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一四五集) 2010/9/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14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一百六十七面,從第六行經文看起,我們將經文先念一遍。
【於是世尊。告阿難言。善哉善哉。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。能問如是微妙之義。汝今斯問。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。辟支佛。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。功德百千萬倍。何以故。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。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。】
這段是經文,略略的跟諸位介紹一下。阿難提出請佛說法,世尊讚歎他的啟請,允許他的請求,這原因是什麼?第一個,佛說這個經無量的歡喜,放光現瑞。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,每次佛講經他都在場,但是今天放光是全身放光,光中還有十方佛剎,這樣希有的瑞相,過去他從來沒有見過,所以他要求世尊來說這個道理。佛非常歡喜,看到什麼?眾生緣成熟了。什麼緣?成佛的機緣成熟了,你說這多稀有,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要稀有。任何一個人,只有遇到這個經能信、能解,你才真正得到大圓滿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如果說是在這個法會上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這個大會,那真是人生最高享受的巔峰,這是頂點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。所以佛就放光現瑞,阿難讚歎為奇特,就是住奇特法,真正是稀奇,非常特殊。這就是眾生的緣成熟了。緣不成熟,說了沒用,為什麼?他不能相信,他不能理解,不能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,所以他就不會成就。看到緣成熟了,又遇到阿難看到這個放光現瑞,感動了他,他代表大眾來啟請,所以讚歎阿難,『善哉,善哉』,這兩個善哉的意思很深很深。
我們看黃念祖的註解。「右段」,剛才念的一段經文,「為本師答問之語」。本師是釋迦牟尼佛,這個諸位要記住,本是根本,創立佛教育的這個老師,稱為本師,根本的老師。在中國,我們中國人尊崇孔子為至聖先師,所以中國教育是聖賢的教育。中國這個國家五千年的歷史是聖賢的政治,這個我們要懂;一般人講封建,這是對中國了解不夠深,了解深的時候,因為什麼?政治跟教育它是連通的,教育是聖賢教育,政治怎麼會變成專制?哪有這種道理!聖賢政治,真正聖賢政治是大同。大同不是理想,在中國曾經實現過。孔子對於這些事情常常放在心裡,始終想能夠創建大同。大同是什麼時候?堯王、舜王、禹王,這三代是大同時代。「禮運大同篇」講的就是那個時候的政治,國家領導人一點私心都沒有,全心全力為人民,那個時候是天下為公,都不是傳給自己兒子,傳給賢人。賢人是在社會選拔,堯做天子的時候,聽說舜非常孝順,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選舉的條件就是兩個字,一個孝,一個廉。人能夠孝順,他就能忠於國家、忠於人民,人要能夠廉,就決定不會貪污。所以幾千年來政府用人,就用這兩個字做標準,舉孝廉。舉是選舉,什麼人選舉?地方官員選舉,把選舉當作他政績裡面的第一個項目。如果他在這裡做官做三年,做縣市長做三年,沒有替國家選到一個孝廉,他的政績就不行,換句話說,他要被調職,他不能坐在這個位子上。
所以以前私訪,從前的社會沒有現在這些媒體、這些科技,沒有,微服私訪。他要不穿上他的禮服,沒人認識他,他穿著便服到外面去訪問,訪什麼?就是訪哪家有孝子,細細跟他接觸,他是不是真的孝順?然後再供養他、送他禮物,看他廉不廉潔?多次的考察試驗,這孩子真的是孝、是廉,把他選舉出來,國家來培養他。家庭教育是私塾,老師都在私塾裡去選,選到孝廉之後讓他參加考試,參加縣考。縣考,考秀才,只要拿到秀才,秀才不算功名;拿到秀才這個資格,國家就供養你,你一年需要多少生活費用,國家就給你,國家來培養你,讓你基本的生活,生活雖然不很富裕,但是能過得去,讓你安居樂業,好好念書。然後再參加省考,省考是舉人,最後參加國家的考試,叫殿試,殿試是考進士。大概考到舉人、進士,國家就委派工作給你。所以它是用這種制度,這個制度在中國用了幾千年,到民國年間就廢除、就沒有了。
這制度非常好,你看幾千年來改朝換代,這個制度沒有變,舉孝廉這個制度沒有變,所以這個國家這麼長久,長治久安,有它的道理在。我們現在聽到一般人的批評,心裡很難受,不能怪他,為什麼?中國古籍這些東西他讀得太少,他不了解。外國古時候真的帝王專制,那真的是專制,中國沒有。中國是有帝王,就是世世代代世襲,國家還有監督國王的,御史大夫,皇帝對他很尊重,皇帝做錯什麼,他可以直接批評,皇帝不能不接受。皇帝如果不接受,那就是昏君,大概他的國家就保持不久了,末代皇帝都是這種情形,會被別人起義,把他推翻。不是一個好的東西,它怎麼能傳這麼久?所以教育,聖賢教育。教什麼東西?黃帝到我們這個時候,四千五百年,黃帝在堯王之前,這都是黃帝子孫。所以要懂這個歷史,不能不知道!黃帝時候才創造文字,才有文字記載,黃帝之前神農氏、伏羲氏、燧人氏,前面至少一千五百年沒有文字。那個時候古聖先賢這些道都是口傳,口傳一定要很簡單,太複雜、太多了記不住,就忘掉了。所以古聖先賢傳的東西真是簡單,你真容易記得,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就這麼多東西。治國平天下,千萬年來就靠這個,教育就教這個,這個社會的理想也就是這些,多麼簡單!所以他不會傳錯,不會傳訛。
中國立國的精神,教育的精神,就是五倫裡頭第一句話,「父子有親」,親是親愛!教育的目的,第一個目的,是這種親愛如何能夠永遠保持,不會變質。父子之愛是天性,從什麼時候看?三、四個月,嬰孩三、四個月。我是有一年到日本去開會,有十幾位同修跟著我,就日本那邊的華僑。有個年輕的媽媽推著一個兒子,推個小車,四個月。我走在路上豁然想到,我說:你們大家來看,你看這個母親對這個孩子那種愛心,你看眼光神情;然後你仔細再看看小孩,你看小孩那個眼光、動作及神情,對他母親的愛,那沒人教他的,天性!在佛法裡面講這是性德,自然的。教育就是如何能把這愛心能保持永遠,你一生不會變質,中國教育頭一個目標。第二個目標是能把這個愛心來發揚光大,讓他能夠用愛父母的心,愛兄弟姊妹、愛他的家族、愛鄰里鄉黨,慢慢擴大,愛社會、愛民族、愛國家,到最後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教育是愛的教育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在全世界大家就知道,過去曾經有四大文明古國,那三個都沒有了,都消失了,唯獨中國存在,靠什麼?就是這個教育。從小就培養大公無私,因為從前是大家庭,不能有私心,有私心,你就會家破人亡。普通一個家庭至少都有三百人左右,你起心動念是為全家著想、為全族著想,他不是想一個小家庭,不是的。所以家就像一個社會一樣,能治家就能治國,《大學》上說,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他治國那一套本事就是在治家當中學習出來的。所以中國人最懂得教育,有教育的智慧,有教育的方法,有教育的經驗,有教育的效果、成就。這樁事情,我們在國外,英國湯恩比博士常常提到,讚歎中國人智慧,這是一個研究文化史的人,是個歷史哲學家,非常受人崇敬的。他曾經說過,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整個世界的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英國人講出來的,這話不是隨便說的,他真了解、真懂得。所以這是父子有親,是中國教育的源起。我們才真正了解中國教育是愛的教育。這個愛是從自性裡頭發的,不是哪個人創造,不是哪個人的理想,也不是哪個人發明,本性,《三字經》上講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善。
然後再「夫婦有別」,這個別是什麼?任務不一樣。夫婦組成一個家庭,家庭裡面兩樁事情,一個是家庭生活,這是大事,在過去男子主外,出外謀生,父親負責家庭經濟生活;女子主內,內裡面最重要的是教好下一代,相夫教子。婦女這個責任比男子責任更重,就是你家裡有沒有下一代,這完全是母親的事情,父親忙著外面工作,所以教小孩,母親的責任就重大。孔子的成就得力於母親,孟子的成就也得力於母親,周朝三個聖人,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得力於好的母親,聖賢的母親才會教出聖賢的子女。夫婦有別是這個意思。然後跟你講「長幼有序」、「君臣有義」,君臣現在講領導與被領導,「朋友有信」,這五倫,教這個生活教育。
小孩從一出生就開始教。一出生,你別瞧不起他,他睜開眼睛會看,豎起耳朵他會聽,他已經在模仿、在學習。所以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,在中國古人說這是扎根教育,完全是母親教的。這個根紮下去之後,他接受的是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都是做給他看的,不是講給他聽,他不會聽。父母做出好榜樣給他看,他統統看到了,統統學會了。六、七歲再上學,上學之後,老師做榜樣,所以老師的恩德跟父母一樣。孩童是學會了,但是還不成熟,總得十二、三歲才成熟,在這段期間就是要靠好老師。所以家教、家學,家教是父母,家學這就是老師,從前的私塾。私塾多半都用祠堂做學校,因為祠堂只有春秋祭祀,平常都用不上,場地也很大,所以就辦學。這是非常之好,因為你辦學,你天天拜祖宗,在祠堂裡頭,這都是提倡孝道。所以古諺語有所謂「三歲看八十」,你這個根,三歲這個根紮下去,八十歲不會變,不會學壞!是「七歲看終身」。現在這兩句話用不上了,為什麼?三歲他什麼都不懂,他現在從哪裡學?他現在從網路、從電視上學。小孩睜開眼睛看電視,電視裡教他什麼?教他暴力、色情、殺盜淫妄。所以現在很多做父母的來告訴我,小孩不好教;老師告訴我,學生不好教。當然,為什麼?沒扎根,他怎麼會好?
佛在這部經上講的是非常有道理,真是通情達理,這幾句話好像就是對現在人說的,「先人無知」,我們父母不知道,祖父母也不知道,曾祖父母也不知道,大概總到高祖父母他們曉得。滿清亡國,民國成立之後,社會就動盪不安,先是軍閥割據,然後就遇到跟日本人抗戰八年,這個大的動亂,這麼長的時間,把我們傳統文化疏忽了,中國傳統這個家再也看不到了。我在我們的老家江南還看到遺跡,從前這個大家庭房子還在,江南還保存一部分,人沒有了,教育也沒有了,正是古人所說的,「人存政舉,人亡政息」,我們看到很傷心、很痛心。中國這個家,對社會、對國家貢獻太大了,幾千年來長治久安靠什麼?就靠家,靠家教,現在沒有了。能不能恢復?不可能。從前家是血緣的關係,一個大家庭五代同堂是普通的,所以從前講九族,從自己上面高祖父、曾祖父、祖父、父親到自己,自己下面有兒子、有孫子、有重孫、有玄孫,所以九代,九族!那真正有天倫之樂。
那個家庭如果說沒有教育、沒有規矩,那還得了!那不就亂成一團了嗎?所以從小就學,人人都是為家,我生到這個家庭,活在這個世上,為什麼?為家族,榮宗耀祖,我要為我家庭增光。人活在世間,他有目標、有目的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人活在世間,現在我常常聽說小學生都自殺,他為什麼?活著沒意思,為什麼活著不曉得。從前知道,從小就曉得為什麼活著,從為家庭、為家族,然後是為社會、為國家,這個教育的底子厚!所以一定要曉得,中國教育是聖賢教育。我們不讀聖賢書不知道,聖賢典籍裡頭、宗教典籍裡頭,沒有教你做壞人,都是教你做好人;尤其是佛法,教你作佛、作菩薩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幫助他們離苦得樂。佛法說得究竟,離苦得樂要講到究竟,成佛才是究竟,成阿羅漢算是一個小果,那就是六道輪迴沒有了,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。輪迴苦!這裡頭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真是苦不堪言。我們底下會講到阿羅漢。
所以阿難這一問,可了不起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出這一部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這部經在這世間不知道要度多少人!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照我們中國人的記載,中國人非常重視歷史年代的記載,我們中國老一輩的老和尚都用這個紀年。釋迦牟尼佛往生到今天三千零三十七年,外國人的記載是二千五百多年,相差六百年。這個用不著去考證,沒有關係,這不重要;重要是理論、是方法、是學問,這個重要。印度人不太重視這些歷史年代的記載,中國人很清楚,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是中國周昭王二十四年,老人家圓寂在周穆王五十三年,照中國的年算那就很清楚。所以佛法是師道,佛法不是宗教,佛法今天變成宗教,我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。他老人家三十歲開悟,開悟之後就教學,教到七十九歲走了。四十九年當中,沒有一天是放假的,沒有,每天講學,每天上課。
佛教傳到中國,寺院庵堂天天上課的,它是學校,佛陀教育。古時候中國傳統教育,儒家的教育由宰相來抓,宰相底下有個教育部,專門管這個事情,從前叫禮部,禮部尚書就是教育部長。中國的政治一切為教育服務,它以教育為核心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,你知道你才真的是讚歎中國人的智慧,中國人確實了不起。佛陀教育傳到中國來,誰抓?皇上親自抓。從漢明帝把佛教請到中國來之後,一直到清朝末年,佛陀教育都是皇帝抓的。在中國還有個道教,皇帝下面有兩個機構專門管這個,一個叫僧錄司,一個叫道錄司,道錄司管道教的,僧錄司管佛教的。所以道場稱之為寺,寺是什麼?寺是皇上下面一級機構,辦事的機關,你們到故宮去看就可以看到了,它跟宗教不相干。廟是宗教,宮、觀這是宗教,寺不是的。所以佛家是寺院庵堂,這不是宗教,這是教育。佛教從教育變成了宗教,歷史不超過三百年,很近。你想想看,乾隆、嘉慶時候還是學校,變質應該是嘉慶以後,真正變質,我想可能是慈禧太后。慈禧太后是清朝的冤家對頭,她的出現是來滅亡大清帝國的,她是來報仇的,這冤冤相報。可是報的是私仇,我們這麼多人受害,她不能不背這個罪孽。你們私人恩怨,你叫這麼多人受痛苦,這是錯誤的。
所以這兩句善哉是讚歎,用現在的話,好極了!好極了!「善者,好也。善哉,稱讚之辭也。《智度論》曰:善哉善哉,再言之者,喜之至也」。歡喜到極處,讚歎,善哉善哉。「淨影師謂阿難所問,稱機、當法、合時,故佛讚之」。這三個概念好,稱機,就是眾生緣成熟了,可以接受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的最尖峰,而且很快,你一生就能做到,不必要很長的時間。其他的法門要修好多世,幾十世、幾百世還未必能成就。這個法門,你真的是依教奉行,你了解了,你一生就成就,真是稀有難逢。當法,法是這個法門,機緣成熟了,就應當要開這個法門,要開這個課程。合時,時節因緣成熟了,就現在正是時候。所以,佛讚歎它。
「《甄解》謂:所問稱可佛心故」。阿難這個問,問到釋迦牟尼佛心意上去了,佛也是看準了,這個法門應該要開講、要傳下去。阿難這麼一問,正合自己的意思,所以讚歎他。「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,能問如是微妙之義」,你問這個,問這麼一個問題,這是為了哀愍,哀是哀憐。眾生太苦,愚痴嚴重,沒有智慧,造作惡業,將來能不受果報嗎?佛在《地藏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閻浮提眾生」,閻浮提是講這個地球,這個地球上的眾生;「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。這個話講的是真的,不是假的,為什麼?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,佛法的術語叫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,我們用現代話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宇宙從哪來的?為什麼會有這個宇宙?佛經上講十法界,比現在科學講得更清楚。科學講出來,但是沒有佛講的那麼詳細,科學講不同維次的空間,就是佛經上講的十法界。不同維次空間裡面種種情形,佛講得清楚,每一個層次都講得清楚,科學家沒有。我從哪裡來的?這些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?怎麼來的?為什麼會有這些東西?你看全世界科學、哲學,宗教裡面的神學,都在研究討論這個問題,千百年來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。
我學佛,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我跟老師學哲學,老師告訴我,「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裡頭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是這樣子走進佛門來的。這話是真的,我在這上面用了五十九年的時間,證明它是真的,一點都沒錯,我這一生真的是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,一點不假。雖然一生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沒有,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釋迦牟尼佛也什麼都沒有,自在!生活得自在,你看世間人哪一個沒有壓力?精神的壓力、物質的壓力,這東西我都不知道,我都沒有,真正做到於人無爭、於世無求。把宇宙之間性相、理事、因果都認識得差不多,這是大學問。不但老師講是最高的哲學,現在發現還是最高的科學,為什麼?科學裡頭不能解決的,佛法上都有,講得很詳細。今天科學向兩個方向發展,一個是宏觀宇宙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,世界成就,比科學家講得清楚。另外一個反的極端,微觀宇宙、量子力學,研究原子、研究粒子,現在他研究量子,他們研究的成果跟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完全一樣。物質精神從哪來的?物質精神的本質是什麼?佛在三千多年前講明白、講清楚了,現在他們把它證明了,我們歡喜,難得!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
統統搞清楚了,你的生活才真正得到自在、得到美滿;你要不搞清楚,永遠迷惑。統統搞清楚了,最後的結論是什麼?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不是一家,一體!所以佛在大經上講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一點都不錯。可是他迷了,迷了並沒有喪失,你的佛性沒喪失,只是一時迷惑而已。縱然造作什麼樣的罪孽,墮地獄、變畜生,佛都沒有放在心上,為什麼?知道你會回頭,你本來是佛,你將來一定會回頭,沒有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,也沒有責備你的念頭。你在三惡道受苦,那是你自作自受,你做錯了事情,你自己要受這個果報。佛如果要有一點點責備你的心,那佛就沒有慈悲心,那怎麼能叫大慈大悲?佛在那裡等著,等著你什麼時候回頭,什麼時候幫助你。回頭什麼?真信,真能理解,真幹,他就來幫助你。你對他有懷疑,你不願意學習,他不來,你說他多可愛!他在旁邊等著時節因緣,你總有一天會回頭,總有一天會找他,這多自在!
佛有成就人的心,從來沒有責備人的心,這個我們都是要學習的。我們能學到,你這一生多快樂。你說社會上這些人他受不了,你要是侮辱他、毀謗他,他生氣!你要是傷害他,他報復!那個報復來報復去,冤冤相報,多少世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,你說多苦惱!你真正明白之後,他毀謗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我還給他感謝、感恩,為什麼?從這裡看到我們自己德行修養提升,沒放在心上,心平氣和,不生煩惱,生智慧,那怎麼會一樣?人生最高的享受是這麼來的。不跟人計較,為什麼?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,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用爭。現在全世界講競爭,錯誤了,把人都教壞了。中國古聖先賢教什麼?從小就教讓,從忍讓提升到謙讓,再提升到禮讓,讓到底。讓會吃虧嗎?不吃虧,愈讓福報愈大,愈爭福報就沒有了,爭到最後,你還是兩手空空離開人世間,到三惡道去報到,到那裡去消你一生的罪業,你何苦來?這是不能不知道。這些事情,理事講得最清楚、最透徹,大乘經典。湯恩比說大乘經典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全世界社會問題,他內行,他不是外行,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問出這個如是微妙之義。
「哀愍,悲心拔苦也」。眾生苦,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來的,苦從無知來的。佛用什麼方法幫助他?破迷開悟,幫助他破迷,幫助他開智慧。「利樂,慈心與樂也」。這就是拔苦與樂,佛法教學的目的就這一句。通常我們講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得樂有正確的方法,正確的方法你得到是快樂的,而且你所求得的是無比的,求財富、求功名富貴、求智慧、求長壽,佛家都有,非常有效果。絕對不跟眾生結冤仇,你說耕種,我們學了佛,用佛家的方法做了十年實驗,十年成功。我們的農作物不用化肥,不用農藥,我們的收成比那些菜農、果農收成的好,他來看到非常羨慕。我們用什麼方法?我們跟那些蟲、小蟲,跟牠簽約,跟牠商量,我種這個菜園,我會劃一個地區,劃一區,我也非常認真去培養那個菜,那個菜專門供養你的。你去看,那個菜小蟲吃的,隔一條田埂,這一邊,那是我們的,牠一點都不傷害,十年如一日。果木樹,我們多省事,不必果木要用什麼袋子包起來去防蟲,用不著!我們跟小鳥、小蟲也定約,我指定有多少棵樹,我在澳洲種的有三十多種果木樹,很多,數量很多。每一種指定幾棵給你吃,牠們都到那幾棵,沒有指定的,牠一點不傷害。你看我們跟那些小蟲、小鳥關係多好!附近農夫來看很羨慕,我說牠們懂事,牠們很懂感情,你愛護牠,牠愛護你,我們這彼此相愛多好,共存共榮,我們的收成沒有減少,年年都增加。佛告訴我們,不但有情的眾生我們能夠跟牠交流,所有動物都能跟牠交流,無情的植物它也懂!樹木花草懂,我們愛它,它愛我們,所以樹木長青,開花特別美、特別香,結的果特別好吃。你得愛它才行,愛心,真的愛它,真的照顧它,關懷它,用歡喜心對它,你會得到好的回報。
佛不教我們,我們怎麼會知道,都明瞭?佛告訴我們,財富從哪裡來?財布施來的;智慧從哪裡來?法布施來的;健康長壽從哪裡來的?無畏布施得來的。你要修這三種布施,你就得這三種果報,不是假的。我一開始學佛,老師就把這個道理告訴我,我已經幹了明年就六十年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無論做什麼事情,我們一文錢沒有,需要用錢的時候,錢自然就來了,要多少來多少,很好,它也不太多,它又不會少,就把你這樁事情做圓滿,你說做得多自在!一絲毫不操心,事事都圓滿。這是我們對佛菩薩的教訓要相信,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,道理要懂得,你的信心就堅定不移了。世間人很盲目,生從哪裡來不知道,死了之後到哪裡去不知道,這很痛苦。你在佛法清清楚楚,我從哪裡來,將來我會到哪裡去,你說你多自在!
「佛讚阿難,汝今願拔一切眾生苦,與一切眾生樂,乃能問如是之義」。「微妙者,法體幽玄故曰微,絕思議故曰妙」。微妙是講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所根據的理論是什麼?這就叫法體。根據的理論是當人的自性,就是你的真如本性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佛法的修學,雖然法門很多、宗派很多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目標是一個,最終極的目標是幫助你明心見性。這個明心見性就是讓你明瞭法體,真正見到宇宙萬有的現象。佛經上用六個字來代表,「性、相」,性是體,相是現象,哲學裡面講的本體、現象;「事、理」,這是我們一般普通人講的,所有一切造作的都叫做事,事後頭有個道理;再就是「因、果」,因果跟宇宙同時發生的。這六個字把整個宇宙全部都包括了。佛教導我們,這裡講的時節因緣,他的教學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四十九年,他分四個時期,也就像我們現在辦學一樣,他有小學,有中學,有大學,有研究所。你看阿含十二年,這小學,這十二年佛教什麼?教普世教育,人人都要學的。普是普遍,世是世界,普世的教育,教育內容是什麼?倫理道德因果,人人都要學,你才是個好人。
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,這是基礎,小學教育,像我們現在國家的義務教育;在這個教育,你有機會再向上提升,你再去讀中學,佛法稱為方等,方等是中學;再提升是大學,般若,般若是大學,般若二十二年。你就可想而知,般若是智慧,佛講真實智慧,教了二十二年,他一生教學四十九年,這一個科目就佔二十二年,差不多是一半的時間,你就曉得這個課程是佛經的主要課程。你就曉得,佛自始至終求的是智慧,最後研究所,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這些都是屬於最高的,佛法最高層次的。那是什麼?那是完全開悟的境界,得大自在!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神通,真正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在過去,中國隋唐以後,大的寺院叫叢林,就是大學,裡面有分科的教育,你想學哪一個科目,都有老師來指導;通常小廟、庵堂,這小規模的,小規模幾乎都是專科大學,這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它人不多,十幾二十個人、三十個人,一門專攻,成就都非常殊勝。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,感恩!我們要知恩報恩,報恩就是把佛法帶回到教育。所以我們這個地方,香港佛陀教育協會,我們是上課,每天八個小時。我們也沒有星期假日,天天上課,天天學習,為什麼?快樂無比,法喜充滿。放假是什麼?到外面去,人家說度假,度假是受罪、受苦,我這多樂,多快樂!度假怎麼能跟我相比?如果不是法喜充滿、不是快樂無比,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四十九年都不放一天假?你想他為什麼?沒有比這個更樂的。
下面這句是「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」。這個我們在前面玄義裡頭都學過了,很長的時間學這部經的玄義。「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,故名曰微妙」。這東西要體會,不能說,還是說出來了,代表性的像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賢首國師的一篇論文,我們也在一起學過兩次,那是完全探討,真的是高等哲學跟高等科學。
下面說「汝今斯問,此句以下直至段末」,都是說明阿難發問的功德,就是請經的功德。「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,四天下者,即住於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」。這個四天下就是佛家講宇宙這個單位世界,單位世界多大?現在的科學家說的銀河系,這個銀河系在佛法裡面是一個單位世界,一個單位世界。像這樣單位世界一千個,也就是一千個銀河系稱為一個小千世界,一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;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,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,這是一尊佛他教化的範圍,這範圍多大?十億個銀河系,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區,十億個銀河系。這個中心在須彌山,須彌山實在就是銀河系的中心,現在科學家稱之為黑洞。這個黑洞的引力非常大,連光都被它吸收,光都不能存在,這個引力這麼大。所以美洲馬雅的預言裡面講,二0一二年是銀河對齊,會產生這個天象,就是銀河的中心、太陽、地球排成一條直線。這個機會也是很不容易遇到,幾萬年才有一次,才會碰到一次,我們這次也碰到了,二0一二碰到了。所以科學家有些人很擔心,因為它引力太大,怕它什麼?把太陽表面上這個風暴,就是太陽黑子把它引發出來。引發出來對地球會有干擾,很可能也會引發地球上的火山爆發跟嚴重的海嘯,怕有這個災難發生。這是佛法講的天文學,跟現在天文學對比也很有意思。但是佛法《華嚴經》講的太大太大了,不是現在天文學家能夠說得到的。
「南瞻部洲」就是指的地球,「東勝神洲、西牛貨洲、北鬱單洲,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」,就是一個星球。這是舉例,東南西北舉出一個星球做代表。「佛言,阿難此問之功德,勝於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、辟支佛,與多劫布施諸天人民,及蜎飛蠕動之蟲類,百千萬倍」。提出這個問題會有這麼大的功德嗎?我們能相信嗎?真的,不是假的。因為佛陀在這個地方講經,無論在哪個地方講經,像我們現在一樣,我們現在是用科學技術把它播送,在此地講經,全世界都收看得到,許多同學在網路,電腦屏幕上都可以看得清楚;我們經過再製作,用衛星播出,在衛星上能看到。可是佛不需要這麼麻煩,佛講經,那就跟《還源觀》上所說的,比我們這個厲害。無論釋迦牟尼佛在哪裡講經,他的音聲、他的影像立刻就播出去,速度之快不是電能比喻的,《還源觀》講得很清楚,周遍法界!我們這個電波沒有那麼大的力量,離不開這個地球。
佛講經不需要用這個儀器,他用什麼?用自性裡頭的本能,這個能力太大了,立刻周遍法界,不但三千大千世界,就是剛才給諸位說的,十億個銀河系統統能收到,這是很小的一個點,佛的一個教化區。像這樣的教區,三千大千世界,在這個宇宙之間不曉得有多少!統統都可以收到,沒有一個地方收不到,而且是立刻就收到,絕對沒有時差。我們現在用電波、光波,這個速度都不太大,一秒鐘三十萬公里。我們自性裡面本能的波動現象,一念周遍法界,這個一念的時間多長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就是一秒鐘裡頭,他發出去的波多少?是一千六百兆。這樣的速度,這樣的頻率,我們就曉得,佛說這個經,遍法界虛空界裡頭,有人的這種星球很多,不是我們一個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舉的這四大洲,這四大洲都是有人住的,也就是指出銀河系裡面這些星球,類似這種星球很多很多,有人居住的,宇宙太大了。聽說最近天文學家發現,距離我們這個地方是一百二十幾光年,發現了一個太陽系,現在看到它有五個行星,跟我們這個太陽系的樣子差不多,而且距離通過精密的觀察之後,這個氣候的變化跟我們也差不多,肯定那個地方可能有人住。你慢慢就發現了,會跟佛經上講的一樣。佛經上講的我們這星球裡有人,像我們這個星球上有人居住的這星球很多,不止一個。而且,佛所講的每個星球都有眾生居住,只是空間維次不一樣,我們肉眼見不到。太陽裡頭有眾生,那是一團火,他沒有火就不能生存,他是那種人,他就那種環境上生活的。這宇宙之大是無奇不有。
這是讚歎阿難尊者發問的功德,其中含義也是鼓勵我們,我們要懂得提問,要懂得請法。請法的功德這麼大,福德就不必說了,所以古時候人懂,現在人不懂。古時候的人祝壽,家裡面老人作壽,用什麼方法給老人真正修福報?請法師講《無量壽經》,這個福報多大!講經的時間不必這麼長,或者講一天,或者講三天、講七天,七天就圓滿了。家庭親戚朋友、鄰里鄉黨都來接受這個教育,那真正的第一,真正的福德。不像現在,現在變成宗教了,怎麼祝壽?請法師到家裡來打個普佛,用這個方法來祝壽,那是什麼?那是修福,不是修慧。請法師來講經是福慧雙修,講全經的大意很好,或者講全經裡面的重點,這都非常好。
我們這次講這部經為了什麼?很多同學曉得,現在國家災難很多,我們不能在國內講,香港是國家的邊緣,在這個地方講,講經功德迴向給國家。為什麼把《華嚴經》停掉講這部,道理在此地,希望能幫助這個地區化解災難,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。希望國家社會安定,一切和諧,包括這一個地區,這個地區東面,北面是韓國、日本,台灣、菲律賓,下面到越南,這個地區。這是特別選出這部經,而且這次特別講解的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他註得太好了。寫這個註解的時候,他身體並不好,我去看過他幾次,日夜不休息,註解完成之後,沒多久他就往生了。我們非常感謝他、感恩他,把這個註解講一遍,留給後人做紀念。
下面這是比喻說,勝於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、辟支佛,與多劫布施諸天人民。這個福多大,這一大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全世界,全球,布施全球的阿羅漢、辟支佛,這是聖人。對聖賢的布施福就特別大,辟支佛比阿羅漢還要高一級,這都是超越六道輪迴的。阿羅漢的修行超越二十八層天,我們這個天道往上去,這不同維次空間,欲界有六層天,色界天有十八層天,無色界有四層天,總共二十八層。超越六道之外,這是四聖法界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這叫四聖。四聖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,染污非常嚴重。所以諸佛菩薩對這六道眾生就特別憐憫,一個目的,希望他們能回頭、能覺悟,早一天脫離生死輪迴。在六道,六道最麻煩、最可怕的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人生在這個世間時間非常短,不長,享福當中又要造罪業,這個事情麻煩了。享福裡頭不造罪業,只有佛菩薩,他有智慧。我們今天明白了,無量劫來在這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,這一生遇到佛法明白了,明白之後,我們在人際關係上要把這個怨結化解。從哪裡化?從我自己本身化解,不要要求對方,要求對方就錯了,本身做得如理如法,這個重要。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你的心才清淨,世間人有再嚴重的過失都不要放在心上。為什麼?決定不能讓它染污了清淨心,不能讓它破壞了恭敬心。我們對他還是恭敬,像對佛菩薩一樣,像對父母一樣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要尊重他。
吃一點小虧,「吃虧是福」,古人說的,真的不是假的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當然有因果,可能我過去生中佔他的便宜,現在他佔我的便宜,我吃點虧,還他了,歡歡喜喜。別人向我借錢,舉一個例子,我錢借給他了,借給他就等於送給他,決定不要想他將來還我,那你就錯了。他還你很好,不還你也歡喜,若無其事,這才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交。只布施恩德不結怨,這個敵對決定沒有,社會的和諧,國家的安定,天下太平,是這個道理造成的。一點小虧都不吃、都不讓人,這個不得了!這個你的家不會和諧,社會動亂,世界危機重重,這麼造成的。佛法教我們這麼做,後頭有大道理在,這個道理要把它搞透了,至少要花二、三十年的時間,這是大學問!你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自然會落實、會做到,那你的生活就快樂無比。你能做到,你才能幫助別人,你才能教導別人,人家才能相信你。身心健康,你不會生病。佛告訴我們,人會生病,病的因是什麼?佛講三毒,我現在講五毒,貪瞋痴慢疑,五毒。你裡頭有五毒,這個五毒是因,因遇到緣,果報就現前,果報就是疾病。緣,有內緣、有外緣,內緣屬於自己情緒上的,怨恨惱怒煩,你有這個東西;外緣,財色名食睡,你怎麼會不生病?這三樣斷一樣就不會生病。當然最上層的是從內的因,貪瞋痴慢疑斷掉,你永遠不會生病;有貪瞋痴慢疑,沒有怨恨惱怒煩,你也不會生病;有怨恨惱怒煩,沒有、遠離財色名食睡,你也不會生病。這三個東西一交叉進來,麻煩就來了,你就得病,道理在此地。佛教導我們把因斷掉,因就是貪瞋痴慢疑,疑是對聖賢教誨,對聖賢人不懷疑,對聖賢的教誨、對聖賢的典籍不懷疑,這個很重要,為什麼?我們能不能開智慧要靠這個。這沒有聖賢教誨,我們智慧從哪開?沒有智慧,問題就解決不了。
今天全世界處處都是問題,我走過很多地方,也參加聯合國和平很多次會議,確實志士仁人不少,都在探討怎麼樣解決。到最後還是湯恩比那句話,要請教中國傳統文化,就是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,才真正能幫助整個世界恢復安定和平。從哪裡下手?這是個大問題,我這麼多年的學習,跟聯合國、跟許多國家領導人提出來,從宗教教育下手就有辦法。要鼓勵宗教回歸教育,這是一條路子。這麼多年我發現了,真有一個人把我這個話聽懂,馬來西亞的前首相,馬哈迪先生,所以我們也變成好朋友。宗教它有很好的基礎存在,基督教跟天主教,這算是一家人,他們這兩個派信徒合起來差不多有二十億人,在全世界的人口差不多三分之一,這麼多人如果都能夠接受《新舊約》的教育,那還得了!伊斯蘭教,他們自己講有十五億人,我的估計至少它有十二、三億。佛教在全世界大概有六億人。這三個是大的宗教。宗教徒能接受自己宗教的教育,還要學習不同宗教的教育,幫助自己,提升自己,這個世界就和諧。所有一切衝突可以化解,一切矛盾自然消除,真正走向互相關懷,互相照顧,互助合作,共同來創造全世界的和平幸福,不是做不到。如果不從宗教團結、宗教教育這條路子,那就沒辦法做到,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不能不曉得,不能不向這個方向去努力。所以從今年下半年起,已經開始了,我們澳洲淨宗學會正式開伊斯蘭的課程、基督教的課程,就是《新舊約》跟《古蘭經》。我們正式聘請專家學者做我們的教授,我們要學習,他們有很多好東西。我們希望世界宗教都能夠聯手起來,拓開心量,互相包容,為全世界人民的幸福著想,這是大功德,這是大好事。
此地講的供養阿羅漢、辟支佛,與多劫布施諸天人民,全都是修福。及蜎飛蠕動這些蟲類,百千萬倍,那就太大了,百倍、千倍、萬倍。為什麼?請這部經可不是簡單。你看請講經,這叫請轉法輪,功德就這麼大;如果請佛住世,那還得了!請佛講經就一部經,一次。請佛住世那講好多經,不是一部,你說那功德多大!佛要不在這裡給我們說,我們怎麼會知道?現在世間有福的人很多,享福的人,福從哪裡來的?都是過去供養三寶,布施諸天人民、蜎飛蠕動,都是這麼修來的。現在享福,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再修福,福享完就沒了。不像從前,從前你看三教,儒釋道三教盛行於世,人人都學,人人都懂,修福的人他有種福,他的福報享不盡,一代一代都傳下去。現在人可憐,福報享盡就完了,有很多很多人你細心去觀察,傳不到第二代,一代就完了。還有很多人連一代都不到,現在很興盛,晚年就不行了,倒閉了、破產了,連自己這一生都保不住,什麼原因?福享盡了,沒有繼續修。所以享福要懂得修福,沒有福,更要懂得修福。
我是一個沒福報的人,年輕的時候很多這些看相算命的人,我遇到很多,都告訴我,我的命是貧賤之命;貧,沒有財富,賤,沒有地位。什麼原因?到學佛才知道,過去生中沒修福,還好修了一點智慧,就是三種布施裡頭喜歡法布施,疏忽了財布施跟無畏布施,有一點智慧,沒有財富,壽命又短。學佛,遇到章嘉大師、遇到李老師,這些老人都很厲害,一眼就看破,所以就教我修福,補出來!章嘉大師教我要修財布施,你命裡沒有財,度化眾生還是要財。怎麼修法?修財布施,用財物布施諸天人民。我跟老師說:我生活非常艱難,自己保自己都很勉強,哪來的錢去布施?他問我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一毛可以。一塊錢行不行?行,可以。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,真幹,常存布施的心,有多少布施多少,別去考慮明天、明年。我這個人就聽話,聽老師的,老師怎麼教,我就怎麼做,我就依教奉行。果然,真的收入愈來愈多,愈多愈布施,居然能做到一年布施一千萬美金,作夢都想不到的!可是我的布施只有三個項目,第一個是經典,印送經典,這法布施,這長聰明智慧;第二個放生;第三個醫藥,醫院裡面我布施醫藥,那個貧困的人幫助他們醫藥費,沒有中斷。我在我居住這個小地方,澳洲圖文巴市,每年做這些醫藥,無畏布施,每年二十萬澳幣,年年都是。送給世界上許多地方學校獎學金,幫助窮苦的人。我自己什麼都不要,生活非常簡單,一切為眾生。最快樂的就是讀經,每天至少四個小時讀經。在澳洲,我四個小時講經,因為攝影棚在自己家裡,方便!這個地方本來也是準備四小時,由於住的地方距離這太遠,中午還是要休息一下,畢竟年歲大了。如果是住得很近,走路就能走到的,我上午講兩個小時,下午講兩個小時,很好,快樂無比!這是一個佛弟子,出家人本分的事情。所以今天我們能夠做到每天八個小時上課,我們澳洲淨宗學院也保持每天八個小時授課,把宗教回歸到教育,從我們自己開始。把講經這些功德都迴向給國家,迴向給這個地區,迴向給全世界,沒有一絲毫為自己。自己什麼都不要最快樂,有了就麻煩。為自己就有苦,就有苦受,不為自己,沒苦!
百千萬倍,這個經文裡面講的。這底下講的有個「劫」字,「梵語劫簸之略,譯為長時」,這是時間的一個單位,在佛家講的,長的時間的單位稱之為劫。《智度論》裡面說,「四十里石山」,這個很大,這是比喻;「有長壽人」,每一百歲來一次,他身上穿的衣服是細軟衣,在石頭上拂了一下,把這一塊石頭磨盡了,而劫還未盡,你說這個劫的時間多長!你想想看,四十里一塊那麼大的石頭,每一百年衣服在那邊碰一下,總是到石頭碰盡了、磨盡了,劫還沒盡,這是佛經上講的形容,真的。「蜎者,小蟲,蜎飛,能飛之小蟲」。「蠕動」,蠕是沒有腳的,爬蟲,小爬蟲。「阿難之問,何以有如是功德?蓋以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,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」。功德從這來的,他這一問,佛講《無量壽經》立刻就遍法界虛空界。我們知道,無論是精神的現象、是物質的現象,在波動的狀況之下,它有三個特性:第一個就是周遍法界,那多少眾生得利益!第二個特性能生萬法,第三個特性含容空有。這是性德,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。佛講經,他說一切大乘經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,字字句句是自性的放光,是自性的示現,普度一切眾生,功德是從這麼來的。那我們就聯想到,為什麼我們請法師講經有功德?請法師講經,多少人在這聽講,這聽講人受益,根利的,聽講人開悟了,其次的,聽講人明理了,道理懂得了。開悟、明理,他肯定會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生活上是什麼?改過自新。幫助一個人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功德已經不得了;要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個功德多大?數不盡!
我們在今天有人問,想做一點好事,什麼樣的事情是最好的事情?現在這個世間佛法衰微了,真正修行的人少了,能講經的人就更少,那我們就曉得,培養弘護人才第一功德,這一點不假。弘護人才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地區迫切需要,而且人才不是一天、兩天可以造就成的,至少得十年。還得要有次第,首先,你要有師資,你沒有師資,現在辦學很容易,有錢就可以辦學,找不到老師,所以首先是培養老師。老師從哪裡培養?老師從講席當中培養,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,人才都是培養出來的,聽眾。聽眾裡面他聽得很歡喜,聽得覺悟了,請他把聽經的心得給大家做報告,給大家做分享,就能看到他真的是不是悟了,真的悟了,請他複講。所以佛門幾千年來,培養講經的法師都是複小座,用這個方法。你發心學講經,把你的座位排在第一排,你今天聽的這座經,聽這堂課,明天你複講,把今天這堂課,聽老師講的重複講一遍,這樣培養的。在老師的座下,古時候是五年,受五年訓練的話,你自然就會了,解行相應。不像現在學校,學校現在只有解沒有行,所以很難成就。佛門裡頭是解行相應,就是你所懂得的、你所講出來,你全都做到了,變成你的思想,變成你的生活行為,所以你才快樂無比,道理從這來的,這個不可以不知道。
所以先用這個方法培養三、五個老師,然後再辦個佛學班,小班,培養十幾二十個人,大概一個人帶五、六個人沒問題。若果有三個老師的話,就可以能帶二十個學生,帶多了不行,你的精神照顧不了。李老師告訴我們,最強有力聰明智慧的人,不能超過十個人。這樣的小班辦成功之後,你手上有二十個老師,你就可以辦研究所,從研究所培養博士生;能夠有一百個這樣的老師,你就可以辦學院,有三百個老師就可以辦大學,沒有老師不行。老師要聖人才行,不是聖人,那就不是聖賢教育。聖人是什麼?說到做到。說到做不到,那叫騙人,那個教育不會成就,今天這個教育毛病在此地,他能說不能行。中國傳統、佛家教育重視的是能說能行,行到之後你再說,這叫聖人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