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一九八集)  2010/11/1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19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乘無量壽經解》第二百三十五面,倒數第七行:

  「《大智度論八十五》曰」,《大智度論》有一百卷,這八十五就是第八十五卷,裡面有這麼一段話:「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前面我們學過,這句經文是學佛的人所期望的,終極的目標,就是最高的目標,無上正等正覺。《大論》裡面這句話說得好,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佛才證得,這個一人是指這個位次。菩薩所證得的,即使等覺菩薩所證得的,還是稱為正等正覺,不能加無上這個字。無上這個字只有成佛才能加上,這是無上。實際上都是每一個眾生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,這個般若智慧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現在我們的智慧變成煩惱,所以經上常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這是真的。覺悟的時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迷的時候這個智慧就變質,就變成煩惱,所以煩惱無量無邊,智慧也是無量無邊。佛看到我們迷失了自性,非常可憐。佛與菩薩們,特別是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他也成了無上正等正覺,一般講都是在同一個階層、同一個地位,都是以大悲心為根,以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本來我們居住的環境,實在講比極樂世界還要殊勝,常寂光淨土,那是我們的老家,是我們的根本。學佛最後的目標就是回歸常寂光,證得妙覺位,妙覺位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這一願是無比的殊勝,我們繼續往下看,「惡道眾生善根微弱,復多宿業,蒙佛願力加被,攝受往生。生彼土已,悉令成佛,此實阿彌陀如來慈悲至極之無上聖願」。這講的是什麼?地獄的眾生。地獄眾生能成佛嗎?能。為什麼?我們可以說,一切眾生阿賴耶裡面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,種子是因,遇到緣它就起現行。如果這個地獄眾生,阿賴耶裡面的佛種子遇到佛緣,他當然就成佛了,而且是在一念之間。這是我們可以能夠相信的,可以接受的。問題就是他能不能遇到緣,遇到緣的時候他能不能接受,關鍵在這個地方。地獄眾生為什麼受那麼多的苦,地獄罪滿之後還要到餓鬼、畜生,那就是在地獄裡面,雖然地藏菩薩在那邊教化,除地藏菩薩之外,還有許許多多的佛菩薩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這裡面關鍵的地方就是他的宿業,所以他的善根弱,弱就是遇到佛緣他會當面錯過,問題在這個地方。

  像這些事情我們都有經驗,想想自己,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的情形,就能聯想到地獄跟我們也差不多。我們從小遇到佛緣,那是在鄉下,鄉下的婦女迷信,到廟裡面去燒香求平安、求保佑,我們小時候跟著父母也上廟去燒香。以後慢慢上學了,在學校裡受了一些教育,知道這是宗教、這是迷信,幾年學校教育下來之後,我們對這個再也不相信,再也不接觸了,這個就是什麼?這就是宿業的影響,善根微弱,就這個意思。

  我這一生如果不是遇到方東美先生,怎麼可能去學佛?我在學校讀書那些同學、老師,如果你要說我出了家,你跟他們講,沒有一個人會相信。連我自己都沒有法子相信,不可能的事情!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這是當代的一位哲學大家,在台灣是名教授,在國際上也是名教授。所以我學的是哲學。他給我講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給我講佛經哲學,我感到很訝異。他老人家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的時候,他說:「釋迦牟尼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」,這我們從來沒聽說過。我們怎麼知道釋迦牟尼是哲學家,這是哲學家口裡肯定的。說「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這句話很中聽,很有誘惑的力量。我們從這一堂課把以前這個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。逐漸慢慢了解之後,我們也去逛寺廟了。逛寺廟不是去燒香,不是去拜拜,也不是去參加他們的活動,到寺院去找經書看,那個時候經書外頭買不到。老師告訴我,佛經哲學他說現代已經不在寺廟了,在哪裡?在經典裡面,必須找經典才行。我說:好事情!這樣入門的。入門之後,這真的,為什麼?有了恭敬心。這是業障!如果沒有恭敬心,再好的老師指導你,你都得不到受用,你對他有懷疑,你對他不尊重,你就不得其門而入。這是印光大師的話,說得非常有道理,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,你能得多少,完全是你對佛法誠敬的程度,與老師沒有太大的關係,就是那個誠敬心。以後我們了解,世出世間法都在誠敬。對學的功課不尊敬、不重視,對教授的老師沒有恭敬心,這人肯定什麼都學不到。這就是此地講的宿業跟善根。

  我們能想像得到,諸佛菩薩都是慈悲到極處,全心全力在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是他們的事業,永恆的事業,永遠不改變的事業,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遇到眾生,悲心就起來了。這個眾生如果他善根發現,他願意接受了,他就得益,地獄眾生也不例外。我們相信,地獄眾生他雖然造作不善的業墮落到地獄,過去生中在佛法裡頭一定有相當長久時間的薰習,所以阿賴耶的善根深厚,這一遇到他就回頭,他就相信,這一念信心就幫助他往生淨土。多半生在疑城邊地,這是非常可能的。雖然有疑惑,肯聽話,試試看,如果真有,那不就佔了便宜嗎?沒有就算了,存這種心生邊地疑城。他是真的生到極樂世界,不是假的。在極樂世界也有人幫助他修行,「蒙佛願力加被」,就是這第二願。

  第一願是說明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換句話就是沒有一個人有貪瞋痴。為什麼?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,也就是說,貪瞋痴慢疑這一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全部都沒有。沒有因,沒有緣,當然就沒有這個果報,所以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頭只有人天這兩種果報。雖然是人天的身分,但是也得佛力加持,具足阿惟越致菩薩的待遇,跟阿惟越致菩薩沒有兩樣,這是無比的殊勝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一生當中決定成佛,只是時間早晚不同。這個早晚與個人的習氣有關係,與自己的宿業有關係,所以有人勇猛精進,他證果的時間就縮短;有人比較上懈怠懶散,他成佛的時間延長,但是決定都在一生。西方人壽命長,都是無量壽,所以他有足夠的時間修學。黃念老下面這一句讚歎的話,他說這個真是實實在在是「阿彌陀如來慈悲至極之無上聖願」,他有這樣的一願,教三惡道的眾生都有機緣往生不退成佛。

  我們看下面文,「蓋以從惡趣帶業往生之眾生,宿具惡業,應墮惡道。」他要是遇不到佛法,在惡道裡面他受報的時間到了,他會離開,離地獄道。離開地獄道,多半是在餓鬼道、畜生道,也有到人道、到天道的,總在遇緣不同。有的時候他遇到佛緣,遇到佛菩薩,他沒有到極樂世界,他到天道、到人道來了。但是到人道、到天道,決定免不了將來還要到三惡道,這無法避免的,所以說六道輪迴,出去非常非常之難。這些人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,「往生極樂不復更墮三途,故曰不墮惡趣」。這些人縱然他們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諸位一定要記住,不是邊地,他要是能夠生在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這樣的一個身分,得彌陀願力加持,就是「阿惟越致」這一願的加持,三惡道裡面跟他有緣的眾生有感,他也能有應,他也能化身到三惡道去幫助他們、去度他們。他會不會墮三惡道?不會。他從西方極樂世界再到三惡道那是菩薩的身分,他是去度化眾生的,所以永遠不會再墮三途了。

  下面,「故龍樹大士曰:若人生彼國,終不墮三趣」,三趣就是三惡道,永遠離開三途了。這句話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,你才知道它的殊勝。我們每一個人三途的罪業多重?這個三途,貪瞋痴,我們常常講的時候還得加兩個,貪瞋痴慢疑,五毒,有沒有?這個念頭常常起,一天不知道起多少次,你就曉得這三途的業因多重。外面的緣財色名食睡,貪瞋痴慢疑是裡面的根,阿賴耶裡頭的病毒,根。外面這個緣財色名食睡,這因跟緣一接,你就造業,就造三惡道的業,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。起個念頭就造一次,你一天起多少念頭?你造多少三惡道的業因?我們冷靜思惟就知道了,我一天念阿彌陀佛,這是造西方極樂世界的淨業,時間少,惡的念頭多!善的念頭念著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念幾句不見了,不知道什麼時候忘掉了;惡的念頭起來的時候念念相續,你說這個東西多厲害,這多可怕!冷靜去思惟、去觀察,才知道麻煩大了。

  尤其現在災難在現前,社會動亂,活在這個世間有什麼意思?留戀世間就是不想出六道輪迴。六道裡面人天還算好一點,但是時間短暫,一百年這一彈指之間,到你七、八十歲的時候你就了解,不值得留戀。得人身應該修行,應該要超越六道輪迴。世間好事只有一樁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一樁是真的好事,其他的好事都出不了六道輪迴,叫輪迴業,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樁好事。真的搞清楚、明白了,全心全力去念佛。有疑惑要聽經、要讀經,幫助你破迷生信。你有疑,你的信心不足,這幫助你斷疑生信。信願堅定了,經可以不念,經也可以不聽,一心念佛就好了。還有疑惑,還不堅定,這個經教對你有很大的幫助。沒有經教很容易墮落,自己把持不住,所以經教是佛菩薩給我們的助緣。「又善導大師曰:乃至成佛,不歷生死。是則橫出於六趣矣」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,決定不再墮三途。

  後面還有一段,「又此章大願,攝二殊勝。一者,惡趣眾生亦得往生極樂,不復更墮惡道,表彌陀悲心無盡,度化無餘也。」這個意思我們能體會得到。「二者,凡往生者悉皆作佛,究竟菩提。」這個法門只要你往生了,品位高下沒有關係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告訴我們,這他自己說的,他希望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,什麼品位?下下品就夠了,他就滿足。真的嗎?真的。他是真的通了,為什麼?你上上品往生,你是阿惟越致菩薩,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,跟誰平等?跟佛平等,跟阿彌陀佛平等,往下我們都能夠看到。這使我們對阿彌陀佛真的是五體投地,沒話好說,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人,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比他差一點,跟他一樣!連身體相貌都一樣。「由此可見彌陀本心,念念願一切眾生成佛」,這個心念我們要學。實在世間人所以不能成佛,所以天天在造業,他起什麼念?希望我比任何一個人都好。別人比我好一點,我就嫉妒他,我就生煩惱,這個念頭怎麼能成佛?這個念頭怎麼能往生?真正想這一生往生的人,你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到,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大家,真求往生,心同佛,願同佛,德同佛,行同佛,你只有這四個同,你就決定得生。真心是這樣的,你每天念不念佛都無所謂,自然感應道交。阿彌陀佛是什麼心?念念希望一切眾生趕快成佛。還有冤家、還有對頭嗎?沒有了。為什麼?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無論他犯什麼樣的過錯,都叫什麼?一時迷惑,那不是他的本性,一時顛倒,意氣用事,不要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他不吃虧,我們自己吃虧。這是真理,你要想通。

  所以真正念佛的人,真正求往生的人要怎麼看?把所有一切眾生都看成阿彌陀佛,感恩的心!真的這樣看法,不是我應當這個看法,錯了,他真的,事實是如此,一點都不假。誰做到?善財童子做到了。你看《華嚴經》,善財童子一生成就,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他憑什麼?就憑這一點。幫助我的人,讚歎我的人,有恩於我,念念不忘,是佛菩薩照顧我;毀謗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陷害我的人,也是佛菩薩,沒有兩樣,佛菩薩來考驗我,看看我還會不會生煩惱。一生煩惱更應該感激,為什麼?不及格!明明他對我有恩,我為什麼還要恩將仇報,那不就糊塗了嗎?他貪圖一些身外之物,這身外之物全是假的,錢財我用他用不都一樣嗎?何必去計較?全是一場空。所以那個感恩的心要從這裡生起來,沒有一個不感恩,我們這一生才能圓滿成就。起心動念了,想一想阿彌陀佛會不會起這個念頭?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,真理只是迷悟,迷而不覺那叫造業,叫輪迴業;覺而不迷,這就是往生之道。學佛的人還有看不順眼的人,還有看不順眼的事,你就錯了,你真的錯了。學佛的人樣樣歡喜,我們過去常講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陷害我也是好事,我考試通過了,我沒有把它放在心上,我沒有怨恨、沒有煩惱,還是一樣的喜樂,法喜充滿,對了。考試通過了,要感謝考試的人;考試不及格,也要感謝考試的人。不及格怎麼?我再更要用功,我這一關沒過去。及格了,我感謝他,這一關通過了。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你說你多快樂,你多幸福!早年老師把佛法教導給我,告訴我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這就是最高的享受,永遠感恩,永遠歡喜,永遠自在。所以這個要學,「念念願一切眾生成佛」。當你跟有人過不去的時候,不管是什麼人,你心裡不自在、不舒服的時候,你把這句多念念,「阿彌陀佛念念願一切眾生成佛」,你的怨恨就化解,你的煩惱就消除了。

  「而此願既已成就」,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了,成佛就是他所發的願都圓滿,都兌現了。「足證彌陀智慧功德、威神力用不可思議」,這真的。你看,把煩惱習氣全都變成智慧功德,自己得到的、成就的清淨平等覺,無上的清淨平等覺,自利又能利他,念念念眾生成佛就是利他,自利利他,所以威神力用不可思議。「末云」,末後說,「得是願,乃作佛」,發願說,我得到這個願,這成佛。「不得是願,不取無上正覺」,無上正等正覺。「表此願成就,我方成佛」,我是法藏菩薩,我方成佛,「若此願不成,我終不成佛。故曰:不取無上正覺。以下各願,簡為不取正覺」。這就省略,這個地方講這一句是「不取無上正等正覺」,到以後每一個願文後面就是「不取正覺」,文句愈簡單愈容易受持。

  我們看下面第二章經文,它這個章二十四願四十八,把五種原譯本裡面意思統統都圓滿攝取而沒有遺漏。我們讀第二章,第二章有三願:

  【我作佛時。十方世界。所有眾生。令生我剎。皆具紫磨真金色身。三十二種大丈夫相。端正淨潔。悉同一類。若形貌差別。有好醜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這我在前面透漏消息,在這就看到了,平等世界,這十方世界沒有的。第一個,「身悉金色願」,就是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』;第二,「三十二相願」;『端正淨潔』以下,「身無差別願」,這個三願。我們沒有任何言辭能夠讚歎的,讓我們看到了感恩不盡!十方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,特別是對於六道眾生的來說,生到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,統統具足,這還得了嗎?生到邊地,經上講得清楚,邊地是因為你有疑惑往生,信心並不堅定。你那個疑要是斷掉,立刻就入品,這就是下品下生,就入品。入品,這第二願所講的你統統具足。而生邊地疑城的時間最長五百年,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,這最長的,他一定斷疑生信。所以有些人在邊地裡很快,幾天他就回頭。我們平常多聽經,多讀誦《無量壽經》,利益功德很大,為什麼?它能增長我們信心,縱然我們將來生到邊地的話,很快就可以回頭。這部經沒有白聽、沒有白讀,它會起作用的。

  我們看黃老居士的註解,「此章具三願」,這第二章裡具三願。「十方世界,所有眾生,令生我剎,皆具紫磨真金色身」,四十八願我們算總數,這是第三願,四十八願第三願「身悉金色願」。沒有說凡聖同居土在外,沒有講這個,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在外,那這就是給你說明,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統統是紫磨真金色身,沒有例外的。「生彼土者,身皆紫磨真金之色」,下面為我們解釋。「真金色者,蓋為如來之身色。善導大師曰:諸佛欲顯常住不變之相,是故現黃金色」。五金,金銀銅鐵錫五金,其餘四種都很容易接受到氧化,顏色改變了,只有黃金不會,所以人家把黃金看得貴重,就這個意思。黃金的色永遠不會變,取這個意思。所以佛現的相他就現這個相,永恆不變。日溪法師講「此標中道實相色」,永遠不會變的,也有表法的意思,表中道實相。「今此大願,欲令一切往生之人,同佛身相,皆真金色」,這是從體質上說,金剛不壞身,這從體質上講。下一願是從相貌上講,都一樣!「此顯生佛不二,真實平等」。在他方世界不平等。

  我們這個地球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,佛雖然居實報土,他示現在我們人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跟我們的人不平等。我們跟釋迦牟尼佛體質不一樣,相貌也不一樣,他比我們殊勝多了。可是極樂世界找不到一個人跟阿彌陀佛的相是有差異的,找不到,全都是一樣的相,一樣的身體,一樣的相。也會,我們初學的時候就有個疑惑,那到那個地方,我們人不都不認識了嗎?到底哪個是阿彌陀佛,哪個是往生的人,不就不認識了嗎?這一點不要擔心,到那個地方,因為佛力加持,你都是阿惟越致菩薩,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哪個是佛,哪一個是觀音菩薩,哪一個是你認識的同參道友,都知道,絕對不會認錯。所以我們現在,這自古以來也有這個,畫西方極樂世界變相圖,畫的那個相貌都不一樣,那都跟這四十八願不相應的。佛的相畫得特別大、特別高,往生的人相都是小小的,這都是錯誤的。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,蓮花一開,人身一出來,那個相就跟阿彌陀佛一樣的。

  「故《會疏》曰:是故願言,我國人民,純一金色,無有好惡」,大家一樣的,「彼我平等,情絕違順」。這個意思說得好!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做這個示現?你就想一想,他把十方世界,他去考察、去參觀訪問,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取長捨短,眾生身體、相貌有差別,引起很多的麻煩。相貌好的貢高我慢,相貌比人不如的就嫉妒障礙,這不都生煩惱嗎?所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你帶業往生,你的煩惱永遠生不起來,為什麼?它沒有這個緣,到極樂世界大家相貌都一樣的,你也不必挑、不必揀了,大家都平等。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那個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,這是阿彌陀佛的真實智慧,真實利益。你生到其他的地方的話,肯定有這些外緣勾引你的煩惱習氣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。「《會疏》之說,正顯中道實相之義」。你看這個地方不能不去!你還到哪些地方去找?有這些外緣,不同的緣,它就讓你造業,只有極樂世界沒法子造業了,體質一樣。

  再看相貌,底下這一段講相貌,「三十二種大丈夫相」,這一句就是一願,「三十二相願」。「國中天人」,這就說明凡聖同居土。「皆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是為第四願,稱為卅二相願。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又名三十二大人相,簡稱三十二相。此三十二相,不限於佛,轉輪聖王亦具此相。」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有許多地方還相當保守,隨順這個世間眾生的常識,為什麼?要說真話你不相信,給你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相信,為什麼?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世間有。誰有?轉輪聖王有,福報大,所以相是福報,相好是福報。

  「《智度論八十八》」卷裡面有說,「謂佛現此大人相者,因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說,則為現卅二相」,這個說得很好。「佛本離相,而現相者,順世間習俗故」。要給你說真的,大經上有講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知道。他那個地方無比殊勝的各種天人都是這個相,個個都是身是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不止三十二,給你講真話,確確實實沒有人能夠相比的。在十方世界,十方世界佛的相、菩薩的相、聲聞的相、人天相都有差等,不是相同的,唯獨西方極樂世界體質相同、相貌相同。

  既然世尊,這是隨順眾生常識來說,下面也簡單介紹一下。「又《法界次第下》」,下是下卷,「如來應化之體,現此三十二相,以表法身眾德圓極。使見者愛敬,知有勝德可崇。人天中尊,眾聖之王,故為現三十二相。」我們同學應該都知道,諸佛菩薩包括阿羅漢應化在世間,無不是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。楞嚴會上佛所說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這三十二相是應眾生心的所知量,你說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眾生沒聽說過。所以用眾生平常這個知見,心目當中所嚮往的,我要具足哪些好相,在相書裡面都有記載的,要用這個方法來逗眾生的喜愛,來現這個相。這就像《法華經》裡面世尊誘導眾生,讓他們接受大乘,但是他不願意。所以他舉三車,你喜歡小車,告訴你,門口那個地方有羊車,有很多人喜歡,有羊車,一個人坐,拉一個人的;又告訴你,外頭有鹿車,有很多,大家都喜歡;結果出門之後只有馬車,最大的車,羊車、鹿車都沒有,全是馬車,全是大車,這是佛一種誘導眾生的善巧方便。這個地方也是一樣,給你講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你聽了非常歡喜,到極樂世界去,比這個殊勝太多了,你才真正生大歡喜心。

  這裡有一句是表法的,這一句很重要,「表法身眾德圓極」,圓滿到極處,這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「使見者愛敬」,為什麼?性德圓滿顯示出來了。這就是說,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斷乾淨了。習氣沒斷,這個相現不現?現。習氣沒有斷,說實實在在的話,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的時候這個相就現出來了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是常說的身有無量相、相有無量好,這個相現出來了。現出來的時候那個清晰的程度差一點。譬如十住菩薩那個相,無量相好跟十行菩薩比,十行菩薩清楚,十住菩薩就差一點,十行菩薩跟十迴向菩薩比又差一點,十迴向菩薩跟十地菩薩比又差一點,那是什麼?就是他無明習氣沒斷。其實統統都有,不是沒有,全都有,到等覺位的時候圓滿現出來,妙覺位的時候就沒有了,妙覺位回歸自性。所以等覺位是最圓滿的,妙覺位的時候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這個相也沒有,回歸到自性。這部經裡面三種真實,叫「真實之際」,那就是回歸自性。

  我們迷是從自性迷的,一念不覺,自性變成阿賴耶,到最後入到妙覺的時候又回歸自性,好像是個很大的循環。以後還會不會再有這個循環?這是問題。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替我們問出來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不會再迷了。我們能相信嗎?能,因為這一圈都走過了,從夢裡醒過來,都走過了,都走過的時候,你就都有經驗,不會再迷,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情。沒有經驗的時候很苦,迷的時候是不知不覺,起心動念、造業受報,所以搞十法界、搞輪迴、搞三惡道,回歸自性之後再不會。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裡面還有一些沒有回頭的人,很多,自性起用,也就是妙覺究竟佛他起作用,哪個地方有感,哪個地方就有應,他連實報莊嚴土都應,實報土裡面有感,他在那邊應,什麼地方有感,什麼地方有應。感應道交這樁事情,實際上來說就在當下,因為它沒有時間,它也沒有空間,沒有時間沒有先後,沒有空間沒有距離,就在當下,這些全都是事實。

  我們看下面三十二相簡單的解釋,「《三藏法數四十八》」,《三藏法數》現在的本子很多,頁數都不一樣。我用的《三藏法數》這個本子是五百二十八頁,它這個地方是講四十八,我們現在用的是五百二十八頁,有,比這裡還說得詳細一點,我們把它念一念,第一個,「足安平相」,就是足底,我們腳底沒有凹處,足是平的。我們可以看到,嬰兒他那個腳是平的,所以佛腳是平的,叫安平相,他沒有凹下去的地方。我也聽說,現在當兵如果有這種腳的話,人家不要你。你看每個地方風俗不一樣,印度人說這是好相,我們現在當兵不要他。所以古人這個註解註得好,是印度的習俗,他們認為這是好相。第二,「千輻輪相。足下有輪形者。」這是講紋,像我們的指紋一樣,我們的手指都有指紋,腳下,佛的腳下是有輪相,叫千輻輪相,這個是比較少見的。第三,「手指纖長相。手指細長者」,這是好相。第四個,「手足柔軟相」,手足柔軟的相,這我們中國人一樣,這也是貴相。確實富貴人,你跟他握手,他手像棉花一樣,確實是不一樣的。第五,「手足縵相」,這個是很少見,手掌、腳掌指頭當中有縵,就像我們看到鵝鴨,你看牠手指當中牠是連著的,牠有縵連著的,這是第五。第六,「足跟滿足相。跟是足踵,踵圓滿無凹處。」我們一般人沒有這種圓滿的相。第七是「足趺高好相」,趺是腳背,我們打坐叫跏趺坐,盤腿叫跏趺坐,這是腳背,「足背高起而圓滿者」。

  第八,「腨如鹿王相」,腨是我們講小腿。小腿確實,鹿的腿,鹿跑得很快,所以牠的腳很健康。所以你看到鹿的小腿確實是圓圓的,這是一種健康的一個相。第九,「手過膝相」,垂手過膝,手長。我們一般人手沒有那麼長,但是我們看到猿猴的手長,所以這是一個好相。第十,「馬陰藏相。佛之男根,密藏體內,如馬陰也」。第十一,「身縱廣相」,就是身高跟「頭足之高,與張兩手之長相齊者」,就是我們兩手張開這個長度跟佛的身高是一樣的。第十二,「毛孔生青色相。一一毛孔,生青色之毛而不雜亂」。這個就是我們講的汗毛,大概印度人的汗毛比我們多,我們中國人的汗毛比較少。你看外國人的汗毛都很長,顏色都很深,通常我們看到灰黑色的多,青色的比較少見,青色的。第十三,「身毛上靡相」,他這個身體,就是我們講的汗毛,它是尖端右旋向上。第十四,「身金色相」,這是我們前面講過,身如黃金色。

  第十五,「常光一丈相。身放光明,四面各一丈。」實際上這些光我們中國人叫氣,練氣功的人他知道,他能看出人的氣,在佛法叫光,大小不一樣,顏色不一樣。通常看這個氣,能看到一個人身體健康狀況,而且都能看得很準確。可見得這個光確實是有,我們現在因為心浮氣躁,雜念太多,看不到,這個能力失掉了。可是小孩能看到,小孩天真,他還沒有什麼雜念,他會看到。隨著年齡慢慢長大,他妄念多了,他就看不到。可是現在的小孩跟從前不一樣,從前小孩應該在八、九歲的時候,還都能看到這些常人看不到的東西。現在小孩我想三歲就不行了,為什麼?一天到晚看電視,電視把他擾亂了,把他的本能擾亂了。第十六,「皮膚細滑相」,這個我們容易懂。十七,「七處平滿相」,這個七處是兩足、兩掌(手掌)、兩肩跟頭頂,這七處平滿沒有缺陷。第十八,「兩腋滿相。腋下充滿。」我們的腋下是都凹進去,佛的這個地方它是圓滿的。第十九,「身如獅子相。身體平正,威儀嚴肅」,威儀是講容貌舉止,他的生活當中一些動態,「如獅子王」。獅子我們也比較少見,但是從電視上的動物奇觀可以常常看到。第二十,「身端直相。身形端正,無傴曲者」,傴曲是像彎腰駝背這種相他沒有。

  二十一,「肩圓滿相。兩肩圓滿而豐腴者」,肩膀圓滿,很豐滿的意思。第二十二,「四十齒相」,具足四十顆牙齒,我們一般人牙齒三十六顆,這四十齒是貴相。第二十三,「齒白齊密相」,不但牙齒他有四十齒,而且牙齒很堅固,白色的,整齊。二十四,「四牙白淨相」,這就是講門牙,上下這四顆大牙,門牙。二十五,「頰車如獅子相」,這是講兩頰這邊的豐滿,像獅子好像都有鬢鬚一樣,方形的一樣豐滿。二十六,「咽中津液得上味相。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,凡食物因之得上味。」這是我們能理解的。所以佛陀當年在外面托缽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決定沒有講究。而且他們真正是一個平等的六和團體,托缽不是說,托缽是分(也是像分小組一樣),到各個街道弄巷裡面去托缽。你看那麼大的一個團隊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我相信分很多小隊,各人去托,托回來一起吃。回來的時候它混合在一起,真正是所謂一缽千家飯,所以他是平等的。你托的東西菜不錯,他托的東西不好吃,大家都混在一塊,混合在一起。混合在一起,我們相信佛陀加持,佛陀一加持的時候,味道都變成上味了,境隨心轉!所以他有這種能力。第二十七,「廣長舌相。舌廣而長,柔軟細薄,展之則覆面而至於髮際者」。佛的舌頭廣長舌相,他的舌頭伸出來又薄又細,能把臉蓋住。

  這個相,此地沒有講因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每一個相好都有因。所以在經裡面有說到,菩薩修行證果要成佛之前,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。為什麼?相好是修福報,沒有福報,人家不喜歡你,你去幫助人家,人家不接受,不願意接受,所以要修福報。這就是也是給我們一個啟示,希望我們都能夠福慧雙修,如果你是修福不修慧,那是凡夫;修慧不修福,你不能度眾生。我看到曾國藩一篇文章,給他朋友的一封信,感嘆當時世風日下,他舉出很多人,甚至於讀書人,依舊貪圖名利,不是真心為國為民,都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,非常感慨。他們做大官,居高位,有豐厚的俸祿,推卸責任,不肯真正的替人民辦事。真正遇到好人,這個好人地位很卑,而且多半沒有人緣,人家不用他,所以一生潦倒,最後怨恨而死的很多。他對這個事情非常感慨,我們學佛的人知道,為什麼?好人為什麼沒有得好報?他有智慧,他沒有福報,所謂是過去生中修慧不修福,他應當受這個果報。那些做高官的人,並沒有什麼真正愛國愛民的心,居這個高位,那是人家修福沒有修慧,他福報大。我們很清楚,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遇到佛,那你就得,真的你就得到圓滿,福不足,福會補出來;慧不足,慧也能補起來,遇到佛法統統都圓滿了,大圓滿。

  釋迦牟尼佛他要不出家他是國王,說明他的福報很大。雖出家教學,你看常隨弟子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常跟他的;不常跟,臨時來的,我估計不會少過三千人,這麼大的一個團體,這是福報。得到社會大眾的恭敬讚歎,個個都是好學生,跟著釋迦牟尼佛都是福慧雙修,他們接受世尊的教誨,然後他們又輾轉教導別人,四面八方去教學,所以福慧雙修。這就是說明福與慧我們都要重視,佛尤其重視修福。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跟李老師,李老師教導我們的時候,也是囑咐我們決定不要疏忽了修福。如果沒有福報,他老人家說得很清楚,你慧有了,講經講到天花亂墜,但是怎麼樣?沒有人聽。那就是什麼?沒有福報,沒有人緣。所以非常重視,常常叮嚀我們要結法緣,要修福。我們學生都很窮,收入都很微薄,怎麼個修法?老師很善巧,老師每一個星期講經兩次,一次在圖書館,一次在蓮社,教我們這些學講經的學生,二十多個人,老師講經那天,我們這些人做接待,接待就修福。在門口站著,歡迎大家來,接引大家,給他們安排座位,送經書。他說,如果你有一點零錢,買一些花生米,一個人送一顆,小糖果,這都是修福、都是結緣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學到,所以以後法緣殊勝,緣愈結愈廣。得真幹才行。

  佛教給我們,不要積財,積財喪道。有財呢?有財就得要施,十方來,十方去,這個效果就愈來愈多,愈來愈殊勝,愈殊勝就愈要多做,不做不行。最好的是什麼方法?我一生是學印光大師,印光大師一生十方供養的他做一樁事情,法布施。你看,他把人家供養他的錢建了一個弘化社。弘化社就像一個佛經流通處,他自己可以出版。在那個時候他自己買了一套機器,那是鉛字排版的,還得有工人,有排版的工人、有校對的、有編輯的,他搞了一個像書店一樣,自己來印,印得好!弘化社的這個版字大、清楚,紙張裝訂都好,很講究。你看到這個書很歡喜,錯字很少。錯字少,那叫善本。所以我們在最近代的善本,可以說弘化社是能擔當得起的,這善本書。所以這是很難得的一樁事情,學老和尚,老和尚一生就做這個事情。遇到有災難,老和尚也賑災,錢從哪裡來?從印經款項裡面撥一點出來,是以印經、印送善書為主。他一生不搞別的,沒有建寺廟,住別人的道場,就做這樁事情。我覺得很好,省心,一絲毫牽掛都沒有。將佛法流通到全世界,這很不容易!

  現在我們可做的事情比較多,我們可以做電視,可以做網路,可以做光碟,也可以做印書,這個都是同樣性質的。讓愈多的人認識佛法、了解佛法、學習佛法,在佛法裡面得到殊勝的成就,這是無量功德的好事情。供養多呢?供養多我們就印大書。前年我請商務印書館,他們重刊《四庫全書》,我訂了一百套。這一套今年出齊了,書都運到香港這邊來了。我們送了十套到澳洲,送十套到馬來西亞,也送十套給印尼,日本也會送幾套,其餘的想送給大陸各個大學。上個星期世界書局也來找我,他們也有意思想再版《四庫薈要》。我聽到很歡喜,這個書比《全書》還好,比《全書》的價值還要高。

  乾隆皇帝當年編這套書,是保存中國的圖書,讓它不至於散失,這用意非常好。那個時候都是手抄的,手寫的,《全書》一共是七套,分藏在七個地方,現在《全書》由於戰亂,《全書》現在只剩三套半,有一套是不齊,殘廢了,有三套是完整的。而《薈要》是給皇帝自己看的。所以《全書》裡面當時對於清朝不利的這些文字,他都把它刪掉,但是《薈要》裡頭沒有刪,《薈要》是給皇上看的,不是給外人看的。而《薈要》只有兩套,皇帝的書房裡面一套,另外一套在圓明園,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毀掉,所以只剩這一套。這一套現在在台灣,他們就根據這一套照相影印。上一次他們初版的時候,我買了大概有六十多套,他總共出版是兩百套,我給他買了將近有六十套。我是他們的老主顧,所以現在來找我,想再版。我說好,行,我也答應他,我跟你買一百套。真好!所以這個價值比《全書》還要高,分量只有《全書》的三分之一,精裝五百冊,差不多也是像我們《乾隆大藏經》這樣的,應該有將近五套的樣子,這麼大的一個分量。《全書》就多了,《全書》是一千五百冊,所以它是《全書》的三分之一。這就是供養我的多了,就去大印,大本的這個;少就少印,統統去做這個事情。

  最近我還印了一套比較小的書,這一套書也是我常常心裡念,居然有同修送到我這裡來,我也不知道什麼人送的,《群書治要》。我在這裡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,這個書是唐太宗下令編輯的。我們知道唐太宗十六歲跟著父親起義平定了當時動亂的社會,以後做了皇帝。做皇帝就想到怎麼治理這個國家?一定要找這些過去歷代帝王治國的這些資料,這些資料就散在《四庫全書》裡(當然那個時候沒有《四庫全書》,我們今天用《四庫全書》大家好懂),經史子集裡頭。他就下令給魏徵,這是唐朝非常有名的一個大臣,讓他來主編,把過去的經書、史、子,經史子這三樣裡面關於治國,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這些的文字把它抄下來,編成一本書。他們一共用了好像是六十多種,六十多種書裡頭,這些書都在《四庫》裡面,從這裡面抄錄下來的,總共好像有五十多萬字,非常之好。這個書編成之後,唐太宗天天讀,手不釋卷,貞觀之治,這一部書的貢獻非常之大,太好了!這是在唐朝的時候,做官的人一定要讀。

  所以我想到這部書,因為政治跟治家,治家、治國,乃至於現在說的企業,當企業的老闆,你要是治理你的事業、公司,這是做領導人一定要懂得的。所以同學把這個書送給我,我一看非常歡喜。這個書是民國初年印的,八十年前,八十年前的書,我翻開來一看,好像沒人去看過,那就新的,沒人看過,乾乾淨淨。我也交給世界書局,我說你給我印三千套,我拿來做什麼?做禮物。送給誰?送給從政的人,這做官的,這公司老闆,我送給他們,我拿來做禮物。我當時立刻就想到,我會送共產黨、送國民黨、送民進黨,好事情!這個印得愈多愈好,字字句句那都是珍寶,所以應當要讀。包括我們平常做人基本的德行,統統具足,是一本非常好的書。要想中國傳統文化復興,你因為讀這部書,就等於經史子裡面六十多種書你都讀了,也能帶動你去看《四庫》的興趣。

  那還有一種,我當年得到第一部《薈要》的時候,我看到好喜歡,就想到能不能從《薈要》裡頭把精華的好東西摘錄出來,把它編成一部書,我就有這個念頭。我找我弟弟,在大陸找這些退休的,教國文的這些老師,找到三、四個人,請他們從這個《薈要》裡面,去看《薈要》。《薈要》當時我送給復旦大學有一套,上海有兩套,上海復旦大學有一套,上海圖書館有一套,我送了兩套,去看,節錄下來。以後我看了,節錄得不很理想,所以就不了了之。到最近的時候,天天還是想這個事情,沒有想到商務印書館在開館的時候,那是清朝末年,我還沒出世,他們已經就編了一套叫《國學治要》。這個治不是政治,是治學,《國學治要》,一共這麼厚的一冊,八本。內容是什麼?《四庫》經史子集,集裡頭它也編了。《全書》裡頭只有經史子,沒有集,這一套裡頭有集,就是小《四庫全書》,太理想了!我看到了,非常歡喜。民國十九年中華書局出版的,我看看能不能找到這個原本,找到原本,我也想大量的翻印,贈送給學校圖書館。這個就是《四庫》圖書的精華,精華錄,很有價值,它這個分量比《群書治要》多,分量多。

  所以復興中國傳統文化,我常說的,方法就是真正有心人,一生有志於學,不要想升官,不要想發財,才能做這個事情。名利心重,他這個事情做不成功,名利心很淡薄,我們一生在這個世間能吃得飽、穿得暖,有個小房子可以避風雨就很快樂了,這種人就可以幹這個事情。他就能夠真正做到「為古聖繼絕學,為天下開太平」,這是聖賢事業,一生樂此不疲。那要怎麼樣?先要修德行。德行我們常講的四個根,要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、《沙彌律儀》做到,認真學習,身體力行。再能夠背誦兩百篇古文,文字障礙沒有了,《四庫》你可以看了,文字障礙沒有了,鑰匙拿到了,《大藏經》的鑰匙拿到了,你可以看《大藏經》、看《四庫全書》,文字沒有障礙。你要能夠下十年、二十年功夫,學儒,中國第一大儒出來了;要學道,那成神、成仙;學佛,成佛、成菩薩,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,肯定達到,中國興旺了。湯恩比博士說,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,給諸位說,是中國人文化的世紀,這個一定要懂。中國文化不但能救自己國家民族,能救全世界,全世界都需要。這是根據我最近十年的經驗,我接觸不同宗教、不同族群,許多不同國家的領導,介紹中國傳統文化,沒有一個不歡喜,都能接受,這個很難得。我們要珍惜、要努力,要真正發願,來到這個世間做一樁大事,最終別忘記念佛求生淨土,成佛!到極樂世界去成佛。

  下面,第二十八「梵音深遠相」。梵是清淨的意思,就是佛的音聲清淨,音聲能遠聞,不需要用擴音器,很遠都能聽得清楚,有這樣一個好相。這也能讓我們想到,世尊當年在世,沒有現在先進的科學,沒有這個擴音設備,尤其在曠野,講經的時候多半在樹林、河邊,三千人,講話能叫人聽得清楚,這個我們懷疑,讀到這一個相好,我們就明白了,他的音聲跟我們凡人不一樣,能夠遠聞。第二十九「眼色如紺青相」,這是眼睛的相,紺青。第三十,「眼睫如牛王相。眼毛殊勝」,像牛的眼毛很長、很清楚、很整齊,它一點都不亂。第三十一,「眉間白毫相」。實際上它不是一個珠子,它是一根白毫盤旋在眉的當中,這個右旋還放光,佛常常從這個地方白毫放光。第三十二是「頂成肉髻相」。我們看到佛像,這個佛像前面頂上有一塊紅色的,那就叫肉髻,也叫「無見頂相」。《楞嚴經》裡面說得很清楚,有很多有神通的人,想飛在佛的頂上,看看佛的頭頂,看不到,它放光。它放光,你看不到佛的頭頂,所以叫「無見頂相」。

  「望西師曰:依此願故,眾生生者,皆具諸相,不假修得」。你看,菩薩成佛要修,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,才有這個三十二相,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可太便宜了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報得的,他就具足,他不用去修,他就具足了。「具足此相,為華開後」,還是花開前?這有人問,到底是花開前具足,還是花開後?「答:不待花開,是生得故」。這就真的是俱生,你在花苞裡頭,花還沒有開的時候,這個相好就統統具足了。那我在此地跟諸位透個信息給大家,不止三十二相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三十二相是佛的方便說,到極樂世界你才發現無比殊勝,你會感謝釋迦牟尼佛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