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二二六集)  2010/12/1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22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,第二百七十九面倒數第四行,我們從第一句看起:

  「以下第二十七願」,二十七願只有一句經文,「常修殊勝梵行」,這解釋梵行。「梵者,清淨之義。梵行,清淨無欲之行。斷淫欲諸天,皆名為梵天。如梵天斷淫欲之行,曰梵行。」這幾句話把梵這個定義說出來了,梵是清淨,清淨的標準是什麼?沒有欲望。這個欲是佛法裡面講的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從他化自在天以下都稱之為欲界,欲界有六層天。佛在經上常說的五大類的欲望,財擺在第一,色擺在第二,財色名食睡,這是欲界裡面五大類的欲望。欲界的六層天,四王天第一層,忉利天是第二層,我們通常一般講天神,多半是講這兩種天,四王跟忉利。能夠修上品五戒十善,都能生到這個天上。這兩層天,五欲跟我們人間差不多,稍微比較輕一點。由此可知,貪戀,過分的貪戀五欲六塵,連欲界天都沒有分。佛在經典裡面常常引用淫欲做一個比喻,四王跟忉利天,淫欲跟人間相彷彿;夜摩天就輕了,夜摩天淫欲是擁抱;再往上面去兜率天,兜率天是握手;化樂天是見面像打個招呼;在他化自在天就更輕了,可能只點個頭微微笑一笑,所以愈往上去愈輕薄。

  到初禪天就沒有了,欲的念頭他不是斷了,沒斷,如果是斷了的話,那就證果,那是聖人,他不是凡夫,他是定功把它伏住。四禪天是修四種禪定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四禪總共有十八層天,初禪三層,二禪三層,三禪三層,四禪有九層,所以總共十八層天。再往上去四空天,四空天比四禪天的定功更深,我們叫四禪八定,他把煩惱伏住,在定中境界裡面煩惱不起現行,就是他不起作用,他沒斷。如果要是斷了,就不叫凡夫,叫聖人。什麼人斷?小乘四果四向。第四果是阿羅漢,他出了六道輪迴,從四果向以下都沒有出六道,還在六道裡頭,他們是斷煩惱,他不是伏煩惱,所以稱為聖,小乘是小聖。在大乘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到,十信位的菩薩,從初信到第六信沒有出六道,還在六道裡頭,他是聖人,因為他們是斷煩惱,他不是伏,他是斷;七信位就超越六道,講斷證的功夫跟阿羅漢相等,八信辟支佛,九信菩薩,十信是佛,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那是聖人。從阿羅漢到佛,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,也稱之為淨土,這個淨是對六道來說的,六道是穢土,不清淨,這個四聖是清淨的,淨土。但是沒見性,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沒見性,沒有見性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佛,所以天台大師,就是智者大師,說他們是相似即佛。

  天台大師判教講六即佛,就是六種佛。這是佛學常識,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。第一種叫「理即佛」,從理上講,一切眾生都是佛,大經裡面佛常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從理上講的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但是我們把這個理迷了,迷失自性,理是自性,迷失了自性,所以現在變凡夫了,而且變成六道的凡夫,這可憐!迷得太深,迷得太久了,不能不知道。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,只是破迷開悟,回歸自性而已。你修行到最後,你成佛了,回歸自性,你本來是佛。這是第一個。六即佛第二個,第二個是我們現在的位子,叫「名字即佛」,也就是說有名無實。這是講一般凡夫,有名無實。性是佛,相不是佛,相是凡夫,六道凡夫。我們遇到善緣,遇到善知識,逐漸明白這些事情,開始學佛,像我們一般佛門弟子受過三皈五戒,開始學佛了,這是什麼?名字即佛。不像,做得不夠好,經典裡面教誨沒有真正做到,這是名字即佛。

  如果經典裡面教訓都做到,持戒,依照經典的教訓認真修行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。譬如前面講的財色名食睡五欲,這個五欲一定要斷。為什麼?障礙你生天,初禪天都去不了,何況開悟,何況成佛?所以這個東西必須要放下,自性裡頭確確實實沒有,不但自性裡頭沒有,連禪定裡頭都沒有。你要是修定,真正入了禪定,禪定裡面這五種欲都斷了,飲食也不要了,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,身體健康,精神飽滿。他靠什麼維持?禪悅為食。那個悅是什麼?悅是歡喜,我們中國諺語有所謂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人要遇到快樂的事情特別有精神,興奮,什麼疲勞都忘掉了。在禪定當中永遠是喜悅的,佛法裡面講「法喜充滿」、「常生歡喜心」。由此我們也能夠理解,飲食本來可以不必要的,這是習氣!這個習氣要斷了,飲食、睡眠都可以不要,那全是習氣。

  我們《三字經》上講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個善是什麼意思?這五種欲望都沒有那是善,有就不善。財色名食睡是什麼?是習性。你看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本性大家是一樣的,跟佛也是一樣,跟佛菩薩都一樣,我們的本性;習性就不一樣了,佛菩薩沒有習性,這個諸位要曉得,他沒有習性。習性其來已久,什麼時候來的?自從我們迷了本性那一天,習性就跟著來了,這個時間算不清,這不能不知道,佛家常講無量劫,這個話是真的。由此可知,我們迷得多久,生生世世六道輪迴,連求出六道這個念頭都生不起,你就想到這個習氣有多深,多難斷!佛法裡面修學的功夫,真正的功夫不是別的,不是我們每天念多少佛號,磕多少個大頭,念多少部經,不是這個意思,完全在放下,你的煩惱習氣放下多少。功夫從哪裡看?從煩惱輕、智慧長,從這裡看。你每年煩惱確實輕了,今年比去年輕,去年比前年輕,一年比一年輕,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,這叫功夫,這是你修學真有功夫了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我們念佛念多少,念經念多少,這些是助緣、是方法,你用這些方法。但是方法要能收到效果,效果就是智慧增長,煩惱輕、智慧長,這是效果。沒有煩惱,全是智慧,那恭喜你,你就成佛,至少你是法身大士,在我們中國佛教裡面常講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時候煩惱真的沒有了。這三大類的煩惱: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統統放下了,這是真佛,這不是假佛。

  「相似即佛」,煩惱還沒放下,但是他有修行的功夫,也就是講定慧,戒定慧三學,能把煩惱控制住,雖有煩惱不起作用,這叫相似位,很不錯了。嚴格的講,相似位是四聖,阿羅漢以上。沒有出六道的,修行功夫也不錯,也很像樣子,戒律上都能做到,天天如法修行,這叫「觀行位」。我們淨土宗講功夫成片,是屬於這個位次,觀行位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凡聖同居土;如果是相似位,那就生方便有餘土。這從六即佛裡頭來講。明心見性,這真佛,這不是假佛,天台家講「分證佛」,就是說他是真佛,他沒有圓滿,為什麼沒有圓滿?無始無明習氣還有。分證是真的,不是假的,在《華嚴經》上,從初住菩薩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,統統叫分證。再上去那叫圓滿,叫「究竟位」,究竟圓滿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斷乾淨,沒有了。這個位子上他不住實報土,他住常寂光土,回到常寂光裡面去了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回歸自性。天台家講六種佛。

  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明白了,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的恭敬心就生起來了。一切眾生不但包括一切人,一切動物蚊蟲螞蟻、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這叫一切眾生,叫情與無情。你生起什麼心?原來都是佛,對他們生起恭敬。恭敬是性德,所以明心見性,性德就圓滿的透出來,不會輕慢一個眾生。他跟我不二,他跟釋迦牟尼不二,他跟阿彌陀佛不二,我要是對它不恭敬,就是對釋迦不恭敬,對彌陀不恭敬。所以你修行到某個階層,在生活當中能看得出來,真的境隨心轉。世出世法離開真誠恭敬,你什麼都學不到。所以極樂世界那些往生的人,他們在極樂世界成就為什麼那麼快,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為什麼這麼慢?你會發現十方諸佛剎土那裡面的住眾,他們對人那種真誠恭敬都比不上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的人對一切眾生真誠恭敬做到極處,所以他們的學習、所得的利益是圓滿的,不是一分、二分的。印光大師所說,「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那是極樂世界的人;他方世界去看,大概是有八分恭敬、九分恭敬。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的眾生,一分恭敬都沒有了,所以現在學佛非常困難。

  學佛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很少,原因在哪裡?沒有真誠心,沒有恭敬心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要想能多一點利益,你就多一點真誠、多一點恭敬,你真的就學會了,這個話絕不是騙人的。說實在的話,這個話也不是印光大師說的,佛說的、菩薩說的、祖師大德說的,世世代代相傳,印祖在《文鈔》裡頭常常提到。我們讀世間書,儒家的《禮記》,開頭第一句話,說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;禮是什麼?禮就是真誠恭敬。這世間法,不是佛法,世間法都從恭敬當中得來,何況出世間的大法?這個不能不知道。真誠恭敬是從清淨心來的,我們這個心有雜有染,雜染把真誠恭敬障礙住了。真誠恭敬是性德,是自己本來有的,也是永遠不會失掉的,現在迷了,迷了它不起作用。這是梵行的意思。

  下面,「《法華嘉祥疏》」,《法華經嘉祥疏》裡面說,「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,別名斷淫為梵行」。有人言就是有一些大德這樣說法,這個說法完全偏重在娑婆世界的眾生,我們地球上的眾生,這是特別對我們說的。能持戒就清淨,就算是梵行。戒裡面,特別重視的是斷淫,也可以說斷淫為梵行,這個意思並不圓滿,是就穢染裡頭最嚴重的一個提出來,除淫欲之外,貪婪、瞋恚、傲慢、懷疑,都不清淨!所以這個我們曉得,古大德是染污裡取其重點來說。「故《大品》曰」,這是《大品般若經》,「淫欲障生梵天,何況菩提!」這個話說得很好,梵天是色界天,障礙你生梵天,生色界天都做不到,何況菩提?菩提是大乘法,是了生死出三界。「以上皆以離欲為梵行,但另有深義」,梵行的意思確實淺深不一樣。深義,「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」,這個意思就深了。我們曉得,在佛法裡,從起步三皈五戒十善,菩薩的六度十願,統統是為證涅槃,這是證涅槃、菩薩萬行的綱領,幾個重要的綱領。我們認真的修學也叫梵行,但是真正的梵行,你要修成功;你沒有修成功,你的梵行不乾淨。這是梵行的起點,我們要不能把它做好,怎麼能向上提升?這是我們最近這些年講的,從扎根修起。現在儒釋道這三家可以說都是有名無實,什麼原因?疏忽了根本的修持。儒家的根《弟子規》,道家的根《太上感應篇》,佛法的根《十善業道》,我們今天學佛,把這三樣東西全疏忽了,認為什麼?認為這個太小了,好像我們不需要學它。錯了,它是根,我們不需要學它,就等於沒根!一個植物沒有根,它怎麼能生長?它怎麼能活得下去?由此可知,從根本修是多麼重要。

  「《法華嘉祥疏》曰:梵行之相者,梵名涅槃,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。行即萬行,到大涅槃也。」這幾句話不多,講得很清楚。涅槃是梵語,前面學過,我們的講堂每一天都有新同學,所以不能不重複,希望初來的同學也能夠懂得佛家這些專門術語的含義。梵語涅槃,中文翻譯的意思很多,最普通的翻譯,翻一個字「滅」,四諦裡苦集滅道,那個滅就是涅槃,梵文的原文就是涅槃,用一個滅字來翻。翻得好不好?翻得好。它滅什麼?在因上講滅煩惱,煩惱沒有了;果上講滅生死,六道生死沒有了,十法界生死也沒有了。佛給我們講兩種生死:一個分段生死,一個變易生死,兩種生死都斷了,這叫涅槃。由此可知,這兩種生死的因跟果都是染污,它造成的。染污裡面最重要的染污就是欲望,財色名食睡五欲。大乘經裡說,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,有一個你就可能墮地獄,這五個都有,那就墮地獄墮定了。這個東西是好東西嗎?不是好東西。所以佛教弟子,這個東西又離不開,你生活,你活在這個世間,你不能沒有,佛教我們提高警覺,適可而止,決定不能在這裡面起貪瞋痴。得到就起貪心,得不到就瞋恚,這是愚痴。你得要斷貪瞋痴,要斷貪瞋痴,就要對這五樣事情要遠離。世尊當年在世,你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,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財可以不要,他出家了,托缽,所以一生不需要財。

  這個財是身外之物,不是好東西!中國古時候造錢,現在都沒有了,民國初年還有,我這種年齡,三歲記的事,那個時候剛剛把銅錢淘汰掉,用銅板,當中沒有洞的。以前銅錢當中有個方方的洞,清朝時候用的,民國時間就沒有了,這個洞沒有了。那個洞存在,它像什麼?像從前的刑具枷鎖,讓你看到這個東西,你就曉得,這不是個好東西,這是枷,就是犯罪的人戴的枷,它都有表法的意思在。你看文字上,「錢」你看看,這一邊是個金字,那一邊是兩把刀,那是什麼?在搶、爭!你看中國人文字的會意,就是告訴你,這不是個好東西,要小心。外國文字沒有這個智慧,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不能不知道。

  名是虛名,也可以不必要。食,你不能沒有飲食,你要維持身體這個生命,你又沒有定功,真有定功可以不要,得到定的時候,睡眠跟飲食都可以不要。所以色界天人這五個都沒有,這五種欲望都沒有,他是禪定,禪悅為食。適可而止,釋迦牟尼佛,你看看衣服,因為他們活動的地區是熱帶,熱帶簡單,三衣一缽就夠了。我們中國這個地區是在溫帶,所以它有四季,有春夏秋冬,三件衣是決定不夠用的。所以佛教傳到中國,在衣服上要隨中國的緣,不隨中國的緣,佛教在中國就不能發展,大家不能接受。三衣就是我們披的這個衣,有條格的這個三衣,我們穿在我們中國的衣服外面搭這個衣;在印度裡面沒有衣,就這三件。我們中國的衣,現在出家人的衣,說實在的,世尊當年在世,出家在家不分的,一樣的,衣是一樣的,只是出家人的衣服是拼拼湊湊的,以後人家都叫做福田衣。衣從哪裡來的?是外面撿一些在家人的衣服,穿破了,丟掉不要了,撿來,撿來看裡面還有可以用的把它剪下來,一塊一塊剪下來,慢慢的給它累積,累積可以縫成一件,就可以把它縫成一件了。古時候飲食得來比較容易,衣不太容易,衣是人工紡織的。質料不相同,顏色不相同,那就很難看,所以染色,把它染成深咖啡色,所以叫袈裟。袈裟是印度話,什麼意思?就是許許多多混合在一起叫袈裟。各種不同的布料、不同的顏色,統統染成一個,這叫袈裟,袈裟色。吃飯的時候,飯也是袈裟,它不是一家的,托缽托好幾家混在一起,所以飯也叫袈裟,就是混合的意思。這個名詞術語的意思我們要懂得。

  所以生活很簡單,睡眠樹下一宿,樹底下打坐休息,就恢復體力了。佛陀當年在世過的生活,不是短時間!他十九歲離開家庭,他的家族是國王,富貴人家,他去求學,他能夠修苦行,能夠吃苦耐勞,這個不容易。成道之後就從事於教學,不但是言教,身教,他自己要做出樣子給大家看。所制定的這些戒律,每一條他全做到,自己有做不到,絕不要求別人,他自己每一條都做到。我們展開戒律讀誦,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,應當向他老人家學習。為什麼?修定,修清淨心,因戒得定。你不能遵守戒律去做,你的清淨心從哪裡來?沒有別的方法能恢復清淨心,只有把欲望統統放下,清淨心就現前。所以這些東西都是染污我們清淨心的,你頭一個要知道它的性質。我現在要恢復我的清淨心、恢復我的平等心,這些障礙要把它丟掉,這些染污要把它清除,清淨、平等就現前。清淨平等是自己有的,是自己的真心。所以一切修行的方法沒有別的,無非是幫助我們斷煩惱、斷習氣。這些真的你體會到了,你才曉得世尊四十九年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回歸自性,就是教我們回歸涅槃。

  它底下幾句,「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」,根本是自性,自性是般涅槃。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,你看他開悟頭一句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第二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不生不滅,那就是大般涅槃。第三句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你還要求什麼?不必求了,你沒有一樣欠缺,樣樣圓滿。我們看釋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一生欠缺太多了,那是我們凡夫看他,他自己呢?他自己確實是生活在究竟圓滿的幸福境界當中,我們不知道。經上有記載,有人問釋迦牟尼佛,因為經上常講,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住報土,報土是實報莊嚴土,你老人家也是妙覺位,比這個還高,你的淨土在哪裡?佛坐在那個地方都是盤腿打坐,有人這一問,佛就把腿拿下來,腳尖接觸到地面,這個時候忽然大家看到了,這個世界是金色的琉璃世界,看到佛坐的那個座位是什麼?是金剛寶座。這讓大家知道,原來佛是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頭。佛把腿這一收起來一盤坐,沒有了,看不見了。這是佛露一手給你看看,原來報土跟化土是一不是二!這真的。那又讓我們明瞭一樁事情,佛講境隨心轉,隨佛的心轉是實報莊嚴土,隨眾生的心轉就是現在的地球。

  佛隨佛的心,佛看到的世界跟我們不一樣;我們隨我們的心,我們看到我們的世界跟佛又不一樣。境隨心轉,隨誰的心?隨自己的心,不是隨別人的。每一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,只有成佛才相同,叫佛佛道同。為什麼?佛的心都是一樣的,他沒有染污,他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大家都一樣的,現出來的那個境界也是一樣的,就是實報莊嚴土。有起心動念就不一樣,有分別執著那就更大的差距,六道的現象差距這麼大,完全出於分別執著。所以分別執著要是斷掉之後,你就生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就是淨土,比不上實報土,但是跟六道裡面完全不相同。這些種種示現,實在上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,般若經上所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是事實真相,它不是真的,像作夢一樣,千變萬化。賢首國師在《還源觀》上告訴我們三種周遍,第二個講「出生無盡」,那就是變化無盡。不只分分秒秒在變化,而實在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彈指有多少個變化?三十二億百千個變化,這一彈指間。這是六道裡頭的境界,你才曉得六道裡頭多複雜。複雜什麼?每個人的念頭不一樣,一切眾生的念頭不一樣,一切法都是隨著每一個眾生心想生。

  這個複雜,複雜就苦!離苦才能得樂,這是苦果,沒法子離的。離要從因上離,因沒有了,果當然就沒有。所以佛了解事實真相,教化眾生怎麼教他?怎樣幫助他離苦得樂?幫助他破迷開悟,他開悟、覺悟了,他苦就沒有。苦的因沒有,苦果馬上就沒有,因果是連著的。不是他沒穿的,送衣服給他;沒有吃的,送飯給他,不是這個意思,那個解決不了問題,教他。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,一天沒有空過,一天也沒有放過假,一個人也教,兩個人也教,成千上萬人也教,四十九年教學從來沒有中斷過,這樣一個好老師到哪去找!又是一個義務的老師,不收學費的,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,對任何一個人沒有絲毫壓力,不給人添一點麻煩,得大自在!他得大自在,也幫助別人得大自在。所以這是終極的目標,讓我們行修萬行,到大涅槃的果報,這就圓滿了。

  「又《大日經疏》十七」,這是密宗的根本大經,這裡頭也有一段話,它說「梵謂涅槃。梵行謂修梵行者名。」這梵行當動詞講,是修梵行的這個人。「具大涅槃名為梵」,具足大涅槃才真正稱之為梵行。這是什麼人?在《華嚴經》上講,初住以上的菩薩才是真正梵行者,這些人就是中國禪宗所說的,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這才真正是梵行。「上二經疏」,前面這兩種,一個是《大日經疏》,一個是《法華經疏》,這兩部經的疏,就是註解。「皆謂到大涅槃之行,為梵行。是則梵行之深義,不局限於持戒與斷淫而已。」持戒跟斷淫稱梵行,那是勉勵小學生的,對我們來講的。梵行的深義是證到佛果的人,天台大師說的分證即佛,才稱得上是梵行,這梵行者;也就是我們講的,實報土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是梵行,這是梵行的深義。「今願文曰殊勝梵行」,這是二十七願,修殊勝梵行。「應兼此二義」,這句經文裡面,前後兩個意思統統具足。「蓋斷除淫欲,禮佛念佛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。」

  在這個地方,我們一定要知道,不僅是斷除淫欲,五欲都要斷,盡量的把它減輕。不要刻意的去求,大乘經教裡頭佛常常教我們,隨緣而不攀緣,這就很好,這個意思就非常好。可是為什麼一般人放不下?我要吃飯,我要穿衣,我要住房子,你叫我都放下,我怎麼生活?所以他就放不下。真正能幫助我們放下的,實在講,懂因果你就敢放下。因果入門的書,我覺得《了凡四訓》好,對我們真正有幫助。《了凡四訓》跟我們講一個重要的事實,那就是說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不是你能賺到的、你能求到的,不是,命裡注定的。命裡誰注定的?自己注定的。佛講得很好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,你要曉得你前世造的是什麼因,這一生所受到的就是,果報;「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。這兩句話要參透了,你就敢學佛了。我真放下了,過去所造的業,這一生當中我承受,如果我沒有做餓死的那個業,我什麼都不求,大概每天還都有吃的,不會餓著的,為什麼?你命裡不是餓死的命;你不是凍死的命,你肯定有衣服穿,你著急這個幹什麼?過去生中做些什麼,這一生當中沒有學佛之前幹些什麼,要知道學佛之後我又幹些什麼,你要把這個問題看清楚、搞明白,你心就定了。沒學佛之前,不錯,是造了些惡業,無知!過去生中的習氣。但是想想,自己真的還有善根,為什麼?沒害人的念頭。別人傷害我,我還能原諒他,不跟他計較,這都是善根,這對於我們這一生跟來生都有很大的幫助!學佛之後懂得了。

  我在早年學佛的初期,老師就教我布施,教我學三種布施。修財布施,你的財用不會缺乏;修法布施,你長聰明智慧;修無畏布施,你會得健康長壽。這是很淺的,不是深義。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我很聽話,依教修行。那個時候生活非常艱苦,老師告訴我,前世沒有修財布施,所以你這一生生活非常貧窮;也沒有修無畏布施,所以你壽命不長;還算不錯,你還修了一點法布施,有一點聰明智慧,現在如果肯努力去補修這兩樣,來得及。那時候我二十六歲,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我跟老師講我沒有財,每個月這點工資僅夠生活,還要很節省,哪有錢布施?他問我「你一毛錢有沒有?」我說:一毛錢可以。「一塊錢?」一塊錢也可以。「你就從一毛、一塊布施。」這一毛、一塊怎麼個布施法?接觸佛法的時候,曉得佛法是大學問,不是迷信,所以也就開始逛寺廟。從前是決定不會到寺廟去的,以為它是宗教、是迷信。到寺廟去,找經書看,也認識很多學佛的朋友,看到他們印經,印經的時候拿一個單子,大家來湊錢印經。多少不拘,我們寫一毛也可以,寫五毛也可以,寫一塊也可以,老師教的,真幹。再一個放生,放生也是大家拿個單子來湊錢,我們就是真的一毛、一塊開始。這樣大概做了三年,收入就比較多了。多了怎麼?有多少就施多少,不留的。愈施愈多,真的,一點不假,愈施愈多。錢從哪裡來的不曉得,反正有錢就布施、就做好事。沒有錢比有錢好!因為有錢還得想這個錢怎麼用法,把它趕快用掉,沒有錢就不要想這些事情。老師要我學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廟宇,沒有寺廟,過游牧生活,哪裡有緣哪裡去,這一點我學到了。學佛六十年,講經五十三年,真的哪裡有緣哪裡去,很自在!各方的供養愈來愈多,我是學印光大師,做一樁事情,印經布施,我不幹別的事情。所以這個道場裡面,經書、光碟都是免費結緣的,十方供養我做了這個。印光大師一生就幹這個。對於災難的救濟,都是從印經錢裡面提出一部分去賑災,而是以印送經論善書為主,這好事情!現在不但佛法我們要挽救,儒跟道也要挽救。

  弘法的人少了,我們講儒釋道三家,人愈來愈少,這個問題很嚴重。典籍很多,災難當中會毀掉!如何能把這些典籍永遠傳下去而不至於失傳,只有一個辦法,大量的印,到處都收藏,這是最可靠的方法。古人很用心,你看我們在北京房山看到的石經,那一套大藏經刻在石頭上,刻多久?八百年。你看古人用心,唯恐經典失傳,用這個方法來保存,用心良苦。但是要曉得,如果一個大地震,它就整個完了。好在我們佛法講,藏經所在之處一定有護法神保佑,大地震一定不可能在那個地方發生。所以現在印刷術發達,數量愈多愈好,可以分送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大學圖書館裡面收藏,就不會失傳。世界上再多的災難,不可能是完全會毀滅,總會有幾套留下來,這是個好方法。所以我們對好書大量的印、大量的流通,一方面鼓勵一些人來學習,一方面把這些東西留傳給後世。可是最重要的人才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所以我常講,弘法難,護法更難;弘法的功德很大,護法的功德更大。釋迦牟尼佛在入滅之前,把護法這樁大事付託給國王大臣,國家有福報,護持佛法。現在這個世界上,很多國家崇尚於科學,認為這是宗教、這是迷信,不再護持了,所以佛法就,一切法,不但是佛法,聖賢之法逐漸逐漸凋零,要毀滅了,地球上災難多了。這個因果擺在我們面前,不必要很聰明的人,中等人冷靜想一想,你就完全明白了。聖賢之法,尤其是佛法,哪一個人修,哪個人有福;你一家修,你一家就有福;你這個地區修,這個地區就有福報,一點都不錯。如果這個地區的領導人,他來提倡、來護持,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,這個地區人民一定會非常幸福安樂。但我們說這個話沒人相信,能有一個地區做個實驗,就實驗出來,就能證明出來。現在,因為我們常常宣揚,聽的人也多,確實有有心的人想做,我只要知道他想做,我就鼓勵他做,我也可以幫助你做。我們中國人講,做一個樣板給大家看看:我這個地區專門弘揚儒釋道,這個地區沒有災難,這個地區人民都過得很安樂。不容易!

  我去過六次日本,有兩次在日本岡山開會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會議,在岡山開的。所以岡山我在那裡住過兩次,每一次大概一個多星期,那個地方的人欲望很低,人民對於當前的生活很容易滿足。他們不要賺錢,岡山人家家都有積蓄,還是遵從老祖宗的教誨,都有儲蓄的習慣。這個小鎮四百年沒有災難,你看日本到處災難很多,就這個地區沒有災難,什麼原因?人心好!我們有一個同修,學佛的同修,東北人,在那裡開了個餐廳,他告訴我,他們全家人出去旅行,店門關著沒有鎖,兩個星期沒有人進去。確實中國古人講的,「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」,你看出門,出去兩個星期去旅行,家裡大門開著,你一推就進去了。這麼好的一個地方,所以它地方沒有災難,那是一個很好修行的地方。地方官員,我去的時候都見了面。非常難得,像這樣的小區就很難得,現在很不容易看到,但是不能說沒有,我們沒有到日本去不知道,去了之後才曉得。這個實驗也是跟經典上相應,居住的人心好,行為好,小鎮上的人都是互相照顧、互相關懷、互助合作,很不容易。所以我遇到它的縣長,我很讚歎這個地方。像這種小鎮,如果在一個地區都有幾個,我們地球上這些災難自然就化解,縱然不能完全化解,要大幅度的減輕,不至於有嚴重的災害。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,應該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,如果再能夠禮佛念佛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往生淨土,就是趣向大般涅槃根本法輪。在世尊末法這個時代,這是一條正路、是一條捷徑,穩當、快速,保證在一生當中成就。不但自己成就,像我剛才說的,保佑你一家,保佑這一個地區。

  「一聞佛名,即具如是功德」。如是,像前面所說的,不只這一願,我們從第十八願十念必生,十九願發菩提心,二十願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二十一願聞名懺悔,念佛必定往生,到前面二十七願,所說的功德,聞名就具足了。「足證佛號,名具萬德」,這是深義。這一句阿彌陀佛,如果是真誠心、清淨心、恭敬心來念,一句佛號裡面無量無邊的功德。一般人不知道,為什麼念的效果不彰?有口無心,就是前面講的,用心不一,心是散亂的,信心不足,發的願不懇切,念佛有夾雜、有間斷。換句話說,念念沒有離開世間五欲六塵,天天想這些,想念佛菩薩的時間太少了,而且不專,所以念佛的效果不彰。只有少數人,很少數,專一念佛,多半在什麼時候?得了重病,醫生宣布不能救了,知道自己快要死了,大概這個時候把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。沒想到念到半個月、一個月,他的病念好了,這是什麼?他還有壽命,他得的那個重病是業障,一種是宿業,一種是冤親債主,佛號功德都能夠把這個問題化解,能消你的宿業,能化解冤親債主。你雖然沒有跟他往來,你真學佛、真念佛了,這個功德他也有一分,雖然你沒有刻意迴向給他,他也得一分。為什麼?他跟你有緣,你有好處他沾光,是這麼個道理!他病好了。

  像這樁事情,我們在學佛這幾十年當中,所看到的例子不到一百,至少也有六、七十個例子,我看得很多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為什麼那麼重的病?這兩種業一個是宿業,你過去今生自己造的罪太重;另一種是冤親債主,來找你麻煩的,來要你命的,他為什麼會饒過你,他走了,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,你真念佛,四十八願加持。真正有信心,堅定的信心;有願心,我這一生當中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。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;一個目標,親近阿彌陀佛。極樂世界成佛之後,像佛一樣倒駕慈航普度眾生,凡是跟你有緣的眾生,能不尊重你嗎?能不佩服你嗎?還會傷害你嗎?不可能!為什麼?你成就了就是他們成就,你肯定頭一個去度他們,叫佛度有緣人,無論跟你是有恩、是有怨,或者是有債務,統統得度。在這個世間可以做到一塵不染,徹底放下,只做好一樁事情,把大乘佛法極樂世界介紹給大眾,這是大好事!讓大家明瞭佛法、認識佛法、理解佛法,依教修行,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。那麼多人得利益,自己還能不生淨土嗎?沒這個道理!自己決定得生,一點疑惑都沒有。這是「聞名功德,微妙難思」。

  「如《尊勝陀羅尼經》」,這經上有幾句話說,「諸飛鳥畜生,含靈之類,聞此陀羅尼,一經於耳,盡此一身,更不復受。」這是大乘經對畜生道的利益。你看飛鳥,畜生,我們今天講動物,在佛法裡面講,六道裡頭是畜生道,牠們有靈性,跟人沒有兩樣,也是人死了之後投生到這一道去,受畜生身。「聞此陀羅尼」,這是《陀羅尼經》。陀羅尼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畜生聽到這個經文,牠懂得,「一經於耳,盡此一身,更不復受」,牠就能離開畜生道,能離開畜生身。到哪裡去?到人道來了。善根深厚的,過去世有修行的,牠到天道去,再不會墮三惡道。畜生聞經的利益。

  下面,《涅槃經》裡面一句話,比這個意思更深,我們接著看,「是大涅槃,亦復如是」,這是《大涅槃經》。「若有眾生」,這個眾生範圍大了,不僅僅是畜生道,餓鬼道、地獄道,乃至於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一切眾靈都聽到,誦經他聽到。我們不能不恭恭敬敬的誦,不能輕慢,一切法都從恭敬當中求,我們誦經是布施給一切眾生,要恭恭敬敬,他才得利益,講經亦復如是。古大德還有把經典刻在鐘磬,刻在這上面,特別是大鐘,有將一部《華嚴經》全經經文刻在大鐘上,這個大鐘撞一聲,一切眾生就統統聽到了。人沒有這個能力,鬼神有這個能力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古人對佛法的弘揚、傳播,對法界眾生,對山河大地,所以山河大地災難少,它有原因的。現在科技發達,有電視、有網路,這個傳播的工具比古時候進步太多,我們應該把這些經論不斷在網路上播放,在電視上播放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接收到了。這個影響不僅是山河大地,影響到法界虛空界。空中,中國古諺語有所謂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」,這些神明在空中,這些電磁波裡有正法、有般若、有涅槃,他們統統都受益。我們能在這個地方盡心,盡一分心,盡一分力,都是無量無邊真實功德。

  《涅槃經》上講,「若有眾生,一經耳者,卻後七劫,不墮惡趣。」七劫是講時間,七個小劫,那時間都很長。劫有很多種講法,經典裡面都有記載,各個地區眾生根性不相同,佛是隨眾生說法,是隨俗諦,所以有種種不一樣。如果是講真諦,真諦沒人懂,真諦是什麼?真諦沒有空間、沒有時間,這跟你講真的。你有分別有執著,就有時間,就有空間;分別執著放下,時間、空間都沒有。我們曉得,各類眾生不一樣,分別執著不一樣,所以對時間長短概念不相同,總而言之,劫是很長的時間。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,人的壽命,人道人的壽命,最短的時候平均年齡十歲,這最短的;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,加到八萬四千歲,就是人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;從八萬四千歲再每一百年減一歲,又減到十歲,一個增減叫一劫,小劫,就是這樣七個增減,這個時間也很長很長,它不墮惡道,經教利益這麼大!這講的都是大乘經。《尊勝陀羅尼經》是密宗的,全都是大乘的,大乘經有這麼大的力量。

  再告訴諸位,一切經裡頭第一殊勝的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;比《華嚴經》更殊勝的,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個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要是念《無量壽經》,這功德多大?超過《涅槃經》,超過《尊勝陀羅尼經》。可惜什麼?我們不知道!雖然這部經我們從接觸、從開講,這部經我過去講過十遍,這一次詳細說,六十年修學的心得報告,與同修們一起分享,確確實實在一切諸佛所宣說的經教,沒有超越《無量壽經》的,沒有超越四十八願的。如果我們不能讀全經,你就念四十八願,功德無量無邊,無比的殊勝!

  「一般經中聞字」,經一打開,第一句話「如是我聞」,這講這個聞字,「不是但聞,義兼信受。」不是只聽到了,聽到怎麼?聽到在阿賴耶識裡頭種個善根,它不起作用。聽到之後什麼?聽到之後要信,聽到之後要能理解,理解之後要能依教奉行。也就是把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,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;經論裡面所有的教誨,變成我們生活行為,你真正得到受用,這叫聞!所以聞後頭有信、解、行,最後證。你能行,你肯定就有證。證是什麼?把聞、信、解圓融成一體,自利利他,功德不可思議,十方諸佛無量劫也說不盡。他要來讚歎你功德都讚歎不盡,為什麼?稱性了。古聖先賢的教學,沒有古今之分,沒有地區之分,這是世間人所講的真理,真理超越時空,萬古常新,它是教我們回歸自性。

  學大乘經的,我們在一起學習的,諸位都知道,我們曾經做過多次報告,連科學家都證實了。宇宙從哪裡來的,萬物從哪裡來的,生命從哪裡來的,我從哪裡來的?《華嚴經》上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,我們最後到哪裡去?最後還是回歸自性。你看,從自性流出來,最後還是回歸自性。回歸自性叫圓滿成佛,《華嚴經》上的妙覺位,妙覺就回歸自性了。所以它沒有時間,它沒有空間,沒有空間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眾生都能接受,都歡喜;沒有時間,沒有過去、沒有未來,真理!世間的東西禁不起時空的淘汰,禁不起,所以它不是真的,它是假的;聖人的東西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你說我們儒家講的東西,這中國聖人講的,五倫能不要嗎?父子有親,夫婦有別,君臣有義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,這個能不要嗎?不要了,這是舊東西,舊的都要把它破壞,現在要科學、要新的,舊的不要了。不要怎麼?父子不親,兄弟不和,君臣就是領導跟被領導沒有義只有利害。人與人之間相處是為什麼?就是利害,有利,我們就在一起;沒有利,趕緊分開,就是敵人、對頭。你喜歡這個世界嗎?

  五常不要了,五常是什麼?仁義禮智信,不要了。仁是什麼?愛人,現在沒有愛人的心,他不愛自己,他怎麼會愛人?愛沒有了,有的是什麼?仇恨、怨氣。你看我們坐飛機飛到空中,看到地下都是霧濛濛的,那什麼東西?怨氣,那是眾生的怨氣。禮,沒有禮貌,不講禮了;也不講智,完全感情用事、煩惱用事;沒有信用,天天騙人,自欺欺人。仁義禮智信有什麼不好?你現在全部否定,你有什麼好處?你過的是什麼生活?四維八德全不要,所以這個社會災難來了。科學家給我們宣布,這個地球上再過五十年,地球上不適合人類生存了。這什麼意思?那就是大災難,地球末日,人類的末日。不要倫理,不要道德,完全跟自性相違背,末日就現前。所以這個聞的意思很深很深。「是故聞名之人,今生縱不即能往生,來世亦必常修殊勝梵行也。」這個總結結得好。這一生當中縱然不能往生,你沒有遇到這種殊勝的緣分,不知道念佛往生的好處,來生一定是修殊勝梵行,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