界的人,第一個條件,必須要把這個世間不善法要放下,如果不能放下,那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障礙。真正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是清心寡欲。極樂世界的條件,基本的條件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真正的原因;我們心要不清淨,跟極樂世界不相應。

  怎樣叫心清淨?離開一切染污。這講得很多,自私自利要放下,要學佛菩薩,佛菩薩起心動念是為一切廣大眾生,真的是救苦救難,真正是捨己為人。佛菩薩到世間來,不是業力來的,願力來的,他來幹什麼?來教化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他到世間來幹這個的,不是來受果報的。雖然在示現當中有苦有樂,這個好比是舞台表演,演給大家看的。他是不是真有苦樂?沒有,假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一樣是真的;沒有一樣是真的,他就生活在真諦之中,這個妙!生活在真諦是什麼樣子?是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這就是生活在真諦當中。為眾生表演,開示、講解,佛的知見就是佛的經教,經教所說的統統是佛知佛見。

  我們展開經教,佛經上所說的、我平常所想的一樣不一樣?如果是一樣,我就入佛知佛見。那不一樣?不一樣要肯定、承認我錯了,把我的知見放下,接受佛的知見,這就對了。如果堅持我的想法、看法不錯,跟佛菩薩對立,你就入不了佛知佛見。你要知道,佛菩薩沒有對立,佛菩薩沒有思想;再告訴你,佛菩薩沒有知見。沒有知見,為什麼說佛知佛見?佛知佛見就是沒有知見,這個你一定要懂。為什麼?因為佛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他知見從哪來!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知見就叫做佛知見。你要是跟佛講佛知佛見,佛對你笑笑,一句話也不說。為什麼?他要說話,那就是佛知佛見;他不說話,不說話是真的佛知佛見。不說話是示,示佛知見,表現給你看,看你覺不覺悟。覺悟之後就契入境界,那是大覺圓滿!到哪裡去?到常寂光去了,跟一切諸佛如來渾然一體,融成一體。他為我們開的,我們叫它做佛知佛見;他為我們所示現的,也叫它做佛知佛見,佛知佛見有個名而已。要套用《金剛經》的話,「佛知佛見者,即非佛知佛見,是名佛知佛見」。這個話你轉過來念一念,你看是什麼味道?所以不可以執著,不能執著言語,不能執著文字,也不能去想像,那就叫真的是佛知佛見。《金剛經》那種辯論法非常之妙!

  『策進』者,「勉之使進」,勉勵他,幫助他進步,也就是常常講的促進,「令眾生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」,這是眾生要做的事情。佛能夠做的就是開示,悟入是學生要做的事情,學生要不能夠悟入,那個開示是白講了。一定有學生能悟,悟是什麼?悟是明白,入是契入。契入,跟佛就融成一體,這就是契入常寂光。常寂光就是真如自性,常寂光就是大般涅槃,契入這個境界就是究竟圓滿。學佛最後的目的就是常寂光,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契入常寂光?我們是用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這個方法,這條路是暢通的大道,它裡頭沒障礙。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有障礙,找不到一個法門裡頭沒有障礙的;只有淨宗法門沒有障礙,而且條件很簡單,我們想想,我們的能力可以做得到。真信,我確實相信,沒有一絲毫懷疑;我真願意去,念念都想去。我把這樁事情完全付託給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自己看看什麼時候合適,你什麼時候來接我。你沒有來接我,我知道,讓我在這邊做點表法的工作。在這邊幹什麼?就是在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,就是幹這個事情。我們要把大乘佛法表演出來、做出來,目的讓一般大眾能夠看到了,這有緣的人,看到了、接觸到了,他相信了,這目的在此地。什麼時候在這個世間的緣盡了,我們就可以走了,佛就來接,佛是必定來接的。迎接,我們完全了解,佛從哪裡來?當處出生。是從極樂世界?不是。極樂世界在哪裡?極樂世界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此時此地就是!緣成熟了它就現在面前,我們就見到極樂世界。

  在極樂世界修行,目標就是常寂光。你看三不退裡頭最後一個,「念念趣向薩婆若海」,薩婆若是梵語,海是比喻,薩婆若是一切種智。一切種智就是妙覺如來所證得的,也就是我們平常這邊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就這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精進不退。什麼人修?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念念向著究竟的佛果,沒有第二念。我們今天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也沒有第二念,這一點很重要。沒有雜念,你的念才清淨、心才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。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才明瞭,不迷惑、不糊塗,你的生活當然快樂,當然是法喜充滿,當然是常生歡喜心。這個歡喜,你會全身都表現出來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一個真誠、清淨、圓滿的歡喜心。這樣的人生多幸福、多圓滿、多快樂,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在哪裡?在大乘、在《無量壽經》、在淨宗念佛法門,展現無遺。有福報的人,有智慧的人,明白了、接受了;對這個有懷疑,智慧、福報還不足,智慧、福報足了他就相信。不足,怎樣把它補足?這就是經教。這就是印光老法師說的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要從經教上奠定基礎,這也說明為什麼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道理就在此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