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科註  (第五十七集)  2011/11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5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註》第二百八十一面,第一行看起,「智慧第一」:

  【尊者舍利弗。】

  我們看註解,『尊者舍利弗』。「梵語舍利,譯為鶖鷺」,我們中國人稱鷺鷥,這是鳥的名字。「梵語弗,譯為子,故曰鶖子,因母得名,其母身形端正,眼淨如鶖鷺,乃名鶖子,謂是鶖鷺之子」,舍利弗的名字從母親而來的。「又名珠子,亦表其母眼淨如珠」,眼睛長得好。「又名身子」,母親身材端莊。所以都是從母親得名。「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,智慧第一」。所以這部經裡頭只要有他的名字在,代表智慧。一般經典,舍利弗跟目犍連應該都有,離不開智慧與神通。這下面有個簡單介紹,「在母胎時,能令母得妙辯,勝於乃舅俱絺羅」,這個也是大阿羅漢,他的舅父是他母親的弟弟,非常有辯才。自從他這個姊姊懷孕了,懷了舍利弗,跟他姊姊辯論常常都辯輸了。他就感到非常奇怪,姊姊以前不如我,現在突然超過我,他說懷孕這個兒子一定會很有智慧,他得要真用功,不用功將來輸給外甥,這面子不好看。所以他就非常努力去求學,就證阿羅漢果。

  舍利弗,「八歲登座」,講經。「十六大國,議論無雙」,真的是代表智慧,辯才無礙。在佛弟子當中,佛常說舍利弗智慧第一,大目犍連神通第一,常常讚歎這兩個人。他在「七日之內,遍達佛法。本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惟大智者,始能深信不疑。故列上首,僅次憍陳如。」這個意思很深,憍陳如代表這個法門是佛法當中第一法門,其他經典裡面很少看到憍陳如排在這個名字裡頭,尤其是排在第一位。舍利弗跟目犍連名字多,一般經典好像都少不了他們兩個。佛經上首排名是有很深意義在裡面,不是隨便排的。所以看到上首的名稱就知道這部經的內容。本經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不僅在我們這個地球上,在大宇宙裡頭,佛法講的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諸佛剎土確實沒有不弘揚的,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淨土,沒有一尊佛不講《無量壽經》,可以說淨土三經是所有一切諸佛必說的法門。為什麼?確確實實是斷煩惱、消業障、成佛道的第一法門,太難得,太稀有了。大智舍利弗,不是大智他不能相信,真正有智慧他相信。所以上首列他的名字,讓一般人看到大會裡頭有舍利弗,立刻就想起有智慧的人都在聽經、都在學習,這個經肯定是有程度的,用意在此地,藉他來表法。接著看「神通第一」:

  【尊者大目犍連。】

  『尊者大目犍連』。「即《阿彌陀經》中摩訶目犍連」,摩訶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大。「目犍連是姓,譯為(一)讚誦;(二)采菽;(三)萊菔根等」,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,這目犍連的含義。他這個族人出家的很多,都稱目犍連,到底是哪個目犍連?所以特別在他名字上加個大字,大目犍連。「曰大采菽(大目犍連),以揀別之」。他的名字叫拘律陀,父親為相國,我們中國稱宰相,也是貴族出身。「從拘律陀樹神祈求得子,因以名之」。拘律陀是樹名,父母向樹神祈求,保佑他生個兒子,這樹神很有感應,目犍連生到他們家中。「於佛弟子,神通第一。《智度論》曰:如舍利弗,於智慧中第一,目犍連神足第一。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。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」。通常這兩個弟子是站在佛的左右兩邊,我們就知道,他們常常代佛講經說法。佛陀當年在世,僧團雖然沒有明文記錄下來的組織,沒有組織當中也有帶頭的,像分班,班長一類的,他們兩個等於是總領隊。

  「尊者神通甚廣。例如舉一城釋種,上升梵天」。這個事情有典故,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到處講經說法,他們家裡(族群)的業報現前。這個業報是過去生中,很久過去生中,釋迦族是一群漁民,住在海邊靠打魚維生,曾經養了一個很大的魚塘。這有一年,應該是也有災難,釋迦族就把這個魚塘的水放乾淨了,魚塘裡面所有的魚就一網打盡。這個魚也有頭領的(首領),發誓一定要報這個仇,就是琉璃王。琉璃王滅釋迦族,這是定業,沒有法子轉的。佛勸導不聽,這深仇大恨,不聽,還是出兵去討伐,釋迦族就被他滅了。佛當時勸家人不要抵抗,逃出。所以家族大部分都逃到西藏,在西藏的後藏定居,我們中國人講落腳,定居了,一直就沒回去。所以釋迦族的後裔在中國的後藏。這樁事情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應該是很有根據的。目犍連有神通,他用他自己的缽,釋迦族裡好像有五百多人,他用這個缽盛五百多人送到大梵天,避這個難。向佛報告,佛跟他講,你去看一看。他往缽裡頭一看,這些人都化為血水。這是定業,定業轉不了,神通也沒有用處,佛都沒有辦法,那目犍連能救得了嗎?

  這個顯示是告訴我們,人決定不能造惡業,決定不可以跟人結冤仇,結的冤仇就很麻煩,成佛都要受報,還要受一些苦報,不是沒有報。諺語所謂「重罪輕報」,報得比較輕一點,因為佛講經教學度無量眾生功德大,功德超過他的業報,但是還是要報。業因果報緣成熟的時候它就現行。緣什麼時候成熟,我們不知道。釋迦族前世是殺畜生,畜生這一世到人間來,變成人身,來興兵討伐這一族的人。「外道移山」,目犍連能夠制止,這山他移不動,「及降服毒龍等等」,他故事很多,神通的故事很多。這是看釋迦弟子傳記裡面,記載這些很詳細。這些故事,古人已經給我們做出一份非常好的參考資料,《法苑珠林》、《經律異相》,這兩本書裡頭專門蒐集這些事情,所以很值得做參考。一般講經的場所,對初學,初學的人喜歡聽故事,大道理他聽不懂,喜歡聽故事,所以這十六個尊者就可以講很長的時間,這是《彌陀經》上的十六位尊者。這部會集本裡頭只列了五個人,這五個人的故事都非常精彩。

  第四位是「宗門初祖」,禪宗第一代的祖師:

  【尊者迦葉。】

  『尊者迦葉』,迦葉是姓,翻譯成中文翻龜,又翻作飲光。他的名畢缽羅,也是樹名,釋迦牟尼佛成道好像在畢缽羅樹下。「因父母禱於該樹神而生」,大概印度可能這個風氣很盛,很多人都祭祀樹神,祈禱生子女,有這種風氣,所以他的父母也是向樹神祈禱。「尊者乃大富長者之子」,他的父親非常富有,家庭非常富有。「能捨大財,修頭陀大行」,頭陀後面有解釋,苦行。世間人常說「富貴學道難」,富貴人能修苦行就更難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過,他是六年苦行,經典上有記載的,十九歲離開家去求學,三十歲開悟,從十九歲到三十歲,十二年。十二年當中,有人說他求學是六年,苦行六年,修苦行六年。最後放棄了,在畢缽羅樹下入定,超越四禪八定,這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在印度一般講就是成佛、成道了。

  成佛之後,他就開始教學。教些什麼?根據什麼教的?每一部經開頭「如是我聞」,如是是說完全根據事實真相而說。如是兩個字的意思很深,《大智度論》是解釋《大般若經》的,這四個字用了四卷經文來說明,真不容易!說得非常詳細,我們同學知道就行了,如果參考可以看《大智度論》,龍樹菩薩造的。「為大人所識,故名為大迦葉」,用現在的話說,他的名氣很高,當時社會上這些大富長者,地位高的人、學術上有成就的人都知道他,他有大德、有大行,為大人所識,故名大迦葉。「以別於同時之三迦葉」,還有三個都用迦葉,名字都相同,因為他們是一族的,也都是出家人,有「十力迦葉」,有「童子迦葉」,有「童女迦葉」,所以他這個名字上加一個大字。

  「又迦葉譯為龜,《法華文句》云:其先代學道」,這祖先,「靈龜負仙圖以應」,這一家有德,所以「從德命族」,迦葉族,「故云龜氏」。「又云飲光。因於毘婆尸佛時」,世尊為我們介紹過去佛,通常只介紹七尊佛,過去的七尊佛,太多就不說了,過去七尊佛的第一尊就是毘婆尸佛。在毘婆尸佛那個時候,「為冶金師」,我們中國人講金舖,他家裡很富有,開金舖,製作這些黃金的器皿。「與一貧女,共以黃金,莊嚴佛像。自爾以來,九十一劫,身如黃金,光色晃耀,掩蔽餘色,故名飲光。」就是他的光明勝過別的光明,其他的光在他那個地方光明就看不到了,光特別大、特別明顯,所以也稱為飲光。這都是講的果報。

  人要積德,要行善、要喜歡布施。布施是什麼?把貪瞋痴布施出去。人要吝嗇,裡面貪瞋痴都有。所以真正放下,佛是時時刻刻教人,放下財物,放下名聞利養,然後世出世間法都能放下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統統放下,你就成佛了。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成佛,極樂世界是個學校,阿彌陀佛在那邊開的是保證班,你能往生決定成佛,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成佛。建佛像,佛像也是接引眾生,修大福報。佛菩薩形像莊嚴,大家看到生歡喜心,所謂一歷眼根,永為道種,這是屬於接引,接引無數的人跟佛有緣了。縱然這一生不能成就,來生後世因為這個緣,他就很容易接近佛法,最後一定得度。所以我們印送經典是結緣,送佛像也是結緣,這兩樁都是好事情。

  「尊者,頭陀行第一。頭陀者梵語」,翻成中文抖擻,也翻作淘汰,意思是一樣的。「以十二行淘汰塵勞煩惱」,這是用苦行的方法。第一個「住阿蘭若」,阿蘭若是寂靜處,不一定是什麼地方,大概住的地方距離人家,像山上農村,我們中國講三里之外。也不能住得太遠,太遠托缽不方便,他每天吃飯要出去托缽,所以佛訂的標準是三里,托缽方便。居住在深山裡面,很少人會到那邊去,那是一個非常清淨的環境,這寂靜處,梵語稱為阿蘭若。第二「常行乞食」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釋迦牟尼佛一生過這種生活,乞食。第三「次第乞」,這個避免我們起貪心,避免跟齋主生感情。所以今天到這家去乞,明天就不能到他家,一家一家次第乞,輪流再回來,不可以專門在一家。這家東西好、富有,合自己口味,天天就來不好,讓這個施主也覺得這個出家人貪心,所以佛這個制度是非常好的。同時乞食只能七家,每天出去托缽七家,七家都托不到的時候,也得要回去,不能再去托缽了。回去有得吃,因為托缽乞食不是哪個人托了哪個人吃,不是的,托了回去,回到僧團把這些飯菜合併在一起,再分而食之,公平!所以一缽千家飯,這真正是共產主義!不是你托你吃,他托他吃,不是的,會集在一起,再分而食之,平等的。你看佛這個僧團也不小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每一天出去托缽,這麼大的規模。他們的早課,早晨上午的課就是托缽,因為吃飯一定要在中午之前,日中之前,日中過後就不能吃了。我們中國人叫過午,佛法叫過中,不是過午。午,在現在我們講,十一點到一點都是午時。過中,那就是十二點,過了十二點就不能吃。所以它有規矩的。「日中一食」。

  第五「節量食」,不能吃得太飽,太飽人昏沉;吃的量太少的話,容易掉舉,心發慌。我們中國古人也講,吃東西七分飽就夠了,非常好,不能吃得太飽,節量。第六「過中不飲漿」,中是中午,午時,正午時,超過就不飲漿。第七「著糞掃衣」。穿的衣服從哪裡來的?古時候得一餐飯比較容易,得一件衣很難,為什麼?布是人工織的,一個人一天能織多少布?所以得衣就非常困難。衣是什麼?一般人丟棄的,破爛的不要了,出家人把它撿起來,把它洗乾淨,可以用的地方把它剪下來,這樣一塊一塊的,累積到一段時期就能夠做一件衣,就是袈裟。一塊一塊縫起來,成為一件衣,衣是這麼來的,所以叫袈裟。袈裟是梵語,意思是雜色,不是純的,它什麼顏色都有、什麼料子都有,這一件衣服裡頭,那就很難看。所以製成一件衣之後把它染色,染成咖啡色,所謂是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都有,混和在一起,染成這個衣服。出家人吃的飯也叫袈裟,因為它是每一個人家煮的飯都混合在一起,它不是一鍋煮出來的,叫袈裟味。

  「但三衣」。我們知道,印度是在熱帶,他們只有一季,沒有春秋冬,都是夏天,但是每一年有個雨季,雨季出去托缽就不方便。所以雨季這三個月佛就定為夏安居,出家人不出去,而由居士他們送供養來,一年有三個月的時間,這三個月是佛家的進修教育。平常這些學生能夠講經教學的,都分到四面八方去教化,但是這三個月都要回到佛的身邊,接受佛陀的再教育,提升他自己,自行化他,面面都顧到。這種是進修教育,這是佛陀最首先提出來的。現在科技非常進步,新的科技日新月異,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大公司都有進修教育,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、能力。佛教育是提升自己的德行,再就是教學的方法、效果,大家同學們互相在一起匯報、在一起學習。

  第九「塚間坐」,他們常常喜歡坐在墳墓當中(墳墓的旁邊),提醒自己,知道一切是無常的,讓自己真正能放得下,不要留戀這個世間。第十「樹下宿」,夜晚休息,在樹下盤腿打坐,佛規定休息的時間是一時。印度把一天分為六時,叫晝夜六時,晝三時、夜三時,白天叫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晚上叫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睡覺休息的時間是中夜分,中夜分是現在十點到二點,就是十點鐘是休息的時間,二點鐘就起床了,要做早課,每天休息四個小時。我們現在叫小時,印度的時是最大的,我們中國講十二個時辰,印度是六個時辰,印度的比我們大。我們中國的時辰比現在西方人也大,西方人分為二十四小時,中國人分為十二時。第十一「露地坐」,坐在地上,頂多去找一點草把地鋪一下,這個可以的,用草鋪地。第十二「但坐不臥」,出家人從來不會躺下來睡覺的,僧團的規矩。躺下來睡覺是他生病了,那一看就曉得,沒有生病一定是坐不臥。這十二種苦行。

  「以斯苦行,掃除塵累,澄淨身心」,這就是萬緣放下。淨宗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萬緣,提起正念,正念就是一句佛號,除一句佛號之外統統要放下,那個效果不可思議。為什麼?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,其他都沒有了,這就是世尊常講的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清淨心生智慧,清淨心就是禪定,就是福慧雙修。「迦葉年老,不捨頭陀。佛憫其衰,勸命休息。迦葉頭陀如故」。釋迦牟尼佛憐憫他,年歲大了,這樣修很苦。他已經養成習慣了,行,沒問題,他還是照常。「佛乃深讚云:有頭陀行,我法久存。故云頭陀第一。」世尊滅度之後留下兩句話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迦葉做了最好的榜樣,這兩句話他百分之百的做到,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。

  下面一段,「尤應深省者」,迦葉在此地為我們表法,「大迦葉尊者,即傳佛心印之禪宗初祖」。佛法流傳到中國是在像法時代。佛的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這是佛在經上說過的。根據中國這些祖師們的記載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,跟外國人所說的有相當大的差距,中國這些老和尚統統是用這個紀年。佛曾經說過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持戒就能證果;像法時期,人根性不如正法時期,持戒不能成就,要修禪定。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就是像法的開端,一千年,中國的禪宗特別興旺,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一樣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二千年了,像法時代過去了,現在是末法時期,末法一萬年,我們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,第一個一千年已經過了,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。所以現在修禪難了,修禪沒有開悟的,甚至於修禪得禪定都得不到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,禪宗,像虛雲老和尚是得禪定的,沒開悟。修密的,他告訴我,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六十年了,修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。他本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,告訴我,往後真正成就只有念佛法門往生淨土。他自己最後往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,告訴我,每天十四萬聲佛號,念了半年。這也是給我們做榜樣,寫一部註解,不真幹,誰相信?有解、有行,這大家相信了。

  「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第三卷」,裡頭有一段話,「梵王至靈山」,就是靈鷲山,「以金色缽羅華獻佛,捨身為座」。這是大梵天的天王,下來在靈鷲山,缽羅花獻給佛、供養佛,捨身為座,自己是趴在地下的,讓佛坐在他身上,捨身為座,「請佛為眾生說法」,這是恭敬到極處。「世尊登座,拈華示眾」,禪宗拈花示眾的故事從這來的。「人天百萬」,人少天眾多,「悉皆罔措。獨有金色頭陀,破顏微笑」,金色頭陀就是大迦葉。他的金色是過去與一個貧女用黃金莊嚴佛像,得九十一劫身如黃金的果報,身相好,種什麼因有什麼樣的果報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佛拈花給大眾示現,沒有人知道佛的意思,只有迦葉尊者笑了,迦葉尊者知道。

  「世尊云: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付囑摩訶迦葉。此即世傳之拈花公案。世尊傳心於迦葉」,他是禪宗的初祖,「迦葉再傳給阿難」,阿難是禪宗的二祖。「今上首中,標舉大迦葉」,表示什麼?禪淨不二。不但不二,實在說,有過之而無不及,禪度不了的眾生,淨全能度。哪一個法門能夠度五逆十惡的眾生?那是造地獄罪業,只有這個法門能度。換句話說,只要你一口氣沒斷,你頭腦還很清楚,臨命終時該墮地獄,這個時候遇到有善知識勸你念佛求生淨土都來得及,臨命終時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。往生什麼品位?善導大師講得好,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。我們如果遇到非常殊勝的緣,品位一下就拉高了,這是其他法門裡頭做不到的,只有淨宗能做到。我們要相信佛的話。

  諸佛菩薩應機說法,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,那個時候確實禪宗的根機殊勝,禪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。可是一千年之後一切都改變了,尤其到現在的社會,一百八十度的轉變,禪跟密都不能度現在的人。到將來滅法時期,佛《法滅盡經》裡面說,《無量壽經》最後滅,所有經滅盡了,《無量壽經》還住世一百年。最後的那部經是什麼經?肯定是這個會集本,肯定是這一部集註,黃念老給我們提供的。這個註解不是他作的,是他會集的,八十三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,這麼多的材料來註解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讀他的註解就是讀了一百九十三種的註疏,太難得了!所以夏蓮老來會集,黃念老來集註,這都是佛菩薩慈悲到極處,因為這個經跟註最契現代人的根機,遇到這部書沒有一個不能得度,這個功德有多大!我們再看下面第五位「啟教宗師」:

  【尊者阿難等。而為上首。】

  「唐宋譯作阿難陀,略稱阿難」。『阿難』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慶喜,歡喜的意思。又翻作「無染」,清淨無染。「乃白飯王之子」,釋迦牟尼佛的堂弟。「生於佛成道日」,佛成道的時候他降生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正覺,那一年是三十歲,阿難尊者出生。「淨飯王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,「既聞太子成佛,又聞宮中誕子」,他的弟弟白飯王生了一個兒子。「更增歡喜。乃曰,今日大吉,是歡喜日。語來使言」,告訴報告的這個人,回去這個小孩名字就叫做阿難,阿難是歡喜,今天是一家人最歡喜的日子,釋迦太子成佛了,阿難降生了。「又尊者端正清淨,如好明鏡,見其相者,聞其聲者,睹其威儀者,莫不歡喜,故以為名」。阿難的威儀好,讓人家看到他,接觸到他,聽到他的聲音,都會生歡喜心,我們講人緣好,這個人緣是宿世修來的。

  學佛,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,特別是要發心弘揚經,學講經,學護法的人,這從前李老師常講,特別對這兩種人說,要廣結法緣。你經講得再好,如果沒有緣,沒人聽、不歡喜聽!我們在那個時候跟李老師學講經,同學當中法緣最好的是林看治居士,同學當中年歲最大,她六十歲,六十歲開始學,小學畢業,人緣特好,人非常和氣、非常慈悲,所以她到哪裡講經聽眾特別多。講得怎麼樣?是真不怎麼樣,可是人就喜歡聽,那就沒法子,人緣好!所以老師就常常提醒我們,你看看這法緣重要不重要?你們沒有結緣!讓我們這些學講經的人怎麼結緣?老師是一個星期講一次經,我們這些講經的人碰到老師講經那一天,我們都做義工。做什麼?招待,招待聽眾,在門口迎接他,送他入席,經書放到他的座位上,用這種方法跟大眾結緣。

  老師還教我們,你們如果有零錢,買一點花生,像這些小的糖果,一個人送一粒,結緣,廣結善緣。多了,當然沒有錢;幾塊錢,一包花生就可以跟幾十個人結緣,很方便。我們真要懂得,真的要幹,緣愈結,緣就愈廣。我們以前沒學佛,不懂得,就很吝嗇,果報自然是貧困。學會結緣以後,緣愈結愈廣,走到全世界,無論到哪個地方,結緣是首先一樁大事情。我們跟大家結法緣,就是印的這些經論善書,每到一個地方講經,大量的運過去,在道場分給大家。道場擺出來,讓大家自己去拿,沒有一點勉強。你去看,喜歡你就拿,這樣很好。否則的話,我們送給他,他說我不要,我不喜歡這個,我們心裡很難過。擺在那裡讓他自己拿,這個方法好,這些都是李老師教的,我們依教奉行。

  「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,心無樂著,故名無染」,得清淨心。釋迦牟尼佛五十五歲的時候,「阿難出家,侍佛二十五年」,一直到佛滅度。「佛所宣說,悉能憶持,不忘一字」。在佛的弟子當中,記憶力最好的是阿難,阿難聽過一次經,一生都不會忘記。所以結集經藏的時候,請他出來複講,他有這個能力,當時有五百大阿羅漢作證,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,阿難所說的就記錄下來,成為經文。所以佛教的承傳,歷代講經的法師怎麼培養出來的?講小座培養出來的,就是阿難的複講,這個方法一直傳到現在,三千多年。只有在最近有辦佛學院,採取外國的方式來教學,效果不彰。我也教過佛學院教過幾年,以後再不教了,為什麼?教佛學院心裡很難過,感覺得愧疚,對不起人,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對不起同學。我們世世代代所用的方法是私塾的教學法,個別教學,每個人根性不一樣。李老師辦的班是經學班,教講經,時間是兩年,一個星期上一堂課,兩年還不到一百堂課,我們有二十多個同學,都能夠上台講經。講得雖然不是很好,但是都有講經的規矩,都懂規矩。依照老師指導規矩去講,雖然講得不好,你想挑錯很難挑出來,這就是老師教學的原則。不要求好,只求無過,那就是好,不能講錯。講好,那要時間長,長時間的薰習鍛鍊,自然就好了。只要有恆心、有毅力,常常去練習,自然就會講好。「《涅槃》稱阿難多聞士」,阿難是學生當中多聞第一。「又迦葉讚曰」,迦葉尊者對阿難的讚歎,「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難心。故曰,多聞第一」。

  「等者,魏譯」,康僧鎧譯的本子,一共列三十一個人,現在這個會本只列舉了五個人,所以用一個等字,「以概其餘。」實際上三十一個人都是上首,全都是表法。夏老採取最重要的表法,憍陳如代表這個經、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,舍利弗代表是第一智慧,目犍連代表是第一神通,大迦葉代表禪淨不二,阿難在此地代表,阿難傳教,迦葉傳宗。釋迦牟尼佛兩個主要的傳人,教下是阿難傳的,宗門(禪宗)是迦葉傳的,就統統代表盡了。

  「而為上首,今稱首座為上首。大眾一座之上位,稱為上首」。現在寺廟裡頭有稱呼,特別是中國的叢林,中國的叢林是佛教在中國第一次的改革,也就是將佛教的教學制度化了。釋迦牟尼佛在世是私人教學,完全是教私塾的方法。一直到唐朝初年,中國人把佛教教學制度化,用現在就是辦學校,就是大學。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,又稱住持、稱方丈,校長;首座就好像現在大學裡面學院的院長,學系的系主任,稱為首座;阿闍黎,那是教授。阿闍黎翻成軌範師,他有德行,值得我們學習,他有學問、有能力教導我們,是我們的典範,這是稱阿闍黎。首座和尚,他主管教學的,三個執事裡頭,在大學裡面好像第一個上首,稱為教務長,大學的教務長;維那是管秩序的訓導長,維那是訓導長;監院是總務長,確確實實名稱不相同,他們管的業務完全相同。所以中國叢林是佛法的現代化。早年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很多次,印象很深,他說中國佛教要恢復,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。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,可是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,這要有智慧、有福報,缺一樣都做不到。佛教是教育,還是要回歸教育,不但佛教是教育,這世間所有的宗教都是教育,叫社會教育。如果回歸教育,它對這個社會就有貢獻,不能回歸教育,早晚都會被淘汰掉。

  我們再繼續往下看,「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。例如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,列舍利弗、目犍連、大迦葉、阿泥律陀等四人為上首。今經則憍陳如五人等為上首,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。」這是經中列為上首最重要的意思是表法。「按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之句,本為菩薩歎德。如《密跡金剛力士經》云: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,菩薩八萬四千,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」,有這麼一句讚歎的話。「今此經中以讚歎菩薩功德之語,以讚聲聞。正表此等常隨聖眾,本法身大士,隱本垂跡,或他方聖眾,助佛宏化,為影響眾。一切大聖,指其本地,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。神通已達者,示權跡。遊戲神通來此土故。故知所列之聲聞眾,皆是大權示現,助我世尊,開顯淨土法門也。」這一層深的意思一定要懂得。

  釋迦牟尼佛身邊這些常隨弟子,有很多是古佛再來的。像目犍連、舍利弗,佛都說過,過去早就成佛了,跟釋迦牟尼佛的緣深,釋迦牟尼成佛,他們來示現為聲聞弟子,其實都是古佛再來。佛門當中常說,一尊菩薩示現成佛教化眾生,必然感得千佛擁護,來給你示現,或是以弟子身分,或是以國王身分來護法,以大富長者身分來護持,都不一樣。真的是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。我們看到他是聲聞身,特別像阿難,為我們示現的身分,初果須陀洹,實際上都是地上大菩薩再來的,哪裡是普通人!所以這段文上講,正表此等常隨聖眾,本來是法身大士。他們隱本,本隱藏起來了,你看到是跡象,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樣,舞台上表演是假的,本來面目你不知道。或者是他方聖眾,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,世界無量無邊,他方諸佛世界的佛、大菩薩,跟釋迦牟尼佛有緣,跟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有緣,他來示現的,做為影響眾。一切大聖,這是指他的本地,本地都是大聖,大聖是指地上菩薩,沒有登地的稱菩薩,登地的則稱為大菩薩,摩訶薩。《華嚴》圓教,初住菩薩等於別教的初地菩薩,那是大聖,不是小聖。所以確確實實他們是來示現的,遊戲神通到這個世間來,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成就淨土法門,普度眾生。

  「綜上五聖,了本際,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,故首列之」。本際就是本性、就是真如、就是法身、就是諸法實相,憍陳如尊者證得,這是佛說一切經的依據。佛憑什麼說經?用《般若經》上的術語,諸法實相,他對於諸法實相完全了解,所以他能說出來。佛經不是從天神降下來的,是釋迦如來證得的,親證的境界。佛絲毫不勉強,告訴我們,他能證得,你也能證得,我們大家都能證得。證得的方法很簡單,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你就證得了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,一般大乘教裡面所講的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就是妄想,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,塵沙煩惱就是分別,見思煩惱就是執著,這三樣東西放下,你就成佛,你就證得了。

  在這兩千年當中,放下的人真有,二千年前面一千年是禪宗,像法時期,我們看禪宗裡面的記載,《五燈會元》,記載真正開悟明心見性的一千七百多人,這一部書裡頭記載的,《景德傳燈錄》,教下大開圓解的,也是開悟明心見性的人,淨土宗理一心不亂,密宗三密相應的,這都是說大聖,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一定超過三千人。佛教在中國兩千年的承傳,真正成佛的不會少過三千人,這個成績非常可觀。如果從淨土成就的,我們最少保守的,我相信不止十萬人。淨宗往生就成佛,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跟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地位,這還得了!這個法門你說多殊勝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定要多次宣講,道理在此地。

  「身子智慧第一,表彌陀之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」,表智慧。這五種智慧,總起來說就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智慧,自性本具的。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具足這五種智慧,無量的德能、無量才藝、無量相好,自性本具的。「目連之神通第一,顯遊戲神通之誓願。大飲光」,就是大迦葉,「顯彌陀殊勝光明,無不照見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。又迦葉是宗門初祖,阿難為二祖,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」,代表我們自性,代表我們的法性。「舍利弗表眾生本具之智慧,目連即眾生本有之神通」,大迦葉,「飲光」是大迦葉,表禪宗裡頭「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」,「慶喜」,阿難尊者,「表慶快平生,心心相繼」。「故知一部大經,正是付法傳心;一句名號,直顯本來面目。於此薦得」,這個薦得我們一般人講契入,你能夠契入這個境界。「但當驀直念去,便是無上深禪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《大集經》上有講到,持名念佛就是甚深的深妙禪。「無論定持散念,決定功不唐捐。」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「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。正如《佛地論第二》云:先說聲聞,後說菩薩。聲聞眾者,近對世尊,親受化故。又諸聲聞,常隨佛故,形同佛故。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,而後菩薩。」菩薩比聲聞高,但是列名在聲聞後。這像學校的一樣,聲聞是沒有畢業的,還在校,所以常常在老師旁邊接受老師指導;菩薩是已經畢業了,畢業的校友,他要到學校來,他要排在同學的後面,他不能排在前面,所以有這個意思在。

  底下這一段,第二段,就是眾成就的第二段「菩薩眾」。菩薩先講「出家菩薩」,再介紹在家菩薩。出家菩薩當中首先介紹「淨密不二」,這是誰?普賢菩薩。

  【又有普賢菩薩。】

  「菩薩乃梵語之略存」,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尾音都省去了,「具足」,要是完全把梵音翻過來的時候,「摩訶菩提質帝薩埵」,中國人就翻個菩薩。摩訶是大,菩提是道,質帝是心,大道心。「薩埵譯為眾生或有情。合之則應為大道心眾生。簡稱菩提薩埵,義為覺有情」。覺有情是玄奘大師翻譯的,在玄奘大師之前都把它翻為大道心眾生,稱之為古譯;玄奘以後稱為新譯,新譯叫覺有情,就是他是有情眾生,但是他覺悟了,他不迷。「同佛所證之謂覺」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「入佛知見」。但是「無明未盡」,所以說他作情。即使在華藏世界、在極樂世界,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還是無明未盡之謂情。

  我們知道,無明煩惱不破,不能超越十法界;無明煩惱破了,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無明煩惱破了,生實報土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位次,四十一個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都是住實報土的。在實報土要住三大阿僧祇劫,所以稱無量壽。他是不是真的要住三大阿僧祇劫?不一定。這個不一定,善導講得最好,總在遇緣不同。每個人的緣不一樣,遇殊勝的緣,他提升得快,最多的時間就是三大阿僧祇劫,這是講最長的。三大阿僧祇劫之後,無始無明習氣決定斷乾淨了,他就證得妙覺果位。妙覺如來不住在實報土,住常寂光淨土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我們繼續看這個文,「又覺是所求佛道,有情是所化眾生」,這些菩薩,對上,他要求佛幫助他成就,同時他也幫助佛教化眾生。所以「利生為急,廣度群生同登大覺,故謂覺有情。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。」把它省略,省略到最後就用菩薩。也有人常用的菩提薩埵,菩提薩埵也是簡稱,菩薩是最簡單的一個稱呼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在實報莊嚴土還不例外,他要不上求,常寂光土裡面的妙覺如來就不會到實報土去幫助他們,可見得他們有感,那是法身大士有感,佛有應。常寂光只有一位,沒有差別的,沒有四十一個位次,沒有,常寂光裡全是妙覺。常寂光裡頭沒有形相,身相沒有了,境界相也沒有了,只是一片光明,都融在裡面,光光相照,成大光明藏。這是我們的法身,也是諸佛的法身,法身理體是一個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