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一0一集)  2011/12/2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10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三百五十二面,倒數第五行,從第一句看起:

  「世尊,指釋迦牟尼佛。《淨影疏》曰:佛具眾德,為世尊重,故號世尊」。經文上稱的,『爾時世尊,威光赫奕』。世尊是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尊稱,像我們現在在一般世俗場合,對於地位高的、有德行的,我們前面都加一個「尊敬的」。世尊是世間最為大眾尊敬的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。《淨影疏》裡面說得好,「佛具眾德」,釋迦牟尼佛具備智慧、德行,為世間人的榜樣,為世間人所尊重,稱之為世尊。「佛是世間極尊」,這個世間包括了六道、也包括了十法界,對釋迦佛沒有不尊重的。「威者,有威可畏謂之威」,這個地方指威神。佛家世尊有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,一切眾生仰慕他、愛護他也畏懼他,叫大人,有威德。「《勝鬘寶窟》曰:外使物畏,目之為威」,他的外表、威儀,讓人家看到,對他生一種敬畏之心,這是威。內,佛有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,不是凡夫能夠測度的,所以稱之為神,佛的威神。

  「光者光明。自瑩謂之光」,從自己身體放光,這個光能照外面的萬物,這叫明,就是放光照耀的意思。光明有二種作用,一種是破闇,黑暗沒有了,第二種是表法。「因佛之光明,正是智慧之相」,光明是代表智慧。「赫奕」,赫是明的意思,奕是盛的意思。「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,雄猛有威,明耀盛大」。「此下以熔金喻之」,黃金鎔化了,在冶爐裡面鎔化,用這個來比喻,「金色光耀,熔金彌甚」。也許有同學見過冶煉黃金,黃金在冶煉的爐子裡面特別好看,它融成液體,放金色之光。我們在一般不太容易看到,黃金真的放光,像火燒,燒得很猛烈的時候你看到火放光。黃金燒出來,那光就非常之美。這個比喻佛的光明,像「熔金聚集,故曰如融金聚」,用這句話來讚美、來形容。

  『又如明鏡,影暢表裡』。影是光影,暢是通達。「海東憬興曰」,這是唐朝日本出家人在中國留學,親近善導大師,回國之後把淨土宗就傳到日本,成為日本淨宗的祖師。他有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這裡頭,在這幾句經文他這樣說法,說「鏡光外照,名為影表,即同佛身,光明外舒」。鏡子的光向外照,照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叫影表,外面的影都照在鏡子裡面。用這個來比喻,就像佛的身體,他的光明外舒,他放的光明能照外面。「外照之光顯影,暢在鏡內」,一點障礙都沒有,照得清清楚楚。這個意思也同佛所放光「還曜巍顏」,巍顏就是佛的面孔、佛的色相,所以叫表裡。佛光向外照,也照自己,像燈光一樣,燈光照外面,燈光也照燈的本身,用這些來讚歎放光。

  《淨影疏》也說到,「鏡光外照,名為影表;外照之光,明顯鏡內,名為影裡」,意思跟前面說的差不多。「佛身如是」,佛身放光,「光明外照所放之表,顯曜佛身,名影表裡」。「按上兩說,佛身內外映徹,喻如明淨之鏡」,佛的身體像琉璃一樣,內外透明的,乾乾淨淨,一絲毫染污都沒有。放光,不但照外,也照內,佛光也照自己,內外都照。「所放光明,還照鏡內,謂之影裡。漢吳兩譯中,佛光數百千色、數千百變、光甚大明、上下明徹、巍巍重明,皆顯影暢表裡之義」。五種翻譯文字不一樣,有講得詳細,有講得簡單,但是意思大致都相同。《宋譯》有一句,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,說「面色圓滿,寶剎莊嚴」,其他四個本子裡頭沒有「寶剎莊嚴」這句,這個本子裡頭有。「則更顯佛光明中,影現十方寶剎」。在佛光裡面看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,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,十方世界都在螢幕上看到了。在此地就是十方諸佛剎土在佛身光裡面見到,這是非常稀有難得。則更顯佛光明中,影現十方寶剎,這是諸佛的國土。「如大圓寶鏡,映現十方」,就像一個大圓鏡一樣,十方世界都在其中。

  「如《甄解》所釋」,《甄解》也是日本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這個裡面解釋的,「則光顏巍巍中,影現寶剎莊嚴相,其猶珠寶鏡中,能現森羅萬相乎!上說正顯《華嚴》境界」。這一句「又如明鏡,影暢表裡」,註解裡頭說得清楚,五種原譯本這句經文是怎麼說的,我們互相參考,對照起來看。看到宋本裡頭還有「寶剎莊嚴」,顯示華嚴境界在佛光明當中見到了。

  下面兩句是『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』。「指佛於會上放大光明,瞬息萬變」,千變萬化,「光色參迴」,不只一種顏色,各種顏色都有,「自然最勝」,勝是殊勝,自然,是從自性裡面顯現出來的,沒有人設計,也沒有人去製造。今天是外國的聖誕節,香港的夜晚,我們看到這個燈光五顏十色,也是美不勝收。這是人工去設計、去安裝,顯示出來。佛在講經之前放的這些光是自然的,佛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為什麼有這樣莊嚴光明變化?那是因為佛要說這部大經,這個大經無量功德。是《無量壽經》功德的自然成就,不是佛心裡想的,不是佛故意要放這種光給阿難提示,不是的,全是自然的。大乘經教上常說法爾如是,一切法本性就是這樣的,沒有絲毫造作,純是自然的。

  「如《法華經.序品》曰:眉間白毫,大光普照。」這是《法華經》上面說的,釋迦牟尼佛眉間的白毫放光,這個光明很大,普照一切。「故知現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」,跟《法華經》上這個境界是相同。「故知魏譯中之威神光光亦應同此,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,無能比者」,世間種種光明都不能夠跟它相比。「至於數千百變,則同於本經壽樂無極品中之自然光色參迴,轉變最勝」,跟這個意思相同,「同表佛光自然交參迴轉,光色變化,愈變愈勝,無有窮極」。就像我們看萬花筒一樣,萬花筒的構造很簡單,我這有個萬花筒,小時候喜歡玩這個東西。小時候萬花筒沒有這麼漂亮,是我們自己做的。三片玻璃裝在這個筒裡頭,紙做也行,用竹子也可以,竹筒也行,放在前面,外面用個玻璃把它蓋起來。你這裡轉,它裡面就有很美的圖案,怎麼樣轉,你細心去看,沒有兩個圖案是相同的。這個東西也在表性德,萬花筒我們轉,它底下變現的一些圖案,它沒有想,它沒有分別,自然的。顯示佛放光是自然的,佛沒有起心動念,佛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遇著緣了,叫法爾如是。大乘教裡常用「不可思議」這句話來形容它,真正不可思議。所以,「光色變化,愈變愈勝,無有窮極」,我們從萬花筒這個小玩具裡面體會到這個道理。

  下面一段,「阿難啟請」,前面是佛放光現瑞。一定要知道,佛的放光現瑞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這一點一定要清楚。如果起心動念,那是凡夫,不是佛菩薩。明心見性之後就不會起心動念了,這真正的聖人。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起心動念,因為根本無明沒破;破了根本無明就不會起心動念,他就不住在十法界,他住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,那是真正的聖人。天台大師的六即佛,像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,很像佛,不是真佛。真正的佛,標準是什麼?用真心的叫佛,用妄心的叫凡夫,真妄是用這個標準來說的。十法界的佛還用的是妄心,就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跟我們六道凡夫一樣。我們六道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用偏了、用邪了,不正,所以惹了很多麻煩,遭了很多苦難;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他們用得正。為什麼他們用得正?他們老實、聽話,依照佛菩薩教導的去做,做得很像,雖用的是妄心,你看起來像真佛一樣,他用得正。也就是說他持戒、他修定,他開智慧了,跟佛是愈來愈親近。到把妄想真正放下,他就成佛了,那是真佛,不是假佛;相似不是真的。

  雖然放下妄想,但是妄想的習氣還在。所以,天台智者大師稱他為分證即佛,就是說他不圓滿。從圓教初住到等覺,四十一個位次,都叫做分證佛。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盡了,他就不叫分證佛,叫圓滿佛,他圓滿了,《華嚴經》上稱之為妙覺。你看等覺上面是妙覺,妙覺是圓滿佛,究竟圓滿佛。所以等覺還算是分證。

  我們看「阿難啟請」,這裡面分兩段,第一「見瑞希有」:

  【尊者阿難。即自思惟。今日世尊色身諸根。悅豫清淨。光顏巍巍。寶剎莊嚴。從昔以來。所未曾見。喜得瞻仰。生希有心。】

  這兩句好,『喜得瞻仰,生希有心』。佛放光現瑞,阿難尊者看到了。當然不只他一個人,在會的大眾全都看到了,阿難代表大眾,首先讚歎如來。阿難尊者是本經的當機,「若論其本,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大士」。他現在表演的地位,在舞台上表演的地位,他是初果須陀洹。實際上來說,阿難尊者大概也是早成佛了,成佛之後倒駕慈航,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。佛來表演,佛的身分是主角,舞台表演他是主角,阿難來當配角,地位可能是同樣的,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。所以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八十年,八相成道,是舞台上的一場表演。不但阿難是大權示現,連許許多多的居士、長者、護法,都是法身菩薩再來的,都不是普通人。這一台戲才唱得精彩,才圓滿,才能感動很多的觀眾。

  「《法華經》中佛告菩薩曰:我與阿難等」,不只阿難一個人,可能這個等字就是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後頭這個等,「於空王佛所」,這是古佛,久遠劫的古佛,佛的德號叫空王,「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。你看看久遠劫之前,阿難跟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是同學,都是空王佛的學生,空王佛的弟子。「阿難常樂多聞」,阿難尊者他喜歡多聞,好學,「我常勤精進」,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釋迦牟尼佛則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,他搞的是這個方法,阿難是廣學多聞。「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釋迦就先成佛了,「而阿難護持我法,亦護將來諸佛法藏,教化成就菩薩眾」。世尊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成佛了,證得妙覺果位,阿難發心護法,護持我法。阿難是不是成佛此地沒說,沒有明講,但是阿難是法身大士這是肯定的,這一點我們要知道。也就是阿難的本跡,他的根本,決定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知道他是哪個階級的。他發心護法,護釋迦牟尼佛的法,同樣他也護將來諸佛法藏,幫助佛教化成就菩薩眾,不是聲聞、緣覺,教化菩薩。從這一句裡面透了一點信息,阿難也成佛了,只有佛才教化菩薩。特別是成就這兩個字,這個意味我們體會到一點。

  「若論其跡」,從跡象看,就是他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這個跡象上來看,「則為集結經藏、傳佛心印、傳授密乘、承傳大教之關鍵人物」。阿難是真護法,不是假的。他在護法上做了三樁大事情,第一樁,集結經藏。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是阿難複講,同學們把它記錄下來,傳給後世,這是顯教。同時傳佛心印,這是禪宗。禪這個法門,世尊傳給迦葉尊者,所以迦葉是第一代的祖師,迦葉傳給阿難,阿難是第二代,禪宗二祖。宗門、教下的護持人。除這個之外,還有密宗,傳授密乘。佛法裡面這三個法門,顯教、密教、宗門,都是阿難尊者承傳。所以是承傳世尊一代時教的關鍵人物,沒有他,釋迦牟尼佛滅度,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滅了、就沒有了,全都是阿難傳下來的。

  「《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》曰:密教初祖蓮華生大士,從阿難受釋尊預囑傳付之密法」。蓮華生大士是密教的初祖,他的老師是誰?就是阿難尊者。密、禪、教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,釋迦傳給阿難,密,阿難傳給蓮華生大士。「又《胎藏界曼陀羅鈔三》曰:阿難密號集法金剛」,阿難在密宗裡頭有個法名叫集法金剛。「此又顯阿難之本」,密宗裡頭稱金剛就是顯教裡面稱佛。金是五金裡頭最尊貴的,五金是金銀銅鐵錫,除了金,其他的四種都會氧化,黃金不會,所以黃金就顯得特別可貴。在佛法裡頭,表不變的就用金,金代表不變,常住不變,表這個意思。這個地方把阿難的本說出來,那阿難就成佛了,金剛就是佛。「故知阿難護持佛法是其本願」。他在因地發的護持大法之願,所以成佛之後,他示現為佛的弟子,傳諸佛之法,世世代代正法久住,這個功德很大。現在,在釋迦會上他示現的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,「續佛慧命,繼往開來,故於本經當機」。《無量壽經》前一半是阿難當機,後面一半是彌勒菩薩當機。「乃能善自思維,發此妙問」,這個到後面我們就看到了。

  他現前,『今日世尊色身諸根,悅豫清淨』,這現前他看到的。「諸根指色相身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這五根,這全是物質,五根。「悅豫」是喜樂,「清淨」是光顯。「又《寶積經》曰:如來身者,自性清澈」。惠能大師開悟、見性說的第一句話,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自性清淨心惠能大師見到了,自性清澈。「何以故?」這個地方原因說出來了,「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」。這是從修德上說的,惠能大師從性德上說的,本自清淨,從來沒有染污過。我們的清淨心在不在?在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我們的真心、我們的自性就跟能大師講的一樣,本自清淨、不生不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,人人都一樣。為什麼現在我們不知道了?這叫迷了,我們是迷了自性,不是自性沒有了。它就在面前,迷了就看不見。

  迷得太久,迷得太深,迷了他就有障礙。什麼障礙?佛說三類煩惱,每一類的煩惱都無量無邊。第一類叫無明煩惱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,妄想就是無明煩惱。這個東西障礙自性,我們雖有,見不到。第二類的煩惱叫塵沙煩惱,塵沙是比喻,煩惱多,多得像塵沙一樣,《華嚴經》裡面稱它作分別,分別就是塵沙煩惱。第三類的叫見思煩惱,說你看錯了、你想錯了,《華嚴經》稱為執著。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無明就是妄想,妄想就是起心動念,非常微細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這是什麼?無明,妄想。一彈指多少?三十二億百千念,三百二十兆。一秒鐘假設他彈五次,一秒鐘彈五次,那就一千六百兆,這個屬於無明。無明如是,塵沙、見思亦如是,讓我們自性雖有,不起作用。

  如何能夠讓它再恢復、再起作用?佛在經教裡頭說得很好,只要你肯放下,因為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所有一切現象沒有一個是真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只要你肯放下。你放下執著,就是見思煩惱,你就成阿羅漢;再放下分別,你就是菩薩;放下妄想,不起心不動念,你就成佛了,你就恢復本來面目,自性清澈。所以底下這句講修德,我們應當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。垢穢是染污,心理的染污、生理的染污、環境的染污,統統要放下,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。

  「如來身者」,我們看佛身,佛身「出過世間」,出是超出、出離,過是超過,出離世間,超過世間,「何以故?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」。六道、十法界他不沾染,這就是諸佛如來,這就是法身大士,我們要學的就是學這個。我們眼見色,我聽同修告訴我,這幾天是聖誕節,香港市面上都大減價,多少人擠到市場去看看。動不動心?一看,這個喜歡,那個也想要,你就被染污了。如果你去看了,看了根本不動心,功夫!去看,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這是智慧。你樣樣都曉得,問你都知道,不是一問三不知,樣樣都知道。知道怎麼樣?如如不動,如如不動是定,樣樣清楚是慧。《華嚴經》裡面那些善知識,修禪定在哪裡修?就在市場裡頭修,天天逛市場。逛市場,人家修定修慧,在這個地方練功夫,眼睛所見的,耳朵所聽的,身體所接觸的,如如不動,清清楚楚,定慧等學。他修定不是在禪堂、不是在山洞裡頭,哪裡熱鬧到哪裡去,超級市場都是他修定的地方。我們凡夫不知道,這個修行人怎麼會到這兒來?不知道他是在這兒練功夫的。

  這種功夫,經上說得很好,必須先成就根本智,然後用這種方法成就你的後得智。根本智是定,甚深的禪定,後得智是叫你去看、叫你去參學,成就你無所不知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謂的「般若無知」是根本智,下面一句話說「無所不知」是後得智。你要不是親自去看、去接觸,你哪來的後得智?所以過去,方東美教授對《華嚴》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讚歎佛菩薩的智慧是真實智慧。為什麼?他是禁得起考驗的。善財五十三參是考驗,他通過考驗,不是胡造謠言,不是胡思亂想,真實功夫。他說這是應當學習的,佛家一絲毫迷信都沒有。

  所以說五根「同現喜容」,身心豫悅,身體是每個細胞、每個毛孔都含笑、都歡喜。「心中安樂,妙相清澈」。心,就是意念,確實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裡面安樂,你的身體怎麼會不快樂?妙相,相是講身體、身相,身相自然清澈,清淨,清淨到極處叫清澈。「如鏡中影,如水中月,光明圓滿,淨若無形,和悅歡喜,清淨莊嚴」,形容佛的身形無比的快樂。關鍵是真有可喜之處,歡喜心才能生得起來。學佛的人,怎樣才能像菩薩一樣常生歡喜心?世間人說實在話他沒有喜樂,他都是找刺激。吃喝玩樂是找刺激,那是不正常的快樂,像什麼?像吸毒、打嗎啡。他的喜樂是從毒品來的,毒品的效果過去了,他苦就來了,所以叫有癮。這個喜樂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佛法的喜樂,來源不一樣,也像阿難承傳佛法之三樣,學佛的喜樂確實也是這三樣。第一種,從經教來的,你深入經藏,法喜充滿,經藏裡頭有喜樂,深入之後你天天有悟處,那怎麼不快樂?第二種,從禪定裡頭來的。第三種,從三密相應裡頭來的。所以菩薩的喜樂跟世間不一樣,這叫法味。古人有所謂「世味哪有法味濃」,人間天上的快樂跟學佛不能比,佛是真樂。深入經藏就跟佛菩薩生活在一起,經卷一展開,如同跟佛菩薩對面,親自聆聽佛菩薩的教誨。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遍數愈多你會愈快樂,讀不厭。如果讀了幾遍感覺得厭倦,那是什麼?像吃東西一樣,囫圇吞棗,沒有嘗到味道,吞下去了,不曉得什麼味道。所以,你有懈怠、你有懶惰,你會倦。如果嘗到味道了,欲罷不能,坐在那裡讀經,晚上讀到天亮,怎麼才一會兒就天亮了?幾個小時以為是十幾分鐘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不斷的深入,無止境的深入,你這一生就快樂無比了。讀經也是修定,為什麼?讀經時候不胡思亂想,把心念集中,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,淨念就相繼了。這一部經、一部論也是屬於淨念。

  學佛,有人認為學佛很苦,他不知道其中的樂趣。學佛人看到世間去找這些快樂,佛眼看那是苦,唱歌、跳舞、吃喝玩樂那都是苦,身心都受到傷害,不健康。所以中國文字,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喜悅叫悅,外面這些刺激叫樂。樂是從外頭來的,悅是從內心裡頭生出來的,那是真樂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從內心裡頭生的;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那是外面來的,不是從裡頭的。朋友走了,這個相聚的歡樂就沒有了、就消失了。跟學聖賢、跟修道不一樣,那個喜悅是從內發的。

  下面說,「又佛何故喜?」佛非常歡喜,這個時候,這提了一個問題,佛為什麼這麼歡喜?「《淨影疏》曰:喜有二義」。淨影是隋朝慧遠法師,他有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叫《無量壽經義疏》,我們年輕的時候學過。他說喜有二個意思,第一個,「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」,阿彌陀佛他成就的行德值得慶賀,「故喜」。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,跟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了,法號叫法藏比丘。在佛面前發四十八願,之後用五劫的時間修行,修成功了。世間自在王在世,福報大,眾生的福報也大,從哪裡看?從壽命看,世間自在王住世壽命四十二劫。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,用五劫的時間修成功,本願加上修行功德,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是願力加上真修修成的,自然成就的。極樂世界也沒有人設計,也沒有人去建造,變化所成。

  這樁事情我們這個世界也有,我們這個世界,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」。如果你這一世,當然你有前世,你是個善人,你心地非常善良,你前世是善人,今世也是善人,努力修善,這個善業將來感得的是天道。欲界天,第五層化樂天,第六層他化自在天,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,是你的福報、福德累積變化成就的。化樂天跟他化自在天也沒有人設計、也沒有人施工。往上去,禪定功德之所成就。這不稀奇,在宇宙裡面這些事情很普通。如果你要是造作惡業,心惡、言惡、行為也惡,這個惡業所現的,變現出來的是地獄。地獄也沒有人設計、也沒有人去建造,怎麼來的?造作罪業的那個人業力自然變現的。

 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認識一位老居士朱鏡宙,也是我祖父輩的,他大我四十三歲,那時候我二十六歲,他六十九歲,我那一年認識他。非常慈悲,把我當小朋友看待,他的故事挺多,故事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。他給我講他老岳丈,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,我們才曉得這民國初年國學大師。曾經做過一個月東嶽大帝的判官,可能他是去代理。他說東嶽大帝,這是鬼王,管六個省,他的範圍很大,他那時候辦公的地方就在泰山東嶽廟,那是東嶽大帝辦公的處所。可能是他的判官,判官的地位很高,相當於現在所講的祕書長,東嶽大帝好像是個總督,管五個省,這個祕書長地位很高。他每天晚上,那時候沒有汽車,有兩個小鬼抬著轎子來迎接他,還有些好像衛隊一樣,迎接他。晚上就到鬼道去上班,天亮送回來,所以日夜都不能休息,也很累。他說有一天他試一試,寫個請假條,用黃紙寫了,在門口燒掉。那天晚上小鬼就沒有來接他,東嶽大帝批准了,准他一天假,有這麼回事情。

  最精彩的故事,他是個佛教徒,虔誠的佛教徒,聽說地獄裡頭有炮烙地獄,就是銅柱用火把它燒紅,讓受罪的人去抱這個柱子。章老先生很慈悲,向東嶽大帝建議,這個炮烙的刑罰可不可以廢除,為什麼?不人道,太殘忍了。東嶽大帝就告訴他,你先去看看,你到現場去看看。叫了兩個小鬼帶他去,他就跟他去了。到那個地方,小鬼就告訴他到了,就在面前,他看不到,這才恍然大悟。地獄不是閻羅王設的,與東嶽大帝、與閻羅王沒關係。怎麼來的?是他自己的業力變現出來的,你沒有這個業力你看不到。這才真正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誰的心想?自己的心想。所以自己造的業必須自己承當,別人想救你,看不到你。你看章老先生他想救這些人,看不到。真正明瞭佛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,因果所說的,各人造業,各人承當,誰都不能夠替代。佛菩薩也沒有辦法替代,佛菩薩只能教給你修懺悔,你真正懺悔,真正回頭,後不再造,這個地獄的相立刻就不見了,就沒有了。

  念力,現代科學家發現,念力的能量之大無法想像,它太大了。近一點來說,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關係非常密切。人的念頭要善,身心健康,念頭不善才有很多毛病。我得找人替我查查資料,下次講經遇到我跟大家細說。五毒貪瞋痴慢疑,對應我們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。中醫裡面常說怒氣傷肝,人發脾氣,常常發脾氣肝不好,肝火上升容易發脾氣。貪心感應的是水,所以貪婪容易引起腎病,它對我們身體內臟有對應的。對外面,外面也有,貪婪招感來的是水災,江河氾濫、海水上升,貪心有關係。今天全世界的人,哪個人沒有貪心?全世界的人都有貪心麻煩大了,海水上升,大地沉淪。瞋恚感應的火山爆發,地球溫度上升。全是人不善心行所招感,不是自然災害,自然是最美好的,自然是最健康的,是我們的心行不好。愚痴感應的是風災,傲慢感應的是地震,懷疑感應的是山崩地陷,統統都有對應。

  我們如果明瞭,我們真正相信,這不是迷信,把貪瞋痴慢疑斷掉,災難就沒有了,身體病痛就沒有了。身心健康,居住的住所、山河大地,風調雨順,五穀豐登,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。極樂世界跟我們這裡沒有絲毫差別,只是人家那個地方居民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純淨純善;我們地球上的居民現在心不善、言不善、行不善,搞成這個樣子。現在這個世間,多少學者專家、多少國家領導人都懷疑,我們的社會還能恢復安定和平嗎?心裡常常念著、常常想著,一點辦法都沒有。近代量子力學家發現了安定和平的道理,理論依據,那就是肯定了我們的念頭可以決定物質環境。這個道理如果普遍被群眾接受,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。我們斷惡修善、改邪歸正,把老祖宗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再恢復,我們認真去做。身心恢復健康,家庭恢復幸福美滿,世界恢復安定和平,地球不再有災難,可以辦得到。佛經上這樣說的,我們老祖宗傳統文化也這麼說的,現代科學家也這麼說的。現代科學家跟佛法、跟中國傳統文化相距至少三千年,科學家證明三千年前佛說的、老祖宗說的一點都不錯。錯在我們把它丟掉了,我們不相信它,才造成這麼多災難。這個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佛的歡喜,第一個是念阿彌陀佛,他成就了,他的行德成就了極樂世界,值得慶祝,歡喜。第二「念眾生得益時至」,這更喜歡了。遍法界虛空界許許多多造業深重的眾生得救了,誰救他?極樂世界救他,阿彌陀佛救他。一切諸佛都希望來救眾生、度眾生,也是想不出方法。阿彌陀佛想出來了,不但想出來了,他真幹,真的把極樂世界現出來。這是無比的歡喜,滿足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弘願。所以一切諸佛如來講經教學,沒有不介紹極樂世界的。只要這個眾生肯信、肯願,等於說佛保送他到極樂世界,讓他在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就,這是無量的歡喜。

  『光顏巍巍』,光是光明,顏是容貌、容顏。《無量壽經箋註》,這是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他作的,「佛之顏有光,故云光顏」,佛的面孔放光,稱它作光顏。「巍巍者,高大尊勝之貌」,就是佛放光非常明顯,無論什麼人都看得清楚,不是說有功夫的人可以看到、心地清淨的人可以看到,什麼人都看到。「《嘉祥疏》曰:巍巍言德盛高顯也。總表佛之德容,顯曜光明,超於一切。」一切天人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些人相貌都好,也都有光彩,比不上佛。不比你覺得他很不錯,跟佛一比就比下去了,不如佛。

  底下這一句,『寶剎莊嚴』。「集自宋譯」,這個集就是會集,這句經文是從宋譯來的。「上有面色圓滿四字」,就是「面色圓滿,寶剎莊嚴」,「表佛面容所放妙光明中,映現十方佛土之莊嚴寶剎」。五種原譯本裡頭,其他的四種裡頭沒有這一句,只有宋譯有這一句,說明佛面孔放光,光中顯現十方諸佛剎土。「剎者,《法華文句記二》曰:此云田」,就是土地,「即一佛所王土也」,就是一尊佛他所教化的這個區域、這個地方。「故知剎即佛土、佛國之義」,諸佛如來的報土。「宋譯續云:如是功德,得未曾有。」「蓋為昭示十方,佛將開演第一希有之法,故現是前所未見之瑞」。佛今天非常歡喜,大眾的緣成熟了,淨土的緣成熟了,跟阿彌陀佛的緣成熟了,今天講這個經,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第一歡喜的事情。為什麼?別的法門雖好,要斷煩惱、要消業障,煩惱不斷、業障不消你學不成功,難!叫難行道。八萬四千法門,哪一個法門都不例外,都要消業障、斷煩惱;只有這一門可以不要斷煩惱、不要消業障,你就能往生,就能成佛。這麼一個條件,人人都有分,太難得、太稀有了!這就是善導大師常說的,「四土三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」。

  如果我們遇的緣非常殊勝,勝到究竟極處是什麼?是這部經。這部經會集成功大概是不到八十年,換句話說,八十年前的人沒遇到,八十年後我們今天遇到了。釋迦佛一生所說的一切經,這個本子是第一經,普度眾生,只要你接觸到,你就得度了。能不能得度在你自己,你只要有三樁事情相應,你就決定得度。第一個真正相信,決定不懷疑;第二個我真正想去,極樂世界好,我真想去;第三個條件,我真念阿彌陀佛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你看,你只要具備這三個條件,極樂世界就註冊了,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,隨時你可以去。佛怎麼會不歡喜?佛天天講經,還有比講這部經歡喜嗎?最歡喜的了,所以現這個瑞相,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。「佛將開演第一希有之法」,就是這部經,「故現是前所未見之瑞」,阿難尊者從來沒有見到佛這麼歡喜過、這樣開心,做佛的侍者沒見過。

  「故本經中續曰:從昔以來,所未曾見」,這是阿難尊者從過去到現在,阿難尊者從來沒有看見佛這麼歡喜,現的這個歡喜相,全身喜悅。阿難「喜得瞻仰」,阿難看到也歡喜,「生希有心」,太稀有了,這個希有是法門稀有、這部經稀有。「此表阿難雖久侍佛側,但如斯瑞像」,像這樣的瑞相,「前所未見」,以前沒有見過。「今日幸能瞻視欽仰,見此光明,心中歡喜,乃起希有難遭之想」。今天看到了也無量的歡喜,欽佩、仰慕,見到佛放光現瑞,心中歡喜,自然生起稀有難逢,這種相佛不常現。下面,這請法:

  【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長跪合掌。】

  這是禮節。阿難從座位起來,『偏袒右肩』。通常入座,袈裟是把兩邊都覆蓋住,披在身上。行禮的時候,一定把右臂露出來,像我們穿的這個袈裟,右臂,平常的時候兩邊都可以蓋起來。這叫「偏袒右肩」,右肩露出來。表示承事,佛有什麼吩咐,辦事方便,不耽誤時間,就是動作非常敏捷,取這個意思。時時刻刻願意為長者服務,這是偏袒右肩之禮。我們世出世間常說的奉事師長,這有奉事的意思在裡頭。『長跪合掌』。「乃比丘致敬之極」,從外面的儀表顯示內心的恭敬承事。「長跪」是雙膝著地。不是一個腳著地,一個腳著地叫胡跪,長跪是雙膝著地。「合掌者,合左右兩掌之十指,故又名合十」,表恭敬。十個指頭表散亂,表我們的心散亂;合掌就是表一心,一心專注,表這個意思。這是恭敬的儀表。

  今天阿難遇到這樁事情,行最恭敬的禮,表一心專注,唯有一心專注,才能感佛教誡。不是一心,佛就不講了,講了沒人聽。有一個一心專注的人,佛就會非常歡喜來講,這一個叫當機,其他的叫旁聽。旁聽能得多少利益是自己的事情,當機一定得圓滿的利益。為什麼?他最真誠、他最恭敬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沒有誠敬,雖然在聽,得不到利益,有這個意思在裡頭。

  【而白佛言。世尊今日入大寂定。住奇特法。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。最勝之道。】

  這一段是讚歎,對老師恭敬讚歎。前面「即從座起」這三句就是普賢菩薩的「禮敬諸佛」,這段這五句就是「稱讚如來」,普賢行願裡頭前兩願。『而白佛言』,「白者,表白」,是下對上,白佛言,下對上。上對下用「告」,告訴你,「佛告阿難」,那是告訴你。阿難是弟子,弟子對老師不能用「我告訴你」,這很沒有禮貌。現在學校的學生對老師:老師,我告訴你。在古時候這不可以的,這大不敬。可是我們生在現在的時代,要隨順現代的風俗,不能用古禮,用古禮的時候我們就行不通了。所以叫通權達變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要懂這個道理。「阿難長跪合掌,向佛陳說,敬發所問」。

  『入大寂定』。「離一切散動,究竟寂靜,謂之大寂」。為什麼說大寂定?前面放光現瑞,要沒有定慧,就沒有光瑞。放光現瑞是現相,相從哪裡現的?是智慧、禪定。這種稀有的光瑞那一定是大寂定,不是普通的定功,不是普通的智慧。「大寂定者,如來所入之禪定」,菩薩沒有。《涅槃經》第三十卷說,「我於此間娑羅雙樹,入大寂定。大寂定者,名大涅槃」。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,最後在雙樹間,娑羅雙樹間,示現入無餘涅槃,離開這個世間。有沒有真離開?給諸位說沒有。他示現在這個世間八相成道這個身體離開了,有生有滅。實際上,佛不生不滅,他哪有來去,他沒有生死,這個生死是示現的。

  「又《甄解》云:普等三昧及大寂定,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。」普是普遍,遍法界虛空界,等是平等。什麼叫普等三昧?你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,用平等心看待,再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三昧叫普等三昧。普等三昧、大寂定都是念佛三昧的別名。「今佛為說念佛法門,住念佛三昧。故知大寂定,通說即為佛之禪定,名大涅槃」。「若按今經」,用本經的義理來看,那就是指的念佛三昧,「念佛三昧稱寶王三昧,為三昧中王。今日世尊開演淨土法門,故入念佛寶王三昧」。才能夠顯如此殊勝的光瑞,讓阿難尊者看到歡喜,發問,就是來請法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