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五三集)  2011/8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5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七百一十八面,倒數第七行,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「如《宗要》云:此言佛智,是總標句,下之四句,各顯四智,不思議智者,是成所作智」。成是成就,成就所作的這種智慧。成所作智是轉前五識所成就的,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。這五識也是果上轉,前五識跟第八識是果上轉,最重要的是六、七,六、七是因上轉。你從哪裡轉起?從第六、第七。第七怎麼轉法?不執著,就轉第七識;不分別,就轉第六識。所以,一定從第七先下手。「此智能作不思議事」,事就是事業。這裡舉出一個例子,譬如「一念稱名」,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或者是念一句阿彌陀佛,「永滅多劫重罪」。這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力量嗎?真有,隨便念一句也真有。這個力量不在現前出生,這一念你聽到了,或者你自己念這一聲,自己念一聲比聽到的力量更大。無論是有心無心,你看連聽到,看到阿彌陀佛的像,看到阿彌陀佛名號這幾個字,無論是聽見,叫一歷耳根,看見是一歷眼根,阿賴耶識的種子永遠不消滅,只是緣不成熟。什麼叫緣?你沒有真信,你沒有發願,你沒有真的用心去念,這叫緣不成熟。如果緣成熟了,那個作用就太大!緣成熟了,一念稱名確實像經上所講的「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,永滅多劫重罪。這種念佛,像我在前面所說的,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妄念都沒有,這個效果就能產生。

  你要問為什麼?這裡頭有道理,佛在經上常說,我們聽了也耳熟,但是不懂他的意思。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心裡想什麼?凡夫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,想什麼?財色名食睡、五欲六塵,中國人常講七情五欲,想這些東西,這些東西不好。這些欲望,欲望必然引起你的煩惱、習氣。頭一個,四大煩惱一定跟著起來。我見就是自私自利,接著貪瞋痴慢全起來了。這些東西引導你到哪裡去?佛法講六道輪迴兩種業力,第一種是引業,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,是這種業力,哪一個力量最強就先到哪裡去。如果說貪的力量太強,就引導你到餓鬼道,貪心變餓鬼,瞋恚的力量強,就引你到地獄道,愚痴的力量強,就引你到畜生道,不是好事情。到哪一道不是任何人決定的,任何人都沒有這個權力,閻王沒有這個權力,天王也沒有這個權力,完全是自作自受,是你自己造的業力牽引你走的,你不能怪任何人。

  我們這一生得人身算不錯了,什麼業力牽引著我們到人道來?佛法裡面講五戒十善,起心動念不忘五戒十善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,念頭一起就會想到五戒十善,十惡我決定不做,十善可以,這你不失人身。我們中國人講憑良心,你在這一世當中,無論是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憑良心,不會做壞事,來生還會到人道來;換句話說,我們過去生中修過這些法,所以這次得這個果報,得人身。人身難得,我們得到了,得到人身,人身最可貴的是聞佛法,我們這一生當中又得到,真是太幸運了。有緣聞佛法這也有因,過去生中曾經學佛,供養三寶,愛好經教,這一生才遇到。

  遇到之後能不能成就?這在今生就可以決定,宿世的因緣我們現在都兌現了,今生要努力提升。遇到佛法能信、能解,這叫有善根,你的善根很深厚;真肯幹,真正發願往生淨土,真正念阿彌陀佛,能夠把欲望、不好的習氣統統放下,這叫有福報。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那我們的善根就很厚。我遇到了,我能信、我能夠理解,我真正發願,不想再搞六道輪迴了。這一生當中我就是想到極樂世界,就這一個念頭,其他念頭全放下,統統放棄,我就走這一條路,這個福德因緣就不可思議。為什麼?你決定成就,像善導大師所說的,淨宗法門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會漏掉。這個機會真正把它抓住,我們這一生成就了,功德圓滿,這就叫成所作智。這個果報之殊勝,能生界外勝報,如是等事,這是不可思議。

  第二個,不可稱,「不可稱智,是妙觀察智」。稱是稱讚,無法稱讚的,這是第六識。「此智觀察不可稱境」,無量無邊的境界,這不可稱境。這裡也舉一個例子,「謂一切法,如幻如夢,非有非無,離言絕慮,非逐言者所能稱量,是故名為不可稱智」。這實在是不容易,如果不讀大乘經你決定不知道,你會把一切法都當作真的,以為真有。這一切法,包括極樂世界、包括十方一切如來的剎土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跟我們講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現在這樁事情我們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真正清楚明白了,那就應該放下。現在還沒有放下,那就是還不是十分明白,放不下,這就是半信半疑。真正相信,沒有疑惑,肯定放下。所以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非常重要,我們要常常念,最好每天能念一遍。經文不長,記得很熟,不必看字也能背誦。

  佛問彌勒菩薩,「心有所念」,這是講凡人起一個念頭,「幾念幾相幾識」,佛是這麼問的。彌勒菩薩就答覆,「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,念到這裡就夠了。這幾句話告訴我們什麼?告訴我們一切法如幻如夢,非有非無,世尊跟彌勒菩薩對話,解釋這兩句可以說是究竟圓滿。為什麼如幻?為什麼如夢?為什麼非有?為什麼非無?彈指之間三十二億百千念。多少個念頭?三百二十兆,一彈指。我們一秒鐘彈得快大概可以彈五次,要以一秒鐘做單位,是一千六百兆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生滅。每個生滅都有物質現象,世尊所問的,幾相,就是物質現象,彌勒菩薩講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物質現象,就是相。「形皆有識」,識是什麼?受想行識,每個物質現象統統有受想行識,念念是獨立的,念念不相同。凡夫不知道這個事實,凡夫所看到的、所聽到的、所接觸到的,就是這種相似相續相所產生的幻相。如幻如夢,非有非無,好像是有,實際上沒有。大乘教裡頭佛常說,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《大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這個一切法包括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沒有例外的。所以離言絕慮,你說不出來,你也不必去想它,絕慮是不去思考它,不必去解說它。世間人離不開言語,言語對它無能為力,言語說不出的。思想呢?思想想不到的,所以叫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叫不可稱智。

  「大乘廣智,是平等性智」,這是第七末那識。「此智廣度,不同小乘,謂遊無我,故無不我,無不我,故無不等攝」,等攝是什麼?悉皆平等攝受,「以此同體智力,普載無邊有情,皆令同至無上菩提,是名大乘廣智」。這個境界不可思議,這實在說把咱們那個小心眼打破了,把我打破了。末那識就是執著我,六道裡頭造作一切不善的罪業,它是根。所以,八識裡頭染污最嚴重的就是這個,叫染污意,這個染污就是自私自利。所以此智,轉末那就為平等性智,這個智慧可以廣度一切眾生,心量大了,這是你自己本來的心量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。所以它不同小乘,小乘沒有這麼大的心量。小乘雖然破了身相,我見沒有破,也就是說,小乘把第七識破了一小部分,不執著身是我。他執著什麼是我?靈性是我。這一執著,執著是迷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,什麼叫智慧,什麼叫迷。有執著這就迷,不執著就是智慧,不執著就是平等性智。

  怎麼知道我的末那識破了,轉識成智了?從你內心深處去觀察,你沒有自己了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跟自己是一體,你覺悟了。你對待一切眾生跟對待自己一樣,決定沒有分別,這叫開悟。如果還有分別,你沒有開悟。所以,真正轉末那為平等性智,謂遊無我,這個遊是指活動,你在活動裡頭沒有我;無我故無不我,沒有我,我在哪裡?一切萬法皆是我。這就要知道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心是自己的真心,識是自己的阿賴耶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真的就跟我們作夢一樣,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,當夢醒來之後,剛才做了個夢還清清楚楚,夢中所有的境界不見了。如果夢中覺悟了,你就可以大行菩薩道,廣度眾生。夢中還執著自己有個身體,那你是凡夫境界,你不能做佛事。佛事是教化眾生的事,是幫助眾生覺悟的事,叫佛事。佛事反過來就是輪迴事,不是做佛事你就做輪迴事。輪迴事就是造輪迴業,造輪迴業是永遠不能脫離輪迴。輪迴裡頭跟這一切眾生結怨、結緣,善的是結緣,惡的是結怨,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那真叫苦不堪言!所以,覺悟的人再不幹這個事情,以前不知道,幹了些傻事,現在再不幹了。

  說自己再不幹了,自己沒有把握,不知不覺他又幹了。這什麼原因?習氣太重,在六道裡頭住的時間太長,染上許許多多不良的習氣,這些習氣在操縱你,這個習氣佛法裡頭稱它作魔。《八大人覺經》講四種魔,四種魔裡頭最麻煩的是五陰魔,完全是自己。五陰是什麼?這個身體,色受想行識成就這個身體。色是肉身,受是你有感受,內裡面,阿賴耶識裡頭的業習種子會讓你有苦樂的感受,外面的境界,人事境界、物質環境的境界,都能夠讓你生起苦樂憂喜的感受。這些感受你會有反應,順你心的就生歡喜、貪戀,不順心的就起怨恨,這就造業了,是你自己無法控制的。起心動念就在造業,身心再去造作,那個業的力量就更大了。所以,出離六道輪迴是多麼難!在一般來講,人想脫離六道輪迴,他做不到。佛法叫你修行,叫你斷煩惱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,你才入門。就這個入門,我們現在一般人一生做不到,後面就不必說了。必須見思煩惱斷盡,你才能超越輪迴,見思煩惱斷盡是阿羅漢。《華嚴經》這是大乘,大乘十信位的菩薩到第七信才脫離六道輪迴,六信還在色界天修行,還出不去。你說這個事情多難!

  正因為這個事實,世尊為我們特別介紹淨土法門,介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我們這才有救。為什麼?極樂世界有帶業往生,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都能去,一品都沒有斷也能去,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!可是佛說得很清楚,可以帶業,但是這個業一定你要能把它控制住,不需要斷,但是一定要能控制,這就是說只帶舊業,不帶現行。你現在還在造作,這個帶不了,過去造的,昨天造的,可以帶,今天造的不能帶。所以今天,今天我不造了,行,今天不造可以。可是不造不行,念頭不會斷。淨宗有個妙法,叫你造什麼業?造阿彌陀佛的業。你就想阿彌陀佛,你就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想、什麼都不念,這個方法就行。這個方法真的人人都能做得到,人人都有條件往生極樂世界。

  「無不我,故無不等攝」,等是平等,攝是攝受,接引。阿彌陀佛轉八識成四智,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,這個經上講的大乘廣智就是平等性智。所以,阿彌陀佛對待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對待,沒有說喜歡這個、討厭那個,沒有。你天天念佛,佛歡喜你,天天造五逆十惡,現在回頭了,我不再造,阿彌陀佛還是喜歡你,一樣,決定沒有差別。現在繼續再造,那就沒法子了。換句話說,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權,不在阿彌陀佛手上,在我們自己手上。我們自己真想去,真把煩惱習氣放下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。誰叫他來接我們?我們自己要他來接引,他跟我們是一體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我們不要把我跟阿彌陀佛當中畫個界線,這是我,那是阿彌陀佛,你的煩惱習氣還在。當中界線沒有了,我跟阿彌陀佛是一體,我跟極樂世界是一體。娑婆世界五濁惡世,我在這裡修行有困難,不能成就,我今天要把娑婆世界暫時放下,我一心要到極樂世界去。到極樂世界不是去享福,到極樂世界是為了成就自己,怎麼成就法?要跟阿彌陀佛同樣的成就。成就之後,像阿彌陀佛一樣,平等攝受一切眾生,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、同德同行。這個力量讓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迎接,不是別的原因。六道輪迴受果報,自作自受,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感得阿彌陀佛來接引,也是自己的一念心跟佛一體,跟佛相應。你把這個道理搞通了,事實真相搞明白了,你一點懷疑都沒有。

  念老底下解釋得好,你看末後這兩句,「以此同體智力」,這個智就是平等性智,就是大乘廣智,佛跟我們同體,「普載無邊有情」,他有這個能力。遍法界虛空界不知道有多少有情眾生,不是只我們地球上,無量無邊的世界,諸佛如來都在宣講《無量壽經》,都在勸導大家往生極樂世界。阿彌陀佛化無量無邊的身相,眾生有一個念頭希望往生,阿彌陀佛就有一個分身,就有一個化身去接引。「皆令同至無上菩提」,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幫助你在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果覺,《華嚴經》上稱為妙覺如來,等覺之上。我們這一生遇到這麼樣殊勝的緣,太稀有!太難得!這是阿彌陀佛的大乘廣智。

  下面,「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,正是如來大圓鏡智,始轉本識」,本識就是阿賴耶。我們就曉得,第七、第六、前五都是從阿賴耶衍生出來的,阿賴耶是本識。「始轉本識,方歸心原」,這個原跟源頭的源是一個意思,你真正回歸自性,你證得無上菩提,你成就了究竟的佛果。「一切種境」,這個種是種種,一切種種境界,上到諸佛如來,下到阿鼻地獄,情與無情,這一切種種境界,「無不圓照」,圓是圓滿,一個也沒有漏掉,照是照見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,妙覺如來照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種種境界。「此一智中」,此一智中是指大圓鏡智,「有五殊勝」,五種殊勝。「如解脫身二乘同得」,解脫是自在,聲聞、緣覺也能得到。所以聲聞、緣覺沒有轉識成智,他們居住在四聖法界,法身、般若沒有證得,解脫是證得半個解脫。為什麼?見思煩惱斷了,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所以是小乘果。「如是鏡智,正是法身,非彼所共」,大圓鏡智是法身菩薩所證得的,法身菩薩轉八識成四智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小乘還沒得到,非彼所共,「故名無等」,無等是沒有跟它相等的。這是第一個殊勝。

  「如前三智」,大圓鏡智前面三種智,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這三種智,「菩薩漸得」,慢慢的得到。「大圓鏡智,唯佛頓證,更無餘類,故名無倫」,為什麼說無等無倫。轉阿賴耶成大圓鏡,這一轉他就成佛,這一轉,菩薩就脫離十法界。換句話說,十法界也是一場夢,阿賴耶一轉成大圓鏡智,十法界就沒有了,就像醒過來了。清醒過來是什麼境界?是如來實報莊嚴土,換句話說,也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現前,一真法界現前。為什麼?不用妄心,阿賴耶是妄心,大圓鏡智是真心,妄心永遠離開。從此以後用真心,不用妄心,這成佛了。佛用真心,凡夫用妄心,十法界都是凡夫,六道是內凡,六道之內的凡夫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是外凡,六道以外的凡夫。為什麼是凡夫?他用阿賴耶,他不是用大圓鏡,阿賴耶一變成大圓鏡,他就用真心。用真心,阿賴耶現的境界是十法界,十法界沒有了,真心所現的是實報土。所以經上常講,法身菩薩住報土,就是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裡面都叫做阿惟越致菩薩。所以,這是唯佛頓證,更無餘類,這是無倫。倫是跟他相同的,沒有相同的,所以叫無倫,無等無倫。「過於不思議智為最,逾於不可稱智為上,寬於大乘廣智為勝」,這是第三、第四、第五個勝,殊勝,所以稱它為「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,這解釋這一句。誰證得的?阿彌陀佛證得,釋迦如來證得,十方一切諸佛都證得。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每個人都有,是自己自性裡頭的智慧。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智慧就是此地所講的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一切眾生皆有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我們再往下面看,「又《會疏》曰:不了佛智者,蓋疑佛智之不可思議」。對於經上講佛的智慧,他有懷疑,哪有這種事情?如果你今天跟別人講,這種智慧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他說這是假的,你怎麼可以相信這個,哪有可能!完全用凡夫的知見來度量佛菩薩、聖賢的境界。這種現象在現前社會是非常的普遍,對學佛的人來說這是嚴重障礙;換句話說,他自己真有,但是他真不相信。佛經上所說的全是性德,佛不說假話,佛自己證得了,他知道一切眾生都有。你只要肯相信,你的智慧、能力可以恢復;你不相信,永遠不可能恢復,你迷到底了。因為疑佛智之不可思議,「不悟如來之所以大也」,他沒有辦法覺悟。自性本體能生萬法,萬法從哪裡來的?自性變現出來的。「念佛往生為佛智所建」。建是建立,阿彌陀佛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建立西方極樂世界,接引沒有覺悟的眾生到那個地方去修行、開悟。你現在懷疑,「疑是故,為不了佛智」,你懷疑,你不相信,是你不了解佛的智慧。

  「不思議智者,佛之智慧深廣而不可思議,故云不思議智。念佛往生為不思議智所立,疑是故,名不了不思議智」,你對於佛不思議智也不了解。「不可稱智者,謂佛之智慧,眾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,故名不可稱智。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」,成是成就,「疑是故,名不了不可稱智」。「大乘廣智者,於諸法門,知之窮盡」,就是剛才所說的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「故名大乘廣智」。「念佛往生為大乘廣智所感,疑是故,名不了大乘廣智」。「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,位分高出」,這是根本的,四種智的根源,四種智的本體,四種智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起的作用,這個叫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。「今此念佛往生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,疑是故,云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。

  「上之三說」,三種說法,「互相發揮,《淨影疏》簡述其要」,講得很簡單、很扼要,「《宗要》廣演其義」,把這個事理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「《會疏》會歸淨宗」。念老把這三種註解統統節錄在此地,「故並錄之」,這個難得。我們看這段經文,看三種祖師大德的註解。所以這個註子好,這個註是集古來祖師大德經論解釋的大成,在這個註解你全都看到了。對我們斷疑生信確實是有極大的貢獻,我們不能不感謝黃念老居士。

  再看底下一段,「經云以疑惑心者,以不能信了佛智,故生疑惑」,這確實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「疑有四意。以下廣攝曇鸞、元曉、峻諦,並兼取憬興等諸師精意,簡化其文字而綜述之」。下面再看看曇鸞法師怎麼說的,元曉法師怎麼說的,元曉是韓國的,峻諦是日本的,再兼取憬興,憬興是中國的。你看看這些中外祖師大德他們對這五種智的解釋,不信五種智是怎麼回事情,來做個總結。「一者,不信不思議智,故疑但念阿彌陀佛,未必得生極樂。不知不思議智有大威力,非思量所能及,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,自攝他攝,千變萬化,無量無邊,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,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」。我們看這一段,不思議智。智慧廣大不可思議,為什麼?我們的思量、言語,議是議論、是言語,是有範圍的,是有限的,智慧是沒有限的。以有範圍的思量,第六意識,佛說了,第六意識能力是大,大到什麼程度?對外它能緣虛空法界,對內它能緣到阿賴耶,這麼大的範圍,其他的智沒有這麼大的能力。但是它緣不到自性,這就是它有限。我們凡夫,包括十法界,十法界以內的,沒有轉識成智,換句話說,我們都用第六意識,所以永遠不能見性。如果學佛了,對佛能夠生起信心,知道什麼?佛已經轉識成智,不再用妄心,八識是妄心,不是真心,他不用妄心,他用真心。真心沒有障礙,什麼障礙都突破了,妄心裡頭有障礙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生了疑問,懷疑只是念阿彌陀佛未必得生淨土。這就是不知道阿彌陀佛不思議智的能量之大,能保證你往生。你不相信他,你帶著懷疑的心。念不念?還念,試試看。這樣的人就生邊地,生疑城。如果他不相信,也不念了,那就去不了,就得繼續搞輪迴。對佛的智慧,說佛有這麼大的智慧,恐怕是假的,大概都是讚歎的,不是真的。這是什麼?善根不夠,會找這個麻煩。

  下面跟我們講道理。「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」,信則合,兩個力量就合起來,不信,這兩個力量就分散,自力是自己,他力是阿彌陀佛。一切萬法,自力是主,是真因,他力是助緣。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,如果與我們自己不相干,到那裡去真難。為什麼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是決定可以去?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一體,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心變的,也是我心變的,我心要不變極樂世界,我怎麼去?他變了,極樂世界在那裡,我的心沒有變,我不能去。我的心裡也變成極樂世界,這一結合,去了,這麼個道理,這不可以不知道。為什麼?自性只有一個,相有差別,性沒有差別。這個道理想通了,我們這個疑惑就化解了。我們兩個人相不一樣,性一樣。譬如我們看電視畫面,電視裡面很多人,我也在其中。畫面就是真心,我們每個人是妄心,妄心不一樣,真心一樣,都是一個屏幕所現的,你離開屏幕什麼都沒有。所以心現識變,極樂世界、我們娑婆世界,阿彌陀佛跟我,都是心現,一個心,識變呢?識不是一個。現在問題是,心是一個,識也是一個,我們這個識也是在那裡分別執著阿彌陀佛,執著極樂世界,那我們就合了。所以信就合,合一了,那怎麼不能去?不信那就隔離了。「自攝他攝」,《還源觀》三種周遍第三句所說的含容空有。我要攝取西方極樂世界,我要攝受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也攝受我,阿彌陀佛也攝受娑婆世界,這是自攝他攝。「千變萬化」是出生無盡,「無量無邊」是周遍法界,我們用《還源觀》上這三種周遍來看這個經文。「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」,這是講一般不相信的人,有懷疑的人,懷疑是他有障礙,「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」。礙從哪裡產生的?不信就是礙;誠信,障礙就沒有了。

  下面舉比喻來說,「豈知一面之鏡,能現萬像」。用鏡子,這一面鏡子能照見外面境界,遠近統統在裡頭。這面鏡子代表什麼?能容、能攝,顯示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。鏡子自力能把他力融入自力裡頭,自他不二。「千年積薪,一火燒盡」,你堆積這些柴火堆積了一千年,一把火燒乾淨了。這個千年堆積柴火是什麼?罪業,無量劫來積的罪業。一把火是什麼?智慧光明,你覺悟了,一覺悟罪業就完全沒有了。不覺悟,這個罪就重,你要受;覺悟,罪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一切法都是空的,沒有一樣東西是真的。可是你要是迷,你要不覺,那個罪會產生罪報。其實罪報也不是真的,假的,就像作夢一樣,你在做惡夢,夢中你要受苦,無不是自作自受。下面總結,「故至心一念稱名」,這至心兩個字重要,不是有心無意,不是這個,至心是真誠心,真誠到極處,念一聲阿彌陀佛,「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,臨終「十念必生又何足異」,那有什麼懷疑的?你就相信了。所以理一定要明瞭。不思議智就是成所作智。

  第二,「二者,不信不可稱智」,不可稱智就是妙觀察智。「不了佛智體絕對待」,對待就是對立,佛智裡頭沒有對立,這個一定要懂。我們今天轉不過來,對立沒有放下,有喜歡的、有討厭的,這就是對立。為什麼?不平等。佛智體絕對待,我們是佛,這釋迦牟尼佛說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佛智體絕對待,這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,為什麼我們不覺悟?為什麼我們還搞對立?「離過絕非」,沒有過也沒有非,為什麼?對立才有,不對立哪有過,哪有非?「曇鸞師曰:不可稱智者,言佛智絕稱謂(不可稱量),非相形待(不相對待)」,佛智不可思議,不可稱量,不相對待。「何以言之?法若是有,必應有知有之智。法若是無,亦應有知無之智」。有知道有的智慧,有知道無的智慧,法要真的有,法要真的無。「諸法離於有無」,這一切法非有非無,那怎麼辦?「故佛冥諸法,則智絕相待」。佛的方法高明,他怎麼冥?於一切法中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個時候智絕對待,也就是相對的這個念頭消失了。這個境界裡面,你能說得出一句話嗎?真叫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你能說出的是相對的,不是相對的你說不出。你能想像的是相對的,有能想、有所想,能所都沒有了,想像也沒有了,所以叫不可思不可議。

  「以知取佛,不曰知佛;以不知取佛,亦非知佛」。這兩句話說得好。我知道那是阿彌陀佛,給你講真話,你不知道佛;那不是阿彌陀佛,你也不知道佛。為什麼?你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心裡有有、有無,有非有、有非無,你有這些東西在。這是什麼?這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「以非知非不知取佛,亦非知佛;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,亦非知佛。佛智離此四句」。「離此四句,即離百非,佛智離四句、絕百非,體離對待」。佛沒有相對的,也就是說真正轉第七識就沒有對立,對立就沒有了。對立沒有了,什麼境界?一體,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真的是一體,一體當中有相應、有感應。所以說不可稱智,這個智你沒辦法稱它。「智不可稱,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也。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,於此有疑,名不了不可稱智」。所以真正學佛人,真正念佛人,真正求往生的人,一定要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這放下,自性本具的般若就現前,本具的般若就是此地所講的五種智。

  再看第三,「三者,不了大乘廣智,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」。眾生無量無邊,佛能度得了嗎?佛能度得了,為什麼我還沒有得度?我曾經在馬來西亞遇到一位法師,他就是懷疑:佛真能度眾生的時候,他說了,眾生沒有度盡他不成佛,我還沒有得度,他怎麼成佛了?來問我這個問題。「復疑一切念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」,這種懷疑的人很多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不多。其實,你對於念佛兩個字沒搞清楚。這真念假念,真念的往生了,假念的當然不能往生。真念佛的,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導同學的,我們把心換過來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,這樣念佛決定得生。心裡面還是有貪瞋痴慢疑,口裡念佛,不能往生,那不叫念佛人。真正往生的條件,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真心一念,他是心清淨的,所以他有感應。我們一天念一萬聲、念十萬聲,心不清淨,不曾感應,道理就在此地。雖然不能感應,這個念佛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壞,而且種子很多,他念佛念得多。哪天緣成熟了,這個善根就非常深厚,因為他過去念佛念得多,因緣一成熟,他決定就往生。什麼緣?他真能放下,阿彌陀佛之外全放下了,他的緣就成熟,就這麼回事情。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不是二心、三心,你記住這句話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別想,什麼也不說。為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你想它幹什麼?你說它幹什麼?好,虛妄的,不好,也是虛妄的。《般若經》講得那麼清楚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你想它幹什麼?你說它幹什麼?想就想阿彌陀佛,念就念阿彌陀佛,想就想《無量壽經》,念就念《無量壽經》,這決定得生。古德所講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會漏的。所以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。

  「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,對治此疑,故言大乘廣智」,大乘廣智就是破這個疑惑,「此智無法不知,無煩惱不斷,無善不備,無眾生不度也」。大乘經教裡佛常說,佛不度無緣之人,不是佛沒有能力度,佛有能力度一切眾生。什麼是無緣?不相信,不接受,不看佛經,不聽講經,完全不相信,這就沒有緣。阿賴耶裡頭雖然有種子,他沒有緣。為什麼沒有緣?應當是從小沒有接觸到,從小所接受的與佛教、與傳統大概都是相悖的這些知識。我們自己是過來人,曉得。家裡面不信宗教,但是還信因果,因果什麼?因果只是對人,殺盜淫妄的對象都是人,對畜生還是照殺,這就是對因果還有少許那麼一點。學校受的教育不談這些,說這些是迷信,說這些是封建時代帝王欺騙人民的,是一種手段,穩固政權的一種手段,現在都不要了。遇到了也不學,經寺廟門口經過不進去,我們年輕的時候是這種狀態。我這樣的,跟我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。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不是學佛法,他跟我講的是哲學,也不是佛法。可是末後一個單元,講佛經哲學,這很特別,最後一個單元。老師告訴我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老師是哲學家,把這個東西是看作哲學,佛經哲學。他研究,他對這個特別愛好,所以在最後一個單元把這個東西講給我聽。我們聽了很有道理,對以前這種錯誤的看法才得到修正,經過寺廟就想進去看看,以前不進去。有一些知識水平高一點的,我們就向他請教,可以談談了,逐漸就發生興趣。

  如果沒有這次的學習,我們這一生把這個緣當面錯過。讓我們對於佛教,以後慢慢對所有宗教都生起了尊敬的心,才知道以前我們所學的、所想的,全盤錯了。怎麼可能說一切法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?這些法,現代受過科學教育的人他不能接受,我們很清楚。尤其是聖賢的教學、佛菩薩的教學,沒有誠敬這個心態你是沒有辦法契入的。即使出家修行,對經典、對三寶沒有真誠恭敬心,你一輩子都得不到。為什麼?你的懷疑沒有斷過,雖然出家了,還是懷疑。出家的原因我們不必去過問,但是他對於經典上這些關鍵的問題他的疑惑沒斷,又沒有機會深入經藏。我們今天真正明白了,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講經,為什麼?只為一樁事情,幫助大家斷疑生信。斷疑生信之後,那是第二個目標,幫助大家破迷開悟。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就是為這個,沒有一絲毫是為著自己的利益,沒有。我們知道連須陀洹身見都破掉,佛怎麼可能有我執?不可能。阿羅漢我執破掉了,何況是佛!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四相四見都破得乾乾淨淨的,雖然是應化身,跟法身實際上說沒有兩樣。所以,也要把佛看作普通人,以為他的智慧、能力都是有限的,這就錯了。有量就是有限量。對治此疑,故言大乘廣智。這是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。此智無法不知,無煩惱不斷,無善不備,無眾生不度。

  「欲明佛智,無不運載」,運載是比喻。「運載一切,皆入無餘,故曰大乘」,就是無餘涅槃。「其所運載,無限無際,故名廣智」。這個運載就是教化眾生,眾生在迷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悟是一個高的境界,迷是六道凡夫,悟了就是佛菩薩,把凡夫帶進佛菩薩的境界,這叫運載。運載哪些?運載一切眾生。為什麼?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所以無餘涅槃是一切眾生本有的,他現在迷而不覺。只要能夠接受佛陀教誨,接受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原理原則,你明白了,經典裡面所講的一切方法,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你就能回頭,你就能覺悟。

  總的綱領原則是戒定慧三學,學戒、修定、開智慧。三學必須要用真誠心、恭敬心,為什麼?真誠恭敬是你的性德,你本來是這個樣子的。你現在不曉得恭敬、不曉得真誠,那是學壞了,那是習性,不是本性。《三字經》上所說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不知道恭敬,不知道真誠,那是不善,不善是習性。所以首先你要把習性放下,回歸到本性,佛法就幫助你大幅度的提升,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是人生真實的成就。本經所說的三個真實,第一個真實之際,真實之際就是中國古人講的本善,佛所講的本來是佛,真實之際是本來是佛;真實智慧、真實利益,你全都能得到。智慧沒有邊際,德能也沒有邊際,相好還是無量無邊。所以能幫助你斷煩惱,能幫助你開智慧,能幫助你成就一切善法,佛確實有能力度一切眾生。欲明佛智,無不運載,運載一切皆入無餘,這大乘。所運載的無限無際,叫廣智。

  「又於諸法門知之窮盡,故名大乘廣智」,不是小乘。對一切法門,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,窮盡,徹底的明瞭,圓滿的明瞭,透徹的明瞭,這叫窮盡,這叫大乘廣智。「故能廣契群機,悉皆度脫」。所以他有這個能力,能夠契一切眾生的根機,都能幫助他。「如來大悲大智,於諸有緣,無不運載而入涅槃」。這是說佛他有這個能力,但是條件一定是有緣,能信、能解,歡喜接受佛陀的教誨,這叫有緣人。你接觸到佛法的教誨,肯定提升境界,佛會幫助你不斷的向上提升,佛決定不會教你一點點就把你捨棄,佛不會的,只要你不離開他,他一定幫助你圓成佛道。在我們這個世間難,除非遇到釋迦牟尼佛,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都不可能,此地是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

  如果你肯定佛有這五種智慧,你能不拜他做老師嗎?你能捨棄他嗎?你能不跟他學嗎?不可能的。你不願意跟他學,或者偶爾想學,偶爾有事情就離開,這是你對於佛了解不夠透徹。就是此地講的一句話,不了佛智,你才會懈怠,你才會懶惰,你才會缺課。如果你真正了解的話你不會,為什麼?這個一生成就無上道的機會只有這一次,沒有第二次,你碰不到。所以,無比的珍惜,什麼都不要,我就要這個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